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楊樹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不知不覺來海南四年了,椰島的美自不必說,天下皆知。可能是思鄉的原故,我近來時時記起故鄉的白楊。
天南地北,真真的兩個世界。
北國風光,萬里雪飄,冰清玉潔。霧凇滿眼..........這是北方特有的美景,足以讓南方人驚奇了。
在我的記憶深處,卻是那白楊吐綠的早春,北方的冬天是美的但早春是乏味的,到處是干枯的,然而不知什么時候那死的一般的白楊就從樹枝的尖端冒出了一個個鵝黃的嫩芽,如果你不經意,就錯過了觀賞的好時機,因為它在春風的吹拂下,它們很快就舒展身體,一竄兒似的長大了。那嫩葉真的是擦了一層油似的,油汪汪的,特喜人的。就好似嬰兒的小臉蛋兒,真想讓人親一口!
春風中就充滿了綠色的清新。
很快就到了柳絮飄飛的季節,那楊樹柳樹的絮如同絨毛般的一片片溫柔地落在你的身上,臉上,以及世間的每一個角落。那世界是暖的,坐在柴草垛前,接受著這陽光,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享受.........
“布谷、布谷、、、、”,鳥兒來了,這樹林有了生機。
那是怎樣的一種愉悅啊,是一種甜美的記憶!
兒時的校園就是被白楊圍繞的一行紅墻白瓦房。簡單卻充滿著我童年的樂趣。
一個由一段穿著麻繩的鐵軌鐵和一個道釘組成的“大鐘”在那個護校的“老古板”(一個單身的老頭,因為一輩了未婚,性格有些怪)的敲擊聲中,一節課結束了,十分鐘后又迎來了新的一節課。
校園內唯一的裝飾就是那個用水泥抹的比較方正的旗桿臺,還有教室門前那一排用磚頭砌成的方的圓的花池子,那是最美的,但也只限于夏天,冬天,就成了一個個的雪堆,有時也能成為幾個雪人,那是我們小孩兒的作品。
最吸引我們的還是校園前那片方正的有些大的白楊林。可以在里面竄著,跑著,淘氣的男生還可以爬到上面去掏鳥窩。
夏天的時候,白楊樹高大的樹冠上枝繁葉茂。每當烈日當空酷暑難耐的時候,大家都愛到白楊樹下乘涼。
一天,我坐在樹下休息,正在向四周張望的時候,忽然發現白楊樹干上有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傷疤,就象一只只瞪著的眼睛。這些樹疤有的象盤子那么大,棕色的,有圓形、梭形、三角形等多種形狀。雖然只是一些樹疤,但是如果你從遠處看,就會發現那很象一只只大“眼睛”。而且“眼睛”里面還有些半固體的東西,有淡粉和黃色兩種,用手一碰,粘乎乎的。
樹上為什么會長“眼睛”?為什么樹上的眼睛里有黃色的粘液呢?真有趣呀!
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問爸爸這是為什么,爸爸奇怪的看了看我,茫然的搖了搖頭。爸爸好象有點心不在焉,沒有認真思考我提出的問題,也可能是他壓根就不懂,這態度讓我更加想弄明白那是怎么回事。回到家以后,我迫不及待地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終于找到了原因。原來,那些眼睛狀的傷疤都是因為人為的“手術”或故意的破壞,以及蟲害造成的。白楊樹小的時候,人們為了讓它快長高,就用刀、斧或者鋸砍除了它的小枝條,后來愈合就留下了傷疤;有的是因為人們無緣無故的亂砍造成的,還有的是因為無聊的人在樹干上亂劃造成的,而那些小的傷疤是因為蟲子啃咬造成的,一般都是天牛幼蟲做的孽。那些更小的呢,是樹的皮孔,用作樹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與葉片上氣孔的作用一致。皮孔會釋放出大量的氧氣,而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眼睛”里的液體是樹脂,膠中的原料就是從樹脂里提取的。
1、象征:通過某一特點的具體形象,表達某種人和某種社會現象的本質特點。
例:《白楊禮贊》
白楊樹的偉岸、正直、樸質,不缺少溫和而又堅強挺拔的內在風格不但“象征了北方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例:《紫藤蘿瀑布》紫藤花語:醉人的戀情,依依的思念。對你執著,最幸福的時刻!
我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不能讓昨天的不幸把人壓垮,每個人都應該像紫藤蘿的花朵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在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2、襯托: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突出本體的主要特征。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名篇《春》,襯托手法是其一大特點。做到了寫景映襯得法,使景物在互相映襯中形象更為鮮明。
在春草圖中,作者在描繪春草柔軟的特點時,就用了襯托手法。
作者宕開一筆,不去寫春草,而是寫人們在春草上的活動:“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作者就這樣通過人們在草地上的活動,襯托了春草的柔軟,寫出了人們無比歡快的心情,還能調動讀者已有的對春草的美的感受。
同時,這幅春草圖中,因為有了人們的活動,更加有了活力和生氣。
在春花圖中,作者在介紹春天繁華的花事后,又宕開一筆,寫蜜蜂與蝴蝶:“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里描繪“蜜蜂的鬧”,為的是以聲襯靜,描繪“蝴蝶的飛”,為的是以動襯靜,不但襯托出春花的芬芳與甜美,還襯托出畫面的熱鬧和富有動感。真令人心醉神迷的呢!
例:《白楊禮贊》
開頭描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西北高原的雄壯,襯托出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鮮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濟南的冬天》
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贊譽濟南是個“寶地”。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與海鴨、海鷗、企鵝的卑怯形象作對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爭的鮮明特征。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
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淋漓盡致的描摹百草園聲色趣俱全的景觀和三味書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場景,表現作者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和不滿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5、借物喻人:描寫事物,突出其特點,并以此設喻,表現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楊禮贊》
以白楊樹比喻北方軍民,以白楊樹正直、樸質、嚴肅、挺拔、力爭上游的特點比喻北方軍民為我國的解放事業而抗爭、戰斗的頑強精神。
6、先抑后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后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更突出
地強調事物的特征。
例:《蟬》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在春風圖中,作者在對春風進行了著力的描繪后,仍然是宕開一筆,描寫“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作者通過“鳥鳴”、“笛聲”襯托出春風的美妙動聽,春風帶給人們的是無比的美好。作者正是通過襯托,將難以狀寫的春風描寫得神韻透徹。
在春雨圖中,在描寫了春雨的細、密、亮的特點后,接著寫“樹葉兒綠得發亮”,“小草兒青得逼你的眼”。這里通過描寫“樹葉兒”與“小草兒”娟然秀美情態,襯托出春雨的晶瑩剔透的特點,把春雨寫活了。
后面寫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披著蓑戴著笠農民,以此襯托春雨帶給人們的是平和靜謐,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情畫意,意韻幽幽。
例:《白楊禮贊》
先說白楊樹不是“好女子”,而后稱頌其是“偉丈夫”,更突出的強調了白楊樹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神韻
7、烘托: 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例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寫就有烘托作用。烘托作者孤獨寂寞的心情。
8、伏筆鋪墊: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前期準備工作。鋪,泛指鋪張,即打開場面的意思。伏筆,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后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于產生突兀懷疑之感。
用凄苦的景物來寫歡樂和用美好的景物來寫悲哀,就叫反襯。例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就是反襯的名句。再如辛棄疾的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上闕寫回顧少年時的不知愁苦,目的就是反襯如今飽嘗愁苦又有苦難吐的心情。
9、照應(呼應):就是你寫作文的時候寫了一個事,然后在你的作文的前面或后面也有與這件事有關的東西與之呼應。
例:《爸爸的花落了》
10、直接(間接)描寫:技法一點通在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時,如果是寫自己的心理活動.可以采取直接描寫的方式.用“心想”、“我想”提示.若是寫他人的心理活動往往要借助于人防的語言(對話)、動作、表情等來體現。
只要能讓你一讀就能明白是寫安塞腰鼓的就是直接描寫,如第四自然段整段。
必須自己去品味的是間接,如第三自然段整段。
其余的就不一一描述。
一.記敘文閱讀規則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4.運用排比的作用:增強語言啟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5.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
6.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7.題目的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
8.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
1.環境描寫: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引出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2.其他:開篇點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9.中間句段的作用: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
10.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1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12.寫作人稱的好處:第一人稱,真實可信;第二人稱,親切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13.記敘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
一、巧設懸念,曲徑通幽。以懸念開頭,使情節曲折有致,波瀾起伏。如《柳葉兒》的開頭:“又是柳葉兒抽芽的季節了。每當看到那一片片打著細卷兒,在暖和的陽光里慢慢舒展的柳葉兒時,我總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來,放在嘴里嚼著,慢慢品嘗一番那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這樣的開頭吊人胃口:怎么作者對常見的柳葉兒這么有感情?還要“慢慢品嘗一番那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開頭設下懸念,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直抒胸臆,引起共鳴。直抒胸臆,真情流露,最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能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如《白楊禮贊》的開頭:“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文章開頭直接點明禮贊白楊樹的原因――不平凡,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
三、以貶入題,先抑后揚。以反彈琵琶的方式,先抑后揚,以貶入題,也令人耳目一新。如《荔枝蜜》的開頭:“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不大喜歡”“感情上疙疙瘩瘩的”從反面定下感情基調,為下文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埋下伏筆。
四、巧用修辭,文采飛揚。修辭手法的妙用,可以使文章錦上添花。比喻可以使表達效果更加形象,擬人可以使語言更加活潑,排比可以增強文章的氣勢,反語可以提升諷刺效果……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的開頭:“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卻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櫻花像“緋紅的輕云”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呈現出顏色和形態。頭發“形成一座富士山”“實在標致極了”,分別用暗語和反語增強諷刺的效果,增加文章的表現力。
五、描寫景象,渲染氣氛。用景物描寫可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可以為情節作鋪墊,引出下文。如《驛路梨花》中開頭描寫了自然環境:“山,好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這里渲染了哀牢山中深遠迷茫的氣氛,對后文邊疆助人為樂的感人事跡起了很好的襯托作用。
六、引用詩詞,增加情趣。恰當地引用詩詞典故、名言警句,能為文章增添文采。如《臥看牽牛織女星》開頭段:“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以古人詩句開頭,既自然引出了要說明的對象――牽牛織女星,又增加了情趣。
七、提出疑問,激發興趣。作文開頭,提出疑問,既能總起下文,又能吸引讀者,激起讀者好奇心理,以至于急切地讀下文。如《秋魂》中的開頭:“你品味過秋嗎?它是什么滋味?”
八、比較引入,揭示特點。用比較的方法能突出人或事物的特點或強調某一種感情。如《我的家鄉》的開頭:“我到過繁華的上海,秀麗的無錫,跨過富麗的蘭州,端莊的西寧,然而我最愛的是自己的家鄉。”
生甲: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怎么工作的
師:就像他們這樣,繼續討論后兩句。
(生繼續討論)
生甲: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
生乙: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么這么做
生丙: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生丁:他們不知道這么遠,為什么爸爸、媽媽還要來
[匯報閱讀收獲,老師的點撥恰當、適時,這兒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好。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與表達,這正是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這段話,老師把大家提出來的問題再復述一遍。
(生逐句讀,師逐句問。)
師:就帶著這三個問題,看畫面思考。
(擊鍵,大屏幕顯示當年建設大軍墾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榮的景象。)
生:爸爸、媽媽當年克服各種困難,跟大自然作斗爭,憑著堅強的意志,開發、建設新疆。
生:看了剛才的畫面,讀了老師推薦的資料,我知道當年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里挖渠,手都凍到了鋤頭把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里,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
師:能利用課外資料理解課文,這位同學很善于動腦筋,提出表揚。
生:爸爸、媽媽等一批邊疆建設者克服了我們根本想不到的困難,全力建設邊疆。
師:既然這么艱苦,爸爸為什么還接孩子們來呢
生:他想讓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樣,長大后建設邊疆,扎根邊疆。
(板書:扎根邊疆)
生:爸爸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熱愛新疆,響應黨的號召。
生:爸爸就像白楊一樣,在惡劣的環境中扎根,奉獻一切,把新疆建設得那么美麗。
師:這些建設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是什么精神
生:這是默默地無私奉獻精神。
(板書:奉獻)
師:他們耕耘,奉獻了一生,換取了今日邊疆的繁榮,捍衛了各族人民的尊嚴,他們跟白楊一樣,都是----
生:(齊答)衛士!
[看畫面,利用課外閱讀資料,進一步理解建設者與白楊之間的共同處: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生根、成長;不管遇到什么困難,總是堅強不屈。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深化了對中心的認識。]
師:學到這兒,我又有心得:讀書時,抓重點段反復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而領悟中心。(板書:段--領悟中心)
師:這第16自然段我們得背下來。這個自然段里的幾句話有什么規律嗎
生:每句都用“他們只知道”開頭。
生:每句話都跟新疆有關,而且都有“新疆”這個詞。
師:第14自然段我們用熟讀背誦的方法,這個自然段就用找規律背誦的方法。一分鐘時間,看誰先背會。
(指名背誦)
師: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鐘就基本背下來了。誰還能背這樣吧!愿意背的同學站起來背,不會背的跟老師一起邊聽邊記。
(生多數站起背誦)
(四)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把顧全文
師: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想想哪兒不明白。
生:爸爸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為什么浮起微笑
師: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為他已經沉思過,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書:沉思微笑)請同學們默讀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憶自己是怎樣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們這些邊疆建設者建設邊疆的事跡。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兒女能不能像他一樣扎根邊疆。
生丙:他在想兒女們能不能不怕艱苦,為邊疆奉獻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為他看到大白楊身邊的小白楊在風沙中成長,他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兒女肯定能像小白楊一樣扎根邊疆,他覺得祖國建設后繼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絲微笑。
師:同學們,你們是祖國西南邊疆建設者的后代,繼承父輩的事業是大家光榮的使命。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讓我感受到你們的真心、信心、決心!
[以兩次“沉思”、“嚴肅”、“微笑”的理解,反顧了全文,體現了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教學訓練的原則。]
(生齊讀課文)
(五)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用抓重點詞、句、段反復閱讀思考的辦法,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從而領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寫白楊是為了----
生:贊美建設者!
師:下節課,我們將要練習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中心。
總評:
《白楊》這堂課,有以下幾方面的突出特點。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后,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后,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了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么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2.加強了兩個意識。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于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范讀、齊讀、自由讀、聽讀、個別讀、背誦,內容上則有讀詞、讀句、該段、讀全文。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1)讀書時抓重點詞品味,就能作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2)讀書時聯系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復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為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從師生交流中看到老師是尊重學生的。如,老師在多處有這樣的語言:“我有一個心得跟大家分享”、“幾位小老師,我說對了嗎”……這充分表現了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處處讓學生嘗試有所收獲的喜悅。
(二)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并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爸爸說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說樹,干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說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征著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教者設計了引導學生探求“孩子們所不知道的”,并用電教媒體介紹邊疆建設者當年墾荒的場面,使學生從形象的直觀中領悟到“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系。同時,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鮮明的對比,更富現實教育意義。另外,電教媒體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三、執教教師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