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業生涯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為進一步推動學院學風建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業指導,針對本院各年級學生以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學業生涯規劃認知和執行情況的調研。調研采取隨機發放的形式,抽查各年級30%的學生填寫問卷。共發放問卷330份,回收330份,其中有效問卷330份,有效率為100%,基本能夠反映大學生對于學業生涯規劃的認識、需求和目前的實施效果。
一、學業生涯規劃調查問卷的設計及維度
此次問卷設計共20題,包括3道多項選擇題,要求學生如實填寫,旨在全方面了解學生需求,為進一步開展學業生涯指導工作提供思路。本次問卷共設置5個維度,分別為:自我認知,對學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對學業生涯規劃的需求,學業生涯的執行和學業生涯規劃的效果。
其中,自我認知部分包括學生對自身的了解程度,對自己未來的信心值,對所學專業的認知和選擇專業的依據4道問題;對學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包括對大學進行的規劃,對學業生涯的興趣,學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學業生涯規劃的了解及渠道5道問題;對學業生涯規劃的需求部分包括是否需要有關輔導,規劃途徑,提供學業規劃的內容及達到目的4道問題;在學業生涯的執行方面,包括制定學業生涯規劃的途徑,執行情況,在學業迷茫、出現學業困難時的處理辦法4道問題;學業生涯規劃的效果方面,包括受訪者的認可程度,對學業自查的態度和學業生涯規劃后對于未來的認知3個問題。
二、參與問卷學生的基本信息分析
此次問卷調查針對不同年級的330名學生開展,在受調查的學生中,各年級學生分布較為平均,旨在了解不同年級學生對于學業生涯規劃的認識以及學業生涯規劃在不同年級的實行情況,男女受訪比例適中,保證了問卷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和覆蓋面。受訪者中還包含學期內有掛科的學生,對其學業生涯規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根據各專業的人數平均分配問卷發放,有利于進一步了解不同專業學生對于學業生涯規劃的需求及實施情況。
從調研結果看,該問卷能夠全方位覆蓋本校的大學生,有助于從是否掛科、各專業特點、各個年級特點等多方面了解學生對于學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及目前該項工作的開展情況,有助于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學業生涯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構建良好的學風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大學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1.學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的質量有待提高
通過問卷調研可知,大學生入校后,雖普遍開展了新生入學教育,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了解學院各專業的學科要求,但尚未有系統性的學業生涯課程制度,學生對于學業生涯課程的興趣不高,未能意識到學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學業生涯規劃教育淪為形式。
2.學業生涯規劃指導缺乏多樣性和針對性
目前,針對大一新生開展的學業生涯規劃活動僅限于講座,形式單一。學業生涯規劃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不僅包括針對全年級學生的學業生涯講座,還包括針對小眾的團體輔導和針對個體的個人輔導。除此之外,學業生涯規劃的學習和輔導不僅僅是年級輔導員的工作,學生更偏向于想與專業課教師進行學術交流。但實際情況是學生遇到學業困難時向同學、朋友尋求幫助,通過自己的渠道尋找答案,甚至放棄學業。因此,大學生的學業生涯指導缺乏專業課教師這座橋梁。同時,學業自查模式在學生中的認可程度也比較高,值得在大學生中試行或全面推廣。
3.學業生涯規劃指導缺乏針對性
目前大多數學院開展的學業生涯規劃活動都集中在新生入學教育,對于大二、大三的學生涉及得較少,大四的學生基本上脫離了學業生涯規劃教育。其實,學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包括大一新生的適應性學習教育,大二學生的發展式教育,大三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大四學生的職業教育,對不同的學生應提供不同的教學設計。在調研中發現,大三的學生因受到課業壓力、求職壓力等多方壓力的影響,自我認同、專業認同、未來認同感反而低于大二、大一兩個年級,更需要開展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為其指點迷津。同時,學業生涯規劃不是一成不變的,照本宣科的學業指導勢必不能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勢必下降。
4.學生對學業生涯規劃指導的重視程度不夠
通過調研了解到,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學業生涯規劃,但真正認為其行之有效的、認知制定并執行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專業性、針對性不強,導致學業生涯規劃成為一句口號。眾所周知,大學的學習方法與高中有很大不同,一學期學習多門課程且課業難度較大,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大學學習生活,但又不愿與專業課教師進行溝通,導致他們不重視學業生涯規劃。
四、進一步開展學業生涯規劃的實施意見
1.針對不同年級的不同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業指導
在開展學業生涯規劃時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僅僅針對大一學生開展指導,而針對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學生,因為意識上認為學生已經熟悉校園環境或熟悉學習方法,卻鮮少展開。從調研的縱向數據比較,高年級學生因課業壓力和就業壓力大,對自己未來的期望和專業的認可度反而小于低年級同學。另一方面,目前的學業生涯指導缺乏針對少數群體和個體的指導。因此,未來的學業生涯規劃要做到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主題講座、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真正發揮學業生涯指導的作用。
2.在學生層面進一步強化學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
從入學之初就開展系統性的學業生涯規劃,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講座不斷在學生層面強調學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從思想上讓學生首先意識到學業生涯規劃的作用和價值。通過家校聯動、朋輩指導的方法,擴大學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圈,讓每個學生都能重視此項教育工作。
3.提高學業生涯指導的質量
通過問卷可知,學生對于學業生涯指導認可度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認為學業生涯指導質量不高,不能M足其對學業指導的需求,認為“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對此,未來的學業生涯指導一方面從大局上講,完成學業生涯規劃指導的頂層設計,學院層面要重視學業生涯規劃,調動一起可以調配的資源完成學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另一方面從具體實踐上看,開展學業生涯的教師要了解學業的需求,將需求與專業實際相結合,做到真正能夠幫助學生解決課業問題,實現學業指導和規劃,讓學業生涯規劃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思想上的正確認識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好這項工作。所謂“知己”就是自我認識與自我了解;“知彼”即是熟悉周圍的環境,特別是與職業生涯發展有關的工作環境。知己與知彼相互關聯,確定的個人生涯目標要符合現實,而不是一廂情愿;對從事的職業要感興趣,而不是被動地去做;所從事的工作要能發揮專長,而不是自己的短板;對工作的環境能夠適應,而不是感到處處困難,難以維系。只有這樣,才是科學、正確的學業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趙偉.以大學生學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高等院校學風建設[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0).
[2]張建寶.以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促進高校學風建設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15).
關鍵詞 學業困難 原因分析 職業生涯規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84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to Help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YU Lianguo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general strokes.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enrollment so that many college students did not complete the normal school,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college has carried out the work of academic assistanc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words academic difficulties; cause analysis; career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1 職業生涯規劃概述
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在校大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之前必然要經歷的職業生涯教育。通過系統化、集中式教育,明確個體特征,校正自身的職業理念和就業規劃,進而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學業及就業,全面提升大學生將來求職就業、職業發展的質量,提高大學生學習生活質量。一旦開始接觸職業生涯規劃,就意味著大學生開始步入社會,要正視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而給自己信心與動力去提升個人素質與能力,時刻準備投身職業化行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專業知識角度引導大學生全面、深入、客觀地分析和了解自己,從而根據個人特點做出具有顯著差異性的人生發展規劃與職業化角色定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讓大學生對本專業學業的未完成部分充滿信心,時刻保持對未來理想職業的憧憬與向往,看清了本專業的市場潛力與職業競爭力,從而為未來的職業目標制定奠定基礎。大學生可以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方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督促自己,完善自己,從而能夠真正塑造自己的理想型人格,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榜樣和標桿。
2 大學生的學業困難緣由解讀
2.1 角色與環境的改變
大一新生自開學起就努力適應大學新環境,必然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如果不能很好適應,很容易出現學業問題。眾所周知,現今中國的x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仍然屬于填鴨式應試教育,高中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并且已經依賴于這種教育模式。進入大學,學生是以自主學習為主。
2.2 缺乏大學階段的目標與規劃
高中階段,考上大學成了大部分高中生學習的終極目標。進入大學,很多學生很少或者基本沒有科學確立自己大學階段目標和規劃,從而懈怠學業,大學階段碌碌無為、得過且過。大學階段如果沒有規劃、沒有為理想做出應有的準備,那么將難以在高等教育階段取得實質上的提高。
2.3 專業錯位與鉆研不夠
高考填志愿的時候,由于對專業不甚了解,學生選擇專業時往往會盲從社會輿論,沒有根據學生本身的特點來選擇專業。從而造成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缺乏興趣,學習動力不足,造成學業困難。還有部分同學對本專業的鉆研努力不夠,隨著專業課的深入,發現本專業的學習比較困難,進而畏苦怕難,導致學業問題。
2.4 眾多家庭因素的不良影響
(1)傳統的中國式家庭教育模式中,很多家長認為通過物質獎勵就能夠換得學生對學業的重視。殊不知,這樣的方式恰恰易對學生的學業觀念造成扭曲。家長不能從人生觀、價值觀方面予以引導,容易造成學生一遇到挫折就會產生厭學行為,進而出現學業問題。
(2)特殊家庭如單親家庭、父母離異或生活受挫的學生,得不到家庭的關懷出現心理問題進而影響到學業;校園內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生,為滿足生計需求,解決學雜費用問題,常常占用大量學習時間趕做兼職,進而影響學業。
2.5 社會影響分析
(1)現今社會的一些錯誤價值觀念(如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讀書無用論等)誤導大學生的認知,進而可能造成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
(2)手機、網絡游戲、暴力等影響大學生學習、生活及社交等領域,導致出現曠課、厭學、考試作弊等現象。
(3) “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以及規模擴張導致生源質量下降。隨著考試作弊、學術造假等不良風氣的侵染影響,一些學生常對高校學業的完成存在僥幸心理,態度極其惡劣不端正,影響高校學術氛圍的營造與校規校紀的建設。
3 對學業困難學生幫扶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對策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校承擔著更多培育社會可用之才的重任。在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提高的形勢下,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表明,職業生涯規劃不局限于指導學生完善自我、人生規劃以及就業和生涯發展,事實上對在校學業困難大學生的幫扶指導效果也很顯著。本文將以下述七途徑來推動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學業困難學生提升實踐。
(1)就大學生學業階段特性設置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系列講座,通過開展校級校規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生涯發展教育以及專業導論專題報告會、學術沙龍、座談會、案例經驗交流會等系列活動,幫助新生認清社會的競爭形勢、了解高校學業的必要性、透析自我個性,從而有效劃定職業考察范圍,找準學習方向和目標,以自信、自主、自強的方式在高校中生活學習,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進一步提升自我管理意識,促進其全面發展。隨著大學生的學業變化,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進一步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如進一步深化自我認知和專業素質等。
(2)學業預警貫穿整個學業,進而改進職業生涯規劃。在校大學生需要在高校完成既定學分,必然在日常學生活動中參與選課、考勤、期中測試、期末考試、修課學分、學籍更改、畢業資格審查等環節,這些環節都應該建立預警機制,確保“事先預防、事中控制、事后整改”的原則落實,始終保持校、師、生、親等不同角色的聯系。對于在受控環節中出現問題的,應該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警或開展針對教育。通過學業預警改進大學生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而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性。
(3)構建“成長導師”、朋輩輔導幫扶團隊。通過邀請社會精英等組建“大學生人生成長導師隊伍”,等幫助大學生解惑答疑,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通過邀請優秀的學生骨干、優秀學生黨員等與學業困難的同學組成“一對一”、“結對子”朋輩輔導幫扶團隊,進而幫助學業困難同學轉變學習態度、改進方法、提高效率。
(4) 建立家校聯合雙協同機制,提高職業生涯規劃功效。高校有針對各院系專業設置的輔導員、班主任崗位,這些崗位的主要職責就是從事學生管理工作,加強制度與紀律建設,這些崗位人員應不定期地與學生家長保持溝通,建立家校聯合雙協同機制,每學期寄附有學生成績單的家長信,對學業困難同學進一步做好家校聯合教育工作,進而有力保障大學生成長。
(5)構建智能化的綜合評價體系,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情況,綜合評價體系轉向學生過程化學習考核,盡量讓每個學生在當中都有展現的一面,從而提高學業幫扶的成功率,完善職業生涯規劃。
(6)校園中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通過營造美好的校園文化,大學生身心從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特別是注重引導學業困難的同學從中得到表現機會以施展才華,進而可以引導學業困難大學生全面客觀地認清現實、認識自我、系統分析、綜合評價、適度調節、合理改善,促成個人素質的良性發展,鞏固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健全人格。
(7)多方面照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提供貧困獎助學金、增設勤工助學崗位等,多方面考慮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減輕經濟壓力,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習,同時在學業上進行指導從而幫助他們完成學業、順利就業。
4 小結
現在社會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和其他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高,這也要求大學培養出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也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創新創造能力等。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關系到我國能否實現健康快速發展,能否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他們能否適應時代的使命,關鍵在于對自我有一個全面、深入、科學的了解進而提高和完善自我,并根據大學生的特性對大學生進行持續有效的科學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進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成為一名適應時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秀明. 朋輩輔導在高校學業預警中的意義及實踐方法[J].大學教育,2014(3).
關鍵詞:中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學業評價標準;調查報告
2012年7月廣州紡織服裝職業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學業評價標準的應用性研究”課題獲得市級立項。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希望借此次課題的研究之際認真學習關于教育評價的相關理論,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確立與時俱進的評價觀,進一步增強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一、學業評價標準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已明確規定了學生學業評價標準。目前,學生學業評價的具w研究以普通教育為主,中職學校的學生學業評價研究也可一定程度地借鑒其做法。如從重“結果”的評價轉變為強調“學業過程”的評價;從重“甄別”的評價轉變為強調“學生發展”的評價;從重“知識”的評價轉變為強調“活動表現”的評價;等等。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被試
按照分層整群抽樣原則在廣州紡織服裝職業學校抽取一年級學生 426名進行了開設課程時的前期調查和課程結束的后期調查。前期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99份,無效問卷27份;后期調查回收有效問卷 402份,無效問卷24份。
2.研究工具
本次調查所用問卷采用課題組設計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情況前期與后期問題。
3.施測
采取以班級為單位方式施測。量表前附有指導語,發放問卷前向被試明確提出回答問卷的要求,問卷當場收回,數據使用人工進行統計。
三、結果分析
1.學生對未來的規劃調查
從“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前的調查中發現:36%的學生已為自己設計好未來的職業發展;49%的學生基本為自己設計好未來的職業發展;15%的學生沒有為自己設計好未來的職業發展。
從“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后期調查中發現,58%的學生已為自己設計好未來的職業發展;29%的學生基本為自己設計好未來的職業發展;13%的學生沒有為自己設計好未來的職業發展。
2.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前和學習完成后的認識與感想
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前的調查中發現:85%的學生對這門課程不了解, 他們希望在該課程中能學到對日后有用的知識,也希望教師在課堂中多開展輕松愉快的職業實踐活動。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借助紙筆考試來實現。經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是最不喜歡這種評價方式,不希望這門課程開設得像中學政治課一樣。
對教師在教學時采用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滿意度:37%的學生選擇滿意,48%的學生選擇基本滿意,7%的學生選擇不滿意,8%的學生選擇無所謂。學生選擇不滿意的原因是因為多元化評價方式太復雜,要自評又要小組評,并且每一個模塊完成一次都要進行自我評價。
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后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的該課程考核的方法有如下幾種:①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并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占27%;②教師根據學生完成課程布置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并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占48%;③開卷理論考試與日常行為考察相結合占11%;④閉卷理論考試與日常行為考察相結合占5%;⑤說不清占11%。
3.學生設想未來10~30年可能會從事的工作及具體規劃
80%的學生認為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會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 ,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會在未來10~30年得到很大的幫助,自己的社會地位會提高;13%的學生會依靠父母所創立的企業進行事業發展,并會得到父母的經濟與技術支持自己創業做老板;剩下的學生對未來表示茫然,無任何具體規劃。
在上述80%的學生中:34%的學生設想畢業后將從事服裝事業,首先是做服裝設計助理,然后逐步升為高級設計師或首席設計師,月薪約10000元,累積幾年經驗并積攢資金,最后創立自己的品牌。49%的學生希望未來10~30年能當上一名知名服裝設計師 ,收入5000~8000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即可。17%的學生希望能成為一名高級打板師,收入6000~10000元。
本次調查收獲頗多,通過調查了解到,許多學生都喜歡我們研究的教學評價方式,筆者更堅定了本課題組進行改革的信心。在本次調查也收集了許多學生所提及的有關教學評價方式的意見和建議,能更好地促進本課題組進一步改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關鍵詞】 大學生 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規劃 影響因素 對策
大學生就業體制的改革使得大學生就業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問題。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增長,雖然我國正逢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減緩,但是此時也正是需要大量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來推動經濟穩定快速的發展。但是,現在中國大學生面臨的是“結構性失業”。即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許多單位招不到人。可見,造成大學就業難的大部分原因是大學生沒有對自身進行切合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而影響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著諸多因素,主要還是大學生自我因素的調控,本文通過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影響因素分析,并給出相應對策。
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1.1 樣本來源說明
此次調查樣本主體是對北京市八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通過書面問卷和電子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正式調查中,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問卷492份,其中有效問卷418份,占總問卷數的83.6%。其中男生185名,占44.3%,女生233名,占55.7%。
1.2 因子分析
對所得各影響因素統計數據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程度進行方差分析,發現家庭、社會因素沒有明顯差異,而個人因素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有明顯差異。因此得出結論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主導因素是個人因素。應用SPSS軟件對個人因素進行因子分析如下。
運用KMO檢驗和Bartlett球度檢驗。首先對數據進行相關性檢驗,以確定數據的適用性。(如表1)
Bartlett's球形檢驗x平方分布為2141.258,自由度為153,顯著性=0.000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選取原則確定提取公因子數量。
確定提取的公因子數為5個,方差累計解釋量為63.708%,說明問卷的效度構建良好。
運用主要成分分析法,采用標準化正交旋轉,得到各因子的載荷矩陣如表3。
根據每個因子的相關因素大于3的原則,提取1、2、3、4四個因子,因子5由于包含的題目數量2
根據該分析結果,結合問卷設計問題,可以知道在個人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因素的調查中,4個主要因子影響最大:目標理想、學業規劃、目標效能、社會實踐。
1.3 方差分析
1.3.1 控制變量的方差分析
(1)性別在職業生涯規劃各因子上的差異性分析。
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職業生涯規劃各因子在性別上的差異。
表4結果表明,二者在學業規劃、目標效能、社會實踐、目標理想因子上沒有顯著差異。
(2)年級在職業生涯規劃上各個因子的差異性分析。
本研究將年級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一、研二、研三七個組。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的描述統計結果見表5。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在目標理想和社會實踐因子上差異顯著。在社會實踐上差異顯著性水平為0.001,在目標理想上差異顯著性水平為0.041,但不同年級在目標效能及學業規劃因子上差異不顯著。
(3)生源在職業生涯規劃上各個因子的差異性分析。
本研究將學生的生源分為城市、鄉鎮、農村共三類,不同生源的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的描述統計結果見表6。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生源的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各因子上表現不同,其中在目標效能因子上存在顯著的差異;相比于農村,鄉鎮的學生目標效能更強;而在學業規劃、社會實踐及目標理想因子上差異不顯著。
(4)大學生是否加入學生社團在職業生涯規劃上各個因子的差異性分析。
不同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的描述統計結果見表7。
結果表明,在目標效能、社會實踐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參加學生會的學生目標效能高于其他學生;在學業規劃和目標理想因子上沒有顯著差異。
1.3.2 方差分析結果討論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個人因素的差異分析。總體上來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年級、生源和參加社團情況上都有顯著的差異。
對于男女生而言在個人因素各因子上沒有明顯差異,男女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上表現大致相同,但是實際上女生的就業情況遠不如男生的就業情況。這表明在當今時代仍然存在著男女不平等的現象。
在年級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對于初入學的新生,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想象,在內心為自己人生做了一個完美的計劃,但是很少從實際出發,所以此時的大學生具有很高的目標理想。因此對大一新生應給與更多的現實教育,培養他們樹立目標理想的同時應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根據自己的特點、愛好去了解一些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為以后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而對于高年級的同學經過時間的積累他們往往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但是與此同時他們也看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更是不知所措。在這一階段應該更多的給予學生關懷與希望,同時應該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適時地幫助學生調整自己的方向。到了大四更多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都能找到一份價位合適的工作,但也極有可能有一些同學到處碰壁,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時應該幫助學生及時的調整自己的心態,鍛煉其堅強的意志,加強其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在生源上的差異不是較為明顯。農村的學生在個人因素的各因子得分上均表現較差,可能是由于教育方式的差距以及家庭環境和培養方式的不同,讓農村學生難以融入社會或者說在求職過程中存在的更多的是不自信,所以農村學生往往在理論上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往往認識比較深刻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相比鄉鎮、城市學生略顯不足,尤為在自我效能方面農村學生的表現更加不盡如人意。但在目標理想、學業規劃因子上沒有明顯差異,盡管經濟基礎與培養方式的不同,但是對于未來都有所規劃。
在參加社團的差異符合預期情況,參加社團的同學相比而言其社會實踐能力已目標效能顯著高于沒有參加社團的同學。大學時代的社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但是如果過多的投身于社團工作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畢竟作為一名學生而言學習應該放在首位。
2 對策與建議
本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在年級、生源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特提出以下建議來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可行性和實踐性。
(1)自我認識。充分的自我認識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條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那么就對應著適合自己的一份工作。因此,明確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特長,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并對此做好充分的認識與準備,進而進行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
(2)在實踐中自我提升。大學環境對于大學生而言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從學校生活到社會生活的一個過渡區域。作為一名大學生應以學習為主,但在課余時間應該盡量的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
(3)目標確認。在對自己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首先確定自己的適合的職業發展道路。其次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為自己制定更加符合自己職業發展道路的學習計劃,以適時的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在實踐加以不斷的重新學習,鞏固自己知識。
(4)建立自信心。自信是每一件事成功的一個影響因素,作為大學生應該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才能對事情做出準確的判斷并及時加以修正。
(5)抓緊大學生學業規劃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的師資建設。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指導工作隊伍是同學們的熱切需求。對于適應能力差的同學而言往往到畢業來臨之際也未能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這就在就業問題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因此他們迫切的需要專業老師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周西安,王立軍.高校大學生學業規劃研究[J].教育探索,2012,04:83-86.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4-0188-01
進入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以驚人的速度向大眾化時代邁進。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559萬,2009年達到611萬,2010年將超過631萬。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逐年擴大的同時,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逐年嚴峻。由于高校擴招,大學生由原來的“精英”轉變為“大眾”,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走向“買方”,大學生的待就業率逐年遞增,在嚴峻的就業形勢及殘酷的社會競爭下,凸顯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漫漫人生路的核心就是職業生涯。不管是誰,只要是一個正常人,其職業生涯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可以遵循傳統觀念,按部就班,一生只從事一種職業;同樣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價值觀以及工作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職業甚至行業。但無論你選擇哪一者,都一樣必須每天要為自己的工作而辛勞奔波,刻苦奮斗。因而,人的生命價值,在很大意義上來說,就在于其職業生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
那么,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
著名管理學家諾斯威爾曾指出:“職業生涯設計就是個人結合自身情況以及眼前的制約因素,為自己實現職業目標而確定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換句話說,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大學生在進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觀地認識主、客觀因素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定位,設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既定目標的職業,制定相應的教育培訓、工作開發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各種積極的行動去達成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1]
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義重大。大學生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其一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大學生職業生涯的成功的首要保證就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成功,因此客觀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清楚認識自己的性格能力以及愛好等對于制定一個合理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個人的意義
(一)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
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將會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他們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并使其持續增值;引導他們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引導他們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引導大學生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引導他們前瞻與實際相結合的職業定位,搜索或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使他們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不斷增強你的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等。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主動性,徹底摒除基礎教育階段的依賴性與盲目性,自覺而能動的學習。
(二)促進大學生自我完善
生制定好了自己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了在事業上的具體目標,進而確定了學業發展方向,同時也好比給自己的成長之路點亮了一盞指示燈,令其在日常學習及日常生活中不僅有了方向,更有動力,敢于鞭策自己,不讓自己松懈。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一步地向自己事業之塔靠近,而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思想方式和學習方式又會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當這些規劃內容的逐步實現,增強了自己對職業目標的成就感,也促進自己向更高一層的目標前進。為順利完成學業,成功實現就業或開辟事業打下基礎。
(三)能夠激發大學生個人潛能
有了職業生涯規劃,使自己更有遠見,更有責任感。如果一個大學生沒有制定他的職業生涯規劃,那么他就很容易陷入生活中的各種事務所帶來的煩惱中,導致精力分散,無法全神貫注地學習生活,也很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干。其實,一個人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需要我們充分地挖掘。天賦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善于激發自己的潛能,努力學習,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以鍛煉和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能夠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在朝著目標前進的過程中,充分激發內在潛能。
因此,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明確了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經過個人的努力,激發潛能,進而實現人生的事業目標。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后,上大學不再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相對多數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大學生不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寵兒”,大學生就業基本趨于市場化。
大學生必須認清楚當前的就業形勢,迎接挑戰,面對現實,積極應對,及時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就業觀,大學生面對當今形勢會不斷的變革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職業生涯,使自己有較高的適應性。大學生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就業形勢的緩解,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其實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大學生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對高等人才的需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社會人才資本的浪費。同時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促進了學生職業和自身能力的匹配,更易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既節約社會人力成本,又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總而言之,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每個大學生都應該真正的了解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其意義,從而盡早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為自己的全面發展,為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曾美英,竇秀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輔導》[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2]周宏巖,蘇文平主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年出版
[3] 李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必要性的系統分析[J].文教材料,2008,(6)
[4] 馬援.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之我見[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