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個案病例護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病例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1)從表3中項目1-3的結果(P<O.05)看出,病例教學能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傳統的理論“灌輸式”教學通常會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從而喪失學習興趣。病例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把書本上枯燥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與實際病人聯系起來,結合圖片、視頻、角色扮演等,增加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分析病例時,通過不斷地質疑,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將“要學生學”變成“學生要學”。抓課堂學習效果,對成績的提高至關重要。
(2)表3中項目4—6的結果(P<0.05)顯示,病例教學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傳統教學中,教師將總結、歸納好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病例教學中,由于病人病情往往較復雜,學生必須運用已學知識對資料進行全面分析、綜合考慮,進行正確的護理診斷,然后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病例教學克服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缺陷,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有助于提高簡答、選掇和病例分析題的成績。和病例分析題的成績。
(3)表3中項目12、13的結果(0.05)表明,病例教學有助于加深學生理解、記憶。傳統教學側重機械記憶;病例教學將相似的、學生易混淆的疾病,以幾個病例交給學生,讓學生對病例中的病因、誘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等進行對比,得到諸病例的主要不同點,列出主要護理診斷,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使抽象的理論直觀化,使抽象知識變得具體易懂,有利于知識的記憶嗍。理解性記憶優于機械性記『乙,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助于學生提高名詞解釋、填空、選擇和簡答題的成績。
病例教學有助于滲透素質教育
表3中項目7-11的結果表明,傳統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即使有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環節,也只是教師的“灌輸式”講授。病例教學中,問題往往是小組討論解決,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有助于學生建立自信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集體協作,又逐漸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小組成員對本組的討論結果高度概括,進行總結性發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后布置作業:查找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查找資料,提高了學生自學和獲取信息能力。學生的角色扮演,在創設情景中進行的個案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是學生愛心、責任心的體現,能加深學生對護理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素質[41。
1制定切實可行的實習計劃
護生到達實習醫院之前,醫院護理部必須首先制定相應的計劃,指導教師應根據大綱要求和本院實際情況,對實習的起止時間、學生分組、輪轉日程安捧、基本方式和組織方法、實習的考核及鑒定辦法、學生的考勤及各項規章制度等進行周密的安捧,這樣才能使實習活動井然有序,有章可循,便于檢查評估。在安捧實習活動計劃時,指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而有所側重。對畢業后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學生,可把指導重點放在培養具有臨床獨立工作能力、分析、判斷及應急能力方面;對畢業后準備從事護理教學工作的,應指導學生多參與教學實踐,如進行業務小講座、護理查房、主持病例討論等;對畢業后將從事護理管理工作的學生,指導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應用管理學知識了解醫院護理體制正常運轉的調控以及如何做好護士長這個基層管理角色,也可讓學生進行管理方案設計或進行衛生健康宣教等,鍛煉其管理能力。
2周密的組織安捧
實習活動不同于學校課堂理論學習,人員分散、涉及科室廣且流動性大,在這種狀況下,要保證實習活動的順利銜接和質量達標,指導教師必須根據實習計劃進行周密的組織安捧,并定期進行檢查總結。具體做法:實習護生進入醫院的第1周,由護理部、院感科、各科護士長進行崗前培訓,重點教育內容有:醫院各項規章制度、護士素質、院感知識、各科護理工作特點及常用護理技術示范等,第2周分散進入各科室開始正式實習。每科實習結束時,由科帶教老師進行專科理論、技術操作考核合格方可出科,指導教師定期抽查、指導、總結評估、持續改進。
3組織業務小講座及教學查房
指導教師可根據各科專業特點,每周舉辦理論知識講座,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擴大護生的知識面。可選擇常見病、多發病、危重病病例進行教學查房,由護生先進行準備、分析、討論,再由指導教師補充總結。這種方法可進一步加深護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聯系實例可加深印象、增強記憶、開闊視野,激發護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教學查房前,指導教師應有計劃地找出一些問題提問護生,并鼓勵護士提問,以活躍學習氣氛。
護理論文是對護理實踐中存在的某種護理問題或研究進行分析、討論和說明的一種論述性文章[1]。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護理論文,既是對所從事工作經驗的總結,更是傳播知識、開展護理科研、發展護理學科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本文擬結合本人的寫作實踐,就臨床護理論文撰寫存在的難點和對策作一簡要介紹。
1撰寫護理論文存在的難點
起點低、累積少:盡管近十年普及不同形式的護理大專及以上教育,但目前我國護理隊伍仍以中專學歷為主體,即使在比較發達的上海市,在職護士中、大專以上學歷僅占3.1%[2,3],造成文化水平的局限;目前,臨床護士在業時間短,流失多,尤其是現在聘用合同制人數日趨增多,人員年輕、流動快、文化素質不高,使臨床護士整體的知識、經驗累積少,難以在理論上進行總結。
提高慢、更新難:護理學科的相對弱勢和對工作“簡單重復性”的誤解,護士外派學習機會相對較少,且自身也滿足于簡單重復性工作,因而獲取知識的途徑、能力受限,知識難以更新。
主動性差、創新難:在臨床工作中,護理工作平凡、瑣碎,多呈被動性,限制了自我發展的空間和創新意識的發揮。
缺乏寫作技巧:對初學者來說,由于缺乏寫作經驗,第一道難關便是找不到寫作的素材,其次是有了素材,又找不到寫作的靈感、方法和技巧。盡管不同論文的撰寫有其相對固定的格式,但面對不同的寫作方法、形式,寫作者的寫作水平、經驗也各不相同,有好的素材不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重癥醫學科實習的43名護理本科生,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瀘州醫學院、川北醫學院等4所高校的4年制護理本科生,均為女生。其中,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間在我院重癥醫學科實習的第4批9名,第5批12名,共計21名本科護生為對照組,年齡21~23歲,平均年齡21.67±0.79歲;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重癥醫學科實習的第5批7名,第6批7名,第8批8名,共計22名本科護生為觀察組,年齡21~23歲,平均年齡21.77±0.86歲。兩組護生入重癥醫學科的評估成績(護理基礎理論、護理基本技能、護理實踐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帶教教師均具有本科學歷,持有臨床帶教資格證,參加了我院舉辦的合作學習理論學習班,臨床和教學經驗比較豐富。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由帶教老師集中開展專科知識、疾病小講座,專科示范,護理操作,集中查房,然后實習護生分別跟不同的帶教老師輪班,出科前對護理基礎理論知識、護理基本技能(CPR、人工氣道吸痰、GCS評分等)、護理實踐能力(護理查房、小講座、個案護理)進行統一考核。觀察組采用“基于合作學習理論”的實驗教學方法。第一,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根據實習護生的成績、認知能力、個性特點、交流溝通能力、興趣、愛好等,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觀察組的22名實習護生分為5組,每組4~5名,形成“固定合作學習小組”。每組設組長一名,負責確定小組成員的責任分工、小組討論和學習情況的管理、小組學習成果的匯報。第二,確定合作學習目標,帶教老師結合ICU臨床護理教學要求及護生自身特點,提前1~2周向實習小組預告教學方案和有關教學要求,實習小組根據教師所提要求,在正式查房和講課前收集好有關病案資料以及相關的護理理論知識。帶教老師和實習護生一起查房,發現缺陷問題,完善臨床資料,引導護生依據ICU臨床護理教學目標,制定個性化的合作學習目標。第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與討論。首先由帶教老師組織專題討論,實習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針對專題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再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定期督導討論,并根據小組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指導、幫助、鼓勵等。之后,由各學習小組在小講座上匯報討論結果,同時其他小組可提問,匯報小組成員進行答辯。針對小組學習、討論和匯報中提出的問題,帶教老師集中講解、答疑,提出解決問題的處理意見或建議,最后形成較為統一的、正確合理的方案。第四,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評估。實驗教學評估采用各小組成員自評、小組間互評、帶教老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第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反思。由帶教老師組織查房、講課總結、教學質量點評、教學效果測評,反思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下一階段的整改措施和方案。
1.3評價指標主要評價兩組護生出ICU的成績。成績(一)主要包括護理基礎理論、護理基本技能、護理實踐能力3個部分。采用護理基礎理論、護理基本技能測試,護理實踐能力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兩組護生的實習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護理基礎理論測試主要測試兩組護生經過實習教學后的護理基礎理論水平;護理基本技能測試主要評估兩組護生經過實習教學后在CPR(40%)、人工氣道吸痰(30%)和GCS評分(30%)等方面的操作水平;護理實踐能力主要評估兩組護生經過實習教學后在護理查房(30%)、小講座(30%)和個案護理(40%)等方面的護理實踐能力。成績(二)主要評估兩組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該成績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從護生自我評價(30%)、帶教老師評價(40%)、患者評價(30%)3個方面獲得。
1.4統計學處理對兩組護生實習期間的護理基礎理論、護理基本技能、護理實踐能力、問卷調查結果等數據資料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概率以百分比表示,計數數據對比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心內科實習的護理學員50名,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學員分為觀察組25名,對照組25名。兩組學員在年齡、性別和學習成績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教學方法
1.2.1教學內容及目標
護理實習生在心內科接受6周的實習。通過6周的學習,要掌握心內科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觀察要點、常見癥狀的護理,以及常見急癥的處理。兩組學員第1周由科室總帶教統一進行帶教,主要復習心內科相關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