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訓練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網球 專項運動學生 腰部損傷 康復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隨著網球運動的開展,網球方面的論文基本呈逐年遞增趨勢。蔣偉浩在科研統計中指出:運動醫學方面文章有245篇,占總數38.5%;欒麗霞和徐翔峰調查了511名參與網球運動的學生,發生損傷42人,占總人數8.2%。依次為腕關節損傷、膝、踝、腰部等;吳麗君對我國32名一級男子網球運動員調查發現,創傷發生率為100%。損傷性質多為急性損傷。國外調查表明:每周保持1-2h的運動量,有32%在一個正常的季節中會遭受至少一種與網球損傷,隨運動時間延長,每周超過9h時,受傷達49%。在各項統計中,可以看出學習損傷相應的康復訓練對于每個網球運動者都是不可缺席的必修課。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08級、09級網球專項學生,共60人。
1.2 研究方法
(1)數據統計法。用Excel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2)調查問卷法。根據研究的內容設計問卷內容,隨機發放給教育學院08級、09級網球專項學生,共60份;有效卷48份;無效卷12份。
2結果與分析
2.1腰部損傷現狀與分析
2.1.1 腰部損傷現狀統計
2008級腰部損失14人,無損傷8人,2008級受傷人數占該組總人數的百分比為46%;2009級腰部損傷18人,無損傷8人,2009級受傷人數占該組總人數的百分比為54%。通過數據對比,說明球齡較短的受傷百分比較高。
2.1.2損傷與技術動作關系統計表
損傷主要技術動作由高到低的排序:發球24人占總百分比的30%、急停變向18人占總百分比的23%、高壓球16人占總百分比的20%、正手抽球6人占總百分比的8%、反手抽球6人占總百分比的8%、正于削球4人占總百分比的5%、快速奔跑4人占總百分比的5%、截擊2人占總百分比的3%、反手削球0人占總百分比的0%。由此可知,應該從技術特點和身體解剖學去預防損傷發生。
2.1.3損傷后續處理情況統計
發生損傷后及時采取處理措施20人占百分比的42%;發生損傷后未能及時采取處理措施28人占百分比的58%。由此可知,運動損傷后續處理并不到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有利于降低損傷程度。
2.1.4運動損傷后的處理措施結果統計表
有22名學生在發生損傷后及時采取藥物外敷的治療方法,占38%;有14名學生在發生損傷后采取自我康復措施訓練,占25%。有12名學生發生損傷后采取推拿的治療方法,占20%;有10名學生發生損傷后采取針灸的治療方法,占17%。
2.2腰部損傷康復訓練治療
2.2.1前期預防教育
(1)身體素質的全面訓練;(2)系統學習網球技術;(3)科學合理安排訓練比賽;(4)提高防范意識,掌握緊急處理措施;(5)護具的使用。
2.2.2后期康復教育
(1)急性腰傷的康復教育:急性腰傷主要指發生于腰部、腰骶部和骶髂部的肌肉、筋膜、韌帶損傷及關節扭傷。需要注意:①發生損傷后的即時處理方法:在未確診損傷具體部位前,現場處理切忌盲目手法治療,以冷敷、休息為主要措施;②康復早期訓練,應以徒手練習為主,阻抗負荷要緩慢加量,練習動作的幅度和速度應由小到大;③進行腰部力量訓練與必要比賽時,建議使用護腰帶,以加強保護預防措施;④練習結束后應注意放松腰部肌肉,可經常性自我腰部按摩。
(2)慢性腰傷的康復教育:慢性損傷,主要是主觀重視程度不夠、不具備運動損傷簡單處理方法及對后果認識不足所致。需要注意:①增強核心穩定性、力量等針對性訓練,以加強腰、腹肌力量、傷患局部肌力不足為主的訓練;②在進行腰部力量訓練與必要比賽時,建議使用護腰帶,以加強保護預防措施;③堅持進行康復訓練,除采用針灸、推拿、藥物外敷治療外,提倡運動員經常進行腰部自我按摩。
3結論
(1)網球專項運動學生運動腰部損傷發生率高達67%;與損傷相關程度較高的技術動作是發球、急停變向等。發生損傷后有58%的學生未處理;有42%的學生進行了處理。藥物外敷與自我進行康復為學生主要采用的康復手段;
【關鍵詞】 綜合康復訓練;腦卒中伴肢體偏癱;針灸;音樂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98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 病死病殘率極高。因此, 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對促進患者康復顯得格外重要。本研究對45例腦卒中伴肢體偏癱患者采用綜合康復訓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5年9月在本院康復科治療的90例腦卒中伴肢體偏癱患者, 均為首發腦卒中患者, 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1], 并經顱腦CT、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明確診斷。其中男57例, 女33例;年齡37~82歲, 平均年齡(65.8±10.5 )歲;病程1~15 d, 平均病程(5.3±1.2) d;腦梗死54例, 腦出血36例;左偏癱36例、右偏癱54例。納入標準:腦卒中并伴有偏癱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格拉斯哥昏迷評分≤7分、NIHSS評分
1. 2 治療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方法治療, 綜合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訓練, 具體措施如下。
1. 2. 1 早期康復訓練 患者在發病后15 d內, 病情穩定后即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連續治療1個月。①音樂療法:音樂對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播放患者喜愛且舒緩的音樂[2]。播放音樂同時進行Brunnstrom 1~2 期的康復訓練, 如每2小時轉換1次;關節活動2次/d, 20~30 min/次, 活動度由小到大, 以不痛為宜;進行四肢被動或主動運動操, 2次/d, 15~30 min/次, 以不疲勞為宜。第2周開始, 鼓勵患者進行床上肢體活動及輔助主動運動, 健、患側翻身練習, 逐漸下床行平衡運動訓練、進行自主運動訓練。②生活能力訓練:根據ADL 中的訓練項目進行訓練。③心理治療:與患者交流≥30 min/d, 了解其心理存在的問題, 并針對性進行心理安慰。
1. 2. 2 中期康復訓練 待病情穩定1個月后, 進行為期4周的康復訓練, 包括:①音樂治療:播放音樂同時進行Brunnstrom 3~5 期的康復訓練。包括平衡運動訓練 、促通技術選擇訓練 、橋式練習 、腕關節背伸等, 適當增加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訓練、步行前的重心移動訓練, 關節活動進行3次/d, 15~30 min/次, 以不疲勞為宜。②坐位訓練:患者取坐位, 床頭搖高 30°, 若承受時間> 30 min, 則將床頭搖高 10°再訓練;直至床頭搖高90°。隨后逐漸進行訓練床邊健側與患側起坐練習、床邊坐位平衡訓練等。肌肉弛緩期強調正確姿位, 主要進行主動和被動的健、患側翻身及側臥起坐訓練;痙攣期采用抗痙攣手法及非痙攣肌肌力練習。③心理治療:與早期康復訓練相同。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NIHSS、ADL (BI指數)及SAS和SDS評分變化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兩組干預前NIHSS、ADL(BI指數)、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綜合干預組NIHSS評分、ADL (BI指數)、SAS、SDS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上的常見病, 其病死率和致殘率極高。近期, 雖然由于臨床診治水平的提高, 其病死率有所降低, 但仍有許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故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減輕其不良心理反應, 改善其生存質量, 是腦卒中患者康復的主要目標。
腦卒中發生早期即進行康復訓練, 可增強正常腦細胞代償功能, 促進損傷腦細胞重構或再生, 保護神經細胞。且早期肢體活動, 可增加相應皮層腦血流灌注量, 改善梗死灶周圍血氧供應, 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3]。另外肢體肌肉等訓練可有效減輕或防止肌肉萎縮[4]。中期康復訓練可進一步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腦卒中康復治療的目的減輕或矯正各類功能障礙,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綜合干預組NIHSS評分、ADL (BI指數)、SAS、SDS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由于多數腦卒中患者伴有焦慮、憂郁、煩躁情緒, 特別是老年患者, 害怕病后因失去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而被親人遺棄, 情緒極不穩定, 非常希望得到家人陪伴和關心。本研究綜合干預組患者在康復訓練中配以舒緩的音樂和心理治療, 舒緩了患者的焦慮、緊張的情緒, 減輕或消除了肌肉痙攣;同時使患者愿意接受長期的康復訓練治療。
綜上所述, 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肢體偏癱, 能有效減輕患者肢體功能障礙,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 故能較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艷, 李攀, 張淼, 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及其相關因素的橫斷面研究.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 2013, 6(7): 32-33.
[2] 楊楠, 黃娣, 曹翠芳, 等.音樂放松療法在腦卒中患者家屬焦慮情緒中的應用究. 河北醫藥, 2011, 33(8):71-72.
[3] 鄭雅丹, 胡昔權, 李奎, 等. 雙側上肢訓練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應用.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1, 26(6):72-73.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點的疾病,且氣流受限逐漸加重。患者的心肺功能下降,運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1。尤其嚴重的COPD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洗漱等簡單的自理能力均需他人協助2。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議(GOLD)推薦肺功能分級Ⅱ級及以上的COPD患者均應接受肺康復治療3。但由于各項康復措施收效緩慢,導致患者缺乏信心,往往不能堅持。為了更有效的落實康復教育工作,提高患者貫徹康復措施的依從性。我科開展了對在院的COPD患者先進行日常活動的節力訓練,待患者出院后在逐漸加入康復訓練的家庭隨訪活動,以督促、指導患者。從而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依從性。
1 一般資料
科開設床位60張,現有護理人員40名。2011年6-9月共收治COPD患者80人,經過篩選對其中的50名慢性阻塞性肺病中、重度緩解期間患者進行訓練。教育隨訪小組成員由10名高年資護士組成。
2 方法
2.1 制訂訓練教育流程、圖冊與崗位職責
根據臺灣黃大仙醫院編寫的《胸肺康復計劃》中有關節省體力的原則,規范、細化我科康復訓練中的節省體力的訓練教育內容及流程。制訂教育隨訪小組工作制度、職責。其中指定一名護士負責隨訪時間、人員的安排,資料的收集整理。
2.2 實施
2.2.1 在院患者的教育
患者病情穩定后,由教育小組成員每日對患者進行15分鐘的節力技巧的示范、指導。
2.2.2 出院患者的隨訪
2.2.2.1 隨訪對象 凡是在住院期間愿意并已開始進行康復訓練且出院時同意進行隨訪的患者。
2.2.2.2 建立隨訪檔案 病人開始進行康復訓練時,由主管護士填寫病人信息資料并在病人出院后將此信息卡交給隨訪小組組長,組長將該患者的資料建立檔案。內容包括:病人姓名、年齡、性別、住院號、診斷、聯系地址、電話、出院時間、康復教育的進度、患者接受程度、家屬支持度等。
2.2.2.3 電話隨訪 病人出院一周后由隨訪小組分管人員通過電話對患者進行有關目前身體狀況、用藥情況、訓練計劃完成情況及效果、心理狀態、目前存在的問題等情況進行記錄,并對康復訓練進行指導、督促。預約下次隨訪時間。網絡視頻,對病人進行直觀的訓練指導、觀察患者的訓練效果同時詳細記錄各類資料。
2.2.2.4 網絡隨訪 病人出院后隨訪小組分管人員定期通過網絡視頻對患者進行指導、督促及效果的觀察。
2.2.2.5 家庭隨訪 對于電話隨訪不能解決問題,且不具備通過網絡聯系的患者,由分管人員定期到患者家中進行訓練指導、觀察訓練效果、收集資料等。
2.2.2.6 召開病友會 定期組織病友會請病情較輕、出行方便的患者參加。會中講解各類康復知識、解答患者疑問,同時病友間可以互相交流經驗,最后填表收集資料。
3 效果
4 體會
4.1 開展康復訓練隨訪提高了病人的依從性
在隨訪過程中通過對患者的反復指導、督促,絕大多數患者均能積極配合訓練,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隨訪小組人員不斷改進訓練方式,提高訓練技巧。結果顯示,開展隨訪工作提高了COPD患者完成康復訓練的依從性。
4.2 開展康復訓練隨訪提高了護士的責任感、成就感
通過規范康復訓練流程使護士明確了任務,保證每位患者可得到的是全面、系統、針對性強的康復教育,、有效地避免了內容的重復、不連續性。病人受益后的好評滿足了護士的成就感。
4.3 開展康復訓練隨訪融洽了護患關系
隨訪工作的開展,等于是在醫患關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避免了患者從醫院到家庭出現的康復訓練脫節的問題。
5 結論
在COPD患者康復訓練計劃中將節力訓練做為第一項內容,提高了患者的康復訓練的信心,家庭隨訪工作,保證了患者在個體化康復訓練過程中得到適時而相應的指導,提高了病人康復訓練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繼續醫學教育,2007,21,(2):31-42.
[2] 護理管理雜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進展 2009,9(2):34-35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康復 訓練
資料與方法
5年8月~7年月住院治療后COPD穩定期患者65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規范草案”中COPD穩定期標準[1]。其中男例女例年齡58~86.±8.8歲病程8~6年。
肺康復訓練方法:①清除呼吸道阻塞、鼓勵患者排出痰液尤其是膿性痰當痰液黏稠時應用痰液溶解劑使痰液稀釋而易于咳出。指導患者采取病變側在上、健側在下的引流。如雙側都有病變時應左、右側臥位交替進行指導家屬協助拍背排痰從而阻止病情惡化并改善呼吸質量。 ②主動預防:應重視每年1次的肺炎和流感疫苗的預防接種以阻止這些疾病的發生同時有助于減少病情加重的頻率加強營養平衡飲食盡量避免對呼吸系統刺激的環境。避免吸煙是預防COPD的重要措施之一戒煙將延緩疾病的發展。③呼吸訓練:采用深慢呼吸縮唇呼吸訓練。訓練方法:囑患者取舒適立位或坐位使其放松全身肌肉雙手置于上腹部采取“吹笛狀”呼氣法即將嘴唇縮成“吹笛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嘴形徐徐呼出吸氣時閉嘴緩慢用鼻吸氣每次吸氣后不要忙于呼出稍屏氣再行縮唇呼氣并使上腹部緩慢回縮雙手輕壓腹部使之凹陷并注意使呼氣時間延長吸氣與呼氣時間之比為1∶減慢呼吸頻率至8~1次/分鍛煉時間每次15~分鐘~次/日注意防止過度換氣隨時督促指導病人練習連續6個月。
測評方法:分別于肺康復鍛煉前鍛煉6個月后對患者進行運動耐力時間評估測定比較呼吸困難分級進行比較。運動耐力時間的評估:以患者平地持續行走至出現顯著氣促癥狀的時間為標準;呼吸困難判斷根據Modified Research Council of Great Byitain氣急分級標準[]。
統計方法:所得數據采用X±S表示康復鍛煉前后的比較采用t檢驗。
結 果
運動耐力時間:訓練前運動耐力時間11±8分鐘訓練6個月后±8分鐘表明訓練后運動耐力時間較訓練前顯著延長P
討 論
治療方法
治療組:首先對患者均維持原來的藥物治療方案,同時實施“康復訓練綜合療法”。
①行為康復訓練。精神病臨床研究認為:所有的心理失常的現象基本上都是后天的習得行為。因此,我院開始對精神病患者實施“行為訓練”,其目的就在于矯正患者的不良行為,進而改變其活動變懶散為積極,社交變被動為主動,生活的獨立性增強,最終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的目標。具體的如:積極鼓勵患者參加醫院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指導患者對個人生活環境進行清潔整理等訓練,經臨床驗證行為訓練對矯正患者的不良行為具顯著的效果;
②園藝康復訓練。在對患者進行園藝訓練治療前,醫院的工作人員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提前制定好整個療程訓練步驟及內容。園藝訓練治療時間安排:患者每天上午進行訓練,每次訓練的時間設定為50min,每周訓練5次,一般1個療程時間為10周。訓練具體安排:在開始訓練前醫護人員需向患者詳細介紹本次治療的規章制度以及實施園藝治療的目的與意義,這樣可以用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在訓練過程中,訓練技師需根據患者自身的園藝水平,按訓前計劃課程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地教授,時間盡量控制在20min以內,之后便開始指導患者進行花壇的制作、盆栽花木以及庭園花卉的種植等各種園藝活動。在訓練完成之后可以讓患者相互之間對作品進行交流點評,然后訓練技師再對作品進行點評。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激勵機制,好的作品可以予以表揚或獎勵,或者是陳設于治療室內供病友們鑒賞等,以此來為患者樹立自信;
③職業康復訓練。自患者入院病情穩定之后并對其實施各種,“職業康復訓練綜合療法”主要包括有:編織、加工掛歷、一次性筷子的包裝、一次性衛生用品加工,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分配到不同小組工作,時間為每周5次,每次的時間為4h,所有患者在康復師的指導下進行作業,在完成作業之后,患者可以相互進行點評,再由康復師進行總結,并對其進行精神獎勵和根據工作完成質量給予一定的獎金。對照組:只是采用與治療組一樣的藥物治療。
統計學處理
本文結果均使用SPSS13.0forWindows統計軟件處理實驗數據,使用(χ—±s)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檢驗采用t,采用χ2對計數數據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通過對84例患者長達5個月的跟蹤觀察,通過統計相關數據表明患者經過康復訓練治療前后的BPRS值、MRSS值均有了明顯下降趨勢。具體內容詳見表1。
2在進行“康復訓練綜合療法”中,主要是采用和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和住院患者精神康復治療觀察量表(PRARS)對84例患者參與訓練的表現進行總體評估,同時將評定數據進行了統計比較,患者在康復治療前與康復治療10周末的評估差異具有顯著性。具體詳見表2。
討論
目前,在治療是精神病方面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康復綜合訓練療法已經成為幫助患者實現康復的主要措施之一。行為訓練法、園藝訓練法以及職業康復訓練法,都是主要針對患者活動懶散、社交被動、生活依賴性強等問題進行康復訓練治療,通過長期的科學康復訓練中,可以使患者勞動能力在連續性、持久性方面得到提高,同時在訓練過程中,患者通過言語及動作的交流,從而進一步加強了患者的情感交流,同時還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其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些不僅對消除患者的病態是極為有利的,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病情。其最終目的是有效的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減少和消除患者的不良行為和精神癥狀,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