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患者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精神病住院患者、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設計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223-01
醫療護理風險是一種職業風險,就是從事醫療護理服務的職業,具有一定的發生頻率并由該職業者承擔的危險[1]。我院是一所精神病專科醫院,護理的對象是患有各種精神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受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的影響,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沖動傷人、毀物、外逃、自殺等不安全事件發生,為了有效的預防和減少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我院自2011年7月起,自行設計并使用了精神病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有效的防范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現報告如下:
1表格的設計:見表樣
注:1.評估項目內容用文字描述,按嚴重程度標明低、中、高度,并注明癥狀及相關因素,沒有寫無。每周評估一次。2.護理措施: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做好心理護理。②嚴格執行安全管理制度,嚴格交接班。③加強護患溝通,滿足患者合理需求。④加強巡視,使其24小時在工作人員的視線范圍內活動。⑤指導患者發泄憤怒的方式,無法自控時,給予保護性約束。⑥服藥時做到發藥到手、看服到肚、不服不走。⑦做好飲食護理,對吞咽困難、拒食、暴食的患者,專人守護進食。⑧對意識不清、體質虛弱、年老等患者,做好防跌倒護理。⑨對保護性約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等患者做好防壓瘡護理。(如無包涵,請文字說明)
2表格的應用:
2.1組織學習,提高認識:先由護理部組織護士長討論學習,認可后,科護士長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護理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的設計、應用及填寫方法。通過學習,全體護理人員統一了思想,認識到使用精神病住院患者護理風險及防范記錄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使用對象:所有住院治療、護理級別為一、二、三級的精神病患者。
2.3眉欄部分填寫:常規填寫病區、姓名、性別、年齡、診斷、入院時間、住院號,填寫完整,不空項。
2.4表格部分填寫:①風險欄: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進行評估,按評估情況在相應的評估項目內容欄中標明低、中、高度,沒有填寫無,同時將風險評估程度標識在護理級別牌上,以便指導各班護士對病人進行重點護理。②護理措施欄:在表格下方列舉了發生風險采取的護理措施,用數字記錄執行了的護理措施,如數字序號未列舉的護理措施用簡單語言描述。③書寫頻率:一、二級護理患者由責任護士每周評估一次,三級護理患者由責任護士兩周評估一次。④評價欄:由責任護士在對患者進行一次評估時,同時對上次的評估情況進行效果評價。
2.5表格管理。風險評估單護士評估完畢后夾入病歷中,方便查閱。病人出院后將此表取出由科內保管。
3效果
3.1精神病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的設計與應用,讓護士對新入院的患者有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重點交接班,尤其是中班、夜班,值班人少的情況下,有利于對其進行重點護理。
3.2精神病住院患者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的使用降低了護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醫療安全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護士評估后,對存在風險的患者標識在護理級別牌上,便于護士重點對其進行觀察,及時發現問題,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制止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3.3責任護士每周進行風險評估一次,對患者存在的不安全狀態有一個全面動態地觀察,正確采取護理措施,減少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3.4有效指導護士工作的重點,節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力,減小護理工作強度。
3.5精神病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的設計,是按2010年衛生部啟動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要求,取消不必要的護理文件書寫,簡化護理文書,鼓勵醫院結合實際,采用表格化護理的情況下設計與應用的,書寫簡單,減少了護士的書寫量,將更多的時間還給患者。
綜上所述,精神病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的設計科學,經臨床應用,切實可行,能直觀反映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指出護理工作的重點,減少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蔡學聯.護理實務風險管理[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3:176-181.
摘要:目的 觀察跌倒風險評估及預防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護理中的運用。方法 涉及跌倒防范護理記錄表(評估及干預記錄),并對
>> 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 護理干預對預防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跌倒效果分析 跌倒墜床管理流程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在神經內科的應用 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老年病人跌倒的效果分析 護理管理在降低神經內科住院老年患者意外跌倒中的應用 神經內科危重患者護理風險與防范對策 腎病內科患者跌倒風險的動態評估及護理干預 神經內科危重患者腸內營養風險管理及護理干預 跌倒風險評估表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 神經內科患者墜床跌倒意外事故的評估及防范 風險評估與防范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 神經內科老年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 試論蒙醫神經內科住院老年患者易發生跌倒原因淺析 神經內科住院老年患者易發生跌倒原因分析及對策 老年精神科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的應用及護理干預 神經內科患者的護理安全隱患與干預體會 神經內科老年患者壓瘡的治療與護理體會 神經內科預防患者跌倒的細節化護理管理 探討細節護理管理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防跌倒中的作用 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0508-26.
[2]郭穎.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及安全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6):1240-1242.
[3]程云.住院患者跌倒與墜床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措施的探討。[J]上海護理,07732-3.
[4]盧運紅,王慧敏,增慶堂,等.護士對老年住院患者的按原護理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8,23(5):3-5.
關鍵詞:骨科;老年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2-0324-01
老年人跌倒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為防止骨科老年患者發生跌倒,我們制定了針對骨科老年患者的跌倒風險評估表,對跌倒風險進行分級,讓護士能早期判斷,針對風險級別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保證了患者安全,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9年1-12月118例年齡≥65歲的新收老年骨科患者設為觀察組,回顧性調查2008年1-12月110例老年骨科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
1.2.1跌倒預防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預防跌倒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床頭鈴、物品放置于易拿到的位置;床位設置于靠近洗手間位置;床頭設置醒目“慎防跌倒”警示牌;加強巡視,及時協助;反復向患者與家屬進行跌倒預防健康教育;發放自行制定的圖文并茂的預防跌倒健康教育小冊子,內容包括:跌倒發生的原因、危害,老年人活動時應注意的問題,家居物品的擺放要點,平衡能力的訓練等。觀察組使用骨科老年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進行跌倒風險評估,依據風險級別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1.2.1.1制定骨科老年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評估內容包括: ①年齡≥65歲;②平衡能力受損(頭暈/低血壓/患者主訴有眩暈或步伐不穩);③不穩定的步態(用“起身-行走測驗”測定,即觀察老年患者在不用手幫助的情況下直接從標準的靠奇上站起,在室內步行10步的距離然后返回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不穩定的表現,整個過程完成時間應少于16S,觀察患者在測試的每個步驟中是否有不穩定狀況或存在困難);④6個月內跌倒史;⑤神志異常(思維混亂/ 癡呆/癲癇病史);⑥經常去廁所(<次/2h);⑦ 下肢截肢;⑧長期使用降壓、得尿、降糖、擴張血管等藥物。存在1項風險因素計1分,總分2分為有跌倒風險,總分≥3分者為跌倒高危風險。
1.2.1.2建立預防跌倒護理干預流程:對骨科護士進行相關培訓,使每位護士都能根據骨科老年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準確評估患者。對新入院年齡≥65歲患者由日班責任護士進行評估,有跌倒風險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同對照組措施),跌倒高風險的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增加特殊護理干預;如陪同患者去廁所,使用便盆、尿片;上床欄保護、加高床欄;給予適宜的助行工具;行走或轉運時陪伴及提高警惕;服用特殊藥物時給予指導;給予身體約束。責任護士每天對患者評估1次,根據評分調整護理干預方法。
1.2.2評價方法:①比較兩組住院期間跌倒發生率。②患者或家屬對護士預防跌倒滿意度調查。出院時對觀察組患者或家屬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18份,收回116份,有效回收率98.3%。
1.2.3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處理,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a=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跌倒發生率比較:對照組發生跌倒6例,觀察組0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653,P<0.05)
2.2觀察組患者或家屬對護士預防跌倒滿意度情況見表1。
03討論
3.1預防跌倒的干預滲透于護士的常規工作:以專科護理表格――骨科老年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為指導,建立骨科老年患者預防跌倒護理干預流程,在工作流程指引下,護士主動采取跌倒風險評估――得分判斷――護理干預――評估反饋的工作方式,通過評分進行判斷,對跌倒危險性進行分類,根據評分予具體的指引,對跌倒風險評分高的患者進行重點關注,重點交接班,預見性防范管理措施落實到位,并得到患者家屬的關注與支持,從而減少了跌倒發生。
3.2連續性的跌倒風險評估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跌倒風險的認識:對跌倒風險的連續性評估(每日1次),已經成為日常護理工作中的一項內容。這種連續性的關注,使每個當班的責任護士都對轄區內患者的跌倒風險心中有數,并采取具體的、針對性強的護理干預措施,讓患者及家屬也知曉跌倒風險因素,對跌倒有更具體的認識,更好配合護理人員防范與減少患者跌倒事件發生。
3.3護理干預降低跌倒風險因素:加強護理健康教育,讓患者熟悉病房環境;對其安全下床動作要領,穿鞋、如廁、低頭、轉頭等動作的指導仔細到位;增加老年患者本人對自身跌倒因素的認識與配合,需要離床時呼叫護士協助;告知患者使用某些特殊藥物可能造成頭暈、平衡失調等,在活動時要加倍注意;注意鞋的防滑、保持地面干潔、病區環境的規范整理;設置醒目的高危跌倒標志;對特殊的患者予以適當的身體約束,使用床欄、助聽器。通過這些舉措,降低了可能引起跌倒的危險因素。患者或家屬對護士預防跌倒滿意率達93.1%-100%。
參考文獻
關鍵詞:住院精神病患者 風險評估表 臨床應用 護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0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7-0302-01
精神病患者的風險評估主要是指通過分析患者既往發生沖動、自傷、外走等行為和結果以判斷患者再次發生類似想象的可能性。
1 對象
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寧波市康寧醫院3病區女病房共收治新入院女性精神病患者148例,年齡15歲-60歲,平均37.5歲。
2 方法
2.1 工具:住院精神病患者風險評估表,共計6大項,三種風險類型,分別為沖動、自傷自殺及外走等負和結果。各風險類型分別從受檢者風險行為發生時間、嚴重程度、頻度、后果等方面進行評估。每項根據具體情況在后面打勾并逐一評分,分別為1-5分,最后進行總分統計,劃定風險等級。評定當前發生風險的可能類型和可能性程度,主要分為:①不可能;②很少可能;③可能;④很可能;⑤極可能五種情況,為3分相應的護理干預每周再評估一次,≥4分的不但應每周再評估一次,并要落實風險防范措施。
2.2 步驟:責任護士在安排患者住院時向病員及其監護人了解病員病情及病史,予以逐項評估,評出發生風險的可能類型和可能性程度。若當前風險可能性評估為可能及以上時應注意風險管理,至無風險可能為止。
3 護理干預
強調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在關注患者疾病的同時,也應該更注重患者的心理需要,使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同時得以康復才是護理工作的最終目的。在住院精神病患者護理過程中要防范、處理風險護理事故預案,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加強病房的環境和安全管理,嚴密觀察,采取適宜的風險防范措施,滿足患者的需要,不斷地總結導致患者沖動、自傷自殺及外走等負和結果的原因,可有效預防及終止上述負和結果的發生。[1]
3.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要講究語言上的藝術性、技巧性,進行換位思考,對患者的合理要求盡可能滿足。[2]多夸獎患者,讓其感覺到自身的價值,減少自傷自殺的念頭。
3.2 心理護理。女性精神病患者由于經前期的到來,經常會出現煩悶、焦慮、過敏、易怒、憂郁、消極等異常心理反應,通常出現在月經前一周左右到月經來潮止,及早做好心理護理干預,減輕經前期病人的不良心理反應。
3.3 提高服藥依從性。在精神科病房,患者拒服藥、藏藥現象時有發生。患者拒服藥解釋勸喂,遵醫囑胃管灌入,針對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疾病認識缺乏、信心不足、藥物不良反應明顯、經濟條件限制、家屬支持不良等因素的復雜影響,更應加強護理干預工作,提高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減緩患者各種風險行為的發生,為患者的疾病治療提供更大的幫助。[3]
3.4 沖動型風險精神病患者,遵醫囑保護性約束。針對具有沖動型風險特征的精神病患者,情緒激動,勸說不聽,出現沖動傷人行為遵醫囑采取保護性約束,在使用約束用具時,工作人員需加強責任心,定時巡視,提供生活護理,確保安全。
3.5 有嚴重自殺傾向的患者應加強監護。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及時了解其病史,并認真進行風險評估,對有嚴重自殺傾向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尤其對出現幻覺、妄想以及有嚴重抑郁傾向的患者,更應加強巡視,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語言、情緒及行為表現,出現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給予適當的處理方法,防止自殺的發生。
3.6 有外走傾向的患者。了解患者的行蹤,在工作人員的視線范圍內活動,解釋住院的必要性,給予心里疏導
3.7 建立防范、處理風險護理事故預案。精神病患者沖動、自傷自殺、外走的應急預案;根據患者特點完善入院評估單,如:自殺史、傷人史、外跑史等,使護士做到有針對性防范,確保患者的安全。
3.8 提高護士的風險防范意識,人人參與。定期召開安全討論會,對科室存在或潛在的安全風險及時進行評估,提高護士對風險的評估及防范能力。加強與醫生的溝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對重點患者做出特殊的標識。
3.9 加強環境管理與安全管理。由于精神科患者一般都具有嚴重的被害妄想,且情緒比較容易激動,不愿意在醫院接受治療,此時病區的設置應該更加人性化,讓患者住院時期有親切的歸屬感,消除以往住院緊張、壓抑及度日如年的感覺。[4]護理人員應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對危險物品應及時收繳,對外出回房間的患者應進行檢查,避免將危險品帶入病房,預防自傷、自殺或者其他暴力事件的發生。入院時,嚴格按照醫院規定安全檢查,尤其是隨身攜帶物品,在患者住院期間,應不定期嚴格檢查病房內的物品、患者物品等。
3.10 加強健康知識的宣講。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知識宣傳欄,病友聯誼會、講座、宣傳冊等形式滿足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以幫助患者恢復自知力。[5]定期運用黑板報,圖片及教育片等生動、形象的方法向患者講解精神病的發病誘因、表現、治療方法等,有針對性地做好沖動、自傷、自殺、外走等行為和結果的預防工作。
4 小結
女性精神患者發生沖動、自傷、自殺、外走等負的機率較大,風險高,相關影響因素復雜,我們根據病員自身情況結合精神病人的特殊情況進行評估并且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來降低各種類型的風險發生,這樣能有效的提高女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減少了護理糾紛的發生。本風險評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新入院患者的病史大多數是家屬提供,而且在我院的臨床應用時間短,需要進一步的觀察與探討,還需要更多的臨床的客觀資料補充,如精神病人護理觀察量表。
參考文獻
[1] 洪華珍,傅廷東,黎賽英,李建秀.住院精神病患者功擊行為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福建醫藥雜志,2011,33(4):166-167
[2] 常海霞,張霞.風險管理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09,21(22):2943-2944
[3] 何鳳英.長期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83-84
【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的作用。方法據患者跌倒不良事件上報情況,確定2012年1月~12月的跌倒發生率作為對照;根據PDCA循環,進行選題、制定活動計劃、進行現狀調查、目標設定、原因分析、制定與實施對策等品管圈活動流程,確認運用品管圈管理該院住院患者的跌倒發生率。
結果住院病人跌倒發生率由0.057%降低至0.046%,達到并超過預期目標。
結論應用品管圈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品管圈 住院患者 跌倒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1.047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同一工作現場的人員自動自發地進行品質管理活動所組成的小組。這些小組作為全面品質管理活動的一環,在自我啟發、相互啟發的原則之下,活用各種統計方法,以全員參加的方式不斷地進行維持及改善自己工作現場的活動[1]。近年來,品管圈活動在我國臨床護理工作中廣泛應用。患者跌倒是醫院內最常發生的意外事件,約有5%的跌倒會造成骨折,超過10%的跌倒會造成腦部損傷、軟組織損傷或脫臼等[2]。隨著新的醫療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也逐漸增強,住院患者發生跌倒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家庭負擔,而且易引發醫療糾紛。防范住院患者跌倒是醫院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院護理部為落實患者十大安全目標、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結合醫院三甲評審要求,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運用品管圈降低住院患者的跌倒發生率,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資料
我院護理部于2013年1月成立品管圈,圈員14人。文化程度:本科12人,碩士2人。由護理部主任擔任督導員,成員來自醫務處、總務處、輸送陪護管理科、老研所、神經科、呼吸科、血液科等不同部門,所有成員均有品管圈活動經驗或對品管圈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根據跌倒發生率計算公式: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發生跌倒的患者例數/同期出院患者人次×100%,計算出跌倒發生率。將2013年開展品管圈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與2012年進行比較(據患者跌倒不良事件上報情況,2012年我院發生住院患者跌倒53例,發生率0.057%)。
2實施方法
根據PDCA循環的程序開展活動。
2.1選題
小組成員運用評價法從不同題目的迫切性、重要性、可行性進行打分,將最后的總分進行排序,選出最高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率”為活動的主題。圈名為“穩步圈”,寓意為腳踏實地,穩步前進,制定圈徽,其含義是安全齊參與,防跌駐心間。
2.2活動計劃
根據PDCA循環用甘特圖制訂詳細的活動計劃表,每一階段均有專人負責。
2.3現狀調查
對現狀進行調查,包括對2012年53例住院跌倒患者的不良事件報告表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對住院患者和陪護進行跌倒相關知識的認知調查及對護士進行安全意識及防跌倒知識調查。
2.3.1我院住院跌倒病例年齡、跌倒地點及時間特點詳見表1~表3。
2.3.2問卷調查結果有50.4%的高危患者對自我跌倒風險程度欠清楚;在對住院高危跌倒患者陪護的調查中,有42.7%的陪護對預防跌倒宣教措施沒掌握。
2.4設立目標
根據公式(目標值=改善前-(改善前×改善重點×圈員能力),得出目標值為0.030%。根據國外文獻報道[3],住院患者跌倒/墜床的發生率為0.220%~1.200%,圈成員一致認為計算所得目標值不合理;經討論根據我院自身歷史2012年(0.057%)比2011年下降了0.005%作為依據,將跌倒發生率下降幅度加倍至0.010%作為目標,設立目標值為0.047%。見圖1。
2.5原因分析
圈成員通過匯總現狀調查的結果后,運用頭腦風暴法、魚骨圖分析法找出53例患者跌倒的因素,經討論分析,除患者年齡和疾病因素外,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有:培訓不足,巡視不足,病人依從性差,宣教效果欠佳,防跌倒制度、指引不完善5個方面。見圖1。
2.6制定對策及實施
2.6.1修訂跌倒風險評估表我院全院對住院患者統一使用自行制作的跌倒風險評估表進行跌倒風險評估,在現狀調查期間,發現2012年跌倒患者僅有40%被評為高度跌倒風險。經小組討論,考慮我院為大型三甲醫院,患者年齡跨度大,涉及各種專科,應實行普防與專科相結合的防跌倒策略。因此,組織人員在查閱大量文獻、結合我院跌倒患者的跌倒危險因素、在進行專家咨詢的基礎上進行跌倒風險評估表的修訂,對心理科、兒科等科室,針對專科特點制定跌倒風險評估表,使其更有針對性。
2.6.2完善防跌倒制度、指引小組成員重新制訂跌倒、墜床應急流程,修訂防跌倒/墜床管理制度,經護理部討論后通過醫院辦公室以紅頭文件形式下發。制度規定所有入院患者入院時均需進行跌倒風險評估,評估后的結果應體現在護理記錄上。制定跌倒評估護理指引供臨床護理人員參考,使護士能根據評估結果選擇恰當的護理措施。
2.6.3對全員進行防跌知識培訓防跌倒需要醫院各個不同部門的人員共同參與,為加強防跌安全意識,護理部針對護士、輸送人員、陪護人員、清潔人員統一安排,進行防跌相關知識培訓。護士培訓內容主要是跌倒的危險因素、跌倒評估表的使用方法、跌倒的預防措施、跌倒高危人群的管理;輸送人員的培訓內容著重在輸送轉運工具的安全使用、轉移技巧方面;陪護人員培訓重點為跌倒的危險因素、預防跌倒的措施、扶抱轉移技巧。培訓時實行一課多講,要求人人參加。
2.6.4實行全員評估,重點監控對所有入院患者均進行跌倒風險評估,尤其重視雙下肢乏力、輪椅入院、認知障礙、帕金森病、頻繁如廁、依從性差、自我評估過高、使用利尿藥及特殊藥物如鎮靜催眠類者,對這類人群進行重點監控,將其安排在護士站附近,便于管理。實行彈性排班,在發生跌倒較多的時段加強巡視。
2.6.5設計海報,加強宣傳改變以往單純依靠口頭教育的方式進行宣教,設計并制作“安全齊參與,防跌駐心間”及“防跌十訣”海報,在全院每個科室及公共區域進行張貼。營造防跌文化,預防跌倒。對有跌倒風險患者,發放預防跌倒小冊子,強化防跌措施。
2.6.6提高環境安全性清潔公司制訂病房清潔工作操作(拖地)流程并進行培訓,規定清潔人員清潔地面時必須放置防滑牌警示標識,在使用濕拖布清潔地面后應對地面進行干拖,降低住院患者發生滑倒的幾率。要求人人掌握流程,按流程進行工作,由各區域主管進行崗位工作監督。增加防滑牌、扶手及階梯標識,更換老化、殘舊的防滑墊。加強雨天防滑措施,在醫院每棟樓入口處增加雨傘自動裝袋機、吹風機、吸水機、刮水器,保持大堂地面清潔、干燥。
3結果
3.1有形效果實施品管圈活動后跌倒發生率為0.047%,跌倒例數從53例降至46例,達到并超過預期目標。跌倒所致2、3級傷害大幅度下降,無傷害上報率明顯增加,見表4。高危患者對自我跌倒風險程度認識、住院高危跌倒患者陪護對預防跌倒宣教措施掌握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見表5。
3.2無形效果通過QC活動,小組成員的工作責任心、解決問題能力、團隊精神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討論
4.1品管圈活動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
品管圈活動是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首創,目前已作為一種加強管理的手段被廣泛用于醫院的管理[4],我院開展品管圈活動至今已有十余年歷史。本次將品管圈應用于預防住院患者跌倒,醫院高度重視,從護理部到臨床科室,從總務后勤到醫務處,各個不同部門共同參與,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實踐證明,通過持續質量改進,可以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跌倒所致傷害程度明顯減輕,提高住院患者護理質量。
4.2建立并落實住院患者風險評估制度
我院2012年發生跌倒病例中65歲以下占47%,活動前只對65歲以上及有跌倒風險患者進行評估。通過修訂跌倒管理制度,并以醫院紅頭文件形式下發,規定所有新入院患者均需進行跌倒風險評估,并將結果記錄在護理記錄單。修訂跌倒風險評估表,進行全員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評估能力,是發現患者風險的關鍵[5]。針對評估結果,給予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4.3營造防跌文化,加強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預防跌倒的最有效措施[6]。對護士進行防跌知識培訓,將知識轉化為行動,落實到日常工作中。針對跌倒高危人群,通過改變宣教方式,強化防跌倒措施,提高高危患者對自我跌倒風險程度的認識,病人的安全意識得到加強,主動參與防跌倒。對陪護、清潔人員、輸送人員進行安全意識和防跌知識培訓,張貼防跌宣傳畫,營造醫院防跌文化,做得人人齊參與,為病人提供安全的住院環境和貼心的照顧。
5總結
品管圈活動提高我院職工全員防跌意識,降低跌倒發生率,調動員工積極性,促進醫院環境的改善,營造防跌氛圍。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要針對目前采取的措施進行質量監控,例如對于跌倒評估工具的有效性分析、患者及陪護宣教質量的監控等。質量改進是一個持續不斷和上升的改進過程,需要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住院患者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鐘朝嵩.品管圈實際演練法[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8.
[2]KING M B,TINETTI M E. A multifactorial approach to reducing injurious falls[J].Clin Geriatr Med,1996,12:745-759.
[3]MILISEN K, STAELENS N, et al. Fall prediction in inpatients by bedside nurses using the St.Thomas′s Risk Assessment Tool in Falling Elderly Inpatients (STRATIFY) instrument: a multicenter study[J].J Am Geriatr Soc,2007,55(5):725-733.
[4]張幸國,趙青威,李盈,等.品管圈在醫院藥學管理中的探索與實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09,12(4):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