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急診患者心理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臨床資料
選取“導致急診患者出現心理狀況的原因”的調查問卷150人次,回收146份,有效率為97.33%。調查期間該科共有護理人員15名,其中主管護師2名,護師8名,護士5名,年齡22—43歲,中位年齡26.7歲。根據患者調查狀況對其心理問題展開全面分析。
2急診患者常見的心理狀態及分析
2.1恐懼心理
此次調查發現臨床急診的患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大部分患者都是由于突發性的意外傷害而出現恐懼,造成患者大腦思維混亂而出現異常舉動。如:驚慌失措,會因過分恐懼焦慮而失去心理平衡,未能全面認識到醫院治療事項的重要性,對醫師提出的急救方案缺乏認知。此外,患者也迫切希望病情好轉及獲得最佳治療護理。
2.2角色轉換
角色轉換是造成心理問題的另外一個因素,當患者的身心受損而產生痛苦后的變化患者從健康人的各種社會角色轉換為患者時會出現一系列的角色轉換問題,特別是在生活中處于支配地位的人更難接受患病帶來的角色轉變,如:角色缺如、角色沖突、角色強化等諸多問題,導致患者難以將真實的自己顯現出來,在心理上產生較大的波動而影響疾病的康復。
2.3缺乏信任
多數患者在接受急救時會產生錯誤的意識,認為醫院的醫護人員不值得信任,這種錯誤的認識阻礙了醫師救治的順利進行。如:醫師對患者的心理支持不足或醫護人員輕率的言行舉止都可能造成患者的誤解而導致患者對醫護人員缺乏信任感;陌生的醫療環境也容易使患者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若處理不當則會導致患者情緒波動加劇,造成患者對醫護人員更加不信任。
2.4角色淡化
調查發現,不少患者對于自己患病的事實難以接受,對于自己由健康人轉變為患者尚未做好心理準備。如:身體健康的人突然患病如心肌梗死、氣胸、胃出血等,患者對醫療診斷不夠信任,理上誤以為醫師欺騙自己,醫師描述過于嚴重,有的患者則認為無治療的必要。
2.5焦慮急躁
本次調查發現,意外傷會給患者造成多種傷害,尤其是外傷、出血、傷殘等出現之后,患者不僅要承擔心理上的壓力,還要承受巨大的病痛,給后期的治療工作造成很大的難度。此外,有的患者認為到了醫院不給用藥止疼,就是不體貼患者。種種因素都會造成患者出現焦慮急躁的心理狀態,這也體現了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3護理干預的有效策略
3.1加強管理
醫院要根據現有的護理水平制定嚴格的管理計劃,對護士的El常護理工作提出嚴格的要求。此外,考慮到護士缺編及工作強度大等問題,護士除超負荷的應付治療外,還需培養護士人員專業以外的知識,對整個醫院的護理體系綜合管理調配J。如:很少有時間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醫院則應該制定嚴格的人力調配制度。
3.2增強素質
作為醫院的服務人員,護士自身應具備相關的素質。不僅要在專業素質上達到醫院工作的標準,在個人修行及道德素質上也要與現代化醫療體系相適應。據有關專家對護理人員開展心理護理狀況調查的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實施的心理護理僅停留在一般的宣教式心理護理,而特殊心理護理僅占4.13%[33。這說明特殊心理護理是未來醫院改革的重點,護士要掌握足夠的專業護理技能,如:心理分析法、生物反饋法、森田療法等,從而提高了護士對患者的護理服務效果。
3.3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為讓更多的人熟悉急診救治的過程,對相關環節的工作有所熟悉。不僅方便了護士的護理工作,也增強了患者接受治療的信息。醫療專家指出,無過失糾紛占多數,所以無過失糾紛是工作中防范的重點。許多患者的心理狀態相似,在治療期間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可引導患者正確認識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
3.4個性護理
考慮到患者病情的差異性,在護理工作是要采取個性化護理方案,確保每項護理方案執行后均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此外,不同患者的情況不同,對同一疾病的心理反應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疾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反應j。護士要時刻做好準備,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展開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