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辛棄疾破陣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注釋】
①挑燈:撥亮燈。 ②角:軍隊作戰時吹起的號角。 ③炙:烤肉。 ④的(dí)盧:一種跑得飛快的馬。 ⑤可憐:可惜。
【品析】
這首詞基調豪邁高昂,大氣磅礴,藝術成就極高。整首詞按照“醉態—夢境—現實”謀篇布局,有條不紊。
詞的上片,寫詞人遭貶閑居,胸中郁悶,唯有借酒消愁,不覺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復大業,于是,撥亮燈光,深情地注視曾經伴他馳騁沙場的寶劍。夢境中又回到了當年的軍營生活,耳邊傳蕩著陣陣響亮的號角。雖未開戰,詞人已表達出了胸有成竹、戰無不勝的信心。“沙場秋點兵”預示著激戰即將開始。僅僅五個字,就把雄壯威武的陣容描繪得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飄飛的戰旗,一陣陣點兵出征的號角,一隊隊沖鋒陷陣的人馬,一把把寒光閃亮的刀槍,所有這一切構成一幅莊嚴、肅殺的畫面,顯示了將士們無堅不摧的決心。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描寫驚險激烈的戰斗場面。它如特寫鏡頭,使我們好像看到了的盧馬在戰場上風馳電掣般飛奔,義軍與敵人展開激戰,開弓放箭之聲如霹靂轟響。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生動地描繪了戰斗場面的激烈,進一步刻畫了沖鋒陷陣、英勇無比的英雄形象,是詞人早年戰斗生活的真實寫照。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抒發英雄的理想:生前要報效祖國、收復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業的美名。字里行間洋溢著忠君報國的理想,使詞的感情上升到了極點。“可憐白發生”筆鋒陡轉,使詞的感情突然從高亢跌落下來,轉為低沉。詞人只能一聲悲憤的長嘆,盡吐壯志難酬的感慨。
總之,辛棄疾用文人的筆觸、軍人的氣概,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勇往直前的將軍形象。在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中,蘊含著詞人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苦悶和悲憤。
【考點預測】
1.《破陣子》表現作者理想的句子是 ,
。
2.《破陣子》中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再現緊張激烈的戰斗場面的句子是 , 。
3.《破陣子》表現作者雖有雄心壯志卻無法實現的句子是
。
【真題鏈接】
1.(2011湖北黃岡卷)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達作戰目的和自己理想的句子是
,。
2.(2010陜西卷)馬作的盧飛快, 。
3.(2011福建廈門卷)詞體大略有二:一婉約,一豪放。婉約詞含蓄婉轉,如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豪放詞率直粗獷,如辛棄疾的“ ,弓如霹靂弦驚。,
1、醉里挑燈看劍翻譯: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
2、出自南宋詩人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3、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4、這是辛棄疾寄給陳亮(字同甫)的一首詞。“醉里挑燈看劍”一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里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
(來源:文章屋網 )
濟南名士多。濟南要打造文化產業名人資源自然不可放過。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演藝產業同理。所以,濟南京劇院在拍了《李清照》之后又拍了大型歷史京劇《辛棄疾》。
沒有中國人不知道辛棄疾。辛棄疾核心價值主要有兩點,一是豪氣沖天的男人情懷和英雄氣概,二是獨領的豪壯詞采和文學成就。這都是寶貴的精神瑰寶也是濟南的驕傲。正如清代詞論家陳廷焯所說:“東坡詞極名士之雅,稼軒詞極英雄之氣,千古并稱,而稼軒更勝。”
于是,濟南市文廣新局。濟南市京劇院、濟南藝術創作研究院將京劇《辛棄疾》搬上舞臺。這是濟南人在辛棄疾逝世800周年之際,向著歷史深處,對民族英雄、偉大詞人的眺望,是編導者的澎湃之情在心靈深處的脈動,是以蕩人心魄的藝術魅力為辛棄疾塑造的大美豐碑。
如今,《辛棄疾》獲得第四屆京劇節銀獎、第五屆京劇節金獎,既是京劇界的典范也順理成章成為濟南的張重要文化名片和演藝名片。本刊采訪了濟南京劇院院長于鶴詠。
京劇《辛棄疾》詮釋的是愛國詞人辛棄疾立志報效祖國,卻郁郁不得志的生。用句話來概括,就是用辛棄疾生命中最后個清晨概括他曲折復雜的生。故事采用倒敘手法,通過詞人對往事的回憶
以其立志北伐但又報國無門為切入點,表達了其幾起幾落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
有人士對《辛棄疾》如此評價進行創作者們似乎聽到了歷史的回響感受到了辛棄疾心靈的律動并用審美的形式把這種回響與律動凝聚在舞臺上。在戲中,人物的本質特征得到藝術提煉,辛詞豪邁,奔放的氣質與沉郁,蒼涼的色調構成了這部戲的審美支點,歷史悲劇與人物悲劇化為彌漫于全劇的悲劇精神提升了戲的主題立意。
關于京劇,傳統和創新是業界和公眾比較關注的話題。有人提出,京劇之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樣火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環境發生了變化。因此,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京劇應該創新,以適應新的環境。
和傳統樂劇相比,修改后的《辛棄疾》顯然也做了一些調整其中最大的特點是詩劇風格,時空結構空靈而又跳躍。于鶴詠介紹:“全劇用辛詞串起以詞傳情詞劇交融。”《辛棄疾》詩化而又巧妙地用辛詞《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貫穿全劇,又根據《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滿江紅點火櫻桃》等辛詞衍生情節,有力地塑造了辛棄疾的詞人形象。“意象故事化情節懸念化鋪陳時空化,這是改編后的《辛棄疾》的三大特點。”于鶴詠強調。
有人提出,《辛棄疾》的詩化風格和傳統京劇迥異。當于鶴詠認為,事實并非如此。《辛棄疾》還是傳統京劇。“在唱腔上,我們堅守了傳統。主演李寶良就是奚派傳人。至于劇作的詩化風格,是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另外我們在舞美上進行過了一些調整給人種現代的感覺。”因此他認為:“《辛棄疾》很守規矩。”
對于京劇的傳統和創新,于鶴詠的觀點是鮮明的:“我認為現在主要解決的是傳承問題;現在很多名家都不在了,能夠把京劇傳承下來就是件非常不簡單的事情。作為國粹,京劇的保護還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至于創新我認為還是以后的事情。”所以老觀眾一聽,《辛棄疾》還是京劇的味兒。
于鶴詠認為,現在傳承京劇,關鍵要培養觀眾聽京劇的氛圍。因此,他積極參與京劇進校園的活動。京劇進校園活動是由國家相關部委搞的活動,于鶴詠認為,濟南在此方面最為積極,“政府的推動力度最大”。“我們和濟南市教育局合作推動京劇進校園活動,效果非常好。”于鶴詠說,學生們非常喜歡這個活動,學生們觀看演出時興致勃勃,全神貫注許多同學都將京劇知識講座的內容記錄下來演出結束后久久不愿離場。
他認為,學生們不一定能夠人人唱京劇,但只要能夠分辨唱腔和唱段,培養起對京劇的興趣就行了。這顯然活躍了京劇氛圍。因為,“京劇的希望在孩子們身上。”
至于《辛棄疾》,還有其他的亮點,國內著名的“燈光詩人”周正平的燈光設計更好地烘托了演員的表演有利于演員更好地塑造人物;音樂是《辛棄疾》一劇的靈魂,劇中音樂充分發揮了京劇酣暢甜美的韻味,以及現代音樂宏大磅礴的氣勢細膩柔美的質感將傳統和現代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3、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李白《蜀道難》
4、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5、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6、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7、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東南飛/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8、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
9、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二首》
10、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11、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其五》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破陣子》本來是唐代教坊曲名,屬武舞之曲,文字用的是七言絕句。用曲名度為長短句,是晏殊獨創的。
這首詞,上片寫景。寫景時突出傳統的節氣與花歷,最能表現中國文學的民族特色。
中國傳統有二十四個節氣,春分之后就是清明,這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節。春回大地,花開草長,處處鳥啼。春分過后,新燕將至,恰好社日也到來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們常是春社來,秋社去。詞人所說的新社,指的是春社。北宋的時候,每年有兩個社日,而人們特別重視春社。社是古代祭祀灶社神(即土地神)的日子。這時鄰里大聚會,行祭祀之禮,賽會騰歡,極一時一地之盛。這時的閨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謂“問知社日停針線”,放下了自己的針線活,呼喚同伴,到門外游覽。詞篇開頭一句,精神全在于此。所以,看上去是寫景,實際上景中有人。
中華民族還有特定的“花歷”,稱為二十四番花信風。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從小寒至谷雨,每五日為一花信,每一個節氣有三信,也就是三種花開放。春分節的三信,是海棠花、梨花、木蘭花。梨花落后,就清明在望了,“梨花落后清明”,花信正切節氣。對于清明時節的景色,詞人描繪得聲色俱麗:“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池畔生出鮮翠的綠苔,林間響著黃鸝的清音。上句寫色彩,下句寫聲音,對偶精工,形象鮮明,洵為佳句。詞人所用的都是很普通的詞語,但經過精心的組織,就營造了一種美妙的氛圍,使讀者感受到暮春景色獨具的美感與自在的氣象。將近清明,春已近晚,清明時的三種花信是桐花、麥花和柳花,所以詞人接著寫“日長飛絮輕”。
這時,白晝一日長于一日,春光明媚,飛絮迷蒙,真是撩人情懷。“飛絮”在詞人的筆下,情景是豐富多彩的,或表現春晴,曹冠《鳳棲梧》:“飛絮撩人花照眼。天闊風微,燕外晴絲卷。”或表現春殘,又略帶感傷,歐陽修《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或表現春愁,透露復雜的情懷,賀鑄《青玉案》:“若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或表現春怨,卻又甚為惋惜,如辛棄疾《摸魚兒》:“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而晏殊的“日長飛絮輕”,則把春景寫得優美、靜謐,頗富詩意。
下片寫人。描寫特定環境中農村少女浪漫活潑的形象,以及天真無邪的心理。作者仍然先寫聲音,“巧笑”指美好的笑聲。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帶有溫馨的生活氣息,同時又用了《詩經?衛風?碩人》的典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增加詞句的意蘊。通過巧笑,知道是東鄰女伴;再經尋找,相會在采桑徑里。“采桑”交代了女伴的身份,“逢迎”寫出了兩位少女相會的場面,而且表現出他們的神態。接著引出下面兩句對話:“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贏。”斗草是那時的少女喜歡玩耍的游戲,詞人通過這良辰美景之際,兩位少女對話的特寫鏡頭,將其天真可愛的特點寫足,并與明媚的春光映襯,形成既十分和諧又富有詩意的畫面。“笑從雙臉生”五字更把少女的情態寫得惟妙惟肖,確實明快活潑,天真純潔。最后一句的“笑”,又綰合下片的“巧笑”語意,收束了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