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俗旅游資源發展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民俗旅游資源及其開發的特殊性;閩北民俗資源及其特征、閩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閩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條件分析、閩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獨具特色的地方風俗、具有傳統特色的民間節慶活動、適合于舞臺表演的地方戲曲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從分析閩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特殊性出發,在分析閩北民俗旅游資源特征、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析閩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條件、原則,并探索閩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若干對策,以期對閩北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武夷民俗;旅游資源;開發
“閩北是福建開發最早的地區,是中原文化傳入福建的走廊,是福建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1]“閩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以“武夷山市”為中心,依托武夷山的旅游資源,輻射閩北各縣市,力求擴大武夷山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
一、民俗旅游資源及其開發的特殊性
“所謂民俗旅游資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現了每個民族的特點和他們所居住地區地方性特征的因素,包括從顯而易見的建筑、服飾、飲食、禮儀、節慶活動、婚禮嫁娶、文體娛樂、鄉土工藝,到需要細心觀察、深入體會的思維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觀念、審美趣味等。它是人文旅游資源中最絢麗多彩的部分,而且能以深刻的文化內涵產生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2]
了解異地他鄉的社會生活,近年來是位居前列的出游目的。科學合理的開發民俗旅游產品不僅可以滿足旅游者的探索求知欲,而且會為當地的旅游業帶來源源不斷的豐厚回報。但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同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旅游者要真正獲得這種文化享受,不僅與他的文化修養有關,而且與旅游者對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有關。
二、閩北民俗資源及其特征
(一)閩北民俗資源的主要內容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獨具特色的地方風俗。閩北先民有崇蛇習俗,如南平樟湖鎮具有悠久歷史的迎蛇大會,是樟湖先民以蛇為圖騰的遠古文化積淀。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村民都要舉行迎蛇活動來祈求蛇神永保平安。
2.具有傳統特色的民間節慶活動。閩北有三大節日:過年、過節、過中秋。過年即春節,其高潮元宵這天,張燈結彩,喜慶氣氛至高潮,街巷舞龍、提燈、打獅、春臺、高蹺、彩船、擔花、鼓樂等熱鬧非凡。
3.適合于舞臺表演的地方戲曲。如南平優美典雅的“南詞戲”,“是明末清初江蘇蘇州一帶的說唱藝術“灘簧”,與南平一帶的地方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具有大武夷特色的一個地方劇種。”[3]
4.集商品氣息、歷史事件于一體的廟會與墟市。譬如武夷山市每年農歷二月初六一年一度的柴頭會,它原為清末崇安鄉民反對苛捐雜稅取得勝利的集會日,后來發展為大武夷民間較大的盛會,它不但是一種紀念活動,而且成了農村集市貿易專業墟市,會期一般為三天。境內鄉民身著節日盛裝,驅車或肩挑攜帶物品云集城關,進行慶祝活動和商品交換,熱鬧異常。這樣的“墟市古”可古為今用,轉變為“民俗產品展銷會”,既有節日意義,又能擴大宣傳。
5.古樸、寧靜的鄉村古建筑。譬如興賢、下梅、曹墩等為武夷山歷史悠久、民風古樸的村鎮。造型鄉土氣息濃郁,外觀古樸,體現閩北明、清建筑風格。街道兩旁各種民間傳統店鋪琳瑯滿目,有古印刷作坊、字畫印染、花燈、雕刻、農家酒坊、打鐵店、刻石店、裁縫店、補鞋店、竹篾店、彈棉店,還有風味小吃店,米粿店、云吞店、烤餅店、米粉店、豆腐店以及中藥鋪、冥品店等,應有盡有。
(二)閩北民俗旅游資源的特征
1.古樸民風民俗多集中在偏僻的鄉村古鎮,地理分布較為分散,交通較為不便。譬如民俗資源較為豐富的武夷山的下梅、曹墩、五夫等,遭到的人為破壞小,大多還保留著自己的原始進程。但它們與城市相距較遠,地理分布較為分散,不能集中開發,旅游者前往也較為不便。
2.民俗旅游資源類型豐富。閩北地處山區,加之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特性。表現為民俗旅游資源主要有風俗、戲曲、建筑、飲食、節慶活動、婚禮嫁娶、文體娛樂、鄉土工藝等等,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呈現豐富多彩的形態。
三、閩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武夷山”展現在普通旅游大眾面前的主要是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而閩北的文化卻少有展現,想要了解閩北民俗的旅游者更是少有可去之處,這與其響亮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大不相稱。主要原因有:
(一)開發深度不夠,對民俗旅游產品的內涵挖掘不深
例如,武夷山市的下梅、曹墩等古村落,有非常豐富的民俗旅游資源,但這些地方的旅游開發基本處于原生狀態,少數到來的旅游者,只能自發而行。如來旅游的個別外國人好奇到農家打糍粑、觀看農民自編自演的過年節目等,這些都未得到有效的、有組織的開發。
(二)未成規模、不上檔次、缺乏品牌
武夷山眾多的民俗旅游資源中,還未有規模的開發,未有響亮品牌的拳頭產品面向大眾,未得到大眾的高度認可。如下梅具有很好的民俗旅游開發條件,但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旅游者到此,只能看看原始的建筑,沒有可參與的項目,沒有互動的產品。再如打著“武夷山”牌子的民俗旅游商品眾多,而有特色、有紀念意義、有知名度的商品不多,其中還摻雜了不少假冒、偽劣產品。
(三)各縣市未形成連動,未能統一開發、整體促銷。
在閩北的十縣市中,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沒有整體的規劃,沒有相互的配合,沒有專門的旅游線路,民俗旅游資源未能得到綜合有效的開發。單獨的開發很有可能會重復,造成資源浪費,或資源力量不足。在宣傳促銷上,缺乏力度,缺乏統一的口徑,或與實際不符。
四、閩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條件分析
(一)客源市場分析
閩北民俗旅游資源市場依托“武夷山”這塊牌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有來武夷山旅游的中外游客都不會錯過體驗閩北民俗的機會;當地的民眾也有了解、認識和傳承自己祖先及漸漸遠去了的民族傳統的需要。
(二)交通條件分析
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原本極為閉塞的、被稱為“半世光陰路上忙”的閩北山區有了較為通暢的交通路線和方便的交通工具。如武夷山機場有10條航線,有通往福州、廈門、南京等地的火車;南平、邵武為交通樞紐,火車、汽車較為便利。
五、閩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
(一)突出閩北文化內涵原則
在開發閩北民俗旅游資源時,要高度重視凸顯閩北民俗文化的內涵,深入挖掘閩北民俗的文化精神,力求做到形神兼備地反映閩北的民俗。在開發閩北民俗旅游資源時,一方面應盡量真實地反映閩北民俗文化的精髓,讓旅游者最大限度地獲得旅游享受;另一方面向當地居民倡導宣傳,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如果失去自己的文化傳統,旅游生命力就會喪失。
(二)進行資源整和,追求綜合效應原則
民俗旅游資源,是眾多旅游資源中的一種。閩北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依托武夷山“雙世遺”的品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閩北民俗旅游,并不是閩北最大和唯一的特色。在開發閩北民俗旅游資源時,可以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兼顧宗教名勝游、古陶瓷遺址游等,追求旅游經濟的綜合效應。
(三)力求真實性原則
力求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真實性,是指努力按照民俗事象的本來面貌,開發旅游產品和旅游商品,強調民俗事象的原汁原味。因此,在開發閩北民俗旅游資源時,無論內容、形式、格調、氛圍等都應尊重民俗事象的實際存在形態,以凸顯閩北的地方特色。
(四)參與性原則
當今旅游者已經不滿足于僅僅作為旁觀者去觀光、度假,而是要求參與到旅游活動之中,體驗日常生活無法體驗到的人生經驗。“民俗旅游資源與自然、人文古跡旅游資源相比,其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能夠使旅游者親身體驗民俗文化,感受別樣的人生,豐富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六、閩北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策
(一)積極創立閩北民俗品牌旅游
武夷山作為文化遺產地,除了朱子理學外,有著古老歷史的民俗也應占一席之地。使其與武夷自然風光相得益彰,更添武夷山的知名度。當前武夷山旅游業的發展,要全面開發,挖掘民俗文化,擴大產品知名度,優化旅游資源。例如可下大工夫把下梅開發為精品鄉村小鎮旅游地,打響武夷山民俗旅游品牌的第一槍。
(二)努力探索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形式
1.設立民俗博物館
博物館是旅游者、特別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旅游者必到之地。設立博物館收藏、展示、研究、宣傳閩北的民俗建筑、婚俗、葬俗、服飾、節日習俗、民俗街、廟會、方言等等相關的人文風俗,采用綜合手段全方位地展示閩北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文化。它不僅是旅游者了解閩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保存閩北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
2.旅游節慶方法
以旅游節慶方法開發民俗旅游產品,就是以民俗文化為主要的活動內容,以節慶活動的形式,將民俗文化從自在狀態轉變為可以銷售給旅游者的產品狀態。如春節等傳統節日的傳統民間活動、民俗游園會活動等,皆可作為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呈現給大眾。
3.專項旅游方法
以專項旅游方法開發民俗旅游產品,就是以一種民俗旅游資源為主,展示民俗文化或民俗活動。從武夷山民俗旅游實踐來看,有吸引力的民俗專項旅游有迎蛇大會、戲曲表演、美食風味小吃等。
4.建立民俗旅游村
建立民俗旅游村,是指選擇既有豐富而集中的民俗旅游資源,又有比較豐富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地區,科學規劃,整體開發,建設對旅游者有較大吸引力的民俗旅游區。譬如下梅村,古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間,900多米的人工河穿村而過,沿河兩岸建有涼亭和民居,造就了一個江南水鄉的風貌。
5.開發具有特色的民俗商品
民俗旅游商品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出于非商品目的的購買、以民俗事象為主要形式和內容的旅游紀念品、日用品、禮品等有形商品。民俗旅游商品不僅在旅游總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它們還是一種文化傳播的獨特載體,能夠直接傳遞旅游地的信息,塑造旅游地的整體形象。武夷山的特產豐富,表現為具有實用價值的民俗旅游商品,可吃的如武夷巖茶、香姑、筍,另外還有各種米粿、桂花糕等。
6.開發農家樂旅游
近年來大力開發的“農家樂旅游”,讓旅游者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干農家活,玩鄉村游戲,賞田園風光。“農家樂”的開發,為旅游者提供了參與的機會,從多側面、多渠道地體驗民俗旅游產品和商品的價值,獲得更加豐富的旅游收獲,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他們的旅游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