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聲樂教學活動在聲樂文化傳播中的模式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教學活動在聲樂文化傳播中的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聲樂教學活動在聲樂文化傳播中的模式

      摘要:在我國聲樂文化的傳播歷史進程中,聲樂教學活動是極為重要的傳播方式,在不同時期也具有特定的傳播模式,通過對我國不同時期“聲樂教學活動”傳播特征進行“模式”歸納,借用“模式”圖式簡明直白地表述特點,探索和總結其傳播規律和范式。

      關鍵詞:意念教學法;機理教學法;聲樂文化傳播;聲樂教學活動

      “模式”一詞源于英文“model”,是“對真實世界簡約化和理論化的一種表達方法”[1]。在我國紛繁復雜的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著多種傳播現象,構建簡明的模式圖式,能夠將傳播現象和行為的本質特征以及內部結構進行簡單明了的描繪。當然任何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過分簡單的及含有部分未闡明的假設等缺陷[2]。不同歷史時期的聲樂教學活動在我國聲樂文化傳播中有著特有的模式,本文將從歷時性角度針對教學結構和傳播要素構建出不同時期的模式圖式。任何一種傳播活動都必須包括傳播者、傳播內容、受傳者、信息反饋四個基本要素。從宏觀上說,每一次傳播過程也至少由三個基本環節構成:即“傳播來源單位”(信息提供者)、“傳播目的單位”(信息接受者)以及二者之間“信息的發送和反饋”[3]。音樂傳播是不同于其他文化傳播的特殊信息傳播。其信息的特殊性就在于傳播的基元是樂音音響符號——一種在時間中展開、具有非語義性特征的聽覺性符號[4]。在聲樂教學活動的傳播過程中,整個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傳”“受”和“信息的發送和反饋”三個方面,聲樂文化從教授者處通過一定的傳播媒介發送信息,學習者通過視、聽等感官接受信息,雙方對信息進行反饋和處理,但與其他傳播現象相比其傳播內容具有特殊性。聲樂教學傳播活動中所傳送的內容為聲樂文化,聲樂文化傳播中的“聲樂教學活動”并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其具有教學活動的特性而區別于一般的傳播活動。所謂教學活動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的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特征的一種教育活動[5]。故聲樂教學活動必須通過“教”和“學”雙方進行,沒有教者教的學習行為不屬于教學活動。

      一、基于媒介屬性的模式時期劃分

      以中國傳媒大學趙志安教授音樂傳播時期的劃分理論,從媒介的不屬性質角度將我國的聲樂教學活動的傳播發展時期分為“無形媒介傳播模式時期”和“有形媒介傳播模式時期”。

      (一)無形媒介傳播模式時期

      在人類自身的進化過程中,語言使人最終脫離動物界而成為人。人類文明也正是起源于語言、文字符號媒介的創立[4]。這就說明最早的聲樂教學活動起源于“口傳心授”,即無形媒介傳播模式時期。無形媒介即傳播過程中的傳播媒介為無形的口頭上的傳播。中國第一份傳世樂譜是南朝梁代時期丘明的手抄古文字譜《碣石調幽蘭》,無形和有形媒介傳播模式時期的劃分以此為界。雖然在先秦的典籍中已有“聲曲折”的記述,也不排除在丘明以前出現過樂譜的可能性,但無疑在樂譜產生前,聲樂教學活動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為主的。雖然聲樂教學活動的文化內涵可以用文字加以記錄,但是能記錄音樂本體信息的聲樂作品仍然是聲樂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故曲譜問世時間必然是跟“口傳心授”傳播時期相別的明顯分界點。趙志安教授以傳播媒介作為主要的分類依據,將傳統音樂的傳播時期劃分為口語媒介傳播時期、樂譜媒介傳播時期、電子媒介傳播時期。其中將“口語媒介傳播時期”的傳播特征定義為:“傳、受雙方在進行音樂傳播的活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近距離的、面對面的位置關系?!盵4]這也是無形媒介時期的主要特征之一。此時的傳播模式,如圖1所示。傳播媒介為人的聲音和語言。教授者通過從其他教授者處學習到的聲樂作品或者作品片段,通過語言和聲音的無形媒介進行描述和示范教授給學習者。在空間上,“教”(傳)“學”(授)雙方是近距離、面對面的位置關系。由于聲樂教學活動的特殊性,教授者只有通過面對面、近距離的位置關系才能把聲樂技法和聲樂作品形象教授給學習者。教授者角色的雙重性。聲樂作品的創作由于沒有曲譜等有形媒介的承載,聲樂信息只能通過口頭傳播和教授,可以說聲樂作品的創作者必然是聲樂信息的教授者。信息傳播的誤差性或稱模糊性。由于沒有有形媒介,在聲樂文化信息傳播過程中,會產生信息變化,聲樂信息的傳入和傳出完全通過人體感官來傳達,每一個受傳者和傳授者都會存在遺忘和添加自己主觀意識的行為。

      (二)有形媒介傳播模式時期

      在南朝梁代樂譜出現以后,形成了有形傳播媒介,根據有形傳播媒介的性質分為三個階段,即樂譜媒介傳播模式時期、唱片媒介傳播模式時期和數字化媒介傳播模式時期。

      1.樂譜媒介傳播模式時期

      隨著我國文化的發展以及現代出版業的出現,我國的曲譜也從文字譜、減字譜、燕樂半字譜、工尺譜逐漸發展成簡譜和五線譜,并出現了曲譜結集成冊的歌曲集,其中1904年沈心工《學校唱歌集》的出版發行為近代學校中的聲樂教育提供了最初教材藍本。到20世紀20、30年代,樂譜在音樂傳播中對于聲樂藝術作品的傳播與流行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如在風起云涌的抗日救亡運動當中,憑借唯一的簡譜媒介,《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才得以廣泛流傳。五線譜的傳入和發展是在16世紀中葉,清朝康熙年間由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TomasPereira)傳入中國;肖友梅等國人名流,參照歐洲五線和國情,編著樂理,使四線、五線譜規范系統,專業化應用、發展和傳播;1949年后,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把五線譜的記譜體系逐步完善,創造性地將中國的本土民族音樂元素結合于五線之中,與國際接軌,簡譜提高了聲樂教學活動對聲樂文化傳播的廣泛性,西方五線譜的引入和應用使得聲樂教學的傳播內容規范化和專業化,樂譜媒介的逐步完善使得聲樂教學活動的教授內容更加準確,從而加深了聲樂文化傳播的廣泛度。信息的可依據性。樂譜的出現尤其是簡譜和五線譜的普遍推廣,使得聲樂教學活動對于音樂本體的傳授有了可以依據的參照,聲樂教學的傳播信息更加準確,音樂本體中的旋律、節奏、呼吸、表情、情感都能夠在樂譜中得以準確體現,不會出現無形媒介傳播時期主觀意識對音樂信息過多干擾的現象。信息的可留存性。這里的音樂信息指聲樂作品涉及的音樂本體內容,由于把樂音音響符號化,實現了音樂聽覺音響的符號留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聲樂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樂譜的出現,尤其是簡譜和五線譜使聲樂文化傳播的大眾化和可研究化進一步加深,更多的受眾能夠以樂譜為參照學習聲樂藝術,聲音音響變成了樂譜符號更有利于人們對聲樂作品的分析和研究。

      2.唱片媒介傳播模式時期

      1904年美國勝利唱片公司灌錄京劇大師孫菊仙的《舉鼎觀畫》《捉放曹》等唱片,這是我國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國產”唱片,是中國唱片事業的起步[7],此舉標志著中國聲樂教學活動的唱片媒介傳播時期的到來。1924年貝爾實驗室成功進行了電氣錄音,錄音技術得到很大提高,錄音效果明顯改善,1925年第一架電唱機誕生;1931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實驗成功制作了第一張331/3轉密紋唱片,即LP唱片;1982年索尼公司在日本了世界上第一部CD播放機,揭開數字音頻的序幕;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出現VCD、DVD視頻、音頻可同時播放的新媒介。新媒介的出現使聲樂教學活動有了鮮活的聽覺參考,也使廣大聲樂教學者和學習者獲得了聲樂藝術的具象圖畫,實現了樂音符號向音樂本質的回歸,同時使得教學和示范范本跨越時間和空間來到教學活動中。傳播媒介的形象性。聲樂是人聲的藝術,而且具有獨特性,不像同種樂器有統一的音色和制作規格,聲樂因人而異并且由于民族地域等因素存在各種演唱風格而各具特色,唱片的出現使得聲音的形象和表演影像得以留存,并且能夠直觀地展現不同種類聲樂藝術的特點,增加了其教授和學習的準確性。聲樂信息的存儲和復制的便捷性。聲樂教學中的教學成果可以錄制成唱片,供人參考、評價和保存;信息的可復制性能進一步提高聲樂教學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準確度。聲樂教學“教”的可替代性。隨著視頻、音頻媒介的出現,人們可以將聲樂教學視頻和音頻錄制成唱片,供學習者學習。學習者通過視頻、音頻教學信息的學習,可以從中學到聲樂文化知識,從而代替教授者的當面教學,并且學習者可以在學習過后通過電話、書信和網絡通信等形式進行反饋交流。信息反饋的單面性。無論學習者通過何種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反饋,都不可能充分實現“教”“學”雙方的充分互動,而且多數情況下學習者是對教學視頻、音頻單方面的反饋,得不到唱片媒介中教授者的及時指導。

      3.數字化媒介傳播模式時期

      1923年,美國人E.G。奧斯邦在中國開辦了第一家無線電公司開始播音;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了“中央廣播電臺”;1958年,新中國正式建立中央電視臺并開始播放節目;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此時期聲樂文化的傳播突破了空間的限制,降低了聲樂文化信息傳播的成本,更加便捷。網絡時代的到來,突破了聲樂教學活動“教學”雙方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實現了視頻直播、交流、反饋的暢通渠道。數字化媒介之所以稱之為“有形媒介”,是因為此時期的數字化音樂信息要依靠電視、電腦等有形機器設備,沒有這些設備聲樂文化的數字化傳播無從談起。聲樂教學的傳播更加大眾化。大眾化是相較前兩個時期而言,是大眾傳播的鮮明特點。聲樂教學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進入千家萬戶,聲樂學習者可以足不出戶就實現聲樂的學習和反饋,且傳授雙方不受專業與否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在網上上傳聲樂作品或評價,傳授雙方可以相互轉化。信息反饋的滯后性。數字化時代的信息傳輸十分迅速和便捷,但是聲樂教學活動中的信息反饋環節由于信息傳輸仍然存在時間差或者網速等客觀因素,不管是通過視頻還是聲音通訊都會相對受到信號傳輸的滯后性的干擾。缺乏聲樂教學活動的真實感。聲樂教學是一種形象化教學,是通過語言、聲音、表演綜合手段進行的,而且互動性極強。數字化使信息全面化,是語言、聲音、視頻、網頁等綜合交流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優于唱片媒介時期,但是跟傳統的面對面的聲樂教學相比,還是存在傳播透明性的弱化,尤其是在聲樂技術教學中,教授者和學習者無法切身感受和相互交流。信息的復雜性。網絡、電視、廣播是信號的傳播,在傳播信息時會附帶著其他信息進入學習過程,如廣告推送等,影響學習的效率;另一方面,信息傳播具有多樣性,在媒體平臺上由于監管的受限,各種虛假信息、不正規的教學信息等容易導致學習者誤入歧途,甚至是受到財產損失。

      二、基于教學形態的模式時期劃分

      依據傳播者和傳播場所的專業化的形成歷程,可將聲樂教學活動的歷史發展分為自然化聲樂教學傳播模式時期和專業化聲樂教學傳播模式時期。

      (一)自然化聲樂教學傳播模式時期

      此時期以殷商開始設立專門的樂教機構——“瞽宗”為界,音樂教育從“瞽宗”開始被納入宮廷樂教管理[8]?!邦凇敝岸紝儆谧匀换晿方虒W傳播模式,從原始社會到“瞽宗”設立之前,期間雖然不排除有專門的音樂教學場所的可能性,但依據史料記載,此時期自然化的聲樂教學模式是主要的聲樂教學傳播模式。原始音樂的主要形式以歌、舞、樂三位一體的樂舞為主,其中歌唱和舞蹈占有重要地位?!秴问洗呵?#8226;古樂篇》記載的“八闕”,是反映原始農牧生活的組歌:“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逐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9,p7]這說明原始社會的歌唱活動十分豐富,并且是一種全民參與,相互傳播、相互交流、互相學習的過程,可見原始社會沒有出現和形成專業化的教學機構和體系進行聲樂作品的教學。其聲樂學習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生活需求,聲樂表演和教學基本上是在田間地頭、生產勞動、日常生活中進行,學習形式也以相互傳唱為主,而其中一些有意識的教學行為可以稱之為聲樂教學活動。聲樂教學活動的原始性?!邦凇敝暗穆晿方虒W地點較為隨意,沒有正規的教學活動場所,也沒有專業教學師資,聲樂文化的教授者比較隨意,不必是專門的教師,可以是原始勞動者、商人、祭師等。聲樂文化信息的實用性和簡單性。所傳授的聲樂文化信息多數形式單一、內容簡單,多為實用性的歌舞。聲樂教學活動的交叉性。此時期的聲樂藝術形式沒有完全獨立,往往與舞蹈、習俗相結合,據此可知,此時期的聲樂教學是一種包含著舞蹈、習俗的各門類知識的綜合性教學活動。聲樂教學傳播媒介的單一性。聲樂教學傳播媒介主要是口頭傳播模式,盡管出現了文字,但還沒有史料記載有專門的聲樂論著和曲譜的出現,聲樂學習者主要以主觀臆想為主,教學雙方沒有客觀依據。

      (二)專業化聲樂教學傳播模式時期

      寬泛地說,殷商設立的專門音樂教育機構“瞽宗”至今都可以算為“專業化聲樂教學傳播模式”。此時已經出現聲樂教學的特定場所和特定人群,形成一定教學體系,并在之后出現禮樂制度,實現了聲樂教學的國家化。到宋代,政府采取引進民間音樂的做法,宮廷音樂消弱,民間音樂極大繁榮。1927年上海國立音樂院的成立,至此聲樂教學完全專業化。此時期的音樂教育機構經過不同朝代的演變逐漸成熟、細化,至今已發展成為遍布全國、各民族、各種類的聲樂教育體系和機構。西周時期為了實施禮樂制度,設置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禮樂機構——春官,春官中有大司樂、樂師、大師等樂官、樂工1400多人,分別負責音樂教育、傳授樂藝、表演和其他音樂事務。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朝禮樂制度的逐步崩潰,音樂逐漸在社會上取得獨立地位,民間的音樂學習和推廣逐漸盛行,其中孔子興辦私學,把音樂作為“六藝”之一加以傳授,標志著聲樂教學活動的場所和機構開始民間化,期間還涌現出了優秀的民間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諸如韓娥、秦青、薛譚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就是針對韓娥而言。值得一提的是,此時還出現了早期的聲樂理論,如《樂記•師乙篇》記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盵9,p29]這說明此時期聲樂教育逐步專業化。秦漢時期出現了以改編和采集民間音樂為主的音樂機構——樂府,出現了如“相和歌”“清商樂”等含有豐富聲樂因素的藝術形式,也出現了如李延年等宮廷音樂教育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清商蜀,中國第一份手抄曲譜《碣石調幽蘭》問世;隋唐時期建立教坊、梨園、太常寺,出現了燕樂減字譜以及一大批聲樂教育家,如永新、李龜年、念奴等,在民間也出現了數以萬計的歌妓、樂妓,外國聲樂文化同一時期也廣泛融入,極大地豐富了隋唐時期的聲樂文化;到宋元明清時期,宮廷音樂逐漸由民間音樂取代,從而促使了戲曲、曲藝藝術的發展,出現了唱賺、諸宮調、元曲、京劇等典型傳統聲樂形式,也誕生了《白石道人歌曲》《唱論》等聲樂曲集和聲樂論著;民國初年“學堂樂歌”的興起,改變了幾千年來的宮廷樂坊、私塾教坊式的音樂教育模式,促進了近代以來專業的聲樂教育體系的逐漸完善。從近代最早由黎錦暉創立的聲樂演出培訓學校到上海國立音專的成立,我國聲樂教育開始呈現現代化發展趨勢。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極大地推動了聲樂文化的民族化和大眾化,誕生了我國第一部歌劇《白毛女》和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新中國成立后,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急切呼喚新的聲樂藝術事業的發展,西洋美聲唱法開始引進國內并與國內的民族聲樂相結合,同時產生了“土”“洋”之爭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港臺、西方的通俗音樂開始傳入國內,這給我國聲樂文化帶來了新的元素。聲樂從業者對聲樂文化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以及多元文化的廣泛滲入并與我國音樂文化充分融合,我國的聲樂教育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完善,形成了公立教育和社會教育雙結合的教育新常態,聲樂教學活動廣泛分布在學校、社區、軍隊、演藝集團等機構和組織,并開始成熟化、系統化。此時的傳播模式,如圖6所示。聲樂教學活動的專業性。隨著我國政治環境的變遷和生產力的發展,聲樂教學活動的機構逐漸實現公辦和私學,并在近現代逐漸成熟和多元化,為我國聲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了重要平臺,并出現專門的聲樂教學師資和聲樂教學的理論著作和教材。聲樂文化信息的多元化和教育機構的規?;?。隨著音樂教育機構的豐富和音樂文化的發展,聲樂教育體系逐漸完善,出現了眾多以專業聲樂教育為主的獨立部門或機構,同時也促進了聲樂教育門類的細化,戲曲、民歌、曲藝、西方聲樂文化逐漸成為聲樂教育機構的主要教授內容。聲樂教學傳播媒介的多元化。此時期的聲樂教學傳播媒介從古曲譜到五線譜,從唱片到網絡媒體平臺,聲樂教學活動的開展有了多種參考和信息傳播方式,可以是面對面的近距離傳播,也可以是通過數字化的媒介傳播,媒介的有形化使得教學雙方有據可依,極大拓展了教學資源并促使聲樂文化得以有效傳承和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丹尼爾•麥奎爾,史文•溫達爾.楊志弘,莫季雍,譯.傳播模式(第2版)[M].臺北:臺北正中書局,1996:32.

      [2]趙志安.音樂傳播的模式研究[J].音樂研究,2011,(5):116.

      [3]賽福林,坦卡德.傳播學的起源.研究與應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35.

      [4]趙志安.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J].黃鐘,2003,(3):37-39.

      [5]程煜,余幼梅.音樂課程與教學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

      [6]李斌杰,李欣.五線譜的產生傳入中國與發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4,(9):213-214.

      [7]中國音像協會.唱片百年:紀念中國唱片100周年[M].北京:中國音像協會,2005.

      [8]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119.

      [9]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29.

      作者:王雪松 單位:唐山師范學院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天使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avtt天堂网手机版亚洲| 亚洲第一二三四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看片|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1| 亚洲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2022|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亚洲精品又粗又大又爽A片| 亚洲AV无码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蜜芽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亚洲成年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电影|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砖码砖专无区2023|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裸体艺术 |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av高清|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