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運用分析性技術提升審計質效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18年是農發行審計體制改革的落地之年,隨著總行審計局、6個區域性審計分局和24個駐省審計辦事處組建完畢,農發行獨立垂直的審計體系已基本建成。當前,農發行內部審計章程、管理辦法、工作細則等配套制度還有待完善,審計操作流程、審計技術方法與現代銀行風險導向審計還存在一定差距。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就如何改進內部審計手段,運用分析性技術提升審計質效,實現審計監督向監督與服務并重轉變,提出以下探討。
一、分析性技術的概念及意義
審計分析性技術是指審計人員通過分析和比較信息(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之間的關系或計算相關比率,確定審計重點、獲取審計證據和支持審計結論的一種審計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分析技術不是簡單的對比分析,是靈活運用計算機手段,根據審計的復雜程度,建立適用的分析模型。分析性技術既可以降低審計成本,又可以提高審計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邏輯分析找到突出問題和重大風險點,其優勢包括:一是能夠通過分析確定各項數據之間的關系;二是能夠確定數據的關系變化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異常;三是能夠識別潛在的、隱蔽的風險隱患;四是能夠發現不經常或不重復發生的交易異常變動。分析性技術是審計領域的重要方法,靈活掌握這項技術,可以在審計各個階段都發揮重要作用。重視分析性技術對農發行內部審計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加強日常監督分析,實現審計關口前移。在原有CAA系統的基礎上增加分析性功能、擴充數據范圍,將各級機構所有經營管理和內控數據納入系統中,加強日常監督;將貸款企業數據納入日常監督范圍,收集貸款企業財務和非財務信息,進行模型化分析,根據審計結論向管理層提出審計建議,發揮風險預測和識別功能,為以后的現場審計提供可靠依據。二是重視審計分析方法,提高審計質效。農發行具有高風險、機構多、信息量大等行業特點,這不可避免地造成內部審計人員詳查所有業務,花費再多時間,也不能掌握總體情況,發現所有問題。只有快速抓住風險點和審計重點,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時間和質量的問題。運用分析性技術可以幫助審計人員快速找到審計重點,發現異常和風險點,從根本上解決時間和質量的問題,進而提高審計效率。
二、分析性技術的運用探討
(一)分析性技術在日常非現場審計中的運用。農發行目前的非現場審計系統缺少貸款企業日常數據分析模塊,通過將貸款企業日常經營指標和非財務信息納入分析模型,結合同地區同行業發展狀況,可以分析企業發展水平和速度,預測經營風險;根據企業資金回籠、現金流向、償債指標、資產壞賬率、收入、成本等指標的變化,分析企業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情況。內審部門定期開展非現場審計,對接收的異常數據,進行核實分析。根據審計結論向管理層提出建議,判斷是否需要開展現場審計,體現了審計監督服務的前瞻性和及時性。
(二)分析性技術在現場審計中的運用。分析性技術在現場審計中分為計劃、實施、總結三個階段。一是進場制定審計計劃階段。審計組利用計算機分析被審計對象的財務資料、非財務資料、日常監督的非現場審計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和預測關系,確定審計重點,合理計劃安排審計人員和時間。二是實施實質性測試階段。針對審計重點,運用檢查、調查、訪談、穿行測試、函證等方法,收集證據,分析異常原因,得出審計結論。三是審計結束階段。審計人員站在宏觀角度,運用分析性技術對重大審計事項、重大風險進行綜合分析,提出整體評價,向治理層和管理層提出審計建議,履行審計監督和服務職能。以利用分析技術審計某營業機構三年總計12744筆財務收支為例。一是采用比較分析法。取代詳查每筆憑證,對損益表與公共費用支出使用登記簿和明細賬進行總分核對,全面分析支出合理性,重點審計異常情況。比如:通過茶葉、低值易耗品、汽油等費用支出超出期望值30%-50%以上,經營未有較大變動,發現財務管理方面問題。二是采用比率分析法。對利息收支與存貸款比率、稅費構成比率等科目交叉分析,剔除政策方面變化外,與期望比率比較分析,針對異常作重點審計。比如:剔除營改增政策變化,稅金及附加超過合理期望值10%以上,經過實質性測試,發現房屋土地產權存在歷史遺留問題。三是采用趨勢分析法。分析四年(向前延伸一年指標數據)的各項指標走勢,對比期望值的異常增減作為審計重點。比如:發現某年營業外收入較同期增加200多萬元,經過審計核實后,發現存在違規挪用資金問題。綜上例述,兩個人三天才能完成30%的工作量,在采取分析技術方法后,兩人三天保質保量完成審計任務。
作者:秦學彬 單位:農發行沈陽審計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