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慢性胃炎中醫證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分別從證候分布規律、癥狀體征、證候的規范化研究、證候與HP、胃鏡象及理化指標、基因表達的研究等方面總結了近年來CG中醫證候的研究概況,概括了存在的問題及以后研究方向。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CG)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可分為慢性淺表性、萎縮性和特殊類型胃炎三大類。現將近年來對CG的證候及其相關研究闡述如下。
1對CG證候分布規律的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CG的證候分布規律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同。張聲生[1]對960例CG證候分布規律研究發現,CG中醫證候的出現頻率由大到小依次為肝胃不和證、肝郁脾虛證、脾胃虛弱證、脾胃濕熱證、胃陰不足證。與肝郁相關的肝胃和肝脾證候出現頻率合計為69.8%,而其他證候合計出現頻率為30.2%。出現率最高的14個癥狀里,出現率在500次以上者多與肝郁有關,出現率在300~500次者多與脾功能失調有關。說明CG的證候分布已經發生了變遷,由以前以脾胃相關的脾胃虛弱證和脾胃濕熱證為主轉變為當今以肝郁相關的肝胃、肝脾證候為主。胡曉平[2]觀察262例結果表明肝胃氣滯證和脾胃虛寒證占慢性胃炎的大部分。肖麗春[3]觀察155例發現BRG中醫證型以脾胃濕熱和肝胃不和為主,脾胃虛弱型較少。
2對CG不同證候癥狀體征的研究
李萍[4]等對657例CSG患者經舌象分析儀觀察的舌象分布規律研究,從舌苔的厚薄來分,脾胃濕熱組舌苔的厚度明顯高于肝胃不和、肝郁脾虛、脾胃虛弱及胃陰不足組,脾胃虛弱與肝胃不和組舌苔厚度也高于胃陰不足組。從舌苔的顏色來分,肝胃不和、肝郁脾虛及脾胃濕熱組舌苔黃者比例明顯高于胃陰不足組。而脾胃濕熱組黃苔比例也明顯高于脾胃虛弱組。李福鳳[5]用智能脈象儀檢測發現濕濁中阻組、濕濁中阻兼脾胃氣虛組h3/h1均較其他組降低;CG濕證患者右手脈圖參數h5、h5/h1明顯高于左手。楊雨田[6]探索胃電圖與CG證型的關系得出胃體、胃竇部胃電振幅在各證型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表現為虛寒型<氣滯型<實熱型。
3對CG中醫證候標準的規范化研究
近年來,開展了對疾病可能出現的證候進行簡化分解,使用時再組合,即對證候進行降維升階的處理。孟虹[7]采用臨床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相結合的方法探討CG辨證標準,對406例CG進行變量篩選等研究得出了各證型的癥狀。李國春[8]用結構方程模型探討CAG證候分型規律發現其最常見中醫證型有4個:脾胃濕熱證、肝胃不和證、脾胃虛弱證和胃陰不足證,其公有癥狀主要為胃脘痛和納差。劉小瓊[9]結合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對癥狀進行頻次分析、聚類分析和三維圖分析得出脾胃虛弱是CSG臨床上最基本的證候;肝胃不和、脾虛氣滯(包括肝郁脾虛)為最常見的臨床復合證候類群,其次為脾胃濕熱、肝胃郁熱型。
4CG中醫證候與HP的相關性研究
陳晴清[10]對85例CSG患者研究發現,HP感染率以脾胃濕熱型最高,肝胃不和次之,且與脾氣虛證組比較均有顯著差異。馮春霞[11]指出盡管脾胃濕熱證相對于脾虛證,其HP感染率高,胃黏膜炎癥明顯,但HP是影響脾胃濕熱證程度的一個因素而非濕熱證的基本成因。張聲生[12]則認為中醫的證候分布與胃局部病變程度并不一致。因為慢性胃炎HP感染與否和中醫證候分布無明顯的關系,在慢性淺表胃炎伴糜爛和不伴糜爛之間,證候分布也無明顯差異。
5CG中醫證候與胃鏡像的相關性研究
夏小芳[13]等觀察不同證候胃鏡下胃粘膜象發現脾氣虛證以白為主,陰虛證以紅為主,脾胃濕熱證以紅腫及炎性剝脫為主。徐珊[14]等對氣陰兩虛證研究發現其胃粘膜以紅白相間為主,腸化、異型增生明顯高于脾氣虛證和胃陰虛證。胡曉平[15]觀察發現肝胃氣滯證和胃熱熾盛證以淺表性胃炎為主,脾胃虛寒證和胃陰虧虛證以萎縮性胃炎為主,伴有腸上皮化生的胃炎多見于胃陰虧虛證,出現膽汁反流的胃炎中絕大部分見于肝胃氣滯證。
6CG中醫證候與微觀理化指標、基因表達的相關性研究
近年來,對證的本質的探討主要從體液、免疫、細胞、基因和蛋白水平進行。蔣祖銘[16]對胃腸激素研究得出胃泌素(GAS)在氣滯型、陰虛型、食積型、郁火型等4型CG患者血中均處于高值或略高值;胃動素(MTL)在氣滯型、陰虛型、郁火型患者血液中處于高值;膽囊收縮素(CCK)在虛寒型、氣滯型、陰虛型、食積型、郁火型中均處于高值。高碧珍[17]等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各證候組MTL以胃腸燥熱組最高,肝郁組次之;GAS以胃腸燥熱組最低,脾虛組次之;各證候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顯著降低,以胃腸燥熱組最低;丙二醛(MDA)顯著升高,以胃腸燥熱組最高。徐珊[18]等研究發現脾氣虛證Bax、Fas的表達率高于胃陰虛證和脾胃濕熱證,p16的表達率低于胃陰虛證組和脾胃濕熱證。由此提出,CG脾氣虛證的實質可能體現于胃粘膜上皮細胞凋亡水平及調控基因的變化。
7評價與建議
目前對CG中醫證候的研究范圍較廣泛,多數學者運用臨床流行病學與相關統計方法相結合或結合現代醫學及分子生物學先進技術,對證候的分布規律及本質進行了探討。但目前的研究仍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模式,且研究深度不夠,與現代醫學的研究前沿尚有差距。在同一問題的研究中,結論往往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如各證型與HP感染的關系,結果截然相反。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可能與中醫辨證缺少客觀性指標,疾病納入的不一致性,臨床疾病、辨證的復雜性有關。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采用多中心、大樣本及循證醫學手段,著重加強對證候歸類的客觀化研究,建立公認的辨證的客觀化指標,努力與現代醫學的研究前沿接軌,使CG中醫證候的研究進一步深入,以更好地指導臨床。
【參考文獻】
[1]張聲生.慢性胃炎中醫證候學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學位論文,2005.
[2]胡曉平.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變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8):10131015.
[3]肖麗春,潘萬瑞,陳壽菲.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證型與HP感染及胃粘膜病理變化的關系[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5,15(2):910.
[4]李萍,劉衛紅,張蕾.657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經舌象分析儀觀察的舌象分布規律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2):132135.
[5]李福鳳,莊燕鴻,王憶勤.慢性胃炎中醫濕證脈象客觀化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6,33(11):13851386.
[6]楊雨田,武俊青,史雅仙.胃電圖與中醫脾胃病證型關系探討[J].山西中醫,2000,16(1):3839.
[7]孟虹,賀憲民,范思昌.慢性胃炎中醫證型辨證標準初探[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4,38(2):3234.
[8]李國春,李春婷,黃藍平.結構方程模型探討慢性萎縮性胃炎證候分型規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2(4):217220.
[9]劉小瓊.慢性胃炎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的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位論文,2005.
[10]陳晴清.幽門螺桿菌與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證型的關系[J].廣西醫學,2004,26(3):346347.
[11]馮春霞.Hp相關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本質初步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位論文,2000:06.
[12]張聲生.慢性胃炎中醫證候學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學位論文,2005.
[13]夏小芳,徐珊.不同證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象的臨床觀察[J].江西中醫藥,2005,36(4):23.
[14]徐珊,石君杰,朱曙東.慢性胃炎氣陰兩虛證候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2,9(7):1517.
[15]胡曉平.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變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8):10131015.
[16]蔣祖銘,邵文全.慢性胃炎的中醫證型與胃腸激素關系[J].吉林中醫藥,2003,23(8):1011.
[17]高碧珍.不同證候胃炎模型血生化指標的實驗研究[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5,15(1):3031.
[18]徐珊,石君杰,楊季國.慢性胃炎脾氣虛證與胃黏膜細胞凋亡調控基因的相關性研究[J].中醫雜志,2004,45(8):6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