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展會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會展服務 地方經濟 校企合作
近年來,會展業成為拉動煙臺經濟快速增長的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服務地方經濟,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煙臺職業學院以會展服務為切入點,不斷加強社會服務功能,發揮會展服務傳統優勢,打造會展實踐新亮點,積極開拓社會服務能力,增強社會影響力,把切實服務于煙臺藍色經濟區建設作為自己的光榮使命,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一、抓住會展實踐亮點,自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學院于2011年1月開始組織籌建會展服務室,外經貿系等相關系部成立專題調研組,分別到煙臺國際會展中心、萊山區和高新區部分企業實地開展走訪座談調研,就設立會展服務室進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認為無論是從適應會展行業發展的宏觀環境,還是從適應煙臺市新興會展產業發展的區域背景,尤其是在煙臺職業學院國家骨干校項目建設的背景下,打造地方高職院校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和服務地方經濟的品牌,都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4月正式成立會展服務室,制定會展服務室章程和會展服務室實施方案,會展服務工作逐步開展工作。兩年來,會展服務室堅持貫徹我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新型實用人才”的辦學宗旨,以骨干校項目建設為依托,不斷拓展會展服務形式,積極選派師生參加在煙臺舉辦的煙臺國際葡萄酒博覽會、煙臺國際“果蔬?食品”博覽會、中國漁具制造業基地(威海)國際博覽會、“煙臺―香港企業對接會”和煙臺畫院陪韓國群山藝術聯合會煙臺考察等10余次大型會展和社會活動,協助企業進行國內外展會參展樣品的組織、展會洽談、展后客戶信息整理等服務工作,每年平均派出師生近500人次,在煙臺社會公共服務上找準了服務市場定位,不斷打造會展實踐亮點,提供品牌優質服務,自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煙臺晨報《今晨六點》、山東教育教育廳網站以《煙臺職院會展服務亮點紛呈》等標題對此做了宣傳,成為煙臺職業學院社會服務的亮點。
學院相關系部領導高度重視該項工作,充分認識到會展服務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條件建設、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和社會服務能力建設中的紐帶作用,挑選精兵強將組建人才隊伍,以國際商務專業重點專業和商務英語專業、商務日語專業、應用韓語專業和物流管理專業等學院重點建設專業群為依托,富有成效地推進師生會展服務工作,不斷拓展會展服務形式,會展服務工作有聲有色,亮點紛呈,體現出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特色。
(一)強化主動服務意識,會展服務范圍不斷擴大。
自會展服務工作室成立以來,學院不斷擴大會展服務的區域范圍。第一,做好傳統服務項目。為在煙臺市范圍內舉辦的國際會展開展服務是學院多年來的傳統服務項目,為此,學院積極主動與煙臺國際博覽中心聯系,了解會展檔期相關信息,2011年,選派師生服務第五屆煙臺國際葡萄酒博覽會、山東省藍色經濟區食品博覽會、第十二屆國際果蔬會。展會上,我院學生為來自臺灣的全體客商服務,成為參會中的一大亮點,受到臺灣省客商和參會人員的高度贊揚;第二,不斷開辟新的服務項目。隨著會展服務次數的增加,師生們的實踐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學院不滿足于僅僅服務于煙臺地區的現狀,積極與企業聯系,搜集企業參會信息,將目光投向煙臺的周邊地區的展會。2011年9月,學院師生為煙臺東昌漁具制造有限公司和煙臺市萊山區好順潛水裝具經銷處參加威海漁具博覽會中,受到企業稱贊;服務范圍擴大到威海。目前,會展服務室的服務范圍已從學院周邊的高新區、萊山區擴展到山東半島藍黃經濟區,服務對象由中小企業逐漸擴大到大型外貿企業。
(二)抓住會展服務實踐機會,參會規模不斷擴大。
學院將每一次會展服務作為鍛煉學生的最好機會,從會展翻譯、會展禮儀、會展講解到會展接待等崗位,都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周密安排,派出的師生規模也逐年擴大,目的是讓更多的參會學生都能利用會展服務的機會得到鍛煉和提高。2012年,第六屆國際葡萄酒博覽會暨張裕公司成立120周年慶典?葡萄酒設備技術中國展覽會于6月27-29日在煙臺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11級國際商務、商務英語、商務日語等專業的學生260人次,參加了智利阿雷斯蒂葡萄酒品評會、煙臺保稅港區進易中心推介說明會、橡木桶的制作及品質鑒定、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推介會、名酒拍賣會、酒莊文化介紹、葡萄酒文化講座等活動的會展服務,師生認真的態度、高度的責任意識和高水平的語言和業務服務,受到與會客商的好評,尤其是我院學生派出的規模和人次也是在駐煙高校中首屈一指的。在第五屆、六屆煙臺國際葡萄酒博覽會籌備過程中,李海波老師應組委會邀請借調到組委會秘書處協助翻譯和展會策劃工作,姚東、鐘麗君和竇旭霞老師在展會期間,負責陪同西班牙、南非等代表團的陪團翻譯;2012年6月6-7日,應用韓國專業的尹鳳利老師受到煙臺畫院的邀請陪韓國群山藝術聯合會十名成員去長島參觀,擔任陪團翻譯,老師們精湛流利的外語水平和熱情的服務態度,受到舉辦方和國外客商的好評。據統計,學院參加會展服務的師生人數也不斷增加,2011年教師服務60人次、學生500多人次參與會展,2012年教師服務80人次、學生服務600余人次。
(三)參與政府招商引資活動,參會水平不斷提高。
除了做足做好傳統會展服務項目外,學院積極與煙臺市政府部門聯系,選拔素質高業務水平高的師生參加政府部門招商引資等方面的會務服務,在提高會展服務水平上大做文章。2012年8月28日,由香港貿易發展局、煙臺市商務局舉辦的“煙臺―香港企業對接會”在我市南山皇冠假日酒店商務中心舉行。學院7名優秀學生為對接會提供會前接待準備、會議現場服務及香港企業參觀考察團赴龍口、蓬萊等地的隨行服務。積極與煙臺商務局聯系,積極拓寬會展服務領域,首次爭取到參加該類會展服務的機會,是煙臺市高校中唯一承擔此次會展服務的院校。2013年5月30日煙臺國際葡萄酒博覽會組委會又特邀4名老師、2名學生為西班牙政府品酒會擔任翻譯和服務工作,受到西班牙政府官員的好評。
二、注重商務咨詢服務實效,積極服務煙臺地方經濟
2011年,堅持貫徹“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新型實用人才”的辦學宗旨,以骨干校項目建設為依托,學院成立國際商務咨詢工作室,主要職能是開展國際商務專業社會服務能力拓展工作,為煙臺市及周邊地區的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與開發、職業培訓和對口支援與交流,安排師生進行國際商務領域的項目咨詢、項目合作、課題研究、對口師資培訓及其他項目延伸服務,處理服務過程中的業務聯系、服務記錄、日程安排、效果檢查等日常事務。經過三年的骨干校建設,積極拓展社會服務渠道,社會服務能力穩步提高,逐漸形成特色和亮點,在高新技術服務方面實現新的突破。近年來,開展跟單員等教育培訓達2000人次以上;師生為外貿企業提供咨詢技術服務90人次以上;為煙臺張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銷售業務員、考核業務人員出卷、閱卷服務3000人次;爭取煙臺市社科聯規劃課題、山東省職成所重點規劃課題和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0余項;為西部地區對口支援學校進行師資培訓40人次,與山東商務職業學院等高職院校開展對流。目前,逐漸承擔起煙臺市外向型企業發展的技術支持責任、成人學歷教育和農民工培訓的社會責任、中等職業學校相關專業社會服務的骨干帶動責任,為煙臺市藍色經濟區的建設發展作出了貢獻。
(一)認真調研,積極爭取,高新技術服務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第一,領導重視,集思廣益。自骨干校項目建設以來,學院將為企業進行高新技術服務作為社會服務的重點工作來抓,多次召開會議討論高新技術服務的市場定位、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等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第二,深入企業調研,破解企業發展難題。國際商務咨詢工作室的師生深入煙臺中小企業調研,找準服務目標和任務,為進一步提高技術服務質量打下基礎。該系在社會服務需求調研中發現,學院所在的高新區、萊山區中小企業較多,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在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拓展經營范圍和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遇到了一些發展瓶頸。針對這一情況,師生深入企業開展國際商務咨詢服務,幫助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符合廣大中小型外貿企業切實要求,獲得企業方交口稱贊。2011年為煙臺市萊山區解甲莊鎮外貿貼牌性生產企業――煙臺好順潛水裝具生產經營部進行國際商務咨詢服務,解決該企業沒有獨立商標和進出口經營權這困擾該企業發展瓶頸的難題。在歷時兩個月的服務過程中,國際商務專業教師王金奎、李風清為其制定公司注冊流程、股份制公司改造的方案,該企業產品憑借“浩洋”牌獨立商標遍及東南亞各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萬元。該系社會服務也向社會邁出難能可貴的一步,積累一定的經驗。第三,確保優質服務,不斷創造經濟效益。多方聯系企業,提高服務意識,企業問題小到包裝盒翻譯,達到技術合同的審查,每個項目都認真負責,確保為企業進行有效優質服務。三年來,為煙臺東昌漁具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魯中遠通訊導航設備有限公司煙臺辦事處提供法律、商務咨詢和翻譯等服務20人次;2012年為煙臺博邁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市榮進出口有限公司、威海魚鷹漁具制造有限公司、威海盛欣貨代有限公司、日照創佳經貿有限公司等公司進行法律咨詢、合同翻譯和審查、會展翻譯等服務60人次,服務范圍從學院周邊的高新區萊山區擴展到煙臺、威海、青島、日照、東營和臨沂等,由為中小企業服務為主,逐漸發展到能為出口額過億元大型外貿公司提供服務,服務范圍由萊山區、高新區擴到山東半島藍黃經濟區,服務到款額達11.7萬余元,由原來的義務服務上升到創造經濟效益,實現經濟效益零的突破。
(二)加強社會培訓,實現服務企業鍛煉師資的校企雙贏。
國際商務咨詢工作室注重加強職業資格培訓、外派勞務培訓和外向型企業高新技術培訓等項目的建設。三年來面向社會開展報關員、報檢員、單證員、國際貿易業務員、跟單員等職業資格培訓人數1800人次;為威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股份有限公司People Worldwide Consulting Private Limited Resorts World Singapore Sentosa Project(仁立國際就業顧問有限公司新加坡圣淘沙名勝世界項目)外派勞務培訓項目中進行商務禮儀培訓人數達到300人次;2012年下半年,對外經貿系承擔了煙臺張裕集團有限公司高新技術服務任務。該公司為業務員學習外貿新知識,提高外貿從業能力,邀請外經貿系教師莊艷為其進行了為期近兩個月的業務培訓。培訓過程中,校企雙方相互交流、共同研討、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一方面,企業人員及時了解了《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UCP600》等最新的國際貿易慣例,增長了外貿業務知識。另一方面,授課教師也在與企業人員分析探討張裕公司實際案例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操作教學經驗,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積極進行課題研究和成果總結,提升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煙臺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的規劃項目為指導,積極走訪企業,爭取相關課題立項研究,2012年李風清老師主持完成了煙臺市社科聯2010年規劃課題《后危機時代煙臺中韓國際經濟合作戰略研究》,對后危機時代煙臺市中韓國際經濟合作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和分析,提出一些建議與對策,為煙臺市制定后危機時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提供參考;2013年4月李風清老師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藍色經濟區背景下煙臺中韓高端制造業國際經濟合作模式》立項,為煙臺市高端制造業進行區域經濟合作建言獻策。該系組織教師深入企業走訪、調研和服務30多人次,完成了《對外經貿系進行農民工培訓調研》、《對外經貿系為萊山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服務》、《微笑?汗水?收獲――參加2011年秋季會展服務感悟》和《對外經貿系會展服務亮點紛呈》等多篇通訊報道,提高了該系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結語
截至2013年7月,學院已與煙臺海關、煙臺保稅港區、煙臺外運空運股份發展有限公司、煙臺國際經濟合作公司、威海世榮進出口有限公司和威海飛鷹漁具制造有限公司等20多家簽訂交流合作協議,校企合作開發課程,研究課題;會展服務室和國際商務咨詢工作室與20余家企業建立了服務合作關系,企業涵蓋食品、機械、貨代、外貿公司、信息等山東藍色經濟區重點發展領域,在山東半島藍黃經濟區,先后為企業進行法律咨詢、合同翻譯、會展翻譯等技術服務60人次,對外經貿系的社會服務形成了“以會展實踐增強社會影響力,靠服務實效開辟自身發展新空間”的特色。2012年6月,該系學生在全國報關技能大賽中取得四塊金牌的驕人成績;2012年7月到10月,在山東省大學生綜合素質大賽中,國際商務專業學生王成娥同學被開泰集團選中,從事進出口業務、銷售,并當場簽約;2013年5月,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郝強在煙臺市政府外事辦舉行的第二屆煙臺英語大賽中獲得高職組一等獎的好成績,被納入翻譯人才庫,為煙臺市舉辦國際性會議和單位招聘提供人才儲備。這些成績的取得,與該系師生在為企業進行會展服務、高新技術服務和社會培訓等社會服務項目中進行實地訓練中的經驗積累分不開。
基金項目:
【關鍵詞】格萊斯 會話含義 合作原則 語用學
格萊斯認為,在成功的語言交際中,人們需要一個共同的交際目標,或至少有一個交際的大方向。合作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會話含義理論的形成。封宗信(2009)回顧了會話含義發展的歷程。新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是對古典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的深入探討與研究。
一、會話含義
格萊斯1967年講座“邏輯與會話”中指出:人們會話時使用字面意義與會話主題不相關的詞語和句子而并不影響雙方相互理解,是因為在會話中人們都遵循著一個目的或一組目的,相互配合。與英國哲學家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有相似之處。Searle進一步發展了Austin的理論指出(1968):通過說出句子所做的言語行為就是句義的功能。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超越了語音、音位、詞素、句法、句義等傳統的語言學研究領域。
格萊斯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CP),體現為四條準則: 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聯準則;方式準則。這些準則說明參與者是如何合作的。會話含義的產生與否關鍵在于共事各方對眼前交際所持的合作態度如何。
合作原則作為人們會話行為的準則,有一定的約束力。但合作原則是一些描述性的準則,沒有一定的規范性。在日常社會活動與交談中,談話的一方不遵守合作原則,目的不是說謊,而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或意圖,說出了違反合作原則的話。當另一方意識到對方沒能遵守合作原則的時候,他就會越過話語的字面意義,去揣測說話者說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去尋求說話者在什么地方體現著合作原則,于是產生了會話含義。
二、反叛與修正――新格萊斯原則
Horn(1984)提出將格萊斯的四個準則改造成數量(Q―principle)、關系(R―principle)兩個原則。Levinson(1983)批評Horn的兩原則混淆了語義內容的最小極限化和表達形式的最小極限化。將量準則的兩次則具體化的構想作了詳盡的總結和闡述,即以量準則的第1次則為指引,進行等級含義和小句含義的推導;以第2次則為指引,從較少的信息中推導出較多的信息。
Levinson提出了新格萊斯三原則:數量原則、信息量原則和方式原則。實質上是對格萊斯數量準則的兩條次準則和方式準則的重新解釋,是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的新發展。格萊斯會話含義的推導是通過對人的意圖的把握,結合語境和背景知識對語句進行分析的過程。所以,格萊斯對含義的推導是不通過語法知識或形式的,而是一種從意向到含義的過程,這種推導形式能夠表達語法所不能說明的東西。
斯帕伯和威爾遜提出用“關聯原則”將格萊斯提出的四準則統一起來(Sperber and Wilson,1986)。他們認為,言語交際是人類認知活動的一部分,人類認知的基本事實之一就是,人類只對那些具有足夠關聯性的現象給以關注、表達和處理。關聯原則更貼近語言交際的模糊性和靈活性的特征,它試圖取代格萊斯提出的“合作原則”和利奇提出的“禮貌原則”。這是會話含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三、國內理論研究
會話含義理論的引進主要通過兩條路:介紹和評述。有關格萊斯理論較為全面的介紹以程雨民(1983)的“格萊斯會話含義與有關的討論”一文為主要標志。在引進同時,學者們還介紹利奇的禮貌原則,如劉潤清的“關于Leech的禮貌原則”、何自然的“語用學概論”等。評介的文章有:孫玉的“Grice會話含義理論中的幾個問題”(1994)、顧曰國的“禮貌,語用與文化”(1992)、徐盛桓的“禮貌原則新擬”(1992)、張韌的“禮貌的概念及其他”等。新的理論觀點也被介紹,如徐盛桓的“新格萊斯理論的新發展”、錢冠連的“新語用機制,新在哪里”等。同時,也有很多學者開始把這些理論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如舒曉楊(2014)作了新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在遠程英語聽力教學中的行動研究。
四、總結
格萊斯通過全新的方法去分析意義,將人的意圖融入到對意義的分析中,為意義研究開辟了新路徑。利奇為合作原則添加了禮貌原則。霍恩與Levinson對合作原則進行了簡化,并對其做了重新的解釋,使之具有更強的解釋力。會話含義理論已經成為語用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會話含義理論在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中的運用。會話含義作為一種不斷發展的力量,顯示出了很強的生命力,它也將被用于分析法律文本、公函等特殊領域的文件。
參考文獻:
[1]Levinson,S.C.1983.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Sperber,D.& Wilson,D.1986.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封宗信.格萊斯原則四十年[J].外語教學,2009,(5):1-8.
在SHANGHAITEX2011舉辦之時,本刊記者采訪了展會承辦方之一――上海紡織技術服務展覽中心董事長杜雙信。
本刊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覽會的發展歷程。
杜雙信:SHANGHAITEX每兩年舉辦一次,自1984年創辦以來不斷發展,目前已成為全球頗具影響力的紡織機械展覽會之一。SHANGHAITEX的每一步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創新,創新使SHANGHAliEX不斷發展和突破。在前四屆SHANGHAITEX上,參展商均為國外紡織設備生產企業。在1993年的第五屆SHANGHAIiEX上,國內企業開始參展,當時共有國內外557家紡機生產企業參展,此后便開啟了國內展商和國外展商共同參與SHANGHAIEX的歷史。
2003年成為SHANGHAITEX實現飛躍的重要一年,這一年SHANGHAITEX正式移師上海最大的展館――浦東新國際博覽中心,展出規模達7.1萬平方米,實現了65%的規模增長。
2005年舉辦的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覽會達到了10.066萬平方米的展出面積,在2003年的基礎上又實現了41%的增長,成為亞洲規模第一的紡織工業展覽會。
2007年舉辦的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覽會展出規模達12萬平方米,展會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9年舉辦的第十四屆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覽會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展出規模達10萬平方米,有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家展商和全球逾10萬人次的專業觀眾參加了展會。
本刊記者:今年紡機行業整體發展環境如何?對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覽會的舉辦有何影響?
杜雙信:2011年中國經濟邁入“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地將紡織工業列為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重點產業之一,這大大提升了紡織工業的信心指數。“十二五”規劃提出,未來5年我國要改造提升制造業,不斷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推動高端紡機和配件自主化,支持“舊”廢品紡織品循環利用。這樣的宏觀政策環境為SHANGHAITEX2011的不斷創新和成功舉辦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本刊記者:今年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覽會的創新和提升體現在哪些方面?
杜雙信:SHANGHAITEX2011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行業實現又有了新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主辦方除了將SHANGHAITEX2011做成一個卓有成效的貿易平臺外,還努力使SHANGHAITEX2011成為信息和技術交流的平臺。繼SHANGHAITEX2009成功舉辦2009中國紡織行業高峰論壇后,本屆展會舉辦2011建設紡織強國暨“十二五”中國紡織戰略轉型高峰論壇。論壇邀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上海紡織控股集團等部委及企業領導以及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相關專家等,就實施戰略轉型、建設紡織強國等紡織行業“十二五”規劃的核心內容進行探討,為正在實施戰略轉型的紡織企業提供可以借鑒的參考模式,尋求紡織企業“十二五”時期發展的新機遇。
【關鍵詞】功利主義;人文教育;社會工作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其目的應是充分發展人的個性,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世界人權宣言》,1948)從教育的歷史上說,人文學科曾經是教育的中心內容,因為人文教育被認為是培養負責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工業實踐的迅速發展,人類在自然領域里所取得的進步與在社會領域包括在道德領域里的反復無常形成鮮明對比。與此相應,在教育領域,技術理性主導的科學教育逐漸對價值理性主導的人文教育形成壓倒性的優勢。為了推進經濟發展,國家日益將培養學生的經濟生產力作為主要目標,大學教育也隨之逐漸淪為一種技術教育和工具教育,一種針對就業開展的培訓,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功利主義盛行。但是,人類的歷史經驗和現代化所面臨的困境表明,人在客觀物質和技術領域的進步并非必然帶來人類福祉的拓展,并不會自然而然地促進人類在道德、制度、實踐價值領域的改良。
一、功利主義之于社會工作發展的弊
功利主義教育關注的是教育能給相關“當事人”帶來多少“實惠”,對受教育者內在需要、精神提升、人格完善卻不過問。在這種極端的教育引導下,受教育者把追逐自身利益當作唯一重要的事,他們受教育就是為了個人的謀生和迎合社會的經濟效益,以獲得更多的實際利益,人由此成為追逐欲望的傀儡,從而喪失了作為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和品行。就像泰戈爾所說,“有了知識,我們會變得有力量,但有了同情心,我們才會達到完滿。可是這種對同情心的教育不但在學校中被系統地忽視了,而且被嚴厲的壓制了。”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人文價值導向的學科,功利主義的盛行是不利于其發展的。相對于社會學、倫理學、哲學等偏重理論性研究的人文社會科學,社會工作屬于偏重實踐的應用性學科。但這也并不代表社會工作帶有功利主義色彩,社會工作有自己的價值追求,而且這種價值追求甚至帶有某種理想化的色彩,比如它強烈地追求社會公平。借用韋伯的概念,社會工作在具體服務方面是工具理性的,但在專業理想上是價值理性的。功利主義的特質之一是注重結果,功利主義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標準不是行為過程而是行為所追求及所達到的目的價值。社會工作專業則更注重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當一段專業關系建立之后,社工所要關注的焦點即是案主的需求和利益以及自身與案主之間的互動過程,而不僅僅是最終結案所達到的成果。由于主觀或客觀的種種原因,也并非每一段專業關系結束時,案主的問題都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但這并不代表社工的介入是沒有意義的。功利主義的特質之二是講求實用,這種觀念深刻影響了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培養目標上,片面強調按照社會對人才的標準化、規范化的要求來培養所需要的人才,使得受教育者的獨立個性及創新意識受到極大的壓抑;課程設置上,偏重理工科,以此培養大批的科技專家、工程師及熟練勞動者,而忽視了對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培養。而對于社會工作專業而言,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知、覺、行合一的專業人才,其定義的重點一個是利他主義,一個是價值的學習(王思斌,1999)。這就說明社工教育的關鍵除了技巧學習,更重要的是價值學習。社會工作者每天都會遇到必須做出倫理抉擇的事,當面臨實務中的這些倫理問題,如果社工只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巧還是不夠的,此時關于專業價值觀、專業倫理以及道德的思考則顯得更為重要。審視一下社會工作實踐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實務工作原則都涉及到倫理原則,或是建立在倫理原則的基礎之上。當今社會的特征就是存在多元和相互矛盾的價值觀,這是社會工作實踐中會常常遭遇倫理困境的一個原因。而關于價值觀、倫理學、道德甚至于哲學的學習則是有利于社工作出倫理決定,這些都是屬于典型人文教育。而這也恰恰是被功利主義理念下的教育所忽視的。
當然人文教育不只限于價值認知方面,其涵蓋豐富的內容,強調突出人文關懷,力求在教育過程中做到科學、人文與個性化創造的和諧統一;強調教育要回歸生命的整體性;強調廣博的知識視野、獨立的理性精神、自覺的批判意識,注重培養富有主體精神和創新精神的人。這些對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和培養社工專門人才都是至關重要的。
社會工作從本質而言是充滿價值的,它是一種道德的實踐。戈爾茨坦指出,價值觀在社會工作中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社會工作者不得不充當道德的載體。(1998)其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社會工作是以為了實現社會正義、增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進步而進行的活動,而這些社會價值都與道德聯系在一起。二是社會工作者在具體的認識和界定問題、干預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都以一定的價值觀為指導,從而使其助人實踐帶有道德的特點。(朱志強、王思斌,2002)這種價值和道德與功利主義是背道而馳的。功利主義的基本思想是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幸福”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被視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這一價值觀念促進了社會歷史的巨大發展,但同時導致了社會發展的物質化,激發出社會生活中的諸多矛盾。平等主義對功利主義的一種批評是,它只關心福利總和,不關心福利在具體個體之間是如何分布的。 假設事態1中A、B、C三人的福利分別是(1、5、9),事態2中(5、5、5)。 在功利主義看來兩種事態同樣好,而社會工作者顯然更關心是在福利資源分配過程中處于弱勢的一方,如何增進他們的利益,如何使分配更公平。
關鍵詞:教師人力資源 均衡發展 戰略資源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073-02
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縱觀企業管理的全部歷史,大致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文化管理三個階段,總的趨勢是管理的軟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在這一背景下興起。中國改革開放后,對人力資源與社會發展的研究在理論上迅速與世界接軌,但在實踐中還比較滯后。一個總的發展趨勢便是更加注重個體的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全面、科學的發展。
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稀缺資源,而教師人力資源位列所有人力資源之首,為社會再造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后備力量,而超出諸如石油等其他資源成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同時教師自身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將為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先進的文化理念和現實的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均衡與科學的發展。
一、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意義
人力資源強國思想將人力資源理論與強國思想相結合,創造了一種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通過自身資源與能力開發謀求和平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國這樣一個后發展的人口大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目的在于解決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根本動力問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將成為我國尋求和平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把我們巨大的人口資源優勢變成人力資源優勢需要一個踏踏實實的社會轉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得到真切的尊重,即實現“人本位”而不是“官本位”,這就需要政府作出痛苦的抉擇,接受外部的批評,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由“官本位”轉變為“人本位”。否則的話,目前大量的人才與資金外流的狀況就不會改變。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不斷增長,一些體育、影視等明星紛紛取得外國國籍,官員的家屬與子弟的移民,所有這些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表明這些人并不看好中國的發展,懷疑它的可持續性與穩定性。人力資源的問題關系到國家的安全發展戰略,對提升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是衡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重要指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怎樣依靠人民、如何為了人民、如何由人民共享這些具體實施與操作層面的問題,必須有人來做詳細的分解方案,扎扎實實地推進,否則只能流于形式和口號。而這些都是要由人來做,由有知識、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來擔此重任。所以,要給予這些人位置、待遇與發展的平等機遇,要有一種環境和制度,以保障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中國今天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二名。人口巨大的中國自身的發展與進步就是對世界的一個貢獻,但是我們一直號稱的和平崛起卻使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越來越出現與和平不協調的聲音和行動。一方面,的多邊化與國際化已經成為無法挽回的事實,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錯失了很多機遇,這也說明我們在這方面人才的匱乏;另一方面,人才在泱泱大國沒能有機會貢獻自己的智慧,這是一種悲哀,其實我們有能力為人類和平發展提供創新模式。
人力資源強國思想將人力資源理論與強國思想相結合,創造了一種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通過自身資源與能力開發謀求和平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國這樣一個后發展的人口大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目的在于解決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根本動力問題。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是“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這是我國有別于傳統資本主義國家強國之路的重要特征。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將成為我國尋求和平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高校教師人力資源對社會的獨特作用
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的作用是通過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綜合作用來體現的。最初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從社會的邊緣走進社會舞臺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日益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的結合起來。更加開放的大學校園難免受到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日益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很難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這里的人既有學生,又有教師。“官本位”依然會是主流的追求,學術權威往往會屈從于行政的權威。法國的狄德羅曾說過:“除去真理和美德,我們還能為什么所感到?”――那是一個單純而美好的年代,大學是神圣的,曾寄托了多少圣潔的理想與期待。今天,當人們開始抱怨大學的世俗化的同時,也說明我們教師人力資源的積極作用沒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大學作為先進的組織,其運行機制與文化氛圍應該成為所有其他組織效仿的對象,這就是大學的文化引領與文明的選擇與傳承功能的發揮。
縱觀高等教育發展史,特別是19世紀洪堡創立柏林大學以來,教學、科研與服務構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會職能,并至今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高等教育三大職能隨著社會變革的需求在不斷調整其內涵與外延。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質性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互動,這已經為許多發達國家的發展實踐所證實。比如,美國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學等高校的教學(培訓力量)、科研為依托形成了令世人矚目的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一個增長點和加速器。而且,因此高校所形成和向社會傳播的“文化生產力”氛圍將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科學的發展注入更深的底蘊。這些作用的充分發揮要依賴于教師人力資源的言傳身教,教師對社會的貢獻不單是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量化指標,而在于教師是如何把孩子們引領上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熱愛生命、關心他人等擁有良好素質和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緩慢進行這樣一個狀態下,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知識的傳播、道德的示范、創造力與心智的開啟,所有這些美好的東西都是要由教師來完成的,教師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是前提條件是要讓教師在學校得到尊重,讓知識在學校得到尊重,學術的事情由學術的專家來決定,而不是屈從于行政權力,改變目前高等教育過度的行政化傾向。
今天,我們慨嘆社會發展了,很多人富了起來,有了大房子,有了車,一天忙忙碌碌,但是幸福感并沒有隨著財富的增長而增長。如今我們面對的是:寬闊的大街上車輛的愈來愈多,我們呼吸的空氣越來越污濁;酒后駕車造成的交通事故或逃逸或者更加令人發指的行為;毒奶粉與地溝油,加上各種激素、化肥的蔬菜水果,哪里還有安全的東西,人們無處藏身;道德的淪喪、學位的貶值……所有這些,有人把它歸結為教育的失敗,這是不公平的,在這樣的大環境體制背景下,教育承擔不了這么多的職能,僅靠教育解決這些問題,就像我們把官員的廉政寄托在官員自身的道德品質上一樣是不靠譜的。
高校教師人力資源在發揮人力資源本身作用的同時,他們是在育人,教師身上的任何瑕疵都會作用于學生的身上,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工作呢?教師人力資源不斷地再造與重塑社會人力資源從而塑造民族的未來。同時,教師人力資源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她能引領社會的先進文化、選擇與傳承優秀的人類文明,從而區別于其他生產要素而為社會和諧與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收稿日期:2011-08-29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0554181)
作者簡介:鄭立新,副院長,副教授,從事教育文化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天翔.激勵機制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
[2] 吳彩星,杜學元.對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特點及意義的再認識[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0,(3).
[3] 高書國.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意義[N].中國教育報,2010-03-13.
[4] 馬俊杰,曾湘泉.大學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colleges teacher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ZHENG Li-xin 1,HAN Le-jiang 1,YANG Xu 2
(1.Internatioanl college,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2.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