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設計思想論文

      設計思想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設計思想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設計思想論文

      設計思想論文范文第1篇

      利用身邊真實的例子說明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非常脆弱,一旦結束便不能復生,它是一種承諾———無論對父母、對親人、對社會、對自己,都是一種美麗的承諾。人活著是為了所有愛自己的人,人活著也是為了自己,一定要學會愛與被愛。活動二:人的由來教育短片———生命的神圣說明:生活中,成年男女在學業有成、工作穩定并有一定經濟基礎后,才會考慮個人問題。男女朋友經過戀愛的溫馨步入婚姻的殿堂,才有了精卵結合的可能。(播放短片)1.受精的過程女性每個月只排出一個成熟卵細胞,且只有48小時的活力;在此期間,若有,會有四億多經過數小時的長途跋涉,最后有且僅有一個優勝者能和卵子在輸卵管里結合,形成生命的起點———受精卵;2.受精卵的分裂:從一個細胞分裂出多個細胞,形成的胚泡由輸卵管內的纖毛推向子宮,時間是2~7天;3.胚泡的著床:胚泡繼續分裂、分化,形成胚胎,大概要兩個月才有成形的胎兒,著床的成功率約為50%;4.母親的妊娠:胚胎、胎兒在母親體內孕育,母親擔當繁重的生理負擔,妊娠成功率約為75%;5.分娩:當母親忍辱負重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產出體外。分娩是極其痛苦的,但新生命的誕生又是相當神圣美妙的,新生兒的成活率約為87%。顯然,人的生命是那么來之不易!

      活動二設計思想

      我們每個人最初的生命形式都只是一個受精卵,那是四億多個中最優秀的那一個與卵細胞結合而成的,是父母愛情的結晶。父母用世間最偉大的愛將我們培養成人,我們不僅要將父母的生命延續下去,更要將父母給我們的愛傳承下來,這樣人類才能不斷繁衍生息,與其他生物共同創造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神圣、可貴的同時輕松接受新知識,領悟生命的真諦。

      活動三暢所欲言(教師經歷、學生經歷)———生命的守護

      1.我講述自己女兒8歲時突發急性腦膜炎時我的無助(正常人腦脊液中只有8~12個白細胞,而我女兒經檢驗下來有800多個白細胞,這種情況下,成年人一個晚上只要用一支進口藥劑,可我女兒用了兩支還是高燒不退,那時的我急得手足無措,可表面還得異常冷靜),女兒的堅強讓我止不住淚如雨下(成年人做一次腰穿都痛得鬼哭狼嚎的,而我女兒連做兩次腰穿都沒有哼一聲),后來在大家的共同祈禱中女兒總算有驚無險,如今她已成為健康開朗的大學生了。2.讓學生敞開心扉,互相交流自己的壓力、困惑、煩惱。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有壓力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緩解及宣泄壓力。學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事物。另外班上單親家庭學生很多,我在引導學生理解父母之愛時,沒有忽視這些孩子的感受。引導這些學生學會寬容、體諒、理解、堅強。活動三設計思想:師生共同揭開心靈深處的煩惱、傷痛、矛盾、感動,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對學生的教育做到“曉之以理”,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從而讓學生明白呵護生命的重要性。

      活動四:師生感悟匯集———生命的綻放

      善待生命,積極樂觀,有一顆感恩之心。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惜生命,努力實現自身價值。只要你不失去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堅持奮斗,命運必將回報給你幸福的微笑,活出生命的價值和精彩。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時而峰回路轉,時而光明大道,人生道路何嘗不是如此?珍惜生命,活著就有希望和收獲。只要不放棄生命,敢于面對現實,就一定可以在生命的旅途中有所收獲。活動四設計思想:師生共同把活動中的感想寫在黑板上,形成共勉和共識: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載體。我們應當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做個守護生命、努力為生命增光添彩的人。

      對主題班會活動的反思

      設計思想論文范文第2篇

      1.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學習內容

      心理學研究表明,運用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畫面刺激人的大腦,可以使人產生強烈的條件反射,更容易使人形成記憶。正如電影、電視敘述的內容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多媒體教學也具備了這種條件。圖像、色彩等可以為學生提供直觀的視覺體驗。因此,理論課的講解不僅需要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還要在實際的教學中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與課程相關的圖片和節目,綜合運用影像、投影、動畫等多媒體形式,將理論知識的學習直觀化和娛樂化。如,在講解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支摘窗時,教師單純按照概念給學生解釋,學生很難獲得清晰的認識。但是,通過多媒體將民居和園林中的支摘窗圖片展示給學生,這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多媒體技術及合理的素材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解決傳統理論教學中憑空想象的問題,這既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促進其形象思維的發展。

      2.通過校外課堂的考察,為學生提供更形象的學習環境

      對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單純依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講解還遠遠不夠。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中只有理論的引導而缺乏實物的參照,會使學生對事物的真實狀況缺乏透徹的理解和把握。因此,理論課的學習也要留出一定的課時讓學生親身體驗教師所講解的知識,或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打破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到博物館或實地考察。如,在講解中國傳統古建筑中的壇廟建筑這一章節時,筆者將學生領到泰安岱廟進行現場教學。在這座古老的建筑面前,筆者先提示學生注意對建筑的布局、環境、結構、裝飾等方面進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并思考之后再結合建筑的實體結構和歷史文化進行講解,把教材中的文字理論變得形象化和實體化,使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記憶也較為深刻,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學生頭腦已有的形象,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

      高校的學生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思考能力,已經不能滿足于教師單方面的講授,他們更喜歡獨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因此,設計理論課的講解不能是教師單純的講授,也應該讓學生主動學習。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是聯想和想象,理論課教學中的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形象,并利用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的形象進行啟發和引導,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進行聯想、想象或推理,進一步了解形象背后的相關知識。如,在講解西歐現代主義五位建筑大師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找一些大師的作品向學生展示,提示學生根據作品的形式,分析設計師的設計思想和特點,然后把五位建筑師的作品作橫向和縱向的分析,分成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動腦思考,討論掌握這五位建筑大師的設計思想及其作品的特點。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改變以往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強化了學習印象。

      二、結語

      設計思想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纏枝紋 藝術形式 設計思想

      纏枝紋是中華民族傳統植物圖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裝飾藝術中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藝術語言。通常,它是藤蔓型卷草紋的延續和深化,其基本構成是使植物的枝莖呈藤蔓狀,骨骼呈曲線分布,以波浪狀、回旋狀或螺旋狀扭轉纏繞,并配葉子、花朵或果實樣式元素,花朵和果實為表現主題,而莖葉是陪襯紋樣。明代纏枝紋樣形態中莖葉、花朵和果實是造型語言的主要組成元素,元素的呼應關系在組織形式上,使看似復雜的組合關系產生豐富的視覺特征和均衡秩序。本文通過研究比較,總結了明代纏枝紋的視覺藝術形式有三個方面的體現:繁復而有序,延綿而整體,包容而并兼。

      一、繁復而有序

      明代纏枝紋由各種類型的植物葉片、花朵或果實在枝莖的引導下重復組合,其中葉片數量大、形態變化豐富;枝莖繞轉綿延、花果個體突出、主題明確;它們之間的相互組合、映襯,構成了繁復擴展的明代裝飾風格。它繁復但并不擁擠雜亂,從其構成要素組成的形態結構顯示出有秩序的形態藝術特征。這一秩序特征是自然世界生態規律的反映,也是人類生活中形成的審美心理需求,同時還體現在藝術形式關系中。這里主要反映在兩個領域,一個是植物紋樣中具有的形態與生長秩序主題;另一個是形態組織上的結構與重復秩序。

      形態結構上,莖葉、藤蔓等元素經過起伏繞轉構成纏枝紋,莖葉、藤蔓在形態造型中占到較大的比例,也是最能突顯裝飾特征的構成部分,因此植物生態中的葉子在枝莖上互生、對生、輪生的排列方式,枝莖粗細的有序、均勻分布等秩序性特征,即纏枝紋藝術形式的重要表象性特征。如明代的青花瓷上多見的纏枝紋所體現的秩序性藝術形式,反映了人們在面對充滿秩序和自然規律的世界中的一種適應性需求,也是創造秩序與規律視覺形式的心理需要。

      骨骼組織結構中,纏枝紋環繞的枝莖大多是波浪旋轉或渦旋回轉的樣式,并呈有規律的曲線形或圓形分布形式。這種組織形式一般只存在于藤蔓型植物中,以現實為基礎而又超越現實的有序重復秩序而增添美感。如一些邊飾中,枝莖往往以二方連續的形式組合,使錯落有致的葉子和花果以波浪曲線均衡分布。正是這種特征,使纏枝紋在有限的空間內形成生動而豐富的裝飾效果。當然此秩序特征不是完全重復和組合,而是在各種規律和重復中有適度變化,這樣才可以滿足更高審美心理的需求。

      二、延綿而整體

      在明代纏枝紋繁復延展的形態造型中,與秩序均衡的視覺感受相呼應的還有其整體性特征,其造型中不論有多少組成元素,組成多少形態結構,都能讓人將其視為整體,不會被其中的一個元素吸引以此為視覺中心。這種整體感是構成紋樣的類似元素在有序的排列下形成的。而纏枝紋由大量類似構成元素組成的獨特藝術形式。其相似的形狀特征往往使觀者在觀看的同時不自覺尋找其內部組織關系的共性,視覺心理上則將它歸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形式。

      花朵和葉子作為纏枝紋的主要內容大多數是類似樣式的重復組合,即使某些枝葉的變化很大,但由于數量少和間隔小,且反復出現,視覺上仍然讓人有整體的感覺。在一個紋樣中,某些部分在感知性質上的相似性能夠幫助我們確定這些部分之間親密關系的程度。如明代織錦上常見的纏枝蓮花紋,蓮花形狀和大小基本一致,在組合時追求自由變化,但就視覺而言這些葉子個體與個體之間間隔較小,視覺上容易忽略個體之間的變化差異,從而形成整體的版面視覺感受。這種細膩滿密的裝飾特點,是形成纏枝紋整體性視覺特征這一藝術形式的重要表現語言。

      波浪形、回轉形或渦旋形,這些相似的形態元素是纏枝紋整體性視覺特征的重要基礎,在起伏回轉的骨骼結構引導下形成較強的節奏韻律感和方向性,產生出統一的版面效果。這一形式特點是各元素按照一定的脈絡排列,并具有趨向性,或服從一種內在的動態骨架結構。這種整體性特征是構成紋樣的形態元素和節奏規律共同決定的,它是明代纏枝紋藝術形式的又一個突出特征。

      三、包容而并兼

      在明代纏枝紋的造型題材中,吉祥寓意的裝飾元素得到廣泛運用,從天然植物花草到宗教符號,無論是植物類還是不同種類的題材元素,纏枝紋都能很好地進行組合。如枝莖組織中牡丹與水中蓮花共生、漢族傳統與西域文化共存,這樣可以使纏枝紋的內涵和寓意豐富多樣,契合中華民族對吉祥文化的心理需求。這種題材多樣性的表現正是明代纏枝紋另一藝術形式的體現。

      首先是不同種類的植物組合,如明代織錦中以牡丹和、牡丹和蓮花形式組合的纏枝紋。牡丹、寓意富貴榮華、平安健康,蓮花為佛教圣物,象征超脫一切苦難回歸幸福。這種多類題材多種寓意相結合的纏枝紋,表達了明代百姓的樸素現實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態細節上,牡丹多飾以寫實的葉片,蓮花附勾狀卷云形與其極樂世界寓意相呼應,雖然兩種花卉各有形態特點,但由于花、葉、莖都有共同卷曲的特征,因此銜接十分自然,屬纏枝紋不同因素組合形式的佳作。

      其次是植物題材與宗教符號間的組合特征。明代為促進漢族和藏族之間進一步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藏族佛教法器、供器等各類工藝品與內地裝飾藝術相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纏枝紋積極接納了藏傳佛教和其相適應內容,如藏傳佛教八吉祥:輪、螺、傘、蓋、花、瓶、魚、結。其與纏枝紋結合過程中,由于蓮花也有佛教的色彩,所以常與蓮花組合形成纏枝蓮托八寶吉祥紋形式。其追求自然延展,互融互生的理念與同時期的裝飾藝術風格相呼應。所以在明代吉祥文化極為盛行的背景下,纏枝紋對于各類具有吉祥寓意的題材都能廣泛吸納并予以組合,盡管組合手法稍微簡單,但它豐富的寓意、以及多樣化的組合形式還是獲得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可。

      結語

      纏枝紋是明代最有活力的裝飾紋樣,經過歷史的發展與明代吉祥文化的充分浸染,同時多元文化的背景賦予它各種形式和豐富的寓意表現。花朵、果實以及其他吉祥符號在這里和諧共生,這得益于藤蔓植物所獨具的自然伸展特性,得益于其秩序生動的組合形式,更得益于傳統構圖法則的極強適應性。所有這一切,都基于人類情感追求為基礎,正是因為這些真實的生活理想和吉祥寓意,才使得明代纏枝紋具有繁復而有序、延綿而整體、包容而并兼的藝術特征。

      參考文獻:

      [1]陳勤建.中國吉祥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設計思想論文范文第4篇

      1929年哈勃宣布:“宇宙正在膨脹著。星系之間的空間隨時間線性增加,星系本身并沒有改變;而且星系越遠,離去得越快”〔1-P115〕。而后,由列梅特、伽莫夫等人發展為大爆炸理論,基本要點是:在100-200億年之前,宇宙生之于一次大爆炸,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都由爆炸中創生,爆炸前那種原始的無限稠密被稱為“奇點”,由爆炸引起的膨脹,現在仍在繼續著。從30年代開始,膨脹的宇宙模型已經為大多數宇宙學家所接受,現在被稱為現代宇宙學標準模型。現代宇宙學被定義為:“以廣義相對論為理論基礎,以哈勃定律為觀測依據,并在宇宙學原理的假設下,研究整體宇宙的結構、運動和演化規律的一門學科”(2-P85)。

      此前15年,斯利弗在美國天文學協會的一次會議上,公布的觀察結果是:“一些明亮星云(后來被證實是星系),既有藍移的,也有紅移的”;更遠的弱光星云,“全都展示紅移”(1-P111)。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哈勃有效地以“宇宙梯”法解決了確定星系距離的問題之后,通過對自己測定的24個河外星系距離的分析,發現紅移量大致同星系距離成正比,即(λ1-λ0)/(λ2-λ0)=D1/D2。當時普遍認為,這個結果“唯一可能的物理學解釋便是河外星系都在以正比于它們距離的速度退離我們而去”〔3-P140〕,由此得出的H=V/D,被稱為哈勃定律。其中H為哈勃常數,D為星系距離,V為星系退離速度。D和V“都不是可測量的量”(8-P403)。

      哈勃定律作為膨脹宇宙論的基礎原典、現代宇宙學的觀測依據,存在如下紕漏:1、該定律中既沒有可觀測的物理量,何以能成為“觀測依據”?又缺乏作為必要條件的觀測數據,如何判定其正確?

      2、設星系在t內退離距離D=Vt=HDt;依據哈勃關系式λ/λ=D/D,λ應隨時間線性增加,即該定律成立的必要條件是紅移譜線持續移動而不是紅移。

      3.取H=3×10-2m/s光年,代入λ/λ=D/D=Ht=3×10-2m/s光年·t=10-10/年·t可知,任一星系的λ/λ都將以每年10-10持續增加。60年代觀測精度(λ/λ~2.5×10-15)已達這個數據的4×104倍,要證明哈勃定律成立,就必須提供對同一星系λ/λ隨時間線性增加的觀測證據。

      近40年來,新理論與新技術的結合,相繼發現了一些不調和的紅移現象。海爾天文臺的阿普80年代末就宣稱:“我們已知有38個不調和紅移天體與24個星系相關聯。這個數字之大,不允許我們將它一筆勾銷”(1-P151)。依據這些佐證,至少在某些情況下,關于紅移跟膨脹關聯的傳統解釋是錯的。

      紅移跟運動的關聯確實并不具有唯一性。依據狹義相對論,運動物體發出的光被靜止者觀測時將發生頻移,和聲波頻移機理相同,用多普勒效應解釋沒有錯。依據廣義相對論,具有強引力場的靜止物體發出的光,在引力勢較高處觀測也要紅移。即光的頻移有兩種機制,聲波頻移卻僅有一種,用多普勒頻移解釋光現象就必然會丟失引力頻移機制。通常的解釋是:“引力不能定量解釋星系的普遍紅移,引力效應至少不占主導地位”(4-P509),可以忽略不計;霍金的說法是:“星系的引力場沒有足夠強到對它有明顯的效應”(5-P47)。

      哈勃宣布宇宙在膨脹時,全世界能夠理解廣義相對論的人寥若晨星,“據記載,本世紀20年代初有一位記者告訴愛丁頓,說他聽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能理解廣義相對論,愛丁頓停了下,然后回答:我正在想這第三個人是誰”(5-P83);50年代之前,“廣義相對論大體上是數學的一個分支”,60年代之后才“從考察數學結構到開始按照物理來思考”(6-P72);尤為重要的是,這個時期利用穆斯堡爾效應在高度差H=22.5m的條件下,“極其精密地測得57Fe的一條γ譜線的紫移,波長相對變化僅有λ/λ≌gH/C2~2.5×10-15,與理論預告值在誤差范圍內符合”(7-P94)。引力頻移被精確地測量出來后,就不得不承認“引力是一種極其巨大的力量”(6-P66)。即此不難算出,在地球引力場中γ光子通過22.5m,需時t1=h/C=22.5m/3×108ms-1=7.5×10-8s。

      由哈勃關系λ/λ=D/D=Ht=10-10/年·t;當λ/λ~2.5×10-15時,t2=2.5×10-15×3.15×107s/10-10=7.88×102s。

      依據平直而各向同性的宇宙學原理,當λ/λ~2.5×10-15時,引力效應/哈勃效應=7.88×102s/7.5×10-8s=1.5×1010。很顯然忽略引力效應肯定是個重大失誤。

      大爆炸——膨脹宇宙論被稱為標準宇宙模型,存在3個問題:其一、不考慮引力效應就不符合現代宇宙學的定義;其二、40年前就測出的引力頻移比膨脹效應大1010數量級,早已粉碎了“唯一的物理學解釋”神話;其三、“廣義相對論用時空結構的幾何性質來表示引力場”(8-P328),哈勃當時并不理解,用多普勒效應解釋紅移屬于以偏概全;時至今日如果仍不考慮引力效應,宇宙常數偏小、退離速度偏大的錯謬,將永遠不可能得到糾正。

      為了確定引力跟紅移的定量關系,特作如下討論:

      一、改變高度差重做穆斯堡爾實驗,依據兩次測得的數據,可以確定:

      1、紅移相對變化量跟距離還是距離平方相關;

      2、導出相關公式,為比較引力貢獻和哈勃貢獻提供依據。

      二、有人認為,光在漫長的星際旅途中會受到無數恒星的影響,其左彎右折必然使紅移量產生較大改變,無法予以判定。其實并非如此,可依據右圖闡明如下:圖中A為發光恒星,M、N為兩個恒星,P為太陽;光線AB受它們影響的實際傳播線路為AB、BC、CD、DE、EF;F為地球,FA為依據經驗認定的光傳播線路。實際上BC是光在M附近沿能級相同的測地線通過的軌跡,能夠影響紅移的僅為B′C′。即此可得如下推論:

      推論1、光無論受多少恒星影響發生左彎右折,決定紅移或紫移的只有直線距離。

      推論2、A使光紅移,F使光紫移,由于M地《M恒,地球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推論3、由實驗得出的公式,可以用于定量解釋星系的普遍紅移,同時將成為確證哈勃定律正確與否的判據。

      參考書目

      1、(美)巴里·派克著愛因斯坦的夢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

      2、薛曉舟等著現代物理學的哲學問題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3、袁正光主編領導干部科普知識全書改革出版社2000年

      4、大百科全書編委會大百科全書·物理卷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5、(英)霍金著許明賢等譯時間簡史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

      6、(英)霍金著胡小明等譯時間簡史續篇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

      7、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

      8、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學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光速不變與波粒二象性

      在討論這兩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廊清物理學理論中的3種觀念。

      1、物理學不研究“物質”,正如沒有人能夠講出“水果”是什么滋味一樣,因為二者都是抽象的類概念。實際上物理學只研究質量、電量、能量跟時空的關系,“物質”屬于誤用的哲學概念。

      2、從牛頓那個時代開始,物理學就分牛頓范式和非牛頓范式,前者研究孤立質點運動的規律,后者探討熱、光、電、磁的本質;現在已經非常清楚,熱、光、電、磁現象的本質都是電磁波,統稱為能量。

      3、現代物理學理論可以分為以質量計量、用時空描述,以能量計量、用位形描述兩大體系,物理客體理應分為質量系統和能量系統兩大類。同理粒子物理學就應該分清質量子(即費米子)和能量子(即玻色子),本質差異在于有沒有靜質量。

      據此,先討論光速不變問題。

      所謂的光速不變是一種簡稱,實際所指是光速與光源運動的速度無關,或曰:光總是各向同性的。依據“質量是慣性的量度”,光子沒有靜質量,自然就應該與光源的慣性無關。人們通常表現出的“不理解”,根源在于誤認為任何“物質”都具有慣性,忘記了慣性只與質量相關,屬于牛頓范式獨霸天下產生的常識性錯誤,不清楚物理客體應該分為質量系統和能量系統兩

      大類。

      討論光的各向同性,首先必須依據兩系統結構論確立如下觀念:所謂的宇宙是質量體(包括電子、質子、原子、分子到其大無比的天球)懸浮在能量海洋(即連續輻射)中的巨系統。只有當能量(子)從質量體中放出(或被吸收)時,才表現出一份一份的粒子屬性,被稱為光子;而這種能量(團)在連續輻射的海洋中傳播時,則總表現為波。只需要以石塊擲入水中后,水波總是各向同性傳播為類比,就很容易理解光波總是各向同性的道理。

      得布羅意提出波粒二象性,至今已有七十余年,開始時說微觀“物質”既是粒子又是波,后來改為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由于實際測量的結果是:用干涉儀得到衍射圖象,用計數器記下的是粒子數,就將微觀粒子的實在性跟意識聯系起來,認為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由測量者的意識所決定,關鍵在于選用什么樣的儀器。直到今天波粒二象性依舊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謎。

      實際上只需要擯棄掉“物質”這個誤用的哲學概念,并承認物理客體分質量、能量兩個系統,問題即可以迎刃而解。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已如前述,只需要將在能量海洋中傳播和由質量體吸收(或放出)分開考慮,答案就已經非常明確:波屬于能量系統的屬性,而粒子性總跟質量系統相關。

      光子屬于能量子,現在討論質量子的問題。依據量子運動的特點,粒子永遠不會停止運動。按En=n2h2/8mL2被關在L=4A箱內的電子(m=me=9.1×10-31kg),最低能量狀態(基態)也還有2.3eV能量,通常稱它為電子的動能,又是一種植根于“物質”這個誤用概念的常識性錯誤。量子場論承認微觀存在分粒子和場,每一種粒子都對應著一種場,卻講不清二者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只需要將電子放到質能兩系統結構論的框架去考察,就不難發現所謂的電子動能并非屬于電子,而是網絡態的能量海洋作用于電子的結果。任何粒子實際上都處在“樹欲靜而風不止”的被動狀態,傳統將這種能量理解為電子“自能”,是基于質、能不分產生的常識性錯誤。試想:空中懸浮的氣球不能靜止的原因在于空中能量分布不均衡,水中木屑的動能亦來自于水,都不屬于氣球和木屑自身所有;即此為類比就不難理解粒子性和波之間的相互關系。

      結論:所謂的波粒二象性,是使用分別適用于能量或質量系統的儀器,檢測由質量子和能量子構成的復合態產生的不同效應。

      驗證實驗:同時使用干涉儀和計數器對質量子進行觀測,當光柵的隙縫小于粒子的直徑時,放在光柵背后的計數器就不會記下粒子數。理由是通過光柵的只能是能量海洋中傳遞的一列波,具有靜質量的粒子將被“濾”掉。

      三、絕對時間和相對相間

      牛頓將時間分為“自身在那里流”的絕對時間和“可感知的及外界的度量”的相對時間。狹義相對論預言“動鐘變慢”;廣義相對論預言“一個鐘所處的引力勢越低(深),它走得越慢”。通常都說相對論的預言被證實,說明牛頓的時間觀念是錯的;實際上恰恰相反,即此正好證明了時間確實有絕對和相對之分。

      牛頓之前,惠更斯已導出單擺周期公式T=2π(L/g)1/2,據此發明的擺鐘至今仍在使用,其走時快慢與g直接相關:g越大,T越小,走時讀數即變大;反之即被稱為變慢。這個結果為什么正好跟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相反呢?因為物理學研究的客體分兩個系統:一是由牛頓范式沿襲而來的,用質量計量、用時間和空間描述運動的質量系統;一是由非牛頓范式沿襲而來的,用能量計量、用位形描述運動的能量系統。擺鐘的讀數屬于質量系統計量的相對時間,可以通過調節擺長L使所有的鐘走時一致,其作用直接源于發條的彈性勢。剛旋緊發條時走時慢些,發條松弛時走時即變快。

      用原子鐘實測的結果正好跟廣義相對論預言一致,這又是為什么呢?由于原子釋放能量子跟它所處環境的能級直接相關,而能量子的T即代表該能級的內稟時間,由能密梯度g′決定,是無法人為改變的,故而稱之為絕對時間。

      如圖所示,行星R從遠日點N向近日點M運行時,動能(正能)逐漸增大,g亦隨之增大;由M向N運行時,勢能(負能)逐漸增大,g′亦隨之增大。沿NM方向,正能密梯度g遞增,負能密梯度g′遞減。原子鐘走時由g′決定,顯示的是絕對時間;擺鐘走時由g決定,顯示的則是相對時間。

      小結:絕對時間是彎曲時空(負能密梯度決定其曲率)的內稟時間,傳統使用的擺鐘“度量”的屬于相對時間。當使用人為規定的時間標準去度量負能量海的內稟時間時,就必然會出現時間變快或變慢的實測結果。

      驗證實驗:將在同一地點校準的擺鐘和原子鐘各一枚,用氣球帶上高空,依據電臺播放的校鐘訊號去校鐘時,原子鐘的讀數要大些(變快),擺鐘則變慢。

      意義:該實驗可以確證:

      1、狄拉克所說的負能量海即是充滿連續輻射的廣袤空域;

      設計思想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斯特拉文斯基 社會性 民族主義 新古典主義 序列主義

      一、生平簡介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1901年入彼得堡大學攻讀法律,1903年師從里姆斯基一柯薩科夫學習作曲,1909年起寫了許多著名的芭蕾舞音樂,享有世界聲譽。斯特拉文斯基的生活經歷復雜,創作風格多變,一生遍訪歐、美、非、澳等地許多重要城市。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長期脫離祖國,生活在國外。第一次大戰期間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為法國公民,1939年開始定居美國,從事指揮和創作活動,直到1971年逝世。他是現代主義音樂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音樂有力地推動了現代音樂的發展。

      二、不同時期的音樂創作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創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俄羅斯風格時期(早期)、新古典主義時期(中期)、序列主義時期(晚期)。早期創作以著名的三部芭蕾舞《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為代表,既有鮮明的俄羅斯風格,也有強烈的原始表現主義色彩:中期創作以舞劇《普爾契涅拉》、歌劇一清唱劇《俄狄普斯王》、《圣詩交響曲》、歌劇《浪子歷程》以及一些器樂作品為代表,將古典音樂的特點與現代音樂的語言結合起來:晚期創作應用了威伯恩的序列音樂手法,代表作有舞劇《阿貢》電視音樂劇《洪水》、管弦樂曲《樂隊變奏曲》等。

      1 早期音樂創作:

      他的第一部芭蕾舞劇《火鳥》(巴黎,1910)在管弦樂色彩方面,可能頗有一點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味道,但在其他方面卻是《彼得魯什卡》(1911)和《春之祭》(1913)的先聲,三部作品都是為季亞吉列夫的俄羅斯舞蹈團而作的。

      斯特拉文斯基這一時期的創作地主要在俄羅斯,他深受俄羅斯音樂風格和民族藝術的影響《火鳥》取材于俄羅斯民間神話《彼得魯什卡》講主人公彼得魯什卡是俄羅斯古代街頭集市中魔術師的一個木偶,他具有善良的人性,卻受人,最后被害《春之祭》描寫的是俄羅斯古代未開化民族在春天祭獻大地的儀式等等。

      1814年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去往瑞士。由于戰時條件所限制,他創作了樂隊編制不大,音樂風格較輕巧的音樂:舞蹈大合唱《婚禮》(1917)取材于俄羅斯農民風俗《士兵的故事》(1918)取材于俄羅斯民間故事,等等。在瑞士的這段時間是他早期到中期的一個過渡階段。

      2 中期音樂創作:

      1920年他遷居于法國,1925年定居于素有國際藝術都市之稱的巴黎,那里人才濟濟、思想活躍。斯特拉文斯基與那一時期的繪畫大師畢加索、作家紀德、詩人瓦勒里交往甚密,他們的創作思想深深的影響了斯特拉文斯基。這也使他的創作風格發生很大變化,放棄了早期俄羅斯風格,轉向了第二階段新古典主義創作的實踐。

      斯特拉文斯基在這個時期的音樂創作從1920年為紀念德彪西而寫的《管樂交響曲》《的交響樂管樂器》,1920)開始直到1951年的歌劇《浪子的生涯》《耙子發展》結束,持續了30年之久。在這個時期他在創作中追求“無感情性”,強調在“純音響中建立秩序和規則”。這一時期也是斯特拉文斯基全部創作過程的最重要階段。

      3 晚期音樂創作:

      1952年,斯特拉文斯基已經70歲了,可他的精力旺盛得無法擱筆。不久,他開始轉向第三時期:十二音音樂時期。一生經歷許多的坎坷,就他個人的生活而言,也有許多不如意。如1939年,他移居美國,遭受了三重不幸,母親、妻子和長女相繼去世,無疑是心靈上的一次重創,對他是一次嚴峻考驗,他心靈上的感受一定不亞于他感官上的感受。思考人的心靈的痛苦,人的內心受到外界刺激下的反映,他有了更多共鳴,所以他轉向序列技巧,不僅在十二音技術上,也在心靈上有了共鳴。

      三、音樂創作的社會性

      任何形式的音樂創作都離不開它所依附的社會環境。原始先民的勞動號子、原始歌舞、中國古人的撫琴吟歌、西方教皇統治下盛行的格利高里圣詠、流行音樂以及現代音樂,無一不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體現出它們的音樂價值。這些音樂的產生,功能作用、思想傾向、所反映的內容、表現手法等方面,無一不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1 民族主義

      斯特拉文斯基在俄羅斯居住的30多年中,俄羅斯的社會環境在他的創作演化中所起的基礎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俄羅斯民族樂派以及帶有俄羅斯民族風格的音樂對斯特拉文斯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其創作的俄羅斯民族性主要來源于家庭和老師的影響,斯特拉文斯基的父親以傳統及嚴格的宗法制來教育這位未來的作曲家的高雅的俄羅斯文化情結。在他父親的影響下斯特拉文斯基在少年時就欣賞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形成了未來作曲家聽覺詞匯的積累和鑒賞品位。在他和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學習作曲時,這位偉大的作曲家的授課不受音樂學院的規程的限制,使斯特拉文斯基與俄羅斯文化和藝術發生了密切的聯系。這些影響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舞劇音樂《火鳥》在巴黎上演大獲成功。表現俄國民間生活的舞劇《彼得魯斯卡》和反映俄羅斯原始民族祭禮的舞劇《春之祭》都具有鮮明的俄羅斯音樂特色和作者獨特的創作個性。《春之祭》睫用異常猛烈、緊張的節奏,大膽、奇異的和聲,以及濃重的管弦樂配器,以表現原始民族的祭禮和強悍、粗獷的性格。俄羅斯民族題材的音樂以及風格貫穿了他音樂創作的一生。

      2 新古典主義

      在瑞士的幾年是其早期與中期音樂創作的過渡期,他離開了生養他的祖國去往他鄉,在這里他受到的外來音樂因素的沖擊還相對較少一些,音樂的風格也是俄羅斯民族風格為主。

      1920年斯特拉文斯基來到了法國,當時的法國與維也納是歐洲兩大藝術中心,斯特拉文斯基到了法國后受到當時美術界以及其他藝術領域、社會外部環境的強烈影響,自覺、不自覺地開始放棄俄羅斯民族風格音樂的創作而轉身致力于新古典主義音樂的創新。

      新古典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樂壇時興的一種音樂潮流。戰爭帶來的社會、政治的劇變,心靈的創傷,引起了藝術趨向傳統的回歸。這是一場“返回巴赫”的“新巴洛克主義運動。”新古典主義作曲家仿效18世紀作曲像亨德爾、庫珀蘭、斯卡拉蒂、維瓦爾第等的某些風格。他們以不同于戰前的方式否定著19世紀。他們極力排斥浪漫主義音樂中那 種強烈的主觀性,把巴洛克音樂的客觀、超然的因素作為自己藝術的準則。他們注重復調技法和18世紀音樂體裁形式的運用,在模仿過去音樂風格的同時。采用現代作曲技法。他們努力擺脫文學、繪畫與音樂的聯姻,提倡純音樂,認為音樂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自身的秩序。

      斯特拉文斯基(lgor?Stravinsky,1882~1971)是新古典主義運動的重要倡導者。這位《春之祭》的作者戰后的新作是芭蕾音樂《浦契涅拉》,這部作品溫靜、古雅的風格與《春之祭》的野蠻、兇猛形成強烈對比,這種風格的急劇轉變令巴黎的觀眾又一次大為驚奇。他歷時30年的新古典音樂風格時期音樂追求客觀、冷漠理智,他認為對藝術控制、限制得越多,研究得越多,它就越自由。然而他還是保持著創作早期歌劇音樂時形成的節奏的創造性,復調性的和聲對樂器組合的探索等個性。主要作品是《詩篇交響曲》、《D調小提琴協奏曲》、舞劇《阿波羅》、歌劇――清唱劇《俄狄浦斯王》《c調交響曲》和歌劇《浪子的一生》等。

      3 序列主義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經歷許多坎坷,在他移居美國期間,樂曲中爵士樂的風格越發濃郁:而在作曲上重新開始創作大型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聲樂作品是1951年在美國創作的英語歌劇《浪子的歷程》,同時也是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果他不離開俄羅斯,不去接觸外面的世界以及社會,他就可能不了解英語,也就不會創作出這部英語歌劇,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社會環境對他音樂創作的影響。這一時期他的創作數量和體裁種類既多又廣,約占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

      在完成了歌劇《浪子的歷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開始對序列主義產生興趣,他開始尋找新的創作領域――十二音音樂。

      從他的《康塔塔》開始,斯特拉文斯基轉向十二音音樂創作,1956年,開始創作整體序列作品。他接受了勛伯格體系,特別是對韋伯恩的作品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再次使人感到意外。但是,他把十二音融化成自己的語言,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獨特個性,如舞劇《阿貢》(1957),合唱《哀歌》(1958)、《安魂贊美詩》(1966)等。總的來說,這些作品缺少新意,它們的影響無法與前兩個時期,特別是第一個時期的作品相比。

      結語

      他的每一次社會環境的變化,都促使他的音樂風格有所變化。這種變化是有一個轉變過程的。并不是到了某個國家、某個地方音樂風格就突然變了。這種音樂風格的轉變是需要一個積累過程的,當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會促使作曲家轉變音樂風格,從上面的時間我們也可以找到答案。斯特拉文斯基在到達法國和美國之后,并不是一開始就寫出了新古典主義和序列主義音樂的作品,而是對一個地方的社會環境有了深入了解后才創作出來的。由以上的例證可見,社會環境對音樂的創作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如果斯特拉文斯基一生沒有離開過俄羅斯,那我們將不可想象現在的現代音樂將會是怎樣的。斯特拉文斯基還會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每個階段的社會環境對他的影響多多少少都會從他以后的作品中體現出來。新古典主義的作品也還采用俄羅斯民間藝術素材,序列主義音樂的作品中也運用俄羅斯民族音樂素材,等等。在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創作中,社會環境的影響呈現一種單一性而又融合性的特點。單一性是指每個時期的音樂風格都是與前一時期不同的,而融合性是指每一時期的風格中又會有前一種或前兩種風格的音樂素材。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成av人片在www鸭子|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色图在线播放|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亚洲AV之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成本人无码网站|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址 |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毛片a在线| 无码不卡亚洲成?人片|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国产性爱在线观看亚洲黄色一级片 | 亚洲欧好州第一的日产suv|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成AV人片在WWW|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JIZJIZ| 最新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 |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欧洲亚洲国产清在高|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亚洲成AV人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网站18禁|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