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設計起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闡述立體構成在設計教學和應用領域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結合相關的教學經驗,在教學方法上提出有關建議,對設計教學和實踐具有建設性意義。
關鍵詞:設計立體構成教學方法
目前,在我國高等藝術院校設計教育中,立體構成已成為設計和造型藝術的入門課之一,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立體構成在設計專業教學和設計應用領域的重要地位和顯著作用。立體構成是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探索性的一門課程,是對平面、空間、材質、色彩、美感、技術的一種綜合,具有明顯的設計專業特征,是設計之舟的起航碼頭。
立體構成教育是設計專業高質量的起點和平臺,它從根本上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想象能力、構造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策劃能力、動手能力等,是使專業課程能順利進行的前提。同時,立體構成教學要求學生將構想制出精美的模型,這對于缺乏動手能力訓練的學生來說,任務是艱巨的。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真正掌握要領,達到預想效果呢?本文就教學實踐中得到的某些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引發出一些思考。
一、如何進行立體構成的構思與創作
學生在接受設計訓練的初級階段,重要的是加強創意思維訓練和創造潛力的挖掘。因此,立體構成作為設計專業行之有效的基礎訓練,首要的使命就是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即運用運動力學和精神力學的原理,通過各種途徑將頭腦中的形態構想表達出來,這既不是寫實描繪和模仿,也不是造型的疊加,而是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首先,要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事物的能力。立體構成是以具象的或抽象的形態為素材,因此,在實際生活中觀察事物、傳達意念、交流思想等行為和活動,都是啟發學生找到靈感的源泉。學生可以帶著立體的觀念去觀察、去聆聽、去綜合、去表達,例如可以從自然形態的日月山水和動物花草、人工形態的各類物品或商品,偶然形態如打碎的玻璃或燒焦的紙張中找尋,按照視覺效果和規律創造出各種構想的形態。
其次,要鼓勵學生引發聯想與想象的習慣,要讓學生體會到:對于形態來說,想象是物質感覺到非物質感覺的延續和拓展,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放飛思想、自由創造,不拘泥于慣性思維方式。他們可以從各種文化符號如象形文字等吸收養分,也可以從日用品如燈具中得到啟示,甚至可以從樹枝、樹葉、石頭中尋找靈感;再如,可以將巨大的物體(如地球、山林、建筑物、飛機等)縮小許多倍,或將細微的物品(像打火機、發夾、牙簽盒等)放大幾十倍。
再次,要讓學生學會捕捉非物質空間。在現代設計教育中,立體構成不只是局限在構建一個物體本身,而是同時需要表達物體與所處環境的關系。所謂的環境就是一個空間概念,即包括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前者可稱為物質空間,后者就叫非物質空間。在教學中,立體構成的空間概念是很重要的,每件構成作品只有存在于與之相對應的環境空間中,才能給人以全方位的感受,使人進入一種純粹的、協調的而又寧靜的神妙境界,乃至能聽聞到情景的響聲和味道,使作品變得更加生動燦爛,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和精神滿足。空間雖然并不是被設計的直接元素,但對于某些設計專業如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景觀設計、公共藝術(雕塑等)設計等來說,空間對于完善設計理念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被認為是設計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整體設計的一部分來考慮。例如,一件雕塑作品的產生應考慮與周圍環境狀態的呼應,它的美感也因環境的存在而存在。為了使立體構成為將來專業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身處空間或環境的體驗中。
二、如何營造立體構成的美感體驗
立體構成是一門探討怎樣才能更為合理、更為完美地進行純形態構成、使感性和理性達到高度統一的學科。因此,在立體構成的造型中體現形式感覺與美感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將點、線、面、體等形態的構成元素按照一定的規則相結合,或通過單個形態或幾種不同的形態進行組合,使它們在大小、比例、方向和面積等方面協調發展,并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則進行構造。這就要求學生應具備敏銳的立體感覺能力,也就是直觀的判斷能力,這是培養學生發掘美的形態構造的良好時機,可以加強他們對形態的全面理解和升華。學生對立體形態的感覺培養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構成作品的質量,具體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首先,應該從立體構成量的美感著手,即體塊感、重量感、數量感、范圍感、強度感等。同時也應考慮立體構成的比例美感,即在構造設計中應合理地處理好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度量比例,使立體構成在長短、大小、粗細、厚薄、疏密、高低、輕重等方面產生優美的效果。還需考慮立體構成的運動美感,重在表現那些靜止形態中的潛在動力變化。此外,還應考慮立體構成構造中所采用材料的肌理美感、質感的變化等,如金屬材料的光感、木材的紋理、陶土的質感等,都是十分優美的。最后,必須綜合考慮立體構成的強調美感、統一美感、節奏美感與平衡美感。具體說來就是使立體構成重點突出,所產生的視覺中心明確;在立體構成的結構、材料、制作手法等各種不同要素上達到整體風格一致的格調,產生統一的秩序美感;將立體構造的各類元素如形態、工藝、材質、色彩、光感、間距、方位、疏密、直曲、粗細、長短等進行有規律的變化,使之有韻律美感;在立體構成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面應把握重心,使之產生安定感和穩定感。
三、如何培養立體構成的動手能力
立體構成是通過形態要素研究三維形態創造規律的一門學科,最終需要通過材料工藝完成模型構造,創造出構想的形態。整個過程就是一種感性與理性兼備的思維過程,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完成立體構成全過程的學習后,會從對立體形態概念模糊變成有了想法,并付諸行動,制出模型。因此,在整個課程的教學中,實踐是教學的關鍵之一,學生的每一次作業都需要手腦并用,訓練動手能力和技能,這樣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然而,做好一個立體構成是件極不容易的事,需要在不斷實踐和失敗中取得經驗,整個過程要經歷多個不同階段,而且每個階段都是很關鍵的,馬虎不得,需要嚴格把關,否則有可能前功盡棄。
在立體構成的構思階段,草圖是必不可少的,它記載著思維能力與過程,并且還是草模制作的依據。接下來就是選擇材料階段,選擇合適的材料是非常關鍵的,這會影響到立體構成的整體效果,同時還關系到制作的難易程度。學生應對各種可能選用的材料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如材料的可用性、材料的拼接效果、材料的強度、材料給人的視覺觸覺和心理感受等。在構成訓練的初期,最重要、最基本、最常用的材料是紙材料,其優點是得來方便而且經濟,在加工時易剪、易切、易彎、易折。除了紙材料,常用的還有木材、金屬材料、塑料、石膏、陶土、軟質材料等,它們特性各異,學生通過使用會得出很多經驗。立體構成在確定材料后就該確定制作工藝了,立體構成的加工工藝技術是多種多樣的,通常采用的有折屈折疊、彎曲卷曲、切割撕裂、捆扎纏繞、縫合粘合、穿插穿透、拼接焊接等。如加工卡紙材料時,通常用美工刀切卡紙,刀口需常換,并且要一下一下地切,這樣卡紙的邊緣才容易顯得整齊。最后就是模型制作階段,事實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旦動起手來,要比對著草圖苦想有意義得多了。對于初學者來說,草模的制作是相當重要的。草模在整個立體構成的進程中是個試驗品,它可以測試草圖構想的可行性,從草圖變成草模是非常困難的一個過程。因為有些細節在草圖上是看不出來的,只有經歷了草模才能被發現,草??梢允共輬D階段考慮不周的缺陷暴露出來并得到重新修正,如比例、結構、穩定性、平衡度、整體效果等問題可以重新得到調整,這樣就避免了做正模(或精模)時出錯。實踐證明,初學時強調做草模的理由是為了使正模的成功率得到保證,沒有草模的正模往往會漏洞百出,如想做馬的結果做得像頭驢;先做了草模,做正模時的準確度和速度會大大提高,避免走許多不必要的彎路。
結語
學生通過立體構成的學習,認識到這門課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鮮刺激的挑戰,使其從理念上、精神上和技術上得到很大提高。每一個細節都要用心去實踐,不適合自己制作的構思方案,就要換一個角度去重新思考,或進行重新選擇;模型制作是艱辛勞苦的,但能磨煉耐心和意志,有的同學不知疲倦甚至操作到凌晨兩點多,當看到自己的作品生動地出現在眼前時,心中充滿快樂和自豪,真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立體構成應用范圍很廣,幾乎涵蓋了所有設計專業。因此在命題時,應根據不同專業給學生一個廣泛的選擇,使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去創作;同時,要提醒學生千萬別閉門造車,要多與他人交流,或可以由三至五人組成小組進行討論,這樣既可以集思廣益,又加強了團隊合作。
總之,立體構成是提高學生專業水平、跨入設計創作領域的重要平臺,是設計之舟的起航碼頭。對立體構成教學的探討任重而道遠,期望各方專家站在不同角度一起來探究和分享。
參考文獻:
[1](英)艾倫·派普斯著.藝術與設計基礎.中國建筑出版社,2007年1月.
[2]李超德著.設計美學.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年5月.
[3]詹和平著.后現代主義設計.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6月.
[4](奧地利)阿洛瓦·里格爾著,劉景聯譯.風格問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8月.
[5](德)沃爾夫·迪特爾·杜貝著.表現主義藝術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