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管理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管理之知;管理之術;管理之道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9-0193-02
管理學家德魯克曾提出著名的“管理的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的觀點,明確指出作為管理科學的“管理之知”在管理實踐中的局限性,他說:“當管理科學首次出現時,管理人員曾為之歡呼。從那以后,出現了一種嶄新的職業——管理科學家。他們有自己的專業協會,有自己的學術雜志,在大學、商學院中有管理科學這門學科,但是,管理科學卻使人失望,迄今為止,它未能實現其諾言,并沒有為實際的管理工作者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事實上,很少有管理人員重視它。”本文從“管理之知”、“管理之術”與“管理之道”的角度論述管理科學、管理技術與管理哲學的區別,并試圖說明只有“管理之術”和“管理之道”才是真正面向實踐的管理智慧。
一、管理科學與“管理之知”
求真是科學的目的。按照傳統的說法,科學是用仔細的觀察和實驗收集的“事實”和運用某種邏輯程序從這些事實中推導出的定律和理論。科學概念的形成有其歷史,在這一過程中物理學家伽利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伽利略認為,觀察的事實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們承認的宇宙模式,但是,在伽利略看來,重要的事情是接受這些事實,并且建立符合這些事實的理論——這就是科學,科學問題起源于人類在認識世界中產生的困難??茖W所要解決的主要難題,在伽利略看來就是不斷修正這些“宇宙模式”,使之符合人們觀察到的經驗事實——這就是求真的過程。具體到管理領域,管理科學是對管理現象的科學解釋,或者說,管理科學的目的是在求真的過程中獲得“管理之知”。
二、管理技術與“管理之術”
致用是技術的目的,技術問題起源于人類在改造世界以符合人類需要的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困難。技術問題產生于人類實際的或潛在的需要與當前條件不能滿足這種需要的矛盾,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實踐目標與現有條件不足以達到目標的矛盾。解決問題就是想出方案,想方設法加入主觀努力、技術思考和物質手段,以便達到目標。因此,與科學問題不同,要解決人們在改造世界中產生的矛盾,就需要從現存的東西推理到現時還不存在的東西(如技術工具、解決方案等),而不僅僅是對現存的東西進行解釋。具體到管理領域,管理技術的目的就是“致用”,通過管理技術制定一系列的工具、手段、規則等來實現管理的具體目標,這可稱之為“管理之術”。
并不是所有“管理之術”都來自于“管理之知”,企業家的創新,也很少是從管理科學中推導出來的,例如電子商務盈利模式、豐田的看板式管理方法等看起來都不像是從管理科學中推導出來的,而更像一種結合了經驗、文化與靈感的混合物。從理論自身來看,一些極為重要的管理理論,其產生過程也沒有遵循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的線性模型,例如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就更像是一個完善的“技術解決方案”。
三、管理哲學與“管理之道”
在管理科學、管理技術與管理哲學的關系中,作為“管理之術”的管理技術并不全部都來自于作為“管理之知”的管理科學,這闡明了德魯克“管理的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的邏輯基礎,然而,是不是作為“管理之術”的管理技術就能完全把握管理的本質呢?這需要我們從整體論的角度來認識管理。
整體論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可以追溯至亞里斯多德,同時它也是東方自然觀和思維方式的基本特質。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整體論,但各種整體論所共識的基點是“非加性”,即整體不是部分的加總?;诜羌有?,當我們逐一清楚了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之后,也許我們仍然不能實施管理,再往下一層,當我們弄清楚了SWOT、環境、目標之后,也許我們仍然不能實施一個完整的計劃,換言之,管理是一個整體。從“管理之知”的角度看,管理不等于有關組織行為、戰略、營銷、財務知識的簡單羅列;從“管理之術”的角度看,管理并不是所有細碎的管理規則的疊加。
管理作為一個整體,其中的因果關系是極為復雜的,多種原因與結果關系共存,存在著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和多因多果等現象。在自然界中,同樣是適應自然界的水生環境,自然界發明了幾乎無限多的水生生物,它們的身體結構存在無線差異。而在管理實踐領域,同樣是適應市場競爭,企業家們可以發明出多種多樣的應對方法,它們絕不是某一領域知識或規則的簡單疊加或復合。換言之,當進入到一個企業的整體環境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以前在組織行為、戰略等各個分支領域內的知識或規則的適用性。
另外,在傳統的管理科學中,我們通常強調上行因果關系,上行因果關系的本質是從部分來解釋整體,認為整體是由部分所構成,因此,整體的因果關系能夠分解為部分之和。然而,在整體論中,還存在由整體到部分的下行因果關系,例如,在社會中人的行為受社會道德與規則的約束,主要約束力不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謂下行因果關系就是處于低層次的所有過程受到高層次規律的約束,并遵照這些規律行事。因此,管理的研究應該從整體的“管理之道”下行至“管理之知”和“管理之術”,而非相反。
關鍵詞:梨樹;管理;修剪
中圖分類號:S6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5-0102-03
1 引言
梨樹是主要栽培果樹之一。梨樹適應性強、早果豐產性好、經濟壽命長、果實營養價值高,發展梨樹生產已成為我國廣大梨產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要提高梨樹的產量,梨樹的管理至關重要。
2 春季梨樹管理技術
2.1 抓好花期管理
梨樹是異花授粉果樹,一般授粉樹占15~20%左右,若果園授粉樹搭配不當,應采取人工授粉或噴施糖水誘引蜜蜂促進授粉等措施來增加坐果率。對花量大、坐果多的梨樹應合理疏花疏果,疏花一般是將后開的花、較弱的花和位置居中的花疏除[1]。疏花比為3∶1(即4朵花中疏掉1朵),疏果一般在花謝15~30天進行,將畸形果、病蟲果、弱小果疏除,疏果量以葉果比30∶1~35∶1(即30~35片葉子保留1個果子)。
2.2 抓好肥水管理
在花謝80%~90%時用“維果”?;ū9腿~面肥600~1000倍液噴施1~2次,可提高梨樹坐果率。天旱時對梨園及時灌水能提高花質,幫助抽梢展葉。對較貧瘠的土壤可在花謝15天左右追施一次速效性氮肥,同時,用“維果”高氮型葉面肥800倍液進行噴施。
3 夏季梨樹管理技術
夏季是梨樹一年中營養生長量最大、生殖生長(即果實發育)最快的時期,同時也是梨樹受外界條件影響最大的時期。此期,梨樹對肥水條件要求較高,而又易受病蟲的危害。所以,此期管理水平的高低、技術措施的好壞,對梨樹的產量和果品質量產生重大影響[2]。
3.1 肥水管理
(1)肥水管理 5月下旬~6月上旬,花芽分化前,追施一次磷、鉀為主,氮素為輔的果樹專用肥,根據樹齡大小和結果多少,土壤株施1~1.5kg,施肥后立即灌水。并結合噴藥,樹上噴施1~2次3‰氨基酸復合肥。
(2)土壤管理 夏季氣溫高、土壤濕度大,易生雜草。通常在大雨過后或灌水后,應對土壤及時松土鋤草。有條件的果園,可進行果園覆草。
3.2 夏季修剪
夏剪的目的是控制樹勢過旺生長,促進成花和改善通風透光條件[3]。
(1)正常結果樹 嚴格控制骨干枝背上和密枝和旺梢。要綜合應用摘心、折梢、疏除、拉枝等方法。
(2)旺長無果或少果樹 要加強上述促花措施。主要運用拉枝、摘心、還割和疏枝技術。結合整形,去強留弱疏除背上旺枝。拉開主枝,使主枝腰角呈50度生長,以緩和樹勢,增加光照,促進成花。
4 秋季梨樹管理技術
為確保明年梨樹產量增長和品質提高,要切實抓好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在秋季采果后立即進行一次病蟲普防工作,冬季病蟲害防治主要工作有:
4.1 刮樹皮
俗話說“要吃梨,刮樹皮”。在修剪完成后,應立即對多年生梨樹主干上的粗老皮、翹皮、裂皮刮盡,以減少粗老樹皮縫隙中的越冬病蟲。
4.2 清園打封園藥
在落葉后,要及時清掃果園落葉,清除枯枝和廢果袋,摘除僵果,鏟除果園的雜草,集中燒毀。對于吊枝繩和頂枝桿等在用后應及時燒毀,對于采果筐、果箱要噴殺蟲劑后再使用。在上述工作完成后,應立即對全樹噴波美度5的石硫合劑,消滅越冬病蟲。
4.3 樹干刷白
為防止病蟲和凍害,11~12月應對梨樹主干部分刷白。涂白劑的配制方法為生石灰6.0~6.5kg,加石硫合劑原液。
5 冬天梨樹管理技術
5.1 深翻擴穴重施基肥
對沒有秋施基肥的果園,繼續采取補救措施重施基肥,結果梨樹隔年在梨樹樹冠滴水線下開溝深翻,溝深50cm、溝寬50~60cm,并逐年外移將全園翻完為止。高密度(200株/畝以上)梨園,不進行深翻但也要開溝施肥。梨園開溝后根據樹冠大小,每株埋壓腐熟稿桿、綠肥、雜草、渣肥50kg,油枯2~5kg,果樹專用復混肥1~2.5kg,深翻埋肥要及時。
5.2 合理整形修剪
在落葉以后,休眠期中進行修剪,這是梨樹的主要修剪時期。這時因葉落后,工作方便,觀察枝芽好壞及枝的分布較清楚,便于統籌安排。這時期修剪的主要方法如下4種。
5.2.1 短截
對一年生枝剪去一段,留下一部分的剪法叫短截。梨樹的多數品種萌芽率高,成枝率低。在春梢中部短截的成枝比在夏梢中部短截成枝力低:成枝率高或生長勢弱,在春梢中部短截也不如在夏梢中部短截成枝率高,但萌發的長枝生長勢較強。對長枝短截越重,發枝量越少,長枝數不減而短枝數大減,不利于花芽形成。中枝生長勢較長枝弱,枝條上部的芽,越近頂端越充實,不同程度的短截,對新梢的影響不同。
5.2.2 疏枝
疏枝就是把枝條自基部疏去。疏枝可以使枝條稀疏,改善通風透光,有助于花芽形成。疏輪生枝、鄰接枝,可避免 “掐脖”。一般枝密處可多疏,發枝多的品種可多疏,強樹強枝可多疏,強旺處可多疏;反之,小樹少疏,弱樹弱枝少疏。在一個枝群上(如主枝、側枝、輔養枝或枝組),疏去的枝條愈多、愈大,減少的枝葉也愈多,造成的傷口也愈多、愈大,對母枝的長勢削弱愈重。由于梨樹多數發枝力弱,發枝少,所以梨樹疏枝應較慎重。
5.2.3 甩放
甩放就是不剪。一年生發育枝甩放,比短截成枝率低,所發新梢的生長勢逐年轉弱,但新發枝的生長總量增加。長枝甩放增粗明顯,萌發中短枝數量增多,易形成花芽;中枝不剪,頂芽生長勢強.可長出與母枝長短近似的新梢,下部則發出較多短枝。如果對長枝或中枝連續數年不剪,往往會造成枝條紊亂,枝組細長,結果部位外移較快等不良現象。所以長枝甩放1~2年以后,有時需要短截或縮剪。
5.2.4 縮剪
在多年生枝上一個側生枝分叉口上部剪,叫縮剪,又叫回縮。縮剪是降低先端優勢的位置,以增強后部枝條的生長;縮剪可以改變先端枝延伸的方向,使枝的開張角度增大或縮小;縮剪可讓出空間,以改善樹冠的通風透光條件;縮剪可以通過選留強枝或弱枝,加強或削弱枝條的生長勢;縮剪還可以控制樹冠的擴大。
6 病蟲害防治
6.1 梨樹蟲害
6.1.1 梨蚜蟲
主要是樹上噴藥防治。
(1)可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25%敵殺死2500倍液,20%殺滅菊酯2500倍液。
(2)保護和引放天敵,例如瓢蟲、草蛉、食蚜蠅等,對二杈蚜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6.1.2 梨小食心蟲
(1)果園內設黑光燈或掛糖醋罐誘殺成蟲,糖醋液的比例是紅糖5份、酒5份、醋20份、水80份。
(2)用性誘捕器和農藥誘殺,一般每畝地掛15個性誘捕器,蟲口密度高時,要先噴一遍長效專用殺蟲劑然后再掛。
(3)藥劑防治在成蟲高峰期及時用藥,藥劑可用5%的阿維蟲清5000倍液或25%的蛾螨靈3000倍液等。
6.1.3 梨木虱
主要是樹上噴藥防治。第二代卵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在果實套袋前,可選用的藥劑有: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蟲螨光)3000倍液,0.6%海正滅蟲靈3000倍液,28%硫氰乳油2000倍液等。
6.1.4 梨黃粉蟲
(1)花前及麥收前后,噴0.2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并添加0.3%洗衣粉,以增加粘著性。
(2)梨黃粉蟲害果期,噴藥的重點是果實的萼洼處??蛇x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8000~10000倍液,20%好年冬乳油2000~4000倍液。
6.1.5 臭椿象
(1)人工防治。對成蟲越冬期進行捕捉,實行套袋栽培。
(2)化學防治。以若蟲期進行藥劑防治效果好,可選用90%晶體敵百蟲1000~2000倍液,2.5%敵殺死乳劑2000倍加入或速滅殺丁2000倍液,48%樂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等。
6.2 梨樹病害
6.2.1 梨黑星病
(1)采取農業措施。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2)藥劑防治。5月份以后,根據梨樹病情和降雨情況及時噴藥。一般第一次噴藥在5月中旬(病梢初現期),第二次在6月中旬,第三次在6月末至7月上旬,第四次在8月上旬。可選用的藥劑有1∶2∶200倍波爾多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62.25%仙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6.2.2 輪紋病
(1)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提高樹勢,增強樹體抗性。輪紋病是弱寄生菌,樹體衰弱則發病嚴重,樹體健壯則發病輕或只感病而不發病。
(2)夏季對被害枝干上的病斑及時刮除,而后用波美度為5的石硫合劑或腐必清2~3倍液消毒傷口,并將刮掉的組織及清除的枯枝落葉集中燒毀,以減少越冬病源。
(3)噴藥保護。可選用的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隔20天噴藥一次。
6.2.3 梨褐斑病
(1)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防止梨樹座果太多,同時避免偏施氮肥、枝稍徒長及園內積水。
(2)果實套袋保護,早期發現病葉、病果及時摘除。
(3)噴藥保護。套袋前,必須打一遍藥,打后立即套袋。噴藥在雨前效果好??蛇x用的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
(4)腐爛病。①科學施肥澆水,增施有機肥,控制產量,合理施肥,增強樹勢是防治的重要環節。②秋季梨樹落葉后對易感病的品種進行枝干涂白,防止凍傷和日灼。③夏季梨樹發病時刮除病斑。刮治時要注意邊緣光滑,刮到病斑以外0.5~1cm處,呈梭形,以便愈合。刮后要對傷口及工具用腐必清2~3倍液或9288等農藥進行消毒,有良好防效。
參考文獻:
[1] 魏 穎.梨樹春季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23).
關鍵詞 紫薇;生長習性;栽培管理
中圖分類號 S685.9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159-01
紫薇是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市的市花,亦稱百日紅,屬千屈葉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一種適應性強的長壽樹種。作為優秀的觀花喬木,紫薇在園林綠化中被廣泛用于公園綠化、庭院綠化、道路綠化、企業綠化等,在實際應用中可栽植于小區、庭院、河邊、草坪及公園道路兩旁[1-2]。紫薇株型低矮、緊湊,花色富于變化,適應性強,花期長(7—10月),因其輕撫枝干全樹動,故又被稱為癢癢樹。該文就紫薇栽培管理技術進行簡單介紹,以為其在園林綠化中的廣泛應用提供參考。
1 生長習性
紫薇目前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嘉澤地區成片種植,其喜暖濕氣候,喜光,略耐陰,喜肥,尤喜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好生于略有濕氣之地,亦耐干旱,忌澇,忌種在地下水位高的低濕地方,性喜溫暖,而能抗寒,萌蘗性強[3]。紫薇還具有較強的抗污染能力,對二氧化硫、氟化氫及氯氣的抗性較強,是美化廠區、住宅區環境的理想花卉。
2 栽培管理技術
2.1 繁殖方式
紫薇栽培管理比較粗放,繁殖亦較容易,一般采用播種、扦插、壓條、分株和嫁接方式。
(1)播種繁殖。傳統的播種法一般適于大量繁殖。在常州市武進區每年11月及時采收種子,經晾曬,果開裂,去皮凈種。于翌年3月,在紫薇園的育苗基地砂壤土上條播,播種后注意遮蔭,保持濕潤[4-5]。
(2)扦插繁殖。扦插在常州市武進區于6月進行。選取一年生木質化較好且無病蟲害的壯枝,用消過毒的枝剪剪成長15 cm左右的插穗,剪去下部葉片,只留上部2~3片葉子。在紫薇園的育苗基地插入已中耕、消毒的苗床中,深度為插條的2/3,然后罩以塑料薄膜和蔭棚,用于保濕和遮蔭。插后灌透水,一般20 d左右即可生根,生根后將薄膜去掉,保留遮蔭網,使苗床保持濕潤。澆灌以滲透苗床為度,切忌大水漫灌,每隔3~5 d灌水1次,當年枝條可長到60~80 cm,成活率很高。
(3)壓條繁殖。壓條繁殖在紫薇的整個生長季節都可進行,以春季3—4月較好。
(4)分株繁殖。早春3月將紫薇根際萌發的萌蘗與母株分離,另行栽植,澆足水即可成活。
(5)嫁接繁殖。在每年春季紫薇枝條萌芽前,選擇粗壯的實生苗作砧木,先在砧木頂端靠部分縱劈一刀(深3~4 cm),劈縫須從樹心切下;再取長5~8 cm帶2~3個芽的接穗,在其基部兩側削成3~4 cm的楔形,接穗外側比內側稍厚。將接穗稍厚的一面放外面插入砧木劈口對準形成層,然后用塑料薄膜將整個穗條枝全部包扎好,露出芽頭。此法可在同一砧木上分層嫁接不同顏色的枝條,形成一樹多色。嫁接2~3個月后解膜,此時穗頭長可達50~80 cm,應及時將枝頭剪短,以免遭風折斷,并可培養粗壯枝,此培育法成活率達98%以上,且可達到更好的觀賞效果。
2.2 日常管理
(1)水肥管理。在整個生長季節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春季干旱時15 d左右澆水1次,秋天開花期澆水l~2次,入冬前澆足防凍水,雨季注意排澇。因紫薇花芽是當年形成的,要使紫薇年年開花,應保持土壤有足夠的肥力,以利于花芽分化。肥料應以腐熟的人糞或餅肥為主,也可酌施化肥[6]。早春重施基肥,保證著花多。5—6月追肥,促進花芽增長。7、9月各施花期肥1次,使花開艷麗。
(2)修剪。因紫薇的花著生在當年萌發的新梢頂部,萌發力強,樹冠不整齊,為保證正常開花,且形成大花序,故要進行整枝修剪。修剪分花后修剪和冬季修剪:①花后修剪:在開花后期,剪去一部分殘花,不讓其結籽,以減少養分損耗,促使其萌發新枝和開花。②冬季整形修剪:首先剪去所有的萌蘗枝、病枯枝、交叉重疊枝、弱小枝,再在上年留下的主枝基部剪去當年生的枝條,使來年紫薇發出壯芽,長成粗枝,開滿大花。
2.3 病蟲害防治
(1)紫薇褐斑病。紫薇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葉上病斑呈圓形或近圓形,個別呈不規則形,紫褐色至灰褐色,邊緣顏色較淺,不清晰,兩面生有灰黑色小霉點,當葉面上出現數個病斑后,全葉很快變黃且提前落葉[7]。氣溫高、濕度大及降雨頻繁利于該病發生。
防治方法:①對紫薇園或行道紫薇進行秋耕,將表層落葉翻入深層土中,以減少下年初侵染源。適時修剪,使其通風透光。②發病初期及時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2)紫薇白粉病。紫薇白粉病主要危害幼嫩組織,初發病時病芽和嫩梢上出現厚的白粉層,影響展葉和開花。白粉病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株休眠芽內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新葉和新梢。多于4月發病,秋季進入發病盛期,10月以后病害擴展趨于停滯。雨季或濕度高易發病,栽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①紫薇萌枝力強,發病重的成樹可于冬季剪除所有當年生枝條并集中燒毀,從而徹底清除病源。幼樹清除病落葉、病梢,以減輕侵染。②發病時可噴灑20%粉銹靈2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于5月中旬起,每隔10 d噴1次,連續噴3~4次。
(3)紫薇煤污病。紫薇煤污病主要危害葉片和嫩梢。初發病時,葉片正面沿主脈產生黑色稀疏的霉層,后擴展增厚,嚴重的融合成片,覆滿葉面。該病以菌絲、分生孢子在寄主上或隨病葉進入土壤越冬,翌年寄主表面出現蚜蟲的蜜露或介殼蟲的排泄物時,病菌的分生孢子即可在這些物質上營腐生活,致使病情日趨嚴重。常州市武進區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紫薇長斑蚜和紫薇絨蚧危害盛期,此間遇高溫、高濕,煤污病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①寄主上發生蚜蟲、蚧殼蟲時及時噴灑48%樂斯本乳油1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注意防治紫薇長斑蚜和紫薇絨蚧。②控制澆水量,降低濕度;雨后及時排水,適時修剪,使其通風透光,可減輕危害。③必要時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防治1次或2次。
3 參考文獻
[1] 李先英.紫薇栽培與管理技術[J].山西林業,2009(1):17.
[2] 楊豐波,馬兆蘭.紫薇的栽培管理[J].農業知識,2004(26):47.
[3] 熊明弟.紫薇的修剪[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07(11):32.
[4] 呂佩珂,段半鎖,蘇慧蘭,等.中國花卉病蟲原色圖鑒[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1.
[5] 孫立芹.紫薇的栽培管理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2(5):21-22.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
主辦單位: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4313
國內刊號:11-5007/T
郵發代號:82-24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一、魚種池的清塘消毒方法。生石灰清塘:在池塘中沒有水的時候,每畝用生石灰50-75kg;在池塘中有水的時候,水深約1m,每畝用生石灰125-150kg。帶水清塘可在池連及池角挖幾個小坑,將生石灰放入坑中讓其慢慢吸水化開,不待冷卻即向池中潑灑。或者將生石灰放入大木盆等大型容器中溶解化開,然后,操作人員穿防水褲下水,將石灰漿均勻潑灑全池,生石灰的毒性消失時間為7-10d。
二、肥水。魚苗下塘前一周左右注水50-60厘米,但注水時要用密眼網嚴格過濾,然后在池角釋放有機肥料,培養魚苗的適口天然餌料。施基肥的種類和數量應因地制宜,施人畜糞尿應提前3-5天,每畝300-500千克;施大草綠肥應提前5-7天堆漚,每畝300-400千克,另外,輔施化肥10千克效果更佳。魚苗池注水施肥后,各種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出現高峰的順序是浮游植物和原生動物,輪蟲和無節幼蟲,小型枝角類,大型枝角類和橈足類。而主要養殖魚類的魚苗食性轉化規律一般為:從輪蟲和無節幼蟲、小型枝角類,在轉向大型枝角類和橈足類。適時下塘就是利用兩者的一致性,在池水輪蟲量達到高峰時把魚苗放入池中,使龜苗在各個發育階段都有豐富適口的天然食物。魚苗下塘時對水的肥度要求是:每升水輪蟲5000-101300個,生物量20毫克升,透明度25-30厘米,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pH應在7.0-8.5。
三、魚苗放養。魚苗放養環節,要先把魚苗喂飽,放養池塘和魚苗都要提前準備好,在放養時,要把魚苗先放在盛器內,讓魚苗適應一會,待正?;顒雍?,開始喂食蛋黃水,一般是把煮好的雞蛋或鴨蛋蛋黃用紗布包裹,放在盛器內進行漂洗,這樣蛋黃顆粒會透過紗布浮在水中,魚苗會爭搶分食,如果魚苗消化道出現一道黃線,就說明吃飽了,然后過10~20分鐘,在上風處,把魚苗的盛器慢慢傾斜,讓魚苗隨著水流倒入池塘。
四、合理密放。入池密度是影響魚苗生長和成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密度過大,餌料和氧氣供應不足,魚苗生長慢,成活率低;密度過小,魚苗雖然生長快成活率高,但浪費水體和餌料,成本高。目前認為適宜的密度是:育成的鰱鳙魚苗為20-25萬尾/畝;草、青、鯉魚苗為15-20萬尾/畝;養到夏花分池的鰱鳙魚苗為10-15萬尾/畝,草、青、鯉魚苗為8-10萬尾/畝,我國北方可減少10-20%。生產上確定放養密度時,還應根據魚苗、水源、飼料和肥料來源,魚池條件、飼養管理水平等情況靈活掌握。
五、魚苗飼養管理
1. 投喂方法。先將黃豆加水浸泡,然后磨成漿(約1.5kg黃豆磨成25kg豆漿)。浸泡黃豆的時間一般在磨漿前5-6h。漿磨好后要立即喂。豆漿要均勻潑灑。采用“三邊二滿塘”的投飼法,即上午(8-9點)和下午(2-3點)滿塘灑、四邊也灑,中午再沿邊灑1次。
2.投飼量。飼養魚苗的投飼量是以畝為單位來計算的,平均每天每畝投喂3-4kg黃豆磨成的漿,一周后增加到5-6kg,并根據水色掌握用量。
3.巡塘。要做好巡塘工作,密切關注魚苗的生長情況,做到早、中、晚的“三查三勤”工作,即早上巡塘查魚苗是否浮頭,勤撈蛙卵;午后巡塘查魚苗活動情況,勤除池埂雜草;傍晚巡塘查魚苗池水質,勤作記錄。根據巡查結果安排投喂、施肥、加水等工作,查看有無魚病發生,以利防治。
4.魚苗入池。池塘水深為50-70cm,然后每隔3-5d加水一次,每次注水10-15cm,加水3-4次。注水時,在注水口處要采取過濾措施,過濾野魚和害蟲,同時要避免水流直接沖入池底而把池水攪混。草魚池塘透明度保持35cm楹謾
5.管理記錄。管理情況每天應建立日記,按時測定水溫、溶氧量,記錄天氣變化情況、施肥投飼數量、注排水和魚的活動等情況,以便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