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焦慮的解決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焦慮對語言教學的影響
作為語言能力的四個基本技能之一,聽力對語言習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學習者不能理解他聽到的東西,那么他就不能用目標語言對發言者作出反應。然而,關于焦慮對聽力的影響的研究,目前來看并不多。筆者通過研究焦慮和外語焦慮的關系,發現最近很多語言學家和教育專家一直都在關注這個環節。例如,Horwitz,Horwitz和cope設計了外語課堂焦慮測定表,用以測量學生焦慮程度,其中包括對交流、測試和負面評價的恐懼。Young列舉了至少六種一般性焦慮的來源,這能夠為減少焦慮水平指明努力方向:如個性和人際關系的焦慮、學習者對語言教學的信心、教師對語言教學的理念、教師與學習者的互動、課堂教學步驟、語言測試成績等。
二、測試學生焦慮感的實驗設計
由筆者牽頭的研究小組先期調查了150位來自江蘇省楊港初中的初三學生,了解焦慮是如何影響學生英語聽力訓練效果的。調查中所采用的工具包括一份問卷調查和一份聽力測試。整個調查是在正常上課的過程中完成的。調查借助科學的理論框架,包括參與者、工具、程序等完整的環節,進行了細微的統計分析,最終給出讀者相關建議。
調查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一個是:“中學生會在英語聽力課或聽力考試時感到焦慮嗎?”另一個則為:“如果是,這將會對英語聽力有怎樣的影響?”目的是發掘焦慮與中國中學生英語聽力成績的關系,找到造成學生在英語聽力時焦慮的原因,嘗試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焦慮的方法。在開學第二周的時候,筆者安排英語教師監督學生進行了一次聽力考試,整場考試持續40分鐘。在學生結束聽力測試后,安排他們用30分鐘做問卷調查。開始調查之前對他們說明要盡可能誠實,不要夸張或隱瞞,選擇時要根據第一反應,仔細閱讀題目要求,選出那個可以反映真實感覺的答案。當然,這個問卷和聽力都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了。
為了衡量學生在外語課堂上承受的焦慮水平,問卷中設計了一個外語課的焦慮指標。它包括33個項目,其中22項是專注于聽說。這些焦慮指標主要展現出學生的三種恐懼:交流恐懼、考試恐懼和負評價恐懼。根據問卷的打分情況看,其中一些是輕度焦慮,而另外一些則是極度焦慮,但整體的數據較高。這個結果暗示學生平時的焦慮來自聽力課和考試,也表明當下學生越學越焦慮的趨勢。筆者還發現那些缺乏自信的學生比那些高估自己能力或客觀評價自我的學生更容易焦慮。而且那些外語成績差的人至少有以下特點之一:男生,各門功課成績都較差,外語焦慮水平高;對平時英語課的成績期望較低,傾向合作型學習(指獨立性學習較差)。
三、學生焦慮來源的分析
研究焦慮始于心理學。它能進一步影響第二語言的獲得。“焦慮”這詞的定義便來源于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什么會產生焦慮感呢?這要從性格焦慮、狀態焦慮和情景焦慮三方面來分析。首先,性格焦慮主要指一個人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變得緊張。例如,一個有強大自我意識的人,往往不太容易客觀地理解面臨的危險。這種緊張就是性格焦慮造成的。而且此類焦慮與性格特點關系密切,相對而言表現得較為永久和穩定。其次,狀態焦慮指經常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感到害怕。例如,在期末考試之前,很多人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更容易緊張。在實驗中,研究者通常不會問:“你現在緊張嗎?”而會說:“這種情況會讓你緊張嗎?”這樣的好處在于,對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反應,有利于調查者作進一步的對比。第三是情景焦慮。它往往會有一個特定的來源,研究者在焦慮的研究中首先要強調焦慮產生的特定環境。情景焦慮由特殊環境或事件引起,如社交中的送禮、一次公共場合的發言以及上英語課等。這跟性格和狀態焦慮不同。
關鍵詞 例外經驗 例外架構 焦點解決短期療法
0引言
焦點解決短期療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是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等人于20世紀80年代通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臨床實務結合研究歷程逐漸發展出來的一種咨詢派別。。焦點解決短期療法主要受到后現代主義、短期咨詢和積極心理學三方面的影響,其中后現代主義中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由人或社會通過語言構建出來的,短期咨詢適用于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受歡迎,積極心理學重在發現人的良好發展因素促進人的健康和幸福生活。焦點解決短期咨詢認為:一方面沒有一件事是永遠相同的,另一方面人們已擁有解決其問題所需的能力。咨詢師利用例外架構可以協助來訪者轉移注意的焦點,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問題沒有發生或者是來訪者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來訪者是自身問題的專家,同時也具有解決問題的資源。這一療法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心理咨詢模式。包括醫療衛生、社區服務、企業、個體咨詢、家庭咨詢、團體咨詢實踐等。
1例外經驗的內涵
多數處在困境中的當事人,習慣將注意力放在問題或困擾上,一昧沉溺在問題當中,以偏概全而忽視生活中的例外經驗。洪莉竹將SFBT的例外經驗包括:(1)問題沒有發生的時候;(2)問題沒有那么嚴重的時候;(3)來訪者有能力處理問題或是成功處理問題的時候;(4)來訪者期待中的情況出現的時候;(5)來訪者的表現符合自己的期待的時候。。例如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一天或者一周之中肯定有情緒不那么低落的時候。這種情況是怎么發生的,具體的細節需要咨詢師和當事人仔細探。當來訪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或者想要自殺的時候,是什么因素幫助了自己,而沒有使自己傷害自己。另外,來訪者的例外經驗可能存在于過去的生活經驗中也可能存在目前的生活經驗中。可能在尋找的過程中并不容易,這就要求咨詢師有充足的耐心,協助來訪者尋找例外經驗。
2例外架構的應用
經由體驗已經發生的小的改變,維持、擴大并積累成大的改變,而且利用個案既存的力量和資源達成改變的目標。0通過尋找例外和小的改變,進而發現來訪者自身資源,在這一過程中協助來訪者體驗新的真實。
2.1詢問事件的例外情況
詢問事件的例外情況要求咨詢師從不同角度觀察某一事件或是某個人,引導來訪者看到該事件或是特定人物另外的一面。例如某一攻擊性很強的學生,也有可能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這就是該學生的例外經驗。另外也可以從不同的時間點觀察,引導當事人看到該事件或是特定人物的改變狀態。例如還是那位攻擊性很強的學生,可能在某一時間段他的行為發生了變化,情況減緩了,這些階段就是例外經驗。如果來訪者描述個人的困擾或是問題,咨詢師可以引導來訪者探詢問題沒有發生或是問題不嚴重的時候。例如,一位時常焦慮的來訪者,一定有情緒不那么焦慮的時候,這就是他的例外經驗。例外探討越多,當事人與咨詢師越能了解哪些成功經驗可以與目標達成有所連結,如此,將會提升當事人建構解決之道的動力,也會促使當事人對自己自發的問題解決能力產生信心,并強化其對問題處理的主控感、自我負責及力量感。
2.2詢問來訪者的成功經驗
咨詢師可以引導來訪者從過去經驗中尋找成功處理問題的事例。如果來訪者在描述問題時,表達了個人愿望。那么咨詢師可以進一步詢問來訪者的愿望有沒有實現的時候,是什么因素促進了愿望的實現,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情。目的是引導來訪者注意成功經驗,不過在咨詢過程中,許多來訪者很難想起自己的成功經驗。來訪者往往過多的關注于自身不良的一面。但是成功經驗肯定存在,就像例外一定會發生。因為事情是變化的,世上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當咨詢師能提醒當事人被自己所遺忘的成功經驗時,當事人將會對自己產生正向信念,對改善的可能性產生信心;也會信任自己一直在往解決問題的方向前進,而減少擔憂問題嚴重性或自責的負向情緒;甚至會對自己、他人、現況、現實、界線、限制等,更為接受、理解及愿意進行反思。
咨詢師可以通過詢問來了解來訪者過去應對問題的方式,再從這些經驗之中找到可以有效處理的方法,從而協助來訪者堅持成功的應對方式,放棄不良的應對方式。比如有的來訪者喜歡強迫自己做事,比如學習一直到該休息的時候了,但仍然強迫自己繼續學習,導致自己很疲憊。咨詢師就要提醒來訪者去做符合自己期待的行為。
3例外架構的應用原則
(1)發現例外經驗。例如最近或者是過去有什么事件,讓你覺得有信心。(2)將例外經驗具體化。在這件事情中你具體都做了些什么呢?你是怎么完成的?(3)從具體的事件出發,引導來訪者思考自身所具備的解決問題的資源以及自身優點。(4)從例外中引出解決方案。例如既然你感覺只要回到教室后就全心投入到學習中,而不是看娛樂新聞會讓你感覺到自信。那么下周至少抽出一天的時間這樣做,下次會談你要詳述經過。
另外在建構解決方案的時候,一定要從來訪者的經驗中尋找例外,有時候來訪者可能認為這種例外出現太少了,或者不值得一提。但是咨詢師一定要重視這種細小的差異,來訪者既然訴說了這種例外,對于他自身肯定具有意義。咨詢師要肯定和贊美來訪者所做的努力,并且鼓勵來訪者繼續下去。如果來訪者找不到例外,這就需要咨詢師要有信心鼓勵來訪者發現例外,讓來訪者仔細回顧上周的每一天,用量尺化技術來評估上周每一天。
4例外架構的范例
來訪者c,男,18歲,某高校一年級學生因強迫思維,自2016年11月來咨詢中心接受心理咨詢,每周一次,每次50分鐘,共6次,歷時一個半月。主要情況:c自述壓力大,焦慮有強迫想法。c訴說身體沒有疾病,但是自己的不安全感強。高二時因為一次成績沒考好,被老師訓斥,回家的時候,走在路上感覺有東西割自己的腳,后來也時常有這種情況。高考前的時候有余光強迫,但自己通過自我暗示和讀小說效果良好。高考之后覺得這種焦慮感會隨著輕松的大學生活而消失,但是沒有,自己嘗試過很多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是一段時間有用,再過一段時間就沒有效果了。來訪者有強烈的治療動機,服藥的同時接受心理咨詢。
咨詢師:高考前的時候有余光強迫,你通過自我暗示和讀小說來幫助自己克服困難,可以看出你是個堅韌的和有能力的人。
來訪者(笑了笑):恩,高考前雖然壓力大,我還有余光強迫,但是我覺那次我處理時也嘗試過很多方法,可是都是用了一段時間就沒有效果了。
咨詢師:你能具體說說嗎?
來訪者:高考前,我在外邊和同學合租,每次學習感到緊張,強迫嚴重的時候,我會大聲朗讀詩歌,不能讀的話,我就看一會兒詩歌。這樣感覺放松了許多。我喜歡讀詩歌,它也緩解了我的緊張和強迫。
咨詢師:那現在呢,還有余光強迫嗎?
來訪者:現在余光強迫已經不是題了,我可以通過很多方法緩解。就是強迫思維有點嚴重,不容易戰勝。
咨詢師:你能靠自己成功解決余光強迫的問題,堅持高考,我覺得你做得很好。那強迫思維,你都嘗試過什么方法?
來訪者:轉移注意力、跑步、踢球、打游戲、看書。
咨詢師:你之前提到這些方法用一段時間就沒有效果了,那這些方法中有沒有你覺得相對來說好用一點的方法?
來訪者:踢球,我喜歡踢足球。當感覺到強迫癥讓自己很焦慮的時候,和別人踢一場球賽,感覺很好,很放松,也很開心。
咨詢師:踢足球可以緩解你的焦慮情緒,讓你感覺放松和開心,那個時候你是否感覺自己戰勝了強迫癥?
來訪者:沒有,也存在,但是感覺不是那么明顯了。
咨詢師:踢球的時候雖然也有強迫思維,但是那時候看上去你能夠和強迫癥相處了,它對你的影響也很小。
來訪者:恩,是的。那時候全身心地想著怎么踢贏比賽,不怎么關注強迫思維了。你說和強迫癥相處,是帶著強迫癥去做事情嗎?
咨詢師:恩,點頭,先別著急去戰勝它,先嘗試著和它相處呢?
來訪者:恩,我確實有點著急,可以先嘗試和它相處。
咨詢師:慢慢來。
來訪者:確實要慢慢的,畢竟很長時間了,也不可能一下就沒有了。你說的有點像森田療法,這個我看過,說的是順其自然。
咨詢師:恩,不僅要順其自然,還有為所當為。用過這種方法后,有沒有使強迫沒那么嚴重?
來訪者:(沉默)有,有時候在看書的時候。
咨詢師:能具體說說嗎?
來訪者:那次正看著書,突然看見了同學在拿小刀削水果,就會產生強迫想法,反復想小刀要是割傷了自己該怎么辦,這個時候我會深深呼吸,然后換一本有意思的書看,堅持看,緩解之后再繼續看難一些的題。
咨詢師:做得很不錯,在出現強迫想法的時候能主動通過深呼吸,換容易讀的書來看,并且堅持學習,你很聰明也很堅強。所以我覺得你值得自己相信。還有剛才說的踢足球,我覺得你可先繼續嘗試這些有效的方法。還有強迫癥不那么嚴重的時候嗎?沒有那么嚴重的時候情況有什么不同?
來訪者:(思考了一會兒)有,就是和宿舍同學一起出去吃飯的時候。大家一起說笑開玩笑,感覺很輕松。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應對策略
心理普查是指對某一群體的每一對象進行統一的心理健康測查,以便了解每一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和該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提供參照信息。
1 心理普查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聯系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每年心理健康普查后,都會篩查出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有的因難以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而感到焦慮,有的因難于一下從中學的被動接受學習方式轉變為大學的自主學習方式而迷惘,有的因感到與理想的學校或專業差距大而失落,有的因處理不好人際關系而抑郁,有的因新同學個個優秀而自卑,有的因戀愛問題而煩惱……這些心理健康問題是大學生尤其是新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嚴重困擾著他們,使他們無法安心學習、愉快生活,更有甚者產生悲觀厭世情緒,個別因心理問題而自殺。通過普查可以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提高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意識,同時完善性格,開發自我潛能。
2 大學生心理普查項目研究的目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及應對策略是通過心理健康測量量表、問卷對本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測量和評估,并針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分析找出解決方案。此項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提高全體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大學生的潛能,增進心理健康,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3 數據分析
3年來我院新入校的學生一共有5500名,通過對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抑郁因子,焦慮因子,精神病性因子的分析、統計,數據如下表格。
2011―2013年度入學新生主要心理癥狀項目構成比例(%)
以上表格是根據學院11、12、13級學生進行心理普查的情況統計,根據心海軟件中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抑郁因子,焦慮因子,精神病性因子超過正常值視為心理異常人群(即輕度以上心理不適因子(T≥2))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11級普查總人數為1200人,異常人數為145人,占總人數的12.0%,其中抑郁因子占異常人數的50.3%,焦慮因子占異常人數的85.5%,精神病性因子占異常人數的80.5%;12級普查總人數為2200人,異常人數為260人,占總人數的11.8%,其中抑郁因子占占異常人數的60.3%,焦慮因子占異常人數的82.3%,精神病性因子占異常人數的78.8%;13級普查總人數為2100人,異常人數為163人,占總人數的7.8%,其中抑郁因子占異常人數的63.8%,焦慮因子占異常人數的80.3%,精神病性因子占異常人數的84.0%。并且11級大學生陽性均分為2.65;12級大學生陽性均分為2.69;13級大學生陽性均分為2.67。
普查結果分析:
由以上數據得知,大學新生普遍存在抑郁和焦慮的癥狀并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出現,抑郁癥狀是指對事物的缺乏興趣,喪失體驗快樂的能力,從平常的活動中感覺不到樂趣,自己感覺情緒低沉,苦惱憂傷,郁郁寡歡,自我評價降低及精力不集中等等。新生剛剛進入大學,開始面對一個嶄新的生活,新的學習模式,開放的空間,沒有父母陪伴的生活,同學間的相處,部分學生易出現不適應。這些都可能會導致抑郁的原因。譬如,考試成績達不到自己預想的效果;和舍友,同學的關系僵硬,不知道如果與他們溝通,交流,對自己考上的學校,專業不滿等等。
而焦慮癥狀主要表現為對某些特定事物的過分擔心,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難以預料的某種危險或不幸事件經常擔心,或者是對現實中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其擔心焦慮煩惱的程度與現實不相稱等,焦慮與抑郁常常交替出現或者同時出現,譬如,擔心自己選擇的專業是否是熱門專業,如果不是,以后的就業之路會是如何的曲折,于是開始出現恐慌,忐忑不安,緊張性頭痛等,或者擔心自己的考試不如人愿,開始出現考試前的焦慮,如 心慌,出汗,無法放松等。現隨著時代的改變,對于大學生的苛求越來越高,導致新生剛進入大學受到嚴苛獲取畢業證規章制度的影響,社會的壓力,家長的高要求,使得剛剛經歷過高考步入大學殿堂的新生,開始出現了焦慮的癥狀。
精神病性癥狀也在新生人群中的比例也逐步上升,主要表現為軀體不適,顯著的興奮和活動,并由抑郁或者焦慮引起的嚴重而持久的社會退縮,緊張,以及伴有一些感知覺的障礙。長時間的抑郁和焦慮癥狀會導致精神病性癥狀的出現。而90后大學新生背負著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壓力輿論成長,環境的不同,接受程度的不同,則會出現不同的改變,如果癥狀嚴重,則會出現精神病性癥狀,因此,只要找到原因,采取有效的干預方案就會避免情況的惡化。
4 心理健康問題解決途徑
4.1 通過心海軟件,我們把心理異常的學生分為較輕和嚴重兩類,較輕的同學,我們可以通過輔導員來進行心理疏導。嚴重的就由我院心理咨詢中心的專職老師進行訪談,以便讓我們同學所出現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4.2 通過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班級心理衛生員培訓、進行團輔、沙盤游戲等形式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推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使大學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識水平,并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知恩感恩,珍愛生命。
“目前文件管理外包領域中,中國市場依然處于基礎起步階段,在富士施樂(中國)所提供的服務產品中,施樂辦公服務占主要地位。其業務模式呈金字塔狀,即辦公服務、文件外包溝通服務,業務流程管理服務,按照復雜程度,市場占有率向上逐層遞減。”富士施樂副總裁兼富士施樂(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徐正剛在評價中國服務市場時,這樣說。“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其增量遠遠高于目前已經成熟的歐美市場,因此提高富士施樂(中國)在打印外包服務產品的執行力上仍需加快速度。”
服務將成業務核心
據了解,富士施樂自1987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通過逐年擴張,目前大中國區已成為其亞洲主要市場,并將全球打印業務服務產品定位成未來的核心業務。徐正剛介紹,今天的歐美市場,硬件設備購買量基本處于飽和狀態,想要從中提高銷售率難上加難,2009年富士施樂計劃將打印機銷售業務控制在21%左右,而新興的全球打印服務業務將達到9%,并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統計表明:有效的文件管理將有助于企業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加強知識的共享與管理,并能直接降低企業的整體運作成本。目前,眾多企業已意識到了文件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企業CFO、CIO們對于文件管理過程中產生的費用成本該如何控制?現有的文件設備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文件設備管理又是否占用了過量的人力?對于這些問題,在接受調查的全球500家大型企業中,多數負責人表示并不清楚。
在事實上,另一項數據表明,這些企業在日常工作中有37%的時間都花費在對文件的管理上。富士施樂株式會社日本和亞太區全球服務業務總裁岡野正樹強調,中國區市場潛力巨大,發展迅速。與此伴隨出現的是,很多企業疏于管理自己的文件輸出設備,單純的擁有并不能為這些企業節省時間或是創造價值,富士施樂會代替客戶管理這些設備,監控設備的工作狀態,并主動解決問題,提供優化的輸出環境,而用戶只需將經歷投入到其核心業務中即可。這就是外包的真正意義,也是打印業務服務的精髓所在。成熟的歐美市場對于外包的理解已經趨于透徹,而這正是我們看好中國市場的原因,這里有更多的機會。
重塑辦公室
據悉,XOS辦公文件管理服務是一種以網絡為基礎的、可覆蓋多區域的、具有超前、主動、透明化等特點的高效全面資產管理的一站式辦公咨詢管理服務,即通過辦公室文件評估服務、文件輸出設備資產管理服務、使用/運營管理服務、客戶支持服務四大服務來重塑辦公室,幫助用戶提升文件管理效率、控制辦公成本,從而提高生產力水平。
關鍵詞老年患者;口腔科;手術;心理護理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病人對醫療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對我院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160例口腔科老年患者手術前心理狀況的調查,分析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使老年患者在術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對手術效果及預后均起到良好的作用。現將該組病例術前心理調查的臨床分析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本組160例,男74例,女86例,年齡60~89歲,平均75歲。疾病種類:腮腺腫瘤82例,外傷性骨折34例,唇癌26例,舌癌18例。
1.2方法
首先對本組老年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1],即:對患者術前焦慮感、恐懼感、悲觀失望、害怕術中疼痛、對醫護人員過度要求等5項分別進行調查;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各種解決方案,實施心理護理措施,進行效果評價。根據病種的不同,我們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特殊心理治療方案,以進行有計劃的心理護理。
2結果
160例口腔科老年患者手術前全部實施了心理護理及咨詢,其中156例積極配合,手術順利,無并發癥發生,近期及遠期效果良好。
3討論
老年是生命發展過程中一個特殊的階段,由于老年人自身器官功能逐漸下降,而這種生理效率的失常對老年人生理上、社會上以及心理上的轉變有著重要影響[2]。老年患者術前的心理反應和心理護理近幾年才被人們所重視。
3.1口腔手術老年患者的心理評估與分析
3.1.1焦慮
老年患者對手術沒有心理準備,往往會產生緊張、焦慮的心理,怕手術后影響日后的生活、顧慮手術效果不好、怕有生命危險而心情緊張,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越接近手術日期焦慮越嚴重。國外學者對100例手術病人心理調查發現[3],76%的患者術前有嚴重的心理不安、焦躁反應,而本組高達94%的患者術前有焦慮感,這種負性情緒對手術過程以及術后刀口愈合、疾病的轉歸都是不利的。
3.1.2恐懼
原因之一是對口腔手術缺乏認識。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在需要手術治療時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病變部位的功能及面部美觀,例如:舌癌除術后說話進食問題,面部畸形,各種術后傷疤影響美觀等問題。數老年患者對這些問題缺乏認識。這與老年患者的個性特點、生存環境、家庭背景、經濟狀況都有直接的關系。本組156例患者(占97.5%)恐懼手術,其比例之高與上述諸多因素有關。
3.1.3悲觀失望
老年人從工作崗位上退居二線,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有失落、被人忽視的感覺。如果老年人一旦患上惡性腫瘤,想到自己極可能將是一個廢人,是別人的負擔,因此對待疾病的態度表現為極度焦躁易怒,或者是沉默不語,情緒極度消沉,甚至有些病人產生抵觸、放棄生命念頭。本組有80例(占50%)患者有此心理反應。
3.1.4害怕術中疼痛
本組有40例(22.5%)術前害怕手術中疼痛難忍。這與老年患者對疼痛的耐受程度、行為反應和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上海某醫院調查83名老年內科病人,其中40例十分害怕手術,占54.2%[4]。
3.1.5對醫護人員過度要求
本組40例(25%)老年患者因對年輕的醫生、護士缺乏信任、安全感而合作欠佳。老年患者渴望高明年長的醫生為自己做手術,關注主刀醫生的職稱、年齡、手術水平等。對在年輕醫生、護士的治療和照顧下,很不甘心,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3.2口腔手術前的心理護理
根據對患者心理狀況的分析,我們首先針對所患病癥的顧慮及需求,進行心理輔導。具體內容包括[5]:手術會影響哪些功能,能否預防及治療;手術治療的優點及要點;術后要注意的問題;以及術后如何很好的康復等,讓患者做好充分的術前心理準備。對患者的各種心理反應,醫護人員在術前、中、后都要做到耐心解釋,并且言行要穩妥,操作熟練,及時發現心理問題,隨時給予咨詢和相應的醫療護理措施[6]。同時,分析心理病癥的難點要點,助老人正確認識疾病,關愛老人,增加老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安全感,提高戰勝疾病的自信心。本組160例,2例心理護理失敗,其中一例男性患者,66歲,早期即確診為舌癌,曾經住院準備手術,但該患者心理準備不足,害怕手術、擔心手術后不能說話影響進食,心情極度緊張、抑郁自我觀點頑固,故多次推諉手術,結果當腫瘤增大、影響進食說話時,才覺得應該手術了,可是由于延誤了手術時機,而過早結束了生命。我們的經驗教訓是:要尊敬、關愛老年患者;給予恰當的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的不利想法及方式盡量采取協商、提醒的方式指出;給予盡可能多的社會支持,使老年患者增加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205-207.
[2] 劉安彥.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98.93-94.
[3] Lehrer S. Life change and gastric cancer.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80,42(5):499-501.
[4] 徐俊冕.醫學心理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0,13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