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焦慮心理癥的輔導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 精神分裂癥 配偶
中圖分類號:R3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2-030-02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ntal health of spouse
Wang Yuling Chen Li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45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ntal health of spouses. Methods 198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hospitalized spou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99) and study group (n = 99), respectively,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6 weeks to SCL-90, SDS, SA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Results Both groups into the group SCL-90, SDS, SAS sco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norm group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schizophrenia spouse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病程多遷延,有慢性化傾向[1]。家屬是患者最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家屬的負性情緒不僅影響其自身身心健康,同時也會影響到患者的情緒和康復[2]。精神分裂癥患者與其配偶長期共同生活,其配偶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于患者的病情穩定和康復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07年9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198人。入組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關于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3],病程為3個月~10年的住院患者配偶;(2)患者與配偶生活在一起1年以上;(3)年齡為25~65歲;(4)小學以上文化程度;(5)獲得受試者知情同意。
研究組99例,男59例,女40例,年齡26~ 60歲,平均(33.24±7.62)歲,病程3個月~8年。對照組99例,男48例,女51例,年齡25~65歲,病程6個月~10年。兩組以上各項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①采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4],測試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配偶的心理健康水平。該量表共90個條目,包含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因子。采用5級(1~5)評分法,分數越高說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②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4],含20個項目,進行4級評分,評定其焦慮狀態的輕重程度。③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4],含20個項目,進行4級評分,評定其抑郁狀態的輕重程度。
1.2.2 評定方法 在患者住院一周內,由其配偶完成SCL-90、SAS、SDS測試。然后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在入組后6周末重復以上三個量表測試。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以SPSS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1.2.3 干預方法
對照組和研究組均在入院時做常規宣教,隨后對研究組進行系統的、有計劃的綜合護理干預:① 疾病知識教育: 利用晨、午間護理或巡視病房等時機對干預對象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內容包括精神分裂癥常見癥狀、表現形式、常用治療方法,講解約束患者的原則和方法,強調精神分裂癥是可以治療和有效控制的;介紹精神疾病常用藥物的種類、作用及副作用;如何幫助患者配合治療及調整不良心理;出院后服藥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防止復發的措施及復發的早期表現;復診的時間和方法等。② 個別心理輔導:每周1~2次個別交談,傾聽干預對象的內心感受,根據不同個體的生活背景、文化程度、所處環境、個性特點的不同,分析其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分析所得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釋、指導、澄清等護理干預;每次均對護理干預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尚未解決的心理問題,修正干預措施,以達到優化目標。③集體輔導:組織8~10名干預對象實施集體輔導,每周1次,每次50分鐘,由護士主持和引導,介紹和交流個人經驗,探討共性問題以及對患者的正確情感表達方式,進行集體心理衛生指導。
2 結果
2.1 兩組人群SCL-90、SAS、SDS評分結果與全國常模比較 表1顯示,兩組入組時SCL-90總分及除恐怖、偏執兩因子之外的其它各因子分均高于國內常模(P
2.2 兩組干預前后SCL-90、SAS、SDS評分結果對照表2顯示,兩組干預前SCL-90、SAS、SD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6周末SCL-90、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P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成員或照料者心理健康狀況往往較差,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已婚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繁重的生活照料和監護責任無疑會影響其配偶生活質量,甚至導致疾病的產生[5]。譚立文等[6]研究發現, 精神分裂癥患者對其配偶的影響涉及到身心健康的多個方面,可能的原因是:精神癥狀的出現給配偶帶來心理壓力;藥物副作用的出現,如肥胖、錐體外系反應,一方面影響了病人本人的形象和,同時亦是影響其配偶主觀感受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心理健康狀況明顯低于普通國人。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軀體化、恐怖、人際關系敏感、敵對等。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受到明顯損害,家庭角色缺失,其配偶作為支撐家庭的主要角色,必然承受心理、生理、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壓力。另外,患者病態的表現,服藥后各種副作用(錐外反應、肥胖)等以及社會上對精神病某些不適當的認識,使患者及配偶均有較強的病恥感,長此以往必然會產生心理問題。為此,我們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實施了綜合護理干預,進行疾病知識教育、個別心理輔導和集體輔導,使其從教育、指導、支持中獲得益處,減少家庭中緊張氛圍,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同情;教會患者配偶對患者實行家庭護理的方法、對患者行為的正確情感表達方式、如何觀察病情變化以及復發的早期征兆和應對方法,真正理解患者堅持服藥維持治療的重要性等,增加患者出院后與配偶和睦相處的可能性,減低患者復發機會,提高家庭功能。然而,單純的疾病知識教育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其效果受到限制,應同時應用心理學技術,積極開展心理護理,依據每個干預對象的具體情況,分析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個別指導和幫助,針對性予以心理干預,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開朗樂觀的面對現實。集體輔導是促進成立社會支持互助小組,定期組織家庭聯誼會,溝通和交流各自的經驗和體會,同時由精神科專業護士進行集體心理衛生指導,提高應對技能和社會支持,有利于締造康復的大環境。
本研究結果表明,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的心理健康狀況。大多數患者配偶的焦慮、抑郁、軀體化、人際關系緊張得到緩解,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接納和照顧患者。配偶有關精神疾病知識的增加,改變了他們對患者的態度,使他們不再歧視、排斥或害怕患者,配偶能夠理解、關懷、疏導和鼓勵患者,從而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郝偉.精神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5
[2]李立紅,櫧俊清,徐國英.急診腦血管意外患者家屬焦慮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2):71-72
[3]陳彥方.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8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31-35,194-197,235-240
關鍵詞:考試焦慮;焦慮原因;心理輔導
一、考試焦慮的界定
考試焦慮是中小學生常見的一種心理問題,它指的是由于面臨考試而產生的一種特征的心理反應,它是在應試情境刺激下,受個人的認知、評價、個性、特點等影響而產生的以對考試成敗的擔憂和情緒緊張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應狀態。有些學生一到考試就出現心慌意亂、情緒緊張、記憶卡殼等現象,考不出應有的水平,尤其是一些重大考試更是如此。這種現象就是考試焦慮,指的是由考試而引起的過分緊張不安、恐懼、擔憂、厭惡等情緒性心理狀態。
二、針對中小學生考試焦慮的心理教育輔導
分析引起中小學生考試焦慮的諸多因素,我們可以得出中小學生的考試焦慮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針對考試焦慮具體原因,可采用下列心理輔導方法克服考試焦慮。
(一)考試焦慮心理的認知嬌正
對于考試焦慮,認知矯正是一種重要的輔助途徑。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影響學生對考試的知覺和評價,使學生對考試獲得一種現實合理的態度,進而對“即將面對考試”這一情景產生一種控制感。教師要指導他們進行認知矯正,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優點,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從而對考試情景產生一種控制感、減輕考試焦慮。
第一,考試動機的調整。中學生對自我的認識經常是模糊而搖擺的,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源自內心的期望,還受家長、老師、社會等外在因素的制約。心理輔導的任務就是要幫助高焦慮的考生客觀、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與發展空間,理性聽取來自他人的意見,清晰而確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第二,考試觀念的認知矯正。考生對考試獨特的認知是多次考試經驗積累的結果,消極經驗會使考生形成對考試相關事物的片面認知,如“考試前不把所有的知識點看完,我肯定考砸”,當這種錯誤不為其意識所察覺,往往就成為焦慮的根源。認知矯正能幫學意識到自己的偏執,與非理性信念辯論并重構理性信念,從而緩解焦慮。通過一系列自我質問與反思,考生能將引發焦慮的部分因素清除,從而降低焦慮程度;第三,自我教導訓練與暗示。自我暗示是通過自己的認識、言語、思維等心理活動。在平時要注意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性格。心中感到焦慮時,要會釋放,找自己的朋友、親人傾訴,或者大哭一場也未嘗不可。要會轉移,聽音樂、參加些勞動、去大自然散步等等,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漸形成自信、樂觀的性格。
(二)考試焦慮的行為矯正
中小學生考試焦慮心理的行為矯正包括學生自我放松練習和系統脫敏、幫助學生切實搞好應考復習和考前輔導等幾個方面。南非心理學家沃爾浦早期研究發現人在肌肉放松條件下的情緒狀態與焦慮狀態是互相對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種狀態的出現必然抑制另一種狀態,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作“交互原理”。依據這一原理就可以通過誘發肌肉放松達到對緊張焦慮反應的抑制。放松練習和系統脫敏都是以這一原理為治療依據。放松訓練對克服考試焦慮有一定的療效,因此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放松。放松訓練是一套使人身體肌肉放松的練習。最正規、最易掌握的一種方法是“緊張――松弛漸進放松法”。這種方法是通過局部一組一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漸進地擴及全身。這是一種既科學又適合個體掌握學習的方法,它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即使個別要領、動作不很準確也不影響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順序是:手臂――頭――軀干――腿。當考試焦慮嚴重地影響著考生目前的準備狀態,這種專門的放松訓練非常有效。
其二,自我系統脫敏。系統脫敏綜合了好幾種獨立的方法,如放松、身體意識、思考與想象等。利用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癥焦慮的情景,并通過心理放松的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癥焦慮的目的。采用系統脫敏法對考試焦慮者進行行為矯正應包括三個步驟:建立考試焦慮等級層次,進行放松訓和要求考試焦慮者在放松的情況下按某一焦慮的等級層次進行脫敏治療。首先,要幫助學生搞好考前復習,加強學生的考前指導。許多中小學生產生考試焦慮的原因之一就是考前復習不充分,知識準備不足。對應試科目的學習沒有一定的把握,惟恐不會以致產生考試焦慮心理。因此,教師要教導他們平時要刻苦學習,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按各科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要求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不要憑僥幸心理靠壓題取勝;其次,要幫助學生制訂合理的考前學習計劃,注意勞逸結合;再次,要加強對學生的考前指導,幫助他們提高應試技能,做好心理上、知識上、物品上的準備,對防治考試焦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對于克服考試焦慮,使學生發揮應有的水平,取得考試的成功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加強考前集體和個別心理輔導
中小學應積極創造條件,聘請有關心理專家為學生進行集體心理輔導或做講座,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另外,學校應開展一些心理訓練活動,讓學生掌握解除焦慮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慮。最后,學校要給學生“松綁”,把學生從題海之中解放出來,推廣“愉快教育”,寓教于樂,這是預防和減輕學生考試焦慮的根本途徑。另外,通過個別輔導,可以幫助考生正確對待考試,正視自我,培養積極的心態,正確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態迎接考試,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潘根春.初中生考試焦慮心理的調查與思考.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1):78-82.
[2] 秦安蘭.中學生考試焦慮內在成因及應對策略[J].中國學校衛生,2004,(4):105-107.
[3] 王少華.關于初中生考試焦慮情況的調查研究[J].教書育人,2001,(19).
[4] 汪小琴.中學生考試焦慮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輔導策略[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1,(22):55-58.
[5] 楊小微.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國防教育出版社,2012.
[關鍵詞] 產褥期抑郁癥;健康教育;初產婦;孕產期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6(c)-120-02
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保健知識傳播技術,針對危害健康行為的教育和干預方法[1]。為降低本地區初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病率,探討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的方法,對干預組的產婦在孕產期實施系統的健康教育,結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4月~2010年3月在本院接受產前檢查并在本院分娩的初產婦345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173例,對照組172例。研究對象均為自愿合作,能夠準確理解問題并做出回答,以往無精神疾病史、腦部疾病史及智力障礙。
1.2 健康教育
對照組僅在常規產前檢查時給予基本的孕期健康知識教育和入院分娩時采用傳統的產程觀察及護理。試驗組除按對照組的常規護理外,對孕產婦進行以下各期的心理輔導和護理。
1.2.1 產前心理干預建立產前檢查保健卡,了解孕婦的基本情況,早孕反應情況,詢問病史及家族史,鼓勵孕婦積極參加聽課,做好孕期胎兒宮內生長發育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工作,讓她們對自己的孕期狀況有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消除恐懼心理,正確對待孕期出現的不適和各種生理上的反應,并強調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意義。對有負性生活事件的孕婦,及時做好心理輔導,并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與家屬聯手幫助產婦,耐心指導,積極鼓勵和支持,使她們心情愉快,對生活充滿信心。產前要認真對臨產婦進行全面檢查,講解分娩先兆、母乳喂養知識等,告知分娩過程可能產生疼痛及原因,讓待產婦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增強自信心和自控感,平穩渡過安全期。
1.2.2 產時指導分娩是孕期的關鍵時刻,是孕婦心理問題最突出、情緒最不穩定的時候,這時助產士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做好解釋和說明工作。從產婦入院開始,責任護士要熱情接待,重點介紹環境及主管醫生、護士和助產士的情況,了解產室、產房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剖宮產制度等,主動與產婦及家屬溝通,耐心傾聽產婦提出的疑問,并認真解答,讓產婦了解分娩是一個生理過程,并且能正確對待分娩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從而解除其思想顧慮。疼痛時指導產婦運用放松、轉移注意力、調節呼吸等無痛分娩技巧,可以讓產婦適當表達自己的疼痛,對強烈克制者給予鼓勵,并允許其,千萬不能訓斥,避免造成心理傷害[2]。對產生焦慮情緒者,護士要幫助產婦解除不良情緒,分析具體情況以及產生的原因,讓有緊張焦慮情緒的產婦“訴苦”,耐心傾聽并適當地引導訴說,及時了解產婦心理活動,進行及時的疏導。
1.2.3 產后心理輔導 產婦由于分娩的疲勞,會陰傷口疼痛,剖宮產后切口痛,子宮收縮痛等,更需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護士應創造一個良好的修養環境,并向其傳授育嬰知識,指導進行母乳喂養,母嬰互動情感交流,使產婦順利實現角色轉換,增加產婦產后早期鍛煉的意識,增加產婦的自尊心與自信感,提供社會支持。保證良好的家庭、社會氣氛,協調家庭,指導其丈夫、父母積極參與,照顧產婦、照顧嬰兒及提供物質幫助和精神支持,使產婦感到自己在社會、家庭中的地位,正確對待和處理產褥期間工作及生活的變化,及早融入社會生活中。對性格內向及存在抑郁癥高危因素的孕產婦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使產婦能正確認識社會并提高處理生活難題的信心,從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狀態[3]。
1.3 評定方法
抽取2009年4月~2010年3月在本院接受產前檢查并在本院分娩的初產婦共345例,在產后42 d復查時進行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問卷調查,EPDS量表≥13者為篩查陽性,χ2檢驗。
2 結果
對照組的初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發病率為15.70%,干預組的初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發病率為3.47%,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心理保健是預防孕產婦產后并發癥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孕產婦在經歷妊娠、分娩、產后恢復等生理過程的同時,心理也會發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對不能適應這些變化的孕產婦,在這個時期會發生情緒障礙。抑郁是妊娠期和產后常見的情緒障礙[4],抑郁癥的發生對家庭和社會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本研究通過調查本地區初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病率及其相關因素,提高醫護人員對該病的認識,從產科高危因素入手,采用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生。產前建立保健卡,目的是了解孕婦的基本情況,詢問病史及家族史等,對存在抑郁因素的孕婦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她們正確認識到妊娠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一個基本生理過程,要保持自身情緒的穩定,增強自信心和自控感,平穩渡過分娩期。分娩時加強孕婦的心理輔導,分娩時疼痛及緊張、恐懼與焦慮,和嬰兒出生后產婦角色的轉變,這都給產婦帶來一定的情緒變化與心理沖突,此時更應及時了解產婦心理活動,進行及時的疏導,以減輕心理負擔。而產后護理對預防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生作用不容忽視。產后缺乏家庭和社會尤其是丈夫支持的產婦,容易情緒低落,易發展為產后抑郁癥;另外,由于傳統的封建意識根深蒂固,對生女孩的產婦來說,心理壓力更大;還有調查發現初產婦抑郁情緒受醫護人員態度影響也很大;所以,產婦不僅需要家人的關愛,也需要醫護人員的關心,稍有情緒刺激即可產生焦慮抑郁情緒。
總之,產褥期抑郁癥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給母親和嬰兒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加強孕產婦產前、產時、產后各期心理輔導和護理,促進產婦的身心健康,對預防產褥期抑郁癥有重要意義[5]。
[參考文獻]
[1]楊廷忠.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39-55.
[2]張向暉,羅薇.精神科健康教育的進展[J].國外醫學:精神病分冊,2005, 28(4):252-254.
[3]范植蓉,陳紅宇,王虹,等.圍產期規范性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1):59.
[4]胡娟,王玉瓊.成都市孕產婦產前抑郁與產后抑郁關系[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984-987.
關鍵詞:中高考學生;心理輔導;方法探索
G448
一、對中高考學生考前心理輔導的主要內容
研究表明,心理素質較好的人遇到困難臨危不懼,亂中求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人能夠承受壓力,在事業方面易取得成功。對中高考學生而言,實力固然重要,但考前心理輔導同樣必不可少。
1.情緒輔導
許多學生具有考前焦慮癥,主要表現為:心慌手亂、坐立不安、思前顧后、心情煩躁等,一旦出現負面情緒,則必定會影響考場發揮。情緒輔導要點:一是考前以放松心情為主,避免大量做題引起情緒煩躁;二是正確認識中高考的重要性,不夸大、不放大,不畏懼;三是尋找適合自己的情緒調節方法。
2.認知輔導
學生對中高考成績過于重視,導致考前焦慮癥的產生。研究表明,考前焦慮癥中的認知部分會占用部分腦容量,干擾學生對知識記憶,使之慌亂失措,學習注意力下降,對考試結果過于擔憂及情緒躁動。首先,考生應明白消極或錯誤的認知會對考試產生不利影響;其次,利用WSOT分析法,正確認識考試過程,以積極思維應對考試;最后,保持平常心態,自我控制患得患失的心態。
3.韌性輔導
具備堅韌品質的人成功率會很高。俗語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夠在失敗后再爬起來,中高考僅是人生一個階段,從生命的長河來看,并沒有“一招定輸贏”的效果。考生應將考試當作一次挑戰而非威脅,用自身骨子里的韌勁去戰勝考卷中的每一道難題,增強考試信心。
4.復習輔導
眾多學生存在偏科的現象,一科“瘸腿”將影響中高考總分成績,因此考前復習策略輔導很重要。如認知策略輔導、時間管理輔導、各科交叉輔導等,根據個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分層次、有步驟、講策略的復述或記憶。一是文理科交叉輔導,考前復習具有側重點,補缺補差,不偏科;二是高效利用復習時間,增加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三是減少擾次數,抓緊時間復習。
5.親子輔導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很高,希望子女通過讀書這條捷徑走向美好的人生,于是片面的追求卷面分數,以中高考成績論輸贏。學生考前憂慮與壓力部分來源于家長,改變家長不合理的期望和不正確的教導方式是幫助學生備考的關鍵。學生日常應與家長多溝通,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以良好的心態備考。
6.考中輔導
考中輔導重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答題策略輔導;二是心態輔導。答題策略包括審題、答題技巧、時間掌控、難題應對等,這些策略在平時做題中積累,但考前幾天一定要重溫這些技巧,必備不時之需。心態輔導主要包括考試前一天心理疏導及應對突發事件的“求救”策略,不慌不忙,亂中求穩,應對中高考帶來的挑戰。
二、中高考學生考前心理輔導方法
備考時間緊張,考生對一切占用他們復習時間的事物,都具有抵觸心理。有些成績較好的學生,臨考前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如肚子疼、冒虛汗、頭重腳輕等癥狀,這些均是由于考生心理出現短暫性問題。因此,考前對中高考學生做心理輔導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觸及學生內心深處,改變其認知誤區。
1.故事法
講故事是以第三人的角度敘述某件事情發生的始終,具有客觀性,若觸動當事人內心,將起到共鳴效果。中高考僅是對三年學習成果的測試,成績優異它不代表將來一帆風順,成績略差它不代表未來沒有出路。因此,學生備考前不要有患得患失的心理,應專注于當下,通過閱讀名人故事、歷史典故、寓言故事等糾正自我認知的盲區和錯誤。
“熱身”是一節課的開始,在僅僅有3-5分鐘時間內如何將學生從紛亂的思緒引入到教學正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是非常考驗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的。熱身環節是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可通過以舊引新的方式開始本節課的教學,如何做到熱身具有激情或活力四射呢?筆者建議可做以下幾點設計:
2.視頻法
視頻是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它是集畫面、音樂、影像、文字于一體,從視覺、聽覺給觀眾以沖擊,相^于單純的文字教學,視頻法更容易受到學生歡迎。現代影視作品以現實作題材,創作出許多經典作品,如《士兵突擊》、《永不放棄》、《阿甘正傳》等,這些影視作品中的主人公呈現出的韌勁、勇敢、堅持,都詮釋著“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肯堅持,就一切皆有可能”的道理。
3.成功案例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夠引導人朝著某個方向持之以恒的努力,直至成功。作為一名備考的學生,要有自己的奮斗目標,如像某位學長或學姐一樣考取某所理想的學校,若自己與該學校錄取分數仍有一段距離,如何改變當前學習策略可以達到。備考初期,即使前兩年的學習成績差強人意,只要靜心奮戰一年,同樣有可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4.音樂渲染
音樂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夠通過跳動的音符向世人傳達美妙的聲音,給人聽覺上的享受。備考時期學生心理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多聽聽音樂可以放松心情,打破備考壓抑的狀態。筆者建議,晚間復習資料時可聽舒緩的音樂,靜心完成每一道試題;白天課間時間可聽些斗志昂揚的音樂,如楊培安的《我相信》、汪峰的《我要飛的更高》、零點樂隊的《相信自己》,這些膾炙人口的佳作通過音符向學生傳達不屈不撓、不放棄、不服輸的精神,激勵每位學生拼搏奮斗。
5.行為訓練
備考期間,學生長時間伏案會導致頸椎彎曲、視力下降、精神壓抑,通過行為訓練和疏導,能夠緩解肌肉的緊張感。一方面,備考期間應插入體育鍛煉,增強身體免疫能力,如慢跑、籃球、快走等;另一方面,通過集體活動,喊出備考口號,如“我能行”、“加油就是勝利”等,這種心理暗示能釋放學生心中的壓力,增加學生的自信心。
三、結束語
中高考是對學生三年學習成果的測試,也是對學生考場心理的測試,心理素質較差的同學即使平時成績優異,考場上發揮也可能差強人意。因此,做好中高考學生考前心理輔導非常重要。筆者建議,心理輔導應做到全員化、通俗化、有效性三點,分步驟實施心理輔導課程。
參考文獻:
[1]袁平華,俞理明.中高考學生考前心理輔導內容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
一、一般資料
曉靜(化名),女,18歲,高三在讀。生活在五口之家:爸爸、繼母、奶奶、大她三歲的親哥哥、小她十歲的同父異母的妹妹,以及曉靜。親生母親在她出生后不久因抑郁癥發作跳樓自殺,對于親生母親沒有任何印象,由奶奶帶大。哥哥未考上大學,已參加工作,妹妹還在讀小學。家庭關系和睦。曉靜就讀于重點班,成績優秀。
二、問題描述和評估分析
(一)問題描述
來訪者走進咨詢室,剛坐下來就對我說:“老師,我有抑郁癥。”她表示自己最近心情不好,就像有塊大石頭壓在心中,晚上很晚才能睡著,早上又很早醒來。上課或者晚修的時候會走神,學習效率不高。想到還有幾個月就要高考了,看到其他同學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信心百倍的樣子,心里更加著急。她在網上搜集了一些資料,并對照自己的癥狀,發現跟抑郁癥的癥狀有很多相似之處,于是對號入座,覺得自己也得了抑郁癥。“我應該要堅強、樂觀、自信一點,但我做不到。老師,我該怎么辦?”
(二)評估分析
根據曉靜的表述,輔導者診斷其為考前焦慮。首先,高考對于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挑戰性事件,也是高壓力事件,是誘發曉靜的焦慮情緒的客觀刺激。其次,曉靜的人格特點是誘發焦慮情緒的內在原因。曉靜很重視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她在竭力維持一個完美形象,包括在輔導者面前。她一直微笑著訴說自己的問題,盡量不表現出自己的痛苦。她說:“我要堅強,要勇敢,我要做得很好,讓家人放心,讓他們為我自豪。但是,假如我高考失敗了,我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堅強和優秀,他們會對我失望嗎?他們還會愛我嗎?”曉靜的內心有兩個“我”,一個是要求永遠堅強、樂觀、自信、優秀的完美形象,要得到周圍所有人的贊美和肯定;另一個“我”則像個小孩一樣,也會脆弱、無助、迷惘、害怕、自卑,并不能永遠做到完美。曉靜的痛苦就來源于這兩個“我”的沖突。她一方面竭力塑造一個完美形象,然而現實中“完美”只能是個夢。面對高考的壓力,曉靜內心是恐懼的,她懼怕失敗,害怕失敗后完美形象的坍塌,害怕失敗后失去親人的愛和朋友的贊美,內心產生了嚴重的焦慮情緒,并出現了一系列的身心癥狀。
對此,我設立了以下輔導目標:第一,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引導其卸下防御心理,適當宣泄負性情緒;第二,幫助曉靜擺脫完美主義的非理性信念,接納自己,減少內心沖突;第三,減少對高考失敗的恐懼,緩解焦慮情緒,逐漸學會忍受面對高考不可避免的緊張焦慮情緒。
基于上述目標,我制定了如下輔導方案:首先,以尊重、溫暖、真誠、共情的態度面對曉靜,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其次,運用空椅子技術,引導來訪者呈現內心沖突,進而化解內心沖突;最后,取得來訪者家人的幫助,使來訪者感受到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減輕來自家庭的思想負擔,增加對于高考的信心。
三、輔導過程
(一)第一次輔導
輔導者以尊重、溫暖、真誠、共情的態度面對曉靜,運用傾聽、詢問、情感反應、具體化等溝通技巧,了解曉靜的求助動機及相關資料,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是這次輔導的主要內容。
“老師,我有抑郁癥。”這是曉靜的開場白。我微笑著問她:“為什么說自己有抑郁癥呢?”曉靜訴說了最近一段時間的心情、睡眠狀況、學習狀態,她說自己在網上搜集了一些資料,并對照自己的癥狀,發現自己跟抑郁癥的癥狀有很多相似之處,于是對號入座,覺得自己也得了抑郁癥。我靜靜地聽她訴說,對于她的感受表示理解,對于她的“自我貼標簽”,我既沒有反駁,也沒有表示認同。
經過進一步詢問,我了解到曉靜是重點班的學生,學習成績在班里排名前十位,跟班里的同學相處融洽,人長得也很漂亮,是同學、老師眼中的優秀學生,但是她對自己并不滿意,尤其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你對自己要求很高,希望自己是個完美的女孩,是嗎?”她點頭。我讓她用形容詞描述她的心情。“緊張、焦慮、壓抑。”曉靜說。我進一步詢問:“什么情況下,這些感受比較明顯呢?”曉靜說:“想到高考的時候,以及在教室里看到其他同學都在學習的時候。”當她談到“害怕高考失敗,害怕家人失望”時,我詢問了她的家庭情況,得知她母親在她出生后不久跳樓自殺了,據她說是因為患上了抑郁癥,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她才懷疑自己是不是像母親一樣得了抑郁癥。我向她解釋了抑郁癥的科學診斷標準,建議她到正規醫院找專業醫生咨詢,而非盲目給自己“貼標簽”。
我向曉靜解釋了她目前問題產生的原因,曉靜對我的分析表示認同,認為我能真正理解她,對我也比剛來時更加信任了。在這次咨詢結束前,我讓曉靜回去后思考她心中的兩個“我”的特點和感受,思考如何才能讓兩個“我”和諧相處,并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時間。
(二)第二次輔導
一周后,曉靜如約來到心理咨詢室,她表示上次咨詢后感覺心情舒暢了一些,但這幾天情況并沒有明顯改變。她說自己的內心并不像表現出來的那么堅強和樂觀,雖然別人都覺得她很優秀,對她都是積極的評價,但內心的感受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其實也很脆弱,時常感到緊張、恐懼、焦慮,也會自責、自卑。我對她表示理解,并表揚她能夠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感受,敢于面對自己不喜歡但真實的一面。我讓曉靜感受到我對她的尊重和接納,包括接納她所感知的消極的自我形象和評價。我的態度使她感受到不完美也并不可怕,老師都可以接納消極的我,家人的愛更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減少或消失。
接下來,我讓曉靜做了一個實驗,嘗試讓自己內心的兩個“我”對話。坐在高一點的椅子上代表內心那個追求完美的“我”,矮一點的沙發代表內心那個“小孩”,想象兩個“我”的形象,然后對話,即“空椅子技術”。一開始,曉靜并不能投入,通過放松和幾次練習,她漸漸進入了狀態。
曉靜內心追求完美的“我”以命令的口氣對內心的“小孩”說:“你一定要做好,你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你的存在才有價值。”
內心的“小孩”回應:“我也想成功,我也想做好,可是我不夠自信、不夠樂觀,我害怕失敗,我需要你對我多一些鼓勵和寬容。”
這個時候我引導她思考追求完美的“我”如何才能幫助內心的“小孩”,不讓她痛苦傷心。
曉靜坐在代表追求完美的“我”的椅子上:“我以為這樣會對你好,看來我錯了,我希望你做到完美,但是不完美也沒關系,你已經做得非常好了,我一直以你為榮。我會鼓勵你、安慰你,希望你能勇敢地走下去,不管結果如何,能走到最后,你就是勝利者。”這時的曉靜已是淚流滿面。
通過對話,曉靜看清了自己的內心沖突。我引導曉靜慢慢學會完整地接納自己,接納自己心中的那個“小孩”,只有這樣才會真正地成長,內心才會真正強大起來。接下來,我與曉靜討論了她的完美主義的非理性信念,幫助她擺脫和修正非理性信念。
曉靜還需要家人的支持,她最看重的是家人對她的態度,害怕高考失敗會讓她失去家人的愛。在這次咨詢快結束時,我鼓勵她當心中有壓力時,可以嘗試跟她最信任的家人談談心。她最信任哥哥,很多話也愿意跟哥哥說,她說會考慮跟哥哥談心。
在這期間,我通過曉靜的班主任,電話聯系了她的哥哥,介紹了曉靜的情況,并希望他能更多地鼓勵、支持曉靜,盡量不要給她壓力。通過這次溝通,我發現她的哥哥也是個通情達理的人,知道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幫助曉靜。
(三)第三次輔導
第三次輔導,我們主要討論了她與哥哥的溝通。她跟哥哥說了這一段時間的焦慮和內心掙扎,哥哥并沒有她想象中的那樣對她失望和責備,反而對她表示理解,鼓勵她放下心理負擔,不管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她都是哥哥心中最優秀的妹妹。曉靜表示,她現在心情輕松了許多,雖然還會感到學習的壓力,體驗到緊張、焦慮的情緒,但已不如前段時間那樣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這次輔導我們也討論了高考前這種緊張焦慮的情緒,引導她認識到適當的緊張焦慮是正常的。面對高考,不可避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感,要學會忍受這種不可避免的焦慮情緒。并向她介紹了一些諸如呼吸法、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心理放松的方法。
(四)第四次輔導
再次見到曉靜是兩周后。她向我報告了一個好消息:在最近的一次模擬考試中她取得了全年級文科第50名的成績。她說沒想到成績這么好,很出乎她的意料。我微笑著對她說:“很多時候,事情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對待高考你也要抱著這樣的心態!”她微笑點頭。
這是最后一次咨詢,我們共同回顧了前幾次咨詢中的感受和收獲。咨詢正式結束時,我對她說:“在走向高考的路上,我會一直給你心理上的支持與陪伴,祝福你!”
幾周后,我在心理信箱里收到曉靜的一封信:
“慢慢地感覺到,一種自信已經從我心底生長,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已經在我心底生根發芽!失敗與成功,我都在用一種欣賞的眼光對待,因為結果對我來講,不再如此重要,重要的是,奮斗過程中,我得到的比什么都多。謝謝你,老師!”
再一次收到曉靜的信息已是9月份,她考上了廣州的一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