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內科學重點知識歸納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案例一:PBL教學模式的思考
PBL為“基于問題式學習”或“問題導向學習”,是60年代美國神經病學Barrows教授創立的一種自主學習模式[2]。筆者在內科學課堂教學中嘗試這種教學模式,結果反饋與評價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反映,知識系統性較差、把握不了知識要點、學習節奏慢等不足[3]。
教師認為部分學生不能主動參與,既有學習能力的缺陷,也含求學態度的消極;學生認為病案資料牽涉面廣,預習吃力。在討論時按預先題序進行,易出現被動答題現象,也常符合前一人意見。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師要根據課堂目標設計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教師首先要充分熟悉PBL教學模式,做好知識儲備,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設置恰當的問題情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討論再障和急性白血病就要突出兩者骨髓象特點。分組時,一般采取異質分組的原則,同一小組學生的認知、性格特點不盡相同,才有利學生從不同角度、層次來思考解決問題,對教師控制討論過程的氣氛也有利。由于臨床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單單依靠學生所占有的資料難以解決問題,尤其是對輔助檢查結果的分析,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索活動提供必要的信息、工具上的支持,以避免學生漫無目的地瞎闖,失去學習激情,使PBL不能有效展開。
顯然,PBL教學模式的實施,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自身能力是PBL是否成功的前提因素,教師在PBL中扮演的是一個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必須揚棄無形中滲入的傳統講述式教學方法,把學習置于多層次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習者通過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培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
案例二:應用多媒體課件的反思
多媒體使課堂教學有了質的變革,有位教師刻苦鉆研課件制作,利用課余時間將自己所授的內容全部精心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部分課件也榮獲各級獎勵。這些課件信息量大,圖文并茂,生動有趣,臨床各種病癥在當中也一目了然,且可以通過標準化試題檢測教學效果。
然而在學生評教活動中,學生卻提了不少意見:老師的水平非常高,有些重難點沒聽懂;缺少相應的板書,缺乏與學生的交流;課堂沒有思考的時間,幻燈片切換太快,如同過眼煙云,記不下來等等。看到這些,這位老師覺得自己在教學中付出的辛勞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分析: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傳播了大量的課堂信息,節奏失調,使學生走馬觀花,難以消化。一度有人認為,只要是多媒體課就是優質課,如果不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難以評上優質課,在課評中有人還認為多媒體課件畫面越豐富、形式越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而對教師的語言、語調、教態、教法怎樣,卻忽略了,課堂教學出現了華而不實的傾向。
教師在備課時,往往過多考慮的是如何使自己的課件設計更精美,聲、形、色俱佳,而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卻很少去認真探究解決的辦法,也無暇深究。授課中靠不斷轉換的畫面、變化的音像效果來吸引學生,而教師對要點知識板書分析講解不夠,課堂節奏快,使學生思考的時間減少。貌似課堂容量大,學生獲取的知識也不少,實際上是“水中月,鏡中花”,學生所學知識必然是朦朦朧朧的。
科學的課堂教學效益觀非常強調教學交往的有效性,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師生間良好的交往,教師精心準備的課件要用一種藝術的方法輸出,選好突破口,使學生從接受信息到加工信息、儲存信息之間有一個好的過渡,深入淺出,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比如學生常問到的心肌梗死和心肌梗塞的異同,在演示心肌、冠狀動脈的基礎上,講解要點在于一個側重心肌,一個側重冠脈。課堂教學中不要把學生注意力集中放在屏幕上,要啟動學生動腦、動筆、動口、動耳等來吸收知識。不然,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吃力。
案例三:教師舉例化解難點知識的內容
內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有些內容抽象難懂。
在談及腹腔疾病時,有學生問到這樣一個問題,腹、盆腔臟器都被腹腔臟層所包繞,但都在腹腔外面,如何理解?分析:教師將書本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學生深入思考后,不知所云,僅僅懵懂地接受。
受傳統授課思想的影響,課堂教學中教師仍視學生為“容器”,把知識灌入“容器”,顯然教學效果甚微。教師換位思考,舉出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去化解上述疑問,如大家出外游玩,老天突降大雨,有人將大塑料袋披在身上,人體若是一個器官,貼身的一層為臟層,另一層在外為壁層,中間為塑料袋圍成的腔(好比腹膜腔),人雖被臟層包裹,但并非位于塑料袋圍成的腔。該例子結合了學科的特點,接近了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起來容易,也更有趣。
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師要根據課程目標,設計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如舉例、啟發、討論等。依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精選教材內容,突出專業特色,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同時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不同教法的輔導,發揮學生自身主導作用,既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思考,從而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再如血鉀是人體內重要的離子,其對心電圖的影響很重要,可啟發學生將T波看成鉀離子的TENT(帳篷),血鉀低,帳篷(T波)下降、凹陷(出現U波);血鉀高,帳篷(T波)隨之升高。
案例四:學生學法的困惑一名女生很喜歡自己的專業,為自己制訂了拿獎學金的目標。她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每堂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教師教法得當,講解思路清晰,又有多媒體輔助教學,大大提高了她的積極性,每節課都能聽懂教師講的內容,課后作業也能非常順利地完成。
然而考前卻犯了難,面對厚厚的教材,眾多的知識,不知如何下手,前面已會的知識也變得模糊不清了。即使教師有系統復習,學生也漫不經心,期待教師的復習題。她按照教師的要求把復習題及2~3套模擬試卷全背會,考試很順利,也拿到獎學金。不過她有些茫然,平時每一節課刻苦認真學習,有沒有必要?
分析:教師教學事半功倍,學生知識難成體系。中職教學中,多數課程教學時數被壓縮,課堂知識容量大,使得課堂上復結、練習的課時被減少甚至取消。雖然課堂上教師花了很大精力講解知識,但也有部分學生不專心,反正期末能索取老師的復習題。平時學習好的同學會感到所學的知識太多、太亂,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從而使教學有效性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