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發表建筑結構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建筑工程,結構裂縫,防治
一、工程概況
該工程為地上30層,地下3層,建筑總高度為120m。其建筑平面呈D:38m 的圓形,外圍是16 根框架柱,內筒采用雙筒型式,里側為邊長9.78m×11.83m的方筒,外側為D:17m的圓筒。最初設計采用雙筒一直到頂的結構體系,而且已按此設計完成地下室及地面4 層的主體結構施工,后來新業主要求擴大20 層以上客房的使用面積,把20層以上的圓筒取消,只保留方筒。這一結構體系的大調整,使傳力路徑發生了重大改變,于是有關設計人員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處理。隨后第5層以上按新圖紙施工,并在19 層樓面按要求取消了圓筒。
二、裂縫的原因分析
對裂縫的界定一般以可見縫寬>0.05mm 的稱為“宏觀裂縫”,反之則稱為“微觀裂縫”。工程中構件產生裂縫的主要原因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動、靜荷載和其他外荷載引起的裂縫;另一類是由溫度、收縮、不均勻沉降的變形荷載引起的裂縫。本工程剪力墻裂縫可認為是由于混凝土收縮及其溫差所引起,而且前者是主要的因素。混凝土收縮是指混凝土在不受力的情況下因變形而產生的體積減小,主要包括:①硬化收縮,即混凝土在水化結硬過程中,由于水泥顆粒不斷水化,毛細管及各孔隙游離水逐漸與水泥礦物質水化,轉化為凝膠及結晶成水泥石,體積略有收縮,亦稱“自生收縮”;②失水收縮,即混凝土內水分不斷蒸發,引起體積顯著收縮,其收縮量占總體積收縮量的80%~90%,亦稱“干縮”;③碳化收縮,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水泥的水化物發生化學反應引起的收縮變形。混凝土自生收縮發生在初凝至終凝期間,干縮發生在終凝后,初凝前的收縮因混凝土尚具塑性而不影響裂縫的產生。
三、混凝土收縮裂縫的主要起因
80年代以前,民用建筑中出現混凝土早期收縮裂縫的機率是相當小的,90 年代后隨著我國泵送流態混凝土施工工藝的逐步推廣,工程中出現早期收縮裂縫的比例逐漸增大,說明與泵送及商品混凝土的廣泛使用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泵送流態混凝土由于流動性及和易性的要求,以及坍落度、水灰比增大,水泥標號提高,水泥用量增加,骨料粒徑減小,外加劑用量增多等諸多因素的變化,導致混凝土的收縮及水化熱作用比以往低流動性混凝土大幅增強,前者的收縮變形量約為(6.0~8.0)×10- 4,而后者僅為(2.~3.5)×10- 4。美國ACll305委員會在1991 年發表的《炎熱氣候下的混凝土施工》中指出,混凝土入模溫度高,環境相對濕度低和陽光照射引起混凝土表面水分蒸發快是產生混凝土早期干縮裂縫的原因。
(1)水泥。水泥水化熱被一致認為是引起混凝土裂縫的主要原因,主要通過控制水泥用量來實現對其的控制。常規概念認為水泥用量越大,混凝土強度越高,尤其是隨著高強混凝土的大批量使用,混凝土配中的水泥用量逐漸增大,混凝土收縮裂縫也就相應增多,這已成為目前建筑界的突出問題。論文格式,建筑工程。。而實際上現代高強混凝土的研究表明,由于混合材料的出現,混凝土強度與水泥用量之間并非一定成比例關系,在低水泥用量的情況下同樣可以配制出高強混凝土。
(2)混合材料。目前為了提高混凝土的施工可操作性,使混凝土硬化后獲得高性能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雙摻”技術,即同時摻人高效減水劑及活性摻合料。減劑能有效降低混凝土水灰比,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提高混凝土強度,節省水泥用量。混凝土中的添加物當所占比例<5%時稱為摻量,超過的則稱為混合材料。
(3)水灰比。若水灰比過大,則混凝土結構內部的水孔及毛細孔增多,骨料與水泥石界面的泌水也增多,造成結構疏松,混凝土拌和物的總用水量對干縮的影響較顯著。
四、本工程裂縫現象解釋
從以上分析可知,本工程筒體剪力墻裂縫是由于混凝土收縮引起的,不是結構性裂縫,對所出現的各種現象可以解釋如下:
(1)當圓筒與方筒同時存在時,裂縫出現在圓筒外側是因為方筒受圓筒所包裹,且環境相對較陰暗潮濕,空氣對流也不明顯,處在這樣好的墻體養護環境下,水分不易蒸發,因而混凝土收縮不明顯;同樣,圓筒墻體內側也較少發現裂縫。
(2)隨著樓層的增高,墻體裂縫呈增多的趨勢,這是因為高空風速加大,日曬時間延長,溫差大,在相同時間里混凝土失水更多,導致收縮裂縫發展迅速,但最終收縮量相差不大,因此呈現裂縫條數多則細、少則寬的規律。
(3)裂縫呈“棗核形”( 即梭形) ,不穿過樓層,是由于樓面的“模箍作用”所致。其機理是由于被約束體(墻體)的變形受到約束體(樓板及墻暗梁)的約束,隨著逐漸遠離樓面及暗梁,該約束力逐漸減弱并形成收縮裂縫。在裂縫形成過程中,裂縫處必然會產生變形,而這種變形往上下伸展在接近樓板處因受到約束而其延伸受到限制,直至逐漸消失,因此可以認為約束作用既引起剪力墻開裂,又限制了裂縫的發展。
五、對剪力墻裂縫的處理措施
5.1“放”的措施
“放”就是盡量減少對混凝土收縮變形的約束,如同治水中的“放水疏導”法。本工程設計上可采取開“小結構洞”的方法,把方筒東西面長墻分成2 個墻肢,洞口用磚墻封實,不影響使用功能。由于在水平力作用下剪力墻結構變形曲線呈彎曲型,到建筑上部剪力墻位移較大,其剪切剛度的局部削弱對結構綜合剛度影響不大,因此在設計上是可行的。由于開洞后混凝土的收縮應力得到釋放,可以從源頭上控制裂縫的發展。
5.2“防”的措施
“防”就是采取措施減少混凝土的收縮。從前述對混凝土材料的分析可知,把混凝土配比中的水泥從365kg/m3 減小至300kg/m3,粉煤灰用量從80kg/m3 增加至120kg/m3 甚至更多,水灰比0.8適當調低,都仍留有很大的余地。
5.3“抗”的措施
“抗”就是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抵抗收縮變形的能力,一般可以用提高配筋率或減小鋼筋間距的辦法。本工程剪力墻配筋率合適,所以可在配筋率不變的情況下用等面積代換法,調整鋼筋間距,減小鋼筋直徑,讓水平構造筋“細而密”,鋼筋間距由200mm 縮小至100mm 甚至80mm,把混凝土一部分的拉力轉移到鋼筋上來,使混凝土的收縮趨于均勻,只在構件中產生微裂縫,釋放應力以避免或減少宏觀裂縫。
六、裂縫的評價及處理
混凝土裂縫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有害程度卻是可以控制的,有關標準可根據使用條件而定。從結構的耐久性要求、承載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等方面考慮,按照我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規定,室內正常環境鋼筋混凝土結構最大裂縫寬度允許值為0.3mm,基本上是本工程裂縫寬度的上限值。論文格式,建筑工程。。論文格式,建筑工程。。裂縫深度H 與結構厚度h 的關系為:h≤0.1H 為表面裂縫,本工程裂縫均屬此范圍;0.1H<h<0.5H 為淺層裂縫;0.5H≤h<1.0H 為縱深裂縫;h=H 為貫穿裂縫。論文格式,建筑工程。。論文格式,建筑工程。。根據對該工程在7 月后貼石膏的情況觀察,沒有發現裂縫有發展的趨勢。論文格式,建筑工程。。1- 4 層剪力墻原來是應該有裂縫的,但在抹灰批蕩一段較長時間內均沒有發現裂縫,說明裂縫已趨穩定而不需進行修補。
以往采用單一板書方法,學生感覺比較枯燥,而且教師在課堂上大量時間用來板書,影響課堂進度。使學生失去學習積極性,甚至失去學習興趣。另外,很多圖、表不能以板書形式表達出來,教授效果不理想。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師能夠在課前做好準備,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揮。但是,如果一味在課堂上放映幻燈品,也會使學生視覺疲勞,而且像很多推導公式等內容如只用多媒體教學,也會使效果較差。在教學工程中,以多媒體為主,板書的講解為輔,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增強學生記憶,加深印象。
二、密切聯系技術性立法文件進行教學
為了指導結構設計的工作,各國都制定專門技術標準和設計規范,成為土木工程專業結構設計的技術性專業立法文件。本門課與《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0)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密切相關。我國在進行大量試驗、調查與統計的基礎上,對可能作用于結構的各種荷載大小有明確規定。而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規范中所涉及到的許多計算方法和構造措施還不一定盡善盡美,因此,各國每隔一定時間都要將自己的技術性立法文件進行修訂,使之更加完善。所以需要學生在運用規范學習過程中,也要善于發現問題。
三、加強實驗和實踐性教學
1.加強實驗環節。
本門課與實驗密切相關,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安排實驗環節,使學生更直觀清晰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數據,培養學生科研動手能力。本門課可安排的實驗環節有四個:第一,在講授材料的力學性能時,鋼筋受拉、混凝土受壓的力學現象及指標可以使學生通過實驗進行觀察。由于鋼筋的實驗在學生學習材料力學時已經做過了,可以課堂復習一下,而混凝土棱柱體受壓過程需要在實驗室進行演示。第二,在學習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時,適筋梁受彎破壞過程需要在實驗室呈現。在試驗中,學生通過觀察才會直觀、清楚感受到適筋梁破壞的三階段。第三,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的計算中,由于公式中的系數是通過試驗和經驗獲得的,可以在實驗室進行一種荷載下的受彎破壞試驗,安排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并進行分析,與課堂所學的公式進行對比。第四,在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中,可以設置短柱和長柱的受壓破壞試驗,使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在實驗中,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在鞏固規范和課本知識的同時,也會不斷發現問題,并不斷探索創新。這樣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促進本學科的技術創新。
2.加強實踐性環節。
《混凝土結構原理》這門課程具有一定的實踐性。一般在本課程結束后安排一周的課程設計,題目是鋼筋混凝土樓板結構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包括對板、次梁、主梁的截面初選、內力計算、配筋計算和結構施工圖的繪制,使學生對前面學習的受彎構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載力計算等內容進行加深和鞏固,并且鍛煉學生熟練查閱《建筑結構荷載規范》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能力。一般此類課程設計是根據學生的實踐能力單算成績的。這樣也大大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了課程設計外,還應該在平時課程結束后布置一定課程作業,及時輔導和認真批改。例如設計偏心受壓柱等,使學生能夠及時消化和掌握所學知識。另外,畢業設計也是本門課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畢業設計中的結構設計計算是混凝土結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綜合應用。對于我校土木工程本科畢業生,只有一部分能夠進入設計院進行設計工作,而還有相當一部分要進入施工、監理等崗位。并且,書本學來終覺淺,到工程項目實地參觀和考察才更加直觀。所以,在本門課教學過程中,應該安排至少3次到現場的實地參觀任務。例如,在課堂上講到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的大小與作用,到實地才會直觀了解在澆筑混凝土時如何操作才會確保保護層的厚度。還有,鋼筋的現場連接、布置與排列等等,使學生聯系課堂理論知識,進行對比。實地參觀和考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四、鼓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所以在教學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的科研活動。學生根據自己興趣,參加到相關老師的混凝土技術的項目中。也可以申請學校或者學院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對在實驗和實踐環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鼓勵學生把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以科研論文的形式在土木工程論壇或者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
混凝土無損檢測(NDT:Nondestruetive Testing)是指在不破壞混凝土內部結構和使用性能的情況下,利用聲、光、熱、電、磁和射線等方法,直接在構件或結構上測定混凝土某些適當的物理量,并通過這些物理量推定混凝土強度、均勻性、連續性、耐久性和存在的缺陷等的檢測方法。
實踐證明,由于具有不破壞混凝土結構構件,操作簡單、費用低,不受結構物尺寸和形狀限制,可對重要結構部位長期監測等諸多優點,混凝土無損檢測技術已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也必將有更大的發展。
1 進一步擴大混凝土質量無損檢測內容及使用范圍
混凝土檢測技術是多學科多領域緊密結合的產物,從20世紀30年代人們就開始研究混凝土無損檢測方法。材料學和應用物理學的發展,為無損檢測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電子技術與計算機科學的迅速發展,又為無損檢測技術提供了現代化的測試手段。
隨著人們對建設工程質量的關注,國家頒布了《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明確了建設單位,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的責任和義務,并提出了主體結構工程、地基基礎工程在設計文件規定的合理使用年限內長期保修和對事故責任人終生追究法律責任。住建部也全面貫徹有關標準的強制性條文,進一步完善了建設工程的標準體系和明確了質量管理的技術依據。這些措施的落實,使無損檢測技術在建設工程質量管理中的作用和責任日益明顯。這是因為工程質量是由一系列工程技術指標來體現的,這些指標的量化值又是通過檢測來獲取的,如果檢測結果不準確則必將對工程質量造成誤判。目前施工質量控制和驗收還僅僅建立在前期材料試件檢測和外觀檢測的基礎上,但結構物的原位質量才是實際的工程質量,而原位質量只能通過無損檢測的手段來獲取,
另外,隨著無損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臻成熟,它不但已成為工程事故的檢測和分析手段之一,而且正在成為工程質量控制和構筑物使用過程中可靠性監控的一種工具。可以說,在整個施工、驗收及使用過程中都有其用武之地。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強度檢測和缺陷探測兩方面,為了滿足新的需要還應進一步開拓新的檢測內容,例如,混凝土耐久性的預測、已建結構物損傷程度的檢測、早期強度檢測,高性能混凝土強度及脆性的檢測等等。只有不斷拓展無損檢測的檢測內容和使用范圍,才能有效保證建筑產品混凝土質量及強度,確保建設工程質量安全。
2 積極拓展混凝土無損檢測新途徑
無損檢測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在混凝土檢測方面得到較為一定程度的應用。但是,隨著檢測內容和使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必將產生出無損檢測的新技術、新途徑。目前,已有技術主要集中在測強和測缺兩方面。
在混凝土強度檢測方面:如何提高強度檢測的精度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應該看到,在過去的20年中,測強技術進展不大。究其原因,除了混凝土強度的影響因素太多、太復雜之外,還因為過去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超聲和回彈等方法上,思路不夠開闊。從理論上來說,超聲、回彈測強主要是建立在混凝土應力應變與強度的相關關系上的,而與混凝土強度相關的因素很多,在實踐中應該擴大探索的范圍,以便綜合更多參數,確保檢測精度。半破損方法的檢測結果比較直觀可靠,許多工程都采用無損方法作為普遍測量的手段,而用半破損方法作為校核手段,兩者的結合無疑可提高檢測精度和檢測效率,但如何合理結合是需進一步研究的關鍵問題。
此外,無損測強方法所推定的混凝土強度,與按混凝土立方體強度標準值所計算的強度等級之間的統計關系需要進一步明確,以便使無損檢測的評定結果與試件評定結果具有等效性。
在缺陷檢測方面:超聲測缺技術近年來進展較快。
在測試結果處理技術方面,可以說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飛躍,即由數理統計方法進入信息處理技術的新階段。數據處理與信息處理的含義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對大量測試數據分析處理,歸納有關規律,它主要運用數理統計的基本理論;而信息處理則是指信號的變換、分離、濾波、頻譜分析、成像、存儲、記錄等方面的技術。例如CT成像技術、頻譜分析技術、神經網絡技術等近年都已越來越多地被無損檢測研究者運用,在所發表的研究論文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并已運用于工程檢測,使檢測結果的直觀性和可靠性大為提高。此外,一些新的物理方法將會更多用于缺陷探測,例如,雷達技術、紅外遙測技術、沖擊回波技術等。
在檢測儀器方面:我國的非金屬超聲檢測儀已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有些儀器甚至已處于領先地位,但其他方法的儀器則相對落后,隨著其他檢測方法的研究和應用,儀器也必將隨之發展。
技術規程的編制也是大力推進無損檢測技術的重要保障因素。因為它一方面是對該項技術研究成果的總結和提高,另一方面又是對該項技術的促進。目前我國雖然制訂了無損檢測的部分技術規程,但尚未形成體系,今后應將無損檢測規程納入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檢測體系中統一規劃逐項落實。
3 大力加強無損檢測技術隊伍建設
區由于土地資源的稀缺,于是房屋建筑工程愈來愈向高層、甚至超高
層建筑方向發展。建筑物的樓層越高,施工環境越復雜,其施工難度
便越大。在高層建筑工程中,其結構施工和外觀裝飾裝修工程的施工
部分往往需要施工人員在建筑外部搭設腳手架來進行,為了滿足施工
的需要,鋼管扣件式懸挑外腳手架應運而生,并逐漸得到了業內人士
的廣泛認可和應用。通過對懸挑式外腳手架的概念和特點介紹,就懸
挑式外腳手架的搭設技術在高層建筑施工中的應用作了重點探討。
關鍵詞:懸挑式外腳手架;高層建筑;搭設技術
中圖分類號:TU97文獻標識碼:A
在建筑工程的建設施工中,為了更好的保護建筑施工人員的安
全,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保證建筑施工的可行性,常常會采用
到懸挑式外腳手架。而懸挑式外腳手架作為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外
腳手架的其中一種,它具有著廣泛的適用性和安全可靠性。也就是說,
懸挑式外腳手架適用于大部分建筑工程的施工,且它具有自身結構穩
定、安全程度高的特點,如果對其進行反復使用,還可以有效降低工
程的施工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益,為建筑企業節省并創造一
2
定的經濟效益。
1懸挑式外腳手架的特點
懸挑式外腳手架是指將腳手架本身所具有的一定重力依附到建
筑主體結構上的,不著地搭設的一種剛性懸梁腳手架。懸挑式外墻腳
手架在組建之中,通常都是將懸挑梁或者鋼梁作為主要的承載力結
構,通常都是依附在鋼結構或者鋼筋混凝土構件之上,且在搭設中多
數采取鋼管作為主要的材料,同時對于接頭應當采用螺栓進行連接,
而不能直接進行焊接。
2懸挑式外腳手架的結構形式
挑梁式是懸挑式外腳手架的主要搭建方式,通常在施工的過程中
都是采用型鋼跳梁作為主要的承力結構。在腳手架搭設中,使其受力
如同懸挑梁一樣,在橫梁的根部承受較大的剪力和彎矩力,同時在施
工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承載安全,一般鋼梁都是選擇型鋼為主要搭設原
材料,同時還要選擇規格較大的結構模式和工字鋼;挑撐式在懸挑式
外腳手架搭設過程中,采用斜撐桿構件與型鋼跳梁組成倒三角結構,
進而合理承受上部的腳手架荷載力,這種結構主要應用在目前剪力墻
施工之中。在施工的過程中當應用框架結構的三腳架與結構梁、鋼構
件形成一個系統整體時,三腳架的安排可以結合梁、列位置或采取三
腳架對應地板高度的方法,這種構成模式旨在確保壓縮的桿對角線的
穩定性;撐拉結合式,撐拉結合式一般是采用斜拉桿、斜撐桿以及型
鋼挑梁共同組成的一種復雜結構,對于腳手架上部荷載有著較強的支
撐力。由于這種結構是一種超靜定結構體系,斜拉桿與斜壓桿之間的
3
應力分布較為復雜,且難以控制,因此在設計工作中應當采取挑撐或
者挑拉結構中的一種作為主要的承載方式,以另外一種為輔,進而確
保腳手架結構的使用安全;挑拉式由鋼梁和斜桿構成軸承結構和正只
角承載力是挑拉式懸挑式外腳手架的重要承載結構,這種結構對于腳
手架穩定性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由于在搭設之中斜桿與斜壓桿之間
不存在穩定性問題,因此在設計的時候可以忽略斜應力,但是在設計
中對于腳手架承載力存在著較高的要求按照主軸承結構的懸挑式外
腳手架設計是挑拉式腳手架的主要搭設措施。
3懸挑式外腳手架施工要點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項目中,懸挑式腳手架在施工和搭設的過程
中,通常都是采用各種鋼扣件、螺栓來直接進行連接和搭設的過程,
而對于一些特殊部位的工程項目其在施工的過程中則是以先進科學
技術方法進行施工的,由于懸挑式外腳手架具有著廣泛的適應性和安
全程度高的特點,在施工中受到企業單位的青睞,同時由于其反復使
用的特點可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益,還避免了在施工中造成
的材料浪費。
3.1荷載計算
恒荷載,恒荷載是各種恒定不變的荷載力,這種荷載力主要可以
分為腳手架自重,如立桿、剪刀撐、橫向力干、豎向水平桿和相關扣
件的自重等引起的荷載力;同時也包括腳手架相關配件、構建的自重,
如腳手板、欄桿、安全網等配套設施的自重;活荷載,活荷載是受到
其他因素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不定時荷載,如工作人員的重量、在施工
4
操作中所使用的材料、器具等自重;同時也有一些自然荷載因素,如
風荷載等。
3.2架體荷載計算
腳手架作為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主要輔助設備,是高層建筑工
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其在計算中對于架體荷載要全面分析,主要包
括對橫向、縱向水平桿和相關強度的計算,同時對連接扣件的抗滑承
載力和穩定性也要進行合理完善的處置。
3.3結構和連接計算
根據懸挑外腳手架搭設規律和方法進行分析,在腳手架計算的過
程中對于荷載傳遞規律、構建分布規律要嚴格分析,并且要對型鋼底
梁進行全面分析與總結。
4搭設材料的選擇
不管是哪一種搭設方式,搭設材料的選擇都是影響并決定其結構
穩定性的重要因素,材料選擇的好壞以及材料質量控制的好壞將直接
影響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益。因此,在進行懸挑式外腳手架搭設之前,
要嚴格控制搭設材料的本身質量,選擇高質、合理、適當的搭設材料
來進行腳手架的搭設。一般來說,懸挑式外腳手架的搭設材料主要包
括鋼管、扣件、腳手板和連墻件等材料。以下主要就搭設材料的選擇
和控制作以下論述。
4.1鋼管的搭設
在現階段的建筑工程建設中,鋼管是采用率和使用率都比較高的
一種建筑材料,尤其在懸挑式腳手架的搭設中,其主體腳架的搭設材
5
料便是鋼管。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關施工人員在進行懸挑式外腳
手架的搭設工作時,其所選擇的鋼管材料的最大重量應該限制在25kg
以下(包括25kg)。此外,在利用鋼管材料進行腳手架搭設時,搭設
之前還應該在鋼管材料的表面涂抹一層防腐漆,防止鋼管表面因外界
因素影響而產生腐蝕,從而降低鋼管的搭設質量。在搭設過程中,嚴
禁在鋼管的表面進行打孔作業,鋼管和鋼管之間或者鋼管和其他搭設
材料之間的連接應該采用螺栓和連接件。
4.2扣件的搭設
對于懸挑式外腳手架的扣件搭設,首先應該保證的依然是扣件材
料的質量。為了保證所選擇扣件材料的質量合乎搭設標準,因此在扣
件搭設和使用前要對扣件進行檢查,對于一些質量不達標的扣件,如
存在裂縫、變形等不良勝質的扣件要注釋標明,并將其擇出,禁止有
質量缺陷的扣件投人使用。另外,在扣件的搭設過程中,如果扣件與
扣件之間,或者扣件與其他搭設材料的連接處出現了螺栓滑絲現象
時,要及時更換新的、優質的螺栓。要隨時注意扣件的生銹狀況,及
時處理和解決已經生銹的扣件。
4.3腳手板和連墻件的搭設
一般的工程項目中,腳手板多采用鋼板、木塊和竹板等材料,其
中材料重量不能夠超30蠅,材料的材質也應當滿足目前企業規定和相
關的建設標準;連墻件在懸挑式外墻腳手架搭設中一般都是選擇管
材、線材和型材,同時材質也應當以施工設計為標準,符合當前的施
工建設標準規范。
6
5搭設規定
(1)懸挑腳手架在搭設中高度一般設置在20m左右,否則就需要
采用相關的分段卸載裝置,進而提高搭設的質量和可靠性,確保工程
施工安全和順利進行。
(2)主節點設囂中需要設置一個橫向的水平桿,且這根橫向水平
桿要通過直角方像與扣件緊密相連,并且嚴禁拆除。
(3)腳手架必須設置縱、橫向掃地桿,縱向掃地桿應采用直角扣
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2O0mm處的立桿上。橫向掃地桿也應用直角
扣件固定在緊靠縱向掃地桿下方的立桿上。
6結語
懸挑腳手架通過懸挑承力結構將整個高層外腳手架多次分段并
向建筑結構卸載傳力,分段的外腳手架結構自成體系,因而懸挑腳手
架不僅能夠滿足不同高度的外腳手架的搭設需要,還可根據施工的實
際需要進行相對獨立的拆除或翻搭。由于懸挑外腳手架可根據不同的
結構形式及搭設高度選擇不同結構形式的懸挑承載力結構,因此可適
用于各種高層建筑結構的施工。這種承載力方式還可與一些特殊的高
空懸挑結構支模施工相結合起來發揮其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岳新峰(1975―),男,工程師。1998年畢業于山東
關鍵詞:粘結機理;破壞機理;影響因素
引言
混凝土結構是當今世界上用途最廣、用量最大的建筑結構。并已被廣泛應用于已建的和在建的水利、交通、工業民用建筑等大型國民經濟基礎性設施和國防工程中。但同時,它也面臨著嚴重的耐久性問題。工程實踐證明,在原有建筑形體基礎上對其進行加固和改造,不僅可提高原結構的安全,而且能達到新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而這些都會涉及到新舊混凝土粘結的問題,新舊混凝土粘結的質量直接影響加固改造成果的質量。因此,對新舊混凝土界面的粘結以及受力性能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工程應用價值。
1新舊混凝土界面粘結機理
關于新舊混凝土的粘結機理,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新舊混凝土的粘結模型分為滲透層、反應層和漸變層。滲透層在老混凝土一側,是由老混凝土以及由界面長入老混凝土的晶體組成;反應層是物理化學變化最復雜的區域,主要由界面劑的水化產物以及界面劑與新舊混凝土的化學反應產物組成,該層的晶體較大,孔洞較多,為界面強度的決定因素;漸變層是由反應層向新混凝土的過渡層,主要由新混凝土的水化產物組成,但該層的晶體較新混凝土本體大,孔洞也較多。
2新舊混凝土的結合面薄弱原因分析
新舊混凝土破壞曲面不是唯一的,大部分情況下,會在原結合面附近或沿偏離結合面的區域破壞,這一破壞區域,叫做界面過渡區,它是新舊混凝土粘結后的薄弱區。對于界面過渡區的破壞機理,主要是下面兩種觀點。其中之一認為界面過渡區的破壞機理與整澆混凝土的破壞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其內部的潛在缺陷比整澆混凝土更嚴重。造成這種嚴重缺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粘結面附近舊混凝土的強度劣化及粘結面鑿毛處理時對老混凝土骨料的擾動;
(2)粘結界面處新舊混凝土結合不良;
(3)新混凝土澆筑不實及新混凝土本身固有的結構組織特性。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界面過渡區的破壞機理不同于整澆混凝土,其破壞機理是由于界面過渡區本身的特點以及界面生成物造成的。通過一些SEM照片可以發現,界面區中主要存在C-S-H凝膠(水化硅酸鈣)、C-H晶體[Ca (OH)2]、Aft (鈣釩石)、未水化的熟料及孔洞、裂縫,界面區中C-H晶體數量多且晶體尺寸較大,而且孔洞較多,對界面粘結將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這種觀點認為界面過渡區具有以下特點:
(1)界面過渡區中晶體比水泥漿本體中的晶體粗大;
(2)界面過渡區中晶體有擇優取向;
(3)界面過渡區中晶體比水泥漿本體具有更大、更多的孔隙。
3新舊混凝土界面粘結的影響因素
3.1 界面處理工藝對界面粘結的影響
大連理工大學的趙志方等人采用了高壓水射法對新老混凝土粘結面進行沖毛處理試驗,以3種噴射水壓力得到了不同粗糙度的老混凝土表面.隨后進行了劈拉強度試驗,其結果表明隨著噴射水壓力的增大,粘結面的粗糙度增大,新老混凝土的粘結劈拉強度也隨之提高,約為老混凝土整體劈拉強度的64.1%~75.5%,為新混凝土整體劈拉強度的63.3%一74.5%[1]。
切槽法[2]是近幾年提出的一種新的界面處理方法,是用人工或機械在老混凝土表面上按照一定的深度進行間隔切槽,每個切槽深度約為老混凝土最大粗骨料粒徑的1/4~1/2,槽寬為老混凝土最大粗骨料粒徑的1~1.5倍。
此外,還有噴蒸汽法、氣錘鑿毛法、化學腐蝕法以及最常用的人工鑿毛法等粘結面處理方法.綜合考慮,高壓水射法和噴砂法由于其效率高,且不損傷周圍老混凝土的特性,因而能獲得較高的粘結強度,但其購置設備費用較高;人工鑿毛法易在老混凝土界面產生擾動,產生附加裂縫,但施工技術簡單且工程造價低,因而在實際工程中較常使用。
3.2 界面劑的選擇對界面粘結的影響
經過粗糙度處理的老混凝土表面涂刷界面劑可改善老混凝土的粘結微觀結構,提高粘結性能,提高的幅度隨界面劑種類的不同而異,一般可達8%一60%。常用的界面劑有水泥凈漿、水泥砂漿、快硬鐵鋁酸鹽水泥漿、水泥膨漿及聚合物類界面劑等,均能改善新老混凝土粘結性能,而水泥凈漿具有經濟實用的優點,且其提高新老混凝土粘結斷裂韌度效果較好,因此在工程種應用較多。界面劑厚度一般不超過3mm,以0.5~1.5mm為宜。
汕頭大學的李庚英等人以粉煤灰、細砂為改性材料配制了新型界面劑:水灰比為0.4,水泥和砂比為1。進行劈拉試驗與同水灰比的水泥凈漿、水泥膨漿相比較。試驗結果顯示,新型界面劑顯著提高了界面粘結強度,其劑較水泥凈漿和水泥膨漿分別提高了25.6%和34.2%,且界面層結構密實。申豫斌采用碳纖維水泥砂漿作為界面劑[3],用劈拉試驗測試新老混凝土粘結界面抗拉強度。與水泥凈漿做界面劑7、14、28d的粘結強度比較,可提高75.5%、80.7%、80.0%。
3.3 新混凝土的種類對界面粘結的影響
混凝土結構加固所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設計時宜比原結構、構件的設計混凝土強度提高一級,且不應低于C20.粘結強度隨著新混凝土強度的增加而提高,但提高幅度很小,且不經濟。
趙志方等人對由1年以上齡期的老混凝土制成的新老混凝土粘結抗折試件進行試驗,新混凝土分別選用了普通硅酸鹽水泥混凝土、尼龍纖維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快硬鐵鋁硅酸鹽水泥混凝土.實驗結果表明,尼龍纖維混凝土對新老混凝土粘結抗折強度提高不大,纖維混凝土對粘結抗折強度有一定的提高,而快硬鐵鋁酸鹽水泥混凝土的粘結抗折強度高于同齡期普通水泥混凝土,可適用于一些緊急搶修工程.且摻入纖維、聚合物或采用預鋪骨料混凝土等均可不同程度的減小混凝土的收縮,提高新老混凝土的粘結性。
4 結語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論述,可以看出,新老混凝土的粘結性能與實際的施工方法、對粘結面的處理方式、施工中使用的界面劑、老混凝土強度和老化程度、新混凝土的強度等都有密切關系。
同時關于新老混凝土粘結還存在以下問題待解決:
(1)界面處理方式、界面劑、新老混凝土齡期、植筋等因素對新老混凝土粘結性能的影響,目前試驗和理論研究并不充分,而且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結論并不統一,甚至矛盾。
(2)關于粘結面粘結強度的計算公式目前還寥寥無幾,且結果并不可靠。
(3)目前的試驗研究絕大部分集中于小構件試驗,對于足尺試驗涉及并不多,試驗結果難以移植。
參考文獻
[1] 趙志方,趙國藩.采用高壓水射法處理新老混凝土粘結面的試驗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1999,39(4):558-561.
[2] 韓菊紅.新老混凝土粘結斷裂性能研究及工程應用[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2.
[3] 申豫斌.新老混凝土粘結界面收縮裂縫和疲勞特性的試驗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2001
[4] 高劍平等.不同界面劑對新舊混凝土粘結強度影響的試驗研究[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 20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