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文學藝術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文學多元化 文學教育 困境 出路
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一個國家與民族文化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由于文學藝術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使得當下文學藝術的發展呈現多元化格局。文學多元化有利于促進文學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增強民族文學的生命力。與此同時,隨著大眾文化和視覺文化的流行與浸,文學似乎越來越被“邊緣化”了,文學經典不斷地被“解構”或“戲說”,文學教育陷入了某種尷尬的困境,導致文學教育開始遠離文學,文學教育疏離文學精神,文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錯位甚至缺失,文學教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顯然,對于文學教育來說,文學多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又有弊。
一.文學教育的錯位與缺失
首先,文學教育的錯位與缺失造成一些文學接受者在文學精神和文學信仰方面產生危機。在文學多元化語境下,多元的文學藝術價值觀接受者的文學藝術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和富有創造性。隨著文學藝術多元化格局的出現,各種文學思潮蜂擁而至,為當下的文學接受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因而,一些人禁不住西方藝術價值觀念的誘惑,導致文學精神和文學信仰產生危機和分裂。
其次,文學教育的錯位與缺失導致文學藝術價值失范。隨著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傳統文學藝術觀念與現代文學藝術觀念正發生著激烈的沖突,諸如高雅文學與世俗文學的沖突、經典文學與通俗文學的沖突、嚴肅文學與大眾文學的沖突等等,導致一些接受者無所適從,喪失了文學藝術判斷力與選擇力,在文學認知與文學實踐方面陷入困境,主要表現為文學藝術選擇迷茫、文學藝術取向紊亂、文學藝術追求迷失和文學藝術評判失范。
此外,文學多元化的語境導致文學教育遭遇兩難境遇。即是堅持單一的主流文學藝術傳承,排斥非主流文學,還是變革文學教育觀念,以多樣性取代統一性。前者無視文學藝術多元化的社會現實,不利于多元文學發展與共存,導致文學教育與文學多元化格局的激烈沖突;后者雖有助于各種文學藝術的保護,卻無助于文學藝術自身的進步與發展,文學教育也就會因此而變得無所適從。因此,當下的文學教育面臨著文學藝術多元化的嚴峻挑戰。
二.文學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首先,教育過于功利化。伴隨消費文化在意識形態的攻城掠池,特別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精神的陷落,導致教育功利化色彩日益濃厚。在學校教育領域,人們普遍用實用主義看待教育,以具體數據或硬性指標來衡量教育的成功與否。教育產業化、教育商品化的思維使得教育染上了急功近利的通病。高等院校的非中文類專業幾乎不開設文學教育課程,導致學生的文學修養往往是中學的“遺存”與“記憶”。一般而言,高校文學院或中文系往往是文學教育的主陣地,但是當下中文專業的文學教育狀況也并不令人樂觀。諸如,學生的文學教育讓位于外語或計算機教育,讓位于各種“資格證”考試課程的學習,學生的文學閱讀和欣賞讓位于“網聊”、“網絡游戲”或網絡文學作品(如《鬼吹燈》之類)的閱讀。
其次,文學教育“快餐化”。在當下“淺閱讀”時代,忽視或根本就不研讀文學原著的現象幾乎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談到文學經典,大家都會說如何如何好,但就是沒有多少人真正閱讀過經典作品。眼下,文學經典的閱讀代之以觀看相關影視作品,甚至只看作品的“網上介紹”的現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課堂上堂而皇之的文學教育課程也以觀看相關影視作品取代原著的品讀,比如學習《木蘭辭》時,不是讓學生研讀原文,而是讓學生觀看動畫片《花木蘭》。文學教育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日益“快餐化”、“影視化”、“圖像化”的現象比較嚴重,文學課程教學簡直就成了“影視看片會”,要么就是看影視作品,要么就是展示幾張作者的圖片或者講點作者的趣聞軼事,至于作品的分析與鑒賞往往是一帶而過,不了了之。文學教育僅僅滿足于一種“快餐式”的“淺閱讀”狀態,追求視覺刺激,忽視文學精神和文學韻味的把握與接受的現象頗為流行。
此外,對文學經典缺乏敬畏之心,給文學教育帶來負面作用。在虛無主義的影響下,戲說歷史,解構經典,顛覆名著,調侃大師之風大為流行,文學藝術的價值與功用被淡化。從《沙僧日記》、《大話西游》、《悟空傳》到《水煮三國》、《麻辣水滸》,文學名著被肆意拼接、粘貼、混雜和戲謔,堂堂的文學經典被任意蹂躪和糟蹋。一些影視改編者們對文學名著缺乏敬畏之心,用所謂的“無厘頭”、“搞笑”、“雷人”、“雷語”吸引觀眾的眼球。調查顯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樂于接受這種“搞怪文學”形式,而當下相當一部分人的文學知識來自于影視作品等大眾傳播渠道。由此可見,肆意曲解文學經典會給文學教育帶來極大的負面作用。正規的文學教育往往會被網絡上流行的“搞怪文學”教育所沖淡,甚至被徹底“抵消”或“消解”掉。
三.文學教育的發展對策與出路
首先,加大文學教育的開放性。文學藝術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過去那種舉國一統、千人一面的文學藝術格局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文學藝術多元化語境下的文學教育,對此應具有足夠的承受力。特別是在多元文學價值沖突的情況下,文學教育切不可迷失自己的方向,更不能以所謂“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為借口,任其在多元、矛盾的文學藝術價值觀念中沉浮,而應盡可能地予以干預并加以引導。但干預不是訓導,而是指導。文學教育應在指導文學接受者對各種藝術及其價值取向進行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結合個體的狀況,幫助學生自主、合理地選擇和追求文學藝術價值。因此,應樹立適應文學藝術多元化語境發展的文學教育觀念,讓文學教育接受者具有接受多元文化和應對文學藝術多元化的開放心態和開放意識。
其次,追求文學教育的豐富性。文學藝術多元化語境下的文學教育要超越原來的文學藝術視野,增加其藝術的包容性。即不能從某一文學體系或文學傳統出發,將其文學成果傳授給文學接受者,而應該在文學教育過程中,將不同的文學藝術體系或流派中的思想文化作為比照,提取營養,傳授給他們。具體而言,一是必須以本民族傳統文學藝術為基點,接受多民族的優秀的文學藝術。文學教育對傳統文學藝術的繼承與弘揚,在于對民族文學藝術精神的內在把握。二是必須注意吸收外來文學藝術的優長。通過對先進的外來文學藝術的傳授,使學生接觸到具有多種價值的文學藝術,與各種異質文學藝術頻繁交往,從而對異質文學藝術以及不同文學價值觀念產生適應性,而這種適應性有利于文學接受者在不同的文學藝術的互動中孕育、創造出新的文學藝術。文學教育必須發展創新。文學多元化語境下的文學教育,不僅僅是簡單地傳授既有文學藝術的過程,而應是一種文學藝術再生、整合與創造的過程。因此,應創新教育機制,革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實效。
此外,增強文學教育的藝術性。以往的文學教育形式單一,模式僵化,方法簡單,基本上是教育者唱“獨角戲”,接受者只是被動接受。在文學藝術多元化語境下,解決文學藝術沖突的有效方法,不是對抗,而是對話。因此,文學多元化語境下的文學教育,應當在文學教育過程中,致力教育者、接受者和教育內容三者之間的對話意識的培養,培養接受者表達、對話、鑒賞和創造的意識,錘煉接受者的審美能力。文學教育增強對話性,首先要尊重主體意識,給接受者以充分的人性理解。接受者不是被動的受眾,他們有其自己的內在情感、意志與個性,需要予以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尊重與理解文學接受者的理解力、鑒賞力、創造力??傊?,文學教育要講究教育藝術,切實提高教育實效。
一、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之間的差異
文學藝術源自創作者的心靈意象,視覺藝術的起點與其是相同的。然而,二者在創作、欣賞以及具體的指向上卻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一)藝術指向不同
視覺藝術是藝術家將心中的意象外化為美術作品的藝術形式,其藝術指向是從內向外的;而文學藝術則與其相反,作家將在生活中積累的客觀素材通過有機組合,使其構成一部具有深刻內涵的作品,讀者在閱讀作品時,通過文字和符號來追溯作家的內心情感,在追溯的過程中,讀者可能因自身經驗而產生共鳴,也可能因自身缺少相關的經驗而進行擴展想象,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其藝術指向都是由外向內的。
(二)所采用的媒介有所不同
對于視覺藝術的創作而言,顏色、形狀等美術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藝術家在創造作品的過程中,必須將可用的視覺元素進行組合,創造出與原始自然形態有所不同的造型,給人以不同的視覺傳達。以著名畫家梵高的畫作《星空》為例,畫家運用濃郁的色彩,使用藍色、黃色與黑色三種顏色,通過色塊的組合,展現出一種不同于具象派的畫風,觀看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便能體會到畫家所要表達的感情。
對于文學藝術的創作而言,文字、符號等文學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作家在撰寫文學作品時,需要將這些抽象的文學元素進行組合,創造出可供讀者進行任意想象的文學篇章??梢哉f,文學藝術的創造,不僅作家需要加入大量的思維要素,讀者在腦海中的想象也需要應用一定的思維能力。因此,文學藝術的創造,更具有思維特性。以魯迅先生在其小說《故鄉》中描寫閏土少年的一段文字為例――“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通過閱讀這段文字,讀者的腦海中大致可以出現這樣一個畫面:金黃色的滿月嵌在夜間深藍的天幕上,一位佩戴著銀色頸圈的少年站在種著西瓜的海邊沙地上,將鋼叉插向一匹猹。因讀者想象能力不同,場景中的具體細節可能有所不同,閏土在讀者心中的形象也會有所不同。
(三)人們感受到的欣賞特性不同
視覺藝術在向觀看者傳達形象時,給人以具象性的欣賞感受,觀看者只需要觀看到視覺形象,就可以直接獲得具體的視覺感受,即在觀看的過程中直接獲得了欣賞結果。以霍去病墓出土的“馬踏匈奴”石雕為例,該石雕在一整塊的花崗巖上雕出了昂揚戰馬將手持弓箭的匈奴士兵踏翻在蹄下的形象,其中,馬的部分以圓雕形式雕出,馬腿下方則直接以浮雕與線刻形式勾勒出匈奴士兵在馬蹄下掙扎的形象。這個石雕在整體上可謂是渾然一體,雖然不如現實中的馬形象,卻以簡練但直接的視覺形象給人以直接的視覺感受,其渾然壯闊的視覺沖擊性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但人們在欣賞過程中卻能直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
文學形象在傳達感情時采用了抽象的語言符號,讀者必須在閱讀的同時運用自身的想象力去體會,所獲得的欣賞感受因讀者想象力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每個讀者心中的“潛象”都是各不相同的。若用一個成語來解釋,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若用莎士比亞名言來形容,便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較于視覺藝術,文學藝術少了直接觀看的過程,卻多了思考理解的過程,其具有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更加明顯。
二、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的互補性
(一)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美術所具有的視覺藝術與文學所具有的文學藝術相比,其表現領域要狹窄得多,美術常見的藝術創作題材――繪畫或雕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文學。有關這一論點,最直接的證明方式便是現實中許多美術作品都是根據文學作品的情節來創作的。而文學藝術無法如美術一樣直接將圖像展示出來,只能依靠讀者的聯想,雖然具有不可視性,但是就互相的依賴性而言,文學藝術對視覺藝術的依賴性要弱于視覺藝術對文學藝術的依賴性。事實上,視覺藝術是一種空間性藝術,無法展現時間的變換,缺乏對具體內容的描述;而文學藝術在形象展示上缺少視覺藝術的直觀,所以在兩種藝術的創造過程中,產生了將二者結合的需求,現實中插圖與連環畫的出現,便是對這種需求的滿足。Wolfenbarger在其研究中對插圖與連環畫等兩種藝術形式結合的產物給予了肯定,即圖文并茂的圖畫書是一種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結合的獨特藝術形式。可以說,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的互相融合、互相滲透,提高了大眾對文學藝術的接受性,也使得視覺藝術更為人所理解與接受。
(二)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的契合
文學藝術對視覺藝術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學藝術可以破除時間與空間上客觀存在的限制,可以從多個層面自由地展現出社會生活的廣闊性與復雜性。相較于這種表層的影響,文學與美術之間還存在著更為內在性的聯系,這種內在聯系的最直接表現就是詩歌與繪畫之間極高的契合性。
事實上,在世界藝術史上有一種極為特殊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實現了美術與文學的有機結合,這便是源于華夏又發展于華夏的題畫詩――中國畫。這種作品既具有美妙的圖畫形象,又賦有美妙的詩歌,文學與美術兩種元素巧妙地共存于同一幅作品中,二者相互契合,意境渾然于一體。古人所作的中國畫,便是對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之間密切聯系的重視,二者的結合可謂是取長補短、相得益彰。而西蒙奈迪斯這位古希臘詩人曾經有言:繪畫是無聲的詩歌,詩歌乃是有聲的繪畫。WuS更是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美術與文學兩種藝術形式之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由此可見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是相互契合的。
再以愛爾蘭三位著名的“葉芝”為例,這三位“葉芝”分別是約翰?葉芝(父親)、威廉?葉芝(長子)、杰克?葉芝(幼子),其中約翰與杰克是偉大的畫家,而威廉則是最為著名的文學家之一。可以說,威廉?葉芝的詩作尤其是他前期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親與弟弟畫作(拉斐爾前派)的影響;而杰克?葉芝則在其繪畫作品中蘊含了豐富的詩情。威廉在其所作的詩歌《悲哀的牧羊人》中描述出一位孤獨的牧羊人不斷尋求安慰的可悲旅程,在這個旅程中,他不斷向各種事物尋求安慰,這些事物有星星、有海洋、有露珠,然而最終他依然一無所獲,只好回到海邊向貝殼傾訴他的旅途經歷。這一詩作的風格極為鮮明,與拉斐爾前派的畫風有著極高的相似性。杰克則在其畫作中展示出文學藝術所具有的意識流特色,以其典型代表畫作《走向輝煌》為例,畫面中有一名牽著高頭大馬、身著艷色衣物的兒童,兩者一同走向遠方,遠方的天空有亮得炫目的白云,左上角有稍微顯露的太陽,右上角則有一團灰色的云彩。就整體而言,這篇畫作充滿了希望的氣息,兒童象征著朝氣,遠方的太陽與白云象征著光明的未來。然而,畫作中也潛藏著其他元素,即灰色的云彩,從畫家所處時代可知,愛爾蘭在當時處于戰亂之中,灰色云彩則代表著戰爭的陰云。這篇畫作中蘊含著鮮明的視覺藝術特色,其視覺特色可以用其兄威廉的詩作《致未來的愛爾蘭》來描述。弟弟杰克的畫作與兄長威廉的詩作,共同表達出了一種忠于愛爾蘭,期待愛爾蘭可以獲得和平的終極思想。
通過中國畫與三位“葉芝”詩歌畫作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這兩種藝術形式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三)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的殊途同歸
文學是將直觀的形象訴諸于聯想與想象的藝術、美術則是將想象落實到具體的形象的視覺藝術。其根本性區別是創作思維與欣賞特性的不同,除此之外,兩者的本質區別更是與時間、空間有很大的關系。就作品而言,美術作品具有空間靜態性,文學作品則具有時間動態性;就欣賞過程而言,美術作品具有空間直觀性,文學作品則要經過“觀看欣賞思考”多個進程,故在意識的流動上具有時間的前進性,但是就欣賞的終點而言,文學同樣需要在想象的空間中達到一種靜態的觀感,其欣賞的過程便是“局部整體局部”的過程,雖然過程是動態的,但是隨著過程的不斷延長,最終的目標卻是與美術相同的。即是說,文學藝術與視覺藝術二者之間終究是殊途同歸的。
(一)將文學性引向消費化、娛樂化
中國式當代文學中所體現的文學性已經逐漸向現實展示一種特有的文學視野,且在消費化與娛樂化的引領下與當代生活方式實現統一,尤其是近年來出現的消費文學、網絡文學等具有更強的消費性與娛樂性。消費文學與網絡文學不但是一種新型文學形式,也可以為人們帶來新式文化體驗。消費化與娛樂化的文學性體現了文學對于當代生活中新感覺、新品味的追求,同時也適應了現代人構建標新立異式生活的需求,從而使現實生活變得具有藝術化。另一方面,文學性的消費化不僅是生產形式、生產結果,同樣也反映了文化的符號性。消費文化出現后,人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與文學發生深度連接的橋梁。此外,當代人在理解文學性時,也會受到現實生活方式的影響,在消費化與娛樂化的生活體驗中,對文學性的理解也更傾向于消費化、娛樂化。在這樣的文學性觀念影響下,文學性將可能會逐漸失去統一性、自足性的立場,但同時也使文學性在現實中的研究領域實現了擴大化,審美體驗、文學體驗不僅僅局限于符號性與情感性,更具有一定的現實性,這就為當代文學性觀念的重構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二)體驗文學性的方式變得多樣化
當代社會的信息傳播速度較快,在體驗文學性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媒介,互動性體驗、多向交流體驗或雙向交流體驗已經成為主要的趨勢。再加上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樣化也使體驗文學性的方式變得非經典化、大眾化及個體化,因此文學性可以得到多種體驗。在當代文學中,網絡文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網絡文學逐漸深入人心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相對于其他形式的文學而言,網絡文學體驗逐漸拉近了文學性與閱讀性之間的距離,并進一步解開了文學性神秘的面紗,使文學性逐漸成為文學藝術自由精神的一種體現及文學藝術生命活力的象征。另一方面,文學消費與文學市場的不斷延伸也逐漸將文學性的東西轉變為一種享受性明顯的載體,這就可能造成傳統式文學性中的精英意識、經典意識被逐漸削弱。當精英意識與經典意識被削弱時,就會對文學性知識的重構帶來許多難題。為了避免傳統觀念中的文學性意識被不斷弱化,則需要高度警惕當代中國文學中娛樂性文學觀念不斷蔓延的趨勢,以避免因體驗文學性的方式變得多樣化而造成文學性變為娛樂性,并由此阻止文學徹底淪為一種社會需要的商品,保證文學具有一定的審美性、情感性及符號性。
二、結束語
一、前期創作中電視編導的觀察視點
編導具備各種各樣的綜合能力是一部優秀電視紀錄片成功創作的關鍵,編導在前期階段對紀錄片題材的認知非常重要,其認知深度則直接影響到紀錄片的底蘊內涵。在前期創作中,編導必須要考慮認知素質、節目的結構以及節目的情感韻律這三個因素,這其中包含很多關鍵性的問題,而這些關鍵則直接決定了紀錄片的成功與否。
以電視紀錄片《故蘇城外》為例,電視編導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中意境,試圖將遙遠的唐代楓橋與當代蘇州進行一種關照與聯系,尋找當代蘇州的某種歷史印跡。詩中提及的楓橋和寒山寺遠近聞名,因而也形成了它獨特的人文景觀。要想能夠盡大可能地再現詩人對詩中描寫此情此景的感嘆,電視編導必須對這首詩和這一人文景觀具備相當深厚的文化積累,深刻理解這首詩所體現的整體意境。
二、后期剪輯是電視編導全方位提升的關鍵
鏡頭傳達著電視編導所觀察并記錄下來的一切事物,然后把這些呈現出來的東西轉換到觀眾的體驗中去,因此我們可以把鏡頭比作編導的眼睛。從該層面上看,攝影機的鏡頭與觀眾的眼睛應該是一體的,觀眾透過自己的眼睛觀察感受影片中的時態并與影片形成一種被影響與閱讀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將,電視編導的觀察與思考總是希望能夠跟觀眾的內心情感形成共鳴。
編導選擇的材料,直接會被觀眾看到并感受其中所經歷的一切。因此,編導在后期對影片進行剪輯的過程中,應將本著與觀眾產生共鳴的中心把零碎的藝術構思與鏡頭畫面進行串聯,這就需要電視編導有足夠優秀的文化素養來對紀錄片的文化藝術進行深入的理解分析,進而來提高紀錄片的審視深度。
三、對文學藝術思維的合理借鑒
1.借鑒文學作品的結構規律和手段
從電視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的語言系統的結構上來分析,兩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電視作品來講,電視作品是以“集”為單位,每個電視作品會有以集的表現形式來呈現,其中每一集里又包括有很多的段落,而這些段落則是由聲音與畫面的一些特殊的處理手段來完成進行分隔的。而段落則是以“鏡頭”為單位,這跟文學作品中的“句子”比較類似,電視作品中由一個個鏡頭組成,每個鏡頭中的情境的變化包括鏡頭內外各種運動、畫面元素的組合方式等等,這些可以比作電視藝術中具體的句法和詞法。
2.借鑒文學藝術的時空觀念
語言能夠對時間和空間進行準確的描述,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能夠隨意的、自由的進行轉換,此外,語言還能夠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隨意的更改,根據創作需要對時間和空間的方式改變而改變。在電視藝術中,時空實現了其多種的表現可能,進而使得電視藝術世界的整體時空觀念得到了有力的拓展,文學藝術的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
3.直接借用文學語言作為表現手段
20多年來,經歷與承受了事業和人生的甘苦,沙克獲得了對“生命、自由、藝術(美)與愛”的血肉體察,這是他一直自覺遵循的創作與生活的母題,使他的生命境界和詩與思的境界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他所念茲在茲和最為關切的“生命、自由、藝術(美)與愛”,經常迫使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沖動,相當坦率地(這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些意見,便形成了《心臟結構與文學藝術》(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這樣一本內容豐富的文藝理論批評集。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了戲劇、電影、音樂、繪畫、書法和文學特別是詩歌等文學藝術的很多方面,足以看出沙克視野的開闊、興趣的廣泛和功力的深厚,也能看出他對文化藝術足夠的敏感。說實話,我對如上所述的很多方面,雖然平時也有興趣,譬如對電影,也幾乎到了著迷的程度,但要說為文,卻從未敢有絲毫的念頭。而沙克兄的電影評論、戲劇評論、音樂評論和美術評論,卻顯示出他相當專業的造詣與修養,顯示出他建立在這些造詣與修養基礎上的相當深刻的見解。比如他對電影表演中“角色意識”與“觀眾意識”的辯證理解、他對山人及嚴力畫作的精彩解讀、他對原生態音樂的深刻把握,以及他對德沃夏克、德彪西、保爾?莫里亞及詹姆斯?拉斯特等古典音樂家和輕音樂家的精妙闡釋,都讓我深為嘆服。
我以為沙克的藝術評論之所以能有很高的境界,和他的詩歌創作密切相關。沙克是一名詩人。詩人的才情、敏悟與天性,使他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產生神秘的感應。他能領略本質的美。所以他在很多藝術作品中,實際上所看到的,都是像詩一般美好的色彩、線條、曲調與旋律。而作為詩人的沙克,也能夠以不同于其他藝術評論家的雋雅文筆,把這些美很好地闡發出來。
從書中的文字,我們能很強烈地感受到,沙克的藝術評論具有詩性的滲透感。這些年來,中國文藝批評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與趨向,是學院化色彩越來越濃重,這在專業深度加深和學理性加強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如詩性精神與藝術感受力的貧弱、文筆板滯和批評文體的八股化等種種弊病,在這樣的背景上來看沙克的批評,它的文體特征和文體追求就更有意義了。他用優美暢達的行文方式去呈現深刻的理論之核,是一種執拗或可貴的堅持。沙克的文藝批評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特點,我以為在本質上,是因為他將音樂、電影和美術等其它一些藝術類型,基本上看成了是詩的不同形式,更確切地說是看成了詩性的形式,本書中的很多地方,都有這樣明確的觀點。然而,沙克對于本書涉及的各類文學藝術作品,自有他專門而深切的體察和批評視角,他的文藝批評本身肯定不只是詩性的,縱觀本書豐厚的內容,其價值恰恰體現在對文藝作品的審視、判斷與評論上。
說到詩,毫無疑問是沙克的強項了。沙克是一位資深的記者,也是一位涉獵甚廣的文藝批評家。我以為他在文學藝術領域最主要的身份,仍然是一位詩人,盡管他還是一位寫作散文與小說的作家。他以詩人的激情、才情與敏銳、深刻,從事記者工作和文藝批評。而一旦他帶著這樣的激情與才情進入詩歌批評,他的敏銳,他的深刻,他對詩學問題的理論沉思,對最新的詩歌現象、詩歌作品的及時把握、闡述與分析,往往就會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與結論。他的《心臟結構草圖》所提出的“心臟主義藝術的假設”,他所總結的“詩歌的一般化原理”,他對詩人綠原、趙愷、嚴力和海子等作品的深入解讀,他對自身詩歌道路的反思,都能啟發我們對詩歌作出很多新的思考。我想一切熱愛和研究詩歌的人們,都會從沙克的詩歌批評中得到教益。另一方面,對于沙克本人,久已深入文藝批評,無疑開闊、純粹了他的文學創作源流,讓進出于心臟的“生命、自由、藝術(美)與愛”貫穿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