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社區音樂文化;中原文化;創新發展

      城市社區是居民生活、娛樂、交往、健身益心等多種需求融為一體的生活共同體。社區文化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區的結構,社區音樂文化是社區文化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對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普及傳承群眾音樂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盛行于各地的廣場舞,就充分說明了民間自發性文化娛樂活動的強大生命力。

      一、社區音樂文化的傳播特點

      社區音樂文化的快速發展與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有著緊密的聯系。進入到現代社會之后,傳統的大家族聚居生活方式逐漸被社區生活所取代,社區已然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基本文化格局,并滲透到文化建構、教育培養和經濟發展的歷史格局中。“以社區為依托,開展各種文化教育活動是推動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w系建設的一種形式,這也是發達國家社會發展中采取的主要形式。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發展較為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城市社區音樂教育是城市社區建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盵1]利用社區推動經濟建設,以及利用社區推動文化發展已經成為現代國家政策決策的重要選擇。那么,中原文化如何迎接現代社區生活方式的挑戰,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重塑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解決這一問題之前,首先要面對的現實挑戰是:自發組織、相對松散的社區音樂文化是如何傳播的?我國的社區音樂文化是從改革開放后慢慢形成、發展起來的,在老齡化人口比例不斷上升、青年人亞健康狀態不斷持續的今天,音樂文化對生活在社區的每個人都至關重要,是一種為社區居民提供精神享受為直接目的的文化娛樂形式,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的社區音樂文化又多表現出內容多元的形式特征。在極為復雜的表象之下,社區音樂文化實則有其共同的傳播模式。具體來說,社區音樂多以社區平臺建設為依托,適度融入現代化的網絡傳媒技術作輔助。在強化社區居民人際交往的同時,為他們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精神生活享受。

      社區音樂文化的平臺建設是指以生活區為基礎,搭建社區文化娛樂交流平臺,策劃組織社區文化娛樂項目,如情景劇、競技類游戲、達人秀、信息收集等活動為依托的信息傳播渠道?,F代化的網絡傳播技術主要用于參加相關活動人員的信息溝通,其核心并非是將社區音樂文化轉換至虛擬空間,而是借用其便捷的信息溝通能力和信息處理方式,強化參與社區音樂文化成員之間的交流。

      二、社區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社區音樂文化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它的開發利用尚無較為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如果將其作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的一種手段,則需要先考慮兩個層面的工作:其一,開發符合中原文化的社區音樂文化資源;其二,推廣契合中原文化的社區音樂文化課程。

      “社區音樂文化資源是人們在社區這一特定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內長期從事與音樂相關的物質和精神活動而形成的音樂歷史傳統、風俗習慣、行為規范、生活方式以及社區成員共同的心理素質、價值觀等的總和。”[2]學者也意識到單純借鑒校園音樂課程模式無法滿足社區音樂文化的需要,主要是因為“課程素材或內容偏重知識資源特別是學科知識資源的開發,忽略學科知識的新進展和各學科知識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從載體形式來看,往往偏重于紙質印刷制品,對于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載體形式則重視不夠;校內與校外課程資源的轉換協調機制還未能很好地建立?!盵3]社區音樂是立足于社區生活實際情況,以與音樂基本特征相符的精神性活動和物質性載體相統一的音樂表現方式,其內在的精神氣質應體現為符合社區民眾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文化心理,同時還要能與社區民眾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素質保持統一。在我國當前的城市社區中,較為常見的社區音樂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以中老年群眾為主體的興趣愛好,如廣場舞、大合唱、扭秧歌等社區音樂活動;另一種是接受了一定專業培訓或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票友”性質的社區音樂活動,如京劇票友會、戲曲票友會和音樂大獎賽等,后者對參與者的表演技能、表現技巧都有較高的要求。

      中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發祥地?!爸鹇怪性薄皢柖χ性薄把种性薄暗弥性叩锰煜隆钡榷及l生在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讓中原文化形成了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系統。因此,在開發社區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應注重從中原地區的文化傳統入手,將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音樂表現形式進行整理、提升,使其在推動中原文化的創新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在河南很多城市的社區中較為常見的豫劇社團,就是一種符合中原地區文化要求的音樂表現形式。它主要以廣大豫劇愛好者為主,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在社區中開展活動,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還有部分社區推廣的秧歌舞比賽,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使社區居民在放松身心的同時,還能尋找到文化歸屬感和情感共鳴。

      三、建立科學的社區音樂文化機制

      一項工作能夠最終從學者的理論思考落實到現實操作層面,不僅需要學者的理論不脫離實際,還需要有一整套的機制作為依托。

      社區音樂文化的基本屬性是民眾自發形成的以興趣愛好為基礎的民間活動,相關文化主管部門不應過多干涉、也無需作過分解讀。就近年盛行于我國各大城市和社區的廣場舞,曾有學者將其解讀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初期的宏大敘事背景下的“忠字舞”,也有學者將其解釋為帶有一定社會公共空間意識的表達形態。我們認為這些觀點無一例外地存在以西方文化視角認識中國社會的價值偏見,是不足取的。代迅先生在《廣場舞:意識形態、審美文化與公共空間》一文中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城市規劃建設中公共文化設施的嚴重不足和公共道德未得到充分發育,是廣場舞擾民的重要原因。以健身為主要目的和以中老年婦女為主體的廣場舞空前興盛,包含了對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追懷和對中國當下醫療體制的感性批判。”[4]可見部分學者在討論社區文化最突出代表的“廣場舞”時所持有的認識是極為偏狹的,既未從當下的社會文化出發,也沒有從實際情況考察,而是空泛地將其作“穿鑿附會”的解讀。社區音樂文化正是一種囊括了廣場舞在內的社區文化表現形式,“廣場舞的流行,客觀上意味著經濟繁榮、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安定,是和諧社區的大幅海報,是太平盛世的一道獨特景觀”[5]。我們需要完成的工作僅僅是對廣場舞等社區文化活動加以正確地引導和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就“制度保障”來說,推廣契合中原文化的社區音樂文化資源是促進社區文化穩步發展的基礎,它同時還能夠以“建制化”方式為社區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制度依托。作為一種以民眾自發和興趣為引導的社會文化形式,社區音樂文化的發展形成經歷了較為漫長的發展過程。為了能夠提升社區音樂文化的影響力,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就需要一種社會制度作為依托?!扒罢呤巧鐣问降某砷L過程,后者是當下的制度設計。”[6]我們認為社區音樂文化的制度設計應注重完成兩個方面的工作:其一,挖掘、整理符合時代文化潮流,展現民族文化主體性和符合中原文化基本訴求的社區音樂文化資源;其二,為民眾自發性的社區音樂活動提供一定的場地保障和技術指導,在努力提升社區音樂文化藝術品位的同時,促使社區音樂文化成為推動中原文化走向創新發展的精神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度落后于沿海l達地區,造成了部分民眾之間的地域文化歧視。事實上,中原地區精神發展的滯后狀況是多種因素相互形成的合力作用的結果,絕非單純的某一類因素可以左右。因此,我們應該拋棄以地域符號為主要評價標準的文化評判模式,在理性認識中原文化基本特質的同時,讓歷史悠久的中原文化煥發出生命活力。就社區音樂文化的制度建設來說,豫劇、秧歌、廣場舞、大鼓等音樂文化表現形式已經在中原大地上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以社區主導、相關文化機構參與和民眾踐行的社區音樂文化已然呼之欲出。

      四、弘揚社區音樂文化的意義和作用

      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區的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歷史文化內涵和符合中原民眾生活習慣、精神信仰的精神集合體,既有物質層面的載體,也有內化于中原人民心靈的文化沉淀。誠如我國著名思想家唐君毅先生所說:“文化非自然現象,亦非單純之心理現象或社會現象。……文化即人之精神活動之表現或創造?!倍菏橄壬鷦t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指出:“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盵7]無論是何種界定方式,中原文化必定是以中原人民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物質生活方式為依托,體現中原人民的生活“態度”。

      將社區音樂文化作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的手段之一加以凸顯,是社會物質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內在訴求,也是落實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之后,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年來盛行于各地的廣場舞,就充分說明民間自發性文化娛樂活動的強大生命力。中原大地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它鑄就的民族性格、民族特征,不僅要通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掘得到體現,還需要在當下的文化建設中加以凸顯。社區音樂文化正是一種既能展現厚重文化傳統,也能彰顯當下城市發展狀況的文化形式。以社區音樂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將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提供新鮮血液,這值得深入探究。

      目前,社區音樂文化的快速發展勢頭充分體現了社區文化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社區作為最基礎的社會單元,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社會功能體,是整個城市發展水平的縮影。因此,社區文化建設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進入到21世紀之后,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多元文化并存、互融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不僅需要積極吸收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更需要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挖掘文化主體性、增強民族自信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本文為河南省社科聯課題“社區音樂文化在中原文化創新發展中的作用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黃小纓.城市社區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鄭仁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云南教育,2002(11):99-100.

      [3]黃小纓.城市社區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4]代迅.廣場舞:意識形態與公共空間[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1):178,183.

      [5]代迅.廣場舞:意識形態與公共空間[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1):178,183.

      [6]陸敏珍.宋代永嘉學派的建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83.

      [7]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2.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等學校;辦學特色;基本特征;挖掘提煉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中將辦學特色定義為:“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它不僅是學校的重要標識,也是學校核心競爭力之一,關系著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為了積極推動高等學校走特色辦學之路,辦有特色的大學,在教育部組織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明確設立了“辦學特色”這一重要指標,有力地推動了高校深入挖掘、認真提煉辦學特色,堅定了高校走特色辦學之路的決心。但在操作過程中,如何正確認識辦學特色的基本特征,找準挖掘提煉辦學特色的切入點,依然是高校面臨的難題。

      一、對辦學特色基本特征與呈現形式的認識

      對于辦學特色,不同的研究者給予了眾多實質內容基本相同、但表述各異的定義,但就其基本含義而言卻不外乎“特別且出色”。這里的“特別且出色”是建立在有可比性基礎之上的。所謂“特別”,就是一事物區別于它事物的獨特性,從哲學層面講就是個性與共性、一元與多元的關系,共性包含于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所謂“出色”,就是事物的某一品質具有優越性和先進性,不具有優越性和先進性的品質就無所謂出色。故特色是“特別”和“出色”兩者含義的統一。

      大學的辦學特色具有獨特性、優越性、歷史性、社會公認性和發展創新性等特質。所謂獨特性就是一所大學區別于其他大學的鮮明個性,體現為人無我有。優越性指在大家都有的情況下,我的更出色,體現為人有我優。歷史的積淀是特色形成的基本條件,特色不可能一夜之間形成,必須經過歷史的積淀,有一定的歷史厚重性,處于比較穩定持久的狀態,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特色不是一個學校自貼或他貼標簽,也不是自我炒作的產物,必須得到社會的認可。另外,特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外部環境的改變而與時俱進地豐富發展。

      大學的辦學特色有的是顯性的,可以體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形態上:更多的則為隱性的,只有靠親身的感受才能有所體會,但隱性特色通常更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其他學校所難以模仿的。一所大學的辦學特色,可以體現在學校的不同方面,比如規章制度、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等,但就其本質而言,必須與大學的基本職能相聯系,脫離了大學基本職能的辦學特色,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和生命力?,F如今社會普遍認可的大學的基本職能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另外,隨著大學職能的拓展,一些學者提出的“傳承、創新文化”的職能也越來越多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特色只有與大學的這幾個基本職能密切聯系起來,才能真正稱之為特色,才能影響一個大學的存在和發展,促進大學職能的發揮。

      二、立足學校的辦學傳統、理念、精神和文化挖掘提煉辦學特色

      每一所大學都是物質形態、組織形態和精神形態的集合體。物質形態是大學的基礎,一所大學不但要有大師,也要有大樓,物質是一個大學存在的基本條件。組織形態是學校正常運轉,實現大學職能的根本保證。而精神形態是建立在物質形態和組織形態之上的上層建筑。每一所大學都有其自身的歷史積淀,在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傳統、育人理念、校園文化與大學精神。這種傳統、理念、精神和文化,通常是這所大學在一定歷史時期,由學校的一個或幾個關鍵人物――通常是校長――所倡導,并得到全校師生員工的廣泛認可,在此基礎上經過長期的實踐、發展、豐富、提煉和創新而成的,在區別一所大學與其他大學時,具有最為豐富的內涵。辦學傳統、理念、精神和文化是辦學歷史較長,辦學水平較高的大學挖掘提煉辦學特色的重要切入點。

      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為例。清華大學的辦學特色總結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發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嚴謹為學,寓教于研,基礎與實踐并重;又紅又專,行勝于言,造就社會棟梁之才”。北京大學的辦學特色總結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傳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學術傳統;重視基礎、尊重選擇的育人特色”。我們知道,這兩所大學在中國近代風云變化的歷史中,始終站在時展的前列,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秉承著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其各自所總結的辦學特色都明顯體現了對辦學傳統的傳承和發展。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北京大學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則是對嚴復校長提出的“兼收并蓄,廣納眾流”和校長提出的“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思想的傳承。在這兩所學校提出具有基本相同含義的“重視基礎”之上,又分別有寓教于研、又紅又專和尊重選擇的不同特點,體現了各自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

      國外的著名大學也通常以自身的辦學傳統、理念、精神和文化作為特色,這些特色也都是對這所大學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所倡導并得到社會認可的。如柏林大學校長威廉?馮?洪堡提出的“教學與研究相統一”的傳統:威斯康辛大學校長范?海斯提出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都是大學的職能”的理念:哈佛大學秉承“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大學精神:麻省理工學院秉承的“理工與人文相通,博學與專精兼顧,教學與實踐并重”的育人理念,都已成為各自在世界上得到公認的辦學傳統與特色,并在一個時期乃至當今都起著示范和引領作用。

      三、立足學校所處的區域環境與區域發展需求挖掘提煉辦學特色

      根據區域科學的界定,區域指的是占有一定空間,具有特定的政治因素、自然條件、經濟狀況以及社會的地域范圍,是由內部諸要素,如環境、資源、人口、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基礎設施、文化背景等有機聯系而構成的一個復合體。每一所高校都存在于一個區域之中,在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都承擔著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每個區域都有其獨特的物質文化環境,一所大學要想在這種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與本區域密切結合,良性互動。在西部地區的高校,物質條件相對較差,就會更加重視艱苦樸素、自力更生精神的弘揚:在東部沿海的高校,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就會突顯出開放辦學的思維:中部地區的高校則會依托厚重的文化培養人才。大學校園是與外界環境密切聯系的一個子系統,是學校精神、學術、文化的載體,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園環境的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起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作用。學校所處的區域環境與區域發展需求,是地方性大學挖掘和提煉辦學特色的重要切入點。

      例如,延安大學充分發揮地處“革命圣地”的獨特

      優勢,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形成了“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為全國提供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為老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的辦學特色。大學地處祖國西南邊疆,處在一個極具特色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鑄就了“團結愛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的藏大風骨,形成了“發揚老精神,秉承藏大傳統,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面向培養‘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特色。青島大學依托青島的國際化特點,踐行開放辦學理念,形成了“發揮地方優勢,堅持開放辦學,與青島互動共進”的辦學特色。鄭州大學在辦學實踐中,立足中原,汲取厚重的中原文化精華,弘揚優良傳統,強化素質教育,努力為國家特別是中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形成了“植根與弘揚中原文化,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特色??傊?,一個學校的辦學特色集中體現著其所在區域的文化特征和區域發展需求。

      四、立足學校的服務面向挖掘提煉辦學特色

      學科水平是高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志,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都是以學科為基礎進行的。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服務面向,不同的服務面向,體現了不同行業對人才培養的不同要求,作為農林院校、地礦院校、水利院校、交通院校、師范院校、醫藥院校、藝術類院校等,對人才的素質品質都有著獨特的要求,這類行業院校有著鮮明的學科專業特點和明確的服務面向。學校的服務面向是行業院校挖掘提煉辦學特色的重要切入點。

      例如,北京林業大學立足國家林業發展需要,在百年歷史傳統積淀和半世紀辦學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為再造秀美山川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辦學特色。河海大學面向國家水利事業發展的需要,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形成了“將‘我飲河海一滴水,我獻祖國一生情’的‘愛國愛水’精神融入每一位河海人的血液中,培養獻身水利事業的人才”的辦學特色。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堅持小規模、長學制,高進、優教、嚴出,形成了“秉承以培養能力為主的醫學精英教育理念,著力培養醫學精英人才”的辦學特色。華中師范大學立足師范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特點,形成了“踐行博雅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辦學特色,這一特色體現出師范院校培養的學生應具有廣博的知識、博大的胸懷、高尚的情操和優雅的氣質,也是學生步入社會、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優良素質。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摘要客家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民系,其民俗體育活動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價值。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比較分析、邏輯歸納以及田野調查等研究方法,從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形成入手,分析了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基本特征,注重其內在的哲學蘊含、社會蘊義,將其賦予獨立的社會文化形態,促進贛南客家民俗體育向著科學化、規范化、社會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贛南 客家 民俗體育 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客家是漢族的一個民系,據專家研究是早在西晉末年、特別是在唐代“安史之亂”以后,宋、元、明幾代漢人南遷于今天閩粵贛交界之山區,在相對封閉條件下形成的一個民系。這個民系較之后來在中國北方形成的漢民族更具傳統性,粗略地說,北方保留了漢民族的器物文化,而客家人更偏重于漢民族的精神文化。從客家內部經濟、文化交往來看,贛州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錨地”,約從晚唐元和至北宋末崇寧年間開始有大量漢民遷入?!端鍟?經籍志》說:“廣谷大川異制,人居其間異俗”,天下所有的民族,各個地區,都具有自己獨有的風俗。客家民俗體育是指客家人聚居區經過漫長時間所形成特有的體育活動、習俗。贛南客家歷史文化悠久,蘊涵民俗體育種類繁多,以其古樸和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其中很多均為其它民系包括其它客家地區所不見的大型民俗體育表演,如上猶九獅拜象、寧都竹篙火龍、尋烏香火龍、信豐大阿子孫龍、中村儺戲、白鷺搶打轎、崇義三節龍等等。它們既具有客家民俗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濃厚的民俗風情,既表現了客家人的情懷,又凝聚了客家人智慧的結晶。但由于受種種原因的影響,很多的民俗體育種類已面臨消失和失傳。

      一 民俗體育概念

      首先,民俗體育與民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其次,民俗體育是文化傳承的結果,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總是和特定的民族精神相聯系;再次,民俗體育是在一個國家或民族中由廣大民眾創造,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最后,民俗體育是那些民間體育中已約定俗成的體育活動形式。因此,本研究認為民俗體育是指在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由廣大民眾創造、享用和傳承,依托民俗節日產生發展的民間體育,是順應和滿足人們的多種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它總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聯,具有特定的精神內涵。

      二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形成

      從地理上和史實上看,贛南是客家大本營地區接受北方漢民族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集地、中轉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图蚁让褡郧厥蓟蕰r期歷經6次大規模的中原南遷,南北文化交融薈萃,將中原文化與贛南本土文化共同構建客家民系的鮮明特征。贛南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體育文化,客家民俗體育活動是客家民系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客家民系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一種特殊反映。贛南客家遠古時起就有各種祭奠、祈求、紀念、慶祝等群眾性活動。在反映當地風俗習慣的活動和節令、節日期間,民俗體育應運而生,同時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風俗、審美意識,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客家民俗體育文化。

      1 遷徙混融產生

      客家民系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不斷與當地文化融合,交匯河洛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等客家文化的主體要素,同時融合了遷居地畬、瑤、僚、蛋等土著文化,從而使客家文化不僅具有漢民族共同體文化的共同性和豐富性,而且具有特有的地域性和差異性等特征。由于民性構成的混融特性,導致了文化構成的混融特性,因此其民俗體育文化也不例外??傮w而言,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結合了北方和南方的民間體育,如扭秧歌、踩高蹺等大多由北方而來,馬燈舞由江浙一帶傳入。當然,客家人聚集區原屬南蠻之地,獨具地方色彩的民間體育亦是保留原樣式或多元混融。如“九獅拜象”,流傳于上猶縣營前鎮,那里是贛南客家人中一個典型的聚落區,既有南宋以來的“老客家”,也有明末清初從粵東等地遷來的“新客家”。九獅拜象即在新客引入的龍燈、獅燈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節慶風俗發展起來的大型燈彩活動,由1龍、9獅、1象、1麒麟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節期間進行表演?!镑梓氇{象團龍”寓意團結和合、萬眾一心,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新老客家共處一個社區,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九獅拜象”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這種現象與客家民系構成的混融性相一致。

      2 山區農耕社會生活產生

      客家地區地理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多山。逢山便有客,無客不住山。贛南客家人居住在中國南方武夷、南嶺、諸廣三大山脈交接地區,傳統的經濟生活方式是山地開發和農業耕作,所居住的是依山而建的客家土樓,所娛樂的是勞動閑暇而唱的山歌。從生存環境的地理特征來看,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是在山區所創造的文化,因此山區社會生活與原始體育形態有著血肉聯系,古代客家人居住的贛南地區人煙稀少、林菁深密,求生極為不易。為了生存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就必須以跑、跳、投擲、攀登等身體活動為基礎,涉及采集、耕種、漁獵等多項內容。如客家的春搖、搭繩過澗、扁擔頂力、滑草等民俗體育活動,都大量的保留了客家人生產活動的特征??梢娚a勞動的需要是客家體育運動的基礎和基本內容。

      3 宗教節慶產生

      贛南客家人大體保留了漢族的傳統節日,也增添了流遷過程中的節日,為傳統節日注入了遷移居民的節俗內容。贛南地區許多民俗體育活動集中在上九會、元宵節、春節、花朝節、上已、寒食、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除夕、元旦等歲時節日以及廟會祭祀,與節慶禮儀及酬神、宗教、娛人相配套。如春節的舞龍、舞獅、舞馬燈、調船燈等,清明踏青、端午鬧龍舟,中秋“放孔明燈”等。而宗教信仰在贛南客家人的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宗教信仰的宗教祭典活動內容豐富,具有客家人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并與體育活動緊密結合。如廟會祭祀活動中的游燭龍、樣古史、飛刀圈、劃旱船、跳儺戲、遇火練、上刀山、鞭春牛等活動,無不體現了贛南客家人通過簡單的運動形式達到娛悅天地、告慰祖先神靈以及驅鬼降妖的目的。

      三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特征

      任何地域文化,都是社會群體為了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系統。這些歷史上創造出來的生存式樣都是相互補充、相互制約而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則是漢民族的一種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二者之間有同有異,同是共性,異是個性,同異之間又并非可以截然分開,共性寓于個性,個性體現共性。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有以下特征:

      1 生產性

      在贛南客家地區傳統體育活動中,處處可以流露出客家人基于生存的需要和生產的需要,具有典型的農耕文化特色,其中以休閑娛樂的項目居多,活動多與農耕生產方式、生產工具,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相關。例如扳腰、滑草、搭繩過澗、扁擔頂力等,這些人們喜愛的體育游戲,多半是勞動生產的休息間隙在田間地頭里進行。獨具特色的六子棋、雞婆棋等贛南客家棋類,內容豐富多彩,但制作極為簡單,隨手在地上畫一個棋盤,撿幾顆石子、草棍之類當棋子,便可廝殺一番。贛南民俗體育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當地客家人長期以來賴以豐富生活、抒感、強身壯體、寄托希望、協調關系的一種特殊文化教育媒體,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

      2 多元性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多元文化,它以中原文化為主體,融合了遷居地的畬、瑤、僚、蛋等土著以及河洛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等要素,具有漢民族共同體文化的共同性和豐富性,而且具有特有的地域性和差異性等特征。因此,從不同類型的文化互動來看,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屬于多元文化,在客家文化生態中,客家人更易以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接受或傳播一種文化,這當然取決于移民的數量和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能量,多種文化產生碰撞、沖突、互動和融合。因此,移民是客家民系融合的動因。

      3 地域性

      贛南客家由于其遷徙歷史、入居地理環境及社會環境的特殊性,形成獨特的民俗體育文化。贛南有十幾個純客家縣,而各縣的民俗體育活動又各具特色。僅舞龍舞獅而言,贛南就有游燭龍、香火龍、竹篙火龍、板凳龍、滾龍、稻草龍、瑞龍、凌龍、青獅、梨獅、席獅等等,有些民俗體育項目甚至只在固定的村落才有,如白鷺村的搶打轎、營前村的九獅拜象、中村的儺戲等等。

      4 傳承性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來源于生活,并被人們世代相習,在群眾生活中被反復遵照。它的傳承性是靠心理信仰、傳襲力量、習慣勢力形成的約束力,而不是靠行政和法律。一項民俗體育一經形成,就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雖經流傳演繹而難免變異,但其核心和主旨總有因襲的內涵和固定的儀式。贛南客家民俗體育項目的發展帶有一定的農耕生活、生產特點,如高腳賽跑、禾桿拔河、舉石擔、打石子、抬杠、春搖、落溏腳等,均從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演變而來,沿襲了農民的生產特點和要素,同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傳承的作用。

      5 親和性

      從民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來說,在客家文化生態里,客家人更易形成強烈的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文化意識。客家人同根共祖,世代漂流,四海為家,創造了許多輝煌業績。但是,不管在何時何處,只要聽到客家口音和談論到客家民俗,親切感就油然而生??图胰松朴谟醚?、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系的團體主義精神。遍布各縣的鄉鎮舞龍舞獅隊便體現了這種精神,春節和元宵節,各村各鎮以宗族為單位組成舞龍舞獅隊,集中到祠堂祭祖。這種活動不僅增強了宗族的凝聚力,滿足了族人文化交往的需要,而且加深了族與族之間的聯系。

      6 變異性

      贛南客家歷史上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改土歸流”后更是受漢文化的影響;同時,它又處于幾大文化的結合部,歷史上就是河洛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的交匯點以及各種土著文化也向其滲透。土著的民間體育文化也深受漢文化和相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如畬、瑤、僚、蛋等土著傳統體育活動中的龍舟競渡、舞獅子、扭秧歌等就深受漢族民間體育活動的影響,有的體育活動直接從漢族地區移植,最后變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運動項目,如梨獅、席獅、香火龍、踩高蹺、打陀螺、踢毽子等。有的受到相鄰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啟發,有的運動項目本身就是這塊土地上各族所共有的。如放孔明燈、疊羅漢、搶花炮、打牢錢、射弩、玩嬉燈等活動,在贛南許多少數民族中都盛行。贛南民俗體育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內容、結構甚至模式變化的屬性。當然其變異并非總是積極的,或全部是積極的。

      四 結語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具有其自身突出的民族凝聚價值、獨特的教育、健身、娛樂、競技功能以及審美追求和極為豐富的民族情感內涵,它反映出獨特的民系個性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底蘊。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大都是通過口授身傳的方法流傳下來的,這些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隨著時光的推移和現代文化的沖擊,面臨被世人遺忘的境地。許多民俗體育項目已出現既無文字記載,又無技術傳人的局面,一些項目甚至瀕臨滅絕。因此,對贛南客家民俗體育進行挖掘、整理和系統研究迫在眉睫。

      我們要創新思路,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創造性地弘揚贛南客家傳統體育文化。從體育的視角展示客家悠久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摸索出適合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繁榮發展的道路,促使其不斷規范化、科學化,讓贛南客家民俗體育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為發展贛南地區體育事業、提高人們的身體文化素質以及為贛南地區經濟騰飛做出貢獻。

      注:本文系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0766)。

      參考文獻:

      [1] 周紅兵:《客家風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3] 贛州地區志編纂委員會:《贛州地區志》,新華出版社,1994年版。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 創造性叛逆 紅樓夢 受動性

      一、引言

      自古以來,“忠實”被捧為翻譯的金科玉律,從支謙的“因順本旨,不加文飾”、嚴復的“信、達、雅”、魯迅的“寧信而不順”,到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費道羅夫的“等值翻譯論”及紐馬克的“文本中心論”,這些翻譯思想無不將作者及原作置于中心地位,很大程度上抹殺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以至于譯者完全被邊緣化。

      20世紀70年代,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把譯者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貝爾曼(Berman,1995)認為,翻譯研究應該把重點放在“翻譯主體”上,必須以譯者主體為基本出發點,并提出了“走向譯者”的口號;操縱學派認為“翻譯就是文化改寫”。這些觀點使學界重新認識到:譯者作為翻譯過程中原作和譯作的中間人,是翻譯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必須發揮其主體性。

      翻譯有創造性和叛逆性,創造性是它賦予作品嶄新的面貌,叛逆性則是對原作的客觀偏離,即翻譯的“創造性叛逆”。這一觀點的提出,為譯者主體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認為,譯者主體性不僅在于譯者能動性的發揮,更體現在譯者在翻譯時的受動性會有意識地轉化為能動性的過程中,這一過程正是譯者進行創造性叛逆的過程。本文立足以上觀點,通過選取《紅樓夢》中體現譯者主體性的若干例子,說明譯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譯文以何種形式呈現。

      二、譯者主體性與創造性叛逆

      要了解譯者主體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主體性。主體性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自動、能動、自由、有目的地活動的地位和特性。簡言之,主體性就是主體的本質特性。對于“譯者主體性”,國內有多個學者對其下了定義。譯學辭典對“譯者主體性”的定義是:譯者主體性,亦稱翻譯主體性,指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本質特性,即翻譯主體能動地操縱原本(客體),轉換原本,使其本質力量在翻譯行為中外化的特性(方夢之,2004:82)。明建(2003:22)認為: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屠國元(2003:9)認為:譯者的主體性是指譯者在受到邊緣主體或外部環境及自身視域的制約下,為滿足譯入語文化需要,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目的性、創造性等特點。

      不難看出上述幾個定義的相同點:都認為翻譯的主體是譯者,強調了譯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主體性不僅只有能動的一面,還有其受動的一面。譯者的受動性表現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受到原作者和原作的思想及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認為譯者的主體性應該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譯者作為翻譯主體,在創作譯本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但受到原作的背景及其文化的束縛,能動性的發揮并不是任意的。

      “創造性叛逆”由法國文論學家埃斯卡皮(1958:137)提出,“說翻譯是叛逆,那是因為它把作品置于一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參考體系里;說翻譯是創造性的,那是因為它賦予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能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一次嶄新的文學交流,還因為它不僅能延長作品的生命,而且還賦予它第二次生命?!笨梢?,翻譯并不是單純的語碼轉換,而是將原作置于另一個全新的語言和社會環境(即上文中的“參考體系”)中,參考體系的變化使得翻譯由機械的文本對應轉換為有意識的“叛逆”;在新的參考體系中,譯作必將與目標讀者產生新的文學交流,等同于在參考體系的變換中獲得了新生,這正是創造性的體現。

      國內研究“創造性叛逆”的學者謝天振提到,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表明了譯者再現原文的主觀努力,而叛逆性則是對原文的客觀背離,但兩者無法分離開來,是和諧的統一體(謝天振,2013:106)。譯者的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譯文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譯者的主觀意識,但強調譯者的主體性并不意味著譯者可以肆意發揮、信馬由韁,叛逆性是一種對原作的客觀背離。如果譯者過度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原作之上,那么其主體性就會走向極端,從根本上偏離了翻譯這一本質任務。

      譯作是否忠實于原作,是判斷譯作優劣的重要標準和翻譯成敗的杠桿。那么,忠實是不是就意味著放棄譯者的能動性?答案是否定的?!氨孔镜摹覍崱苍S會導致叛逆,而靈活的‘叛逆’也許正好揭示出真正的忠實?!保ㄔS鈞,1997:41~42)當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無法實現其目的和需要時,其受動性就會有意識地轉化為能動性。這種有意識的轉換恰恰體現了“創造性叛逆”。

      本文基于埃斯卡皮和謝天振的觀點,結合譯者主體性的特點,提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創造性叛逆:1.特色翻譯;2.有意識誤譯;3.改編。在下一部分中將對其逐一分析。

      三、《紅樓夢》英譯本中創造性叛逆的體現

      本文選擇《紅樓夢》作為語料。霍譯本和楊譯本的《紅樓夢》都享譽國內外,但風格形式迥異,體現了鮮明的譯者主體性特征。下文將從創造性叛逆的三個類型看《紅樓夢》英譯本中譯者主體性的發揮。

      (一)特色翻譯

      譯者在踐行翻譯過程中會有自己的原則和策略,在處理相同的作品時,不同的譯者往往會采取自己喜好的特征手段,本文稱之為“特色翻譯”。《紅樓夢》中有200多首詩詞,不但行文優美,而且大部分都有著深刻的內涵。在翻譯這些詩詞時,霍克斯和楊憲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例如:

      (1)原文:仙袂乍飄兮,聞麝蘭之馥郁,荷衣欲動兮,聽環佩之鏗鏘。(第五回)

      霍譯:And a shadow athwart the winding walk announces that she is near,

      And a fragrance of musk and orchid from fluttering fairy sleeves,

      And a tinkle of girdle-gems that falls on the ear,

      At each movement of her dress of lotus leaves.

      楊譯:Her fairy sleeves, fluttering, give off a heady fragrance of musk and orchid.

      With each rustle of her lotus garments,her jade pendants tinkle.

      “賦”是一種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有韻文體,多用鋪陳敘事的手法,必須押韻,這是賦區別于其他文體的一個主要特征。與其他詩歌文體一樣,賦也講究文采、韻律和節奏,經常采用排比、對偶的手法。創造性叛逆在詩歌翻譯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詩歌中精煉的文學形式和豐富的內容緊密結合,譯者在翻譯時,若保留了內容,可能破壞形式;若顧及形式,則可能有損內容。從上文的《警幻仙姑賦》選段翻譯可以看出,兩個譯本在內容上都忠實于原文,但卻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譯法,譯者的主體性在不同層面上得以發揮?;糇g本沿用了原文押韻的方式,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楊譯本在形式方面雖稍顯遜色,但細細品讀,亦有優雅婉轉之感。

      (二)有意識誤譯

      誤譯可分為有意識誤譯和無意識誤譯。無意識誤譯不符合翻譯的要求,其成因是譯者對原文的語言內涵和文化背景沒有足夠深入的了解。這種譯者主體性的錯誤發揮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范圍,而且在翻譯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有意識誤譯,顧名思義,即譯者“有意而為之”的誤譯,是創造性叛逆的體現和譯者主體性的正確發揮。

      《紅樓夢》第一回有這樣的描述: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兩位譯者對“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的翻譯大相徑庭。霍克斯譯為“seventy-two feet by a hundred and forty-four feet square”,而楊憲益譯為“a hundred and twenty feet high and two hundred and forty feet square”。根據中國古代的度量衡,1丈等于10尺,3尺等于1米;在英語中,1英尺等于0.3048米。因此,12丈=(12*10)/3米=40米=40/0.3048英尺≈131英尺。同樣地,24丈≈262英尺。不難看出,霍克斯翻譯的石頭尺寸相比其真實尺寸大大縮小,屬于無意識誤譯。楊憲益的翻譯雖然接近真實尺寸,但也不算精確。根據《脂硯齋》的注解,原文的“十二”與“二十四”暗指金陵十二釵正冊和副冊。楊憲益已有所意識,故對尺寸稍加修整,以彰顯其內涵,屬于有意識誤譯。

      在《紅樓夢》中,作者用了大量的顏色詞來描寫服裝、建筑、環境等,其中紅色是貫穿全文的主色調。而在霍克斯的譯本中,首先在書名的翻譯上有意避開“紅”字,而采用《石頭記》這一書名,原文的“怡紅院”“怡紅公子”被譯成了“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和“Green Boy”,“紅色”被誤譯成了“綠色”。根據霍克斯的觀點,紅色在英語中有“危險、暴力、憤怒”的含義,如果把原文中的“紅”譯成“red”,很容易引起西方讀者的誤解。常規的譯法已經無法傳達原文的意義,因此為了迎合讀者的文化心態和接受習慣,霍克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能動性,避開直譯,采取有意識誤譯,這一過程體現了譯者的受動性向能動性的轉換。

      (三)改編

      改編不僅是作品文學樣式、體裁的改變,也包括語言、文字的轉換。中國人講究和諧美,很多對偶的表達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對話中。《紅樓夢》中亦有不少例子。

      (2)原文: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第十一回)

      霍譯: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楊譯: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3)原文:鳳姐兒笑道:“我看你厲害。明兒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別抱怨。”(第四十三回)

      霍譯:“You’re a hard woman!”said Xi-feng.“One of these days when I have you at a disadvantage, you mustn’t complain if you find me just as much of a stickler.”

      楊譯:“What a terror you are,”protested Xifeng, smiling.“Don’t complain next time you’re in trouble if I put on the screws.”

      從上述幾個例子中可以看出,霍譯本基本放棄了原文的對偶形式,采用了通俗的句式翻譯,楊譯本也沒有全部保留原文的形式。但是不能就此斷定兩位翻譯大家沒有能力再現原文的對偶形式,恰恰相反,他們都考慮到了這些句子雖為對偶,但都是出現在口語表達中,若是按對偶形式翻譯,不免有文縐縐之感,失去了口語表達的隨意性和自由性。鑒于此,兩位譯者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編,使之為讀者所接受。

      四、結語

      翻譯不只是簡單的語碼轉換,更是圍繞原作進行的再創作。再創作的過程是譯者發揮主體性的過程。本文以《紅樓夢》英譯本為語料,從創造性叛逆的視角分析了譯者主體性。研究發現,兩個譯本的《紅樓夢》均體現了不同程度的譯者主體性,展現了不同的風貌,說明譯者不僅能賦予原作以生命,還能決定賦予它們以何種生命,也說明了譯者只有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體性,敢于叛逆,敢于創造,才能讓《紅樓夢》這部鴻篇巨著為更多的外國讀者接受。

      參考文獻:

      [1]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M].王美華,于沛譯.合肥:安徽文藝出

      版社,1958/1987.

      [2]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3]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

      [J].中國翻譯,2003,(1):19~24.

      [4]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

      2003,(6):8~14.

      [6]謝天振.譯介學(增訂版)[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7]許鈞.我和翻譯[A].戴立泉,楊懷宇.江蘇學人隨筆[C].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8]楊憲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s[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03.

      [9]Berman Antoine.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John

      Donne[M].Paris:Gallimard,1995.

      [10]David Hawkes& 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M].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關鍵詞:統籌;人口;中原經濟區;機遇;挑戰

      中原經濟區就是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為依托,以河南為主體,涵蓋周邊省份地區的經濟區域,它所涉及的范圍加起來大概30個地級市,就河南的18個加上周邊的20多個,人口大概1.7億左右。

      大中原經濟區起草于2010年,是在現任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起草下,規劃設立的綜合性經濟區,在十二五規劃中正式成為國家級戰略區。

      改革開放的前30年,借助于海外市場,沿海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增長極發展迅速,占據全國經濟總量比重較大;但沿海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面臨轉型,要保持全國整體經濟發展不能單靠沿海地區,需要中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前30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外向型,靠外需支撐,此發展模式沿海有優勢,沿海依靠內地的資源、人力等要素支撐其發展;后30年不是只依靠外需,而是內需和外需相結合。在強化內需的條件下,中原經濟區本身就是國內最大的市場,也距離其他國內市場很近,有自己的市場和地理優勢,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增長極。中原經濟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的腹地,是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中樞。如果這一地區發展部起來,其他地區的發展就無法聯系成一個整體,永遠都是分割的。構建中原經濟區是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著力點,也是國家經濟均衡發展的必然。

      一、中原經濟區的基本特征

      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重要。中原經濟區位于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的交界,也處于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向內陸推進的要沖,交通優勢突出,我國主要的鐵路、公路干線和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都通貫其中,具有承東啟西、聯南通北的樞紐作用。國家促進中部崛起規劃布局的“兩橫兩縱”經濟帶中,就有“一縱兩橫”即隴海經濟帶、京廣經濟帶和京九經濟帶位于這一區域。中國的運輸費用為世界最高,良好的區位優勢吸引了眾多商家,“海馬”,“富士康”等公司相繼入駐河南。

      2.自然人文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中原經濟區地處我國暖溫帶及其向亞熱帶過渡地帶,黃河、淮河、海河、漢水四大流域在此區域流淌,氣候宜人,自然景觀薈萃。該區域有多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我國公認的古都有其四:開封,洛陽,安陽,鄭州。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豐厚。

      3.勞動力資源充裕,人口壓力大。中原經濟區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該區域用全國約1/32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約1/8的人口,全部勞動力人口超過1.1億人。豐富的人力資源不僅能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支撐,而且為全國輸出充足的勞動力。同時,這一地區也存在農村人口基數大、勞動力素質偏低、就業壓力大等問題。

      4.農業生產舉足輕重,“三農”問題突出。中原經濟區是我國有著悠久傳統的農業大區,也是當今中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全區耕地面積約1.9億畝,占全國耕地資源的1/10以上,是全國土地耕種強度最高、農副產品供給能力最高的地區,無論糧食生產、還是肉蛋奶產量在全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區域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6,其中夏糧產量占全國夏糧總產量的近1/2。但與此對應,這一區域的“三農”問題比全國其他地方都顯得更加突出,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比全國其他任何地方也要大得多。

      5.平均發展水平低,工業化、城鎮化任務艱巨。中原經濟區產業門類比較齊全,工業基礎特別是能源原材料工業、食品工業、裝備制造業基礎比較雄厚。河南的食品業占全國的半壁江山,“思念”,“三全”等都聲名鵲起。洛陽的“宇通 ”“少林”等品牌已經名聲在外。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經濟水平、民生水平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明顯偏低。2009年,中原經濟區人均GDP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4;人均財政收入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4;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約低10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4/5;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500元;城鎮化率30%左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3。

      綜合分析,目前中原經濟區內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體接近,所擔負的區域職能和發展任務也大體相近,都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和人口密集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擔負著主要責任,都面臨著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的迫切問題,都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階段,都處于亟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同時,這一區域生態環境容量較大,集聚和承載產業、人口的能力較強,具有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條件。

      二、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

      要立足于發揮中原經濟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進一步凸顯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

      1.全國“三化”協調發展試驗區。著眼于解決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安全之間的矛盾,通過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持續穩定轉移,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確保耕地面積占補平衡,為農業的規?;F代化創造條件,從根本上破解“三農”難題,走出一條農業大省、糧食大省、人口大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科學發展之路。

      2.全國新型城鎮化先行區。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城鄉統籌、社會和諧,加強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深化城鎮體制機制改革,按照產城互動、功能復合、環境優美、運行高效的要求,加快推動城鎮化由粗放增長向集約高效發展轉變,由城鄉分割向城鄉融合轉變,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加快提質增效,在加快發展速度的同時提高發展質量,走出一條內陸人口大省城鎮化又快又好發展的新路子,為全國新型城鎮化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3.全國產業轉移與集約發展先導區。充分發揮中原經濟區“三個基地(糧食生產基地,能源材料基地,現代制造及高技術基地)、一個樞紐”和人力資源豐富、潛在市場廣闊的優勢,集聚產業,實現要素、產業、市場的良性互動,形成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支撐。加快承接境內外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糧食生產與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人力資源基地,重要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實現要素、產業、市場的良性互動和集聚集約發展,形成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支撐。

      4.全國傳統文化開發創新試驗區。充分發揮中原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集聚優勢,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中原風貌、具有國內外影響的文化品牌,不斷提高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發揮歷史文化資源豐厚的優勢,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創新,形成凝聚人心、促進崛起、引領現代化的新文化,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開發創新試驗區。如新鎮每年的“黃帝拜祖大典”,潢川的“黃姓起源地”。

      在以往的經濟區發展中,都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中原經濟區以河南代表,糧食產量連續十年全國第一,肉蛋類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解決自己糧食問題還向外調糧食300多億斤。中原經濟區要走一條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的路子。以農業做保證,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我們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建設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重要現代農業基地,通過加快城鎮化,工業化,逐步轉移農村人口,解決人多地少矛盾。要不斷加強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力度,用工業的力量保證糧食生產。在此過程中要建立健全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模式的利益連接機制。使農戶們大樹底下好乘涼,公司是眾人拾材火焰高,基地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盡可能的節約糧食。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中原經濟區發展一定會有一個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N].20l0—12.

      [2].關于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0,(04).

      [3].關于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0,(06).

      [4]曾培炎.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J].求是,2009,(06).

      [5]盧展工.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N].人民日報,20l0—06—03.

      [6]張平.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取向[J].中國發展觀察。2010,(04).

      [7]王勝今,吳吳,于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幾個戰略[J].求是,2009,(06).

      [8]杜鷹.全面開創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J].求是.2009,(06).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ⅴ网站|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日韩亚洲精品福利|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综合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嫩模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w码欧洲s码免费|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日本系列1页亚洲系列|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亚洲人妖女同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第一区|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全亚洲最新黄色特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