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患兒的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病毒性腦炎;重癥;護理干預
病毒性腦炎系各種病毒引起的一組以精神和意識障礙為突出表現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數完全康復,少數重癥患兒易發生急性期死亡或遺留后遺癥,致殘率和病死率高[1]。重癥患兒的臨床表現有持續高熱、頭痛、惡心、嘔吐反復驚厥發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精神情緒異常、病理征陽性、顱內高壓甚至腦疝形成,導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兒生命。根據重癥患兒病情重、起病急、變化快、進展快、并發癥發生率高這些特點,如何提高患兒的護理質量,預防并發癥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就我院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38 例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根據臨床癥狀、體征、腦脊液常規、生化及細菌培養等結果,符合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齡10 個月至14 歲;住院天數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其中高熱32 例,頭痛30 例,嘔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癱瘓3 例,腦疝2 例,視物模糊1 例。輔助檢查:腦電圖檢查36 例,異常30 例;心電圖檢查30 例,異常15 例;頭顱CT檢查25 例,異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檢查:23 例發生電解質紊亂,心肌酶異常27 例。全部行腦脊液檢查:異常30 例,其中白細胞增高29 例,蛋白質增高10 例。
1.2 方法
對每位重癥患兒均實行整體化系統護理,按護理程序的步驟:先收集護理對象的健康資料,分析資料確定護理診斷問題,制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評價護理對象朝向預期結果的進展情況。
1.3 結果
38 例患兒中治愈34 例,好轉2 例,放棄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護理干預措施
2.1 加強基礎護理
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每日開窗通風3~4 次,保持床單位平整清潔、干燥。保持患兒皮膚清潔。保持口腔清潔濕潤。留置胃管鼻飼患兒,每周更換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兒,保持會陰清潔,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暢,每周更換尿管一次,定時更換貯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干燥。
2.2 做好各種癥狀的護理
2.2.1 高熱的護理
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病初即出現高熱,且常呈持續性高熱,。護士應密切監測體溫變化、熱型及伴隨癥狀。體溫超過38.5 ℃以上者,頭部可用冰帽持續降溫,大血管暴露處可放置冰袋降溫,四肢給予保暖,也可用低于體溫2 ℃的溫水擦浴,力求使體溫保持在38 ℃以下。用亞低溫治療重癥患兒且療效明顯[2],應將患兒的體溫控制在32~34 ℃。如高熱冷敷療效不佳者,可用藥物退熱。高熱期要保證患兒足夠營養和液體量攝入。
2.2.2 驚厥和頻繁抽搐的護理
病毒性腦炎的患兒發生驚厥是腦缺氧、缺血及腦水腫加劇的標志。患兒驚厥發生,應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清理呼吸道內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置壓舌板與兩齒之間。必要時適當約束患兒肢體,防止墜床及其他意外傷害。患兒驚厥頻繁,應遵醫囑預防性應用鎮靜劑,同時尋找驚厥的原因?;純簯伍g,保持環境安靜,各種操作應集中進行。應觀察患兒抽搐時的神志、瞳孔、抽搐發生的時間、頻率、持續時間、抽搐時有無大小便失禁等。
2.2.3 頻繁嘔吐的預防及護理
【關鍵詞】 腹瀉; 綜合護理; 患兒; 臨床效果
由于小兒消化系統及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易受外部因素影響而引發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形狀改變,常常伴有發熱、嘔吐及脫水等臨床癥狀[1]。在集體場所一旦有患兒感染,極易造成群體爆發流行,難以控制,危害較大,給社會和家庭帶來較大的負擔。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加強對腹瀉患兒的護理,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降低死亡率。本文對腹瀉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來本院兒科住院的98例腹瀉患兒,其中男47例,女51例,年齡1個月~4歲,均有大便次數增多、水樣便等臨床表現,且多有體溫升高、腹脹等。將上述98例腹瀉患兒按照隨機對照法隨機分為對照組(n=49)和實驗組(n=49),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方法 采用常規方法及時糾正患兒的電解質紊亂、脫水及酸堿平衡失調,遵醫囑補液治療,對癥處理,如發熱患兒給予物理降溫,出現缺氧癥狀給予吸氧等[2]。
1.2.2 實驗組方法 (1)飲食護理:對于8個月以內的患兒,應保持原有的喂養方式,暫停輔食的添加,應少量多次喂奶,對于平常飲食的患兒,所選擇的食物適量加入植物油、蔬菜及肉末,嘔吐較為嚴重的患兒應禁食4~6 h[3],待癥狀好轉后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需循序漸進;(2)肛周皮膚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兒家屬在便后用溫水清洗周圍皮膚,動作輕柔,穿棉質的尿布或內褲,防止損傷患兒皮膚,若臀部出現發紅、破潰,應在清潔后涂抹魚肝油,防止發生紅臀[4];(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要多于患兒接觸,密切觀察患兒的大便次數、顏色、性質及量,觀察患兒神智有無變化、脫水癥狀嚴重程度等,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為病情變化提供及時的信息;(4)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兒家屬的心理護理,疏導內心的不良情緒,在患兒生病期間,家屬情緒通常比較煩躁,如處理不好護患關系極易發生糾紛,影響科室的聲譽;(5)補液治療:遵醫囑應用補液藥物,觀察藥物療效,及時評估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對于輕度缺水患兒可使用口服補液方式,對于病情較重患兒適合靜脈補充液體,提高治療效果[5];(6)健康指導:對患兒家屬進行衛生指導,告知其喂乳及配乳前后要洗手,患兒餐具及用具要刷洗干凈,定時消毒,保持環境衛生清潔,防止交叉感染[6];(7)出院指導:患兒康復出院前,護理人員告知科室聯系方式,定期隨訪,告知家屬及時帶患兒復查。
3 討論
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引起腹瀉的因素有很多種,最主要的是感染了輪狀病毒,多見于6~24個月之間的嬰幼兒[7]。輪狀病毒是無被膜的RNA病毒,具有雙股基因組成劃分為11個片段,每個片段編碼有一個病毒蛋白,該病毒可侵犯多個臟器,多導致心肌損傷[8]。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密切的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及意識狀態等,準確記錄,尤其是患兒的排泄物的量,及時反饋給醫生,制定合理的補液計劃[9]。由于現在家庭多為一個孩子,都被視為“小公主、小皇帝”,家屬溺愛,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過程中需要小心謹慎,防止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在兒科工作的護理人員不僅僅要具有嫻熟的操作技能,豐富的專業知識,這才能夠取得患兒家屬的信任,便于開展工作[10],及時有效的溝通,能夠得到患兒家屬的認可,減少煩躁等不良情緒,營造了家一般的住院環境。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兒總有效率為75.51%,實驗組為97.96%,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兒紅臀發生率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通過對腹瀉患兒的綜合護理,提高了治療的有效率,有效減少了患兒的住院時間,減少紅臀的發生率,促進患兒的舒適。
參考文獻
[1]張亮,柴燁.26例腹瀉患兒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對策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2):89-90.
[2]趙鳳霞.綜合護理干預在輪狀病毒感染所致腹瀉患兒中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2,21(12):1120-1121.
[3]盧柳霞,周巧宇.專科飲食護理對促進腹瀉患兒康復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3):252-253.
[4]侯建英.住院腹瀉患兒護理要點[J].中國醫藥指南,2009,7(24):179-180.
[5]馮雪婷.綜合護理干預在秋季腹瀉患兒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7):61-62.
[6]徐翠玲.護理干預在小兒秋季腹瀉患兒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46-47.
[7] Huang Y,Carpenter L.Identifying elderly depression using the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as part of comprehensive standardized care assessment in nursing homes[J].Aging Ment Health,2011,15(8):1045-1051.
[8]王小茹.秋季腹瀉患兒心肌酶譜的分析及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3):213-214.
[9]李春艷,曾鳳艷,尹雪梅,等.中毒性傳染性腹瀉患兒的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9,6(6):72.
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患兒護理工作記錄作為研究資料,查找安全質量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探討制訂出相應的方法措施,對所存在問題進行跟蹤調查并檢驗其改善效果,對其護理的質量水平進行分析。
2主要安全隱患因素
60例患兒的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安全隱患情況主要有護患溝通不良;護理記錄不當;違醫行為;技術手法生疏及缺乏責任感,詳見下表。
2.1護患溝通問題由上表可知,因護患溝通不良而發生護理安全隱患達23.33%,原因主要是使用藥品未先告知,行特殊檢查之前未詳細告知,對家長提問回復沒有耐心。由于工作忙,護士與家長溝通不夠,導致患者及家長的不滿、投訴甚至糾紛[1]。
2.2專業技術水平不扎實引發的安全隱患達11.67%,而因護理人員責任感低而引發的安全隱患達16.67%,護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對病情觀察不全面,使患兒未得到及時救治而延誤病情。另外,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若不嚴格實行交接制度以及查對制度或不緊密觀察患兒變化,就可能會出現事故。
2.3護理記錄問題引發的安全隱患達21.67%,原因為護理人員在患兒入院后對其各項指征的評估不細致,出現問題未得到及時的反饋;護理記錄不符合規范,有漏及回顧性的記錄;醫囑出現漏簽、代簽。
2.4患兒及家長違醫行為引發的安全隱患達26.67%?;純杭凹议L應遵守管理制度,聽從醫護人員的管理。但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患者監護人不配合,或不遵守規章制度,出現拒絕采血、擅自離院以及拒絕特殊檢查等,都會導致患兒就醫中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3防范措施
3.1增強護患的溝通,處理好護患關系
在患兒入院、治療或康復期以及出院后等時期給予健康宣教,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讓患兒和其家屬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工作中要注重一些細節,合理的延長護患之間交流的時間以及增加交流次數,減少彼此之間的距離。增強病房的巡視,對于病患的有效信息及時進行反饋,準確履行醫囑,告知詳細的不良反應以及相應的措施。加強學習護患之間的溝通技巧,規范護士在各樣工作中的文明言行,改善好護患之間關系,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以及患兒家屬的滿意率[2]。
3.2加強業務技能,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術
護理人員的素質、能力和護理事故的發生具有直接關聯,也是保證護理安全重要的基礎[3]。因此,應針對不同資歷護士,給予不同培訓,讓每位護理人員的素質、能力都有明顯提高。對于剛參加工作的護士應該注重常見病的護理治療、急救藥品以及器材的使用等。對于主管護師等,則應該注重對實習生的帶教以及科研方面培訓。鼓勵護理人員參加一些自考或函授以及繼續教育之類各種類型的培訓學習,并且通過各個科內的護理查房以及小講課、遠程教育之類業務學習或是參加院內的學術活動,滿足護理人員的學習需要,提高技能水平。加強兒科的知識培訓,訓練護士按護理程序思維以及工作方法來解決工作中的問題能力,讓護士掌握科室急癥的護理技能知識,在危急情況下能對病人給予及時以及準確的救治護理。
3.3完善并落實制度
嚴格實施各項規章制度以及操作規程是保障安全無隱患的法寶。護士若在工作中實行交接班的制度或查對制度不嚴格或觀察患兒病情變化不嚴密,就極可能會發生事故。我們應以《護士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操作規程、護理規范等作為標準,與兒科具體工作相結合,制定好護理工作中應遵循的制度、操作規程以及護理常規。如護理人員的行為規范、疾病的護理常規、危重病人搶救配合規程等以確保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有章可循及有安全有效的依據。
3.4強化關鍵環節的管理,防患于未然
將剛參加工作的護士作為重點培訓人員,加強檢查其工作的具體情況,根據發生的問題給予幫助與分析,督促其整改。對危重的病人或特殊檢查的病人給予重點關注,重點進行交接,抓好基礎護理,宣教必須到位,如若發現問題應及時進行解決。抓好查對、交接班制度以及分級護理、搶救工作、消毒制度的落實率。抓好雙休、節假日護理人員的調度安排。利用宣教以及晨間護理給予患兒家屬安全教育等。
3.5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
摘要目的: 探討6例嬰幼兒體外循環術后重返ICU的原因及護理對策。方法:通過查閱文獻及結合本科室病例,總結嬰幼兒體外循環術后重返ICU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結果:1例患兒自動出院,其他5例患兒生命體征平穩,返回普通病房。結論:嬰幼兒體外循環術后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限制液體入量、加強肺部物理治療非常重要,能促進患兒康復,降低重返ICU的幾率。
關鍵詞 :嬰幼兒;體外循環術后;ICU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45
作者單位:221004徐州市江蘇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ICU
張娟:女,本科,護師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率為出生率的0.8%左右,由于環境污染、孕期病毒感染等各方面的影響致使其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1]。早期外科手術有助于減輕患兒疾病的發展,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但由于患兒年齡小、體重輕、抵抗手術的耐受力差,因而術后護理非常重要。本科室2013年3月~2014年3月,有6例患兒由于各種原因重返ICU。針對這種情況,本科室結合臨床實際,認真總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護理對策,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兒6名,男4例,女2例。年齡8個月~5歲。體重4~16 kg。6例患兒分別為3例室間隔缺損,2例房間隔缺損,1例法洛氏四聯征。術前心功能Ⅱ~Ⅲ級,手術過程順利,6例患兒術后第1次在ICU 2~3 d后生命體征平穩,順利轉到普通病房。由于各種原因患兒返回ICU時面色發紺,呼吸困難,心律失常,血氧飽和度下降。
2原因分析
患兒本身對手術及各種治療的耐受力差,重返ICU無疑增加了患兒及家屬的負擔,因此找出患兒重返ICU的原因,有利于對嬰幼兒體外循環術后護理方法提供借鑒,減少重返ICU的幾率,主要原因如下:
2.1體液攝入過多加重心臟負擔由于家長擔心患兒營養不足,術后給患兒飲食量多,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未控制好攝入量而增加心臟負擔。
2.2肺部物理治療不到位(1)患兒手術切口疼痛,不敢活動,翻身不到位,持續平臥位會導致如拍背吸痰等治療不徹底(2)患兒不敢咳嗽,擔心咳嗽時刀口疼痛及刀口裂開,導致有痰液排不出,拍背的力度不夠。
2.3心理因素(1)患兒長期受疾病的折磨,害怕手術,心理壓力增加,造成心率血壓升高。(2)患兒在家長面前很任性,由于長時間大聲哭鬧造成肺動脈壓升高。
2.4易造成院內感染的發生(1)患兒身體及營養狀況差,皮下脂肪少,容易發生皮膚破損及壓瘡。(2)手術導致機體的抵抗力下降,探視人員人多混雜,很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3)患兒年齡小,手術切口癢時喜歡用手抓,造成切口感染。
3護理措施
3.1控制感染避免感染并發癥的關鍵在于預防[2]。(1)皮膚護理。保持床單位清潔無皺褶、柔軟干燥;定時翻身,將患兒置于舒適。皮下脂肪少的患兒,在受壓部位墊硅膠墊,密切觀察易受壓部位,觀察局部情況并給予按摩。(2)控制感染??刹扇∠拗铺揭曋贫?,避免給患兒帶來易感菌。醫務人員和探視家屬都要做好消毒隔離措施 。(3)密切觀察。患兒若出現呼吸道感染等癥狀,應及時報告醫師給予處理,患兒此時抵抗力很差,必須及時處理感染。
3.2控制體液進出嚴格控制出入量,防止因過多攝入水分加重心肺負擔而引起肺滲出、肺水腫等并發癥,術后血容量補充的原則是“少用晶體、膠體適當、出稍大于人” [3]。根據患兒體重計算出患兒的輸液量及尿量,并記錄患兒出入量,同時嚴密觀察患兒的末梢循環,用手指壓患兒甲床或足底,抬起后3 s內顏色恢復正常說明末梢充盈良好[4]。
3.3加強呼吸道護理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證呼吸道通暢是心臟術后的重要一環,正確有效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手段[5]。為減少對患兒的刺激,注意吸痰的次數及量,患兒自行排痰能力差,若患兒可以溝通,教會并鼓勵患兒自行咳嗽、咳痰;若患兒年齡較小,護理人員可以給予拍背排痰。
3.4心理護理患兒進入ICU后,對周圍環境和醫護人員感到陌生,會出現恐懼、不安、焦慮心理[5],易哭鬧,影響病情觀察,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兒的情緒,及時通過撫觸等措施緩解患兒的緊張情緒,同時動作應輕柔,語言溫和,減少患兒的陌生感,對家長也要進行心理護理,解釋實行護理措施的原因,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這樣更有利于患兒的治療和護理。
4結果
6例患兒在ICU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5例患兒體征平穩,順利轉回普通病房,1例患兒治療效果不佳,自動出院。
5小結
通過對6例患兒重返ICU的原因分析提示護理人員:患兒因年齡小,多數無法用語言溝通,護理人員應該充分意識到患兒與成年人體質的不同,在家長的配合下,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給予及時妥善地護理。通過醫護人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使患兒得到較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張穗.嬰幼兒體外循環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2):3888-3890.
[2]母艷玲.5 kg以下嬰幼兒體外循環術后ICU護理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9):54-56.
[3]凌華.154例嬰幼兒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手術的ICU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6):108-110.
[4]李敏,歐松勁,古翠云.嬰幼兒心內直視手術后的呼吸監護[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1):3-4.
[5]劉佳,尚麗麗,邱武英,等.嬰幼兒復雜先天性心臟病術后腹膜透析15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6):67-69.
目的:探討小兒肺炎的整體護理方法、措施,觀察護理干預作用效果,為小兒肺炎的臨床醫護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方法:收集60例小兒肺炎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在保證可比性充分的基礎上,將60例患兒劃分為整體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人數30例。在相同治療措施的基礎上,根據組別分別對兩組患兒實施整體護理措施與常規護理措施,最后參照相關療效標準,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結果:經相同的治療措施與不同的護理措施干預后,整體護理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患兒,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且整體護理組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更高,對比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相同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對肺炎患兒實施整體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兒快速有效康復,同時還能夠明顯提高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加強臨床推廣與實踐。
關鍵詞:肺炎;整體護理;常規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78-02
小兒肺炎是一種常見的兒科臨床病癥,發病率相當之高,尤是以春秋兩季為甚,該病會對兒童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堅持治療的基礎上,還應當加強對患兒的臨床護理,這樣才能夠促進他們快速康復。作者所在醫院通過對30例小兒肺炎患者實施了整體性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在本文的臨床研究過程當中,一共收集了60例研究對象,他們均為作者所在醫院從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以來,所收治的小兒肺炎患者?;純耗挲g最小1歲,最大8歲,平均3.5±1.2歲,男28例,女32例,主要的臨床癥狀包括精神萎靡、煩躁、呼吸困難、發燒、咳嗽、舌紅苔黃、口干唇裂等,肺部聽診可聞及固定濕音,胸部 X 線可見肺紋理增粗,斑片狀陰影。根據患兒的年齡、性別以及臨床表現等,將他們劃分為整體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人數30例,確保兩組患兒之間的可比性充分。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相同的臨床治療措施,在治療的基礎上,常規護理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即僅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必要的醫護引導,并滿足患兒及其家屬所主動提出的護理要求,對整體護理組患兒實施整體性的護理干預,主要的措施內容如下。
1.2.1 基礎護理:
首先,要提高病房環境質量,為患兒的病情治療與康復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病房室內的溫度應當盡可能控制在18攝氏度到22攝氏度之間,相對濕度要保持在55%到65%之間,保證室內通風性良好,定時打掃,保持病房整潔與衛生;其次,要減少患兒的活動量,使其臥床休息,半臥最佳,這更加有利于患兒呼吸。做好對患兒的個人衛生護理,保證患兒的皮膚清潔、干燥,衣物、被褥都要柔軟、輕暖。由于肺炎患兒通常都具有咳喘、發熱等臨床癥狀,所以他們口腔內的唾液會大幅度減少,食物殘渣容易繁殖細菌,加之治療過程當中一般會使用到抗生素,所以非常容易導致患兒出現菌群失調,進而引起口腔潰瘍、口腔感染,所以要針對性的對患兒做好口腔護理,每天分2次到4次用0.9%氯化鈉溶為患兒擦拭口唇、口腔,可以漱口的患兒應當指導其分別在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1.2.2 體溫護理:
小兒肺炎患者普遍會出現發燒的癥狀,因此需要加強對其體溫的監護,根據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確定體溫測量頻率,最高應每半小時到一小時測量一次,最低應每半天進行一次測量,測量過程當中還需要做好明確的記錄,為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如果患兒的體溫高于了38.5攝氏度,要立即采取針對性的藥物降溫措施和物理降溫措施,防止患兒出現高熱驚厥,物理降溫措施要掌握好尺度,不能讓患兒的體溫驟然下降過多,同時要及時補充液體,更換汗濕衣服。
1.2.3 呼吸道護理:
呼吸道護理是小兒肺炎臨床護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首先,要對患兒進行有效的排痰護理。在肺部炎癥的影響下,患兒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會大量增多,如不及時的將其清除,就非常容易導致痰液阻塞呼吸道的情況出現。要多向患兒喂水,這樣能夠使痰液的粘稠度降低,并采用叩背的方式,幫助患兒進行排痰。對于排痰困難的患兒,可以采用超聲霧化吸入,來促進其排痰,再是無效,就必須要進行吸痰器排痰,操作時要絕對做到無菌,不能將細菌帶入患兒呼吸道中,加重患兒病情。
還有部分患兒由于呼吸困難,需要進行吸氧。如果患兒的病情不是非常嚴重,應采用鼻導管給氧,氧流量不宜過高,每分鐘0.5L到1.0L即可,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需要采用面罩霧化給氧,氧流量為每分鐘2.0L到4.0L,并時刻注意患兒的呼吸狀態。
1.2.4 輸液護理:
在對患兒進行輸液的過程當中,所有操作必需要做到無菌,防止加重患兒的感染癥狀,根據液體的種類與醫生的醫囑,嚴格控制好液體滴速,嚴防滴速過快給患兒帶來過大的機體負擔,導致心衰、肺水腫等情況出現,對于并發有心力衰竭的患兒,應當進一步減緩滴速,同時要嚴密觀察患兒的受液情況,有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時,應當立即停止輸液,并上報醫生進行對癥處理。
1.2.5 飲食護理:
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飲食護理,堅持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則,給予其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以增強其機體抵抗力。對于嬰兒喂養時,每次應抱起,同時保持頭部抬高,以免發生氣管吸入出現嗆咳、窒息。鼓勵患兒多喝水,使呼吸道黏膜濕潤,從而有利于痰液排出。
1.2.6 心理護理:
一方面,要針對患兒的年齡,對他們做好心理護理,與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消除他們對于醫院環境的陌生與恐懼感,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他們的信任,使他們能夠積極的配合醫護工作開展。另一方面,要做好與患兒家屬的溝通交流,告知他們小兒肺炎是常見的病癥,只要積極配合醫護工作開展,患兒是能夠快速康復的,以消除他們過多的顧慮。
1.3 觀察標準:
療效觀察標準:患兒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肺部聽診、胸部 X 線檢查完全恢復正常,為治愈;患兒的臨床癥狀可見好轉,肺部聽診、胸部 X 線檢查可見改善,為有效;臨床癥狀無好轉,肺部聽診、胸部 X 線檢查無改善甚至是有所加重,為無效。治療的總有效率為治愈率加有效率。
滿意度觀察標準: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收集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從0%到100%,依次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最低到最高。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所有數據對比均采用SPSS 17.0,計數資料用X2值進行檢驗,如果P
2 結果
經相同的治療措施與不同的護理措施干預后,整體護理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患兒,整體護理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66%,常規護理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僅為86.66%,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且整體護理組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更高,整體護理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8.8%,常規護理組僅為88.4%,對比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參表1)。
3 結語
小兒肺炎是兒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是指不同的病原體或者是其他因素而導致了患者肺部出現炎癥。由于小兒的抵抗力較低,呼吸系統的發育尚不完善,且氣管及支氣管腔較為狹窄,從而使肺炎成為威脅其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
通過本文的臨床研究證明,在相同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對肺炎患兒實施整體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兒快速有效康復,同時還能夠明顯提高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加強臨床推廣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梁蘭芳,郭臻.護理干預在小兒肺炎康復中的作用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