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新聞傳播概念

      新聞傳播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聞傳播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聞傳播概念

      新聞傳播概念范文第1篇

      從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上來理解,信息是人腦對于客觀事實的屬性進行能動反映而產生的思想,是大眾信息的鄰近的屬概念。筆者認為,關于信息的這個命題,其實就是創立控制論的美國科學家維納表述的“信息這個名稱的內容就是我們對外界交換來的東西”的應有之義。

      依據普通邏輯學的兩分法,信息可劃分為大眾信息和非大眾信息,新聞可劃分為大眾新聞和非大眾新聞。

      大眾信息是指已經由大眾媒體報道出去并被大眾接受(非單純接收)的那部分非大眾信息。大眾新聞是指已經由大眾媒體報道出去并被大眾接受(非單純接收)的非大眾新聞。非大眾信息包括自我傳播的信息、人際傳播的信息、群體傳播的信息和組織傳播的信息。“非大眾新聞” 包括自我傳播的新聞、人際傳播的新聞、群體傳播的新聞和組織傳播的新聞。大眾新聞是由非大眾新聞轉化而來的。

      新聞和信息可以是實體概念,也可以是屬性概念。在收聽新聞中,新聞是實體概念。在收聽新聞信息中,信息是實體概念,如果其中的新聞信息是語法上的偏正結構,那么,該新聞就是屬性概念;如果其中的新聞信息是語法上的聯合結構,那么,該新聞也可是實體概念。信息是新聞的鄰近的屬概念。

      新聞事實是“我的主觀世界”以外的客觀存在,包括客體物質世界和來源于客體物質世界的其他主體精神世界的內容和形式。客觀事實的屬性在“我的主觀世界”中被反映為屬性信息,通過“我”的認知而產生的信息就是“我的主觀世界”所產生的一種思想。信息表達的內容屬于思想和觀點的范疇。觀點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經濟的、文學的、物理的、數學的,等等。通過“我”的認知而產生的信息是主觀存在。“我”以外的“他(她)”通過認知而產生的信息對“我”來說則是客觀存在。客觀存在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在電視新聞等以影像為形式的報道中,除了傳者向受眾傳達的以語言和文字所負載的信息之外,動態和靜態的現場畫面也包涵著新聞事實的屬性,這種屬性反映在受眾的頭腦中也會產生信息。傳者對現場事實的屬性進行反映而產生的信息一般包含在報道過程的語言文字之中。受眾對報道中的現場畫面的反映,如同對報道中的語言文字所傳達的信息的反映,可以與傳者傳播的信息相同或不相同。傳者傳播的信息和受眾對傳播的內容進行反映而獲得的信息可以用各種語言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肢體語言來表達。信息是人腦對于客觀存在的主觀思維的結果,屬于意識的范疇。觀點也是信息。新聞事實具有新聞屬性,但新聞屬性并不簡單地等于新聞信息,人對于客觀事實的新聞屬性的反映才是新聞信息。如果人對于客觀事實的新聞屬性沒有進行反映,那么就沒有相應的新聞信息,但客觀事實的新聞屬性依然存在,這是毫無疑問的。新聞屬性都是客觀的、真實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反映新聞屬性的新聞信息是主觀的,不一定符合客觀真實或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觀真實。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是可知的。新聞事實也是可知的。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的信息與其反映的事實的屬性具有同一性。

      新聞報道與報道新聞在一定的邏輯環境中是全同的概念,它們的內涵之一就是讓非大眾新聞或非大眾新聞信息通過大眾傳播而成為大眾新聞或大眾新聞信息,就是報社、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等傳媒機構通過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向不特定的廣大受眾傳播那些來源于非大眾新聞事實的非大眾新聞信息和非大眾新聞現場畫面,使其成為大眾新聞事實和大眾新聞信息。

      在上述傳播過程中,非大眾新聞事實的非大眾新聞信息和非大眾新聞現場畫面在完全被受眾接收的情況下將通過受眾的思維加工和解讀而產生三種傳播效果:一是全部非大眾新聞信息完全被受眾接受而成為大眾新聞,這種效果完全實現了傳者的目的。二是全部非大眾新聞中的部分新聞被大眾接受而轉化為大眾新聞,其余部分則通過受眾的解讀而轉化為不屬于大眾新聞范疇的“受眾的個人新聞”,所以僅被受眾接收而未被受眾接受,這種效果實現了傳者傳播的部分目的。三是全部非大眾新聞均未被受眾接受,因而都沒有成為大眾新聞,這種情況又會產生兩種效果:一是通過受眾解讀使“全部新聞”均轉化為“受眾的個人新聞”,二是雖然經過受眾解讀,但“全部新聞”未被受眾認可而又未產生“受眾的個人新聞”,這兩種效果讓傳者的傳播目的完全落空。

      傳者進行大眾傳播的目的就是要讓大眾接收并接受其所傳播、報道的新聞信息。傳者把新聞事實轉化為新聞語言、新聞文字、新聞影像和新聞圖片,然后通過大眾媒體進行傳播,受眾則通過對這些傳播內容的解讀把傳者傳播的新聞信息再轉化為自己思想中的新聞事實,這是一個認知系統的兩個相反的轉化過程。這些過程體現了存在決定意識、事實決定信息和意識對存在、信息對事實具有能動反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傳者知曉的新聞事實或是直接的或是間接的,受眾通過對傳者傳播的新聞信息的解讀而知曉、接受和理解的新聞事實則一律是間接的。傳者和受眾在對直接的和間接的新聞事實的屬性進行反映時,可以產生關于該新聞事實的直接和間接的信息,同時,這種信息也可以引導傳者和受眾能動地認知新聞事實,準確地把握新聞事實,正確地理解新聞事實,積極地對待新聞事實,勇敢地干預新聞事實,大膽地進行新聞實踐,堅定不移地深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

      因為媒體的“新聞報道”,非大眾新聞才有可能被受眾知曉并接受而轉化為大眾新聞。非大眾新聞是新聞報道的內容。大眾新聞是媒體對非大眾新聞進行大眾傳播和報道的一種結果。真實的新聞是傳者對新聞事實的真實反映。大眾傳播、報道和事實都不是新聞的屬概念。大眾傳播和報道是一種把信息告知受眾的方式和手段,利用這種方式和手段就可以把非大眾新聞告知受眾而使其有可能成為大眾新聞。新聞事實是新聞反映的對象,報道所傳播的內容只能是對事實或事實的屬性的反映,而不能是事實或事實的屬性本身。傳者決不可能通過大眾傳媒把某個有形的物品傳遞給受眾,也不可能使這個物品所具有的屬性與這個物品分離而傳遞給受眾。報道所傳播的內容只能是關于事實的某種思想,這種思想反映的是某種事實或某種事實的屬性。事實的本身不經過傳者的反映是無法讓受眾知曉的。

      此外,大眾傳播和報道是兩個具有全同邏輯關系的概念,它們的外延全部相同,但是大眾傳播和報道這兩個概念所表達的感彩是有些區別的:大眾傳播較為突出受眾在信息報道過程中的地位,報道則較為突出大眾傳播過程中的大眾傳媒。

      參考文獻:

      新聞傳播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媒介融合;融合新聞;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10-0016-02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發展,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媒介行業也發生了彼此相互融合的局面。因為媒介的融合,數字技術的加入,導致了信息處理、傳播等技術和形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這些變化,人們對新聞傳播的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現了融合新聞的現象。在本文中,會針對媒介融合,融合新聞以及融合新聞的傳播進行簡單的分析。

      1媒介融合的相關內容

      1.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的相關定義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都是一些學者對其進行相關的論述,一般存在兩種說法,即廣義說和狹義說。從廣義方面來說,媒介融合就是將所有相關的媒介進行融合,并且將相關的運行要素也一并進行融合。從狹義方面來說,媒介融合就是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媒介彼此結合在一塊,呈現出一種新的媒介形態。無論是廣義中的概念還是狹義中的概念,媒介融合都指出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合作,彼此滲透的特點,這種結合,不僅僅是指傳播技術,傳播形式,傳播工具的相互融合,更是指彼此之間的運行機制,信息生產理念等相關的規定也要進行相應的融合。

      1.2媒介融合呈現出的特點

      首先,媒介融合后的媒介內容呈多媒體化。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以及廣播技術等相關技術的相互融合,為信息的生產提供了高科技的保障,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相互融合下,信息的內容就呈現了新的姿態,在對信息生產的過程中,利用技術對信息進行圖片,聲音,文字,視頻等多種呈現和傳播方式進行創造。然后,經過上一條的簡單分析,就會很容易的發現,媒介融合后無論是生產信息還是傳播信息,都利用了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這就說明媒介融合后呈現出了技術化的特點。最后,媒介融合后的媒介世界呈現出更加系統化的特點。因為各種媒介進行相互融合,融合后的結果肯定是彼此之間取長補短,進行優勢互補,所以說融合后的媒體會更加的具有系統性。

      2融合新聞的相關內容

      2.1融合新聞的概念

      融合新聞與媒介一樣也沒有具體的概念或者定義,只是存在形象化的概念。對于融合新聞,有時候也會被人們稱為多樣化新聞,它主要是指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從事新聞職業的工作者,他們利用多媒體進行相關新聞信息的傳播活動。它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相互融合的產物,它是由各種不同的媒體利用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針對新聞的搜集,生成,傳播等程序進行操作的結果。

      2.2融合新聞具有的特點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聞信息的相關工作都是利用多種特色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且在此基礎上,觀眾也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對自己所關心的新聞信息內容進行相關的設定。綜上所述,融合新聞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融合新聞是一份具有多樣化特點的產品;其次,因為多種媒介的參與,所以融合新聞會進行全介質的傳播;最后,因為個人可以進行新聞內容的相關設置,所以它又具有私人化需求的特點。

      3融合新聞的傳播效應

      3.1融合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應

      在融合新聞內容方面的傳播效應具有兩個:一是,長尾效應,它是指融合新聞的內容涉及的方面或者領域比較的全面或者多,所以它容易為新聞行業帶來可觀的效益;二是,疊加效應,它是指融合新聞內容由于各種媒介的相互融合,導致融合新聞所傳播出的新聞內容具有更加功效的特點,絕對是大于各個媒介獨自產出的效果的簡單的相加。

      3.2融合新聞報道方式的相關傳播效應

      首先,面對著多種媒介的傳播,融合新聞的報道方式也就變得各式各樣,由于新聞都是由某個窗口彈出來的,所以說融合新聞報道方式具有“窗口效應”。其次,因為媒介融合后,新聞的內容也將是相互參考的內容所以,只要某一個媒介生產出某個信息,其他的媒介也將會得到相應的相關內容,根據物理現象中的水波能產生共振的特點,所以就將融合新聞的這種現象稱為“波紋效應”。

      4促進融合新聞傳播的相關策略

      由于各個媒介都會存在著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以要想將融合新聞的內容進行完美地生產,就要進行以下的策略。首先,利用各個媒介的特點進行分工合作,將不同的工作分給不同的媒體,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也就是要將單一化的內容生產模式演變成利用全媒體進行生產的模式。其次,融合新聞相關的內容制作工作和工作等,也都要利用彼此合作的方式進行。

      5結束語

      社會的發展,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各個媒介就在時代背景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進行了相互融合,同時又促進了新聞行業的發展,推出了融合新聞這一新產物,為了能夠保證融合新聞的健康發展,對融合新聞進行詳細的了解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4.

      新聞傳播概念范文第3篇

      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U高校媒體是社會信息系統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方面具有深遠影響。一些學者就高校媒體媒介融合的宏觀研究、報網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開論述。

      一、對媒介融合和內涵與外延的認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國學者I?浦爾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將“媒介融合”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戈登歸納了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聞表達融合等五種媒介融合的類型。

      陶喜紅進一步指出,“融合”這一概念與大眾傳播真正意義上的聯姻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中葉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鄭保衛、樊亞平、彭艷萍研究發現,“媒介融合”屬于互聯網興起之初所產生的取代論和共存共榮論相互爭論時期。這里所說的融合,是指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和平共處,聯合發展,顯然它與現在舶來意義上的媒體融合屬于不同的概念。

      (二)認識的深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新聞實踐的不斷發展,我國學術界對媒介融合這一概念的認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吳海榮從研究個案出發,認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觀的產業、人力層面的相對集中,又可指微觀的新聞制作的各個環節的資源共享。⑴李紅祥認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從技術/軟件融合、產業/市場融合、內容/服務三個層面加以界定。m蔡雯則認為媒介融合的深層次含義是指在數字技術和網絡傳播推動下的通過新介質形成的各類型媒介的匯聚融合。

      在表現形式上,媒介融合應該既包括硬的新聞實體的融合,又表現為軟的媒介技術、管理體制的融合。王聞俊從動態過程的角度出發,認為媒介融合包括組織結合、收購合并、傳播手段、媒介形態等四個階段,孟建、趙元珂認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傳媒業界跨領域的整合并購,并借此組建大型的跨媒介傳媒集團;媒介技術的融合,將新的媒介技術與舊的媒介技術聯合起來形成新的傳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態。

      二、高校媒體融合研究現狀

      相比之下,學界對高校新聞媒體的媒介融合研究相當薄弱。當前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宏觀媒介融合研究、報網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

      (一)宏觀高校媒體融合研究

      張文莉研究指出,高校媒體的媒介融合主要體現在內容、終端、組織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作者認為,高校校園媒體應該從內容重整和組織重構兩方面人手。在內容重整上,重視整體策劃,注重互動。在組織重構上,組建全校統一的新聞管理機構,建設一支專業化、全能型的采編隊伍。婁雷認為,高校的校園媒體資源融合,既包括不同新聞主體、經營主體的融合,也包括不同傳播技術、傳播方式的融合,在組織構成、人員配備、職責分工等方面相互協調,優勢互補。

      °高校傳媒整合既符合高校媒體的發展訴求,又是當代高校宣傳工作的發展需要。梁燕燕認為,高校傳媒可探索構建“新聞中心——實訓基地”模式,將新聞中心開放為高校新聞學科的實踐教學平臺,將校園宣傳任務分解為高校新聞學課程的實訓作業。此舉既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高校傳媒缺乏專業人才的問題,同時又極大改善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困境。

      (二)高校報網融合研究

      高校“報網融合”是不同新聞主體、傳播技術、傳播方式的融合,以信息資源共享為基礎,實現立體化的新聞報道、捆綁化的客戶服務和多樣化的傳播手段。李秀芹認為,高校報網互動有利于校報與網絡的“快”與“慢”、“容量大”與“容量小”、“交互性”與“單向性”的優勢互補,是高校校報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工作理念上,張碧紅認為應該實現媒體的重心從報紙轉移到網絡,搭建讀者網友的互動社區,通過打造“新式在線編輯部”、注重校園網事“深加工”、整合校園宣傳資源等方面,推進高校“報網融合”創新發展。

      趙立兵,楊寶珠研究了高校校報與微博的融合發展,認為微博等新媒體的及時性、現場性、互動性等優勢,能夠與高校平面媒體的權威性、深度性、全面性進行有效互補。在具體融合路徑上,主要表現為“微新聞”、“微專題”、“微采訪”、“微活動”、“微服務”等形態,推動高校校報的新發展。"

      (°三)媒介管理融合研究

      在媒介經營管理層面,高校校園媒介融合,有利于實現新聞業務上的資源共享,增強校園新聞的輿論引導能力。趙明認為,高校校園媒體的融合應該從新聞媒體從業者及新聞工作體制人手,在新聞工作體制方面,整合校園媒體,實現資源共享,學校宣傳部門在體制上保證組織運作。

      王世華認為,從傳播內容、組織架構與人員構成來看,高校的媒體融合遠沒有成功,作者指出,應明確現有媒體的主從關系,不同媒體形成優勢互補,避免同質化,同時還要實現組織機構、運行模式與從業人員的有機融合,從理念、組織機構、運行模式、從業人員等多方面全力打造多媒體融合的髙校“全媒體”。

      三、結語

      媒介融合是當前學界的研究熱點,從一開始被引人的舶來品,到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的本土化研究,學界都有較為深人的分析,研究視角也十分豐富多元。相比較而言,高校新聞媒體的媒介融合研究過于薄弱,這與高校新聞媒體及其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匹配,而且與高校新聞媒體的實際發展狀況不符。媒介融合是包括高校新聞媒體在內的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所以有必要加大對該問題的研究和思考。

      對髙校新聞媒體的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研究、報網融合研究、媒介管理融合研究等內容,呈現縱深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是總體上數量不多,力度和深度均不足,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界對于高校的新聞媒體及其媒介融合領域不夠重視。高校是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宣傳工作,巳經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戰略工程。而高校新聞媒體及其媒介融合的實踐發展,是這一戰略工程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這一領域的實踐探索和學術研究。

      新聞傳播概念范文第4篇

      伴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媒介融合”這一概念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提及并在現實中進行了多種自覺的嘗試。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契爾·索勒·普爾( Ithiel De SolaPool) 提出的。他在專著《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了“傳播形態融合”的概念,認為數碼電子科技的發展是導致歷來涇渭分明的傳播形態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最初人們關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關于媒介融合的定義贏得廣泛認同。他認為,媒介融合就是 “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并認為“媒介融合最值得關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種媒介的操作平臺,而是媒介之間的合作模式。”

      二、國內外媒介融合研究綜述

      1.西方國家最早開始研究媒介融合

      關于媒介融合的研究,最早是從本世紀初一些西方國家開始的。他們從技術融合、媒介所有權融合、媒介文化融合、媒介組織結構融合、新聞采編技能融合等各個角度展開了方方面面的研究。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李奇·高登(Rich Gordon)便根據不同傳播語境下所表達的含義歸納了美國當時存在的五種“媒介融合”的類型: 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聞表達融合。

      之后,Lori Demo 等幾位在美國鮑爾州立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 任教的學者提出了“融合連續統一體”這個新概念, 界定了“融合新聞”的幾種模式,分別是交互推廣、克隆、合競、內容分享和融合。這五種模式,也是媒體之間通力合作、信息內容上實現了共享過程的佐證。

      2.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媒介融合

      在我國,有關媒介融合的最新概念是蔡雯在考察美國媒介發展的過程中引入的。2005年,蔡雯發表了《培養具有媒體融合技能的新聞人才——與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教授的對話》后,又接連發表了幾篇與媒介融合相關文章,此后,國內關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迅速增多。2007年,我國媒介融合的研究向著系統、深入的方向發展。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學者王菲對媒介融合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出版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媒介大融合》。

      三、媒介融合的基本模式

      媒介融合不僅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和音頻等傳播內容的融合,還包括報紙、電視、網絡、手機等傳播渠道的融合。媒介融合的最高層次是打破產業壁壘、技術壁壘的全方位的大融合。媒介融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裂變與聚合不斷開展,最終形成新的整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出一定的層次性。

      1.媒介內容的融合主要表現為打破各媒介壁壘,實現形態整合,內容共享。在操作層面上呈現了初級形式的融合, 如信息采集、制作等信息共享層面上。目前比較受歡迎的電視讀報節目就是媒介融合初級形式的產物。鳳凰衛視的 “有報天天讀”,短短半年時間欄目收視率挺進鳳凰前三名;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 “媒體廣場”,集萃各類媒體,每天清晨滾動播出兩遍;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第一時間”的“馬斌讀報”;上海衛視“看東方”的“早報早知道”和“讀家新聞”等等都是電視和報紙信息共享,互動推廣,這些都是初級融合。

      2.媒介渠道的融合主要表現為不同媒體日益融合。一方面,新媒介在不斷加盟新聞傳播陣營,從商業門戶網站到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紛紛借助于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力,通過匯聚新聞信息,在新聞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搜狐與巧家報社組建的“奧運媒體報道聯盟”、騰訊與多家重量級都市報組建“捷報奧運媒體聯盟”,這些報網互動項目都將極大推動報道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傳統媒介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對新媒介的借助和運用已成習慣,如用借助網絡新聞、通過手機短信獲取線索、利用手機和網站搭建受眾參與直播節目的平臺、將博客內容轉載到傳統媒介上等。目前出現的報紙網站、手機報紙、手機電視等,都可看做是渠道融合的結果。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業務的變化

      在數字技術和網絡傳播的推動下,媒介融合已成為傳媒的發展趨勢。媒介融合是不同媒介之間的整合與重組、交融與互動,是不同媒介形式在信息采集、制作、傳播過程中的全方位合作。媒介融合帶來了傳播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影響著新聞業務形態的全部過程。它改變了傳統媒體新聞采集與制作的流程,并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立運行、流程完整、操作規范的新聞生產模式。在這種背景下,新聞業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工作流程一體化

      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以單一媒體形態和技術手段為基礎,形成單一的新聞采集、單一的新聞加工、單一的新聞產品和單一的傳播方式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流程。融合新聞以多媒體集中采集新聞,根據所屬媒體介質和受眾特點分類加工、生產多樣化新聞產品,提供給所屬媒體選擇和傳播。

      按照融合新聞流程,某地發生一個突發性事件,派往現場的采訪小組由有經驗的文字、攝影和電視錄像記者組成,采集后的素材迅速傳回編輯部門,由精通各類媒介報道特點和掌握數字、網絡技術的編輯制成不同類型的新聞產品給不同媒體播出。第一批新聞產品是簡要的廣播、電視新聞,網站的現場照片和簡訊,第二批產品包括比較完整表現事件緣由的電視節目,為報紙提供的有相關背景資料的文字報道和的現場照片,網站上鏈接報道和與此事有關的信息及各方反饋。第三批產品根據事件的發展,深度報道、電視的專家訪談等。

      新聞傳播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電視;民生新聞;受眾;社會認知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8-0013-02

      1社會認知的概念以及獲取的途徑

      關于“社會認知”的概念解析。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總會遇到形形的人和物,對這些都會有一定的分析和見解以及思考,進而有一定知覺形成。在此基礎上,就會形成一定的記憶和思維,最終形成一些列的心理反應。這樣,認知就會形成。目前,關于社會認知的解讀很多,可以說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都進行了研究,因此各種各樣的理論也形成了。筆者就對這些理論進行介紹,比如:結構主義的研究學者認為社會認知的構建過程是一個積極的過程,也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也就是構建者會從自己的記憶的碎片以及一些數據片段來對知覺片段進行構建。而模式識別理論則認為,人們的大腦中本身存在一些知識結構,而這些知識結構會和客觀的事實、人物進行聯系和匹配,因此這些刺激的信息和人們大腦中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疊,進而形成認識結構。而在現代的研究范疇中,社會認知是一個反應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會在現實的生活中遇到各種的人和事物,之后對這些外界的刺激進行一系列的反應,這個過程包括:感知、判斷、評價以及推斷和理解。

      公眾社會認知的主要途徑。公眾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很多,來源也是四面八方。但是,這些來源無外乎兩種,即: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前者的主要來源是通過其他人的語言、談吐、神態以及行為和習慣。后者則是各種各樣的社會傳播活動,比如:社會傳播。當今,間接經驗已經成為公眾獲取社會認知的主要的方法。

      2當下電視民生新聞研究的特征

      電視民生新聞最近這些年收到大家的追捧和關注,尤其是在新聞傳播業界和學界中引起的反響更大。《南京零距離》就是這方面很好的例子,該節目自2002年1月開播以來得到廣大觀眾以及業界的一致好評,可以說是好評如潮,收視率可以說創下了新高。自此之后,許多的電視節目以《南京零距離》為榜樣,紛紛學習和取經,并且在自己的節目中加以運用。因此,關于電視民生的節目越來越多,如雨后春筍一樣涌出。可見,《南京零距離》不再是一個孤例,而是一個電視代表。由此節目衍生出來一個新的名詞――民生新聞。這一專業詞語很快獲得大家的關注,業界和學界紛紛關注。因此,關于其的研究很多,有的學術刊物專門騰出專欄來對這一新聞術語和新聞現象進行介紹,比如《現代傳播》。盡管民生新聞已經風靡全國,但是關于其成熟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筆者在“民生新聞”前面加上“電視”是為了確定研究的范圍,也就是說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在電視傳播范圍之內,也是一種基本的電視新聞形式。

      關于電視新聞的研究數不勝數,不勝枚舉。但是,通過對這些研究進行分析之后,筆者發現這些研究的出發點大都是以下幾個方面,比如:新聞價值、新聞理念、題材的意義、傳播的策略、節目的特點、生存的語境以及社會關懷視角等方面。這些出發點一個共同的特征是從電視傳播者的角度出發,主要是對電視新聞現象進行提煉和總結,有的甚至是唱贊歌。而從受眾角度進行的分析則少之又少,比如從受眾的角度來分析電視民生新聞的社會影響以及傳播的效果。要對大眾傳媒的新聞效果以及社會影響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既要從商業特征來衡量,比如:收視率,又需要從受眾對媒介內容的評價出發。此外,還包括受眾對民生電視新聞中的人物以及事件持有的觀點和態度。目前,傳媒的商業特征越來越明顯,許多電視節目都是從收視率出發,因此有時會對傳播的社會效果進行忽視。有的電視民生新聞盡管在收視率方面做得很好,因此帶來了巨大的廣告收益和超高的收視率,但是視點下沉往往也會伴隨著出現,而這一點恰恰許多的電視媒體所忽視的。下面,筆者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對電視民生新聞與受眾社會認知之間的關系和影響進行討論。

      3電視民生新聞與受眾社會認知之間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社會認知,其是人們對某一社會現象和人物持有態度的基礎,也是一定社會行為的根基。我們既可以通過客觀現實的直接經驗來獲得社會認知,也可以通過一些間接的經驗。而當下人們獲得社會認知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媒介。一般來說,大眾傳播效果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情感、認知以及意愿,這是著名學者沃納?賽弗森提出的觀點。顯然,傳播效果的初始環節就是受眾的認知,而受眾的社會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和傳媒的影響力有著很大的關系。

      受眾的社會認知結構和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效果有著密切的聯系,前者直接影響后者。電視傳播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該過程中既有客觀的現實,又有電視現實,之后還包括受眾的心理現實。也就是說受眾會對新聞信息進行重新的認識、接受、編碼以及分析和評價,而這些活動的基礎和其的社會認知結構有著直接的關系。該過程可以說是受眾對電視民生新聞進行重新的組建以及轉化的過程。我們毫不否認,電視民生新聞的客觀性很強,其是對現實生活以及民眾人生的一個重要的反應,因此具有“原生態”性。但是,無論是在節目的播出之前,還是在節目的播出之后,都有人們的社會認知結構滲透其中,比如:編輯、采訪、選題以及分析和評論。因此,電視民生新聞絕不是現實的一面鏡子,而是有選擇的折射。選材是會有自己的選擇,而受眾在接受的過程中會使用自己的一套密碼來科學解讀。

      4結論

      電視民生新聞是眼下的一個焦點話題,為了研究其與受眾社會認知的關系,筆者從社會認知的概念以及獲取的途徑、當下電視民生新聞研究的特征出發,最終對這一關系進行了探討,希望電視民生節目越辦越好。

      參考文獻

      [1]李彥平,白劍.和諧社會視域下大眾傳媒對社會偏見形成的影響――以大眾傳媒和受眾為視角[J].文教資料,2011(8).

      [2]劉思新,鄧廣宇,馬玉.淺析大眾傳媒和社會認知的互動[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

      [3]榮榮,權利里.社會問題報道與受眾心理引導研究[J].南開大學學報,2012(34).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亚洲色欲www综合网|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仑|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av再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微拍精品| 日韩亚洲变态另类中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理论在线观看| va天堂va亚洲va影视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2016| 亚洲风情亚Aⅴ在线发布| 亚洲a无码综合a国产av中文|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 亚洲视频无码高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