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師德育;傳統民族文化;動力來源;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218-03
高師德育應立足于師德建設、能力延伸、人格塑造、文化修養等多個要素教育,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動力源泉,讓教學目標具有更深的文化根基和參考性。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重德向善的道德價值、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天人合一的心靈教化等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支撐著民族文化的命脈。在高度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現實背景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合時代多元化歷史潮流,在高師教育實踐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動力來源解讀
(一)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獨立于世界之林,就在于這種剛健有為、銳意進取的核心精神,從而讓中華民族在重重困難面前勇敢地走下去。從國家政治和社會層面來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秉承了自強不息的精神,面對外來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以及內亂等現實,中華民族始終以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為根本,建立新的政權,推動了中國歷史向前發展。從個人角度來說,民族英雄、時代豪杰的身上都可以透視到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比如孔子周游列國,面對生命的危險而不喪失自我尊嚴和初衷、“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這都是民族精神和不屈意志的展現,這種精神將伴隨著中華民族走得更遠。
(二)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集中反映作為時代君子所應該具有的行為和抱負,不僅僅要對自我嚴于律己,同時還要對家庭、社會、國家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體現出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意識。這種家國同構的觀念和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它強調個人自我實現,并善于將這種思想更多地滲透到家庭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中去,將個人的理想與社會理想統一起來,將個人的價值最大化。
(三)重德向善的道德價值
重德向善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道德體系建設的核心指導思想?!吨芤住分小暗貏堇ぃ右院竦螺d物”、《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等都集中反映了德和善的重要性,這是一種深刻的道德觀和人生觀。通過道德的力量來對自我進行修煉,實現內在的自我約束,不斷地提升道德價值在人生走向中的作用,以此來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在儒家的理論中不乏關于道德的論述,其中的仁愛、平等思想,就是重德向善的生動呈現。特別是孔子所提出的“義”“利”關系,強調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注重道德、誠信、平等、博愛等思想的展現。
(四)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歸根到底強調了一種個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它更加強調自我道德與政治建設的和諧性。充分地發揮自我內在的德行,向內實現自我修養提升和心靈教育;在這個基礎之上來進行自我價值的社會化實現,追求較多的社會意義和現實價值,從而來強化社會責任感。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來“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此來不斷地實現“內圣”和“外王”兩個維度的有效統一,將個人理想付諸于社會建設和國家發展中去。說到底,內圣外王的思想觀念強化了道德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個人能力提升和人格發展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社會建設的基礎所在。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于高師教育的重要性
(一)用文化約束提升校園合力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歸根到底強調一種內在的自我約束,它更加強調自我道德價值、思維方式、人格修養等多方面的統一。從整個中華民族龐雜而博大的文化系統來看,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等多種文化思想之間都是一種彼此制約、共同成長的關系,從而用文化約束來提升校園合力。對于高師教育而言,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用下,整個校園成為了一個文化共同體,主流思想、文化方向必然會上升成為校園合力和綜合競爭力,從而來更好地起到教育奠基作用,為人才成長和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二)打造豐富的教學內容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體系十分博大,涉及到諸子百家、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傳統節日、詩詞歌賦、宗教哲學、民間工藝等多方面的內容,這都為教育實踐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于高師教育來說,這些豐富的文化內容實現了對于教學過程的有效補充,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教學資源整合和教學設計,滿足了個體化發展的必然需要。從傳統民族文化中汲取影響和價值,來實現對于高師學生心靈、思想、觀念和情感的塑造和強化,實現真正意義上對于“人”的教育。
(三)構建立德樹人的校園文化
高師教育的本質是提升學生個人的道德素質,培育立德樹人的核心校園文化理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傳統儒家文化體系中所滲透出來的仁與德,正好契合了高師教育實踐的初衷和宗旨。對于道德塑造來說,它歸根到底是一種內在約束力的展示,因此民族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和基礎,這樣更加方便對于個體價值塑造,讓高師教育效果得到最大化顯現。
(四)推進文化創新及價值塑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活態的文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民族文化內容也得到了進一步地成長和更新,從而更加有效契合時代文化創新和價值塑造。在歷史發展新時期,傳統民族文化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哲學等諸多方面建立起廣泛的聯系,從而推進文化創新。換言之,高師教育形式及教學理念與民族傳統文化動力源頭相契合,直接促成了對于個體的培育和塑造,促進高師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這正是傳統民族文化所賦予時代教育的附加值,更好地與時展和進步保持一致性。
三、高師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實踐路徑探析
(一)構建系統化的民族傳統文化內容體系
構建系統化的民族傳統文化內容體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師教育中去,并強化對于教學過程的管理。第一,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不再是教學的有益補充,而是要將其作為教學核心來實現,重點培育高師學生的傳統文化精神。制定有效的傳統民族文化標準,針對不同的專業和學生特點來選擇合適的內容,從而有效發揮教育實踐的實效性。第二,強化對于傳統民族文化教育的管理。將高師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落實到制度建設和管理條例中去,以教學大綱的方式來對教學過程進行指導,以此來提升教學價值和意義。
(二)優化課程設計,整合文化教育資源
深入傳統文化中對優秀資源進行挖掘,制定與專業教學相適應的教材,確保教學質量和目標的最大化。首先,結合地域特點、高校教學定位、高師專業要求等要素來優化整合資源,制定專屬本專業教學的傳統文化范本教材,并將具體的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保證教學效果的順利實現。其次,加快高師專業傳統民族文化課程群建設,從歷史學、美學、文學、藝術、哲學等角度來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闡述,在開設專業課程基礎之上配合輔修專業課程,給予高師學生更多自由選擇和自由發揮的空間,從而全面提升個人傳統民族文化素質。最后,不斷延伸高師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功能,改造高師校園文化建設,打造智慧型的校園育人環境。結合校園網站建設、網絡文化傳播平臺、微信公眾平臺等多種途徑延伸文化滲透力,并引入真實的文化教學案例來作為校園文化傳播載體,從而在根本上強化民族傳統文化動力,為高師教育提供豐富的文化土壤,滋養更多時代高素質人才。
(三)以馬列為導向,重視對于人的教育
文化貧血問題已然成為高師教育的突出問題,高師教育民族傳統文化滲透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強化對于人的塑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提升。的人之哲學概念人是實踐自覺解放自我的主體?!叭耸且磺猩鐣P系的總和”,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人自我實踐及社會實踐的必然結果,同時它反作用于人的行為。堅守哲學的正統地位,從人的本位出發來實現教育,提高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從廣義的文化概念出發,一切的社會關系都能稱之為文化,因此對于人的教育活動也必然是文化作用的結果。對于高師教育來說,應該秉承馬列哲學的思想,不斷地促進人的社會關系、社會實踐能力、文化素質、道德和心理素質、體力和智力等全方位的進步和發展,將他們培養成為有獨立意識、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創造能力的個體,不斷地開發他們的內在自覺性,從而起到認識自我、改造社會的作用。
(四)傳承時代精神,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民族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這兩者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關系。黨的十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充分地將這些思想內容和核心精華滲透到高師教育中去,幫助高師學生樹立堅定的價值觀念和人格理想,促進道德建設、文化傳承,強化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地統一起來,以此來更好地促進自我價值實現。作為高師學生,應該努力地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秉承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與個人學習、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進而指導日后的工作。這個過程,不僅僅能夠強化高師學生個人的價值塑造,同時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師德素質和核心素養,為今后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增加投入,突出民族文化教育可操性
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要想將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寶典與高師教育統一起來并非易事,需要多個維度的保證。第一,增加資金投入,塑造堅實可靠的外在條件屏障。打造網絡文化交流中心、設置專門性的高師民族文化研究小組,支持高師校園各項民族文化教育專題活動經費等,促進高師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和系統性。第二,為高師民族文化內在教育提供動力支撐,引入活態民族文化教材,與高師專業教育課程相融合,不斷地增加民族文化教育與現實的契合度,最大化地發掘教育本質。實現人力資源和資本投入,以人為核心來塑造校園軟環境,實現對于教育資源的整合,這個過程就是人力與資金投入的過程。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根基,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一脈相承的必然產物。無論是儒家的人格理想,還是道家的清靜無為,它們都在客觀上起到了很大的救世意義,指導著人們的實踐活動。促進高師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著力打造完善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系統,并與時代精神和傳統哲學有效結合起來,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對于人的教育。此外,高校必須要增加投入來保證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可操作性,立足于文化現實和教學定位,全面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性。
參考文獻:
〔1〕桂署欽.高校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路徑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5).
〔2〕王玉平.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文化學刊,2015,(03).
〔3〕王麗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加強高職院校師德教育的作用[J].江蘇教育研究,2015,(Z3).
〔4〕雷洋.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閾下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02).
一、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
民族傳統體育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有利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具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很多,例如蹴鞠、太極拳、氣功和武術等。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發展的傳統體育項目,長久以來,民族傳統體育都因具有民族文化特征被傳承下來。
二、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
(一)民族性。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各民族的生活環境和宗教信仰對民族傳統體育具有一定的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揚離不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具有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特征,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性是由各民族創造出的不同精神形態。
(二)多樣性。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多樣性特征,自古以來,民族傳統體育就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我國地域遼闊,各民族的傳統體育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價值取向,這就使得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內容具有多樣性特征,根據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還可以對其進行細致的劃分。
三、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
(一)缺乏專業的教學人才。我國許多高校都開展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只重視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發展,而忽略了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人才的培養,這就導致高校缺乏專業的民族體育教學人才。
(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評價機制不全面。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的載體,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極大地促進作用。民族傳統體育在教學過程中常存在教學評價機制不全面的問題,這就導致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師無法意識到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質量。
(三)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不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源于中國,國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非常少,但是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較低,這就導致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研究不全面,實際教學存在問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突出問題表現在教學體系不完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設置不合理等方面,這不利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普及。
四、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引進專業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人才。引進專業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人才,并對其進行定期培訓,提高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人才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使其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致力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健身方法的研究,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配備了充足的師資力量,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版權戰略;傳統文化產業;精神價值;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D992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150-03
收稿日期:2010-02-09
基金項目: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08SFB2039)
作者簡介:黎六婭(1982-),女,四川瀘州人,知識產權研究所助教,碩士研究生,從事知識產權法研究;汪虹(1966-),女,湖北武漢人,科技處副處長,碩士研究生,從事知識產權管理研究。
一、版權戰略中的傳統文化產業
(一)對傳統文化進行版權保護的基石――產權激勵理論
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一個民族文化特性的體現,又是現代科技與文化成果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文學藝術的創新之“源” [1]。因此,應當承認和尊重傳統文化的特殊價值,并進行多形式、多維度的保護和利用。 世界各國基于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都在努力從不同角度對其提供保護,并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
產權激勵理論是古典經濟學家用以論證公共產品保護合理性的主要理論基礎,也是最主要的有關知識產權的經濟學理論。“產權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表明,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眰鹘y文化的私法保護可以授予傳統文化的權利主體以壟斷性權利,有利于保存、發展、合理利用本群體、本部落的傳統文化 [1]。擁有這樣的壟斷性產權,便能激勵享有民族傳統文化的部落、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的精神價值和經濟價值。
(二)版權保護的動力――傳統文化產業的精神價值與商業價值
1.保護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首先,對傳統文化實施版權保護是對民族文化權利的尊重。這種對精神價值認同的理論依據是“族格”理論?!白甯窭碚摗闭J為各個民族都有保護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權利,所謂族格就是指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或在國際關系中),每個民族都有平等的權利和尊嚴。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格,所以各民族無論大小強弱,無論其宗教、文化的差異,均享有天生的平等自由 [2]。從古代開始,中國各民族就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之下,從飲食起居、衣衫服飾、生產勞動、娛樂活動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創造著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即使是在各民族之間相互隔絕的狀態下,這樣的文化創造活動依然在延續和更新。中國各民族文化的特性表現為擁有自己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形成了他們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 [2]。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目的就在于實現民族平等和法律范圍內的民族自由發展。尊重民族文化權利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體現,也是必然要求。其次,對傳統文化實施版權保護是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尊重。一定地域內或世界范圍內文化要素的數量龐大、文化類型的多種多樣,構成了文化多樣性 [3]。200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宣言》。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用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西方經濟學家斯蒂芬?瑪格林指出:“文化多樣性可能是人類這一物種繼續生存下去的關鍵” [ 4]。“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生存根基,失去了文化身份和特殊性的族群,僅僅是‘人口’,根本談不上是獨立的民族?!?[5]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是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穩定的需要。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基于對民族文化權利的尊重,中國擁有56個民族,各民族特色鮮明的文化共同組成了一個色彩斑斕、各具個性的華章,擁有這樣的豐富寶藏,得益于在廣闊的文化發展空間內各民族的長期并存。所以,為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對傳統文化作品給予版權保護在中國有著尤其重要的意義。
2.實現傳統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傳統文化的恰當開發和利用能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版權視野內,對傳統文化作品的商業開發如火如荼。例如,將具有民族特色、區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圖形、標識用于對該區域旅游業的宣傳,既能宣揚其瑰麗的區域和民族文化,更能為該區域、該民族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土著部落文化旅游”就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實例,這種以土著部落傳統文化為底蘊的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場擁有其獨特的魅力。據統計,1993年2月和3月在澳大利亞的國外游客中,1/3到1/2的游客希望親身領略和感受土著部落的傳統文化,如觀看他們的圖騰、有關器物、手工藝品等。與此相似,在新西蘭的Kaikouta地區,1987―1995年的文化游客從3 400人增加到188 000人!在美國,西南土著部落藝術家出售其土著藝術品和工藝品每年可以獲利8億美元 [6]。中國的民族特色旅游業的發展蒸蒸日上,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標識作品與該區域、該民族旅游業的恰當結合,對旅游業的發展無疑是如虎添翼。
但不容忽視的是,“傳統文化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的傳播,可能導致對一國文化遺產的不適當利用。傳統文化的任何商業上或者其他自然的濫用或者任何扭曲,是對一國文化和經濟利益的損害?!?[7] 一旦傳統知識和傳統文化的“賣點”出現大量的仿制品或者漸漸淡化“其價值將大打折扣”并漸趨消失 [6]!因此在版權戰略視野中,傳統文化作品的商業化過程需要版權保護這樣的有力工具進行干預。
(三)版權戰略中的任務詳解
中國于2008年6月頒布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第四部分“專項任務”之一的版權任務部分指出:支持具有鮮明民族特色作品的創作。對此可作如下理解:
1.戰略立場:扶持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同時也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從時間維度上,中國所擁有的傳統文化歷史久遠;從文化域限上,中國各民族文化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從地理區域上,中國幅員遼闊,傳統文化的覆蓋面廣闊。對這樣一筆“深而廣”的無形財富,認識到其商業性價值并為享有該文化的民族和國家所用,能夠為享有者和使用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中國日益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2.作品的標準:傳統、民族特色、鮮明三項標準。雖然中國傳統文化作品的形式多種多樣、風格迥異,但真正進入版權戰略保護視野的傳統文化作品應當符合如下三個標準(嚴格程度遞增):
首先,傳統標準?!皞鹘y”是個發展的過程,傳統的事物并非都具有知識產權保護意義。傳統文化需要時間的沉淀和“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篩淘。版權戰略倡導的是優良的傳統文化作品,即能體現該民族的先進文化與積極文化、具有美感的文化作品。如,云南麗江古城東巴文化中的“金色青蛙”文化標識,就是傳承了納西族的宗教文化,該民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認為其能救人于危難之時。納西族保留至今最古老的民族舞蹈《勒巴舞》也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躍 [8]。納西族自古流傳下來的納西福蛙文化向世人傳遞著該民族的信仰,具有積極的意義,符合版權戰略的傳統標準。
其次,民族文化特色。版權戰略中的“民族”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指“nationality”而不是“ethnic group”,指我們中華民族;另一層是指“minority”,即中國55個少數民族,正如加拿大民族學家威爾?金里卡在其作品中所述:“這里我所說的少數民族是指聚居于某特殊區域,擁有自己的體制、文化和語言,且在歸屬于一個更大國家管轄之前,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社會并運作著的群體?!?[9]
任何文化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民族稟性,這種獨特的民族特征是各民族對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認知世界的反映 [1]。一個民族之所以是這個民族而不是其他民族,根源在于其“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對于一個民族來說,重要性不亞于個性特征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喪失了自己的個性,結果便是同化于他人、隨波逐流;如果一個民族的核心文化消失湮沒,民族有可能逐漸同化于其他民族而消亡,民族集體人格不復存在;如果一個民族核心的文化體系遭到破壞,這個民族完整的集體人格無疑也受到了嚴重的損害;表現為民族身份的模糊、民族威信的下降、民族尊嚴的受損等[2]。版權戰略強調“民族文化特色”標準,著眼點并不僅僅在于關注該民族自古傳承下來的文化,更著眼于該民族文化的長遠發展,因為“保持自身獨特的傳統文化體系對于本土居民和地方社區未來的福利和可持續發展以及其知識和文化的活力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0]。體現該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能成為傳承和宣揚其文化的媒介,更能成為實現該文化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再次,鮮明性。“鮮明性”強調該作品的文化特性,該標準類似于注冊商標必須具有鮮明的“可識別性”。歷史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經歷了時間的沉淀,成為了各民族自己的“識別碼”。中國擁有56個民族,就擁有著五十六個識別碼。
中國版權戰略將那些烙著識別碼的民族文化特色作品納入版權戰略中傳統文化的保護范疇,強調各民族文化之間、各區域文化之間的“界限”,強調文化特征的絕對性,從而形成不同特征的地方文化 。只有能將該作品歸入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合下列具體條件之一的作品,方能稱之為具有“鮮明性”:對外,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例如,中國于2008年舉辦奧運會為世界呈上的一道文化大餐:奧運會軌道線北土城站貫穿奧林匹克公園,連接“鳥巢”、“水立方“等場館的奧運軌道線的起點站地鐵10號線的換乘站北土城站裝飾一新,絕妙應用了民族傳統文化符號青花瓷,獲得了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評,該設計的實施應用大大提升世界對中國傳統民族符號青花瓷的認知度 [8]。 對內,能代表特定區域文化、特定民族風俗文化。如重慶的“銅梁火龍”、前文所述的“納西福蛙”,都體現著地方、民族獨特的文化。
二、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版權戰略
1.特殊版權模式。1990年頒布并于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和國務院于1997年5月20日制定頒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一并構成了中國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著作權保護機制。這樣的保護機制隨著時間的推進和民間民族文化的日益多樣,已不斷暴露其不足之處:第一,《著作權法》鼓勵對中華文化、各民族民間文化的搜集、整理,著眼于傳統文化作品創造人、創作民族權益的保護,側重的是對版權人精神利益的保護;而于2008年6月頒布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中版權戰略的主旨不僅僅是為了傳承文化、保護傳統文化資源,更強調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實現經濟效益。二者在主旨上的分歧不利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無論是精神價值還是經濟價值);第二,中華文化、各民族民間文化發展的無限延續性對著作權保護時限具有挑戰性?!吨鳈喾ā芬幎ǖ淖髡咧鳈嗟亩唐跁r限,將嚴重束縛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由此可見,需要調整民族傳統文化領域的著作權模式?!吨鳈喾ā吩O立著作權保護期限的立法宗旨是基于對著作權人的私人利益與知識共享的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防止無限期保護著作權人的壟斷性權利而導致知識獨占。但是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初衷本身就是為了凸顯民族特色,對外,保護中國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對內,體現各民族文化個性?;诖?筆者認為,對實行短期時效保護不利于實現文化的“民族特色”,因為期限終結后,民族傳統文化作品(例如傳統文化標識)將進入公有領域,建議對民族傳統文化作品延長期限,并可借鑒《商標法》規定的“續展制度”,用可續期的制度來實現民族文化的無限延續。
2.扶持難以參與市場競爭的優秀文化作品的創作。并非所有民族傳統文化作品都具有經濟價值――為所有者和使用人帶來經濟利益。雖然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宗旨是為了實現產業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但對于版權領域中“難以參與市場競爭的優秀文化作品”,特別是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作品,依然是重視的對象。這需要從源頭著手??尚械拇胧┌╗1]:支持創作人及其后續創作人的創作;例如,提供創作金費、解決創作者生活福利問題 [2]。解決作品的出路問題,主動創造作品的流通鏈;例如提供專門的作品展示平臺。
3.鼓勵傳統文化產業的創新。“傳統文化”雖然是由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古樸事物,但是與物質文化不同,傳統文化①總是動態的,由于和實際的生活緊密相連,他總是不斷發展的。傳統的文化表達方式必須適應現代生活,才能保證生存下去 [11]。因此,版權戰略鼓勵傳統文化產業的創新,促進基于傳統的創造性和創新,使之成為可持續經濟發展的不可分割的部分。② 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注入新鮮血液。
三、結語
版權戰略視野中的民族傳統文化既是由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古樸事物,擁有體現民族尊嚴和民族文化權利的精神價值,又是可以融入創新元素的文化產業,能夠成為可持續經濟發展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為享有該文化的民族、區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根據實際的需要,改變舊的著作權保護模式、扶持難以參與市場競爭的優秀文化作品的創作、鼓勵傳統文化產業創新,將是版權戰略促進傳統文化發展的新措施。
參考文獻:
[1]黃玉燁.保護傳統文化的政策目標論綱[J].法商研究,2008,(1).
[2]馬俊毅,席隆乾.論“族格”――試探民族平等與民族自治、民族自決的哲學基礎[J].民族研究,2007,(1).
[3]陳洋.論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的正當性――以文化多樣性為視角[J].河北大學學報,2007,(1):7.
[4]世界文化報告:文化的多樣性、多元與沖突共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59.
[5]寇清杰.樹立全球化時代的健康文化心態[J].南開大學學報,2001,(5).
[6]嚴永和.論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的正當性――以人權為視角[J].學術論壇,2005,(2).
[7] UNESCO and WIPO ,Model Provisions for National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Expressions of Folklore Against Illicit Exploitation and Other Prejudicial Actions with Commentary ,WWW.wipo.gov.tw/cooperation/cooperation_4_3_12.asp.
[8]李芳.淺析中國民族傳統符號在標識導向設計中的應用[J].廣告大觀,2009,(4).
[9]威爾?金里卡.少數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M].鄧紅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10]朱瑾.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及民間文藝保護的戰略性思考[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6,(11).
[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遺產部主任愛川紀子(NORIKOAIKAWA). 無形遺產:新的保護措施[EB/OL].中國民族文學網,省略.cn,日期:2006-07-13,訪問日期:2009-06-26.
Copyright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ndustry
LI Liu-ya,WANG Ho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藝術設計的靈魂就是創造,沒有創造,只有技巧不能稱之為設計師,充其量只能是一名工匠。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才能具有更好的競爭優勢。事實上,藝術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僅有好的技術是不能創造出有魅力的作品來的。大家所熟知的一些設計師靳埭強、陳幼堅、貝聿銘等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他們設計出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設計”,這與他們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是不能分開的。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在改革開放以來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新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空前繁榮。然而也不難發現,新一代設計師在其作品中反映出的對傳統文化的淡漠及生疏程度令人擔憂。在筆者所在系,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匱乏令人驚訝,連簡單的回形紋也一無所知。但隨著世界對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重視,特別是藝術設計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使得我們的教學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論教學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安排的課程結構及時間都還需進一步調整、增加。其次,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具體過程中,也不是完全采用“拿來主義”,全盤照搬。繼承傳統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如果一味拒絕新的技術或文化的學習,也會使我們的藝術設計教學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藝術設計教育只有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才有足夠的文化養分,啟迪學生,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設計師”而不僅僅是“工匠”。
我們的藝術設計教學只有立足于民族,才能在世界有說服力。當然,民族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在藝術設計中最有價值的當然是我們的傳統圖形和紋樣。傳統紋樣和圖形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國的多元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滲透,有許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而其中,漢民族文化在整個民族傳統文化中起主導作用,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文化,它在共同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團結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如我國的新疆和云南,兩地的自然景觀不同,文化習俗及傳統圖形、紋樣也有著迥然不同的風格。另外還有我國的內蒙、等地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寶庫。在現代設計中,我們也不難看到受民族傳統紋樣影響的作品,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品。例如,我在教學中就結合最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北京奧運會來給學生進行分析講述。在這次運動會上,各種創意無處不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北京奧運徽標“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充分表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字和篆刻藝術;“中國福娃”的設計,更是從具有傳統藝術特色的民族服飾、吉祥紋樣的土壤中尋覓到了靈感,使傳統特色藝術與現代設計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每個福娃的五官都是從傳統紋樣中得到靈感的;再結和最近的廣告話題,很多都提到了“中國紅”,這也是傳統顏色的應用,而我們的獎牌設計,更是和中國特有的玉石文化現象有關系。通過各種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案例分析,也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以后的設計中加大對傳統文化選擇的主動性。當然,傳統紋樣種類繁多,如中國聯通標志、北京中奧標志等,這些標志的原型都是盤長圖形,也稱中國結。另外,中國特有的圖形的吉祥文化,以形象表現吉祥,譬如“喜上眉梢”中就是喜鵲站在梅枝上,另外,“年年有余”也是“蓮花”和“魚”的化身。這些圖形,不但有助于觀賞,而且是凝固了的藝術,不受時間的限制。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學生不但容易接受,也能學有所獲。學生也更愿意花時間去搜集和學習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
最后,民族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如何應用,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年輕人受各種媒體對“時尚”的誤導,使得設計專業的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這樣兩個理論上的誤區:一是認為民族傳統文化是距我們較久遠的古老文化,與我們沒有直接關系,已經不能適應今天飛速發展的社會需要,是比較“土”的東西。認為美術史論與所學設計專業沒直接關系,與歷史文化知識相比,學生更注意某一技能的掌握(例如電腦軟件的應用而忽視手繪技法);二是,學生錯誤地將西方的現代物質文明當作了中國發展的未來樣板,全然沒有考慮兩種不同的文化根基對現代文明的精神層面所起的決定性制約,更沒意識到東西方文化積淀的影響力。事實上,在對中國美術史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從原始社會的磨制石器、陶器、玉器以及后來的青銅器等器物的傳統裝飾圖案、及歷朝歷代豐富多彩的工藝美術品,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寶貴財富。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無論是表現手法、圖形,還是在風格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注意將一些課程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例如,在《文字設計》課程讓學生了解文字的演變歷史,特別是漢字的發展演變,文化內涵。作為現存的以圖形為基礎演變而來的象形文字,漢字(尤其是繁體字)獨特的視覺美是其他拉丁文字無法媲美的。讓學生在對比中西方文化發展中,既學習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又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的深邃意境。當然,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到要把握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一味地追求傳統,而不了解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和時代的特點,是不可能設計出有市場的作品的。不能盲目地將傳統形態直接搬到現代設計當中。要讓學生在新技術的支撐下設計出更有內容和深度的作品。筆者在《圖形創意》課上,也通過結合我國特色的饕餮紋,龍紋等傳統紋樣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傳統紋樣的基礎上進行創意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學到了技術,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味盎然,有了主動學習和研究的動力。在筆者所在的四川東部,是巴人文化的發祥地,另外還有渠縣漢闕等傳統文化,這些也是我們教學中應把握的地域特色。學生能主動學習,在畢業時也就多了一份競爭的實力。
綜上所述,我們應清晰地認識到,藝術設計教學中曾被忽視和丟掉的民族傳統文化問題應該重新給予重視。把傳統中有益于我們當代審美需求的東西挖掘出來,保持我們民族傳統的相對獨立性,才是我們當前美術教育的根本任務。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必然要涉及文化等各個方面,從事藝術設計,不僅要掌握相應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見多識廣。見識越多,思路越開擴,創意也就越好。誠然,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傳統圖形的力量同時,還應當借鑒國外一些精妙的設計,順應國際審美時尚,多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從形式上升華創作。在傳承歷史精髓的同時,與時俱進,勇于創造新,是我們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應傳達給學生的基本理念,并以此引導學生設計出優秀的作品來。
作者:況燧媛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美術學院
一、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為學生未來發展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改革,教會了學生在未來的服裝設計創新的過程中,怎樣去借鑒傳統與民族服飾文化,怎樣吸收、運用民族元素的素材。 在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服飾文化傳統和民族特點。 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這些傳統服飾文化和特點無疑會在服裝設計師的身上打下烙印,并將其注入到自己的服裝設計理念里,必然會使設計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撐。
中國古代服裝文化也必然成為現代服裝設計師展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特色和美感、塑造獨特服裝造型的重要手段。 這些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是現代服裝藝術創作的靈感和激情源泉。 中國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改革所涉及的內容,也應當是每一位服裝設計師都不可忽視的課題。當前,我國少數的一些服裝院校,已經開始注重本民族傳統文化教學,在相關課程中向學生灌輸中國文化的知識和基本概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情結。 特別注重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和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教學。
但更多的院校對傳統文化的教學是薄弱的,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服裝院校,一味地追求快速的市場效率,甚至是對傳統文化的輕視、 崇洋媚外現象也相當普遍。 一些設有服裝專業的院校因《 服裝史》教學的課時不夠,對學習《 中外服裝史》的認識不夠,而導致學生在其設計的作品中,傳統和民族文化元素嚴重缺欠。 就拿《 中國服裝史》來講,我們當今的許多流行服飾的設計元素就來源于中國歷代服裝中。 在課程安排上只有個別院校安排了民族圖案課程,有的院校甚至把服裝史作為一門選修課來進行教學,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對傳統及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進行實地考察。目前,服裝專業教學大綱的編寫長期面臨著藝術與技術之爭, 課程的安排上多偏重結構、工藝等技術課程方面,忽視民族文化的學習,導致學生的設計作品不懂得運用中國元素。 國內大多數服裝院校, 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教學總是顯得力度不夠。 這種現象若長期下去,我們培養的服裝設計師就會缺乏對中國元素及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認識, 在服裝設計上就不能體現本民族的精神和特色, 就不能與西方的服裝設計師一爭高低,我國的服裝產業就不能立足于世界舞臺,這是我們服裝教育界需要深思的問題。 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改革恰恰為學生解決了以上問題, 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二、中國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對學生未來發展指出了教學與學生自身需要去做的事情
近年來,市場競爭的加劇使我國服裝業發生了很大變化,外國服裝品牌對中國服裝市場的搶灘給我國自有服裝品牌的發展造成了諸多困難,同時也使我國服裝企業認識到了本土文化 根的重要性,開始從本土文化中發掘突破點。 其次,國外設計師對中國傳統元素的出色運用對我國服裝設計師提出了挑戰。 因此,提升服裝設計師運用中國傳統元素進行設計的水平,成為我國服裝業的立足點和參與國際競爭的突破口,這一切使我們必須把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從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改革抓起,保證我們的學生成為未來市場開發的精英,成為真正弘揚中華文化的成功者。
在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感受中華民族藝術的巨大魅力。 通過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的了解, 學生的視野拓寬了,設計構思更豐富了,審美觀念也提高了,這樣學生才能創造出源于傳統歷史和文化的時尚服飾作品,并在作品中,體現出本民族的獨特性、獨有風格、哲學思想及人文精神。 只有如此,才能成為今后服裝產業的中堅力量,才能在服裝設計創新中注入本土精神和文化,為未來的服裝產業發展打好扎實、良好的基礎。 特色服裝教學體系的形成和對外交流合作更需要本民族傳統文化。 我國服裝專業教學在快速地完成了自身建設的初步規劃、發展和積累之后,也必將會更加科學地面對教學深化和反思梳理等發展中需要正視的問題,尤其在積極地參與對外交流合作的同時,更應注重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促進對本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服裝專業人才所創造的服飾品牌,才會在未來的世界舞臺上彰顯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文化,從而使中國服裝教學在當今的國際格局中,與各國之間實現平等的教育資源和成果的交流、有機共享、良性互動。
綜上所述,中國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是中華民族文化自身發展的基礎,也是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下區別于其他民族,被其他民族認可的標志。 中國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注重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學習,對每一位學生深入學習和研究中國服飾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真正運用好中國服飾文化元素意義重大。在教學中,我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問卷的第12 題中問到:您認為學習古代服裝對當今服裝專業學生的好處是:①刺激了我們再創造( 有 6%的學生選擇);②拓展了設計思維( 有 12%的學生選擇);③認識規律預測未來,培養設計師的基本素質( 有 12%的學生選擇);④使我們的設計作品更有魅力( 有 12%的學生選擇);⑤使學生能夠繼承和發揚人類文化,因為古典文化中凝聚了許多設計靈感( 有 58%的學生選擇)。 從問卷可以看出,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已經有大多數學生認識到只有成功運用中國元素和民族元素,才能真正地弘揚中國文化,有一位學者曾經說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以看到,現代服飾并不是所處時代僅有的和自發的創造,而是歷史進化的產物和民族服飾文化的延伸。雖然當代設計藝術有許多新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手法,但學習借鑒民族傳統文化應當是每一個設計師都不可忽視的課題。 我們的學生,作為中國未來的設計師們,對他們尤為重要。 在服裝史綜合能力教學上應多汲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借鑒、繼承、改良、發展并賦予它新的形式、新的變化,在強調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民族性的靈魂和精神基礎上,通過現代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將服裝的造型、色彩、面料與現代時尚潮流完美結合,來詮釋民族性的服裝設計,這樣才能走出一條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服裝之路。 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國民族特色的服裝教學體系,這樣才能培養出一批傳承中國文化的有用的服裝專業人才和良好的未來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