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英雄的事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岳飛、民族英雄
一、2002年12月5號,新加坡《聯合晚報》香港訊發表了一則新聞:《岳飛文天祥非民族英雄,中國教學大綱掀軒然大波》,基本內容為:中國教育部決定出新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將岳飛與文天祥排除出“民族英雄”之列,很多人批評這種“與時俱進”的新評價是顛倒黑白、篡改歷史,造成思想混亂。由余桂元主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今年首季公布,當中提到對待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間的征伐戰爭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此類戰爭是是國內民族間的戰爭,是兄弟鬩墻,家里打架。“基于這一觀點,我們只把反對外來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繼光、鄭成功等稱為民族英雄,對于岳飛、文天祥這樣的杰出人物,我們雖然也肯定他們在反對民族掠奪和民族壓逼當中的地位與作用,但是并不稱之為民族英雄。”①
《大綱》出版后,有網友在《人民日報》的強國論壇指出:“岳飛是民族英雄,這在中國人民心中早有定論。岳飛英勇抗金事跡和他那臻于完美的品格,受到中國人永遠的贊頌。可是,國家教育部卻要褫奪岳飛的‘民族英雄’稱號。”有網友抨擊“將歷史當作灰面團”隨意搓揉的做法,質疑“一個對歷史都不尊重的民族,會尊重自己嗎?”也有網友氣憤地說:“看來距離給秦檜的日子不遠了”。②
次日,中國新聞網以《歷史教學大綱修訂,岳飛、文天祥不再是“民族英雄”》為標題,轉載了這一新聞,并針對余桂元否定岳飛、文天祥為民族英雄的觀點,發表了頗具感彩的評論,指出:“民族融合不等于篡改歷史,而是集合各民族的精髓,共建中華。岳飛精忠報國之民族精神是我國中華民族的瑰寶,復興中華之精神源泉。……難道是因為歷史課本上說岳飛是民族英雄而導致的嗎?實乃大謬。”③
兩天后(2002年12月9號),《北京青年》再發表文章《從岳飛、文天祥不再是“民族英雄”說起》,指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否定岳飛、文天祥為民族英雄的觀點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即為香港、臺灣、新加坡的當地報紙所轉載,一時間,關于“岳飛、文天祥還是不是民族英雄”的討論,在海內外鬧的沸沸揚揚。④
二、面對爭論,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說,現在全國使用的是2002年新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在這個新版《教學大綱》里沒有涉及到“岳飛不再被稱民族英雄”的問題。教育部1996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以及2000年的《教學大綱》(修訂版)都沒有明文稱岳飛、文天祥等不再被認為是民族英雄的內容。并表示,從50年代后期以來,對岳飛的評價都是一以貫之的,不存在對中小學教材或大綱中重新定義岳飛是否是“民族英雄”的問題。一些媒體所傳內容實際是指1996年《教學大綱》頒布后,為幫助一線教師了解學界現行的一些觀點和看法,相關部門組織一些專家、學者編寫了《學習指導》作為參考。部分專家、學者個人對涉及歷史教學一些問題的看法被收集進《學習指導》之中,并不是《教學大綱》文件本身的內容。
筆者翻閱《學習指導》,其中有一部分是“中國古代史部分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的思想教育”,要求“以平等公正的態度對待歷史上的各個民族”,并認為: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地分析對待我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這種民族戰爭不同于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民族戰爭,是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墻,家里打架”,從性質來講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不應該說是侵略和反侵略。在是非問題上,應當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民族戰爭不等于民族壓迫。評價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應該看正義與否,看順應時代潮流與否,看符合廣大人民利益與否,我們只把那些正義的、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促進時代進步的人物如戚繼光、鄭成功等稱為民族英雄,對于岳、文這樣的杰出人物,我們雖也肯定他們在反對其他勢力掠奪和壓迫當中的作用與地位,但并不稱之為“民族英雄”。這段表述被一些媒體誤解為“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不再認為岳飛、文天祥是民族英雄”。
因此關于在2002年12月5號,由新加坡《聯合晚報》香港訊發表了一則新聞:《岳飛文天祥非民族英雄,中國教學大綱掀軒然大波》在海內外所引起的關于岳飛、文天祥是否為民族英雄的爭論的始作俑者應該也就是1996年《教學大綱》頒布后,為幫助中學教師了解當前歷史學界的觀點,所組織專家、學者編寫的《學習指導》。
為了得到論證,筆者特此翻閱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訂出版的各時期初高中歷史教材,在此應該可以得到應證。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現行《中國古代史(選修)》教材第157頁是這樣描述岳飛的:“岳飛是南宋最杰出的抗金將領。他帶領的軍隊被人稱為‘岳家軍’。……岳飛堅持抗金,符合廣大人民反抗女真貴族掠奪的利益,因而贏得人民的尊敬。”同時現行的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九課《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中對岳飛的描述是這樣的“南宋初年,金軍幾次南下,南宋抗戰派將領英勇抵抗。抗金名將岳飛從金軍手中收復建康。后來金軍又大舉進攻南宋。岳飛在郾城大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人教社出版的各修訂版的初高中歷史教材均與此描述均無較大差異。很顯然,在初高中的教材中對岳飛的定位都是“抗金將領”,并且一以貫之,不存在重新定義岳飛是否是“民族英雄”的問題。
三、此次事件可謂是一場鬧劇。岳飛、文天祥在中國歷史上歷來被認為是民族英雄,這在無論是在漢族人民的心目中還是在其他少數民族中都是根深蒂固,不可動搖的。但學術界也存在著不同的學術觀點。早在50年代后期的學術界,就有學者提出,稱岳飛為民族英雄是否會影響某些民族的情感。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有分歧,但不宜把這一類的學術討論引入中小學教學大綱和教材,這是其一。學術界對于岳飛、文天祥的爭論可以說是言論自由、百花齊放。而中學階段學習歷史的最大目標在于對中國及世界歷史基本史實的了解,以史為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歷史主義思維。而不是讓中學生對當前學術界博士、教授等所研究的問題進行探討,更不是讓中學生來懷疑我們存在千年之久的,為人民所敬仰的岳武穆精神,這也是與學習中學歷史目標相違背的。
其次,擔心引起民族矛盾也是沒有必要的。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至今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已經形成。唯恐提岳飛是民族英雄引起民族矛盾更是無稽之談。在今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岳飛不僅在漢族人民的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在其他少數民族心中亦是,提岳飛為民族英雄不僅不會受到反對,反而還會得到支持。岳飛已經不是單單某一個民族的英雄人物,已經成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英雄。
另外,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在這個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缺乏榜樣和信仰的時代,物種的消失,民族多樣化的缺失等在世界上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可供我們津津樂道的、流傳千古的民族的東西越來越少。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加以發揚,甚至還自我懷疑,那么它的唯一出路將是慘淡的。1103年岳飛誕生,斗轉星移歷史已經過去了近一千年。從古至今,岳飛,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們敬佩、銘記并傳頌岳他,岳飛的精神在廣大人民心中已經牢不可破。我們現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大力發揚岳飛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抵抗外來侵略精神,為我們中華民族樹立一根標桿、一面旗幟,成為我們的一個民族符號,以讓我們的后代在與其他國家交流中,一提到岳飛就能聯想的中國,而不是“韓國”。
同時關于岳飛是否為民族英雄的激烈爭論,也反映了歷史的最終話語權是掌握在廣大人民手中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最終的決定權也在人民手中。任何違背廣大人民利益的做法都是站不住腳的。這也要求我們史學工作者在追尋歷史真是性的同時,也要思考其價值。
最后,對于歷史人物的定位我們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民族英雄是一個歷史概念,岳飛生活的時代的確是宋、遼、西夏、金政權對立的時代,他們都有自己獨立的政權,他們不知道千年之后會出現一個統一其所有的中華民族共和國,岳飛也不知道,所以他誓死抗金。如果我們以現在的標準、今天的做法去框定古人,我相信幾乎沒有哪個歷史人物能被框在我們今天的“標準”里。
在歷史的研究學習中我們更應該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尊重歷史的真實性、客觀性,同時也要符合我們的邏輯思維,與現實情況相聯系。現在如果我們否定了岳飛為民族英雄,那么不難想象在全球化浪潮的千百年后,抗日英雄是否也可以以阻礙全球化的“罪名”而被否定了?以后的事情我們不知道,但是現在相關部門對抗日“神劇”的限制是不是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征兆呢?(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注解
①章穎:《也談民族英雄的民族性――從文天祥、岳飛是否為“民族英雄”談起》,《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
②《岳飛文天祥非民族英雄,中國新教學大綱掀軒然大波》,新加坡《聯合晚報》,2002年12月5日香港訊。
走進岳王廟的大門,就有兩棵高大的香樟樹映入眼簾,枝頭還有幾只小鳥在歌唱。聽那些導游說,這兩棵香樟樹都要五百年的歷史了,是岳飛出生入死的好伙伴。
步入正殿,大殿中央威風凜凜的岳飛塑像把我吸引住了,只見岳飛將軍身穿鎧甲,外披紫蟒袍,手握利劍,仿佛隨時迎接來犯之敵,岳飛像的上方,有一塊岳飛手書的“還我河山”的金字匾額。這雄壯剛勁的大字,充分體現了岳飛將軍“精忠報國”的堅定決心和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殿的兩側有許多壁畫,它們描述了岳飛將軍和將士們抗擊金兵的事跡,當大家正有滋有味地參觀時,我注意到,在殿頂的天花板上,繪著許多神采飛揚的白鶴。一只只都像展翅欲飛,壯觀極了。
“走,咱們去看看岳飛紀念館吧!"老師說道.在紀念館里,我們看到了紀念岳飛的郵票,講岳飛故事的書籍......我知道了岳飛是民族英雄,他遇害時年僅三十六歲.紀念館的正墻上,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抄寫的《滿江紅》,看了讓人熱血沸騰。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岳飛和他兒子岳云的墓前,看到了秦檜夫婦,王氏等四個壞人的塑像跪在地上.導游介紹說:"以前,人們因為恨這四個人,就用石頭砸,口水吐,所以這四個人的塑像被反復修建."
關鍵詞:達斡爾族;民間音樂藝術;歌曲表演形式;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29-0141-01
達斡爾族的民間音樂,按其傳統的表演形式可分為“扎恩達勒”、“哈庫麥”、 “烏春”、“雅德根伊若”四類,黑龍江省達斡爾族的民間音樂按其傳統也大致為上述四類表演形式。
一、“扎恩達勒”
“扎恩達勒”的內容,大多是反映事情經過、生產過程、生活習慣、民族英雄事跡和悲歡離合的愛情等。它在體載上主要包括抒情和敘事兩部分,如:牧歌、獵歌、漁歌、祝酒歌、情歌、婚禮歌、放排歌、搖籃曲等;而在形式上則有獨唱和對唱兩種,其中一問一答的對歌形式居多。“扎恩達勒”分為有歌詞和無歌詞兩種,有歌詞的:如《心上人》、《德莫日根》等,這類歌曲曲調較為豐富,結構也多變,附有"訥-耶,呢-耶"的襯托詞;無歌詞的“扎恩達勒”大多是觸景生情,即興來吟唱,只充填"訥-耶,呢-耶"的襯詞,節拍的處理也略有自由,曲詞也不固定,也會隨著感情變化而發生變化。
流傳到今天,最為讓大家熟悉的歌曲是《心上人》,曲調相當優美,歌詞非常生動感人:“時光像流水喲,春天又到我家鄉,遼闊的原野喲,披上嫩綠的春裝,嫩江深又長喲,船兒卻又要遠航,心上人兒你喲,莫非你不在船上……”
二、“哈庫麥”
“哈庫麥”是達斡爾族民間音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又稱為“魯日格勒”, 有的地區則稱謂“哈肯麥”、“哈肯拜”,還有稱“罕伯舞”的。達斡爾族的民間歌舞形式一般通過“哈庫麥”來表現。傳統的“哈庫麥”表演程序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洛是以歌唱為主要形式,舞蹈為輔助形式。兩個人為一組相對起舞,演唱的民歌大部分是以問答的形式的“杭給”等,有的時候也即興填加詞。表現的內容一般有:狩獵、禽飛、兔跳、鹿奔、熊斗等動作。
第二段以舞蹈為主要形式,歌唱為輔助形式。舞蹈者的動作基本上是第一段的重復,速度逐漸加快。表演者會加上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洗臉、梳頭、照鏡子等動作或者是農耕勞作,如春天耕種、夏天鋤作、秋天收捆子、采摘豆角、趕放牲口等;表演者隨著時間的進行,情緒會變得越來越高漲,常常跳的汗流浹背、氣喘噓噓,歌舞也隨之推向,民歌也較短小、活潑,一般為跳躍式的曲子,多是兩句一段或四句一段,節奏也很緊湊、越跳越快。
第三段為呼號,也稱為“郎吐”,即“拳斗”的意思。跳舞者一只手叉著腰,另一只手握拳于頭上,隨著呼號有節奏地兩手交替擺動,好像兩人相互對拳打斗的樣子,模仿各種禽獸走獸的叫聲:“罕伯、罕伯”“扎咕、扎咕”,“嘿古啦、扎古啦”等呼號,現場氣氛十分熱鬧。
三、“烏春”
“烏春”在齊齊哈爾地區又叫“烏欽”,是達斡爾族的曲藝說書形式,具有極其鮮明的少數民族風格和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堪稱是達斡爾族的藝術瑰寶。烏春是在清朝年間達斡爾族一些文人運用滿文創作出來,并以吟誦、朗讀為主的敘事體題材詩歌,后來由民間藝人以口頭說唱的形式來表演這些作品,烏春隨時間逐漸演變成有“吟唱或說唱故事”之意的曲藝類品種。烏春一開始的演出是以空口吟唱,不帶有任何伴奏,后來才出現了有的藝人采用相關樂器自己拉自己演唱的情形。有了伴奏樂器之后,曲調也逐漸豐富了起來,除了原有曲調外,演唱者也采用敘事歌曲和小唱曲調來表演。
烏春的節目內容相當豐富,有邊講邊唱民族英雄的,有反映愛情和婚姻生活的,有歌唱自然景色的,也有講述神話、童話故事的。在這些節目中,達斡爾族民眾最受歡迎的是反映民族英雄莫日根的故事、還有《少郎和岱夫》、《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節目的內容長短不等,長的容量能夠說唱幾天幾夜,短小的幾小時甚至幾分鐘不等。
四、“雅德根伊若”
雅德根伊若是宗教用來演唱的歌曲。據記載達斡爾人曾經信奉的宗教名為“薩滿教”,當時有一個叫“雅德根”的人,他是薩滿教的一名巫師,他在祭祀活動中經常演唱一首歌,這首歌的名字就叫“伊諾”。在每次的宗教儀式活動中,雅德根都在前面領唱禱詞,下面眾人幫著唱出襯詞,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別具一格。
達斡爾族的歌曲演唱至今,體現了頑強的生命力和文化底蘊,深受人們的喜愛,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人們的重視。我們應責無旁貸的保護好這一民族音樂文化并將其好好的傳承下去,使其永保民族特色,永保不朽。
本文為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課題而著。課題名稱:《達斡爾族民歌在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的實踐與創新研究》 課題編號:14G278。
參考文獻:
[1]秦婉麗.達斡爾族民歌的音樂特點分析[J].大眾文藝,2010(20).
關鍵詞: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核心素養;能力培養
一、轉變教學觀念,增強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力度
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主要讓學生背誦歷史基礎知識,但因為歷史知識比較分散,他們在機械學習和被動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對此,需要歷史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歷史教學中加強高中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意義,增強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力度。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學生當前所受到的教育和未來的發展,是以國家的繁榮富強和獨立自主為重要依托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或加強古今對比,來培養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和敬仰之情。另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學生德育培養的重要內容,可以很好地推進高中德育工作,有效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古代歷史中的“岳母刺字”和近代史上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都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有效素材,能激發學生致力于實現個人理想和“中國夢”的學習動力。
二、把歷史課堂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滲透的主陣地
由于高中生學習壓力比較大,自主學習時間有限,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在歷史課堂教學環節更多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同時,歷史教材體系中與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素材和內容非常廣泛,能夠為歷史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滲透提供很多的便利,只要歷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發掘和整理,就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滲透的良好素材。例如,在“”一課的教學中,歷史教師不妨通過影視資料等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更加直觀和形象的歷史情境中,感知戰爭的殘酷性和不平等條約簽訂的恥辱性。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家國情懷,讓其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
三、注重歷史愛國主義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
在培養高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時,僅僅依靠教材中的內容來實現教育滲透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一些年代久遠的教育素材可能不利于學生的感知和體驗,這就為教師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加強對于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甚至可以開發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校本課程,這不僅可以彌補歷史教材的不足,也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歷史教師要全面了解當地的歷史人物、歷史事跡,整理出與教學內容和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素材,然后有效融入到課堂教學環節中,使學生對愛國主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歷史教師可以將本土的、中的一些人物事跡整理成特定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與歷史教材中的教育內容進行有效銜接,供學生學習、談論和體驗,以了解本土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光輝事跡,進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實踐活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還應當拓展到實踐教育環節。因此,歷史教師要定期組織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歷史、感知歷史、反思歷史,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周末讓學生參觀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者集體觀看愛國主義影片,或者組織唱紅歌比賽等。這些實踐都可以有效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認識和領悟到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重要性,增強自己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農村小學品社課學生信息現狀
上好《品德與社會》課,尤其是上好《品德與社會》拓展與合作課,首先要課前充分準備。我在課前預先向學生布置,從各類書、報、雜志、相片中收集全相關資料,活動中學生事先做充分的準備爭著自己收集的材料氣氛相當活躍。
從操作情況來看,對于信息這項作業,學生完成質量不容樂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處于很被動狀態,行為表現較為消極。主要有下面幾種:
1、缺乏收集興趣。有的學生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不得不從一些教輔書上摘錄一些,或者干脆照同學抄一兩句,所以,課堂交流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一個班幾十個學生,有關資料的內容涉及面卻小得可憐,有時說來說去都在重復著同一個意思,缺乏資料的廣度和深度。
2、依賴心理嚴重。據調查:一個班級(這里僅指高年級)里,真正能自己積極動手信息的學生位數少得很。經常看到有些同事為了子女的“作業”忙得很辛苦,上網下載、鉆圖書室、請教同事……想盡辦法完成孩子交給的“作業”。試想,家長是老師的學生能靠著“大山”將就一次作業,那么對于極大多數父母是普通村民或普通職工的農村鄉鎮小學的學生來說又能怎么去面對資料的收集呢?
3、不會處理信息。我們在課堂上常常會看到這種情況:有的學生雖然收集到了自己需要的資料,但這些資料有的是滿滿幾頁紙,讀一遍也要十來分鐘,有的是文中的字都不認識,站起來念都念不通順,甚至某些資料與收集的目的大相徑庭。學生收集到資料,卻不會去加工處理內化為自己所得知識,那么這樣的收集、這樣的拓展對于學習有沒有價值就是個問題了。
二、 成因分析
農村小學信息客觀條件限制較大。有時,老師布置收集的資料在小小的圖書室、閱覽室根本查不到;上網,確實是最便捷的方式,但在目前的農村,電腦還是“稀世之物”,一個班級能有幾個學生家有?像我們班39位學生,只有兩位學生家有電腦(其中一臺電腦還沒裝寬帶)。因此,收集對于學生來說,只是個別少數人的作業。
三、策略實施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信息呢?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1、明確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準備相關的材料。由于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需要課前準備的材料當然也不同,而作為對教學內容的提前介入,學生更是無法判斷要去準備哪些材料,這些材料將派什么用場,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對學生講清楚課前準備材料的內容和用途,以便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準備材料。如我執教《英雄的人民》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外來侵略救國圖存的事實,課前就要求學生去搜集年代的民族英雄,并告訴學生可以是圖片、電視電影、文字材料、現身說法的錄音,也可以是自己訪問的記錄,但人人都要有發言交流的內容。這樣的要求,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學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2、指明路徑,讓學生能順利地去獲取相關材料。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方法,也為教學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師讓學生課前去準備相關的學習材料,是應該向學生指明獲取材料的路徑,盡量讓學生少遇挫折,順利地獲取有用的材料,產生成功的喜悅。如在《民族風情園》一課的教學的資料收集中,我建議學生可參考他們國防教育讀本去了解民族風情,課上每個學生都有內容介紹,學習效果也較好。
3、提供素材,讓學生從中整理出有用的相關材料。學生課前準備學習材料的途經有許多,其中,教師向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素材,讓他們從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關材料以備上課之用,如向學生提供相關的書報、畫冊、影視材料等;也可以將上一年級學生搜集的資料匯總在一起(寫上學生班級、姓名),提供給任教的每個班級學生,既解決了資料有限的問題,又觸動了沒有搜集資料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