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肩頸理療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脊柱是人體的中軸骨骼,是支撐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脊柱的構成十分復雜,由頸椎、胸椎、腰椎和骶尾錐組成,其中的每個部分都承擔著各自的功能,對人體生理活動有著不同的作用。由于生活過程中的種種原因,脊柱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會產生不同的疾病,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對于健康養生提出了新訴求,推拿技術作為疾病治療和預防的重要手段,以其獨特的推拿手法和良好的效果被人們所喜愛。本文將對脊柱各個組成部分進行解剖分析,并對推拿理療的重要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脊柱解剖;推拿理療;重要性
脊柱作為為人體的中軸骨骼,是人類身體活動的支柱,能夠幫助人類完成各項運動,還起到減震和保護的作用。脊柱構成復雜,各個組成部分有著自己的特點和功能。脊柱產生疾病時常伴隨著疼痛感,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推拿理療成為治療脊柱問題的重要手段。
1 脊柱的功能解剖
脊柱的構成十分復雜。脊柱骨包括頸段、 胸段、 腰段和骶尾段。 其中有頸椎7塊、胸椎 12 塊、腰椎 5 塊 、骶椎 5 塊、尾椎 3-4塊。椎骨由椎孔、椎管、椎體、椎弓、椎弓根、椎間孔椎弓板和一對棘突、2 對關節突構成。
頸椎的椎體較小,橫斷面呈橢圓形。第 1 頸椎又名寰椎呈環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由前弓、后弓和側快組成。第2 頸椎又名樞椎,椎體向上伸出齒突,與寰椎齒突凹相關節。第 7 頸椎又名隆椎,棘突長,末端不分叉,頸椎的常見疾病有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等。
胸椎椎體從上向下逐漸增大,橫斷面呈心形。橫突末端前面有橫突肋凹與肋結節相關節。第 1 胸椎與第 9 以下各胸椎的肋凹不典型。棘突較長,向后下方傾斜,呈疊瓦狀排列。胸椎參與構成胸廓,能夠保護胸腔的臟器,也是脊柱在頸椎后的延續,保護神經的下行,還與頸椎、腰椎合力支撐身體直立。胸椎發生疾病時一般表現為慢性腰背痛,胸痛,肋間神經痛,手臂麻痛,肩背部麻木,多汗或無汗,胸悶,心悸,頭昏,失眠,消化不良,嚴重時出現站立不穩, 行走困難, 胸腹出現束帶感,大小便異常,截癱等。
腰椎椎體粗,橫斷面呈腎形。椎孔呈三角形。上、下關節突粗大,棘突寬而短,呈板狀, 水平伸向后方, 各棘突的間隙較寬。腰椎的椎體部分負責傳遞身體從上至下的壓力,椎管部分負責容納神經、保護神經免于傷害。 在椎管的后外側, 有關節突關節,腰椎一共有 5 對這樣的關節,分別位于腰1、2 椎之間,腰 2、3 椎間之間,直至腰 5椎和第一骶椎之間。關節突關節可控制腰椎轉動的方向,在腰部轉動、后伸時關節會擠在一起,關節之間的壓力急劇上升,如果關節已經磨損, 就很容易誘發出疼痛。腰椎的常見疾病有腰椎不穩、 腰椎管狹窄、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等。
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 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凹陷。尾骨由 3-4塊退化的尾椎長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離為尾骨尖。椎間盤中央部為髓核,周圍部為纖維環前縱韌帶寬而堅韌,附著于椎體和椎間盤后縱韌帶窄而堅韌,與椎間盤纖維環及椎體上下緣緊密連結,而與椎體結合較為疏松。黃韌帶位于椎管內,連結相鄰兩椎弓板間的韌帶。棘間韌帶連結相鄰棘突間的薄層纖維。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棘上韌帶是連結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間的縱行韌帶。在頸部,從頸椎棘突尖向后擴展成三角形板狀的彈性膜層,稱為項韌帶。橫突間韌帶位于相鄰椎骨橫突間的纖維索。關節突關節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構成。寰枕關節兩側枕髁與寰椎側塊的上關節凹構成的聯合關節。寰枕前膜是前縱韌帶的最上部分,連結枕骨大孔前緣與寰椎前弓上緣之間。寰枕后膜位于枕骨大孔后緣與寰椎后上緣之間。寰樞關節包括 3 個滑膜關節,2 個在寰椎側塊,1 個在正中復合體,分別稱為寰樞外側關節和寰樞正中關節。寰樞關節還由下列韌帶增強,齒突尖韌帶一由齒突尖延到枕骨大孔前緣。翼狀韌帶一由齒突尖向外上方延至枕髁內側。寰椎橫韌帶一連結寰椎左右側塊。覆膜一覆蓋于上述韌帶的后面,向下移行于后縱韌帶。
2 推拿理療的重要性
推拿理療主要依靠標準、 嫻熟的手法,配合以操作過程中不同的操作方向、不同速度的頻率、不同大小的力度對患者患病的相關部分的穴位進行刺激,起到調整患者臟腑,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理筋整復等作用,是醫療的重要手段。
2.1 推拿理療對脊椎疾病的重要性
推拿理療對于治療脊椎疾病有著重要意義,這里以腰椎常見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為例,腰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腰椎疾病,此類疾病可能由外界暴力損傷導致,也可能由于勞動強度過大導致,還有可能由于受寒或先天性椎間盤發育缺陷導致。腰椎間盤突出與肝腎功能紊亂和外界濕寒有著密切聯系。腰椎間盤突出分為幼弱型、成熟型和突出型。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伴有腰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狀疼痛之感,腰部活動受到阻礙,對于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利用推拿理療的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進行治療的流程是,首先對患者使用輕柔的滾和按的手法舒緩患者腰部肌肉痙攣,接著進行腰部牽引以減低盤內壓力。接著再通過雙手有節奏地對腰部進行按壓,使腰部有頻率地震動,再將患者的腰部進行后伸扳,以此增加盤外壓力達到復位的效果。緊接著利用腰部斜板或旋轉復位手法對后關節進行調節, 松解腰間盤中的粘連。最后對受損神經的區域進行滾動、按壓、點、 揉、 推拿等手法加強全身的氣血循環,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
利用推拿理療的方式對患者腰椎進行治療,可以有效緩解腰椎肩盤突出帶來的種種病癥,避免了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風險和高昂費用,是一種更加健康的疾病治療方式。
2.2 推拿理療的其它功效
推拿理療對于人體的許多其它疾病也起著重要作用。臟腑是控制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臟腑一旦出現疾病將會引起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情緒波動、 分泌失調、有疼痛感等問題。通過推拿理療對相關穴位進行手法刺激,能夠達到治療目的。醫學研究證明, 按揉脾俞、 胃俞穴可調理脾胃,緩解胃腸痙攣和腹痛癥狀。在肺俞、肩中俞穴上進行推拿法可以緩解哮喘等肺部疾病。通過推拿理療可以有效地實現調整陰陽的目的, 調節臟腑功能, 治療臟腑疾病。
推拿理療可以疏通經絡。經絡就是人體內部氣血活動的通道,連接著人體的各個部分,對人體功能運行有著重要作用,一旦經絡產生疾病,人體內的氣血運行不暢,內部系統平衡將失調,外部的筋骨也將得不到充足的養分, 諸多疾病由此產生。通過推拿理療的手法,對患者體表的經絡穴位進行手法刺激,可以刺激經絡發生反應, 經絡所聯系的人體內部的臟腑、 神經、組織等也會受到相應的刺激而加強功能活動,人體內機能恢復正常運轉,經絡變得暢通,人機各個機能恢復活動,由于經絡不暢產生的疾病便會漸漸消失。具體的方法推拿理療方法有,通過搓摩脅肋可疏肝理氣, 緩解脅肋脹痛 ; 掐按合谷穴可止牙痛 ;按揉角孫穴可治療頭痛等等。
推拿理療還可以行氣活血。氣血是維持人體活動的重要物質,是人體內部各功能正常運轉的基礎。氣血的正常運行能夠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一旦氣血運行不暢會使得人體的生理功能異常,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從而引起多種疾病。 通過推拿理療的手法行氣活血,可以通過手法刺激脾胃的運行。食物是形成氣血的基礎,脾胃運行良好則人體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大大加強,有利于食物的攝入和氣血的形成。其次還可以通過手法按摩疏通經絡,加強肝功能。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暢通則氣血也得以暢通,肝功能的暢通也避免了氣血的淤積。也可以通過手法直接刺激人體表面的穴位,使得毛細血管得以擴張,從而達到疏通氣血的效果。
其次, 推拿理療還可以治療肌肉酸痛、韌帶錯位等疾病,避免了藥物治療的高昂費用和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是治療人體疾病的絕佳方式。
3 小結
脊柱的構成十分復雜,它是由七塊頸椎、十二塊胸椎、五塊腰椎、五塊骶椎和三到四塊尾椎構成的。脊柱的各個組成部分在人體生理活動中都起著不同的作用,是人體正常活動必不可少的構成。各個部分也會產生不同的生理疾病,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傳統脊柱以及人體身體的各種疾病的治療往往依靠手術以及藥物,不僅會產生高昂的費用,而且具有不可預估的風險。推拿理療以其獨特的技術手法能夠對人體的各種疾病產生獨特的功效,不僅能夠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病,還能夠調整臟腑、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對肌肉酸痛、韌帶錯位等疾病也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對于人體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陸一農 . 脊柱的功能解剖及與臨床連系的生物力學 [J]. 頸肩腰腿痛防治通訊 ,1985(Z1):24-32.
在理論學習中,授課老師以淵博的學識、幽默風趣的講解,不僅使我獲得了康復科常見疾病(如腦卒中、脊髓損傷、顱腦損傷、糖尿病、頸肩腰腿痛等)的護理常規,護理要點,而且提升了我對骨科常見疾病的康復護理知識,并且還學習了康復評定的內容及方法、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和假肢矯形等方面的知識。
這次護士培訓對我來說是理論與技能的提升,是理念、高度和技術的洗禮。首先,更新理念:如對康復有了新的認識,它不是療養,不是患者的后期治療也不是中醫+理療,而是對功能障礙者運用訓練、補償、增強等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等。其次讓我認識到疾病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新的技術:如清潔間歇導尿,神經源性膀胱/直腸功能訓練,良肢位的擺放等,并對心肺康復的新觀念有了一定的認識。
臨床實踐不僅鞏固了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而且讓我學會了如何管理病人,如何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如何做好帶教工作,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臨床實習階段也是最緊張的階段,在此我們每個人需完成理論結業考試、操作技能考試,ppt的制作與匯報;并于2014年10月29日到**縣**筒中心敬老院開展了由**省康復專科護士培訓基地負責人、康復醫學中心總護士長杜春萍和康復醫學中心脊髓損傷病房副護士長**組織的以“康復護理在身邊,老有所護功能健”為主題的社區實踐活動。
這次的護士培訓也讓我有緣結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護理同仁們。我們在學習中互助,在生活中互相關心,從她們身上使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個醫療職業者的謙虛、嚴謹的精神,踏實的工作態度,對病患的用心,對同事的呵護。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093-01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療科學也在不斷進步。由此,人們的保健意識也在逐步提高。因而,怎樣才能提高推拿療效,縮短其療程,盡快解除患者疾苦,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推拿醫務工作者面前的主要問題。推拿療法屬中醫學外治法之一,現代醫學將其法等列入物理療法范疇。這種療法主要是通過醫生,運用雙手或身體其他部位,以手代藥,以指代針的方法作用于患者體表(病變)部位,或特定經絡俞穴,并根據不同病情,體質狀況,運用不同手法、經穴達到治病健體增強免疫力作用。
[關鍵詞]推拿;臨床療效;經驗;按摩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和作用
按摩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療法,屬于中醫外治法范疇,是醫者視病情施用手法治療的一門中醫學科。它通過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按摩治療患者的各種因素造成的傷筋有獨到之處,通過按摩使患者舒筋通絡,氣血暢通,減少疼痛,達到治療效果。其次,按摩還是解除肌肉緊張、痙攣的有效方法,不但可直接放松肌肉,并能解除引起肌緊張的原因,治標也可治本,做到標本兼治。此外,按摩對內臟功能還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由此可見,按摩具有獨特的醫療作用。
選用俞穴手法技巧等運用是否恰當有直接關系。總而言之,要是效果好,療程短,就必須要求醫務工作者首先要對病變進行詳細檢查,明確診斷仔細詢問疾病發生、發展、治療的全過程,然后在做推拿治療時,要從整體觀念出發,以辯證論治,三因治矣為原則。運用各種手法要全神貫注,按照《醫宗筋鑒:正骨心法要指》所講的:“一但臨癥,技出有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技巧精神。另外手法力量大小強弱要恰到好處,選配經穴要合理得當。無論適用何種手法,按壓合經俞穴,都應是被救者有酸、麻、熱、脹、痛等得氣感為度。
筆者根據大量臨床實踐經驗,對于怎樣才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談點粗淺體會,供同道們參考借鑒。在此,筆者懇切希望同道們對今后如何進一步挖掘整理、發展提高中醫按摩事業,拓展臨床適應癥,尤其對運用某種手法,某個俞穴刺激后由科學根據的是體內代謝以及細胞物質等數據改變的研討。
1認真檢查,明確診斷
我國民間有句俗語:“七分診,三分治”,按照現代醫學觀點對此言來講,雖不太科學(準確),但從中醫治病或民間傳說,充分說明了疾病診斷的重要性。那么就推拿治病也是如此。例如:肩周炎,首先要詢問患者發病因素,是風寒、外傷,還是氣血虛弱;風寒者,當用祛風散寒,舒筋通絡治之。手法以溫熱為主,按壓、搓揉手法操作于患肢肩部選用缺盆、擊泉、肩俞、肩內俞肩外俞、曲池、合谷等以打到寒氣外瀉,筋絡松解暢通而愈的目的。若因外傷、勞損導致本病者,應以解痙鎮疼化淤消腫為治則。手法應用輕揉、合緩、拿法,此種類往往以患肩腫脹,劇痛來診,故在做操作前首先以遠端取穴透導鎮疼為主,如重壓雙側合谷、太沖,對壓口、承山兩穴等,待肌痙攣解除后痛疼也隨之緩解然后再行局部手法操作。又如,因久病體虛,年老體弱等氣血虛弱所引起的肩周炎患者,在治療時應扶正祛邪滋補肝腎為主,運用輕緩、揉合的手法作用于背部足太陽膀胱經:肝、脾、胃、三焦、腎五個俞穴,以補氣養血、益腎固本,此后再在患肩周圍操作各種手法。多年來筆者對此病治療都是按照上述所言辯證論治為原則,抓住病因機理,分型操作均取得良效。
2整體觀念,手法得當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兩句名言自古以來,被無數事實所驗證。因此,醫生在工作中對疾病的診治,應貫徹整體觀念精神、了解患者精神,體質狀況,病情輕重分別論治,如椎動脈型頸椎病,頭部眩暈是主要癥狀,遇到此類患者時,首先要詢問患者家庭血壓情況,眩暈與有無關系等。如果患者既有原發性高血壓病時而又有椎動脈供血不足者。在治療中:①要患者服用藥物降壓;②在血壓穩定情況下才能適行推拿手法或選用背部俞穴;手法包括全身貫推,點按降壓點(第六頸椎棘突傍開0.5寸),膀胱經雙側肝俞穴,以平肝潛陽,是患者從心理、脈絡、肌膚放松后再行頸牽、推拿術。從而達到椎間隙增寬,扭曲或受壓椎動脈伸展血流暢通,眩暈得以緩解消失的目的。
再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除了伴下肢放射痛痙外,有的還有惡心嘔吐、夜不能寐、不思飲食、大便秘結等癥狀。此類病人主要是有疼痛劇烈運動較少,久而久之則可導致脾胃功能虛弱,胃腸蠕動緩慢,消化吸收能力較差,再加上夜間休息不好就會出現心煩意亂,營養不足,由于腸道水分減少造成大便干燥。患者由于痛疼而不敢增加腹壓才是大便秘結之故。對此類患者推拿治療既要調整陰陽,調和臟腑促進消化吸收,又要解痙鎮痛,是突出物還納或改善神經根與突出物的關系。
推拿療法在治療兒科病癥(適應癥)療效雖然顯著,但由于小兒臟腑較嫩,行氣未充;風、寒、濕、暑等邪氣容易侵入,再加上小兒消化能力較差,積滯、腹瀉容易發生。小兒腹瀉多發于夏秋兩季,腹瀉可分為:寒、熱、脾虛和傷食瀉四類,對于小兒本病治療更應慎重診斷辨證論治。傷食瀉應以消積導滯,促進消化吸收,運用補脾土,揉板門,清胃腑,清大腸,逆運內八卦摩腹、揉臍、按壓足三里(足三里要用瀉法),下推七節骨。寒瀉者應溫補脾腎調和營胃,選用補脾經、補大腸、推三關、清小腸、按揉板門、擦搓八等。所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三因治異是我們中醫各科治病原則。對于推拿醫師而言,手法輕重,俞穴配伍合理得當,技巧掌握熟練程度等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的關鍵。
【關鍵詞】 甲狀舌管囊腫; 診斷; 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29-0144-02
甲狀舌管囊腫是常見的頸部先天性疾病,以兒童和青少年多見,是胚胎期甲狀舌管未完全退化消失,上皮殘留形成,通常表現為頸部中線部位可壓縮性的腫塊,一般可隨吞咽運動上下移動[1]。甲狀舌管囊腫影響美觀,也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目前主張發現后早期治療,目前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當屬手術切除。不恰當的手術方式會造成術后的復發,給患者增加痛苦。筆者對其所在科室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5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診斷及手術治療方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甲狀舌管囊腫患者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45歲,平均30歲。病史最長者20年,最短者15 d,平均病史6年。囊腫直徑1~6.5 cm。臨床表現為位于頸前腫塊,表面光滑,隨吞咽運動而活動,表面與皮膚無黏連,大多患者無疼痛,合并感染者有明顯壓痛。根據腫塊與舌骨的關系,其中舌骨上5例,舌骨水平10例,舌骨下20例。本組病例中有3例合并感染。均為單純囊腫患者,無頸前瘺管患者。所有患者為初次手術。術前均行頸部彩超檢查確診,并在頸前位置探及正常甲狀腺,20例患者行頸部CT檢查,15例患者行頸部MRI檢查確診。
1.2 手術方法
本組病例均采用全麻。仰臥,氣管插管全麻,并肩下墊枕,切口局部注射加入0.1%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浸潤。沿囊腫表面切口,采用Sistrunk術式,切除范圍包括甲狀舌管囊腫及瘺道、舌骨中段及部分舌骨舌肌[2]。對反復感染致與周圍組織粘連者,行擴大切除,范圍包括雙側部分粘連的舌骨下肌群,舌骨周圍大部分的脂肪筋膜;術中解剖到舌骨時,將囊腫與舌骨粘連部顯露清楚,用舌骨剪于囊腫附著之兩側剪斷舌骨,剪除舌骨約1.0~1.5 cm,此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剪斷舌骨后鉗夾舌骨體中部向外牽拉,繼續向舌盲孔方向分離瘺管,直到舌體內。連同周圍部分組織做柱狀切除。到達舌盲孔時,由助手經口向前頂壓。術腔用生理鹽水沖洗,徹底止血,可吸收縫線逐層縫合,消滅死腔,皮膚采用皮內縫合。本組病例中10例可觀察到瘺管穿過舌骨,其余患者從舌骨內側穿過或無法觀察到明顯的瘺管走行。
本組病例中,有1例患者于感染期手術,其余2例感染患者均于抗感染治療后2個月行手術治療。
2 結果
35例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術后病理均證實為甲狀舌管囊腫,病理特點為:囊壁由結締組織構成,表面被覆復層鱗狀上皮或柱狀上皮,囊壁內無淋巴組織。未發現癌變現象。未發生手術切口感染、咽瘺、舌下神經損傷等并發癥。其中10例患者術后頸部切口處出現不同程度的壓迫感并有局部腫脹,術后經理療等消失。33例患者隨訪長者3年,短者0.5年,均未見復發。其中術后復發2例,經再次手術后治愈。
3 討論
3.1 甲狀舌管囊腫的成因
胚胎期甲狀腺始基在向尾側下移過程中,形成一條與始基相連的細管,叫甲狀舌管,在胚胎6周時,甲狀舌管開始退化,第8周時甲狀舌管完全消失,若未完全消失,則可形成甲狀舌管囊腫或瘺管,由于甲狀舌管退化時,左右兩側軟骨性舌骨開始在中線融合,因此未萎縮的甲狀舌管可位于舌骨腹側或背側,也可能被包圍在舌骨之中[3]。
3.2 甲狀舌管囊腫的表現及鑒別診斷
甲狀舌管囊腫可發生于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跡之間中線的任何部位,但85%發生于甲狀舌骨膜處。囊腫大多居于頸部正中,也有少部分偏于一側。一般無任何癥狀,囊腫如較大可有頸前緊迫感等,合并感染則增大迅速且疼痛加重或伴有發熱等。一般質地較韌有彈性,與表面皮膚無粘連,穿刺可抽吸處淡黃色液體。囊腫潰破或切開引流后,常形成反復溢液的瘺管。甲狀舌管囊腫發生于新生兒有時會引起呼吸道的梗阻,重者危及生命[4]。頸部B超及CT、MRI可提示腫塊的大小及與周邊組織的關系,具有較大的診斷價值。甲狀舌管囊腫的CT特征性為頸前邊界清的低密度病變,通常是圓形和橢圓形,少數表現為不規則形,伴囊壁強化。感染可使囊腫的密度接近或等同于軟組織,偶可見分隔[5]。但亦應注意本病的鑒別診斷,一般本病需與以下疾病鑒別:(1)異位甲狀腺:其多位于舌根部,少數位于頸前正中者應注意鑒別,可行彩超或甲狀腺核素掃描進行區分。曾有異位甲狀腺的狀癌誤診為甲狀舌管囊腫的報道[6]。(2)皮脂腺囊腫或皮樣囊腫:一般位置表淺,易與表面皮膚粘連,不隨吞咽及伸舌而活動。穿刺無液體吸出。(3)頦下淋巴結炎:位置一般較高,多位于下頜骨下緣的下方,局部可與壓痛,有時可在口腔或下唇找到感染病灶,細胞穿刺有助于鑒別。(4)甲狀腺良性腫瘤:表現為頸前無痛性腫塊,圓形或橢圓形,質地軟,邊界清楚,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可隨吞咽上下活動。頸部彩超檢查及CT檢查可明確診斷。
3.3 甲狀舌管囊腫的治療
甲狀舌管囊腫確診后應盡早手術,因其有癌變可能,再者如果發生感染,則造成瘺管周圍組織的粘連,手術時解剖層次不清,容易導致殘留。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手段,經典的sistrunk術式可將復發率降為3%~4%。術中注意勿用力牽拉組織,以免將導管拉斷,在切除舌骨中段時適當增寬,接近舌盲孔處注意荷包縫合或電凝,Horisawa等[7]發現在舌骨水平甲狀舌管分支最遠距中線是0.96 cm,要求切除舌骨中段至少1.0 cm以上并切除其附著組織。Sattar等[8]報道切除舌骨者術后復發率為5%,而未切除者則高達20%。可見術中切除部分舌骨在此手術中的重要性。術中如囊腫破裂,無法分清正常組織與囊腫時,可進行擴大切除,可疑組織盡量切除干凈,防止囊腫壁或瘺管殘留,增加復發的可能。避免感染期手術,感染期手術因術區組織處于炎癥狀態,較易出血,瘺管壁及小分支韌性差,分離時容易斷裂,使術后易復發。對于復發的甲狀舌管囊腫或瘺管患者,朱立新等[9]提出采用頸中線整塊切除進行治療,術后效果較好。但僅限于復發患者,因本術式創傷較大,且有頸動脈損傷的風險和傷及喉體的可能性。此外,切除舌骨時不可過多分離或剝離其表面的肌肉或結締組織,否則可能會導致舌骨表面的瘺管切除不徹底。在手術治療本病的方式中,也有采取腔鏡下手術,但此方法操作復雜,對于技術方面要求較高,不太具備實際的推廣應用價值。對于術前使用美藍囊腫內注射進行示蹤的方法,因囊腫壁較薄,如果術中破裂則污染術野,造成解剖結構不清不利于手術的進行,因此對于是否使用美藍有不同的觀點。亦有作者支持在術中使用美藍進行瘺管的追蹤[10-11]。
甲狀舌管囊腫術后復發的因素一般有,術前誤診,尤其是將甲狀舌管囊腫誤診為其他疾病,例如淋巴結炎及一般囊腫等,術中僅將腫塊切除。其次是醫生未重視切除舌骨的重要性,術中未切除舌骨。再次,切除舌骨后未追蹤到舌盲孔處,導致瘺管的殘留。或感染期手術,或瘺管分支較多未全部切除等。
本組病例中復發的患者進行第2次手術,術中發現1例患者舌骨切除不徹底,再次手術時將舌骨中段切除約1.5 cm,并將周圍可疑組織進行切除。術后隨訪未再復發。另1例患者為感染期進行手術,術中滲血較多,視野不清,且術中囊腫破裂,導致組織分界不清,因而遺留瘺管組織。再次手術時切除術區中瘢痕組織及可疑瘺管,術后痊愈。因此應特別強調慎重選擇手術的時機,有急性炎癥時應在感染控制2周后進行手術,對于復發再次手術者,則要與前次手術間隔3月以上為宜[12]。術中尤其注意細致操作,避免暴力牽拉囊腫及瘺管組織,仔細止血保持術野清晰,應徹底切除舌骨并追蹤至舌盲孔處,如術中切除組織較多,可于切口處放置引流條,減少創面中滲液,對于避免感染十分有效。術后患者頸前腫脹、硬結等情況,可采用理療的方法促進恢復。本組患者中無感染病例,如術后發生切口紅腫滲液等情況,一般考慮囊腫復發的可能。
綜上所述,甲狀舌管囊腫診斷尚不困難,主要應注意鑒別診斷,同時結合彩超及頸部CT、MRI等輔助檢查,注意易誤診的異位甲狀腺。術中尤應徹底切除瘺管組織及舌骨中段,并柱狀切除舌骨上組織。對于復發病例,術中可擴大切除可疑病變,注意細致操作。因囊腫或瘺管組織中可能遺留甲狀腺組織,有發生狀癌的可能,術后常規病理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郭大明.50例甲狀舌管囊腫患者手術治療及減少復發觀察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3):104.
[2] Lin S T,Tseng F Y,Hsu C J,et al.Thyroglossal duct cyst:a comparison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J].Am J Otolaryngol,2008,29(2):83-87.
[3]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08.
[4]韓金粉,張蘭華.新生兒上呼吸道不暢86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5):40-41.
[5]朱珍,帕米爾,錢鑌.小兒甲狀舌管囊腫的CT診斷[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7,13(2):116-119.
[6]尚靜,房寧,史金鳳,等.異位甲狀腺狀癌誤診為甲狀舌管囊腫一例[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7(11):953-954.
[7] Horisawa M,Ninom N,Ito T.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thyroglossal duct[J]. Pediatr Surg,1991,26(7):766-769.
[8] Sattar A K,Mcrae R,Mangray S,et al.Core excision of the foramen cecum for recurrent thyroglossal duct cyst after sistrunk operation[J].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04,39(4):3-5.
[9]朱立新,孔維佳,汪廣平,等.頸中線整塊切除治療復發性甲狀舌管囊腫及瘺管[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3,9(2):104-105.
[10]張艷,彭南海.1例甲狀腺癌術后并發食管瘺的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71-72.
[11]劉海濤,盧新華,葉明華,等.甲狀舌管囊腫手術治療及術后復發再治療的臨床探討[J].中國醫藥,2009,4(9):722-723.
[關鍵詞] 自我防護;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7(b)-068-02
職業安全是近年來醫護人員更是檢驗科工作人員越來越關注的重要問題,而從事醫療檢驗工作的人員,長期與患者標本或具有生物危害的物質接觸,是疾病高危感染人群。在日常檢驗工作中,檢驗人員直接、頻繁地大量接觸各種未確診患者的標本如:體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隨時都有遭受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損害的可能。當前,面對社會的開放,人員流動幾率大增,導致各種高發傳染發病率上升,加之各種現代儀器及化學試劑的應用,危害檢驗工作人員身體健康的因素日益增多。為了醫務工作者本身和患者的健康,為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減少醫原性感染,“安全第一”是必須遵守的原則。因此,加強檢驗人員自我防護意識教育和科學規范職業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縱觀醫護職業安全的現實,存在的危害因素的確很多,而防護措施卻普遍存有缺憾,防護意識也都相當薄弱,主客觀現狀讓人堪憂,筆者認為針對現實存在的種種危害,醫護職業安全的防護刻不容緩,應當采取有力的強制手段健全完善、科學規范“八要八必須”的職業安全防護措施:
1 強化檢驗工作人員的防護意識,必須加強教育
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危害,檢驗工作人員當務之急應自覺增強防護意識,練好扎實地自我防護基本功,除平時主動地學習防護知識和經驗外,尤應從多方面了解關于乙肝、丙肝、HIV等相關的知識,了解各種病毒的傳播方式,使自己知道采取什么樣的防護措施避免傷害。醫院和檢驗科有責任對職業安全高度重視,強制完善,必須切實健全長效職業安全防護機制,實施定期安全強化教育,讓每位檢驗工作人員都深刻意識到自我防護的必要性、重要性,自覺地養成“職業安全第一”的良好的自我防護習慣。
2 科學規范操作程序,必須遵照實施
檢驗過程中規范操作是必要的,是必須吸取的實踐教訓,必須不折不扣地嚴格遵照執行。檢驗過程中產生的各類醫療廢物、垃圾務必及時按規定分類放置,及時消毒處理,經由負責衛生清潔的人員取走,特別要高度注意對具有感染損傷性醫療廢物的及時滅菌處理,嚴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環境造成人為傷害。
3 嚴格規章制度,必須強制遵守
檢驗科應適時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有關衛生防護的強制性規章制度,人人都應高度自覺地認真嚴格遵守。如在實驗室內禁止吸煙、吃東西、接聽手機等;在免疫學檢驗室和細菌室工作,必須要戴口罩和手套。為防止各種液體飛濺損傷,必須避免手或皮膚直接接觸;若有意外污染應及時進行消毒、沖洗并擦干飛濺出的液體;在離心機停止轉動前,不要打開頂蓋,以減少氣溶膠的產生,更不要用手去使離心機減速,避免機械損傷的發生。
4 熟練掌握銳利器械的使用,避免銳器損傷,必須小心謹慎
凡是使用過后具有感染性的各種針管、吸管、針頭、吸頭、試管、玻璃片等,都應及時放置在專用容器內,凡用過的針頭不要套回針帽,以避免刺傷。銳器損傷后,應立即采取理療措施擠出傷口處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傷口,再用 2%碘伏消毒,而后用紗布包扎,或使用可套指套(或橡皮手套),到下班前洗手后再重新消毒包扎,并要準確記錄上報。尤其要對造成損傷的器械進行確認是否來自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從而使受傷者及時得到監測和治療。
5 運用正確方法及時洗手以杜絕感染,必須養成習慣
實踐表明,感染病原體傳播的最主要媒介是受污染的手。運用正確的洗手方法可使手表面的暫居病菌減少或清除,使用普通肥皂和清水擦揉15 s以上,可清除暫居病菌或降低其在皮膚上的密度,搓洗15 s后手表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下降77%,洗2 min可降低85%;對銅綠假單胞菌去除效果更好,搓洗12 s便可去除92%,洗2 min可去除97.8%。可見,勤洗手、運用正確方法洗手是職業安全自我防護的最佳方式,必須養成習慣是杜絕感染的極好措施。
6 切實有效做好對有毒廢液的處理,必須切實實施
在檢測工作中會使用許多試劑,而這些試劑或本有毒,或反應產生毒素,如血紅蛋白測定時,溶血素試劑在反應后產生氰化鉀。正確的消除方法為:按每升廢液加次氯酸鈉溶液或“84”消毒液40 ml,充分振搖混勻,敞開廢液瓶,置室溫3 h,可除去氰化鉀。另外還應注意,溶血素試劑應避免與酸接觸,并避免接觸皮膚和眼睛,切記接觸后應立即用水沖洗。
7 認真嚴格落實對有毒化學試劑的處理,必須落在實處
在檢測工作中,對使用后的有毒化學試劑的處理,絕不能掉以輕心。以二甲苯為例,清除泄漏的二甲苯,可用沙土、泡沫、干粉,不能用水,因為其不溶于水,反而會擴大污染面積。正確的清除方法是用衛生紙吸附,然后裝入塑料袋加以密封,轉移到空曠處待其自然揮發。如有皮膚接觸,應用肥皂水和清水徹底沖洗皮膚。二甲苯遇明火、高熱可引起燃燒,應隔離火源、電源。接觸化學消毒劑,應戴手套、防護口罩;使用溶血素試劑時,防止直接接觸皮膚。甲醛消毒必須在無菌箱中進行,并注意開窗通風去除殘留毒氣;給尿液中加入甲醛防腐劑時,注意防止濺入眼中;使用戊二醛時要有良好的通風設備,應戴橡膠手套,防止濺入眼中或吸入。
8 積極完滿做好其他防護,必須確保安全
職業安全防護是一項系統工程,細致周密、環環相扣,杜絕傷害、步步設防。如對于放射免疫室工作人員,除要接種注射防疫疫苗,配戴水晶石鏡片的防護眼鏡,穿戴放射人員防護服外,還要謹記洗手后不擦手是引發關節炎或風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檢驗科應常備衛生紙、面巾紙、個人專用毛巾等物品,或使用自動吹干機等設備,體現醫院人性化管理,減少人員物理性工作損傷。不規范、不正確及長時間的坐姿操作及使用加樣器,也會引發肩關節或指關節炎,應適時加強戶外運動,做廣播體操,注意頸、肩、腰部及腕關節的運動。
總之, 強化教育,遵章守制,自我防護一樣都不能少,職業安全必須健全完滿。尤其檢驗工作人員的職業防護,絕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大意。醫院領導應該完善、健全職業安全自強防護長效教育機制,使職業安全防護教育制度化、規范化,形成一個嚴密的職業安全體系。尤其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科學規范標準化的工作操作程序,加強員工院內感染學知識的學習, 使每一個醫護人員熟知本崗位職業安全內容,扎實地練就自我防護基本功, 做到職業安全警鐘長鳴,自我防護意識強烈,遵章守制,細心謹慎,安全第一,規范操作,自覺防護。通過徹底有效的防護消毒、根除污染等綜合措施,確保周圍環境不受污染,檢驗科工作人員不受侵害,保持其良好的健康狀態,從而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優質服務,為社會的和諧安定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