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學藝術

      古代文學藝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學藝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文學藝術

      古代文學藝術范文第1篇

      (一)梅雨特征描述的細致化

      到了宋代,由于南宋時期文化政治中心發生了南移,江南地區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這一時期的人們對于梅雨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也就有了更加豐富的文獻記載。陸佃在《埤雅》中對于梅雨的地理范圍、特征、發生和持續的時間等都做了詳細的描述。羅愿在《爾雅翼》中對梅雨的記載說其“連日不絕,衣物皆裛”,又說明了梅雨持續時間長、容易使衣物發霉的特征。地理環境能夠對人的心理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梅雨細密綿長的特征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敏感和消沉的情緒,而且梅雨天氣一般伴隨著高溫、無風,會使人感覺到濕熱、沉悶和壓抑。文學作品中也對此有著很多的描寫,如陸游在《枕上》中寫道:“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浹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當少霽,南檐風佩已鏘然。”寫出了長時間的梅雨天氣下空氣濕度較大、萬物容易發霉的特征。

      (二)梅雨內涵情感的豐富

      潮濕悶熱的空氣容易使人心情壓抑、愁苦,而且淅瀝綿長的雨絲往往會觸動文人的愁情。比如王之道在《相山集》中寫道,“昏沉渾似醉,憔悴不禁愁”,其中飽含了濃濃的愁思,還有劉敞和袁燮的兩首《梅雨》詩,都寫出了梅雨所蘊涵的這一感情特點。雖然梅雨的持續時間長,然而梅雨中農人們卻可以借此時間暫將農事放下,享受一下難得的閑適和逍遙。宋代的文學作品里面有著很多這一類生活的描寫,比如袁燮筆下有“小小悶人人莫厭,解教禾稼勃然興”的詩句,表達了梅雨帶給人們的悠閑愜意的感受。宋代文人經常賦予梅雨以“輕”“細”的特點,用“溟濛”“處處”等詞語來描寫如煙如幕的梅雨景色,如李綱《梅雨》詩中寫道:“小麥青青梅正黃,連山霧雨濕溪鄉。輕絲裊裊搖空界,重滴涓涓響暮廊。”著重描寫梅雨的縹緲、細密、輕柔的特征。還有趙師秀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把梅雨時節描寫得清新自然,富有自然和生活情趣。梅雨有著如煙如霧、絲絲縷縷的自然狀態,與愛情的纏綿悱惻極為相似,因此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經常使用梅雨來比喻男女之間綿綿的情思。如晏殊的《鷓鴣天》、程垓的《憶秦娥》、向子諲《鷓鴣天》等詩詞,都抓住梅雨的纏綿、輕柔、無緒的特征,梅雨的這些特征像極了男女的離愁別恨,因此能夠恰當地把男女感情表現出來。

      (三)梅雨意象和江南地域特征的聯系

      由于江南地區在宋代成為文人墨客聚集活動較為頻繁的地區,而且描寫梅雨的作品也大大增加,梅雨的意象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文學意蘊和藝術美感的得到了突出,這也就使得梅雨的意象和江南的地域特征有了緊密的聯系。梅雨落在江南的暮春時節,其自然有序的情境很容易引發文人的春愁和感嘆。梅雨意象的文學和情感內涵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豐富,而且自宋代以后,梅雨和江南文學象征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形成了如“煙雨江南”這一種意象的固定表達。

      二、梅雨意象經典表述的形成

      (一)“煙雨江南”經典表述的形成

      自宋代以來的文學作品中,梅雨似乎已成為江南的標志。在王琪《望江南》中有著“江南雨,風送滿長川。碧瓦煙昏沈柳岸,紅綃香潤入梅天,飄灑正瀟然”的詩句,描述了江南的一川無邊煙雨中,碧瓦、楊柳、紅墻相互掩映、若隱若現的場景,這是江南梅雨時節的典型寫照。元代《平江記事》中細致地描寫了梅雨對吳地居民生活的影響,這說明在元代,梅雨已經成為江南地區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從地理意義上看,說起“梅雨”,即令人首先想到江南。從美學上來看,梅雨意象的江南地域性在地域、心理和文化優勢三個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強化,在人們的心理認知上,“煙雨江南”即指的是梅雨季節的江南景色,如古詩中常用的“江南風物”“江南煙雨梅子肥”等詞句就說明了這一點。從實際生活來看,梅雨和江南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茶葉出產自江南,而采茶的習俗和梅雨有著重要的關系,清代《續茶經》中關于梅茶的記載說明了這一點。古代作品中對于梅雨的描寫大多和江南有關,比如“迷蒙”“煙雨”“溟濛”等詞語,而這些詞語正是如煙似霧的梅雨的真實寫照,這在雨的意象中是獨特和別有韻味的。

      (二)蘇州的“煙雨江南”意象

      明清以來,浙江、江蘇等地由于其文化和經濟方面的優勢,不僅成為地理意義上的江南,也逐漸成為人們心理認知中的江南,因此蘇州也就逐漸成了煙雨江南意象的代表地。蘇州地處江南,由于其地勢較低,在梅雨的時節,池塘青草、樹木、山巒、黛瓦粉墻在迷蒙的煙雨中若隱若現,別有一番韻味。以清代王士禎的“詩地相肖”的文學理論來看,梅雨和蘇州正是絕妙的搭配,宋代王仲甫也有“好去渡江千里夢,滿天梅雨是蘇州”的詩句。

      (三)明清時期“煙雨江南”表述的固化

      在明清時期,“梅雨”和“江南”的經典意象表述組合已經逐漸固化,梅雨有著迷蒙如霧的狀貌特征,迷蒙的江南正是對梅雨意象之美的最好體現者。在明清時期,描寫江南的詩句中無不是這一點的突出體現。明代高啟的《梅雨》詩中有“江南煙雨苦冥蒙,梅實黃時正滿空”一句,寫出了梅雨江南迷蒙滿空、婉約纏綿之美。而“煙雨江南”這種極富詩意和離愁別緒意味的表述方式又成為明清文人常用來抒懷的意象,無論是詩句還是書畫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在明代《清河書畫舫》《續書畫題跋記》,清代《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畫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意象。

      三、結語

      古代文學藝術范文第2篇

      一 寄予植物的審美情感

      花開花落,似水流年。自然界中的植物五彩繽紛,人們的情感世界更是豐富多彩。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樹,總是牽動著人們的審美情感,人們往往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的心境情感賦予花草樹木。在我國古代文學中,有許多描寫植物或借植物抒感的名篇佳作。如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寫道:“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將蓮人格化,賦予蓮美好高貴的品格,表現出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獨步于塵俗之外的美好情操。此外,近現代文學巨匠們也有名篇佳作令人陶醉,賞美無限。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矛盾的《白楊禮贊》、的《松樹》等都借植物抒發個人高潔的情懷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可見從古至今,人們對植物的觀察多么細微,至情至理,寄予了美好情感,當然還在熏陶現代人們的審美情操。

      二 借動物詩以言志的審美情感

      在講八年級上冊動物時,講到蛙,自然想起了“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作者以鬧寫靜,烘托出主人候客時孤寂清冷的心境;辛棄疾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表現作者寄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愿望。講到蠶時,我們自然想到了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表現了蠶的無私奉獻精神。這些古人們借動物以言志,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更受到心靈的洗禮,體會到古代文學的審美情感。

      近現代中外作家也留下了許多借動物以言志的名篇。如蘇聯偉大文學家高爾基的《海燕》,刻畫了海燕在狂風暴雨中勇翔的大無畏精神,給人們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勵;同志的“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隱喻著人民革命的風起云涌,洋溢著革命者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可見通過對動物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在科學和技術上受到啟迪,同時也能領略動物在文學藝術上的奧妙,獲益非淺。

      三 熱愛環境的審美情感

      古代文學藝術范文第3篇

      一、“現象學是一種描寫物自體的方法,是一種描寫呈現在擺脫了一切概念的先天結構的旁觀者的純樸眼光下的物自體與世界的方法,事實上,它就是用直接的直覺去掌握事物的結構和本質。”[1](P56)羅曼·茵加登和米·杜夫海納是現象學美學的杰出代表,從他們所倡導的現象學分析法的基本內涵來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特征:本質直觀。在古代文學作品的研究中,我們通常是從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西方哲學則是從普遍的觀點出發,或者通過一套完整的、已有的理論來分析具體的作品。現象學則認為,要進行具體的作品研究,首先應直接面對事物本身,將先前已有的概念、定義用括號括起來,以避免在研究中受到固定思維的影響。現象學分析法就是要從蕪雜的環境中解放出來,利用一張白紙的優勢進行研究。當主體和客體都擺脫了固定思維的制約,我們就能直觀出事物的本質。例如,研究一部小說,在開始研究之前,我們必須把目光著眼于小說內容本身,包括小說的語言、結構、作者在創作時的心境、作者計劃傳達的思想和文章的風格,等等,在此之前所有關于小說的定論都必須被放在研究者的思想之外。也就是說,現象學分析法強調的是理論之外的作品本身。

      對此,波蘭美學家羅曼·茵加登“將作品是對外在世界的反映還是對主觀世界的表現問題‘懸置’起來,直接從作品本身出發,強調藝術作品的本體論地位”[2](P384),從而建立起了自己的現象學美學和文學理論。還原本體。本體是使某事物成為其主體的關鍵性的東西。現象學認為,我們直觀藝術作品,不是去獲得它的特殊的東西,而是要獲得適用于一切作品的普遍性的東西,也就是得到藝術作品的本質,“面對審美對象的人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人類的普遍性”[3](P96)。茵加登在進行現象學分析時,廣泛將現象學還原法運用到美學研究上,對呈現在意識的“本質直觀”中的藝術作品本身進行詳細的分析。經過現象學還原之后,殘余的內容就具有了審美直觀的性質。意向性活動。現象學基本上放棄了對美本身的探求,而把審美經驗、對藝術作品的闡述、對藝術作品的接受放在了更為核心的地位。它不是對美本身進行探索,而是研究人類如何審美。杜夫海納曾指出,藝術作品只有當它被讀者體驗時才能變成審美第33卷第2期吳福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之現象學研究對象,藝術的審美性質只存在于讀者對藝術作品的體驗之中,離開了讀者,藝術審美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他將作品分為兩部分:審美對象和審美知覺,而審美經驗則從屬于審美對象。審美經驗是“純粹意識”、“本質直觀”、“意向性的意識”,它的建立不具有任何功利性,它本身就是現象學的,是純粹的感性,換言之,也就是一種意向性的活動。

      二、由于羅曼·茵加登在他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僅以文學來考察作為藝術的文學作品,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就從茵加登的現象學分析方法開始。茵加登把作品分為四個層次,即字音層、意義單位、圖式化方面、被再現客體。下面我們就結合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逐層進行分析。文學作品的第一個層次是聲音。在文學作品中,聲音發出方式的不同決定了文學作品的不同形式,當這些聲音形成一個固定的、典型的聲音結構時,就成為文學作品。例如《古詩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篇: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詩中有十個由五字組成的短句,每十字末有“柳”、“牖”、“手”、“守”等字押相同的韻,構成了古詩特有的韻律和節奏,詩中一連使用十二個疊字,六個形容性疊詞。從語言的角度上看,這只是些普通的聲音,本身不具備表現生活的能力,但許多聲音個體組成一個固定的形式時,便具備了文學的表現力。作為一種特定的聲音結構來說,只是具體語境的一部分,而在各個具體化的例子中,又保持了同一性。文學作品的聲音結構確定了文學藝術作品的第二個層次,即作品的意義。

      古代文學藝術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 當代價值 發揮路徑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079-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當代人們精神文化領域的需求顯得更加迫切。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融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東方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文化內涵精髓的呈現,對我國當代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一、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價值

      中國古代文學是指中國上古時期至“五四”運動之前這段漫長文學發展時期,有古典詩詞曲、散文、戲曲以及民間小說等多種文學形式。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不僅在中華文化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在當今社會發展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創作與推廣,不僅僅局限于文學層面的陶冶情操和藝術欣賞,同時也具有記載歷史和傳承文化的作用。中國文學史演進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在歷史的進步當中不斷滋養著華夏民族的精神世界,同時也發揮著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二、中國古代文學當代價值發揮路徑

      (一)從文化角度發揮價值

      文學作品的創作是作者對一定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以及當時社會背景的刻畫呈現。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內涵不僅涵蓋了作品作者的個人思想,從中更能挖掘出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今時代下人們的精神世界塑造和正確思想構建發揮著重要的積極影響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中國古代智慧的承載體,將古人卓越的智慧與優秀的思維傳遞至今,供當代人們汲取和學習,從而使人們更具智慧地投入到當代的經濟建設和日常生活當中。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研究中,可以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基因”不僅影響著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觀念形成,也影響著文化領域其他藝術形式的發展。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文化環境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依然具有璀璨的文化價值,對當今我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精神影響力。

      (二)從教育角度發揮價值

      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從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研究中,不僅能夠發現古人文學藝術創作智慧,同時更能感覺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深厚內涵。中國是具有特殊文化氣質的國家,這種文化氣質的體現就是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創作形式。從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欣賞中,能夠體會中國古人其氣宇軒昂的東方文化特質、縝密而精巧的中國式文學邏輯思維以及包容天地的博大情懷。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探究和欣賞的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習者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文學創作技巧,更能使學習者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質的升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媒介開展教育活動,能夠使得學習者的思想建構更加開闊,同時也使學習者的文化底蘊得到夯實。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西游記》不僅在中國深具影響力,也是在世界上閱讀最為廣泛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并且在很多國家的教育課程中有所呈現,肩負著將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光大的使命,同時對世界各地人們的精神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從認知角度發揮價值

      文學作品是文化領域重要的藝術呈現形式,在世界各地的文明發展進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經久不衰的藝術形式。并且文學作品也是世界各國的主要文化呈現方式。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歷經千古滄桑依然深受人們熱愛,并且吸引越來越多的世界范圍內的學者探究,其根本價值就在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對人類、對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以及自然認知層面的引導作用。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可以感悟到中國古人其卓越的人性觀、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觀。這些對人類根本價值的判斷和哲學思維的體現,正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最重要的價值。人們通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不僅了解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更使研讀者找到了人類面對現實生活困境、內心困境時所做出的智慧選擇,以及做出選擇的智慧判斷依據,進而找到了人生的要義。人的自我成長需要建立在對自我的批判之上,而這一過程是不能在導師的教誨中學得的,只有通過個人的感悟和思辨的過程來獲得見解,并對見解進行理性的批判后才能真正習得人生要義。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和研究,正是人們實現這一成長過程的有效途徑,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正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精華,對當今時代下乃至未來當中人們對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人生要義的獲取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對人類追求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發揮著智慧啟迪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石琬璐.弘揚傳統文化塑造健全人格――論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建構[J].黑龍江史志,2014(9):41-43.

      古代文學藝術范文第5篇

      關鍵詞:古代文學教學;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機制

      一、前言

      人文素質,是指人應具備的內在品質和人生的定位、在學識上的積累、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即關于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精神以及個人能力,包括人的理智、能力、情感和意志這幾個內在因素。

      人文素質的培養是指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轉化為個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價值觀、人生觀等的過程,是引導人們求善、求真、求美的精神教育過程。人文素質的培養強調人的知識、情感和意識等全面健康地發展,并為生存競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

      (一)人文知識結構失衡

      中國有著悠久的重文化、重修養的人文傳統,然而,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標準的應試教育的普遍采用使高校忽視了對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情操、社會責任感等人文情懷的培養,導致人文傳統在高等教育中逐漸被淡化。但目前在大學教育的指導思想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工具性和狹隘的功利教育觀念。一些學生民族意識淡漠,對中國文明史缺乏了解,對傳統文化沒興趣,很多學生不了解“清明”、“端午”的來歷,對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卻十分崇尚。

      (二)人文精神價值觀偏狹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出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取向功利化、價值目標短期化的特點,這弱化了社會責任感、集體觀念和利他精神,導致了部分大學生過分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喪失了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喪失了人生方向。人文知識的結構性缺失導致了當今很多大學生們精神不充實,不豐富,不優雅,反過來加劇了物質化實用化的泛濫。許多學生成了只想著自己那點小利益的沒理想,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小市民,造精神的欠缺、價值觀的偏狹。

      (三)人文心理及人生理想欠缺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潮水般涌入的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著他們的思想。一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切實際,在實踐過程中因受挫而頹唐;還有一些學生理想天天有,行動遲遲無,畢業時追悔莫及;還有部分人,把混張文憑、獲得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作為上大學的目標,他們把經濟尺度作為指引其人生的重要航標;更有小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混日子。

      三、古代文學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好教材

      (一)中國古代文學是人文知識的寶庫

      古代文學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塑造的鮮明的藝術形象,包融和體現著我們這個民族的博大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傳統的民族美德和民族審美心理,具有巨大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既是專業文學知識的傳授過程,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宣揚民族倫理道德、滲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

      (二)優秀的古典文學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深厚的民族情感

      愛國主義是我國古典文學中一個經久不衰的傳統思想,中國歷代的詩人、詞人以其飽滿的愛國主義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動人心弦的時代強音。他們中有在漢民族本身的戰爭中涌現出來的愛國詩人如屈原、杜甫,有在漢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戰爭中涌現出來的愛國詩人、詞人,如陸游、辛棄疾、岳飛、張元干、文天祥,有在中華民族抵御外侮中涌現出來的詩人,如戚繼光、林則徐。特別是這種情感不是以理論說教的形式出現,而是表現于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形象, 這就更容易感染大學生的心靈,撥動大學生的心弦,為他們樂于接受。

      (三)古代文學教育對大學生提供良好的道德素質情感教育的源泉

      中國古代文學中蘊含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傳統倫理觀念,固然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有不少屬于糟粕的東西,但其中合理的部分,仍應為我們今天所效法。孔子的“泛愛眾”,孟子的“仁者愛人”,墨子主張的“兼相愛”,古典詩文中反映的勤勞儉樸、忍辱負重精神,元、明、清戲曲、小說中反映的朋友之義、手足之情,與人交往的文質彬彬、款款有禮,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好的倫理道德。優秀的古典文學作品無不在這些方面傾注形象,貫注愛憎,營造意境,升華感情,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情感資源,具有極為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建立通過古代文學教學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機制的途徑

      (一)奠定傳授人文知識的人文基礎

      豐富的人文知識是一個人優良的知識結構必需的要素,是一個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必備條件。一個人的人文知識在經過一定的沉淀后便升華為人文素養。教師還要注意把本學科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最新思想引入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開拓新的知識領域,讓學生在學科研究領域中以現代觀點去進一步理解把握傳統的人文知識,奠定傳授人文知識的人文基礎。

      (二)注重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養

      利用古代文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其優勢非常明顯,因為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號形式,藝術家掌握了創造藝術符號形式的本領,把無形的內在情感, 變成了可供人感知、觀賞的東西。因此,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通過情感教育,不斷地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大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

      (三)培養人文個性,提升人文精神

      一個人具有人文素養的最典型標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的核心,是人文素養的內在支撐,它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意志等。人文精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 是人類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利用古代文學教學可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的人生觀、積極的進取精神、健康的審美心理,逐步完善大學生的人文個性,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左慧青,人文精神的傳承——淺析大學語文中古典文學的人文教育價值[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02期

      [2]馮華,淺議.工科《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J]. 教育與職業. 2006(17)

      [3]滕志朋,陳貽琳.學習語言、傳承文化、培育人文精神——關于《大學語文》目的任務的思考[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1)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俺去了|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亚洲色图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亚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fuli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免费无线码|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色少妇熟女11p|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狼人大香伊蕉国产WWW亚洲|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电影 |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在线卡一卡二卡新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亚洲国产精华液2020| 国产综合亚洲专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