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漢語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古代的文章、文獻中都不難發現古人對修辭的重視。而古代漢語中的修辭也隨著文學世界的不斷進步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修辭學。在語言文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對古代漢語修辭研究的意義仍是重大的。在研究古代漢語修辭時,一般采用對比的方法,即通過對古現代漢語修辭的對比來詳細的分析古代漢語修辭。首先,要做的就是區別兩者中有無不同觀念,這有利于教學過程中的有的放矢。這里所說的有無,就是指古漢語中的某些修辭方法是被現代漢語繼承了,還是消失了,如果消失了,那么這些修辭就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了。其次,就是應用現代漢語的詞匯、語音等對古代漢語中的修辭進行翻譯、解釋,闡明其在文化中的重大意義,使學生能更加具體、全面、系統的理解和接受。最后,要通過古代漢語修辭教學使學生擴大眼界,并在今后表達語言和寫作的過程中詞匯、修辭不再匱乏、單一。
二、隱性語言在古代漢語修辭教學中的表現
修辭是語言要表達的效果,修辭學也就是表達語言效果的一門學問。以往的古代漢語修辭教學都是應用顯性語言教學的,這種教學方式重視的是利用顯性語言表達實事和修辭,極少注意到隱性語言在古代漢語修辭中的應用。因為語言是隱顯性語言的整體,所以在進行語言研究時必須要兩者結合,研究的結果才完整。在古代漢語中有許多隱性語言。隱音、隱詞、隱句等就是隱性語言的表達現象。隱音,就是相對顯因來說的,顯音就是已經被大眾認可并且已經在使用的語音,相反的便是隱音,隱音雖然現在未被人們認可和使用,但卻可能存在過。從很多的記載中,都可以發現漢語的語音經歷了一個由無到有,由少到多,由隱到顯的循序漸進發展過程。相同的,隱詞是對應著顯詞來說的,就是未被社會認可的,但可能存在過的詞語。比如,現在人們所說的眼睛、建房、角落三詞,在古漢語中被稱為目、起房和閣落。現在不常用的后三個詞匯也就是所說的隱詞,但它們都曾在古漢語中被經常使用。古漢語中的最后一個隱性語言就是隱句,根據上述的隱音和隱詞,不難得出隱句的意思,就是相對顯句的,現在未被人們認可的,但可能存在過的句子。
三、隱性語言在未來古代漢語修辭教學中的應用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方式都是以顯性語言為主的,古漢語修辭教學也不例外,使用顯性語言教學,力圖增加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提高其對語言的應用能力。不但教學的方式以顯性語言為主,教材的編寫也是全部使用顯性語言的。在顯性語言的全面覆蓋下,導致了學生只掌握了修辭相關的顯性知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卻沒有多少提升。語言是兩種語言的整體,即隱性語言和顯性語言。兩者中隱性語言還在語言整體中占絕大部分。但是在日常的古漢語修辭教學當中,學生卻只接受到了有關于顯性語言方面的內容,這樣學生只是接受到了全部知識中的一小部分,學到的知識也一定是極其不完整的。所以在古漢語修辭教學中加入隱性語言的教學是非常必要的。隱性語言在古漢語修辭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親身地投入到古漢語中去,例如,在學習一首古詩前,可以給學生一個上句或一個不完整的句子,讓學生自己想象然后填寫,在感受原作者感受的同時,也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感受;或是可以讓學生對原詩進行改編,加入自己的感情,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古漢語的印象,還擴展了學生的思維。
2.設置場景和語境
通常,不同的情況下,所說的語言也不同;或是同樣的語言在不同的環境下的意思不相同。在學習古漢語修辭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學生理解這是在什么場景下發生的故事,然后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體會這些古漢語在相應場景中的意思,感受自己在過程中的思維變化,使其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漢語修辭。
四、結語
以下為求學網為您編輯的:“古代文學論文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敬請關注!!
古代文學論文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古代文學論文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關鍵詞:郭錫良;《古代漢語》;注釋;商兌
中圖分類號:H1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0-0210-03
一、文獻綜述
郭錫良等先生編著的《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出版)教材,由全國著名專家編寫,權威性強,發行量大,曾獲全國優秀教育圖書一等獎。但因該教材是集體編寫,常偶有疏漏,雖亦有一些文章商榷,使其不斷完善,但今天看來仍有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我們根據對郭錫良等先生《古代漢語》文選的注釋情況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淺見,以就教于方家。
關于探討郭錫良等先生編著的《古代漢語》的文選注釋的論文很多,主要有:王洪清《〈古代漢語〉注釋析疑》;張延俊《郭錫良〈古代漢語〉部分注釋的商榷》;馮瑜華、喬秋穎《郭錫良〈古代漢語〉(修訂本)文選和引文部分勘誤》;王慧《郭錫良古代漢語注釋商兌九則》;周寶宏《郭錫良等主編〈古代漢語〉部分注釋補正》等。這些論文對郭錫良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的注釋進行了研究,有理有據,很受啟發。
本文在先哲時賢探討的基礎上,運用文獻綜合法,把郭本《古代漢語》(郭錫良編著的《古代漢語》,以下簡稱郭本《古代漢語》)的注釋中偶疏的地方進行探討并作了分類,即分為以下三類:一、文選中有的通假字、古今字注釋混同;二、文選中有的詞語注釋有誤;三、文選中有的注釋字音錯誤。
所謂通假字,是指古書中的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現象,“本字”和“借字”僅有語音上的聯系,即語音相同、相近,但毫無意義上的聯系,常用“某,通某”的方式表述。所謂的古今字,是指文獻中記錄同一個詞而在不同時代使用了不同的字形,它不但語音相同,而且有意義聯系。常用“某,同某”或“這個意義后來寫作……”等表述方式。
二、文選中有的通假字、古今字注釋混同
在郭本《古代漢語》文選的注釋中,由于對通假字和古今字了解的不夠全面,容易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因此對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注釋容易出錯,把它們搞混。這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情況:
(一)有的古今字誤注為通假字。
1.《齊桓公伐楚》: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郭本《古代漢語》注為:“大公:即姜太公,名尚。齊國的第一個國君。大:通‘太’。”
我們認為:大,同“太”。
郭本《古代漢語》認為:“大,通‘太’”,我們認為是,大,同“太”。“大”和“太”不是通假字而是古今字。因為,“大”和“太”讀音相近和而在意義方面又有密切聯系。
首先,“大”和“太”讀音相近,《說文解字》記載:“大,他達切;太,他蓋切。”其次,它們的意義之間也有許多聯系。《廣韻》記載:“大,小大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后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稱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也。”,《廣雅》:“太,大也。”;《形義》:“太與大本來為一個字,都是指大,慢慢地分化成為了兩個字。”《古代漢語詞典》對“大”的記載是“(dà),最。并舉例句“《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對“太”的解釋是“大。《莊子?秋水》:‘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米之在太倉乎?’”。《王力古漢語字典》注為:“大,同太”。由此可見,“大”和“太”的意義是一樣的,這樣,可以斷定它們不是通假字,而是古今字。正確的解釋應該為“大,后來寫作太。”
其次,這從發行的權威教材上也可得到證明。
(1)南京大學高小方等《古代漢語》對《齊桓公伐楚》中的“大”和“太”注為“古今字,大公――太公”。①
(2)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一冊)注為:“大公,讀作太公,即姜尚,齊之始祖。”②
根據以上分析,“大”和“太”應為古今字,而不是通假字。
2.《燕昭王求士》:“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郭本《古代漢語》注為“馮幾:靠著機案。馮,通‘{’”。
我們認為:馮,同“憑”({)。
很顯然,郭本《古代漢語》把它們看作是通假字了,其實這是一對古今字。“馮”字出現的時間要早于“憑”,同時“馮”表示“憑借、依靠”等意義出現的時間也比較早,可見,“憑”是在“馮”的基礎上加上“心”字而形成的,“憑”的古體是“{”。《說文解字》:“馮,馬行疾也。”而后又引申出依靠、憑借的意義;《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這里的“憑”就是依靠的意思。再看北大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馮,后寫作‘憑’”,用術語“后寫作某某”,這已表明“馮”與“憑”是古今字關系。
張清常、王延棟《戰國策箋注》對《燕昭王求士》中的“馮”注為“馮幾,靠著幾案。馮,同‘{’,依靠。”③“{”是“憑”的繁體寫法。
3.《論貴粟疏》:“千里[敖,冠蓋相望”,郭本《古代漢語》注為“敖,通‘遨’”。
敖,通“遨”,我們認為應該為:敖,同“遨”。
《說文解字》:“敖,從出從放,本義為出游”。而在《說文解字》中:“敖,出游也。從出從放。”,但是沒有“遨”的相關內容,因為“遨”的使用出現的時間比“敖”遲出來了很久,因此,給“敖”加上一個偏旁就成為了“遨”,它“出游”的這個意義也是從“敖”衍生出來的。在《古代漢語詞典》中,“敖”只有一個義項,就是“遨游,游逛”,而這個義項是“敖”這個詞眾多義項中的第一個義項,所以說,“遨”是從“敖”的一個義項中分化出去的。北大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注“敖”為“游遨”義;注“遨”也為“游遨”義,說明“敖”與“遨”在這個義項上同義,二字意義相同而不僅僅是讀音相同,這就說明“敖”與“遨”是古今字,而不是通假字。因此,“敖”和“遨”不是通假字,而應該是古今字,正確的解釋應該為:“敖,出游,后來寫為“遨”。
(二)有的通假字誤注為古今字
《張騫傳》:“騫為人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郭本《古代漢語》注為“力:堅強而有毅力。:后來多寫作‘強’”。
我們認為應該是:,通“強”。
很顯然這是把“”和“強”看作是古今字關系了,我們認為它們是通假字關系。“”和“強”沒有意義上的聯系,僅是語音相同而已。“”,小篆作 。《說文》“”“弓有力”。例如《戰國策?韓策》:“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杜甫《前出塞》詩:“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其后來演變為“有力量”、“是有力量”的意義,例如李斯《諫逐客書》:“強公室,杜思門。”而這個“強”,小篆作 ,《說文》“蠐也。從蟲弘聲。”可見“”與“強”這兩個字,一個本義與弓箭有關,一個本義與昆蟲有關,二者在意義上并沒有聯系,所以,它們不是古今字,而是通假字。“”與“強”同屬群紐,陽韻,為同音通假。“”與“強”二字在古代只是讀音相近,意思上卻毫無關聯,因此,我們認為它們是通假字與本字的關系,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通“強”。
《王力古漢語字典》:“,通‘強’”。又注曰:“強,通‘’。”可見二字是互相通假的。《孟子?梁惠王上》:“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勃以織薄曲為生,常為人吹簫給喪事,材官引。”從文獻上看,二字是互通的。
三、文選中有的注釋有誤
郭本《古代漢語》除在通假字、古今字注釋混同外,在一些詞語解釋上也偶有失誤。
(一)詞義解釋欠準確
1.《女媧補天》:“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郭本《古代漢語》注為“,四極:天的四方極遠之處。傳說中天的四方有支撐著的柱子。”
我們認為“四極”應為“天的四方的擎天柱”更確切些。
《說文》:“ ,極,棟也。”《系傳》:“今人為木床以跨驢背,以負載物,即古之極也。極,屋梁之棟也。”由此可知,“極”是“屋梁”的意思,例如張衡《西京賦》:“N游極于浮柱”,這就可以很自然的引申出“柱子”的意思。同時,“四極”在《漢語大詞典》就被解釋為“古代神話傳說中四方的擎天柱”。因此,“四極”在本文中應該準確地被解釋為“天的四方的擎天柱。”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一冊)將此注為:“上古的人認為在天的四邊都有支撐著天的柱子。”④
2.《孫臏》:“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下。’郭本《古代漢語》注為“斫大樹白:把大樹砍白了。指把樹皮砍掉,露出白色”。
我們認為這句話應該解釋為“砍到大樹,刮去樹皮,露出白色,在那上面寫上字。
郭本《古代漢語》對“斫大樹白”的注釋有欠妥之處。在這句話中,有三個動作,即“斫大樹”一個動作,“白而書之”兩個動作,這三個動作是連貫的,即先砍到大樹,而后刮去樹皮露出白色,在樹木白色的地方寫上字。而教材怎么能將“斫大樹白”斷句注釋呢?在此句中“白而書之”中的“而”連接的是兩個動詞,而絕不是連接狀語忠心詞,“白而書之”是不能斷開的,否則,連詞“而”的作用找不到著落。我們認為,這句話應該這樣注釋,“砍到大樹,刮去樹皮,露出白色,在那上面寫上字。”
(二)詞性解說錯誤
1.《巫山?巫峽》:“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郭本《古代漢語》注為:“或:副詞,或者。這里表假設的情況”。
我們認為,“或”應該解釋為“假設連詞,如果”。
首先,在古漢語中,副詞是沒有表假設的情況的,所以在這句話中,“或”并不是副詞,而是連詞,表假設關系。其次,教材已經注出是假設關系,還將“或”譯為“或者”,認為是選擇連詞,說不通。
何樂士等《古代漢語虛詞通釋》直接引用此例句說明“或”的連詞用法,認為“或,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并將“或王命急宣”翻譯為“如果皇帝有詔書急需下達”,譯文通暢。
順便說一下,有的文選注釋在語法方面也有不足,例如:
2.《鈷a潭西小丘記》:“……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郭本《古代漢語》注為:“姓唐的人家荒棄的土地,要出賣卻賣不出去。”
我們認為這是承前省略主語的一個判斷句,但是教材沒有指出來,又把它當作陳述句來翻譯了。
“唐氏之棄地”郭本《古代漢語》把它譯為“姓唐的人家荒棄的土地”,這是不準確的,他既沒有意識到這是主語的省略,又把判斷句解釋為陳述句。這句話是省略了主語的判斷句,而不是陳述句。它的完整的句子應該是此乃唐氏之棄地,柳宗元在這里借“唐氏之棄地”,隱喻自己是唐王朝的棄人,被朝廷譴棄到荒遠的地方,自己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這種省略了主語的判斷句往往不容易被看出,我們必須仔細分析句型。
四、文選中有的注音有誤
郭本《古代漢語》有時對字音把握不準,出現明顯失誤。
1.《lZ傳》:“茍能起,又不自艾。”郭本《古代漢語》注釋為“艾(yì):停止、悔改。”
我們認為,“艾”的讀音應該是:aì。
《現代漢語字典》注“艾”,停止,音為aì,“艾”如果是“停止”的意思,那么他應該讀作aì,而不應誤讀為yì,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方興未艾”的意思相同。文中的意思是說lZ摔倒后如果還能起來,它就又不能停止背東西,這很通暢。如果“艾”的意思是“悔改”,那么它應該讀為yì,與我們現在所說的“自怨自艾”用法一樣,但在此句中,根據上下文“艾”應該讀aì,“停止”的意思。
2.《[天都》:“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徙于后。”郭本《古代漢語》注釋“徙(xí):移動。
我們認為,“徙”的確切讀音應該是:xǐ。
《古代漢語詞典》注為“徙,xǐ,遷移。《老子》十八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莊子?逍遙游》:‘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除此之外,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漢語大字典》等權威的工具書中也是只有xǐ,這一個讀音。
五、結語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郭錫良等編著的《古代漢語》中有的注釋進行了探討,發現了一些問題。運用文獻資料法,加以論述,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即,一、文選中有的通假字、古今字注釋混同。二、文選中有的注釋有誤。三、文選中有的注音有誤。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的論述比較充分。如“大”和“太”。我們查閱了《說文解字》、《廣韻》、《說文解字注》、《廣雅》、《古漢語常用詞詞典》以及《王力古漢語字典》進行論證,力爭做到論點鮮明,論據充分,有理有據。但因自己所掌握的有關古漢語的知識比較有限,所讀著作較少,在某些問題的論述上還不夠全面深入,有的例子典型性還不強,有的分析還不到位,這是我的不足之處。在今后,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專業知識,廣泛的閱讀有關古代漢語的專著,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解決這次論文出現的問題。
注 釋:
①高小方,等.古代漢語[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99.
②④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一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0,285.
③張清常,王延棟.戰國策箋注[M].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778.
參考文獻:
〔1〕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34,178,236,8,203,19,11,57,34.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陳彭年,等.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
〔5〕王力,等.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陳亦民.漢文字干支[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
〔7〕王念孫.廣雅疏證[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8〕張雙棣,殷國光.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論文摘要]在古代漢語的教育教學中采取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板書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是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策。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出現,特別是電腦和光盤技術的出現,為語言教學帶來了新的希望。這類設備的大容量、直觀性和多功能性為語言教學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性。光盤的大容量幾乎可以儲存所有的教學內容并體現所有的教學要求,發揮語言課本所無法發揮的作用。語言總是在現實環境中使用的,也只有在現實環境中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現代化教學設備可以儲存現實環境,使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直觀性同時帶來了語言學習的趣味性。通過電腦,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學習目的和要求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對于占代漢語教學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如信息量小、學習速度慢,教學手段單一,內容枯燥乏味等。充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會給古代漢語教學帶諸多益處。例如,古代漢語的文字教學,如果運用多媒體技術,會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教學印象,從而提高他們學習古代漢語的興趣。如在講授漢字的起源、“六書”、漢字的形體演變等內容時,教師可以將一些文字的甲骨文、篆書、隸書形體掃描在電腦中,在多媒體中播放出來,使學生對漢字的性質屬性和形體演變產生深刻的印象和透徹的理解。多媒體教學可以擴充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與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相比較,古代漢語教材中的文選畢竟只是極小的一部分,難以充分展示占代漢語的全部而貌,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為,大學生的知識面提供了便利。
多媒體技術是融文字、聲音、圖象為一體的現代科技,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秦古文中經常出現鼎、鼐、爵、豆、籩等器物,僅靠語言的描述,往往會產生“一千個人眼里有‘千個哈姆萊特”的后果。而如果將這些器物精美的圖片訴諸:視覺,再加上簡潔的說明,那么學生對這些器物形制、大小、功用會有深刻的了解。“宮、商、角、徵、羽”是古人對五音的稱呼,靠語言的敘述,簡直無異于癡人說夢,使人如墜云里霧里。而將其訴諸聽覺時,這些枯燥無味的字眼就變成了靈動的樂符飛舞在耳邊,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在紙質原版古籍缺乏的狀態下,掃描古籍片段,直觀地再現古籍原貌,不僅使學生能在課堂上直接觀察古籍的原貌,了解占籍版本等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利用未經斷句標點的古籍進行句讀練習,從而提高學生誦讀能力、理解能力。應充分利用電子版和網上的古籍資源(如電子版《四庫全書》,其內容極為豐富,包羅了乾隆以前四部范圍內的我國古代重要著作),進行教學、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可以”的古今差異,完全可以利用電子古籍的檢索功能,直接調印出備個時期有代表性的著作,進行窮盡性地調查,展現其意義的演變過程(詞匯化的過程),從而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對這些與古代漢語課程相關的網絡資源進行電子文獻的檢索與閱讀,可以“培養他們發現、獲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創造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古代漢語的學習提供了有效的補充和支持”。古代漢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陸國內一些著名的中文學習網站,如“國學網站”(http://www.guoxue.com)、“國學數典論壇”(http://bbs.gxsd.com.Cn)、“中國語言文字網”(httP://www.China-language.gov.el1)、“北大中文論壇”(http://www.pkucn.COm),等等。將現代科技引入古漢語課堂,讓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誠然,現代教育技術為古代漢語教學帶來很多便利,‘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但是傳統板書無論是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對學生身心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傳統意義上,板書即黑板字、板圖即黑板畫,這些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板書、板畫雖常不被注意,似乎算不什么教學方法研究的課題,但它與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教學設備的發展和革新,能否熟練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成為高校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傳統板書教學已經成為少數老先生的專利,所謂現代性和前贍性,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果并且束縛了年輕教師的全面發展呢?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漢詞發展 全球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母語漢語流傳至今,已經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活著的語言。這一點很值得我們驕傲,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他們的語言都隨著國家的滅亡而隨之消失,古老的文明也因而蒙上了一層迷霧。
一、漢語發展面臨的問題
1. 古代漢語的尷尬境地
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追求利益是很多人生活的目標,因而一些實用學科的學習變得異常重要,比如計算機、醫學、通信和外語等等有"錢"途的專業炙手可熱,而真正能夠提高水平的國文卻門可羅雀,實在是令人悲哀。古漢語雖然已經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厚重的歷史和文化,是靠古漢語來承載的,連承載這個文化的基礎我們都已經開始拋棄,那還有多少人能承擔得起歷史的重擔?中國的文化典籍,絕大部分都是用古漢語寫成的。今天,我們很少有人會去重新拿起四書五經或者一些淺顯的古籍來學習,就算去學,恐怕也不得不費一番工夫斟酌每一句話的意思。另外,古漢語的教學也在學校里有一定的問題。王力老師的《古代漢語》主導高校講壇將近50 年,一直沒有變化,其中的文選、常用字、通論三結合的做法一直被效法。有些學者認為王老師的教材用了50 年就必然過時,這種三結合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古代漢語教學的需求。其實不然,筆者認為這三部分本來就個有偏重,教學過程中也是側重點不同。這三部分中,選能夠介紹給學生很多名家名篇,常用字和通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選。如果一味強調文選的作用,我想就沒有必要再學教材了吧,完全可以把經典拿來重點學習,又何必在教材的問題上爭執不休呢?恐怕這也是國內古代漢語教學的一個極端吧。
2. 現代漢語的現狀
現如今的求學更看重實際,所以從中學起,可憐的學生們不得不面對數學、物理、化學和英語等實用學科的重擔,去承擔升學的壓力。因為要參加中考,參加高考,要不然就上不了好大學。在這個實際問題面前,學生們不得不有所選擇,那就是放棄培養國文基礎,而是花大量時間去鉆研數理化,去背英語。到了大學,又有新的問題出現,需要學好專業課,找個好工作,或者是考研究生。而這些事情,無一例外都對英語有要求,所以好不容易擺脫升學壓力的大學生,還是需要整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專業課和英文,除了文史哲的學生,其他專業的幾乎都沒有時間去提高中文。所以我們才會發現, 一些著名高校的校長竟然在重要場合發言讀白字錯字,甚至用錯典故,這恐怕和如今學者的風范不符,不得不令人擔憂。
3. 外文的沖擊
除了我們自身的問題,另外一點不得不談,那就是西方世界的強烈攻勢,尤其是英語國家的語言沖擊。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在前一小節已經提到的, 現在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遠遠超過學習中文的時間。在中學期間,升學的壓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到了大學,就業的壓力恐怕是最重要的。凡是求職,公司無論大小,都要求職員CET4 或者CET6。另外一方面是出國的需要,這對英語的要求更高,TOEFL 和GRE 耗費了多少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二、漢語言文學的國際化道路
漢語言文學要想走出具有特色的國際化道路,必須要著手于漢語的國際化,就像英語一樣,讓世界各國人民廣泛地接受并且普及漢語,可以說漢語國際化的道路坎坷而又漫長,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堅持加強對外漢語的教學,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那么在不久的將來必將達成這一目標。現在一些國外的學校,都非常重視漢語教學,孔子學院的設立和普及就是最為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