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訓練的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體能 康復訓練 價值 功能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3-000-01
在運動員的運動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受傷的情況,導致的運動受到阻礙,為了能夠恢復到正常的運動狀態,大多數的傷者都會選擇進行康復訓練,能夠通過運動治療的方式,恢復機體原有的功能。在體能康復訓練的過程中,要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訓練,并結合科學的方法和醫護人員、體能教練的輔助,能夠達到更加良好的效果,逐漸的恢復原有的運動平衡,恢復身體協調能力。但是進行體能康復訓練必須要按照傷者實際的受傷情況,有計劃地進行體能康復訓練,才能夠達到訓練目的。
一、什么是體能康復訓練
體能康復訓練主要是有教練員、研究人員和醫生相互搭配進行的工作。在運動員受傷后,為了能夠更好地恢復原有的狀態,就需要到專業的醫院進行康復訓練。主要由醫生進行恢復計劃,并由護理醫師進行協助,恢復運動員最基本的運動功能,再進行體能康復訓練,由體能教練引導,逐漸的提升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水平。沒有受傷的運動員也可以進行體能康復訓練,能夠提升身體負荷的程度,能夠有效地防止受傷[1]。
由于運動員在受到了運動損傷之后,輕者需要休息一段時間,重者可能永遠都要告別運動行業,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為國家帶來了損失,也為運動員本身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這就要求體能康復師能夠運用科學的方式,提升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并逐漸的恢復運動員的身體各部位的運動能力,減輕運動員的受傷程度。
二、體能康復訓練的內容
(一)運動前準備活動
在體能康復訓練之前,要先進行準備活動。準備活動能夠防止在訓練的過程中受到二次傷害,通過準備活動能夠活動身體各個部分的關節,能夠喚醒肌肉的狀態,除了統一的準備活動之外,運動員還可以按照體能康復訓練的位置,進行獨立的準備活動。要保證準備活動能夠活動到身體各個部分,才能夠繼續體能康復訓練[2]。
(二)體能專項訓練
體能專項訓練指的是,在進行專項訓練的過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受傷程度進行訓練,加強了訓練的效果。醫生可以向教練員詢問運動員平時訓練的方式,分析其受傷的原因,進行受傷部分的專項訓練,能夠減少受傷的程度,更加合理的安排運動計劃[3]。
(三)體能康復訓練
要按照體能恢復不同渠道的基本需要,可以適當的搭配醫生對運動員損傷治療的結果,能夠更加全面的、具體的看待運動員受傷程度。建議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檢查,能夠看出體能康復訓練的效果,還能夠找到體能康復訓練中的不足,完善體能康復訓練的內容。
(四)運動后整理活動
在每一次進行體能康復訓練之后,都需要進行運動后的整理活動,能夠使肌肉逐漸的放松回靜止的狀態,能夠減少運動帶來的損傷。在體能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對于受傷比較嚴重的運動員,可以搭配運動按摩,恢復肌肉的原有狀態。對于可以自行運動的運動員來說,可以適當的進行伸展活動、慢跑、散步等活動,恢復狀態。
三、現階段體能康復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盡管我國的體能康復訓練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國家也支持體能康復訓練的進行。但是現階段我國還沒有針對體能康復訓練的需要,進行專業的開設,一般都是由康復醫院專業的人才進行體能康復訓練。也缺乏相關的認證標準,沒有針對體能康復訓練建立專業的考核制度。所以,根據現階段的基本情況,國家要逐漸的完善體能康復訓練的相關規定,要成立相關的機構,對參與體能康復訓練的人員進行考核,鼓勵更多的人才參與到體能康復訓練的工作當中[4]。
四、關于體能康復訓練的相關內容
體能康復訓練既屬于醫學問題,也屬于運動問題,將體能與康復相互結合,能夠相互補充學科中的不足,達到更加良好的治療效果。對于康復訓練師也有一定的要求,要了解運動員的運動原理,以及傷病恢復方面的知識,在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要講究一定的技術方法,能夠按照傷者的受傷部位,實施不同的訓練方式,達到訓練的根本目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體能康復訓練作為現階段針對傷者恢復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按照相關的方法進行訓練,能夠有效地恢復傷者的身體機能。在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要按照傷者實際的受傷情況進行訓練的安排,并按照受傷部位的不同進行訓練,能夠達到更加良好的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 閆琪.優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功能性體能訓練方法體系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2] 周維方.徒手格斗對抗類項群高水平運動員競技能力核心組分訓練理論體系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3.
骨科治療往往只能為功能恢復創造必要條件還需要康復治療特別是功能鍛煉才能實現功能的最大恢復[1]。7年5月~8年1月我科住院骨折病人676例其中上肢196例下肢8例脊柱197例年齡6~9歲平均5歲。
實施方法:①患者入院后護士告知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康復訓練計劃的目的及內容以取得患者家屬的配合。②護士先評估患者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將收集到的主要資料與患者、家屬及經管醫生核實后醫生、護士、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依據患者的健康狀況、自理能力、個性、習慣、文化背景、家庭及社會支持等狀況評估患者的需求確定其現有和潛在的康復訓練問題、護理目標和措施。③根據患者所處的不同階段各康復項目先由醫生查房時在床邊親手為患者指導并講解目的、注意事項、讓患者和家屬充分發言接受指導、提出建議、針對不同個體對每一個問題找到最適合的患者和家屬易于接受的護理措施共同確定經管護士經常為患者示范并檢查執行情況定期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進行效果評價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對未執行的項目詳細詢問原因針對原因做出處理。④根據患者所處疾病的不同階段不段修訂、充實調整護理計劃內容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前向患者介紹手術方法注意事項預防并發癥及床上訓練大小便的方法;術后分階段向患者示范、講解康復訓練的程序并不斷評價效果;出院時講解注意事項及仍需康復訓練的內容。
評價標準及方法:①康復訓練掌握的情況:將康復訓練內容接受情況分為優、良、差三個等級。優:患者能復述85%以上的康復訓練內容能完整回示所教授的方法;良:患者能夠復述5%~8%的內容不能完整回示所教授的方法;差:患者能夠復述內容不足5%不能回示所教授的方法。②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關節脫位、感染、栓塞、關節僵硬、肌肉萎縮、便秘等。③患者滿意度:以我院辦公室設計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共項內容采取百分制>95分為滿意9~95分較為滿意
結 果
患者康復訓練內容知曉率:共676例其中優558例85%良11例165%差6例8%。
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見表。
住院天數:平均住院天數18天據統計較過去減少1天。
討 論
關鍵詞 骨科老年患者;康復訓練;安全問題;對策
康復訓練是指患者在進行手術后通過專業的指導,以物理等方法來輔助患者康復,是骨科術后康復常用的一種方法,對于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具有顯著效果。康復訓練的主體是患者自身,但是也離不開醫生和護士的指導和幫助。盡管如此,由于多種原因的存在,實際上患者康復過程中存在許多安全隱患,這在高齡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中是常見的。本文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訓練中存在的安全問題進行總結報告。
資料與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骨科患者78例,給予手術治療;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齡72~91歲,平均75歲。
方法:對所有患者在手術后1~10 d進行康復訓練,為了防止安全問題引發的更嚴重問題,對康復訓練過程中的易發安全問題進行了預防控制。
結果
78例患者之中有1例在康復訓練時出現了安全問題,包括頭暈、胸悶等癥狀,在發生這種現象后立即給予急救,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取得不錯效果,得到及時的恢復。78例患者均順利進行康復訓練后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8 d。
討論
早期康復訓練中的安全隱患分析:①護理人員專業素質不強:隨著社會發展,各種疾病發生率的增加以及新的疾病的發生,使得醫院不得不擴大規模來適應社會對醫院醫療能力的要求提高。而醫院規模的增大所帶來的醫護人員年輕化、專業素質不強、經驗不豐富等問題,使骨科手術患者的護理問題時有發生,再加上本身缺乏來自院方的系統專業知識培訓和技能提高培訓,這使得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導致護理缺陷問題發生,進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和身體上的傷害,從而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屬的不滿,引發醫療糾紛。②缺乏對患者的全面評估:缺乏對于患者的全面評估是跟我國的護理模式息息相關的,我的護理模式長期處于以技術操作為主的技能服務,而不太重視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病情觀察。所以,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況,以至于評估失真。同時,醫護人員缺乏了主動了解患者病情的積極性,觀察、判斷、分析與解決患者問題的能力也比較薄弱。加上老年患者年老體弱,且大多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這些慢性疾病極易導致老年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發生不良反應。由于醫護人員對老年患者身體狀況的不了解、評估不全面,指導該老年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極易造成嚴重的后果。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康復訓練;功能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110-01
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死率低,致殘率高,如何減輕其所致的殘疾程度,獲得較好的生活質量,成為患者康復的主要目標。近年來,隨著神經康復功能鍛煉的介入,極大地改善了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從何時開始康復訓練,專家觀點一致認為早期訓練好,現將我院近3年來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的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月――2013年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在45-76歲,平均年齡為60.5歲。所有患者的臨床診斷均符合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梗塞的診斷標準,經MRI檢查確診。其中,12例為重度損傷,64例為中度損傷,24例為輕度損傷,將100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分別在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神經功能損傷程度等六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并服用神經營養藥物。接受的支持治療有降壓、脫水及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等,對伴有感染、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腦水腫的患者給予相應的治療,若患者出現顱內高壓,則給予20%甘露醇脫水治療。
1.2.2對照組50例患者進行神經內科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包括心理護理、語言訓練、康復訓練、認知功能等。對患者的康復護理從局部肢體功能康復訓練開始,當患者肢體功能得到適當的恢復以后,逐漸訓練患者下床,自己飲食、換衣、移動物品等。
1.2.3觀察組50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當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開始按全面康復訓練。①第1-3天,肢體訓練,床上活動四肢,伸手屈時,用手反復做洗臉動作,反復屈伸膝關節及髖關節,先被動后主動練習。語言訓練,用小毛刷刷面部,冰塊刺激面部,嚼口香糖練習。語言配合練習,聽音樂。②第4-7天。肢體訓練,練習起坐,開始由護理人員扶著進行,以后讓患者扶著床欄或獨立起坐。語言訓練說數字練習:①、②、③…等反復進行。語言配合訓練,將日常用語、語組、句子錄入錄音帶,讓患者反復聽,跟著讀。③第8-10天,患者能獨立坐穩之后,練習投擲沙包,球等上肢訓練。語言訓練,給患者示范唇舌動作,發音口形,然后指導患者通過鏡子練習。語言配合練習同前。④第11-14天,肢體訓練站立和步行,開始由2人扶著站立,站穩后,鼓勵邁步,利用護欄,墻壁,扶手等輔助設備,語言訓練,教給短語、詞如:吃飯、回家等。語言配合訓練同前。⑤第15-18天肢體訓練,用拐杖等協助走路。語言練習,讓患者聽常用句子的前半句,令其講后半句。⑥第19-30天,肢體訓練,進行生活鍛煉,主要包括起床、穿衣、洗漱,自行進食及大小便等。語言訓練,練習簡單的看圖說話。以上階段因每例患者病情不同,在時間、內容上根據患者癥狀及恢復情況調整。
1.3評估方法分別于訓練開始第10、20、30天,由責任護士對兩組患者進行功能(采用fuglmyer肢體運動功能評價法)和日常生活護理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數評估法)評價。
1.4統計學六法采用七檢驗。
2結果
3討論
急性腦梗死患者因高級中樞神經系統受損,辛生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而導致患者死亡獨立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下降,要提高生活質量,就必須獲得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因此,ADL是否提高是衡量康復治療療較時最直接指標。本研究顯示,干預前、干預后第10天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均P0.05),干預后第20、30天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運動功能由于受到損傷原因,部位及范圍等限制,其恢復緩慢,需要一定時間,但全面,有計劃的康復訓練時非常必要的。干預前兩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顯性性意義(P0.05),我們利用患者健肢功能及患者肢殘有功能,對患者肢體及語言進行反復訓練,使患者最大限度地獲得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干預后第10、20、30天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均P0.05),說明全面、有計劃的康復訓練能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我們在開展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訓練中體會到其重要性,本文通過對我院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與早期康復訓練,其護理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從患者被動接受治療到患者及家屬積極主動參與,從單學科發展到多學科的通力合作,使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治療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急性腦梗死患者恢復速率在病后3個月內特別是最初4周內最快。本組康復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后,最大限度改善了肢體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降低了致殘率及致殘程度,提高了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姚景鵬.內科護理學[M].第2版.
社區康復(簡稱CBR)是指在城鄉水平基礎上,積極調動社區有關部門及人員,包括殘疾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參與,充分發揮社區優勢和利用社區資源在醫療、教育、職業、社會四大康復方面,為殘疾人在社區和家庭中提供有效、可行、經濟的全面康復服務,擴大殘疾人的康復受益面。根據本中心實際情況,擬定康復服務計劃如下。
基礎康復醫療護理服務:組建社區殘疾人康復中心,并配備殘疾人康復訓練器具和無障礙設施,為殘疾人提供診斷、功能評定、康復治療、康復護理、家庭康復病床和轉診服務等。
本中心重點開展視覺康復、肢體殘疾、腦癱兒童和智力殘疾兒童的康復訓練。
視覺康復:①設立低視力專科門診及醫學配鏡中心。②對于先天或后天性眼部疾病,如白內障、沙眼、倒睫、翼狀胬肉、斜弱視、高度近視、青光眼、視神經萎縮、眼白化癥、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眼底病等原因都可導致低視力。專業眼科醫生在采用手術及藥物積極治療眼部疾病后,配用適合的助視器,同時進行相應的訓練。③低視力患者在醫院眼科低視力門診進行助視器驗光后,針對低視力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助視器使用訓練。④對學齡前及學齡的兒童要進行佩戴助視器后的功能性視力訓練。
肢體康復:肢體殘疾人康復訓練的對象主要為偏癱、截癱、截肢、小兒麻痹后遺癥、骨關節疾病等運動功能障礙者。針對腦血管病、腦外傷引起的偏癱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和訓練,對頸肩腰腿痛患者、各類慢性病患者進行推拿按摩、理療、針灸、中藥熏蒸等。訓練內容包括: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等。①對于腦血管病、顱腦外傷、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等任何導致大腦損傷的原因所引起的偏癱需要進行癱瘓側面部訓練,如訓練病人吸氣鼓腮,讓病人皺鼻子,用冰塊或電動牙刷背面刺激病人的口唇和頰部,從側面向中間運動。②卒中后常見并發癥――肩手綜合征的預防。其方法有:肢體的擺放,避免過度牽拉,肩吊帶的應用及運動療法和其他輔助療法。幫助病人練習伸髖屈膝、屈踝及幫助病人進行患腿的負重練習等。③截癱者康復一般是截肢手術完成后14天拆線后即需進行殘肢彈力繃帶包扎。為防止殘肢水腫及促進殘肢成熟,要進行殘肢的拍打,使殘肢皮膚增厚,提高殘肢耐受力,為安裝假肢做好準備。再針對性地進行康復訓練,訓練其生活自理能力。④小兒麻痹后遺癥馬蹄內翻等通過專業骨科醫生手術治療后進行康復訓練。
智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的對象為14周歲以下,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智力發育低于同齡兒童平均水平,同時伴有明顯的社會生活適應能力困難的兒童。
對智障兒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動能力及身心進行協調,并通過增加感知活動和肌肉活動,對大腦刺激頻率和大腦本身的分析、綜合、調節活動的鍛煉,以促進大腦機能的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