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體育;城市經濟;發展關系

      進入21世紀,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遞增8%以上,經濟增速居世界前列,加快了我國城市化發展步伐。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9.1%,在未來20年內還將有3億人口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化傾向非常明顯。因此,研究體育與城市經濟發展關系,對于城市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體育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現狀

      體育產業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突出。體育的商品或服務的消費過程如此,全運會、世界杯、奧運會等重大國內和國際賽事表現得非常具體,同時,體育商品的生產過程和提供方式也帶來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從目前來看,體育與城市發展的高度相關可以從熱衷申辦運動會略見一斑。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各大城市對申辦高規格、大規模運動會的熱情和積極性呈持續上升的狀態,越來越多的城市激烈競爭舉辦運動會的權利。其原因是運動會對東道主城市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對于招商引資,開展多種多樣的商業活動是不可多得的機遇。

      二、體育與我國城市發展現狀分析

      研究體育與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首先必須明確“體育”的基本內涵。一般地,國際公認的“體育”概念其內涵可分為“大眾體育”和“運動競技”兩大部分[3]。我國的競技體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城鎮居民的體育發展卻令人堪憂,發展極不平衡。

      我國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轄市、省會,是高校、企業集團集中之地,是該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基于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體育場館,這是中小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同樣,作為社區的體育健身中心,由于經濟因素,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經濟不發達城市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1]。

      我國體育消費作為一種“新消費”,水平還相當低,人均體育經費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僅為0.5元,而日本為20元人民幣[3]。盡管1985年到1997年全國居民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占工資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從靜態分析,增長幅度還不快,而且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體育消費需求緩慢[6]。以家庭體育健身器材擁有量為例,1997年每百戶家庭體育健身器材擁有量,全國平均為1.62件,上海市2.15件,廣州市5.72件,武漢市5.39件,合肥市1.04件,蘭州市為0.85件[1]。而中等偏上收入戶、高收入戶、最高收入戶的擁有量分別是全國水平的30%、43%、120%。可見,全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別是小城鎮居民每百戶的擁有體育健身器材量遠低于全國的平均值。

      居民健身意識不強。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休閑時間的增加,人們的健身意識會不斷增強,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識令人堪憂。以河南居民為例:根據2006年的摸底調查,只有28.5%的成年居民每周參加1次以上的體育鍛煉。河南城市社區活動點,雖然由2000年的2343個增加到2006年6月的3320個,增長了41.7%,但調查發現,對體育鍛煉無興趣的男性和女性仍占大多數。

      城鎮居民人均活動場地嚴重不足。從我國體育場館開放和經營情況看,數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數據表明,我國體育場館遠沒有達到國家相應的建設要求。在城市的體育場館中,只有44.1%對社會全部開放,21.3%部分開放,34.6%的體育場館尚未開放。全國公共體育場館目前基本全部開放,但公共體育場館僅占全國體育場館總量的2.3%。從居民活動區域看,目前平均每個街道、鄉鎮只須2.77個體育活動點,體育活動人數一般為31―100人,而且主要由鍛煉者自發組成[2],同時缺少體育輔導員,這些均無法滿足城鎮居民健身要求。

      造成我國城市體育目前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1.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中認為體育僅是一種公益性事業,是國家投資的必然行為,這種慣性思維阻礙著體育在城市經濟中的正常發展。2.人們參加的是簡單的活動,所以居民在體育用品消費方面較少。3.體育公共設施缺乏,加之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率較低,造成我國體育場地服務供給與居民需要之間的矛盾。4.政府機關官員缺乏體育對城市經濟發展作用的認識。

      三、體育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與影響

      許多國家發展體育的經驗證明:在一個國家經濟能力許可范圍內,發展體育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收入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資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經濟部門相比,通過發展體育來發展經濟,具有較大優勢。

      發展體育可以加快城市化進程。在和平年代,體育賽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劑之一。它不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體現城市活力,豐富城市經濟結構,而且還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對城市進行擴容。眾所周知: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原是廣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舉辦了全運會,如今成了廣州市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發展體育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其一,發展體育最明顯的經濟作用就是促進體育產品的消費,而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當地財政收入。其二,發展城市體育能帶動和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體育具有健身、娛樂、休閑、競賽等特點,能推動城市旅游、商業、交通、電信、新聞出版、餐飲等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其三,體育能體現增加體質、提高素質、形成技能――提高生產效率與效益,從而達到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體育的發展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于體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體育產品技術含量上講,體育產品的生產一般為勞動密集型生產,如體育服裝、鞋類、球類的制作以及體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其次,體育還帶動和促進相關行業人員的增加。同時,為廣大婦女和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提供就業機會。這對緩解當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業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無疑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體育的發展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事實已證明:當今無論是世界性的,還是洲際性的比賽,以及國家和省級的大型運動會或單項比賽,都將加快該市的基礎設施 建設。如:體育場館、道路交通、旅游設施,賓館、飯店、城市綠化等等,這不僅能大大提升該城市的品味,而且還能改善該城市的軟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發展體育有利于擴大城市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體育運動是國內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匯的過程;是城市間合作與交流的“紐帶”。城市體育的發展,既可以吸引外來技術、設備、人力、管理經驗和資金;還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質量過硬的產品,通過體育媒體的宣傳而進入國內,甚至國際市場。

      誠然,體育發展對城市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給城市經濟及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其一,大型賽事的體育場館大多是為競技體育而建造的,項目設置專業性強,功能單一,除承擔部分訓練和比賽任務之外,多數處于閑置狀態。所以,我們的設計和規劃必須突出體育館的公益性,特別注意大型體育設施的后續效應。其二,舉辦大型賽事,需修建大量場館及道路、停車場、旅館、餐館等基礎設施,勢必減少耕地面積,加重城市污染,減緩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因此,在賽事中應樹立環保理念所謂“綠色體育”概念。其三,商業運作要適度

      四、體育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對策

      體育應與城市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協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一個城市的資源分布、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直接影響著城市的發展。而作為城市經濟組成部分的體育,它的發展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響。

      體育運動項目的開發須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體育應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濟發達地區城市體育的發展應以信息、高技術為主發展體育產品,建立社區俱樂部;經濟欠發達的城市應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經濟不發達的城市競技體育方面應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主,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大眾化,體育用品業的生產則應以生產少數民族體育用品業為主,在社區體育方面,應采取百花齊放的方針。

      體育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體育的發展對城市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應必須引起足夠的注意。

      其一,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因地制宜發展體育項目。每個城市都應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做到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要預測市場對體育的需求,通過市場調研摸清開發哪些項目,參加體育活動人群的來源,體育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以及周圍一定距離內有無競爭(同類體育)項目點等等。要以較小的投資和較短的周期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優先開發那些地理位置優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動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們前往進行體育消費。同時,還應注意體育的超前發展戰略研究和制訂正確可行的長遠發展計劃,切不可盲目地開發體育運動項目,體育場館的建設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開花。

      其二,注意與體育相關配套的建設。體育的發展,需要其他部門的支持與配合。為了更好地使人們從事體育鍛煉、休閑與觀賞,就需要取得交通運輸、服務接待、社會治安、餐飲、檢疫等部門的有機配合,形成一個以體育為中心的服務網絡,讓前來鍛煉、休閑、觀賞的人們心情舒暢,實現健康發展、服務大眾的要求。

      其三,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體育產業是一個服務性行業,其服務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體育事業的興衰。體育機構的工作人員應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工作責任心,做到服務周到,態度良好,以優質服務待客。為此,要做好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培訓工作,制訂和完善各種責任制,推行體育服務領域的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還應加強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費者有安全感和舒適感。

      作者單位: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韓丹.對我國“體育產業”與“產業化”10年的反思和評價[J].體育與科學,2003,1:3.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市經濟 產業布局 城鄉制度

      城市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構成。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貴州省的經濟社會發展。

      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貴州城市涉及9市11區,具體包括貴陽市7個區、鐘山區、西秀區、紅花崗區、匯川區、清鎮市、仁懷市、赤水市、凱里市、福泉市、都勻市、興義市、銅仁市和畢節市,所涉地域范圍24112.13平方公里。

      經濟總量快速上升。1978年至2008年,貴州城市經濟發展成就顯著。如圖1顯示,國內生產總值從217,616萬元上升到16,434,093萬元,30年內絕對量增加75倍多;絕大部分年份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5.51%;1980年代波動幅度較大,1990年代增長率有所回落,但波動幅度較小,2000年以來呈加速發展態勢。

      圖1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城市經濟變化趨勢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過30年的發展,貴州城市經濟產業結構逐漸從“二三一”向“三二一”轉型。如圖2顯示,一產和二產比重已分別從21.06% 、55.97%下降到7.22%、47.52%;三產比重從22.97%波動上升到45.27%。這表明,城市經濟產業結構漸趨優化。

      圖2 貴州城市經濟三大產業比重變化趨勢

      城市經濟占全省的比重上升。我們選擇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個指標,分析城市經濟在貴州全省經濟所占比重的變化。如圖3顯示,1978年至2008年,城市人口從553.95萬人增加到934.89萬人,所占全省比重從20.62%上升到24.65%;國內生產總值從46.68%增加到49.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從18.85%波動上升到45.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從46.00%增加到63.49%。這些都表明城市經濟已成貴州省經濟的重要構成。

      圖3 城市經濟指標占全省比重的變化趨勢

      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1978年至2008年,貴州城市的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建成區面積從76平方公里上升到822平方公里,城市供水管道從230公里上升到7720公里,供氣管道從451公里增加到2694公里,實有道路從184公里劇增到3837公里,城市排水管道從214公里上升到4796公里,公共交通運營數從326標臺上升到4715標臺,客運總量從7053萬人次上升到103383萬人次,園林綠地面積從1037公頃增加到41841公頃,主要城市基礎設施指標均成倍增長。

      貴州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投資拉動。投資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之一。1978年至2008年,貴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城市GDP的比重從9.47%波動上升到51.82%,1997年之前上升較為平緩,1997年至2003年呈躍升態勢,2003年后在50%上下波動,經濟增長的投資驅動態勢明顯。

      工業、服務業帶動。三十年間,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在波動中上升,目前已近90%。工業、服務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得到明顯強化。

      產業布局的優化。產業布局的優化也是貴州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前,出于國防考慮的“三線”建設使工業呈“山、散、洞”的特點;改革開放后,這些工業得到了重新布局,相當部分搬到了城市,壯大了城市經濟規模,也帶動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20世紀末期興起的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更是進一步推動了產業布局的優化,城市的產業集聚效應更為明顯。

      制度壟斷優勢。20世紀90年代以前,制度壟斷的優勢主要以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和農業稅費的形式表現出來,21世紀以后則表現為市場優勢和國有資源的壟斷經營,尤其是城市政府從農村土地征購中獲取了相當的超額地租,土地財政現象相當明顯。

      城市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及發展階段判斷

      過度依賴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由于投資渠道有限,固定資產投資多集中于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從而導致大部分年份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超過50%。近年來,通過加大民生投入和刺激消費,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動力機制有所改善。

      經濟要素選擇偏好。貴州城市經濟已達全省GDP的一半,但城市人口不及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是因為城市鼓勵資金等要素的聚集,而忽視或限制了人口的聚集。近年來,隨著社會保障力度的加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措施逐漸加強,城鄉消費市場得到了進一步刺激,但由于市場極化效應的客觀存在,資金要素選擇偏好依然存在,單向度的集聚趨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缺乏增長極引領。貴州城市體系布局相對分散,城市之間空間距離較大。雖然國家確立了以貴陽市為核心的黔中經濟區,但由于缺乏具體可行的區域協調合作機制,城市間的功能定位不明確,產業間的關聯度較弱。可喜的是,隨著國家高速公路網和快速鐵路網的建成,貴州城市與珠三角、長三角等增長極之間的時間距離大為縮短。

      城鄉制度銜接不暢。改革開放至今,城鄉制度仍然雙軌運行。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和就業體系將城鄉區隔開來;城鄉內部制度體系也不完全統一,經濟要素流動不暢,關鍵領域制度改革有待突破,從而影響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根據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聯動關系,我們選擇人均GDP、三次產業產值結構、城市化率判斷貴州城市經濟的發展階段。2008年城市人均GDP為2585美元,三大產業產值比重分別為7.22%、47.52%、45.27%,城市化率為50%以上。對照參考指標(表1)可以看出,從人均GDP看,貴州城市經濟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從三產產值看,處于工業化后期,從城市化率看,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貴州城市經濟應是介于工業化中期和工業化后期兩個階段之間。

      表1 貴州城市經濟發展階段主要參考指標

      注:A代表第一產業,I代表第二產業,S代表第三產業。

      加快貴州城市經濟的對策思考

      加快城鄉制度改革進程。新階段應加快城鄉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社保制度以及戶籍制度等關鍵領域的改革,消除人為障礙,促進城鄉一體化,加快城市經濟發展。

      加速貴陽增長極發展。應該依托高速公路網和快速鐵路網,圍繞貴陽市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帶,促進貴陽增長極的發育;以行政主管聯席辦公會為主要形式,建立黔中經濟區區域協調機制,推動區域合作的常態化;以貴陽為中心,加快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實現無縫連接;消除區域間要素流動的障礙,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根據各地區的功能定位,明確主導產業,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加快貴陽在制度改革方面的進程,發揮貴陽在全省的示范效應。

      促進產業集聚。根據貴州城市經濟的發展階段判斷,應該結合資源優勢,培育壯大磷化工、煤化工等特色產業群,合理配置各類產業園區,優化產業布局,發揮集聚效應;有針對性地制定優惠政策,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積極籌辦產業承接園;完善產業集聚機制,促進企業、科研院所與政府的協作,加大創新力度,提高集聚效果。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第三產業城市化關系

      濮陽市位于河南省東北部豫魯冀三省交界處, 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建市,現轄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臺前縣和華龍區五縣一區,84個鄉(鎮、辦事處),2986個行政村,總面積4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1萬畝,總人口358萬。近幾年來,為振興城市經濟,濮陽市以工業作為重頭戲,強調“以工興市、以工強市”。濮陽市建市時間短,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年,城鎮化水平低是影響濮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推進區域經濟總量增長、新興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升級可以發揮重要的拉動作用。要加快城市化進程,除了需要發展工業外,還需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可以促進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反之,則影響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目前,在河南濮陽市,第三產業的緩慢發展延緩了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作用,同時,滯后的城市化水平也越來越嚴重地限制了第三產業的成長空間。

      一、城市化與第三產業的關系

      1.第三產業促進了城市化進程。

      (1)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與第一、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具有更高的就業彈性,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據測算,我國第二產業增加一個就業崗位需要投入7萬元,而第三產業增加一個就業崗位只需要投入2萬元。就吸納勞動力而言,第三產業的投資效益明顯高于第二產業。大量勞動密集型行業都集中在第三產業,它們的充分發展,可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穩定,優化產業結構。

      (2)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是實現城市經濟聚集效益的保證。城市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聚集效益,即勞動與資本的聚集引起分工深化、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帶來收益的提高,或資源共享帶來生產成本的下降。城市聚集效益是通過第三產業的發展來實現的。交通、通訊及商業的發展有助于解決大機器工業生產分工帶來的原料、產品市場問題,以利于生產聚集和城市聚集的進一步發展。金融保險、信息咨詢、公共事業等生產生活服務業發展為資本的不斷擴張、城市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的發展保證城市經濟的發展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社會公共服務業的發展,則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法律保證。因此,發展第三產業是城市經濟實現勞動力聚集的重要途徑。

      (3)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激發了城市外部經濟效應。城市的外部經濟效應相當部分源于城市第三產業:較高的教育水平和良好的衛生條件,使城市勞動力具有較高素質;發達的市場體系、完備齊全的公用事業服務系統大大降低企業的運輸及交易成本;密集的信息和先進的信息傳播手段使企業往往無需支付成本而坐享其成。城市第三產業的比重越高,外部經濟效應就越大,城市的聚集效應就越高。

      (4)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擴散效應。交通運輸、通訊服務業的發展,金融及各種要素市場的發育,是生產從城市向邊緣地帶轉移的前提。第三產業越發達,城市經濟的擴散范圍越大。另外,第三產業是個行業涵蓋范圍大、技術層面廣的產業,只要具備一定的人口聚集與市場需求條件,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某一層次的第三產業發展起來。因此,在資金、技術不足的條件下,雖然難以迅速發展第二產業,但可以通過第三產業特別是傳統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城市化。

      2.城市化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需求基礎。

      (1)城市化的發展可以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城市化過程中,大量的農業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所需要的住房開發、餐飲、娛樂、體育衛生、教育、旅游等都是第三產業的范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相反,農村較大程度上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使得相應的第三產業的消費在農村受到很大的限制。

      (2)城市化的發展可以為第三產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第三產業的發展為進入城鎮的農民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多數人進入傳統的第三產業,也就是各種服務行業,如家政、餐飲、環衛、商業等,提高了城市的生活和消費水平。

      (3)城市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第三產業中新興部門的發展。第三產業中許多行業特別是一些新興部門如:金融、電訊、信息等,依賴于城市人口的規模大小,城市化的迅猛發展產生的聚集效應可以形成城市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大量事實說明,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與城市化發展進度呈正相關關系,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和產值比重與城市的規模呈正相關關系。由于濮陽市城市化水平低,缺乏第三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口規模,所以使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

      二、濮陽市城市化與第三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近幾年來,濮陽市的城市化速度明顯加快,但城市化水平還是較低,嚴重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2000年人口普查時城鎮人口達75.7萬人,城鎮化率為21.93%;2001年全市城鎮人口為80.9萬人,城鎮化率為23.09%,比上年上升1.16個百分點;2002年全市城鎮人口為85.5萬人,城鎮化率為24.26%,比上年上升1.17個百分點;2003年城鎮人口為90.9萬人,城鎮化率為25.63%,較上年上升1.37個百分點;2004年全市城鎮人口為96.9萬人,城鎮化率為27.27%,比上年上升1.64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這是因為,除了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外,在城鎮化過程中,一部分近郊的農村地域劃入城鎮地域,農村人口的戶籍轉為城鎮戶籍;并且隨著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源源不斷的進入城鎮務工經商成為城鎮居民或常住人口。

      2004年濮陽市城鎮化率為27.27%,但和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4年全省城市化水平為28.9%,全國城市化水平為41.8%,與此相比濮陽市城市化水平明顯偏低。城市化水平低意味著大量勞動力滯留在農村,而農村生活有很強的自給自足性質,低收入決定了農民的低消費,而過低的消費水平和農業對勞動力的束縛使得區域的經濟水平缺乏強有力的促進和拉動力量。

      2.第三產業起點低,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濮陽市第三產業起點低,1983年,第三產業在GDP中占到21.3%,1983年~1995年之間,一直徘徊在21%~22%之間,從1996年才開始逐步緩慢增長,到2000年開始徘徊不前,至2004年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反而呈下降趨勢。

      第三產業起點低,發展速度慢不僅影響第二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影響第一產業的發展,使工業富余勞動力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轉移,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難以實現,工業現代化以致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難以實現。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影響了消費需求的擴大,特別是消費的種類、規模和質量不適應社會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變化的需要,不能對經濟的持續增長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

      3.第三產業行業發展不平衡。濮陽市服務業整體上發展滯后,部分服務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行業發展極不平衡,內部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優化。其主要原因:一是第二產業不夠發達,國民經濟的商品化程度偏低;二是發展第三產業偏重傳統行業。

      4.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由于第三產業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業準入限制多,特別是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新型產業,行業壟斷,限制其他經營者進入的現象比較普遍,人為地抑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一部分潛在的第三產業需求不能得到實現。比如,金融業、保險證券業、電訊業、鐵路運輸、信息媒體,還基本處于壟斷經營、管制經營、限制經營的狀態,由此形成的服務供給不能滿足日益豐富的社會需求,從而影響這些行業的發展,使全市的服務供給不能適應居民的需求。

      三、濮陽市城市化與第三產業發展的對策

      1.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為第三產業發展提供勞動力,實現城市化水平提升。濮陽市2004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是60.7%,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只有18.1%。如何把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來實現農業現代化,以此來提升城市化水平。這是一個艱難的課題。加速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機械化和商品化,實現農產品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產后服務的集約化,必定有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出去。這些從農業生產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將轉向何處?一是轉向城市。二是就近轉向當地的城鎮,而不管是轉向城市,還是轉向當地城鎮,農村剩余勞動力都必須依靠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來消化吸納,而第三產業吸收的勞動力比工業多。因此,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既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辦法,也是為第三產業提供勞動力實現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最有效途徑。

      2.改革戶籍制度,促進城鄉勞動力自由流通。城鄉勞動力的自由轉移是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第三產業與城市化良性互促關系形成的基本經濟條件。目前,隨著城市糧食購銷、勞動用工、戶籍管理等體制的相繼改革及房地產市場的開放,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條件日益成熟,轉移的障礙日益減少。但是,在子女就學、擇業等方面政策還存在城鄉差別,這類政策對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就業具有排斥性,在相當程度上繼續使城鄉隔離,阻止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由此抑制第三產業的發展。它不僅提高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成本,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化的進程,而且提高了城市新興部門的發展成本,抑制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摒棄歧視性的就業政策,開放城鄉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要素在城鄉間、產業間的自由流動,對于形成城市化與第三產業間的相互促進關系是很重要的。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勞動力轉移的質量。一是加快縣城、中心鎮建設,增強縣城人口集聚能力和經濟實力,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增強城市經濟擴散效益。二是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加快農民工培訓基地建設,加強引導性、技能性系統培訓,提高農民工外出務工質量。三是抓好勞務輸出的組織和引導,降低勞動力外出務工成本,健全農民工維權體系,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四是讓農民工市民化,培養農民工市民意識,并逐步取消身份、居住以及就業的限制與歧視,給與農民工充分自由競爭的權利,同時建立有效的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工受到與其他市民相同的待遇。

      4.加快中心城區的發展,從形式城市化向內涵型城市化轉變。內涵型城市要求人口、資本、資源、市場的聚集效應充足,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充足。形式城市化只是借助行政手段實施,在注重城鎮數量增長的同時,卻無法同期提高城鎮化水平,農業人口比重仍偏高,這就必然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損害了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因此,一是完善城市軟硬設施建設,著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二是進行城市產業重組,如發展產業集群、設置產品專業市場等,通過產業結構轉換爭取新的經濟優勢,使之更好地發揮規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三是做好新城區的擴展工作,充分挖掘其拓展潛力。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第4篇

      關鍵詞:房地產;城市;經濟增長

      一、房地產投資對我國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

      房地產投資的定義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不同還存在一定分歧,筆者根據國內房地產投資的現狀,將房地產投資定義為:投資者將持有的貨幣或者其他經濟要素直接或間接投入到房地產開發、管理、經營、消費、服務的一種經濟行為。當前,我國房地產投資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房地產投資的供給效應

      根據用途,房地產投資可以分為生產經營性房地產投資和非生產經營性房地產投資。通過資本存量的增加,生產經營性房地產投資可以作為生產要素來參與生產和交換過程,從而對城市經濟增長產生長期的影響;通過資本存量的增加,非生產經營性房地產投資的供給效應則表現得更為直接,即增加的住宅能夠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房地產投資與消費者需求必須是相互匹配的,交換過程要順利實施,否則將會造成供需失衡和資源的浪費,在住房領域甚至會引發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二)房地產投資的需求效應

      作為一個關聯性極強的行業,房地產投資與一個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有數據表明,房地產投資變化不僅表現在房地產本行業的發展變化,與其他衍生行業和相關產業的變化也有很大相關性,特別是房地產行業的投資行為增減將會對相關產業的勞務需求和社會產品需求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對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起作用。

      (三)房地產投資的擠出效應

      房地產行業與其他行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房地產投資變動會對其他行業的投資產生較大影響,即在投資總量不變的基礎上,房地產領域的投資變動會對相應的產業帶來一定的擠出效應。比如2015年我國股票投資紅火,一定程度上會擠壓房地產投資的比例,但當股民在股票市場獲利后又會將資金投資到房地產市場,從而對股票市場形成擠出效應。相關數據表明,房地產投資增長率與其他產業投資呈負相關,即當其他產業的投資增長率提升時,房地產投資增長率下降,反之則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對其他產業的投資存在擠出效應。

      二、房地產投資對我國城市經濟增長影響分析

      本文按照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和地域上的空間規模等,將我國城市劃分為第一類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等)、第二類城市(如杭州、南京、重慶、大連、成都、廈門等)和第三類城市(如合肥、南昌、昆明、貴陽等),以此來研究房地產投資總量和房地產投資結構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

      (一)房地產投資總量對我國城市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

      1.房地產投資對一類城市經濟推動能力不大。一類城市人口基數大,流動人口數量多,產業集群豐富,經濟發展方式多樣化,房地產投資作為投資方式的一種,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并不明顯。究其原因:第一,一類城市房地產投資已呈飽和或接近飽和狀態,政府的政策在于將人口往其他城市疏散,限制人口進一步聚集,房地產投資發展空間小;第二,一類城市房價高企,居民消費中絕大部分消費用于購房,普通大眾購房能力遠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房地產投資;第三,一類城市房地產供需不平衡,房地產投資只是富人的游戲,房地產投資實現經濟增長的渠道不暢通。

      2.房地產投資對二類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最好。二類城市相較于一類城市,產業發展并未過分飽和,同時基礎設施建設趨于完善,人口適中,房價還有一定的上漲空間,房地產投資空間很大,對經濟推動力最好。但這并不是說二類城市為了經濟發展就要全力發展房地產市場,過大的資本流入房地產市場會催生房地產泡沫,反而給經濟發展帶來反作用。

      3.房地產投資對三類城市經濟增長推動力較好。三類城市相較于一、二類城市來說,人口規模不大,產業發展還不夠完善,房地產投資規模較小,但近幾年由于房地產市場的火熱,三類城市房地產投資的規模大幅度增加,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但是三類城市房地產投資的渠道較為通暢,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較好。

      (二)房地產投資結構對我國城市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

      1.就房地產投資的區域結構而言,房地產投資規模與城市區域呈正相關,即城市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城市區域結構越好,房地產投資的規模越大。

      2.就房地產投資與其他產業投資的關系而言,房地產投資額占固定資產比例與城市產業規模呈正相關,即城市產業規模越大,房地產投資所占城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也越大。這說明房地產投資趨于飽和的一類城市要適當調整投資結構,降低房地產投資在全社會投資中的比重,同時二類和三類城市要對發展勢頭迅猛的房地產投資加以控制,避免投資過熱導致房源供大于求,造成資源浪費,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3.就房地產投資的用途而言,目前來講還是主要用于解決居民剛性住房需求,這說明無論在一類、二類還是三類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剛性住房需求都還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住房投資將是我國各城市房地產投資的主體。但是2010-2014年的調查數據表明:投資性住房需求才是帶動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這是各級政府大力推動房地產市場發展的主要原因,但同時也要理性看待投資性住房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

      (三)房地產投資過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在威脅

      1.銀行普遍將住房按揭視為優質資產,按揭貸款利息成為銀行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是當按揭貸款超過一定比例,銀行將會成為房地產投資市場最大的風險承擔者,對經濟穩定發展極為不利。與此同時,房地產投資市場資金的主要提供者也是銀行,渠道過于單一,一旦國內爆發類似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將對各大銀行造成巨大打擊。

      2.房地產市場無序競爭和利益相關者串謀給銀行業帶來風險,一方面銀行推出的刺激消費的房貸產品本身存在一些風險,同時開發商、房產中介等憑借在房產交易中的信息優勢串謀壓低按揭門檻,形成無序競爭,給銀行帶來潛在威脅。

      三、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房地產投資與我國經濟增長有很強的關聯性,但是房地產投資過熱卻未必是好事,就目前情況來看,房地產投資穩中有升對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為重要。

      (一)制定區域性長、短期政策,合理引導房地產投資。房地產市場因其自身特點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且針對不同類型的城市,房地產投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點也不甚相同。因此,在制定各項房地產調控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其區域性和階段差異性,結合國家宏觀經濟大的環境,制定出較為科學合理的長短期區域性調控政策,以正確引導房地產投資的方向和目標,充分發揮房地產投資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

      (二)政府要長遠規劃,引導房地產市場合理投資。房地產市場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與區域產業結構、人口規模、城市發展水平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房地產投資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既要結合國內宏觀調控的大環境和大趨勢,又要結合地方區域性發展的特點,以此來制定科學合理的房地產投資發展政策,引導房地產投資朝著理性的方向發展,提升房地產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三)優化房地產投資渠道,促進融資渠道多元化發展。長期以來,我國房地產投資渠道過于狹窄,絕大部分資金來源依靠銀行貸款,對于普通群眾來說,更是依靠高儲蓄率。銀行對于房地產投資市場的制約作用太大,不利于房地產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資金問題是房地產投資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政府和企業可以從增加和擴大上市、發債、私募、信托等多種融資渠道,努力提高房地產企業自有資金的生成能力,同時,房地產企業應多與融資機構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從而優化房地產投資的融資渠道,促進房地產投資朝著穩定有序的方向發展。

      (四)健全房地產投資防御體系,預防投資過熱增長。近幾年,房地產市場投資明顯過熱,無論是政府還是房地產商,抑或是普通消費者,都將精力放在房地產市場,造成房價高漲,大大增加了普通居民的生活壓力,新形勢下,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房地產投資肩負著很大的經濟增長使命,導致房地產投資過于盲目,長期來看,對經濟發展有阻礙作用。對此,政府應該理清思路,破除唯GDP論,要科學分析本區域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現狀,理性看待房地產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監測預警體系,正確引導房地產投資,使房地產市場發展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行。

      結論

      總之,房地產投資對于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需要理性看待,合理運用,需要政府更加智慧、科學、合理地布局和規劃,也需要投資者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投資,以此來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健康有效發展,使房地產投資真正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人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范文第5篇

      一、體育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現狀

      從研究體育與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關系來看,首先要清楚“體育”的基本概念。國際公認的體育概念,其內涵可分為“大眾體育”和“運動競技”兩大部分。我國的競技體育自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為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城鎮居民“大眾體育”的發展卻不容樂觀,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總體發展水平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態。

      1.城鎮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淡薄,興趣和熱情欠缺。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休閑和娛樂的時間相應的增加,人們的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識在不斷增強,但目前居民的健身意識卻令人堪憂。雖然受到某些客觀因素的限制,但多數人的鍛煉熱情不高。據調查資料反映,對體育無興趣的居民接近不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一半,這也充分反映出對體育鍛煉,提高健康水平的宣傳力度不夠,城鎮居民的鍛煉身體的意識有待加強。

      2.城市中體育基礎設施存在明顯差異。

      大城市主要是省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是高校、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集中之地,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水平較為發達,基于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在資金的投入以及體育場館的修建,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中、小城市,特別是鄉鎮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社區、居委會、鄉鎮的體育健身中心和健身點,由于受到經濟因素的限制,發達城市和較發達城市及不發達的地區之間的體育設施差距十分明顯。一些省市政府十分關心人民的生活質量和人體健康狀況,對公共體育基礎設施條件正在不斷的加強和改善。

      3.城鎮居民健身活動場地嚴重不足。

      從全國的體育場館開放和經營情況來看,體育場館數量和利用率水平還很低。有數據表明,我國目前體育場館遠沒有達到國家相應的建設要求水平,在城市的體育場館中,只有44.1%對社會全部開放,21.3%部分開放,34.6%的體育場館尚未開放。從居民活動點看,目前平均每個街道、鄉鎮只有2.77個體育活動點,體育活動人數一般為31-100人,而且是鍛煉者自發組成,缺少體育社會輔導員的幫助,這些均無法滿足城鎮居民對體育健身的要求。

      4.居民的健身、休閑、娛樂消費水平存在明顯差異。

      我們來看一種新的消費指標“體育消費”,在我國還處于相當低的狀況,人均體育消費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僅為0.5元,而我國的鄰國日本達到了20元人民幣的水平,雖然我國居民娛樂、教育文化費用的支出,從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間,占工資支出的比例提高了2.6%,但是增長的幅度緩慢,并且地域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從全國的形勢來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別是小城鎮居民的體育文化水平還遠遠低于全國消費水平的平均值。分析我國城市體育這種狀況的原因:

      1)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人們的舊思維模式認為,體育是一種公益性事業,是國家的投資行為,這種慣性思維阻礙體育在城市經濟中的正常發展;

      2)政府機關人員對體育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認識不夠充分、深刻;

      3)體育的資金投入有限,公共基礎設施缺乏,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率較低,許多居民的體育健身因場地設施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實現;

      4)人們普遍參加簡單的運動,所以在體育文化消費支出方面比較低。

      二、體育對城市經濟建設發展的作用與影響

      1.體育運動的普及與大力發展,對推動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在國家經濟許可的范圍內,發展體育事業將促進綜合國力的發展和增加國民的收入,與其它需要大量投資的經濟部門相比,體育的發展具有更大的優勢。

      體育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體育事業的發展能夠帶動和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首先,由于體育的功能具有健身、娛樂、休閑、競賽等特點,它能夠推進和帶動城市旅游、商業、交通、電信、新聞、餐飲等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體育運動,通過消費,城市取得可觀的經濟收入。其次,體育最明顯的經濟作用就是促進體育產品的消費,而主要的消費人群集中在城市。最后,體育能夠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身體素質,提高人的基本勞動技能,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以達到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目的。

      2.發展體育可以加快城市化進程,大型的體育賽事是塑造城市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不僅能打造城市文化、體現城市活力、優化城市經濟結構,更能夠加快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步伐。東北地區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步伐與內地各大城市比較相對滯后,但是我們的自然環境及體育冰、雪項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一些大型的國內、國際賽事,可以促進和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大大提高我們城市的知名度,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3.體育的發展能夠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國內、國際各大城市舉辦大型賽事的實踐已經證明,其都能夠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比如,體育場館、道路交通、城市綠化、賓館、飯店等等,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同時也改善了城市的軟環境,引起了很多外商的興趣,既加大了資金的投入,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城市經濟增添了諸多的活力,又為各個行業的發展充滿了生機。

      4.體育事業的發展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休閑、娛樂的時間也在增多,因此對體育需求也就越來越高,體育產品的需求量也就會不斷加大,為了滿足全社會所有參與體育活動的人們對體育產品的需求,就必須增加體育產品,如體育服裝、鞋類、運動器材等生產數量,因此需要增加勞動力從事體育產品的加工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增加了城市就業人員的數量,帶動了相關行業人員的就業機會,無疑為緩解日益突出的城市就業壓力提供了最為有利的條件。

      5.體育的發展有利于城市的經濟合作與交流。〖HTSS〗我們都知道體育運動是國內,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匯的過程,是城市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紐帶",同時可以吸引外來資金,設備,技術,管理經驗等,提高地方特色產品知名度,通過媒體及信息交流打入國內,國際市場。

      體育事業的發展為城市經濟建設起到了巨大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在動力,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和注意到它的負面影響。首先,是競技比賽大型體育場、館,專業性很強,承擔賽事以后,有可能處于閑置狀態。因此要充分考慮到它們的公益性及后續效應。其次,是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大型賽事人流聚集,空氣污染、噪音、廢物垃圾等問題不容忽視,故此要充分宣傳“綠色體育”理念,最后,每次賽事要有適度的商業運作。如國際上的奧運會,第21屆蒙特利爾就負債20多億美元,不僅沒有帶動經濟發展,反而給城市經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民間主辦的奧運會,在金融界人士彼得•尤伯羅斯的領導下,一改虧損局面,獲得了2.5億美元的盈利。但過分的商業運作還會傷及賽會和運動員偏離奧林匹克宗旨,因此商業運作要適度。

      三、體育開發與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

      1.體育應與城市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一道共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2.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等自然人文因素,必然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生存與發展。每個城市的歷史淵源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傳統也不盡相同,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氣質。因此體育開發要符合當地人們的心理特征和人文特征,以便普及、推廣和提高。另外,不同城市可以利用其地貌特征和氣候特點發展不同的體育項目,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不同城市體育文化。

      體育開發要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不同的城市形成了一定的經濟差異,正確制定和有效實施區域體育政策,對于體育的發展與城市經濟的協調具有深遠的意義。以沿海地區和中部省會為中心的周邊經濟發達地區,資金雄厚,信息快捷,全民健身運動及體育基礎設施相對普及,形成體育與經濟同步雙贏格局。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人口眾多,資金匱乏,體育產業以國內大眾需求的體育用品為主進行生產,在各自管理的轄區內,給群眾提供一些必要的體育健身場地與設施。經濟不發達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少數中部及邊遠山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他們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主,體育用品業的生產則應以生產少數民族體育用品為主,人們以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項目為主要內容。

      四、體育開發與城市經濟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

      1、項目的開發要統一規劃,因地制宜。

      城市開發體育項目要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預測市場需求,調研摸清開發項目的經濟效益和公益的社會效益,注意超前發展戰略研究和制定正確可行的長遠發展計劃,切不可盲目的進行開發,影響城市的整體經濟規劃。

      2、發展應與相關部門大力配合。

      發展體育需要其它相關部門與行業的支持與配合。為了使人們更好地從事體育鍛煉、休閑、觀賞,就需要取得道路交通、服務接待、社會治安、餐飲、檢疫等部門的有機配合,形成以體育為中心的服務網絡,讓人們在鍛煉與消費過程中,心情舒暢,身心健康發展。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 99热亚洲色精品国产88|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在线| 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av成本人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 午夜亚洲www湿好大|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春暖花开亚洲性无区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高清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ASS亚洲熟妇毛茸茸PICS|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av美女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熟女在线|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