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能源與經濟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能源;產業結構;產業政策
作者簡介:柯金川(1966~),男,福建永春人,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級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技術經濟、產業經濟和金融工程等研究;郝藝(1985~),女,河北泊頭人,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8)04-0028-04 收稿日期:2008-04-28
一、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能源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自2000年以來,我國GDP一直保持8%~10%的增長水平,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民經濟也帶動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并促進我國能源產業迅速發展。據中國統計年鑒的資料。我國2006年的能源生產總量為22.1億噸標準煤,能源消費總量為24.6億噸標準煤,供需缺口2.5億噸標準煤;2006年能源工業投資總額為11791.2億元;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2200萬千瓦,發電量達到28344億千瓦,煤炭產量達23.25億噸,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分別為1.84億噸和556億立方米。
(一)電力
電力行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全社會的用電量從2000年的13471億千瓦時上漲到28248億千瓦時,平均年增幅達到12.67%。但是火電所占的比重偏高,2006年火電約占總發電量的77.82%;核電發電量及其在電力結構中的比重較小,近幾年來水電保持較穩定的上升趨勢,2006年達到了12857萬千瓦,約占總容量的20.67%。目前,各種電力發電量每年都保持著增長,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陳耀,2007)。
(二)煤炭
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多年來,煤炭固定投資始終保持較大的增長,2006年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1479.35億元。目前全國在產的大中型煤礦超過1560個,年生產能力23億噸;正在建設的礦井生產能力達6.5億噸/年,加上技改和資源整合礦井,新增產能合計約將達到8.3億噸。近幾年我國煤炭供需也基本保持平衡,但是消費量逐年攀升。煤炭生產從2001年的11.61億噸上升到2006年的23.25億噸;消費量從13.7億噸上升到2006年的21.9億噸,平均增速15%。在煤炭進出口貿易方面,從2004年以來我國的煤炭進口量迅速增長,出口量呈現下降趨勢,每年進口總量大于出口總量。
(三)石油和天然氣
由于受到儲量的限制,我國石油的產量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快速增長,石油產量由2001年的1.63億噸到2006年的1.84億噸,平均增速2.18%。隨著汽車和航空工業的發展,我國每年的石油消費大幅上升,2006年已經達3.49億噸。國內石油供需矛盾不斷加劇,巨大的石油缺口嚴重依賴進口。石油進口量不斷增長。自2001年的8163.2萬噸迅速增長到2006年的18157.0萬噸,2006年比2001年增長了122.4%,年平均增長率為17.3%。
自2003年以來,我國天然氣產業的生產和消費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每年大幅增長,但總體供需平衡。2006年,中國天然氣工業產量為586億立方米(其中包括地方產量10.7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86億水立米,增長約17.2%。2006年,全國天然氣銷售量為491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長21.8%。
能源瓶頸制約現象主要由能源供應和經濟發展兩個方面的影響產生,一方面是經濟發展需要多少能源,另一方面是能源供應能有多少。如果經濟發展需要很多能源,而能源供應沒有這么多,這時能源就成為瓶頸,制約經濟的發展。為了對能源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進行科學的客觀判斷和評價,我們提出了能源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價標準,見表1。這里,我們采用了兩個動態指標,一是能源消費增長彈性系數,二是經濟GDP增長率。按照“能源瓶頸制約評價標準”和“能源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標準”,根據歷史統計資和數據,對各個時期的能源瓶頸制約狀況和能源與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狀況進行了客觀的判斷和評價。評價結果表明,能源與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狀況最好的是“九五”經濟大調整時期。這個時期能源負增長,經濟高增長(徐壽波,2005)。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中國經濟實現翻兩番,一次能源的需求總量將在24~32億噸標準煤之間。據我們的研究預測,到2010年我國的石油供需缺口將達到2億噸,2020年供需缺口超過3.2億噸。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我國能源供給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能源供應存在著儲量不足的風險。
二、能源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剖析
從上面的能源供需現狀以及GDP發展水平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能源的供給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從1997年開始,中國成為能源凈進口國,能源進口持續大于出口,2005年的缺口達到了17251萬噸標準煤。從2002年~2007年的5年間,中國每年進口了大量的原油和成品油,而且呈直線上升趨勢,預計到2010年,我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將達到50%。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大量石油進口已給我國的石油安全構成威脅。在煤炭方面,以前中國每年煤炭出口還有一定的順差,但自2004年以來,煤炭進口量迅速增長,出口量呈現下降趨勢。煤炭出口從2001年的9012萬噸下降到2006年的6330萬噸,2001年煤炭進口量為249萬噸,2006年上漲到3836萬噸。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越來越依賴于國際能源市場,這必將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總的來說,能源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能源人均儲量不足
雖然我國能源總儲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以前的開采強度過大,資源回采率低,外加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可開采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分別只有90噸、2.6噸、1074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14%。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已探明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年限分別為52年、12年、47年。
(二)能源結構矛盾突出
從1978年~2005年的統計數據可知,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逐年提高,2005年全國能源生產總量為20.6億噸標準煤,占世界能源生產總量的20.6%。但是,從能源結構上,煤炭所占比重較大且呈上升趨勢,2005年已經達到76.3%;石油所占比重較小并逐年下降,2005年為12.6%;可再生資源所
占比重有一定的上升趨勢,主要包括水電、風能、核電,但所占比重還是較小,2005年僅為7.9%。我國煤炭約占總能源消費的6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個百分點。這種單一的能源結構,不僅給我國能源安全帶來威脅,也引發了許多環境和社會問題。
在電力的供應上,目前過度依賴于火電。火電除了消耗大量的煤炭資源外,還產生大量的硫和二氧化碳等排放物,嚴重影響生態和環境。在“十一五”規劃中,新增電源投資建設還是過于傾向火電,2006年火電約占總發電量77.82%。此外,電網建設增長速度緩慢,導致發電和輸電不相匹配。
(三)可再生能源開發度低
我國幅員遼闊,有較為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和估算,我國目前小型水電的可開發量約為l億多千瓦。太陽能每年能提供近50億噸標準煤,風能可裝機能量約10億千瓦,生物質能資源近6億噸標準煤,此外還有一定的潮汐能、地熱等資源。但是,由于技術設備原因和新能源融資渠道等因素的限制,加上我國缺乏相應的新能源激勵機制和政策扶持,多數可再生能源技術發電成本高,因此我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不足,2006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生產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少,只有8%左右。
(四)能源生產和利用效率低
我國的煤炭資源儲量雖然較為豐富,但是煤炭工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約有2萬家煤礦,其中中小煤礦占了90%以上。由于煤炭價格的上漲,許多小煤礦受利益驅動,用落后的方法進行掠奪式開采,使煤炭資源浪費和破壞嚴重,全國煤炭平均回采率約35%~40%,有的小煤窯的回采率竟只有15%,浪費和破壞非常嚴重。
二次能源是將一次能源經過加工或轉化得到的人工能源,如煤氣、汽油、焦炭等。二次能源的生產不可避免地將造成轉換的損失。電能是最常見的一種二次能源,但是我國電力生產以高耗能的火電所占比重最高,火電生產效率低,2006年全國供電煤耗為366克/千瓦時,低于發達國家15%~20%。我國主要耗能設備的效率低下。其中,電站鍋爐平均發電率為33.8%,國際先進水平為41%;我國工業鍋爐的平均運行效率為60%~65%,國際先進水平為80%~85%。鋼鐵、水泥、電力、化工等八個高能耗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要高出40%以上。
2005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能源消費強度(單位GDP產出消耗的能源量)為2.50噸油當量/萬美元GDP,而中國達到8.77噸油當量/萬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美國的4.7倍,法國的6.8倍,德國的7.3倍(譚忠富等,2007)。
(五)能源市場體系不健全
我國能源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還在于各能源行業的市場體系不完善,很多還受制于原有的體制。具體表現在各行業之間的不相協調,如電力行業和煤炭行業的供需關系和利益矛盾;煤炭的生產供應和交通運輸部門的關系;煤炭和原油等生產行業與銷售行業間的關系和利差;可再生能源的投融資渠道;火電布局和電網建設造成的發電、輸電、配電協調問題;水電和火電的價格級差等等。這些能源行業間的不協調及其體制的不完善,嚴重地制約了我國能源產業的發展。
(六)國際能源市場的價格波動
近幾年來,國際能源市場受戰爭、原油減產和需求擴大等因素的影響,石油價格在不斷攀升的同時,出現大幅震蕩,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在巨大的需求壓力下,我國的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剛剛開始。我國成品油價格仍不能準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國內成品油由國家調控,往往滯后于國際油價的波動,油價機制的不合理,影響了正常的市場運行和我國在國際市場的石油期權定價。此外,我國熟悉國際石油期貨的金融人才缺乏,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期貨市場的巨大損失(中石油事件)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三、促進能源產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政策性建議
(一)完善能源產業宏觀調控
1 優化能源結構
煤炭和石油是我國目前主要依賴的能源,所占額比重很大。然而,這些不可再生資源越來越少。因此,必須擴大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特別是大力發展水能、風能和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在保護生態環境和居民遷移權益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水電,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和缺能地區建立小水電站;在確保安全前提下,應積極發展核電。
2 優化產業結構。淘汰高耗低效的生產力
一個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政策應傾向于有前途的企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啟動私有化計劃之前,都選擇把國有煤炭工業進行重組。對目前我國的一萬多中小煤礦,應實行關、停、并、轉的政策,以提高資源的回采率和安全生產。對于大型衰老礦井的重組則不一定意味著關閉,更主要的是要右一個完整的重組計劃,以幫助受影響地區發展一個新型的和諧社會和經濟,并提高生產力。重組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歷經多年,而且耗資巨大,重組釋放出大量的生產率潛力,使留下的煤礦更具有價格競爭優勢。
在企業重組的同時,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促進經濟增長,由原來的勞動密集型向第三產業轉變。堅決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企業,特別是關停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超標排污的中小企業,提高這些行業的集中度和生產技術水平。
3 加快技術研發
針對我國能源效率低下的現狀,應該制定相關政策,加強資源勘探和科技攻關,研究高效的煤炭開采方法,以提高能源與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強耗能企業的節能技術改造。特別是對鍋爐、大型電機的改造,以及鋼鐵、水泥、化工、建材行業的節能技術改造和余熱的綜合利用。此外,應該加大創新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抑制高耗能、重污染的產業過度發展,特別是控制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產品出口。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大力推行建筑節能,包括使用節能燈等各種節能器具。
(二)加強能源環境保護,提高能源效率
公眾越來越關心環境問題,尤其是SOx、NOx和C02的排放。這些環境問題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措施加以解決。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大大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為了緩解我國能源環境的壓力,促進經濟、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已經制定了多項能源環境法律法規。在全球環境保護方面,中國在1992年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02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核準《京都議定書》。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國提出了經濟增長的資源與環境約束目標:在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7.5%的同時,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累計下降20%。為了達到規劃目標,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政策性的建議:
1 改善能源利用方式
在優化和調整能源結構的基礎上,應該努力改善能源利用方式。因為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要在供應安全性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首先要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加大煤炭清潔利用的技術研究,擴大煤炭洗選的比重;其
次對煤質進行分類并明確它的用途,優質煤優先供城市和民用,高硫煤可用于脫硫電廠;鼓勵城市使用天然氣、液化氣、電能;提倡發展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
2 制定研發政策
在未來能源供需壓力下,我國急需增加研發力度。具體可由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承擔,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和政策支持。不同國家對研究開發的政府資助及激勵是不一樣的,有些較好的政策可以借鑒。如日本政府成立的“新陽光計劃和新能源產業技術開發機構”(NEDO),還有澳大利亞成立的合作研究中心(CRC)提供政府財政援助,用于制定由不同企業和研究機構參加的合作研究計劃。
3 費稅政策
為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程度。可以考慮將各種資源稅合并,并適時借鑒美國等國家的成功經驗,引入權利金等制度。針對以往以產量為基數的征收辦法,改為以資源儲量為基數計征辦法,對提高資源的回采率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碳稅是控制碳排放以保護環境的較有吸引力的措施,同時也能夠增加財政收入。近年來,人類對全球氣候變暖和溫室效應問題越來越重視,各國針對履行《京都協議書》規定的減排量承諾,引入了越來越多的能源稅和碳稅政策。過去幾十年里,世界各國都已有能源稅,主要是以石油產品稅的形式出現。我國可以借鑒一些有利的費稅政策。
4 全面推進能源節約措施
(1)調整能源價格體系以促進節能
我國目前的能源價格仍不能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應盡快完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推動企業采取以降低能源成本為目的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特別是完善煤炭流通和交易市場,理順成品油價格,加大天然氣價格調整力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成品油定價方法;形成發電和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的機制等。
(2)提供貸款優惠政策以鼓勵節能
我國目前的節能稅收政策主要是對某些節能產品提供一定的稅收優惠。但這些政策絕大部分是集中在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推廣方面,對節能的扶持力度不強。應制定和頒布專門針對節能項目的減免稅、設備租賃和貸款優惠等激勵政策,以促進節能項目投資的積極性和競爭力。
(3)綜合考慮大城市交通系統,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推行公交優先的政策;扶持節能型汽車的研發等
(4)開展全民節能宣傳活動
中國政府近幾年開展的中國綠色照明工程、能效標識和節能產品認證等措施對于提高全社會的節能、促進社會各界開展節能活動起到了推動作用。此外,節能周宣傳、節能示范社區和大型節能展覽也提高了全民的節能意識。這些有效的措施應該繼續貫徹執行。此外,還可以建立各種節能基金以推動節能產品的研發、節能政策的實施和先進節能技術的改造。
(三)保障能源安全戰略
面臨著能源供需矛盾緊張的壓力,如何建立我國的能源安全體系,應結合經濟發展狀況、能源結構及利用、國際能源的供求關系等方面展開。
1 增加國內能源供給
(1)加大能源勘探力度,提高開采效率。大力發展復雜地質條件油氣資源開發、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煤層氣開發等技術;制定相應政策,提高煤炭和油氣的回采率;大力發展高效的煤炭開采方法;關閉一些亂采濫挖的煤礦。
(2)研發石油替代產品。積極推廣石油的替代技術,如水煤漿,煤合成液體燃料,生物質能液化,天然氣汽車、太陽能汽車和電瓶式汽車等。
(3)加強石油儲備制度。自2003年起,我國開始在鎮海、舟山、黃島、大連等地建設第一批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可儲備相當于10多天石油進口量,第二批基地的建設工作也已開始。同時,《國家石油儲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也正在制定中(梁金修,2006)。石油戰略儲備制度作為石油安全預警和應急措施,對于暫時緩解石油供需矛盾,平抑石油價格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應該加強該制度的實施,并鼓勵地方和企業也積極參與,發展商業石油儲備,逐步完善石油儲備體系。
(4)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及核能等等,改善能源消費結構,降低石油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我國水電資源非常豐富,生物質能開發潛力也很大,燃料乙醇已經在一些省市使用推廣,并取得很好的效果。這些新能源技術應該得到繼續開發和積極推廣。
2 加強能源的國際合作,保證我國能源安全
為滿足我國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石油工業應該實施國際合作戰略,加強我國與世界其它產油國和進口國之間的關系,擴大國際能源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手段。首先。要加強同中東非洲和拉美產油國的能源合作。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在世界油氣總儲量中占很大的比重,中國與這些發展中國家保持著友好的關系,應該和他們在能源領域進行新的合作,包括油氣儲量的聯合勘探、合資開發等(王玉慶,2004)。其次,在我國的疆土北面,要加強同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這些國家的石油儲量豐富,并且與我國地緣鄰近,運輸成本也較低。此外,還要加強同亞洲國家的能源合作。東亞國家特別是日本,不僅在清潔能源和石油替代品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而且在共同開發東海和南海大陸架及海洋油氣資源方面也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3 適時調整能源國際貿易政策
雖然在關貿總協定(GATT)中沒有討論能源問題,但能源在世界貿易組織(Wr0)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重點表現在能源開發、生產和運輸等環節上,這是將來進行談判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如:(1)減少能源進出口關稅;(2)重新制定供應商市場準入原則;(3)給予最惠國待遇;(4)關于能源技術轉讓附加稅等。
4 重視國際石油期貨市場
大力培養國際金融和期貨市場專才,以應變國際期貨市場石油價格的波動,并做出合理的期權定價和期貨操作,以規避風險。
5 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能源價格體系
繼續完善能源價格體系,充分發揮價格的調節作用。用價格杠桿迫使生產企業和消費者節約使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也建立了和國際相接軌的能源市場和環境,有利于引入外資,促進我國能源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城市;經濟發展;能源消耗;脫鉤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45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作為主要推力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雖然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能源消耗的總量也在急劇的增加,因此,經濟發展的同時,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日趨突出。在國家經濟中,為了充分的發揮城市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將當前城市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之間的矛盾予以妥善的解決。
1建立脫鉤模型
1.1脫鉤模型的研究
200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版了《衡量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脫鉤的指標》,其中就完成了脫鉤模型的建立,并且脫鉤指標包含驅動力、壓力、狀態等。在2005年,Tapio完善了脫鉤模型,并進行實證研究,至此,脫鉤模型正式建立。OECD在研究脫鉤模型時,基礎是農業項目,因此,在我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脫鉤模型的應用比較多,并且此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多。近年來,各個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環境問題也越來越關注,由此,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就應用了脫鉤模型,通過定量的分析以及脫鉤模型,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
1.2基于我國實際的脫鉤模型
國際上脫鉤模型的研究更多的是從宏觀上角度來進行分析,然而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差別。從類型上看,我國的城市類型多種多樣,并且每種城市類型都具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因此,在發展低碳經濟時,要根據城市的實際來進行設計。在建立適合我國城市的脫鉤模型時,就需要綜合考慮時期、地域、類型等因素,同時,脫鉤模型的建立還要以Tapio的脫鉤模型為基礎,從而有效地分析出城市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之間的關系。脫鉤可分為脫鉤和負脫鉤兩種,二者均包含三個子類別。對于脫鉤,如果城市經濟和能源消耗均處于上升之中,而且脫鉤彈性在0~08,這時呈現出來的弱脫鉤;當城市經濟增長,能源消耗下降時,這就是強脫鉤;當城市經濟和能源消耗均處于下降的趨勢當中時,且脫鉤彈性大于1.2,這時就是衰脫鉤的關系。對于負脫鉤,當城市經濟和能源消耗均處于下降的趨勢當中時,且脫鉤彈性在0~08,這時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是弱負脫鉤;當城市經濟降低,能源消耗增多時,二者之間就是強負脫鉤;當城市經濟和能源消耗均處于上升之中時,且脫鉤彈性大于1.2,二者之間的關系為擴張負脫鉤。
2城市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脫鉤分析
2.1數據選取
本文在利用脫鉤模型進行脫鉤分析時,數據均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不同年份的數據來源于不同年份的統計年鑒。脫鉤研究的對象為2006年經濟發展總值前100名的城市,分析的時間段為1990―2006年,將時間四個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1990―1994年)、第二階段(1994―1998年)、第三階段(1998―2002年)、第四階段(2002―2006年),通過Tapio脫鉤模型,分析出各個階段的脫鉤彈性特征。
2.2整體特征分析
通過Tapio脫鉤模型得出脫鉤計算結構,通過結果分析可知,這100個城市在第二階段中,經濟發展總值的增長率急劇下降,在第三階段中繼續下降,不過下降的趨勢比較微弱,第四階段時開始逐漸的上升,而能源的消耗則是在第二階段中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是從第三階段開始,就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中。從總體的研究時間段上來看,經濟發展的增長率要高于能源消耗的增長率,在第一階段中,二者之間的差距最大,在第三階段中差距最小,由此得出,總體上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弱脫鉤。
2.3時空耦合分析
首先,時間分析。在第一階段,城市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之間弱脫鉤的關系占據了總數的80%左右,擴張負脫鉤和強脫鉤城市所占據的比重非常少,由此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二者之間所具有的脫鉤性是最好的。在第二階段,弱脫鉤的城市總數少了7個,而擴張負脫鉤的城市增加了4個,不過強脫鉤城市的數目并未發生變化,因此,在這一時期,城市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之間的脫鉤性還比較好,但已經出現了惡化。在第三階段,二者之間的脫鉤性惡化的非常嚴重,盡管弱脫鉤城市的數量占據的比重依然最大,但是與前兩個階段相比,減少了許多,擴張負脫鉤的城市數量大量的增加;在第四階段,惡化情況有所緩解,弱脫鉤城市的數量有所增加。
其次,空間分析。在東部城市,總體城市經濟增長率與能源消耗增加率之間的差距與全國基本一直,且能源消耗的增長率落后于經濟增長率,在第二階段,東部城市的脫鉤系數有所降低,隨后,脫鉤彈性值逐漸的增加,從數值上看,東部城市的最大和最小脫鉤彈性值與全國水平一致。在中部城市,從總體上來看,脫鉤彈性之一致處于上升的趨勢當中,從第四階段開始,這種增長趨勢變得比較微弱,不過與其他的城市相比,中部城市一直處于弱脫鉤當中。在西部城市,第三階段的能源消耗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差距非常的微弱,從而導致西部城市的脫鉤彈性值急劇的增加,隨后,在第四階段中,脫鉤彈性值開始逐漸的降低。在東北地區城市,與其他的三個城市區域相比,東北地區城市的差異比較大,產生差異的主體原因就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變化,從總體上看,脫鉤彈性值先是增加,隨后減少,接著在增加,呈現出波浪型。
最后,時空耦合分析。在第一階段,東部城市所呈現出來的均為擴張負脫鉤的關系,擴張連接的城市也比較多;強脫鉤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城市中;東部城市的脫鉤性比較差,中西部城市差一些,尤其是中部城市比較好。在第二階段,城市發展的中心發生了轉移,由東南沿海地帶逐漸的轉移到北部城市;中部城市和東北地區城市的脫鉤性呈現出惡化的趨勢。在第三階段,總體上來看,擴張負脫鉤的城市依然在增加,各個區域中的城市數量都有所提升,以東部地區最為嚴重。在第四階段,擴張負脫鉤的城市數量均逐漸的降低,城市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之間的脫鉤性開始向著良好的趨勢發展。
3結論
通過脫鉤分析可知,當前城市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之間的脫鉤趨勢總體處于良好的發展趨勢中,但是從具體城市地區上來看,有些地區的脫鉤性還處于比較嚴峻的態勢當中,因此,我國必須要加大力度,實現城市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脫鉤,最終通過低碳技術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參考文獻:
[1]陳浩,曾娟武漢市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脫鉤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6):90-95
[2]王崇梅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1(3):35-37
[3]胡本田,方超皖江城市帶區域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實證研究――基于Tapio脫鉤模型和LMDI方法[J].銅陵學院學報,2014,10(2):68-73.
[4]張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脫鉤分布研究[J].開發研究,2013,11(1):104-108
論文摘要:農村是相對于城市而存在的,農村在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尤其是在發展中的國家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農村在全世界來講仍是最大的農村,到本世紀末要實現兩大目標,一是使八十年代初的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翻,二是使全國人民在生活上達到小康水平。因此,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對全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和全社會的發展。為此要解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提高廣大農村人口的農業生產、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就必須與農村能源的建設、開發利用、節約并重的重大事項緊密的結合起來。因此,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用能的需求為目的,并促使農村社會經濟實現劃時代的轉變,是我們奮斗的最終目標。
1 農村能源的概念
在我國農村能源的概念有以下兩方面的含意:一是從能源角度講,是指適應當前農村需求,并可就地開展利用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和核能等常規能源之外的非常規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自然能源;生物質能和畜力等生物能源;小水電、小火電和小煤礦等。目前這些非常規能源還起不到主要作用。因此,稱之為輔助和補充能源。另一方面從經濟角度講,農村地區能源的供需和管理,包括當地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國家分配和供應的商品常規能源和各種農村用能問題等。
2 農村能源的特征與分類
農村能源的種類具有多樣化和分布廣、能量密度低、可再生性、互換性、不可替代性等眾多特征。在多樣性方面有生物能源,如生物質能和非生物性能源,有地下能源,如礦物能源和地熱能源、地上能源,如生物質能、水能和太陽能、風能等。分布廣方面,到處都有可供利用的能源資源,但各種能源的分布因不均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由于地理和自然條件的影響造成了能量的密度低、分散性、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等特點。因此在農村能源建設和開發利用中應采取多能互補的原則。自然能源和生物質能源等,同屬可再生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清潔,如太陽能等。在能源的互換方面,如太陽能被置換為生物質能,水能轉換為機械能。所謂能源不可替代性,是指能源作為主體是可被其他任何資源替代的。農村能源分類情況如下:(1)常規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電能)和非再生能源(礦物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二次能源:火電、核電)。(2)非常規能源包括傳統能源(新柴、秸桿、畜糞等;太陽能:日曬等;風能:風車、風帆等;水能、水車等;地熱能:熱水;畜力)和新能源(生物質:沼氣、酒精等;太陽能:熱收集器、光電池等;水能:小水電;風能:發電;地熱能:發電;海洋能:潮汐發電)。
3 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能源建設的關系
農村經濟的發展對農村能源的建設起著積極促進和推動的作用,也為農村能源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然而,農村能源和設施裝備的有效提供和提高,又能及時的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用能的需求。農村經濟的規模和速度,又會促進或制約農村能源建設的程度和規模。一般來說,農村能源的發展與能源消費的增長成正比。能源消費愈大,現代化程度愈高,生產總值和能源消費量基本上是同步。隨著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量會減緩或降低。農村能源與農村經濟的一般關系,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反映出來。目前,大都采用的是宏觀計量經濟分析法,即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法。用經濟增長率和能源消費量增長率之比表示彈性系數,由以下公式表示:
由此可以看出,當能源消費量增長與經濟產量增長趨向同步時,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值有趨近于1的自然傾向。所以,其變化是圍繞1進行的。在經濟發達的農村,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大致等于或小于1,在欠發達的農村,該系數通常是大于1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值在各個年份是不同的,不同的農村處于相同的發展階段,或處不同發展階段農村其能源彈性系數值范圍都大體相近。而且,在每個階段系數值也相對穩定。這說明農村經濟和能源消費速度,成正相關關系,但由于農村能源彈性系數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負相關。前者為經濟增長越快,能源消費量越多。后者為經濟持續增長,促使技術進步加快,能源利用率提高。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值與單位生產總值的能耗密切相關,當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值等于1時,單位產值能耗不變,大于1時單位產值能耗處于上升狀態。影響能源彈性系數因素很多,主要是產業結構、能源價格、環保和科技進步等。
4 農村經濟的發展對農村能源建設的要求
一般來說,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能源數量的增長成正比的關系,并且,存在一定的比例。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農村經濟的發展慢于農村能源數量需求的增長;二是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能源數量的增長相同;三是農村經濟發展快于農村能源數量需求的增長。第一種情況,一般是表現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初期,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不高所導致的技術和管理水平較為落后,單位產品能耗較高;第二種情況是大都處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中期,農村經濟和生活持續增長和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對農村能源的數量需求要有一定比例的增加;第三種情況,一般是在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期,生產力水平已經較高,技術和管理相當先進,單位產品的能耗已有明顯下降,因此,在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中對能源的數量需求也無須增加,甚至有所降低。農村經濟的發展不但要求農村能源產品數量的滿足,而且要求在質量上的需求。不同的能源產品,存在著明顯的質量差異。在同一類能源產品上,也會存在質量差異。當能源產品質量愈高時,能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也就愈高;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愈高時,對農村能源質量的要求也愈高。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農村能源在品種和結構上滿足需要。農村能源的發展,使各行各業都得到了興起和發展。因此,日益擴大了對農村能源品種的需求。如鄉鎮企業工業鍋爐和民用爐灶的用煤要求也不盡相同。此外,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階段、內容、方式等不同,也要求對能源的結構有所不同,并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5 農村能源建設對農村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農村能源建設的內容包括開發利用和節能、產業化建設和服務工作等。它在農村和農村經濟發展中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推動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能源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使社會和經濟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改變了農村面貌。二是能源是農產品的結構構成要素,從本質上講,農業生產即是能量轉換的過程。三是提供動力,保證了農村系統的正常運轉。四是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五是使農村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提高。六是促進了農村的技術進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區域;能源經濟;戰略;分析;對策
一、區域能源經濟和發展戰略現狀
(1)能源生產和消費增長過快。隨著我國能源消費速度越來越快,和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國的能源消費速度明顯高于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我國能源消費已經出現了連續13年的持續性增長。雖然當前我國能源的生產總量基本上能夠維持能源消耗增長,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能源需求結構以及生產結構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明顯,而且二者之間的需求增長也是越來越明顯的。煤炭作為能源消費當中總量所占比例最大的能源,其所占的比例是全世界各國能源消費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石油是在所有消費總量當中所占比重比較大,而且遠遠大于其自身生產總量的,每年的自給率都呈現下降趨勢。
(2)資源不足,矛盾愈發凸顯。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能源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和轉變,我國對于石油等能源方面的需求也是不斷提升,而且對于能源需求方面的結構也漸漸發生了變化。當前我國能源生產以及建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國資源總量有限,單單依靠資源開采不能夠實現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資源需求不足以支撐我國快速增長的石油供給,二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
(3)能源消費向經濟發達地區和高能耗行業轉變。隨著我國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地區所需要的能源總量過大,隨著我國高耗能行業表現出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其數額遠遠高于我國工業發展的平均水平,我國高耗能產品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也在不斷上升。所以,充分提升我國能源利用率這是維持我國工業以及高耗能行業能夠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4)能源固定資產投資過大。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但是同時也受到了市場需求以及價格等方面的因素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發展速度太快,導致我國能源供給出現斷裂現象。另外,我國在能源固定資產方面的投資過大,導致一旦出現通貨膨脹,很多企業由于生產成本上升而無法維持正常的運作,甚至導致企業破產。
二、能源經濟和發展戰略的建議
(1)加大能源投資力度。國家應該加快建設能源基地,全面推動我國火電機組實現規模性建設以及熱電聯產項目獲得突破性進展。全國各級政府以及各個金融機構應該重點扶持地方能源企業,幫助以及培育地方能源企業,并且還應該鼓勵企業實現多元化發展方向,尤其提倡企業應該以參股或者是控股的方式全面參與到能源行業建設當中來,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國家能源發展,實現企業能源產業重組以及兼并,并且有效優化企業產業結構,做到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快速實現企業資源生產能力以及產業升級。
(2)發展多元化能源。當前我國能源結構比較單一,最為重要的和關心的問題就是能源安全。因此,發展多元化能源能夠有效解決當前我國能源供給途徑單一的問題。還應該根據區域特點以及優勢,尤其可以鼓勵區域企業去開發可供企業實現綠色發展的其他能源,比例可以大力發展太陽能以及光能,還有風能以及生物能等等,還可以創建核能以及水能,還有地熱能等相關設施,不斷擴大我國區域能源使用范圍,彌補當前我國能源供求缺口問題,全面保障我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三、小結
能源作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提升社會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物質基礎,應該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可持續發展計劃,并且解決好各類能源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都直接關系到當前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進程。因此,我國必須把區域能源發展以及經濟發展做好統一結合,為創建一個穩定的、經濟的以及清潔的,還有可靠的以及安全的生態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用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有效利用達到實現國家社會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一鳴,焦建玲,廖華.21世紀經濟管理精品教材?經濟學系列:能源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關鍵詞】 經濟持續增長 GHG排放 可再生能源 替代率 動態優化策略
引言
在現代經濟系統中,能源是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物質基礎之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當前人們對化石能源的過分依賴,致使化石能源問題已成為當前各個生產領域的主要問題。化石能源在當前社會發展中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其在利用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各種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卻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呈現出負效應的關鍵。
化石能源使用對經濟發展的負效應,主要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中對石油資源的不斷開采,各個國家的石油儲存量不斷的縮小和減少。作為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其隨著儲存量的不斷減少而價格要求日益增加。使得經濟系統產生重大的影響而變得脆弱。因此通過科學方式對不可再生能源問題進行改革和探究成為當前人類發展中最值得探究的重點形式。建立有關能源資源約束、環境污染的內生經濟增長數學模型,已成為經濟發展中人們探究的重點,更是針對化石能源的使用和經濟持續發展結合分析而使其能夠穩定合理發展的基礎。
化石能源資源的有限性和耗竭性是對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之一,所謂凡是有利必有弊,這種趨勢之下為可再生能源產業的興起帶來了發展機遇。作為新興綠色產業,其市場化發展的驅動力就是通過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匱乏和價格的提高而造成對新型能源的認識和利用的不斷提高。可再生清潔能源必將最終替代化石能源,使得能源產業出現合理有效的發展前景和模式,并且能夠對生態環境系統實現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應用措施。由于受到市場價格、技術水平和開發成本的限制,可再生能源在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其發展道路更是充滿艱辛和奮斗的。
1. 模型的建立
1.1含能源投入的生產函數
鑒于能源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要素,本文將能源作為宏觀經濟生產函數中一個單獨的投入要素;考慮到我國勞動投入對生產函數幾乎沒有影響,為討論方便,這里假定勞動力總數為常數并標準化為1;假設生產函數為Cobb-Douglas型且規模報酬不變,其中,Y為國民經濟系統的產出、K為資本存量、層為能源投入總量,它們均為時間t的函數,A是綜合技術進步系數,a、p是彈性系數。
1.2可再生替代能源及開發投資
f為第t年年投入市場的可再生清潔能源總量;y(f)為每年島(t)在社會總的年度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例,簡稱替代率,滿足為第t年度對替代可再生能源產業研發和生產的總投資,g為單位投資的可再生能源產出率。
1.3考慮化石能源污染的國民經濟系統實際產出式(1)中未計算化石能源使用產生污染給經濟系統造成的負面影響,鑒于全球GHG排放80%以上來自于化石能源利用,這里引入能源污染損失函數D(y),其定義為由于能源的開發和使用過程中排放GHG等污染物而造成實際國民經濟產出減少的影響系數,滿足0
1.4資本的積累、消費和投資設c為社會消費總量,q是消費系數,假設用于可再生替代能源的開發和投資經費來源于社會總消費,如部分地將原本付給外國石油商的資金投資到生物燃料產業開發,k為可再生能源產業年總投資占社會全年總消費的比例。
1.5動態優化模型其意義在于滿足經濟持續發展對能源總需求的同時,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最小,其中,D為貼現率,T為社會計劃者根據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路線圖,預計實現某個替代率目標y(T)的年限。
2. 期望替代路徑下的優化發展策略
為經濟系統所消耗能源全部為化石能源時,所產生的GHG等污染造成社會總產出損失的損失率,I即為在考慮經濟持續增長及GHG排放控制的情況下,期望替代路徑y(T)所對應的優化動態投資策略.
3. 我國實際數據的案例分析
3.1參數的選取
根據2005年國家統計公報數據,并參考張明慧文的估算方法,我們回歸分析了我國1985.2006年數據,求出q=0.541,p=0.510,A=0.742(標準誤差為0.108、0.368和0.015).其中,Y、K的單位為億元,E的單位為萬噸標煤;綜合燃料酒精和水電的投資產出參數,取平均投資產能比為g=0.02萬噸標煤,億元;另取P=0.03。
3.2結果分析和政策建議
上述結果表明,如果社會按動態投資策略投資并實現產能,年度可再生能源總產出就可優化路徑增長.最終,實現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在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費的比例從2005年的7.5%提高到15%;并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GHG排放的同時,確保我國整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假設存在理性的社會計劃者,以行政和財政的手段,引導國民經濟系統按上述的最優動態投資軌跡,每年遞增地投資進行可再生清潔能源的開發和生產,就能確保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比例按指定的路徑上升;在保證整體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同時,控制源于化石能源開采和使用造成的GHG排放等環境退化問題,運用各種行政和財政手段的基本目的,就是將化石能源的市場價格維持在適當的高位,使替代能源產業有利可圖并穩定發展,比如,可以通過控制開采和進口化石能源許可證的發放、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增加資源開采稅和燃油稅等措施影響化石能源價格;與此同時,對替代能源產業予以減免稅、補貼等財政支持。
總之,政府和社會計劃者如果運用自己對市場能源價格的影響力,引導和控制可再生能源產業按上述的優化策略進行發展,就可以在0一T期內,使經濟系統中發展、能源和源于能源的GHG排放諸關系系統動態最優化,并實現《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能源經濟目標。
對于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投入、產出延時和折舊問題、能源污染損失的閥值和函數的不連續等問題,我們擬作進一步研究并另文討論。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