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交往禮儀最重要的原則

      交往禮儀最重要的原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交往禮儀最重要的原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交往禮儀最重要的原則

      交往禮儀最重要的原則范文第1篇

      淡妝上崗,這是基本要求。白領麗人,上崗應該化妝,化妝是自尊自愛表現,是企業管理完善的一個標志,注意事項是有的:1、化妝要自然,妝成有卻無,沒有明顯的痕跡,給別人的感覺,我長的就是這樣漂亮,給人一種天然的感覺,有人認為我化妝就是要給人看的,這是不對的,局部化妝要與周圍融合在一起。2、化妝要美化,不能過分和前衛。美化要符合大眾審美標準。3、化妝要避人,不能當面化妝,有當眾表演之嫌。

      商務禮儀的基本特征有三

      一、規范性。規范者標準也。是標準化要求。商務禮儀的規范是一個輿論約束,與法律約束不同,法律約束具有強制性。(吃自助餐??多次少取,幾次都可以)。(喝咖啡時調匙的使用)。替別人介紹的先后順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工作中是平等的,先介紹主人,后介紹客人。理論上講叫做客人有優先了解權,這是客人致上的體現。

      二、區分對象,因人而異。就是對象性,跟什么人說什么話,(引導者和客人的順序,客人認識路時,領導和客人走在前面,不認識路時你要在左前方引導)。宴請客人時優先考慮的問題是什么?便宴優先考慮的應該是菜肴的安排。要問對方不吃什么,有什么忌諱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習慣,我們必須尊重民族習慣。西方人有六不吃,1、不吃動物內臟;2、不吃動物的頭和腳;3、不吃寵物,尤其是貓和狗;4、不能吃珍稀動物;5、不吃淡水魚,淡水魚有土腥味;6、不吃無磷無鰭的魚;蛇、膳等。除了民族禁忌之外,還要注意宗教禁忌,比如穆斯林禁忌動物的血。佛教禁忌葷腥,韭菜等。不同的對象要安排不同的內容,洋的要安排土的,土的要安排洋的。商務上講叫吃特色、吃文化、吃環境。

      三、技巧性。如何問客人喝飲料。要問封閉式的問題。總經理和董事長在臺上的標準位置怎樣排列?三項基本原則,前面的人高于后排,中央高于兩側,左右的確定是有技巧的,左側高于右側,是官方活動和政務禮儀是這樣的,左右的確定,是當事人之間的位置來講的,與別人沒有關系。是傳統做法。涉外交往和商務交往是講國際慣例的,國際慣例正好相反,右高左低。

      商務禮儀在應用操作中的分寸和層次。商務禮儀的層次,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是高標準,是高端要求,比如著裝的三色原則,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不是很容易,唇彩合指甲的顏色應是一致的,唇彩要和襯衫的顏色一致,化妝品的品牌也要一致,香型也要一致。有所不為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比如前面講的“幾不”

      商務禮儀的適用范圍,從理論的層面上講,一是初次交往要講究商務禮儀。到一個企業看企業的管理要看三個要點。三個要點:一沒有噪音;二著裝規范與否;自己都整不利索,怎么能把公司整利索?三是距離有度,尤其是男女之間不能太近,商務禮儀告訴我們,人際交往常規距離有四:1、私人距離,小于半米;2、常規距離,(交際距離)半米---到一米半之間;3、禮儀距離(尊重的距離),對長輩,對領導,一米半到三米之間,拉開距離維護尊嚴,4、公共距離(叫有距離的距離)3米半或3米半以上的距離。

      二是公務交往,就是代表公司,代表企業時,是要講禮儀的,公務交往講禮儀作用有二,1、和交往對象劃清界限,保持適當的距離。就是同學、朋友也要稱呼李總,王經理等,以便劃清利害關系;2、維護企業形象。個體代表企業,下列場合商務禮儀最值得注意,1、慶典;2、儀式;3、商務會議,記者招待會,會、博覽會,4、商務活動,商務談判,第一要講著裝,第二談判策略,報價的時機,第三講座次;5、迎送。

      三是涉外交往。比如握手,商務上講握手只擁右手。贈送禮品,不可以送給國人,尤其是歐美人。總之要尊重對象的風俗習慣。

      這三種場合要講商務禮儀,除此之外沒必要講究。

      交往禮儀最重要的原則范文第2篇

      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人打交道,與外界產生各種聯系,那么,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便顯得由為重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最重要的就是寬容。

      寬容是一種美德,更是交往禮儀中的重要原則之一。它表現為一個人待人寬厚,有氣量。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有些磕磕碰碰,學會大度和寬容,可以使我們有一個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因此,我們不應對別人的過錯耿耿與懷,念念不忘。同樣,生活的路也正因為寬容和大度才越走越寬。

      嚴于律己,寬以帶人,是為人處事的最高境界,也是具有良好修養的重要體現。在生活中,我們寬容一些,忍讓一些,就什么不愉快的事也解決了,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平浪靜。”

      交往禮儀最重要的原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禮儀修養 人格品質 個人禮儀

      個人禮儀從表象上來看是社會公共生活中個體的行為的禮儀準則,是個人儀表、儀容、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涉及到禮儀的具體規定,從深層來看則是個人精神面貌和內在修養的外在體現,其核心是律己敬人,表里如一。修養即修身養性,“修身”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不斷改變自身,不斷地消除、克制自己內心的各種非道德的欲望。“養性”就是對自身素質的培養、教育、發展和提高。個人禮儀修養的結果在于使人們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使交往活動中對于禮儀原則和規范的遵從變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形成一種持之以恒的風格。這種教育和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要求人們認識“秀外惠中”的人生道理,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自覺培養內外和諧的個體氣質,努力調控行為與情緒,最終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質。

      1 認識“秀外惠中”的人生道理

      個人禮儀在個人整體形象塑造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傳達出最直接最生動的第一信息,反映著個人的精神面貌。個人形象的美可以用六個字概括:“形于外,慧于中”。“形于外”是指一個人音容笑貌等外觀氣質特征。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需要出席各種場合,扮演各種角色。當一個人以某種特定角色出現時,在儀容儀表方面就要符合社會對這個角色所規定的要求。“慧于中”指的是一個人的容貌美,不僅僅是指標致的五官,而更重要的是指一個人的神情、氣質所反映出來的精神面貌。一個人的外表包裝是簡單的,而提高和改善人的修養和內心世界卻是復雜、深刻和全面的。外在美只有與內在美達到和諧統一,神情才會超凡脫俗,“慧于中”才能“秀于外”,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情操、智慧、理想等內在美作為基礎,那么再好的先天條件,再精心的打扮也只能是一種膚淺的美。所以一個人在注重個人儀容、儀表修飾的同時,必須不斷加強自己內在素質的培養。

      首先,個人禮儀必須以個人修養為基礎。個人禮儀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表現,而是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內在的品格與文化修養。若缺乏內在的修養,對于個人禮儀的具體規定,也就不可能自覺遵守、自愿執行。只有“誠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個人禮儀必須以個人修養為基礎。

      其次,個人禮儀必須以尊敬他人為原則。在社會活動中,講究個人禮儀,自覺按個人禮儀的各項規定行事,必須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則。“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他人,才能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敬。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條件下,個人禮儀不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關系,而且還可以避免或緩解某些不必要的個人或群體的沖突。

      再次,個人禮儀必須以長遠為方針。個人禮儀的確會給人們以美好,給社會以文明,但所有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見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須經過個人長期不懈的努力和社會持續不斷的發展,因此,對個人禮儀規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人際交往頻繁的社會活動中,必須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整體形象,無論是儀容、服飾,還是言談、舉止,都應該在禮規的指導下,一以貫之地形成自己的風格。

      2 努力調控行為與情緒

      人必須要在社會競爭中獲得生存發展,并得到社會對個人價值的承認、評價和認可,以滿足于個人的精神需要。一般來說,當個人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時,他就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在社會發展競爭中,如果個人智力水平相當,那么個人成功起決定性的往往是非智力因素,其中,個人品行修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說,加強自身修養,提升人格品質,塑造自身形象是個人成才、發展未來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而個人禮儀是以培養個人內外和諧的個體氣質為目標的,它要求人們遵循社會和諧的原則、尊重他人的原則,按照個人禮儀的文明標準行動,塑造個人的自身形象,展現個人的精視風貌,使個人形象日臻完美。

      社會規范作為聯結社會和個人行為的媒介因素之一,像棱鏡一樣折射著社會對個人的一切影響,直接引導和限制著個人的態度和行為。因為,規范來源于人們的行為實踐,是對人們行為一種指導,社會規范在社會成員的共同活動中一經形成,便具有一種公認的社會力量,通過不斷內化為人們的心理尺度,而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社會規范主要表現為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法律規范具有強制性,而道德規范是依靠社會輿論的監督和人們內心的信念而產生的自覺行為規范。禮儀屬于非法律規范,是一種道德規范,如違反禮儀規范,只構成失禮,不構成犯罪,而失禮本身一般不會引起責任,只會受到輿論的譴責。所以,遵循禮儀規范,很多時候表現為一種自我約束的過程,它需要努力調控自己的行為與情緒,將禮儀規范化轉化形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遵循個人禮儀規范,也少不了自我克制和自我約束。這種克制和約束自體現為嚴格按照一定的個人禮儀標準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國古人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概而言之就是要“立于禮”。洛克指出:“禮儀的目的與作用使得本來的玩梗變柔順,使人們的氣質變溫和,使他敬重別人,和別人合得來,”“沒有良好的禮儀,其余一切成就就會被人看成驕傲、自負、無用和愚蠢。”(轉自李鴻軍《交際禮儀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2年第8次印刷)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頻繁,往往在一舉手、一投足間若失了分寸,就會引起別人的不快樂和不舒服。因此,在社會交往活動中,要堅持“寧可讓人待己不公,也不可自己非禮他人”的美德(美國作家愛默生語)。

      在人的一生中,會面對形形的問題,處理多種多樣的矛盾。要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使人生更為成功,就應遵循一定的個人禮儀規范。處理好人際關系是生活工作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也是一門較強的藝術。要做到對所有的人都采取禮遇的態度,對于別人的失誤或習慣、個性上的弱點應寬容對待,做到體諒、寬宏、尊重。應該避免以為已之所好人亦愛之,以為已所惡人亦厭之,有意無意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行為,與人交往應遵循以誠相待的準則,應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即不離、信守諾言、待人以誠、寬容大度。要善于與人溝通,不能只從自己單方面的動機出發,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而應遵從一定的禮儀規范,達到雙方交流信息、溝通心靈的效果。要牢記人際感情能否溝通,關鍵取決于人的言談舉止。適度的言談舉止,得體的禮貌和風度能使交往雙方感到輕松愉快,否則只會令人尷尬和反感。在培養一個有教養的人的過程中,訓練行為與情緒的控制能力,保持優美高雅的言談舉止,養成內外和諧的個體氣質是非常重要。

      3 讓良好的修養為品質增色

      良好的禮儀體現的是一種修養。日本學者松平靖彥說過:“禮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保持社會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種生活規范……禮儀本身包含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們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備這種應有的道德觀念,正確的禮儀才得以確立”[1]。人們在評價一個人是否具有具有良好的修養時,往往會從他的禮儀行為上去加以檢驗。個人禮儀要求人們待人文明,舉止有禮,與人為善,這些都是個人修養的主要內容。在社會生活中,一定要加強個人禮儀修養,讓良好的修養為品質增色。

      首先,要安分守己,不妨礙他人。所謂“安分守己”,就是在公共場所依照公共生活要求而行事,把自己只當作普通的一員,守住自己與他人的界限,從而使每個人得以順利進行公共活動。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有他的“分”,只要社會有分工就存在每個人的“分”。從社會公德的意義上說,“安分守己”是指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要與他人共同遵守公共規則,必須潔身自好、不特立人群、不妨礙他人,保證公共生活持續、平穩地繼續。安分守己,不妨礙他人,是社會公德對個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為規范與要求。個人禮儀要求在社會生活中要言談文明禮貌,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等等都是安分守己,不妨礙他人的行為體現。

      其次,要行為有序,遵守共同規則。行為有序,遵守共同規則,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個人行為和活動必須自覺維護公共道德要求。凡是有公共生活的地方,必有相應的公共秩序與規則。公共場所是人們相互交往、溝通、存續的載體,每個人都要借助公共活動完成他的各種社會需求。公共秩序是社會生活保持相對穩定與和諧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遵守共同規則,公共秩序才能井然有序。所以,社會公德要求人們的具有較強的紀律觀念,行為舉止要有較高的律己自控能力,以維護正常的井然有序的社會公共生活秩序。個人禮儀規范是“行為有序,遵守共同規則”的具體行為體現,是社會公德的具體踐行遵循個人禮儀規范,也就是遵循于社會公德。

      再次,要友善待人,促進相互溝通。友善待人是一種待人的態度。待人要與人為善,與人交往要有情誼,極力促成互助、互諒的社會氛圍。個人禮儀要求個人出現在公共場所時,必須衣著整齊、儀態大方、舉止莊重、行為檢點,待人謙和、談吐文雅。我國傳統禮儀特別強調儒家的“謙敬”之德,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是個人自身修養的美德,也是待人處世的道德要求。禮儀是為了使得社會生活有序、和諧,為了協調人際關系。如果破壞了這種有序、和諧,造成了人際關系的不協調或破裂,就是違反了禮儀規范,也是不道德的。“謙敬”是禮儀的原則,是禮儀的精神內涵和心理基礎。個人禮儀與“謙敬”之道要求是一致的,它可以更好地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所以說,良好的個人禮儀修養可以為品質增色。

      交往禮儀最重要的原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途徑

      人際交往是指個體與周圍人之間的一種行為和心理的溝通過程,是人們進行物質和精神交往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關系,它是在人們相互交往的基礎上形成的。

      一、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一)人際交往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

      1.人際交往幫助大學生確立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意識和判斷,包括我是誰?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在群體是否有地位等等。為了明確自我價值,就需要與人進行交往。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認識自己并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在參加集體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

      2.人際交往能夠滿足大學生的親和需要

      親和需要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與他人保持往來、建立聯系、尋求伴侶和友誼的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性動機之一。親和需要的滿足可增加大學生之間的社會接觸,密切他們之間的感情,從而使大學生消除自身上的煩惱和痛苦使大學生心理向健康方向發展。

      3.人際交往有助于大學生建立安全感

      大學生情感豐富,在緊張的學習過程中,需要進行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討論理想、人生,訴說喜怒哀樂。人際交往正是實現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過人際交往,可以滿足大學生對歸屬、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動地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并產生對集體和他人的親密感和依戀之情,從而獲得充實的、愉快的精神生活。

      (二)人際交往促進和加強大學生健康成長

      1.人際交往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社會化是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社會知識的學習和社會經驗的獲得,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一名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大學階段,大學生的社會化目標就是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能夠獨立地做出判斷,確立正確的方向,為承擔社會責任做好充分的準備;能夠與別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發展親密感。大學生通過與家人、老師、同學、朋友等人的交往,學習社會規范,不斷積累生活經驗。

      2.人際交往有助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完善

      人際交往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對自己與他人的認識。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彼此從對方的言談舉止中認識了對方。同時,他們又從對方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中認識了自己。交往面越寬,交往越深,對對方與對自己的認識也越深刻。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會使大學生感到自己為他人和社會所接受認可,從而提高自信心,意識到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價值,而且,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

      3.人際交往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個性品質形成和發展極為重要的階段,如果大學生與同學、教師、朋友、家人維持良好的人際交往心情會更加舒暢。性格會更加開朗,興趣愛好會更加廣泛,智慧會更加活躍,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相反,如果缺乏積極的人際交往精神上也容易形成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并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

      人際交往能力與社交經驗的關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日常社交生活也會得到改善。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要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1.平等與尊重的原則:平等是建立良好關系的首要原則,也是社會主義人際關系的特征。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每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知識水平、興趣愛好、交際能力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交往中要彼此尊重,友好相處,平等待人。

      2.誠實守信的原則。言必信,行必果,對朋友不能虛情假意、口是心非,否則,被朋友識破而失去朋友的信賴。

      3.包容原則。長時間與朋友相處難免產生不愉快的摩擦甚至爭吵,理解并寬容朋友。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胸襟開闊一些,不要事事時時爭強好勝,給朋友留點余地和面子。

      4.互補互助原則。人際交往是一種雙向行為,單方面獲得好處的人際關系是不能持久的。如果只想利用對方,再親密的朋友也會疏遠。只有雙方都講奉獻,講付出,交往中互惠互利,交往才能持續下去。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途徑

      1.加強人際交往知識的學習

      大學生學習人際交往方面的知識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人際交往心理學知識。(1)人際認知是人際交往的起點和基礎,不論那個部分的認知都非常重要。認知的偏差,會引起交往的不順。大學生應該掌握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愉快地接受自我和他人的方法,正確判斷交往目的和意義的方法等。(2)人際情緒控制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克服消極的情緒,順利地進行交往。大學生應該掌握正確判斷自我和他人情緒狀態的方法,恰當表達自我情緒的方法,有效控制自我情緒的方法以及有效影響他人情緒的方法等。(3)人際溝通是指加強交往雙方的了解,有效地化解沖突。大學生人際溝通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平等、尊重、信任、寬容、真誠、共識、贊賞等。

      二是人際交往禮儀知識。禮儀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行為規范與準則。大學生學習的禮儀知識應包括:(1)禮儀的基本理論,主要有禮儀的概念、特征、原則、種類、作用等;(2)禮儀的具體規范,主要有飲食起居、服飾打扮、言談舉止等個人禮儀規范,往來問候、通信聯絡、長幼稱謂等家庭禮儀規范,師生同學、課堂課余、入學離校、文體活動等學校禮儀規范,以及購物、進餐、住宿、娛樂、出行等公共場所禮儀規范。

      2.通過指導咨詢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

      指導咨詢可以采取團體和個體兩種方式。團體咨詢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培養人的信任感和歸屬感。現在很多高校都積極開展團體咨詢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學們對此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個別咨詢是指咨詢者與求詢者一對一的咨詢活動,是大學心理咨詢最常用的形式。

      3.通過社團活動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技能

      大學生中的社團組織種類很多,為大學生豐富業余生活,增長才干提供了場所和機會,特別有幫助大學生提供了場所和機會,特別有幫助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為大學生今后步人社會奠定了基礎。要真正使社團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有所幫助,對于社團活動的指導,主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1)注意團體目標的設定,將目標與成員的利益相聯系,成員就會把實現目標看成是滿足個人需要的主要途徑;(2)積極倡導團結友愛、樂于助人的社團群體氛圍;(3)發揮社團核心人物的積極作用,信任他們,多給機會,充分鍛煉和挖掘他們潛在的人際交往能力,帶領成員主動與學校的正式群體及其他社團密切關系,共同開展活動,繁榮校園文化。

      總之,大學生只要加強交往的實際鍛煉,掌握交往的技巧,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會形成。

      參考文獻

      [1]王瑤.小組輔導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4(5):27.

      交往禮儀最重要的原則范文第5篇

      眾所周知,禮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而送禮,作為交際禮儀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因文化差異,各國對禮儀的理解各有差異,送禮的習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隨著中國和西方國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因此,本文從“送禮”這一社會現象入手,具體比較中西方有關送禮的習俗,禁忌和對禮儀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層文化根源,從而進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禮儀概述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仁、儀、禮、智、信”,其中“禮”是中國儒家思想最經典、最輝煌的一頁。它的影響深遠,至今還倍受人們的推崇。隨之送禮也就成了最能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所以中國自古就有“禮尚往來”, “來而不往,非禮也”,“禮多人不怪”的說法。而西方社會,作為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同樣在很大程度上表現著人類對禮儀的追求及其演進的歷史。

      禮儀,作為人際交流的基本原則和工具,在日常交際中它 “協調著人際之間的關系, 規范著人們日常的行為, 影響著各色人等的社會文化心理, 從而使人類社會規律化、有序化地運轉。”縱觀全球,各國皆有送禮的習俗,但“禮多人不怪”這一傳統觀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將面臨更多挑戰,所以以下將就中西方送禮中所體現的禮儀差異進行對比研究。

      三、對比分析

      (一)送禮的場合。

      在中國,送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過節,日常親朋,鄰里間走動,托人辦事或答謝等,禮物都會被派上用場,而送禮的場合也是名目繁多。從小孩滿月、百日、周歲; 長輩或老年人,甚至年輕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喪、嫁、娶諸類重大活動和喬遷,開張慶賀等,應邀的親朋好友自然要送禮。

      相對而言,西方國家的日常送禮就沒那么頻繁,但在親朋好友生日、訂婚、結婚周年紀念日、喬遷、告別,大學畢業以及圣誕節等重要日子,或應邀到他人家中拜訪時通常也會帶些禮物。

      (二)禮物的選擇。

      中國人在選擇禮物時很重視禮物的價值,認為禮物越貴重就越尊重對方,其表達的感情也就越真摯, 所以贈送禮品時一般都會考慮到具體的對象和場合。而在生日,喬遷和日常的婚、喪、嫁、娶中,送錢則較為普遍,這在西方是非常少見的。但中國人不太注重禮物的包裝,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包裝也給予了更多關注。

      西方國家在禮品的選擇方面沒有太多講究,他們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貴重的禮物,因為這可能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禮輕情意重”,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贈送禮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禮物的價格。一束鮮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塊手表,一些房間的裝飾物,紀念品,自制的手工藝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禮物。但西方人比較注重禮物的包裝,無論買來或自制的禮物一般都要經過精心的包裝。

      四、中西禮儀差異的文化根源

      禮儀在其歷史演繹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帶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際中不同的習俗和禁忌本質上都有其深層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這些禮儀差異前應對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一)集體主義 VS. 個人主義。

      根據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價值維度之一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維度來看,中國文化屬于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而西方文化則屬于個人主義文化。

      在集體主義的文化背景下,中國人群體觀念較強,對群體有依賴性,認為每個人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復雜的群體網絡中的一分子。因此,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重視處理人際關系,力圖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中國人重“禮”,崇尚“禮尚往來”,希望通過互贈禮物的方式維系或加深與他人的關系往來和情感聯結, 從而得到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

      而西方最為推崇的卻是個人的獨立和自主,尊重個人權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們認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個人,相對獨立于集體,對集體的依賴性較小,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實現放在群體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體關系,所以送禮的場合相對于中國也少得多。

      (二)面子觀。

      說到“面子”,Larry曾定義過“面子是每個社會成員希望擁有的個人自我形象” 在中國,“面子”是構成人際關系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盡量避免“丟臉”,要“給面子”、“顧全面子”。因此中國人在選擇禮物時很重視禮物的價值,認為如果送的禮物太便宜了不但丟了自己的面子,還得罪了別人。

      在西方,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個體本身,人際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送禮更多表達的是對對方的喜愛和肯定,并不十分關乎禮物的價格和雙方的面子。

      五、結論

      總之,“送禮”這一日常交際中隨處可見的社會習俗,是生活中人際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與送禮相關的習俗和禁忌本質上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禮儀文化和價值觀念體系。隨著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理解這些深層文化的本質和特征有助于雙方加強溝通與認識,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誤解和沖突。

      參考文獻:

      [1]舒安娜.交際禮儀的產生及其歷史演變[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26.

      [2]王愛英.中西交際差異對禮儀的影響[J].公關世界,2006,(7):54.

      [3]劉甜甜.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看各國送禮習俗的差異[J].時代,2008,(4):47-48.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久久久青草青青亚洲国产免观|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A|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蜜芽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久青草青青国产亚洲免观 | 日韩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亚洲| 亚洲国产夜色在线观看| 美腿丝袜亚洲综合| 好看的电影网站亚洲一区|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jizzjizz在线播放久|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