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氣象災害與防治

      氣象災害與防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象災害與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氣象災害與防治

      氣象災害與防治范文第1篇

      關鍵詞:應用氣象;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社會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508001

      “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推動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中央一號文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多年建設“廣覆蓋、普適性”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基礎上,江門轉型升級氣象為農服務,以周郡村為試點,局村合作,將氣象災害防御深度融入農村社會綜合治理體系,切實提升村莊應對風險能力和氣象服務品質,村民滿意。總結借鑒試點經驗,對于基層氣象部門適應改革發展新常態,探索新途徑,履行社會管理職能,推進平安和諧村莊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

      1 立足鄉情,明確防災目標

      1.1 村莊概況及防災基礎

      周郡隸屬江門市蓬江區,是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村”、省級衛生村、生態示范村和江門市標兵文明村,有6條自然村共20個村民小組,常?。v)人口近萬人[1]。原屬糧食水稻區,以豐產田、基塘農業、種植養殖加工一體化而聞名。現屬魚塘區和經濟作物區,發展“三高”農業和鄉村工業,走強村富民之路。有已征地未開發的100多hm2魚塘和耕地,“農商工學醫”自成一體,有貿易市場和大量店鋪、有100hm2海灘圍工業小區和80多家廠房等。2014年全村工農業產值1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2萬元/a[1]。村組經濟實力強,城鄉一體化程度高。

      周郡地處珠三角西南部的西江河網區,屬廣東十大堤圍江新聯圍的天河圍系,田沃物豐,水風旱多發。城鎮化后,周郡因魚塘日漸填埋、難以調蓄,依然是敏感脆弱的承災體。村民重視防災,將電動排澇泵站建在魚塘區,總裝機容量為350kw,排澇流量共6.7m3/s。排澇標準按10a一遇24h暴雨所產生的徑流量1d排干[2]。該工程措施有灌溉、防洪、排澇、供水等多種功能。

      1.2 主要災害風險分析

      1.2.1 城鎮化后旱澇

      周郡集水面積5.5km2,主要靠3km長的排洪水道排入天沙河。地勢低洼,地面硬底化面積大,每逢強降雨,村內多積澇。小時累積雨量70mm的降雨,30min內足已使村莊地面積水超過40mm,房屋受淹,交通阻斷、村民焦慮,村干救災,水患成為困擾周郡的一大難題。秋冬春三季,又因魚塘調蓄漸弱而干旱,影響農業生產。

      1.2.2 水產養殖風險

      苗種、水質、天氣是水產養殖的三大因素[3]。村民在100多hm2魚塘里養殖了經濟附加值高的對蝦和白鱔,需根據生物品種適溫和天氣變化,控制水溫、水質、

      鹽度和投飼,需處理環境因子突變引發的應激性游塘;暴雨或內澇時,還需檢查進排水口及攔逃設備,以防魚塘漫頂、蝦鱔游走。

      1.2.3 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

      周郡依山傍水,廠房多、人口密集,易受暴雨、冰雹、雷電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影響;學校沿山而建,山勢傾斜,“龍舟水”降雨集中期和臺風暴雨期間,易使土壤含水量飽和,誘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需校內千余名師生重點防范。全村800多名老人、殘障和低保人員等弱勢群體[4],易受高溫寒害等極端天氣影響。

      2 找準切入點,推進試點建設

      針對特定目標的氣象災害風險,氣象局與村委會加強合作,著眼于風險預報預警服務和防災非工程措施,著重解決了村民最關注的內澇和公眾預警服務等關鍵性問題,找準了試點建設的最佳切入點。

      2.1 預警預排,防治洪澇

      依村而過的濱江大道地勢偏高,下水道排水設計對周郡排澇影響大,受地權產權和人力財力限制,較長年限內難以實施整改工程。因此,治澇須在非工程措施上下功夫。周郡村增建了電排設施,強排雨洪入天沙河;排查易澇“黑點”及成因,清挖主河沖河床淤泥,整改流通量[1];定期檢查泵站,潛查水下設施隱患和清障,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年檢歲修;主汛期加強巡查,疏浚清淤,使水道符合排灌標準。氣象局把周郡村干部和排澇站負責人納入應急決策服務短信平臺,加強氣象預警短信服務。村干部在收到強降水等天氣預警信息和鎮政府指示的第一時間,立即落實應急值班,預排水道,提高過流能力;強降雨集中期,雨勢迅急積水過深,或雷電影響跳閘停電, 泵站無法抽排時,則報請鎮政府協調,調用機動水泵、消防車對重點地段抽水作業。實踐證明,這種重預警、抓預排、善應急、解難題的措施,是讓群眾得到實惠、促進村莊和諧的智慧。

      2.2 公共預警,全村受益

      考慮村莊人口集聚,氣象局對周郡學校門口的大型顯示屏進行了技術改裝,實現了數據自動傳輸,365d每天不間斷播放“三天預報”、“天氣實況”等本地氣象信息,廣受師生、村民歡迎。校門顯示屏位于村干道和中心區最顯眼的位置,人流量最大,是播發預警信息的最佳場所。長效的無償公益,增強了村民主動防災的意識,提升了村委會組織防災的效果,擴大了氣象影響力。

      3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形成本土化的風險管理常態機制

      牽住風險防范的“牛鼻子”,并固化防災長效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和社會影響。為此,氣象局向周郡推薦全國先進農村社區的經驗和素材,加強與民政局溝通,推動周郡以創建全國綜合防災減災示范社區為契機,結合農村網格化管理,完善了氣象應急組織、經費保障、應急預案、風險評估和災情檔案管理,發揮好村民自治機構、農村社會組織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構建村企聯防、全民參與的群防群治網絡,形成了功能齊全、反應靈敏、平戰結合、專群結合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機制,實現了應急管理向風險管理的轉變。

      3.1 應急組織縱向到底

      按“一專多能、一隊多用”原則抓好應急隊伍建設。村委會專門設有治保會,專職承擔應急保障工作。各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小組組長任信息員,上傳下達防災信息和組織應急處置等。村委會書記擔任村級應急信息聯絡員、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人。目前,周郡村委會防災應急管理隊伍有13人,義工隊伍21人,每逢重大災害天氣,都能迅速響應、搶險救災。2014年臺風“威爾遜”、“海鷗”影響期間,周郡村委干部和防災應急管理隊伍20多人24h輪流值守,井然有序[4]。

      3.2 制度完善經費到位

      制定了涵括洪水、臺風、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村級應急預案。重點突出暴雨、臺風應急處置,形成了主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惡劣天氣預警時,采取“戶看戶、人盯人”的方式,通知到每村每戶;應急臨時庇護場所根據預警信息有序開閉。村委會斥資興建了3層高的治保會大樓,加強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在應急防災人員、技術裝備保障、辦公場所、物資保障、通訊條件等方面給予支持和補助,發放信息員的固定月補貼。

      3.3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組織開展了周郡災害綜合風險排查,形成了災害風險隱患清單、災害脆弱人群清單、災害脆弱住房清單等,擬制了災害風險地圖,標示危害類型、強度、風險點或風險區的時空分布及名稱等。根據村內公園、球場、學校、醫院和企業的分布情況,按照就近疏散安置的原則,制作了周郡村應急避難場所分布圖,方便村民合理選擇避險場所[4]。

      3.4 加強氣象災情檔案管理

      周郡村委會已通過江門市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范村的考核驗收,檔案工作基礎好,氣象災害資料數據可追溯至上世紀中葉?,F依照全國氣象災害收集上報的規定,規范了災害記錄檔案管理。根據歷年災情記錄,研判本村的主要致災指標,確定防御重點部分,設置安全標志;重視整改防災基礎設施,定期巡查并建巡查記錄,為排查災害隱患提供依據。

      3.5 防災教育細分人群

      倡導“自救互救、互助互濟”的救災方針,針對不同年齡、身份的群體,分類組織防災教育,有利于防災優勢互補。周郡學校每周開展安全教育,每學期有安全疏散演練;幼兒、老人和殘障人士分別由幼兒園、老年人服務中心、殘疾人服務中心提供指引和幫助,經驗豐富的老人在防災中發揮智慧性的余熱。本村青年和46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由轄內各民資、外資企業和法人單位依法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培訓;村委干部和治保會隊員重點學習宣傳各類防災應急法律法規和防災救災、保險等常識;氣象部門針對農村信息相對滯后的現狀,適時為村民自治機構、農村社會組織和村內企業提供氣象法規文本、防災安全資訊、氣象報刊等,向種養農戶推薦天氣自助查詢方式等?,F在,村民的風險意識更濃厚,企業、集市隨處可見安全標識;50%的村居、民房都安裝了防雷設施等。

      4 村民對試點建設的評價和期待

      經過調查和訪談,周郡村民對“氣象入村”公共服務,普遍持贊賞和歡迎的態度,認為氣象為農服務有成效。學校希望開展“特色學校氣象科普”活動,培養學生高度的防災意識;村民、商戶期待更多生動的防災知識宣傳和更準確長效的天氣趨勢預報;種養大戶希望能接收到長效詳細的手機氣象短信服務,以科學減少農藥、化肥用量,節約灌溉用水、提高產量,旱時能人工增雨;村干部希望更多地了解防災政策法規和先進的防災措施,發揮骨干力量。這些期待,正是基層氣象防災工作的內生動力與源泉。

      5 體會與思考

      5.1 試點應有綜合示范意義

      1958年7月3日,霄衣旰食、人格光輝的總理到周郡視察并題詞“沖天干勁周郡社,英雄人物數今朝”,可見周郡作為“最早版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意義。他視察、聽課的周郡學校,如今是九年制學校和區級愛國主義德育基地。因有這段珍貴的歷史記憶,周郡村在“三農”發展、社會服務、文化傳承教育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一直是江門市新農村的先進典型,現要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江生態村莊。選其為試點,公共服務發展潛力大,示范性更強。

      5.2 農村災害防御要“大道至簡”

      要充分考慮農村受眾因素,做到預案手冊簡明實用,防災科普喜聞樂見,預報預警精細化。預案、操作手冊和氣象防災明白卡,要簡明易記,使現有的應急資源找得到、調得動、用得好;防災科普“進村入戶、進學校上課堂”,應生動有趣,可結合農村書屋、特色學?;顒娱_展科普,或與村委治保會、社會組織合作培訓,提高村民自救能力和科普傳播效果;預報預警信息傳播越廣,意味著越多的人在檢驗和應用預報產品。氣象產品越精準實用,防災效果越好,美譽度越高。

      5.4 全面融入、參與發展

      借助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已有的防災救災應急組織和制度,突出功能互補,添加監測預報預警、跟蹤服務、災情直報和風險評估等氣象元素,提供準確及時的預報預警產品,指引民眾正確使用氣象信息和村委會增置必要防災設備設施,強化風險管理,是村集體最易接受的融入發展模式;突破行政壁壘,融入“大農業”、“大民政”,實現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平臺與農村信息直通車、農村社區綜合公共服務平臺、“村村通戶戶通”農村廣播電視通信工程等公共服務系統的對接,形成為農服務科技創新鏈,讓防災機構、人力、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是解決氣象服務有限供給能力與無限需求之間矛盾的最佳途徑。

      6 結論

      氣象災害防御融入農村社會綜合治理體系,必須抓住幾個關鍵點:以群眾滿意為目標,解決目標服務對象的實際問題,而不是追求大一統的服務模式;清楚農村發展定位,氣象服務的發力方向要與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保持一致;探索協同服務模式,共享社會資源,不要局限于單一的氣象主體思維;突出村集體組織、企業、村民的防災主體作用,尊重鄉土知識和群眾技能[5],建立伙伴關系;充分考慮農村社區側重社會綜合治理和生活共同體建設的特性,堅持廣覆蓋的普適與微觀主體的針對并重,提高氣象服務品質;借助社區網格化管理成果和社會救助信息共享平臺數據,分析農村自治組織的經濟基礎和防災需求,尊重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讓氣象在服務農村改革發展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鄧國佑,盧有協.打造富裕文明和諧新周郡[J],周郡刊物.

      [2]百度文庫-專業資料-工程科技-電力水利.排澇流量計算/江門市發展和改革局[EB].關于蓬江區棠下鎮大嶺美電排站重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2013.

      [3]林瑞強.養蝦與養水[Z].中國水產頻道,2011.

      [4]周藹嬈,李榮滿.周郡村委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周郡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及應急認證工作方案[Z].

      氣象災害與防治范文第2篇

      鄉位于政和縣中部鷲峰山脈西側,東鄰澄源鄉,南界鎮前鎮,西與星溪鄉毗鄰,北鄰嶺腰鄉,西北同鐵山鎮交界。全鄉土地面積153平方公里,轄10個村(場),75個村民小組,共3792戶,約1.4萬人口。全境地勢東高西低,多為丘陵地貌,海拔380—1100米,是政和縣發生自然災害頻繁的鄉鎮之一,現存在新舊地質災害隱患點6處,按危害程度分級:重大級2處,分別是稠嶺村村部和湖屯村大禹坑;較大級4處,分別是下坪村里樓自然村、鄉茶場下場、洋屯村葛后和溪頭村黃龍溪7-10號屋后。為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真正做到措施到位、防范在先,按要求抓好工作落實?,F根據省、市、縣有關精神,結合我鄉實際,制定本預案。

      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

      1、成員組成

      2、主要職責

      (1)召開相關會議,部署、組織、領導、指揮和協調地質災害防治的應急工作;

      (2)若受災,第一時間了解災情,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并開展相關救災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下設辦公室,由祝鋒同志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地點設在國土資源所,電話:0599-3290731。

      二、地災隱患點情況一覽表

      新增的高陡邊坡:各村(場)對轄區內的高陡邊坡在長降雨、強臺風來襲等極端天氣下要加強監測、巡邏,如發現險情要在第一時間內撤離相關人員。

      三、相關單位部門人員應急行動

      1、掛點領導、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職責:

      (1)掛點領導在逢臺風、暴雨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期間,要組織和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深入掛點村(場),通過廣播、入戶、召開會議等方式進行地災預防的宣傳和部署;

      (2)提前進行調查摸底,關鍵時期做好轉移防范工作,及時、妥善安排地質災害危險區的群眾撤離和轉移,并妥善安排好生活;

      氣象災害與防治范文第3篇

      部分專家認為,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污染物是造成霾的根本原因,霾的本質是污染,與自然災害有著本質區別。甚至有專家提出,將霾列為氣象災害,會造成污染者可以“依法脫責”等問題,導致法律適用的混亂。

      氣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則認為,霾雖是天氣現象,但其造成的危害已可定義為氣象災害的一種。他表示,霾的發生、發展既有自然因素(適宜的氣象條件),也有人為的影響(污染物),自然因素是內因,人為影響是外因,內因和外因相互影響、互為作用,人為影響加劇了霾的危害與影響,使其形成重污染天氣。霾是一種天氣現象,自古就有,氣象部門一直承擔著監測、預報、預警職責。工業革命前,影響霾的氣溶膠粒子主要是土壤、沙塵、火山灰、巖石、海鹽等自然粒子和各種燃燒灰燼物質?,F階段,霾是復雜的氣象條件加人為污染造成的。

      徐祥德告訴我們,氣象災害由氣象因素、孕災環境、承災體三方面構成。氣象因素如霧霾等是災害的觸發因素,孕災環境主要指經緯度、地形地貌等,承災體主要指人和人造設施,三者共同作用才構成氣象災害。風雨、雪霜、霧霾等天氣現象不能等同于氣象災害本身。

      徐祥德認為,《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依據《氣象法》和國務院制定出臺的《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的有關規定,將氣象災害種類定為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和霾等造成人身財產、社會功能、生態環境等損害的嚴重事件,是科學合理的。

      霾作為一種天氣現象、氣象災害,有其歷史淵源,并得到國際氣象部門及我國法律政策的認可。從歷史上來看,我國氣象文獻類書籍都有對霾觀測、預報的記載,如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出版的《測候須知》(1929年)、《氣象測推》(1947年)、《氣象觀測暫行規范》(1954年)等文獻中都對霾的定義和標準等進行了記載。從國際上來看,世界氣象組織(WMO)及各國和地區的氣象機構都將霾列入天氣現象。從法律政策上來看,國務院《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第二十二條中對大霧、霾等提出了明確的防御或防止措施。

      不少人擔心,將霾列入氣象災害是否會出現《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與《大氣污染防治法》有關條款內容不一致的情況。徐祥德認為,兩者之間既不矛盾,也不沖突。霾與重污染天氣既有內在的必然聯系,也有外在的實質性差別,不能簡單地混為一談。

      當前“重污染天氣”是霾的特例或者人為影響加劇的結果。在具備霾產生的氣象條件下,大氣污染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人為影響已轉化為主要因素,這時突出強調的是污染,是對大氣環境、空氣質量和人民健康造成的嚴重影響。這也是《大氣污染防治法》重點規范的內容。

      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小娟表示,北京的立法意圖是為了強化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健全本市防災減災體系,提升應急處置和城市治理能力。將霾列入氣象災害范疇,不改變“政府統籌、部門各負其責”現有治理的工作格局。

      中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薛剛凌表示,《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從氣象部門做好霾的監測、預報、預警工作予以規范,提供科學支撐,并未突破《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環境法律法規規定的部門職責。她認為,《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細化了各部門職責,將環保、氣象部門以往分工合作機制上升為地方性法規予以固化,有利于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氣象災害與防治范文第4篇

      我省地處長江上游,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差異大,生態環境脆弱,災害頻繁,是氣象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干旱、暴雨(雪)、寒潮、大風、高溫熱浪、低溫凍害、雷電、冰雹、大霧、連陰雨等災害時常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洪澇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次生衍生災害也十分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和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近年來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為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和應對工作,最大程度減輕氣象災害損失,確保社會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20**〕49號),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貫徹意見。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全面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制訂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傳播、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指揮協調機制。各級氣象部門要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氣象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和氣象災害信息傳播服務系統建設,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將氣象、水利、農業、林業、國土資源、民航、交通和地震等部門的氣象觀測站點納入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絡總體布局,建立氣象觀測數據的實時共享機制,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和公共信息平臺,提高信息的綜合處理和應用能力。在國家氣象觀測站網的基礎上,結合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需要,在**平原、**、**北等城市群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農牧區、重要生態保護區、主要江河流域建設區域氣象觀測站網;完善氣象衛星應用業務系統建設;完成新一代天氣雷達站網建設和應用系統開發;建立移動氣象監測服務系統;構建雷電、大氣成分、土壤濕度、水汽、酸雨和能見度等專業觀測網,形成空基、天基和地基相結合,固定站網與移動觀測相補充,常規要素觀測與特種氣象觀測相配合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體系,提高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

      (二)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氣象部門要完善省市縣三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成災害性天氣中短期預警預報、突發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警預報系統。改進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加強數值預報產品應用,改進鄉鎮天氣預報、專業氣象預警預報和旱澇氣候趨勢預測系統,提高預測預報準確率。重點加雨、寒潮、大霧等災害性或高影響天氣的精細化預報和冰雹、雷電、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建設分災種氣象預報業務系統,努力實現預警預報的定時、定點和定量,提高災害性、關鍵性和轉折性天氣的預警預報能力。

      (三)強化氣象災害信息的與傳播。依托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加快與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系統相配套的省級子系統建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增加信息內容,建設針對不同群體的接收子系統。進一步豐富氣象影視信息,提高氣象影視節目的制作水平,加快中國氣象頻道落地和本地氣象信息的插播。建立衛星廣播預警系統與接收系統。

      切實發揮公共媒體和公共通信網絡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氣象部門要加強對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監管,確保信息的合法性和及時性。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公共媒體要確保重大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在顯著位置、第一時間傳播。通信部門要確保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傳輸暢通。

      各級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人口密集區、重點保護區和邊遠山區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接收和傳播工作。要充分利用城鎮、學校、醫院、機場、港口、車站、高速公路、旅游景點、大型工礦、體育場館等場所的電子顯示裝置、廣播、警報器等接收和傳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開展農村氣象災害應急預警信息傳輸示范工程建設,提高偏遠地區預警信息傳播能力。加強**農經網建設,通過信息進村入戶擴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面。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氣象短信平臺,充分發揮氣象短信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基層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學校、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要確保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并及時傳播到所轄單位和區域。

      三、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建立健全氣象災害應急機制。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指揮機構,制訂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規范主要氣象災種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形成各司其職、協同配合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機制。各有關部門要結合本部門、本行業的實際完善與氣象災害應急相適應的應急預案。氣象部門要針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制訂和完善相應的氣象保障服務應急預案。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區和邊遠山區的氣象災害預案演練。

      (二)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體系。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服務體系,加強省、市、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建設。建立省級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基地,建設市(州)、縣(市、區)標準化地面作業點,繼續提高作業裝備水平。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的作用,積極開展抗旱、防雹、森林草原滅火、應對突發環境污染等的應急性作業。積極開展增加河流流量、水庫蓄水、降低森林火險等級等的資源性作業。

      (三)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組織建立旱澇、雷電、冰雹和高溫熱浪等氣象災害防范和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組織建立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隊伍;組織建立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隊伍;組織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通過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提高隊伍的組織化程度;通過培訓和演練等多種方式提高隊伍素質;通過提升裝備水平提高隊伍的防范和應對能力。充分發揮4支隊伍的作用,確保氣象災害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傳播,確保社會公眾有組織地防災避險,確保社會公眾有序地開展災后重建。

      (四)增強對氣象災害的抗災救災能力。建立和落實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制,做到思想到位、職責到位、指揮到位、措施到位。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及時分析對本地區、本行業的影響,并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全力做好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工作,尤其要做好干旱、暴雨、大中城市內澇、川西高原雪災以及由氣象因素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的防范和應對工作。進一步落實與部隊的協作機制,充分發揮人民和武警部隊的突擊隊作用。各級人民政府要組織、安排、實施好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保險監管機構要依法做好災區有關保險理賠和給付的監管,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一)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h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普查標準和工作規范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工作,調查收集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及致災因素等,建立氣象災害數據庫。氣象部門要建立氣象災害影響評估系統,開展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工作,確定氣象災害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為防災減災提供支撐。有關部門要做好氣象災害隱患的排查工作,深入查找防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防災減災組織體系、搶險隊伍存在的薄弱環節,特別要加強對大中型水庫、學校、醫院、敬老院及其他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隱患排查,存在的問題應及時整改。

      (二)強化氣象災害防御基礎。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工程建設。強化防御高溫、干旱、暴雨、冰雹、雷電、大風等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防御能力。重點建設和完善江河堤壩、大中型水庫、城市排水設施、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切實抓好病險水庫、堤防重要險段的除險加固;切實抓好建(構)筑物、設施和場所的防雷裝置建設,落實好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制度,建設和維護好重點行業、公共場所、易燃易爆場所和人群密集場所防雷設施。強化定期巡查檢測制度,有效發揮工程設施的防災抗災作用,避免或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切實加強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在城鄉規劃、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大中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立項前要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的影響。各級人民政府要組織開展氣候變化對農業、水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等影響的趨利避害對策研究,加強氣候變化應對的宣傳工作,提高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

      (四)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h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組織氣象等部門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和區域、流域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及農業、林業、水利、交通、旅游等發展規劃時,應統籌考慮防御氣象災害的需求。

      五、加強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建設

      (一)落實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制。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切實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責任制和應急處置責任制。完善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范和應對氣象災害工作格局。

      (二)加強氣象災害會商和部門聯動。建立健全各級人民政府的自然災害趨勢會商制度,建立和完善氣象、農業、水利、林業、國土資源、環保、民政、衛生、教育、交通、建設、旅游和安全監管等部門的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省、市、縣三級應急信息共享平臺,形成防災減災工作合力。各級氣象部門要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預報信息,同時通報有關部門并為應急工作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三)加強防御氣象災害的科技支撐能力建設??萍疾块T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氣象預測預報水平為核心,支持相關部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測預報和防御技術等重大科技項目攻關,不斷增強氣象災害防御的科技支撐能力。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我省水資源、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的研究,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四)加大氣象防災減災投入力度。氣象災害防御應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同步實施。要發揮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加大投入力度,促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和應急指揮體系的建設,組織實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等重大項目建設,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氣象災害與防治范文第5篇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009(2011)05-0154-01

      基金項目: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科研專項基金。

      陜西省是農業大省,各種農業災害的頻繁發生,但是農業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農業生產的豐欠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氣候條件的優劣,故有“氣候農業”之說。因此,由于氣象災害多發,農業生產損失巨大,嚴重地制約了全省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迫切需要建立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提供切實可行的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措施。目前,我省已有不少學者開展了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和調控,進行了農業氣象災害的分析,并開始農業氣象災害形成機理研究,但針對農業生產一線的實用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鮮有報道,尤其是突發災害性天氣的快速服務問題亟待解決。同時電視、廣播、手機、互聯網等媒體逐步在廣大農民中普及,為實時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提供了可能。

      一、運用GIS預警農業氣象災害的必要性

      農業氣象災害是一種自然災害,一般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導致農業顯著減產的不利天氣或氣候條件的總稱,包括水災、旱災、干熱風、低溫冷害、臺風、冰雹及連陰雨等。我省屬于黃河中上游和長江上游,地處我國東南濕潤地區到西北干旱地區的過渡帶,地形南北狹長,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于受復雜地形的影響,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地跨中溫、暖溫、北亞熱三個氣候帶,和干旱、半干旱、半濕潤、濕潤四個水分區。陜北黃土高原屬溫帶半干旱地區,年平均氣溫較低。關中地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秋季陰雨連綿,夏季炎熱多雨,間有“伏旱”,每年夏天都會出現超高溫天氣。陜南地區年平均氣溫較高,屬北亞熱帶氣候,冬天較暖,夏秋兩季多連陰雨甚至大暴雨,每年的十月份以后降水速減[1]。

      GIS(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對地球空間數據進行采集、存儲、檢索、建模、分析和表示的計算機系統,不僅可以管理以數字、文字為主的屬性信息,而且可以管理以圖形圖像為主的空間信息。地理信息系統為解決農業氣象災害研究中數據空間分辨率低的缺點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平臺和方法。因此,GIS在農業氣象災害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

      二、基于GIS支持下陜西省農業氣象災害系統設計與開發

      1、系統目標。陜西省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的總設計目標是:以標準農業氣象數據庫建設為基礎,以GIS基本平臺和衛星遙感為技術手段,為陜西省農民提供農業氣象信息服務。主要目標:設計開發統一、規范的數據庫與其管理軟件;

      2、系統功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子系統是整個系統信息產品的集成、平臺,主要實現對系統生成的各種農業氣象業務產品的集成加工、檢索查詢,以GIS為平臺的圖形圖像顯示,以及各種產品的網絡等,其功能模塊包括以下幾個功能模塊。

      1)數據信息查詢輸出。通過系統可查詢、輸出陜西省各市縣區農業氣象災害和降水量數據,并可遠程下載。氣象災害數據包括從1990―2010年陜西省各市縣區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時間、地點、種類、傷亡人數和農業經濟損失情況以及農業氣象災害易發區分布區域圖、農業氣象災害防治規劃等。降水量數據包括陜西省各市縣區氣象站從1990―2010年以來逐年、逐月、逐日降水量資料。系統可提供前期任意時段累積降水量,經授權后用戶可下載。

      2)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將陜西省各市縣區農業氣象災害資料與影響因素進行相關分析,建立與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有關的地理環境、氣象、地形分布、水文信息等數據庫,建立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模型進行定量計算,生成農業氣象災害區劃圖。在此基礎上,統計分析農業氣象災害與降雨的相關性,確定臨界降雨指標[2]。

      3)農業氣象災害信息。陜西省農業氣象災害信息平臺,可將預報預警信息及時通過手機、電子顯示屏、電視以及網站等媒體對外。多渠道的信息,為通訊不發達和人口疏散的農村提供了及時、安全的預警信息手段,解決了偏遠地區預警信息迅速傳播為題,擴大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公眾覆蓋面,也為一切自然災害預警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渠道,是現階段行之有效的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手段,填補了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的空白。

      三、結語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亚洲一区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色偷偷亚洲男人天堂| 豆国产96在线|亚洲|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亚洲av永久无码|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自偷自拍另类视|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朝桐光亚洲专区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成在人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亚洲成_人网站图片| 亚洲欧美第一成人网站7777|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67pao强力打造67194在线午夜亚洲|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mv|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av再在线观看|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