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脊椎側彎的治療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胸腰椎;不穩定骨折;前后路手術;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68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168-01
1983年Denis提出了三柱分類概念,提出脊柱的穩定性有賴于中柱的完整,而并非決定于后方韌帶復合結構。三主分類將脊柱分為前、中、后三柱。凡是中柱損傷的患者都屬于不穩定性骨折[2]。自此脊椎骨折的手術技術和治療方法有了大幅的改善,我國在近幾年的醫學發展中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我院在2010年7月到2012年5月一共接治了5例胸腰椎不穩定骨折的患者,對他們進行了I期前后路手術,通過對術后療效的觀察,5名患者均恢復良好。
1方法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是高空墜傷、交通事故等原因導致的。5例患者在手術前呈現的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分別是A、A、B、B、B級。
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先從患者的脊椎后路切開,使用Luque棒將脊椎固定和復位,然后進行側前方的減壓,將已經斷裂的椎骨及軟骨取出,露出骨面。選取同側的髂骨,將其處理成骨塊,注入髂骨使之融合。手術中根據患者脊椎骨的損傷情況,分別使用普通的“L”形鋼板和“Z-plate”鋼板進行固定。在手術結束后要放入引流管,檢查患者是否感染,對有常規性感染的進行治療。手術時間在6~7小時左右,患者出血量每人1800~2000ml之間,為患者輸血每人1000~1500ml。
2結果
患者在我院住院的平均時間為35天,我院對術后的患者進行了為期1年到18個月的隨訪,患者的髂骨植入處均融合良好,固定處穩定,沒有松動的跡象,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分別達到D、D、D、E、E級。
3討論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的科技技術也隨之提高。在醫學領域里,由于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和核磁共振技術的應用,人們開始發現,因脊椎骨折所帶來的神經壓迫是在硬脊膜的側前方。通過對患者的臨床察看,以往的只有后路利用Luque棒將脊柱復位及固定的方法,難以將移位的椎骨良好復位,容易導致神經的二次損傷,進行二次手術。根據Denis提出的三柱分類概念,脊柱是否穩定,取決于中柱是否完整,而骨折導致中柱斷裂就是不穩定性骨折。對于這種患者的手術應盡量的提早進行,消除骨折的椎體對于神經的壓迫,盡最大可能恢復骨折處脊柱的正常排列,并用Luque棒對脊柱進行固定處理,使復位效果達到最好。運用前后路聯合的固定方式,在縱向抗壓、后伸抗彎、側彎抗彎及抗旋轉方面,都要比單獨使用后路或前路固定的療效好[3]。在臨床病癥的治療過程中不難看出,單獨使用后路固定脊柱使其復位的方法,其療效要取決于損傷脊椎的前韌帶的完整性。如果前韌帶損壞,則當弓根釘被撐開時,沒辦法讓損傷的椎體達到預期的復原效果,而且嚴重時,會使損傷的椎體發生脫臼或旋轉移位的現象,打亂了損傷脊椎周圍其他椎體的排列順序,在復位以后容易在損傷椎體留下一部分類似“臺階”的痕跡,導致硬脊膜受到前方帶來的壓力,這樣,手術就達不到預期的療效了。然而,前后路聯合手術就避免了這一弊端,在手術中,后路手術是運用Luque棒固定損傷的脊椎,這時,脊椎復位不單單只是借助于前韌帶的彈性,而是在后柱的輔助下,借助于被擰緊的鋼絲的拉力,使損傷的脊椎逐步的復位,并且使周圍的脊柱恢復正常的排列順序,然后再進行前方的減壓,將硬脊膜處殘留的小碎骨去除,消除來自前硬脊膜所帶來的壓力,使植入的髂骨得以固定,增加穩定性。本次觀察的5例患者均屬于是不穩定性骨折,如果單獨使用后路手術,不但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帶來的壓力,還會增加對損傷脊柱后柱的損傷,導致損傷脊柱穩定性進一步下降;而前后路聯合手術就可以幫助這5例患者消除這一弊端,使得患者的損傷脊柱中的小碎骨完全被去除,而且還能使損傷脊柱得到前后兩個方向的固定,最大可能的加大了損傷脊柱穩定性。
4結語
根據5例患者的臨場觀察和術后隨訪,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胸腰椎不穩定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已經不能只采取單純的后路固定脊柱方法,因為這樣不僅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帶來的壓力,還會增加對損傷脊柱后柱的損傷。應該采用前后路聯合手術的方法,因為這樣會使損傷脊椎受到前后兩個方向的固定,起到了良好的脊椎復位效果,而且還可以較好的減小損傷脊椎對于神經的壓迫,恢復脊椎的正常排列順序,增加脊柱的穩定性,使得患者的損傷脊柱最大可能恢復到最好狀態。
參考文獻
[1]霍,溫樹正,郭文通.前路減壓Kanada裝置內固定治療胸腰椎段爆裂型骨折[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8:7(3):123~124
【中圖分類號】R726.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283-01
1 概述:環樞關節輕度移位,是區別于環樞關節半脫位的環樞關節輕微移位,是環樞關節解剖位置的微細改變,在直接或間接、急性或慢性外力的作用下,導致環樞關節移位時,對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的牽拉力在其彈性限度之內,沒有造成軟組織的撕裂傷,原發性軟組織損傷較輕,由于小關節移位而導致的病理改變,而出現一系列的繼發癥狀。
2 病因病機:由于長期伏案和低頭工作,或枕頭過高,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彎曲狀態,使頸椎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囊長期牽拉,緊張、痙攣、疲勞、松弛,導致局部軟組織慢性疲勞性損傷,充血、水腫,形成原發性無菌性炎癥,由于肌肉及關節囊松弛,牽拉力不平衡,使關節腔內平衡失調,滑膜嵌頓,關節移位,出現繼發性炎癥反應,局部充血、水腫,張力增加,波及到附近的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其受到炎癥反應的侵襲和關節移位平衡失調的壓力和水腫的張力,使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受到輕度損傷,功能紊亂,出現局部、頭部和全身癥狀。
3 癥狀:
3.1 局部癥狀:輕者僅感覺頸項酸困不適,休息后逐漸減輕或消失;重者表現為頸項強直、疼痛,活動受限,頸部旋轉時疼痛加重,頭部有向前下墜感,減少或停止不良姿勢后,癥狀逐漸減輕。
3.2 頭部癥狀:頭暈、偏頭痛、頭脹,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失眠多夢,血壓不穩,視力減退,耳鳴耳聾,鼻塞,口眼歪斜等癥狀。
3.3 全身癥狀:工作后容易疲倦,肩背四肢酸困乏力,胸腹部感覺不適。
4 檢查:
4.1 X 線檢查:X線片開口位,可顯示環樞關節輕度移位,齒狀突不對稱,側塊偏移,環樞關節間隙不等寬,并排除骨折、脫位、先天畸形。
4.2 體格檢查:急性期:頸部活動范圍(前傾、后仰、側彎、旋轉)受限或輕度受限,頸部各項體征基本屬陰性;慢性期:活動范圍基本正常,各項體征均屬陰性。
4.3 拇指觸診:急性期:環樞椎后部及兩側有輕度腫脹,壓痛明顯,以患側為甚;慢性期:環椎關節兩側椎板壓痛明顯,以患側為甚;樞椎的棘突和橫突有壓痛,患側為甚;可觸及環樞關節和橫突表面不平整,向一側突出,棘突偏歪。
5 診斷:
5.1 環樞關節輕度移位(根據解剖位置的改變命名,其癥狀包含頸椎病的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
5.2 頸椎病(椎動脈型)(根據癥狀為主命名)
5.3 頸椎病(交感神經型)(根據癥狀為主命名)
6 鑒別診斷:
6.1 落枕:由于轉頭睡眠時間較長,或旋轉幅度較大,或睡時受涼,引起頸部軟組織損傷,主要是胸鎖乳突肌痙攣和斜方肌損傷。
6.2 環樞關節半脫位:由于頸椎退變失穩,導致隱形損傷,關節囊松弛,或不協調的外力,引起環樞關節內外平衡失調,引起關節移位的外力超過局部軟組織的彈性限度時,可造成橫韌帶、翼狀韌帶或齒突尖韌帶損傷,環樞關節移位或環樞關節交鎖,嚴重者可造成脊髓損傷或椎動脈受壓迫。
6.3 頸椎病(神經根型):X線片45度斜位可見椎間孔變小,主要表現為上肢疼痛、麻木。
6.4 頸椎病(脊髓型):MRI可顯示頸椎間盤突出,主要表現為下肢步態不穩,有落空感和踩棉花的感覺。
6.5 骨折及先天畸形:X線片開口位、正、側、斜位片,可顯示骨折和先天畸形。
7 基本治療:
7.1 按摩:用揉法、彈撥法、理筋法,頸部重點在風池、風府、枕骨下緣,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及壓痛部位按摩,肩部順著斜方肌的走向及分布按摩,重點是肩胛內緣、肩胛內上角、崗上肌、崗下肌、大圓肌、小圓肌。
7.2 針灸:重點是風池、肩井、天宗,配合曲池、手三里、列缺、陽陵泉、條口透承山。
8 手法復位:
8.1 旋轉復位法:適用于環樞關節旋轉功能障礙者。
操作:以頭部左旋障礙為例,患者端坐,醫者站其后,醫者左肘彎托著患者下頜,右手拇指抵住偏歪的樞椎棘突,左臂向左輕輕旋轉,患者頭部左旋(下頜不超過左側肩頭),稍發頓力,聽到響聲,指下有移動感,復位結束,按壓原來的壓痛點,疼痛減輕或消失,復位成功。
8.2 側推復位法:適用于環樞關節左右側彎功能障礙者。
操作:以頭部右側彎障礙為例,患者端坐,醫者站其后,醫者左肘彎托著患者下頜,右手拇指抵住環樞椎右側突出的環樞關節處,左臂向上向左輕輕提拉旋轉,旋轉不超過30度,右手拇指向左側輕推,稍發頓力,聽到響聲,指下有移動感,復位結束,按壓原來的壓痛點,疼痛減輕或消失,復位成功。
8.3 牽搬復位法:適用于環樞關節后仰功能障礙者。
操作:以頭部后仰功能障礙棘突右偏為例,患者端坐,醫者站其后,醫者左肘彎托著患者下頜,右手拇指抵住右偏歪的樞椎棘突,左臂向上輕輕提拉,并向后板,右手拇指向左前方輕推,稍發頓力,聽到響聲,指下有移動感,復位結束,按壓原來的壓痛點,疼痛減輕或消失,復位成功。
9 功能鍛煉:頸椎六步操:患者端坐,頭部中立、前傾、后仰、左側、右側、左旋、右旋,可重復3~5遍。
10 小結:
10.1 環樞關節輕度移位只是一個指標,也是診斷的病名,是損傷程度介于落枕和環樞關節半脫位之間的病理改變和一系列的癥狀。
10.2 環樞關節輕度移位是頸椎病的早期表現,為功能性改變,多數患者感覺病因簡單,癥狀較輕,簡單治療或靠自身恢復,失去早期的最佳治療時期;癥狀較重時,與五官科、神經科的癥狀相似,容易誤診。若遷延日久,反復發作,形成較重的頸椎病,
10.3 按摩采取俯臥位(有洞的按摩床)較好,手法要輕柔和緩,多種手法交替使用,多個部位輪流按摩,避免醫源性損傷,不要按照患者的要求,大力按摩或一個部位長時間按摩。
10.4 手法復位時,一般采取坐位復位,對頭部癥狀較重者采取平臥位復位;根據局部軟組織損傷的程度,先做針灸和按摩手法,一次或幾次后,局部炎癥反應基本消失后再做復位。
10.5 復位原則:排除手法禁忌癥,手法要輕巧,不要追求響聲,不要追求一次到位。
10.6 頸椎六步操,是本人在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一種簡單、輕柔,安全、無副作用的頸椎鍛煉方法,實用于健康人的鍛煉,亞健康人的康復,患者的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馮天有《中西醫結合治療軟組織損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 張長江等《脊柱相關疾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3] 鐘士元《脊柱相關疾病治療學》,廣東科技出版社
[4] 田紀鈞等《脊柱調衡療法》,石家莊市,人民日報社 新聞事業培訓中心醫藥專題部
[5] 韋貴康 《脊椎相關疾病》,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關鍵詞:脊柱;結核;X線;CT
脊柱結核在骨關節結核中最為常見。近年來隨著結核桿菌耐藥性的增加及艾滋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等因素,結核的發病率又呈明顯上升趨勢[1]。本病是嚴重的骨關節疾病,其致殘率較高,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大,因而脊柱結核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意義重大。現搜集經我院診治的脊柱結核200例X線及CT資料,加以分析,旨在探討其X線、CT表現及二者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搜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資料齊全的脊柱結核患者影像及臨床資料200份。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32.5歲。就診原因:139例因相應節段椎體結核區域疼痛就診,9例發現胸/腰背部后突畸形就診,32例因在外院確診脊柱結核到我院治療,其他原因20例。
1.2方法:儀器采用美國Kodak公司產CR系統,常規攝取脊柱正側位片。CT采用美國GE Light Speed Ultra-16排螺旋掃描機。對200例脊柱結核患者的X線及CT表現進行分析歸納。
2結果
本組200例全部于術前行X線正側位檢查,182例同時行CT病變部位掃描。200例脊柱結核中X線檢出188例,檢出率為94%(188/200),CT全部檢出,其檢出率為100%(200/200)。發病部位:頸椎6例(其中寰樞關節4例),占3%,胸椎62例,占31%,腰椎118例,占59%,腰骶部14例,占7%。單發椎體病變84例,累及鄰近2個椎體98例,累及鄰近3個或以上椎體11例,跳躍性累及2個及以上椎體7例。X線及CT表現:椎體上、下緣蟲蝕樣骨質破壞,椎體可被壓縮呈楔形樣變,椎間隙變窄及周圍軟組織腫脹,重者可有脊柱后突畸形。
3討論
3.1臨床與病理:脊柱結核在骨關節結核中最常見,約占40%-50%[2]。以25歲以上的青壯年最多見,近年來老年人脊椎結核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腰椎為最好發的部位,胸椎次之,頸椎較少見。結核桿菌通常隨著血液循環到達椎體,引起椎體中央或邊緣骨質破壞,少數情況下也可能由于前縱韌帶下結核病變侵蝕破壞椎體。結核病進一步發展侵犯椎間盤和椎旁軟組織,導致椎間盤破壞和椎旁膿腫形成。病變常累及兩個以上椎體,可間隔分段發病。約90%的脊椎結核病變侵犯椎體,脊椎附件較少侵犯。病理可分為兩大類即椎體結核和附件結核[3],前者又分為中心型、邊緣型和韌帶下型;附件結核指發生于椎弓和骨突的結核。臨床上,大多數病人發病隱襲,病程緩慢,癥狀較輕。有的病人脊椎已形成畸形,但仍能從事勞動。全身癥狀可有低熱,食欲差和乏力。局部常有脊柱活動受限,頸、背或腰痛,多為酸痛或鈍痛。脊柱可后凸畸形。脊髓受壓可出現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或癱瘓。頸椎結核形成咽厚壁膿腫,可壓迫食管和氣管,引起吞咽困難和呼吸不暢。下胸椎、腰椎結核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入髂窩,甚至到達臀部。
3.2脊柱結核X線、CT征象分析:脊椎骨質破壞:椎體骨質破壞是脊柱結核的主要征象。早期根據骨質最先破壞的部位,脊椎破壞可分中心型、邊緣型、韌帶下型及附件型,但臨床上見到的常很難分型。由于骨質破壞和脊柱承重的關系,椎體塌陷變扁,呈楔形,甚至椎體完全消失為最常見的表現。少數病例為所謂附件型,主要見棘突、橫突、椎弓等附件骨質破壞。椎間隙變窄或消失:病變引起相鄰的椎體終板破壞,髓核疝入椎體,椎間盤完全破壞,椎間隙變窄或消失。椎旁冷性膿腫:膿液會聚集在椎體一側的骨膜下形成椎旁膿腫;當膿液突破骨膜后,由于重力關系沿肌肉筋膜間隙向下垂方向流注,形成流注膿腫。在腰椎可形成腰大肌膿腫,表現為腰大肌輪廓不清或呈弧形突出;在胸椎表現為胸椎兩旁梭形軟組織腫脹影;在頸椎形成咽后壁膿腫,表現為咽后壁軟組織影增寬,并呈弧形前凸。脊柱畸形:因病變廣泛,可發生脊椎畸形,可見脊椎后凸或側彎畸形。死骨:較少見。可見中心型的骨破壞區中沙粒狀高密度死骨影。
3.3脊柱結核X線、CT臨床應用價值:早期脊柱結核骨質破壞較輕微且軟組織腫脹(冷膿腫)往往亦輕微,X線片上很難發現,一些較為特殊部位的脊柱結核由于投照因素、患者體型因素等往往可掩蓋病變位置,本組200例中有12例骨質破壞較輕微且位置較為特殊在X線片上并未發現病變,其位置分別位于寰樞關節、腰骶椎。而CT則可100%檢出,較X線更容易顯示骨質破壞,即使較小的破壞也能夠顯示,更容易發現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平掃結合增強檢查還可幫助了解膿腫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大血管、組織器官的關系。
4小結
綜上所述,脊柱結核的X及CT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結合臨床可作出正確診斷,但早期脊柱結核的診斷CT更優于X線平片,故在X線片陰性而臨床高度懷疑結核時,宜早期選擇CT檢出,避免漏診、誤診。
參考文獻
[1]俞勇,鐘生才.脊柱結核的診斷與治療現狀[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8,5:164-166
[2]郭啟勇,主編.實用放射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53-1155
因為,久坐、坐姿不良、缺少運動是這類人群的日常狀態,也同時也是脊椎病的促因。
比如前幾年就結成病友,時常切磋哪家中醫院更好的李冰冰、梅婷、袁立等人,都曾受其害。
其中,李冰冰更是腰椎間盤突出的資深患者。
人老先從脊椎老
“人類成為這世間唯一的直立行走生物,是付出了代價的。” 肖丹用他數年來在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的接診案例佐證此言。
頸肩疼痛、腰痛、腿痛、走路乏力而前來求助的人,是肖丹最常遇見的患者。“他們大多都是由于久坐并且長期坐姿不良,脊椎長久壓力過大,而引發脊椎疾病。經常開車的人,也容易有這些問題。生物由四肢爬行演化為今天人類的直立,脊椎要承受比非直立行走大許多的壓力,這讓它在日常活動中容易受到影響。”
脊椎健康,比我們以為的更重要。
脊椎病,通常意味著脊椎的骨質、椎間盤、韌帶、肌肉發生病變,進而壓迫、牽引刺激脊髓、脊神經、血管、植物神經從而出現復雜多樣的癥狀。比如,使動脈血管受到影響,造成腦供血不足,使得記憶嚴重受到影響,嚴重會造成失眠。
不能直立、頭痛、眩暈、視力模糊、記憶力下降、頸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嘔吐、下肢無力、走路像踩著棉花,都是脊椎病的可能癥狀。
“如果不能改變久坐的工作方式,那就要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尤其坐姿”,肖丹說。
“坐如鐘”不利于脊椎健康后仰135度最好
據《泰晤士報》報道,長期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理想的坐姿是上半身與大腿成約135度。這樣可能給使用電腦帶來不方便,但脊椎承受的壓力比弓著背和直坐小。
在研究中,22名志愿者擺出三種坐姿接受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的掃描:弓腰趴在桌上或玩游戲;90度直坐;上半身向后與大腿成135度角,放松,雙腿著地。
通過計算不同姿態脊椎的角度、排列和椎間盤的高度、移動,放射線學者發現,放松的坐姿最能保持脊椎的自然形狀。
領導研究的瓦西姆•阿米爾•巴什爾說:“當脊椎承受壓力時,它會受到擠壓、偏離排列。135度坐姿是最符合生物力學原理的,而非大多數人認為正常的90度坐姿。”
巴什爾醫生指出,上班族和學生或許可以通過糾正坐姿和依靠能向后躺的椅子避免未來的背部疾病。
他說:“我們生來就不是可以長時間坐的,但是現代生活要求全球絕大多數人在椅子上工作。最佳的護背姿勢是躺著,但實際情況不允許這樣。”
選擇讓脊椎松馳的枕頭
對于脊椎,坐姿之外,睡姿也很重要。
古人說“高枕無憂”,但現代醫學認為,“枕頭太高或太低,對頸椎都不好,墊錯位置更會出問題。平躺時,枕頭要剛好從整個頭部一直墊到脖子,不能墊到肩膀,更不能只墊到后腦一半之處”,肖丹說,“讓頭稍微向后仰,才是讓頭腦休息的最好姿勢。”
下巴最低處若朝天,就表示枕頭太低,若下巴往下壓,即枕頭太高,下巴應該保持水平,才是舒服且正確的枕頭高度。
但是,不論姿勢再怎么正確,固定太久都不宜,久了一定要換一換,睡覺要翻身,坐久要站起來動一動,脊椎才能保養好。
另外,有些人認為睡硬板床,是對脊椎好,其實人體臀部、腰部、肩膀三處的肉多少不同,硬板床會讓身體曲線處不能貼到床面,以致不能放松休息,不舒服也不健康。
用辦公中的邊角料時間給脊椎減壓
注意保持正確的坐姿之外,運動是預防、緩解脊椎疾病的良好方式。
肖丹建議,在辦公桌前,每1、2個小時,要起身活動一下筋骨。若不想站起來,可以用最簡單的自我牽引的方式來給脊椎減壓:用手托住下巴,推動頭部盡力向后仰;有意識地左右轉動頭部、扭動腰部。每次幾分鐘即可。
此外,最適合緩解久坐引致的脊椎病的運動是游泳,肖丹認為。
“游泳時,頭部要不時伸出水面呼吸,讓可以讓脊椎盡量向后牽引拉伸,有利于緩解平時弓腰對著電腦書桌給脊椎帶來的損傷。”
“對于脊椎職業病,中醫的針灸、按摩只是通過促進血液循環來緩解癥狀,不能治療脊椎病,若是真的有這方面問題,還是要去醫院請醫生用專業手法檢查、治療。”
脊椎是否健康自檢
不健康的脊椎有多種表現。雖然脊椎矯正醫生需要憑借多年的訓練和老練的分析技術經驗才能發現脊椎半脫位,但自己仍可通過以下一些簡單的檢查對照,判斷脊椎是否健康。
1.如果鞋子的腳后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通常是由于雙腿長度的不相等或沿著脊柱長軸壓力的不均衡。
2.不能完成十分舒適的深長呼吸。呼吸與脊骨的健康和活力相互緊密聯系。
3.下頜運動時發出“咔嗒”的聲音。多是由于頸部或者髖部關節半脫位引起的。
4.頸部、背部或更多的關節發出爆裂的聲音。通常是由于脊椎關節被鎖住或卡住。
5.頭或髖部不能向兩側輕松地扭動或者旋轉相同的角度,運動的范圍減少。
6.經常感到疲勞。不平衡的脊柱消耗更多能量。
7.精神不能很好集中。脊椎半脫位或頸椎不適會影響大腦健康。
8.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弱。脊椎半脫位可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而神經內分泌系統在抵抗疾病和防止傳染的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9.行走的時候腳尖向外展開。只要你不是有意改變的話,這試驗很容易。在你走路的時候,注意看你的腳。他們二者都指向前方嗎?或者有一側腳出現向內或向外展開?或者雙側?腳外展也許是下部脊椎或髖骨的問題,或頭頸部或顱骨基底部的壓力不均衡的信號。
對于有上述情況的,最好到骨科門診體檢隨訪,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鳴謝本文部分醫學專業知識支持: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肖丹、北京同和醫院院辦
預備姿勢:直立,腿并攏,兩臂自然下垂。
動作:兩臂前上舉同時吸氣,然后兩臂由體前下垂,上體盡量向下彎屈,同時呼氣。重復做8-10次。
預備姿勢:端坐椅上。
動作:兩手交叉于頭后,肩搭椅背,同時吸氣,肩胛骨盡力后屈3-5次,然后還原。呼氣。重復。
這兩個練習能減輕脊背的疲勞,可在工間休息時做,呼吸要自然。
預備姿勢:兩臂屈肘俯臥地上。
動作:兩臂伸直,上體離地盡量向后彎屈。重復6-8次。
中圖分類號:R 246.6 文獻標志碼:B
1 臨床資料
觀察病例共48例,均為本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均診斷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齡20~58歲,平均42歲;病程1~50天,平均25.5天。
2 治療方法
采用針刺加枕骨復位法。
(1)針刺治療:穴取陽白透魚腰、攢竹透瞳子、迎香透四白、地倉透頰車、牽正透下關、水溝透地倉、承漿透地倉。乳突區疼痛加翳風、風池;眼裂不能閉合加申脈。操作:急性期(1~7天)取健側穴位,靜止期取患側穴位。針刺后以G6805-2電針治療儀通電,選用斷續波,頻率15~20次/分,強度以面部剛出現跳動為度,每次通電30min。每天治療1次,10天為一療程。
(2)枕骨矯正法[1] :左右交換,隔日1次。以右側矯正為例,方法如下:患者仰臥位于矯正床上,頭部放低,將患者頭部向左旋轉90°,患側在上。矯正者站于患者右側,兩腳分開成八字形站立,膝半蹲,腰部微彎,左手托住患者左側臉頰,掌心不要緊貼耳朵,以免患者產生壓力,右手掌貼于右臉頰與下頜中間,拇指壓于乳突骨后方,小指置下頜處,余3指平均平穩貼在臉頰,兩前臂放低,盡量與床平行。兩手向患者頭頂的方向稍微牽引,左手將頭部向上稍微托起同時雙手帶動頭部向患側旋轉,轉到極限后再退回少許,然后瞬間發力,超越極限2°-5°即完成糾正。矯正前注意:舒緩患部矯正的軟組織;舒緩前胸部軟組織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下肌上點處。頭部不能做90°旋轉的患者及嚴重骨質疏松者禁用此法。
治療1個月后統計療效。
3 治療效果
采用日本面神經研究會制定的面神經功能評價標準[2]。病情評價依照表1方法累計計分,病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具體劃分標準如下。輕度:累計積分>20;中度:累計積分12~20;重度:累計積分<12。療效評價依照表1方法累計計分。臨床治愈為累計積分≥36,計30例,占62.5%;好轉為累計積分≥22,且<36,計18例,占37.5%;恢復不良為累計積分<22,計0例。總有效率為100.0%。
表1 面神經功能評價標準分
4 體會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多歸屬于祖國醫學中的“口僻”范疇,多因機體正氣內虛,外邪乘虛侵襲面部經脈,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養,肌肉遲緩不收。其病變部位輕淺,臨床多采用透刺法,施以平補平瀉。但對一些頑固性面癱,患者療效往往欠佳。筆者在偶然間了解脊椎與相關疾病中,得知枕骨關節紊亂可引起頭面部疾患,且長期的臨床實踐也證實了這一點。面癱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面神經炎癥水腫、變形所致,枕骨復位法通過糾正枕骨的關節紊亂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環,改善面神經營養,加速面神經的修復,從而取得療效。筆者以枕骨復位結合針刺治療本病不僅在臨床報道中鮮見,更重要的是此方法所取得的療效給臨床針灸醫師在治療面癱時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也給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
參考文獻:
[1] 茍亞博,黃國松.脊柱手療法大全(圖解)[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