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財務公司薪酬制度

      財務公司薪酬制度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財務公司薪酬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財務公司薪酬制度范文第1篇

      摘 要 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0%采用資金集中管理模式,本文從現代資金管理的趨勢入手,分析我國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現狀和剖析資金集中管理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并提出實施資金集中管理時應注意的問題和幾點建議。

      關鍵詞 企業集團 資金集中管理 風險 建議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經濟結構的調整,企業集團在我國發展迅速,并日漸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集團的內部資金管理問題已成為學術界和實踐研究的焦點,加強資金集中管理也已成為多數企業集團的共識。國資委研究中心自2006年11月起就重點課題 “國有大型集團公司資金集中管理”多次召開研討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推行資金集中管理的模式、效益、前景展開討論,研究資金監管的思路和措施,提升國有大型企業的財務風險控制能力。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企業財務通則》(財政部第41號令)第四章“資產營運”中提到“企業集團可以實行內部資金集中統一管理,但應當符合國家有關金融管理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并不得損害成員企業的利益。”可見,國家對于國有大中型企業集團的資金集中管理是持續關注、研究并給予支持的。建立資金管理中心,依托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可以實現資金的統一籌集、分配、使用、管理和監督,有效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達到優化資源配置、低成本發展的戰略。

      一、資金集中化管理是現代資金管理的趨勢

      1.資金的集中化管理是企業科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科學管理是指企業運用具體的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來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以達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是一種任務型的剛性的管理方法。

      2.資金的集中化管理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有效途徑。資金就是企業的血液,資金管理則是企業這個整體的循環系統,滲透到企業的各個環節,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對資金的管理就要系統、科學和謹慎。集中化資金管理是與業務相匹配且高效的資金管理模式。

      3.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需要資金的集中化管理。如果通過集中資金管理為政府主管機關、外部審計機構、股東、銀行等提供良好財務資信息平臺,無疑會增強外部組織對企業的信任程度,提升企業的信譽評級。

      二、我國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的現狀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企業集團的資金集中管理有了重大的改善和發展,積極引入先進的資金集中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資金集中管理體系,不斷加強資金管理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發揮了內部資本市場的功能,但是依然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尚未形成統一的資金核算體系,資金難以掌控

      我國相當大一部分企業集團的形成模式是由子公司產生母公司,基于此,這部分集團公司普遍存在資源控制權和使用權的不分離、所有者缺位、人為控制等問題,企業集團內部尚未形成集中的資金管理指揮系統,缺乏統一、規范的財務資金調控制度。成員企業多頭開戶現象普遍,建立賬外賬,資金存放分散,企業集團對成員企業的資金存量及其運行情況無法實施及時有效的監管。

      (二)資金調控配置效率低,影響企業信用

      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同內部多級法人資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是現階段集團控制的突出問題。集團內部成員企業存款與貸款雙高,加大了財務費用,不能形成資金的規模效應,降低了資金調控配置的效率。一些子公司資金結余沉淀無法有效利用,導致資源閑置,而同時另一些子公司業務增長迅速,資金短缺,需要向金融機構貸款,產生較大的融資費用,資金周轉緩慢,影響企業的信用和盈利能力。

      (三)缺乏統一的信息平臺,影響管理效率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經營活動日益復雜,需求多樣化、經營跨國化,從而形成規模化生產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為了適應快節奏的變化,需要大量準確的基礎數據和相關信息作支撐。目前,大多數企業集團尚未形成統一的信息平臺,使得信息傳遞不暢,與決策相關的財務數據、資金結算、投融資信息等不能及時送達管理者手中,致使企業經營決策者難以及時、準確、全面的掌握生產經營全過程的財務狀況和資金信息,嚴重影響經營目標和戰略決策制定與實施,降低管理效率。

      三、實施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的時效性

      麥肯錫一位資深董事說,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相比最大的進步之一就是實現了集中管理,特別是資金的集中管理。企業集團資金實施集中管理可在迅速而有效地控制企業集團全部資金的同時,實現資金留存和運用的合理化,達到以下四個目標:

      (一)實現其投資者及時有效的監控

      企業集團通過對資金流向的整體控制,可以獲得成員企業重大財務事項的信息;通過對成員企業收支行為、對外融資等的有效監督,在投資等重大事項上形成有效的決策約束機制,實現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動態控制,保證資金使用的安全性;通過將企業集團各個成員企業獨立的資金循環串成集團高效運行的資金鏈,可以加快資金周轉,提高凈資產收益率。

      (二)實現企業集團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企業集團實施資金的集中管理,各個成員企業服從集團對資金的整合調控,實現沉淀資金的集中使用,減少不必要的對外融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在集團內部,通過資金的集中管理,盤活閑置資金,減少外部融資,形成存貸利差,可以作為集團企業數額可觀的其他業務收入;跨國集團還可利用轉移定價,增強公司盈利能力,提高集團效益。

      (三)實現企業集團整體風險的最小化

      企業集團通過集中管理,可以規范成員單位之間內部拆借行為,有效防范互相擔保風險,把企業的財務風險控制到最低,同時,企業的決策和投資是嚴格控制在集團總體戰略目標之下的,客觀上起到限制成員企業投資風險的作用,避免集團整體信用級別下降,維護集團整體外部信用形象,有效得鎖定集團整體風險。

      (四)實現企業集團集中管理一體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使企業集團信息化的水平飛速向前,通過業務流與資金流的信息集成、信息系統和控制系統的原始數據及其數據的挖掘,能夠豐富和具體化集團管理信息,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水平,為企業集團戰略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支持,實現集團集中管理一體化。

      四、建議

      (一)量體裁衣,根據企業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常見的資金管理模式主要有:結算中心模式、內部銀行模式和財務公司模式。因為我國企業集團很大部分已進人發展期,現階段資金結算中心是資金管理的主要模式。由于財務公司模式準入門檻高,只能在少數發展成熟的企業集團中使用,因而大多數企業集團在內部銀行與資金結算中心兩者間做出選擇,由于后者功能更強大,業務更廣泛,更能滿足集團的資金管理需要;對從業人員的要求與財務公司相比要低,人員成本要小;還可以為企業集團建立財務公司打下基礎,待時機成熟后再在資金結算中心框架基礎上設立財務公司,因此大部分企業集團采用結算中心模式進行資金集中管理。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模式有多種,任何企業在不同的經營環境和體制下,可以依據企業的不同情況來選擇最適合的資金管理模式,只要使資金管理達到均衡和高效,就是最優的管理模式。

      (二)建立并完善全面預算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首先,強化資金的集中、統一管理,充分發揮結算中心、內部銀行或財務公司的資金管理功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資金占用的控制,應重點放在應收賬款和存貨資金的控制上,采取預算目標控制與過程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其次,要建立并完善全面預算體系,保障企業資金的有序流動,將預算作為企業內部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法定依據,把資金的收支納入嚴格的預算管理程序。同時,要嚴格過程管理,如企業集團可以成立專門的催還機構來組織、協調公司有欠款的各個子公司的日常清欠工作以加強應收賬款余額控制,加速貨款回籠。再次,要明確現金流量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將現金的使用分門別類,加強對現金流量的分析預測,實施大額資金的跟蹤監控,嚴格控制現金流入和流出,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的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

      (三)加強企業內部審計,完善相關制度

      企業的內部審計是嚴格監督、考核企業財務資金管理的重要環節,是強化監督約束機制、使預算取得實效的保障,因此,企業集團應建立高層的內部審計監督機構,配備專門的人員,明確其職能、授予其權限,并健全內部審計監督考核制度,保證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要加強對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和重大經營決策執行情況的過程性審計和監督,實施過去的事后監督的同時,開展事前、事中監督和實時監督。圍繞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年度預算,對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的投融資、資金流向、財務狀況變動等情況實施全過程的跟蹤和監控,定期檢查,及時反饋并糾正和處理預算執行中出現的重要問題,確保預算的執行性和企業發展目標的實現性。

      (四)建立資金集中管理的風險防范機制,落實風險責任

      資金集中管理的實施過程,是鍛煉和培養財務人員的過程,財務人員不僅要具備傳統的財務方面的知識,還應該學習金融知識,掌握信息化技術手段,具備一定的風險防范意識,因此,應加強對財會人員的教育,強化其風險意識。同時,營造有效的操作風險管理與穩健的營運控制文化,這樣,高級管理層以高標準的道德操守嚴格要求各級資金管理者時,操作風險管理才會最為有效。還要建立組織機構的設置控制、頭寸核定等定量控制、業務流程控制(包括外匯交易風險控制、結算管理、客戶信用管理、票據貼現等)、會計核算控制、審計控制等資金集中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完善資金集中管理績效考評制度,落實風險責任制,實現薪酬制度與業績考評制度的緊密掛鉤。

      參考文獻:

      [1]謝建宏.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問題探討.會計研究.2009(11).

      [2]劉宜云,劉麗,楊麗璇.集中資金管理師現代資金管理的趨勢.中國總會計師.2006(02).

      [3]趙建軍.企業集團資金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商業經濟.2009(03).

      [4]汪大江.集團公司資金集中管理的實踐初探.會計之友(下旬刊).2009(05).

      [5]李爭潔.優化財務公司結算模式 提升集團資金集中管理效率.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02).

      [6]陳平安.集團公司資金集中管理初探.中國集體經濟.2009(11).

      財務公司薪酬制度范文第2篇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 股東異質 文獻綜述思考

      干勝道(2011)在所有者財務理論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股東特質范疇,即“由于投資金額、所占份額、投資目的、投資理念與投資策略的不同,不同類型股東的投資行為特征也表現出很大差異”。基于此,機構投資者包括證券投資基金、社會保險基金、保險公司、券商、QFII、信托公司、財務公司等,“股東異質”主要體現在不同的機構投資者資金成分構成、持股比例、持股時間、投資偏好等因素所引起的差異。由此,這些顯著的差異使得不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不同。本文從“股東異質”角度梳理了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相關內容,并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為充實股東特質理論研究提供了依據。

      一、機構投資者“股東異質”相關文獻梳理

      (一)機構投資者異質性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在公司治理框架中,股東大會是反映股東意愿、參與公司經營決策的重要渠道。作為持股比例較大的機構投資者,具有在股東大會上的話語權,能夠反映中小股東的利益,參與對公司的監督管理,保護自身利益。當然,不同的機構投資者與公司利益的關系程度不一樣,或者是持股比例差異,或者是投資偏好不同,它們對公司治理的作用是有差異的。Coffee(1991)提出的利益沖突標準、持股量標準和長期持股標準等三個標準,體現了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作用差異取決于機構投資者是否與公司有利益關系、是否持股比例較大擁有話語權、投資偏好是短期投資還是長期投資。Black(1992)提出機構投資者類型不同,它們之間在激勵機制、利益沖突、文化、歷史和管理框架等方面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影響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Moshe Pinto(2006)發現機構投資者之間在治理結構、公司文化、監督激勵措施等方面各不相同,它們在執行股東任務時也表現出很大差異。

      (二)機構投資者異質性對公司績效的影響。機構投資者偏好選擇績效好的上市公司,為從公司市場價值提升中獲取投資收益,機構投資者能夠對公司績效發揮監督作用。但是,不同的機構投資者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程度不一樣。在國外文獻中,Woidtke(2002)研究發現,私人養老金管理者更加關注公司價值的提升,因此基金有利于改善公司業績,其他機構投資者表現不突出。在國內,肖星和王琨(2005)研究指出,證券投資基金在選擇投資對象時會選擇業績更加優良的公司,證券投資基金能夠促進公司經營業績的改善。邵穎紅等(2006)實證研究發現,基金持股比例與上市公司業績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宋淵洋和唐躍軍(2009)回歸驗證發現持股比例較高的證券投資基金、券商與公司績效改善顯著正相關,能夠有效改善公司業績,而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持股比例低的其他機構投資者與公司績效相關性不大。

      (三)機構投資者異質性對公司投融資的影響。根據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期限,Bushee(1998)把機構投資者劃分為短期投資型、長期投資型以及準指數型,并發現短期機構投資者持股多的公司,其管理層更傾向于減少研發開支來避免當期盈利的下降。Bushee(2001)按照受托責任高低把機構投資者細分為銀行信托、保險公司、投資顧問(包括共同基金)以及養老和捐贈基金四大類,研究發現銀行、養老基金和捐贈基金等受托責任大的機構投資者傾向于短期利潤的獲取,相反受托責任較輕的機構投資者則更重視公司的長期價值,能夠推動公司長遠價值的提升。

      (四)機構投資者異質性與公司股利分配。股利分配是機構投資者獲得股東投資回報的重要途徑,但不同的機構投資者對股利分配的態度和需求是不一樣的。董峰等(2011)論證發現券商、社保及保險基金更注重公司的未來發展,對現金股利的需求不強烈。作為短線投資者的證券投資基金、QFII偏好現金股利。社保及保險基金相比券商更傾向于現金股利。韓勇、干勝道等(2013)通過對2007―2010年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數據與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指出不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都是同質性影響,其同質性可能遠大于異質性。

      (五)機構投資者異質性與公司高管薪酬。不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對公司高管薪酬方面的影響有所差異。Hartzell、Starks(2003)、Comett(2007)等研究指出壓力抵制型機構投資者持股與高管薪酬水平顯著負相關,能夠緩解所有者與管理者的利益沖突,發揮監督公司管理層的作用。而壓力敏感型機構投資者與上述公司有密切的商業關系,其監督作用被大大削弱。伊志宏等(2010)發現壓力抵制型機構投資者與薪酬業績敏感度正相關。Shin(2006)研究發現投資期限較長的機構投資者才有動力監督管理層,參與公司薪酬制度的決策。Dikolli et al.(2009)認為,公司管理層為了吸引機構投資者,會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薪酬業績敏感度。

      (六)機構投資者異質性對公司信息披露的影響。Bushee(1998、2001)從機構投資者信息獲取能力、投資水平、管理行為體制等三個角度將機構投資者劃分為“激進型機構投資者”“孤注一擲型機構投資者”“半指數型機構投資者”。他認為,激進型機構投資者和孤注一擲型機構投資者較少關注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或許還會消極影響公司的信息披露;半指數型機構投資者對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要求較高。楊海燕等(2012)指出證券投資基金、保險公司、社保基金和QFII等持股能提高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一般法人持股會降低財務報告的可靠性,而信托公司持股對財務報告和信息透明度都不產生影響。梅潔、杜亞斌(2012)實證結果表明,基金持股對其所持股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改善具有促進作用,一般法人對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不大。同樣,我國機構投資者在國有和非國有上市公司中對信息披露質量發揮的作用不同。薄仙慧、吳聯生(2009)的研究表明隨著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增加,會導致非國有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提升,而在國有控股公司中則受到了很大限制。

      (七)機構投資者異質性對公司并購活動的影響。機構投資者是否監督了公司的并購活動,實證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結論,其原因也與機構投資者的異質性相關。Qiu(2004)認為公共養老基金能夠減少被投資公司經理人實施收購的可能性。與之相反,Gaspar et al.(2005)發現短視的機構投資者投資的公司更可能被收購,公司管理踴崾凳┧鷙公司價值的收購策略。Chen et al.(2007)認為獨立的長期的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與并購后的業績相關,它能通過積極監管和影響公司決策獲取收益。

      (八)機構投資者異質性與過度投資。從大量的研究成果來看,機構投資者因其持股地位和專業優勢,整體上對公司過度投資發揮了重要的監督作用。然而,不同的機構投資者對過度投資的作用如何呢?金玉娜、張志平(2013)指出機構投資者整體持股能夠有效抑制公司的過度投資行為,其中基金持股和QFII持股能夠顯著抑制公司的過度投資,而券商持股、保險持股和社保持股則不具有顯著抑制公司過度投資的作用。葉建芳、趙勝男、李丹蒙(2012)檢驗指出持股比例較高、長線型基金能夠抑制企業的過度投資,扮演有效監督者的角色;而短線型機構投資者則扮演著利益攫取的角色,不利于改善公司治理。

      (九)機構投資者異質性對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由于機構投資者的類型不同,它們對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也不一樣,而且在我國公司國有或非國有所有制的約束下,其發揮的作用也是有差異的。Liu and Peng(2006)、Koh(2007)研究指出長期機構投資者有動機和能力提高公司的應計利潤質量,能夠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短期機構投資者則與盈余管理正相關。鄧可斌、唐小艷(2010)、李增福等(2013)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小。國有公司真實盈余管理水平顯著高于非國有公司,而機構投資者持股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顯著小于非國有公司。高群、黃謙(2010)研究認為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高時與盈余管理行為呈負相關,持股比例低時與盈余管理行為呈正相關。劉芹(2012)指出當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高于6%時,可以抑制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的內部人控制對盈余的操縱。當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低于6%時,則加劇了內部人控制對盈余的操縱。

      二、機構投資者“股東異質”文獻評述與思考

      (一)文獻評述。機構投資者“股東異質”文獻主要描述了不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的作用差異,顯示出“股東異質”的特點。“股東異質”源于機構投資者構成主體本身體現出來的差異,包括持股比例、投資偏好、投資目標、投資利益鏈關系。研究機構投資者,挖掘機構投資者的內在價值,促進機構投資者發揮“股東積極主義”,有必要深入分析機構投資者的“股東異質”性特點,一方面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國家在規范資本市場發展時對機構投資者政策支持的內在意義,同時也可以發現機構投資者自身存在的弊端,找到規范機構投資者發展的途徑。另一方面,梳理機構投資者“股東異質”文獻,也是對機構投資者這一重要主體的全貌了解,有利于深入貫徹國家提出的促進機構投資者進一步發展的政策要求,積極發揮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的重要作用。

      (二)機構投資者“股東異質”的影響因素。

      1.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大小決定了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決策中的地位。持股比例高的機構投資者,其占有公司股份份額大,對公司經營決策更加關心,同時在股東大會上有較大的話語權,對公司管理決策的監督更有效。而持股比例小的機構投資者則追求短期投資效益,難以發揮積極的參與作用,任由大股東排擠,公司管理層也不會過多在意其對公司管理形成的外在治理壓力。如基金、社保基金、保險公司持股比例較大,它們參與公司治理占有優勢,而信托公司、財務公司、企業年金等持股比例較小,缺乏公司決策發言權,對公司管理層的約束力度非常小。

      2.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偏好。根據Bushee(1998)對機構投資者的劃分,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偏好主要體現為短期投資、長期投資、準指數投資。機構投資者對投資預期不一樣,它們的投資模式也存在差異。投資偏好不同,獲取收益的途徑不一樣,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對公司投資決策的態度顯著不同。基金、社保基金、養老基金等一般傾向于長期投資,更為關心公司的長期利益。證券公司等追求短期的市場價格漲幅變化,往往在市場變化之際,可能會及時轉變投資策略,甚至退出資本市場。

      3.機構投資者與被投資公司存在的商業關系。Brickley等(1988)將機構投資者劃分為壓力抵制型和壓力敏感型。前者主要著眼于長期回報,并且有動機參與公司治理,能夠抵抗來自被投資公司的壓力,可以從公司治理活動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后者指那些與被投資公司有業務往來關系的機構投資者,互惠互利,它們在參與公司治理的過程中,主要傾向于參與公司決策,一般情況下它們往往采取中立的態度。壓力抵制型機構投資者與被投資公司之間除正常的投資關系以外,沒有其他更多的利益關聯性,所以保持中立會使其得到保障或獲得更多利益。

      (三)機構投資者“股東異質”的效力體現。綜上所述,由于“股東異質”的存在,不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的效力有很大差異,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持股比例大的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一般較為顯著,持股比例小的則影響力不大,如基金或信托公司。二是相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的不同領域發揮的作用存在差異。保險持股和社保持股對現金股利有積極作用,而對公司過度投資的抑制性作用不大。三是機構投資者的“異質性”還受到治理環境的影響,如股權性質的不同(國營和民營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大股東的作用積極還是消極等。

      三、基于機構投資者“股東異質”的未來思考

      (一)機構投資者“異質化”發展方向。機構投資者“股東異質”是客觀存在的,那么對于如何發展和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發揮機構投資者的“股東積極主義”,是對機構投資者“異質化”發展方向的重要思考。從我國資本市場現有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數量和持股市值來看,證券投資基金、社會保險基金、保險基金、QFII、券商等構成了機構投資者的主體。在此基礎上,應優化機構投資者主體結構,政策上支持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和壯大,放寬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增強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能力。提倡和鼓勵發展長期持股、價值投資的機構投資者,減少短期持股的機構投資者,擴大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的份額,維護資本市場的發展秩序。

      (二)營造良好的資本市場環境,積極促進異質性機構投資者的“股東積極主義”。機構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選擇和投資上市公司,其目標是追求投資回報。但是對于資本市場來說,市場主體質量是機構投資者參與的基礎,沒有好的上市公司,就選擇不到良好的投資資源,機構投資者也不會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的良好發展,它們會“用腳投票”“羊群效應”,攪亂市場穩定。而且,機構投資者作為參與公司治理的外部主體,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難以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予以準確判斷,同時,在我國“一股獨大”的股票市場中,機構投資者“股東積極主義”的發揮受到很大制約。因此,營造良好的資本市場,就是要優化資本市場主體結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推動股權分置改革,促進國有股的全流通發展。

      (三)加強異質性機構投資者管理,強化機構投資者公司治理職責。機構投資者本身存在雙重問題,而且機構投資者的結構不合理,不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發展參差不齊,他們在資本市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異質性”非常顯著。加強機構投資者管理,就是要針對不同的機構投資者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約束短期型機構投資者對市場的影響,鼓勵長期型機構投資者的隊伍發展,修訂相關政策,提升具有潛在發展能力的機構投資者,擴大機構投資者的類型范圍,增強機構投資者的社會責任意識,促使機構投資者勇于維護中小股東利益,保障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增福,林盛天,連玉君.國有控股、機構投資者與真實活動的盈余管理[J].管理工程學報,2013,(3):35-44.

      [2]金玉娜,張志平.機構投資者能抑制過度投資嗎?――基于機構投資者異質性的經驗證據[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1):20-26.

      [3]韓勇,干勝道.機構投資者異質性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J].統計研究,2013,(5):71-75.

      [4]梅潔,杜亞斌.機構投資者改善信息披露質量的異質研究――來自2004―2010年深市A股的經驗證據[J].證券市場導報,2012,(6):31-37.

      [5]劉芹.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對民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2,(3):173-176.

      [6]楊海燕,韋德洪,孫健.機構投資者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嗎?――兼論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的差異[J].會計研究,2012,(9):16-23.

      [7]董峰,_莉.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影響研究[J].會計師,2011,(4):13-14.

      [8]干勝道.股東特質與企業財務行為研究[M].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9]鄧可斌,唐小艷.機構投資者真的有助于降低盈余管理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混合與平衡面板數據的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10,(5):71-78.

      [10]高群,黃謙.機構投資者持股對內部人控制與盈余管理關系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2-57.

      [11]伊志宏,李艷麗,高偉.異質機構投資者的治理效應:基于高管薪酬視角[J].統計與決策,2010,(5):122-125.

      [12]薄仙慧,吳聯生.國有控股與機構投資者的治理效應:盈余管理視角[J].經濟研究,2009,(2):81-160.

      [13]葉建芳,李丹蒙,丁瓊.真實環境下機構投資者持股與公司透明度研究――基于遺漏變量與互為因果的內生性檢驗分析視角[J].財經研究,2009,(1):49-60.

      [14]Dikolli S et al.Transient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the contracting use of returns and earn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84(3):737-770.

      [15]唐躍軍,宋淵洋.中國企業規模與年齡對企業成長的影響――來自制造業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J].產業經濟研究,2008,(6):28-35.

      [16]Chen X,Harford J,Kai Li.Monitoring:Which Institutions Matter?[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6):279-305.

      [17]Koh P S.Institutional investor type,earning management and benchmark beat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7,26(3):267-299.

      [18]Comett M M,A J Marcus,A Saupders,H Tehranian.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on corporate operat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7,31(6):1771-1794.

      [19]Liu L,E Peng.Institutional Ownership Composition and Accruals Quality[D].Working Paper,2006.

      [20]Shin J Y.Essay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composi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CEO compensation[D].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2006:6-8.

      [21]邵f紅,朱哲晗,陳愛軍.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實證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6,(5):33-37.

      [22]肖星,王琨.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者還是投機者?[J].世界經濟,2005,(8):73-79.

      [23]Gaspar J,Massa M,Matos P.Shareholder investment horizon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6):135-165.

      [24]Qiu,Lily.Which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monitor?Evidence from acquisition activity[D].Brow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4.

      [25]Hartzell J,I Starks.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Finance,2003,(58):2351-2374.

      [26]Woidtke T.Agents waching Agents?Evidence from Pension Fund Ownership and Firm value[J].Jou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63):99-131.

      [27]Bushee B.Do Investors Prefer Near-term Earning over Long-run Value?[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1,(18):207-246.

      [28]Bushee B.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 on Myopic R&D Investment Behavior[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73):305-333.

      [29]Moshe Pinto.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D].German Working Paper in Law and Economics,1998,6(4):213-216.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毛片无码专区亚洲乱|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亚洲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va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年人免费网站|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黑人嫩小videos|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亚洲最大的成网4438|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最大黄色网址| 亚洲乱码中文论理电影|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亚洲人妻av伦理|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高清视频免费| 亚洲1区1区3区4区产品乱码芒果 |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中国亚洲呦女专区|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亚洲AV无码国产剧情|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jjzzjjzz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