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實習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細菌性食物中毒在各種類型的食物中毒中最為常見,由于中毒的病原菌不同,全年皆可發生,并且具有人群易發性和普遍性特點。細菌性食物中毒可按致病菌分類,分為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梭狀芽孢桿菌食物中毒等。臨床上可分為胃腸型食物中毒與神經型食物中毒兩大類。食物中毒的發生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更好的展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現對近年來我市由于食用餐館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進行檢測和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材料選取食用了熟肉制品、動物內臟、生魚蟹類、水產制品、家禽、腌制的咸菜等食品,產生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病例進行調查、檢測和分析報告。
1.2 檢測方法按照GB/T4789-2003《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方法》和WS/T9-1996《變形桿菌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方法進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志賀氏菌、蠟樣芽胞桿菌、大腸埃希氏菌、變形桿菌等的檢測。
1.3 中毒表現(1)變形桿菌:進食后2~30小時出現上腹部刀絞樣痛和急性腹瀉,伴有惡心、嘔吐、頭痛、發熱。病程較短,一般1~3天可恢復,很少有死亡。 緊急處理:注意休息,多飲水,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可自行恢復。較重者可用抗生素治療,如氯霉素、慶大霉素等。(2)金黃色葡萄球菌:進食后2~4小時內出現劇烈嘔吐,可吐出膽汁和血性胃液。并有頭痛、惡心、腹痛、腹瀉等。兒童發病較成年人多,且病情嚴重。葡萄球菌中毒病程較短,一般1~3天痊愈,很少死亡。緊急處理:注意休息和多飲水,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對嘔吐、腹瀉嚴重的患者,應補充糖鹽水或輸液治療。明顯精神差、腹瀉重的患者需送醫院治療。(3) 志賀氏菌:進食污染食物后6~24小時內出現惡寒、發熱、嘔吐、劇烈腹痛、頻繁的腹瀉,水樣便,混有血液和黏液;嚴重者出現(兒童多見)驚厥、昏迷,或手腳發冷、發紺、脈搏細而弱,血壓低等表現。緊急處理:嘔吐、腹瀉輕的可口服糖鹽水,應用抗生素。發熱38℃以上或出現精神差者到及時到醫院治療。(4) 蠟樣芽孢桿菌:食用被蠟樣芽胞桿菌污染的食品后,一般在8~16小時內出現中毒癥狀,可分為嘔吐型和腹瀉型,或兩者兼有。嘔吐型癥狀以惡心、嘔吐為主,并有頭暈、四肢無力等;腹瀉型以腹痛、腹瀉為主。中毒癥狀8~36小時可消失,一般不會導致死亡。緊急處理:停止食用可疑污染的食品,多飲水。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腹瀉較重者可到醫院就診。
2 結 果
近幾年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共40起,檢出病原菌有25起,檢出率為62.5%。
3 討 論
人們吃了含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非傳染性疾病稱為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但以氣候炎熱的季節發生較為頻繁。一方面是因為細菌在溫度較高時繁殖快,另一方面人們在氣溫高時進食較多的生冷食品,并且高溫使人抵抗力減低,易于發病[1]。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多表現為一個家庭或一個集體中多人發病,但也可單個人發病。能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細菌有許多種,幾乎所有的食品都有被細菌污染的可能。細菌性食物中毒有季節性分布特點,而且還與餐飲行業的衛生監督工作有關。就要求我們衛生監督所在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里,加強多飲食和食品行業的衛生監督,做好宣傳和預防工作。并且針對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生特點及趨勢,采取相應對策,保證食品的衛生安全,止和減少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生。
[關鍵詞]食品 分析與檢測 實踐課程體系 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5)05-0243-02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為解決食品安全領域的突出問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2001年在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率先以特色專業招生,2002年該專業正式成為教育部批準的高校本科專業。[1]邵陽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經批準于2006年開始招生。
邵陽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培養能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實踐教學對培養應用型人才有著特殊地位和作用, 構建一個更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是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分析與檢測類實踐課程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必修的一類課程,是其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一部分,包含了分析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實驗、微生物學實驗、食品分析與檢測實驗等多門課程,實踐性、應用性和綜合性較強,抓好課程建設和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對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邵陽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能在食品質量監管部門、食品生產企業從事分析檢測、質量控制、監督管理、安全評價、生產經營及科學研究等工作的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
通過調研、總結和借鑒,從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食品質量監管部門、食品生產企業對食品質量與安全類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著手,按照培養應用型食品分析檢測、食品安全監管、食品風險評估、食品質量管理人才的要求,認真研究學生在分析與檢測方面應具備的知識結構,通過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管理,
促使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三、課程體系建設和改革的基本內容
1.根據專業定位及培養目標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要求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食品消費、食品監管等領域對相關人才的要求和能力結構,構建分析與檢測課程類實踐課程體系,優化實踐教學內容。
2.改革教師培養和使用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3.改革實踐教學考核辦法。
4.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拓展學生能力。
四、實踐效果
(一)構建四模塊遞進式實踐課程體系
邵陽學院構建了四模塊遞進式實踐課程體系,包括獨立實驗課、課程實訓、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優化了教學內容。
1.獨立實驗課。獨立實驗課由基礎化學實驗、學科基礎實驗、儀器分析實驗、食品分析與檢測實驗組成。
有別于很多院校開設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我們開設了基礎化學實驗,包括四大化學實驗的經典實驗和綜合訓練,側重分析化學實驗。學科基礎實驗包括生物化學、微生物學中的經典實驗和綜合訓練,如電泳、層析、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基礎培養基的制作方法、無菌操作技術、大腸菌群的檢測等。這兩部分實驗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知識,為學生提供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背景方面的實驗技能訓練,規范、掌握相應的基本操作,同時培養其分析、推理、總結的能力。
儀器分析實驗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熟悉一些分析檢測儀器的構造、用途、方法原理以及操作,重點是與食品分析與檢測相關度比較高的一些儀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高效液相色譜儀等。
食品分析與檢測實驗著重讓學生熟悉、掌握食品常規檢測項目的方法、原理以及操作,進一步熟悉有關儀器的使用,培養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實踐,構建了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專業實驗三層次合理銜接、相對獨立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和內容,對學生實驗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進行了較系統的訓練和提高,訓練、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實訓。食品分析與檢測類課程實訓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檢驗實訓、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實訓、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課程實訓,采取開放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指導、答疑(根據食品行業的要求及發展,教師在有些項目上也可作些引導)。
在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實訓、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課程實訓、食品微生物檢驗實訓中,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訓方案。學生根據一種樣品(可以是買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做出來的食品;可以是水果、蔬菜、牛奶,也可以是水果罐頭、酒、奶粉……),自己查找資料,了解樣品的常規分析檢測項目、質量控制指標以及安全衛生指標,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進行樣品處理,配制相關試劑溶液,分析檢測其中的幾個項目并作出評價(有的分析檢測項目在食品分析與檢測實驗中沒有開過,需要學生根據資料、自己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完成實訓)。另外,在實訓過程中將一些在食品分析與檢測實驗中不便以單獨實驗形式使用到的一些儀器設備,如快速檢測的儀器、糖度計、酒精度計、質構儀、電子鼻、電子舌等融入到項目檢測中,對快速檢測、感官評價、小型儀器設備的使用等內容作一補充。這樣一來,學生對食品樣品的質量、安全指標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對分析檢測過程有了較深的體會,初步掌握了綜合運用各種檢測方法判斷產品質量是否合格的方法和技能,也鍛煉了文獻查閱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將食品分析與檢測融入食品工藝學課程實訓中,看著自己生產的產品,吃著自己檢驗合格的食品,學生感到新鮮、興奮外,對從原料到食品的生產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學生變被動模仿為主動參與,激發了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感;結合食品生產鏈從原料到產品,融合生產工藝和分析檢測,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3.實習。加強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縮短與食品企業生產實際、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及監管要求的距離,為學生零距離就業創造條件。
以邵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等單位為實習基地,讓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參與分析與檢測等工作,熟悉食品質量檢測、食品安全監管、食品安全評價等相關崗位要求,促使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實際遇到的具體問題的能力和就業崗位適應能力,形成和提升職業能力,為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和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4.畢業論文。在畢業論文選題時,有意識地提供一些分析檢測方面的課題以及一些新方法的研究課題,對學生在食品分析與檢測方面的各種能力進行綜合性總結和檢閱。
(二)建設教學經驗較豐富、愛崗敬業的師資隊伍
通過引進優秀人才和雙師型人才、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重點培養,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建設了一支教學經驗較豐富、愛崗敬業的師資隊伍。
(三)改革實踐教學考核辦法
改變傳統的一份報告定成績的做法,根據不同模塊實踐課程的特點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考核辦法。獨立實驗課的成績由實驗報告、基本操作成績、實驗理論考試成績等組成;實訓課程成績由學習態度、方案設計、現場操作、實習報告或專題論文等內容組成;實習成績由實習日志、實習報告、實習單位評價等內容構成;畢業論文成績按三部分評定,即學生畢業論文完成情況分、畢業論文質量分、學生答辯情況分。
同時引入了職業資格考核項目,70%以上的學生分別獲得微生物檢驗、食品檢驗等職業資格證書。[2]
(四)培養學生創新素養,拓展學生研發能力
依托食品類專業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省級)和食品俱樂部(系級),以項目承載的方式開展大學生創新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實踐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興趣和素養,拓展了學生解決實際技術問題和產品開發的能力。
通過構建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認真實施,學生的分析與檢測能力達到了食品質量監管部門、食品生產企業相應的要求,畢業生活躍于食品流通、食品監管等各個領域,工作在質量與技術監督局、藥監局、上海城市超市、步步高商業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等食品質量監管部門、食品銷售企業、食品生產企業的質量監管、質檢、品控崗位上(當然不局限于這些崗位,這里只針對分析檢測崗位而言),用人單位普遍認為我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動手能力強,適應工作快,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點。[2]
【參考文獻】
首先我在這次任務中擔任檢驗員,雖然任務算是最輕的,但重要是熟悉各個部門操作流程.主要方面有①各崗位車間的標準程序規章②設備儀器工具的使用③原料 輔料檢驗入庫發放記錄④關鍵工序 主要瓶頸⑤不同環境下生產產品的檢驗⑥檢驗記錄。其次這次實習,幫助我樹立藥品生產反應是中心、工藝是主體、設備是環境、檢驗是條件的思想,使我認識到藥品生產是按工藝和檢測兩大主線來實施的。通過這種普遍聯系的整體—部分—整體的思維方法和認識過程,使我學到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動手、觀察、分析、綜合等四種能力,促使生產能力的提高落到實處:動手能力是收集畢業設計資料與素材的首要能力。觀察能力是生產能力強弱的直接體現。分析能力是前兩種能力的發展。綜合能力是前三種能力的總括和提高. 通過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一個實踐鏈,這個鏈的高端環節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將使學生的四年學習的龐雜而繁多的知識和理論得到一次新的全面的“裝配”與升華。
我這次畢業實習的題目是《青霉素的工業生產及相關影響檢測》.青霉素由真菌產黃青霉產生的。青霉素的生產目前主要用微生物發酵法進行生物合成。很少數亦可用化學合成法生產。此外還可將生物合成法制得的青霉素用化學或生化方法進行分子結構改造而制成各種衍生物,絕大多數青霉素是針對新藥物開發的,因此人們總希望在發酵過程或其后的工藝過程中努力提高其產率.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發酵條件對青霉素發酵的影響,為調控生產青霉素提供最佳的發酵條件,和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量提供科學依據
實習的開始通過對青霉素生產工藝的文獻檢索,對整理資料的認真學習和分析,掌握了青霉素的一般生產工藝流程,并有針對性的了解了青霉素的生產環境,生產狀況有了實質性的認識。通過實習期間對不同PH值 溫度最適時間生產的青霉素進行管碟法檢測.而系統的認識到了青霉素質量檢驗.通過不同環境生產青霉素為調控生產青霉素提供最佳的發酵條件,和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量提供科學依據.最后查閱青霉素的主要用途。(研究和醫藥方面)了解到臨床上主要用于革蘭陽性球菌例如鏈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染。和用于分子生物學研究
關鍵詞:生物技術;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體系
生物技術學生就業涉足到醫藥、食品、飼料、農藥、保健品、食品添加劑、燃料、環境及生命支撐系統等各個領域,經濟發展速度在某種程度上與生物技術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同時,也對生物技術型應用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普通高校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應用性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術、技術和職業三者結合;二是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1]。然而面對近幾年地方院校的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從事與專業相關職業的就業率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的局面,通過什么途徑、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是當前我們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
1改革實踐教學體系的必要性
生物技術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新型綜合性學科[2],實踐性、應用性、前沿性都很強,而專業的實驗性和實踐性是需要大筆資金作基礎的。但我校是以石油化工為特色的工科院校,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建設策略,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驗實訓條件都很難得到充分滿足,以應用型實踐能力培養的創新和創業教育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難以得到體現。由于我校生物技術專業辦學時間較短,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經驗不足,一般化教育要求和一般化教學現象比較普遍,個性化、差異化、特色化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從就業的適應性來說,生物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可在生物制品、醫藥、食品、輕化工、環保及農業等企業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工作;也可在公安、安全、食品藥品管理、農產品管理、檢驗檢疫、海關及衛生防疫等部門工作。但由于生物技術的高新技術和高投入高回報的特點,使得目前的相關企業有范圍廣、規模小和要求高的特征[4]。按照目前的實踐教學體系,難以滿足點多、量少和技術含量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學生擇業呈現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趨勢,畢業生去向的多元化在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中表現尤其突出,畢業生去向有中學、事業單位、繼續深造讀研、營銷、生物化工生產企業和自主創業等。因此,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需深化教學實踐體系改革,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構建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
2適應社會需求,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2.1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基礎,按照技術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人才培養方案把統籌安排課堂實驗、認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論文(設計)五個主要環節的實踐能力要素分解為基礎、提高和綜合創新三個層次,在不同階段的著重點不同,做到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2-3]。在實驗教學方面,通過增加新知識、新方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淘汰了大部分糖類、脂類的陳舊實驗項目,增加了現代生物化學實驗內容;通過減少驗證性實驗學時,著重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學時;通過增加開放性實驗室,增加學生的操作動手的機會,提高了學生自主實驗和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將原來分散的實驗與理論課剝離出來,整合成獨立開設的實驗課,構建成系統模塊化的專業實驗體系。如將原來獨立開設的《生物化學實驗》和《分子生物學實驗》整合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將《遺傳學實驗》和《細胞生物學實驗》整合為《基礎實驗二》,結果,既避免了原來附屬于理論課中的實驗內容和實驗項目的重復,又有利于實驗內容的綜合與提高,有利于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的開設,大大提高了學生綜合實驗操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在實習實訓環節上,以生物與食品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為主要實踐基地,建立了植物組織培養、食品檢驗和發酵工程等實訓室。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實訓要求,構建了由認知實習、基礎分析測試實習、食品加工檢驗、藥品加工與檢測、綜合應用訓練、創新創業訓練等模塊組成的現代化實踐教學平臺。另外,安排了32學時在學校分析測試中心學習GC-MS聯用儀、高效液相色譜儀、傅立葉紅外光譜儀、原子吸收等儀器設備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安排2周專業技能培訓課程,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需要,系統訓練食品微生物的檢測和理化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實習實訓的效果。在設計環節上,將基礎課程設計和專業課程設計按照“由淺入深、由單項到綜合、循序漸進”的要求設計教學內容。在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方面,選題要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或教師科研項目和自己的興趣,這樣,既能實實在在做一些科研工作,又能得到足夠的經費的支持。另外,還要狠抓開題報告、中期檢查和畢業答辯等三個環節,經過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學生的獨立科研實踐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課外實踐方面,嚴格執行素質拓展計劃,并每年分別舉行一次微生物實驗大賽和生物化學實驗技能大賽,積極組織參加省級各類競賽和科研活動,如廣東省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訓練計劃項目、廣東省挑戰杯實驗大賽和廣東省大中專科技節之生物化學技能大賽等。通過課外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活動、公益勞動、創新創業活動、技能培訓和各類科技競賽等活動,培養和提高了學生政治思想素質、團結協作精神、創新創業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
2.2優化實踐教學資源,打造高水平教學平臺
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平臺是保障實踐教學體系中各個要素高效運作的關鍵,如果沒有平臺的支撐,再好的內容設計也將會顯得空洞無物。通過優化和調整校內實踐教學資源,精心打造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平臺,為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搭建起良好的平臺。生物與食品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是在原生物食品實驗中心的基礎上建立的以生物食品專業基礎教學實驗為主體,大類學科共享的專業實驗教學平臺為補充的實驗實踐教學平臺。實驗室分為食品工藝、食品營養、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發酵工程等基礎實驗室,另外根據教師的課題和研究方向,建設多個功能研究室,彼此相對獨立,但資源共享,長期對學生開放,學生可在研究室內開展科學實驗和畢業論文(設計)活動。自大學二年級開始,從大學生創新訓練實驗項目入手,到組建課外科技團隊,組隊參加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競賽,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難易程度不同的科研訓練。近幾年有300多名學生直接參加了30多項科研項目,學生多次獲得挑戰杯和生化技能大賽的獎項。今年(2015年)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大分子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小分子的分析充分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如高效液相,在線系統GPC-GC-MS聯用分析儀、傅立葉紅外光譜分析儀等已被廣泛使用,大大提高實驗的精確度和效率,同時提高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
2.3拓展實踐教學空間,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在注重整合校內教學資源,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平臺的同時,學院大力加強與現代高新企業或研究開發機構的聯合辦學[5],通過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和實驗室,使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得到緊密結合。現已建成20多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拓展了學生實習、實訓與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空間。學生根據專業特點和個人就業的方向,分別到不同性質的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實習基地為學生配備經驗豐富的科研和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如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主要集中到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或學校實習,如茂名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廣東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維多生物制品公司、長興水產有限公司、茂名市第十六中學和茂名市官山學校等。充分利用實習基地的技術裝備優勢和人才優勢,組織學生到這些單位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如18位同學到茂名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中國化學危險品檢驗中心,12位同學到藥品檢驗所和10位同學到檢驗檢疫局進行實習的同時,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采取“雙導師制”指導學生,結合實習單位的研發的內容和方向開展畢業論文(設計),部分研究成果直接應用到企事業單位或學校的實驗室建設中。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撰寫3000字的實習報告,集中召開實結交流匯報會,以便學生了解所有實習點的情況,豐富實習內容,擴大知識面。各實習點選出一名代表就實習單位概況、實習工作內容和心得體會等方面借助PPT進行匯報交流,2010級共有12個代表作了發言。通過合理安排、嚴格紀律、認真指導、集中交流等相關工作,使實習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學生真正把從課本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了生產實際中,專業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知識面得到拓展,生產實踐能力有較大提高。
3結語
摘 要:創建了系統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即以實習、科研和課外實踐綜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實驗課程建設完成了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培養計劃對應的結構體系,調整了環境基礎綜合實驗的結構,完善了環境科學方向的實驗內容,加強環境工程實驗課的過程管理,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
關鍵詞: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實踐教學;實驗課程
我校自從1999年lO月成立環境學院以來,環境本科專業建設得到快速發展。2001年我院招收第一屆本科生,一個班,共25人,此后,每年招生人數穩定在2個班的規模。2004年,經過教育部批準,環境專業由“環境工程”改設為以一級學科命名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計劃更加明確了寬口徑辦學思想,在加強學生基礎的同時,學生的教學實踐環節同步得到重視,結合學校實踐教學資源,逐步形成了環境專業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即以實習、科研和課外綜合的實踐教學環節。實驗課程建設完成了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培養計劃對應的結構體系,調整了環境基礎綜合實驗的結構,完善了環境科學方向的實驗內容,加強環境工程實驗課的過程管理,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
一、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
1.以寶鋼為中心的生產實習基地的創建
2002年底,在教務處和學院領導的支持下,開始著手開辟寶鋼生產實習基地。寶鋼作為一個世界500強大型企業,擁有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和噪聲污染控制等全方位環境工程治理設施。其先進的環境治理效應堪稱全國典范,并且不收取實習費用,因而每年吸引眾多學校學生前往實習。我院經過積極努力和洽談,終于在2002年底獲得了2003年暑期學生實習的機會。在上海的院校中,我校環境專業是惟一一所以寶鋼為生產實習基地的學校。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院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畢業生按照培養計劃還未進入實習時期,但此時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最后一屆環境專業本科生正面臨實習時期,且該專業本科生的部分專業課程也是由我院老師授課。為了使該年級學生有更好的實習基地,同時也為我院的實習積累經驗,學院決定將第一次赴寶鋼實習的機會提供給了該學院的本科生,由我院老師帶領,圓滿完成了實習任務,并得到機動學院的肯定和好評。此后,我院2001級和2002級學生的生產實習均得以順利進行。在實習基地創建的過程中,從寶鋼收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并編寫了“寶鋼生產實習指導書”,在實習前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在實習過程中,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習后組織學生進行總結,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生產實習報告。2006年,在面臨寶鋼只能接納30人規模的實習任務時,我院為了更好的保證學生的實習質量,決定不以學生個人聯系進行實習,而是多方位開辟實習基地,并形成了以水、氣、固廢為目標的新的實習點,包括:白龍港污水廠、竹園污水處理廠,閔行污水處理廠、閔行自來水廠、楊樹浦水廠、寶鋼電廠和吳涇電廠大氣污染治理、老港垃圾填埋場等分散實習場所。
2.環境監測實習基地的創建
2004年,我院著手創建環境監測實習基地,這是我院實踐教學的又一次飛躍。二年級學生在學習了環境監測課程后,非常有必要進行相關的實習,這也是環境專業必須建設的任務。因此我院確立了以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為主、閔行區環境監測中心作為輔的實習基地。上海環境監測中心擁有一流的環境監測水平和設施,每年承擔的檢測任務非常之多,接納大量高校學生,我院經過努力,上海市監測中心在安排實習名額緊張的情況下,于2005年同意分兩批安排實習名額我院2003級2/3的學生(40人)。經過2周的實習,我院學生得到該中心極高的評價,在2006年的計劃中將我院學生增至50人。其余學生聯系到閔行區環境監測中心進行實習,和上海市監測中心相比,盡管監測任務相對少,但完全滿足20人的實習任務,實習效果反映很好。監測實習與生產實習略有不同,學生以參與監測部門的實際工作為主,并能夠充分發揮所學知識。監測實習在安排中同樣需要對學生進行實習前的動員工作,明確任務,進行安全教育,并要求學生注重交大形象。在實習中及時向學生了解存在的問題,并在實習結束的當天進行實結。
3.PRP項目成為培養計劃必修內容
在新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計劃中,一方面加強了基礎課程的學時,同時將完成PRP項目作為一項必修的實踐環節,這對于增強學生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這方面,我院具有較好的條件,體現在,一方面我院師生比例較高,專任教師40人,每屆本科生60人,同時,教師積極申報PRP項目,保證學生能夠得到機會。從2003級學生開始,我院學生100%參加PRP論文,學生因此受益匪淺,在外推直升研究生的時候以及參加就業中,由于該項目而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這也是我院對學校實踐平臺的成功應用。
4.積極組織參加“拜耳青年特使”活動,并連創佳績
“成為拜耳青年環保特使”活動是由德國拜耳公司贊助,由上海市教委組織的一項由大學生參加的國際性環境保護論壇,從2003年起在我國總共舉辦過三屆活動,參加區域由華東地區發展到全國重點省市大學,該項活動得到我校教務處的重視,并積極支持我院組織該項活動,我院也因此每年都對該項活動積極組織參與,并連續三屆取得出色成績,成為我院環境實踐活動的特色項目,為學校贏得了榮譽。2003年我院2001級兩名學生榮獲第一屆評選的第一和第四名,其中1名學生還代表中國赴澳大利亞參極了國際青年環境論壇。2004年,我院2002級1名學生當選特使,并參加了在北京、杭州等地舉行的各項活動。2005年,我院2002級1名學生再次當選拜爾特使,并作為中國5人代表之一赴德國參加國際青年環境論壇。2006年,我院2003級兩名學生再次當選特使,參加了青島的環境夏令營活動。其中1名同學由于該項活動中的出色表現,被我校破格直升研究生。
我院在環境本科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中,充分結合研究型大學辦學思想,在注重基礎的同時,加強學生實踐環節,在教學實習普遍困難的情況下,不僅創建了以寶鋼為中心的實習基地,還增設了環境監測教學實習環節,將PRP項目作為培養計劃必修環節,并將拜耳青年特使活動發展成為實踐教學的有益補充,取得了優異成績,整個實踐教學環節全面、系統,在學生的培養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二、實驗教學的建設
實驗是本科教學的基本平臺之一,是培養環境專業人才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環境學院開展正常教學活動的必備條件。按照我院以一級學科發展本科專業的思路,結合教學投資狀況,分階段建設。從最先的環境工程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發展到新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取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1.實驗課程結構的調整和完善
新的培養計劃開設環境基礎綜合實驗1和2、環境科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學綜合實驗和環境工程綜合實驗。其中,環境基礎綜合實驗1包括:環境監測實驗和生物技術理論基礎實驗,環境基礎綜合實驗2包括:環境生物實驗(植物和微生物)和環境化工原理實驗。環境科學綜合實驗包括環境化學實驗、分子毒理實驗和土壤環境實驗。環境工程綜合實驗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噪聲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固體廢棄物處置工程實驗。和過去環境工程專業培養計劃相比,有以下特點:
(1)明確了環境科學綜合實驗,建立了以環境化學、分子毒理學、土壤環境學為主體的實驗內容體系,其中,分子毒理學、土壤環境學是新增設的內容,使環境科學實驗內容更加完善。
(2)將環境監測實驗由過去獨立開設的實驗課改為和生物技術理論基礎實驗共同構成基礎綜合實驗1。將環境化工實驗從過去的環境工程綜合實驗調整為環境基礎實驗,與環境生物實驗共同構成環境基礎綜合實驗2的內容。環境生物實驗在過去單純的環境微生物的基礎上,增設了植物方面的實驗,調整后的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3)環境工程綜合實驗則加強了過程管理,由于實驗套件數的限制,因此采用分組輪回實驗的辦法,由主講教師和3名助教各自指導1~2個試驗。實驗進行過程中,對學生的各個環節進行打分,分為考勤(10分)、預習(10分)、實驗操作(40分)、實驗報告(40分)。主講教師注重巡回檢查,并及時解答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每次實驗之前發放上一次實驗的報告,并收集鄰近一次的實驗報告。對于存在的公共問題集中講解。
2.特點和效果
環境綜合實驗的建設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體現基礎性、先進性和開放性。基礎性表現在每門實驗課程根據教學基本理論知識開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實驗,通過實驗來達到對理論知識的深刻認識。先進性表現兩方面,一方面,在每門實驗課程中都有經過最新科研實踐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意義,并且區別其他高校相關專業實驗設置的獨創性實驗,如水污染控制中的恒壓膜過濾實驗,大氣污染控制中的活性炭纖維吸附氣體中的氮氧化物實驗,環境化學中的染料在水溶液中的光催化氧化實驗、動物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測定實驗,生物技術理論基礎中的核酸濃度測定實驗,環境監測中的總磷測定實驗,環境化工原理中的仿真實驗等。另一方面,每門實驗中都含有先進的儀器使用,如環境化學實驗中的原子熒光、測汞儀,環境監測中的儀器分析實驗,固體廢棄物中的毛細吸水時間測定儀等。
實驗的開放性表現在,所有的教學實驗儀器設備均向進行科研活動的本科生開放(主要包括PRP項目和本科畢業論文),使他們在科研過程中加深對教學儀器設備的使用和開發。另外,開課對象不僅面向環境學院的本科生,同時還面向農業與生物學院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