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庭院景觀規劃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態;鄉村景觀規劃;內澇區域
[Abstract] There is a lot of frequent water logging in our country. We have not realized the truth which is the country building design in water logging areas. This article is writing about country planning which study on concepts and combines the parturition and lives of the farmer, thinking deeply to the countryside building design, trying to search for a ecological harmony,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for countryside building.
[Key words] Ecological;Countryside building plan;Waterlogging countryside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科學基金青年項目(51608271)基于3S技術的淮河流域鄉村內澇地區集約型景觀設計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4YJC760061)我國內澇地區鄉村景觀的生態研究成果之一、2015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江蘇沿淮地區鄉村聚落景觀的生態設計方法研究(1501044C)階段性成果。
鄉村景觀規劃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融合建筑學、地理學、經濟學與環境美學等不同的學科知識,為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提供了充分的理論基礎,使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在關注環境的利用和村民的短期需求時,更加注重的是景觀的生態完整性、觀賞價值及其帶給人類的有益效用。其目標是合理協調的使用土地,在生態環境以及自然資源不被破壞的前提下,設計出一種生態上完備的、文化上適宜的、美學上優秀的規劃設計方法,以期能夠為鄉村居民創建一種環保、美麗、舒適的生活環境,并且,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在堅持與時俱進與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同時,凸顯鄉村景觀的地域性特色。
一、背景介紹
我國是一個河網水系十分發達的國家,在面積較大的流域中下游,通常為富含沖積土的平原(圖1)。這些平原地勢平坦,且沖積土中堆集了河流沿途由動植物排泄物和尸體所形成的大量養分,所以通常比較富饒沃腴。這樣的土地吸引了人群在此耕作與久住,通常人口眾多,農業發達。但這部分鄉村往往也是洪澇災害的高發區,幾乎每年都需要進行大量的防洪、搶險、救災等工作。這部分鄉村的防洪工程標準通常不是很高,又往往臨水而居,洪澇災害發生的時候,損失情況十分嚴重;同時人與水爭地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大規模地圍湖造地,居住空間開發至淺灘甚至濕地等,這些行為在減少環境對洪水的行調能力的同時更增加了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內澇地區的這一普遍性問題,本著防洪抗澇和改善鄉村生活環境的想法,秉持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生態型鄉村規劃設計中地域特點的提煉及田園風光帶的規劃。
二、區域特色型生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原則概述
現在的鄉村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容易把景觀規劃理解成簡單的綠化行為,盲目而批量地進行植物種植,把水系與人居環境的協調設計理解成簡單的洪水處理,一味地開挖河渠增高堤岸,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如此做法容易導致鄉村景觀的低層次發展以及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區域特色型生態鄉村規劃設計是一個系統而龐大的工程,只有綜合考慮多種人為與環境影響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生態型鄉村規劃設計。
基于內澇地區生態型鄉村規劃的普適性與復雜性,其規劃原則的制定應遵循一定的規范:(1)科學系統化原則。內澇地區生態型鄉村的規劃原則應該以科學合理化為基礎,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依靠RS與GIS技術,對鄉村景觀資源評價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通過對生態環境質量、人文景觀資源、景觀視覺資源等多方面綜合進行評價形成景觀資源評價框架,根據規劃地區的客觀情況,統籌流域內的整體性發展,使規劃區域與設計原則有機聯系起來,達到景觀設計整體功能最優,保證規劃結果的全面、可靠、準確。(2)實用性原則。以構建帶有區域特色的生態型鄉村的目的為出發點,做到原則簡單,通俗易懂;同一流域內的鄉村建設可以相互參考,形成帶有流域特色的整體性規劃設計。應以適宜當地的生態環境發展為原則;在保證規劃結果完善、優效的前提下,便于鄉村建設工作開展。(3)因地制宜原則。我國河網水系發達,流域特色明顯,同時,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生態型鄉村建設規劃設計經驗越來越豐富,運用的措施越來越廣泛多樣。因此,在進行生態型鄉村建設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流域內的資源、地勢,抓住規劃設計的關鍵節點,根據具體的環境有所側重,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進行帶有區域特色的生態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
三、區域特色型生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一)基于科學系統化原則的設計方法
進行科學系統化的規劃設計就必須要提到“斑塊―廊道―基質”的基礎景觀概念。“斑塊―廊道―基質”模式由美國著名景觀生態學家福曼在《景觀生態學》一書中提出,是景觀生態學中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構成了現代宏觀尺度的景觀規劃的理論基礎。
其中斑塊是指與周圍背景不同的,相對而言比較均勻的非線性區域。在內澇地區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應該科學合理地將大小自然斑塊分派到鄉村景觀之中,這不僅能夠滿足鄉村景觀的豐富性,實現生態美學的目的,還能夠增加土地的洪澇調蓄能力,使鄉村景觀的生態環境更加穩固,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此我們引入生物浮島技術。該項技術將高等水生植物或者經過改良的陸生植物種植到浮力足夠大的材料之上,在營造水上植物景觀以及凈化水質的同時構建了一系列完整的水生
生態系統。即使在洪水泛濫時期,浮島上的植物生長也只受輕微影響,還可以為為鳥類、水生動物等提供休憩和避難的場所。水生植物浮島的種植技術要點是浮力設施、種植平臺以及植物種類的選擇。浮力設施的材料必須具有足夠大的浮力,且除污能力效果好的植物。
景觀生態學中的廊道(圖2)是兩邊均與本底有顯著區別的狹帶狀土地。擁有防洪泄澇,生物多樣性保護,遺產保護,游憩等多種功能。在一般的鄉村建設景觀綠色設計中,為追求形式美,設計者較少考慮鄉土植物,而選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栽培澆灌的外來名貴物種,并且植物品種單調,合理豐富的生物群落無法成形,在洪澇災害發生的時候往往損失巨大。著重關注鄉村建設對于生物以及環境的影響方面來設計生物廊道顯得尤為重要。
基質是景觀中分布最廣、最具連續性的背景基礎。在最近幾年中,鄉村景觀基質的構成由自然景觀的面積略大過于人工景觀,變成了以農田、水產養殖塘等人工景觀為主。高收益的水產養殖、工農業生產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水產品采集、粗放式的蘆葦種植等產業。不正當的建設、人居環境爭奪水源地、建筑區擴展至淺灘甚至濕地等加重了行洪緩慢甚至難以行洪的狀況。在鄉村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必須要重視濕地灘涂的作用,預留出足夠的濕地面積,才能在洪澇災害發生時給出足夠的行洪泄澇空間。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景觀的規劃與設計需要探尋鄉村景觀中的環境因素,特別要維護和增加生態斑塊、景觀廊道以及綠色基質建設等。這對建立景觀模型以及進行鄉村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基于實用性原則的設計方法
實用性的景觀構造方法應該成為鄉村景觀規劃的主要方法,應以實用性為原則,在鄉村景觀建設中依據區域特點具體實施。例如鄉村道路綠化的布局應以當地鄉土喬木樹種為主,適當配置灌木和草木,兼顧景觀效果,形成落葉闊葉樹與常綠闊葉樹復層配置結構,并且帶來層次鮮明的綠化視覺。村口的道路風光帶,采用“喬木-草本”的配置模式,為村民保留通透的風景透視線,達到綠、美的視覺效應。下文將就生物行洪帶、綠色庭院與灌排系統等三個例子展開敘述。
生物行洪帶應該依據鄉村水岸的特點,選擇適宜的水生植物和陸生耐水濕植物,形成“喬木-灌木-草木”、“喬木-草木”和“灌木-草本”等多種配置模式,構建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發揮其巨大的蓄水行洪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洪澇治理的過程中,不是靠洪水來臨時一味地加高堤岸,而是在洪水未來臨時就預留出足夠的行洪帶。行洪帶在水位較低的時候,可作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場所,當洪水來臨的時候,則允許其被淹沒,作為行洪帶。這區別于傳統的治理方法,該做法能為鄉村景觀規劃治理節省大量的用于堤岸建設與災后治理的資金。
其次應該充分利用鄉村庭院有限的空間,打造綠色庭院(圖3)。根據不同庭院的立地條件,選取攀援植物和立地植物,在住宅的各種構筑物和空間結構上,包括屋頂、墻面、陽臺、廊、柱等,進行栽植或者鋪貼。鄉村綠色庭院的構建可以增加鄉村景觀綠地面積,減少汛期的地面水量。同時不同地區的植物種類搭配選擇可營造出當地所特有的景觀文化。植物選擇上應當以鄉村本土植物為主,選取吸水耐澇能力強、繁殖周期短,適應能力一流的植物,同時結合滴灌、植生袋和節水型容器等新型技,營造科學環保的鄉村住宅綠色庭院。
最后應該構建農田河網布局,做到灌排分開,形成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灌溉與排澇系統。溝、渠、田、林、路應該進行系統化的規劃設計,統一布局,由干河以及大、中、小溝等組成一個完整的灌排系統。干河為總排水河,大、中溝主要負責滿足引、排需要;小溝則負責排地表徑流和降低地下水。排水按日雨200mm兩天排出設計。大溝間距2~3km,底寬4~5m,挖深4m左右;中溝間距500~600m,底寬2~3m,挖深3m左右;小溝間距100m,底寬0.5~1.0m,挖深1.5~2m左右。灌溉采用區域布局,提水站布置在大溝或中溝邊,渠道采用兩級或三級,斗渠設在中溝邊,農渠設在小溝邊。新、老墾區水系布局相互聯系,新墾區引水干河,上接老墾區的主要引、排河道,并在引水口門建閘控制。結合老墾區泄洪、排澇,同時也有利新墾區引水灌溉、沖淤保田,改善水質(圖4)。
(三)基于因地制宜原則的設計方法
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鄉村衍生了大量區別于其他地域的景觀及人文特色,形成了一種完整而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是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帶有流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村落風貌正在快速、大面積的喪失,嚴重缺乏保護意識的舊區改造,使得名樹古跡一次次面臨滅頂之災;傳統民居、宗祠的破損無人問津,景觀空間不斷被擠占縮減,傳統的水系、街巷的肌理已不復存在。在面對城市化的強烈沖擊下,最大程度地保護自然原生態、景觀原真性、減輕環境負荷,體現人與自然自由交流的和諧境界,開展鄉村景觀建設原真性保護規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鄉村生態景觀規劃中,應該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構建原生鄉土植物群落,包括植物選擇、植物配置、植物種植及養護管理等四個方面。要結合實地條件,以原生植被群落中的鄉土植物為主,依地就勢,充分利用鄉村的水面、片林、地形等條件,構建生態效益高、穩定性強、具有自然維持和演替能力的植物群落。
在規劃過程中,要選擇性地保護和發揚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景觀,維護景觀的完整性和特色性,設計出帶有區域特色的鄉村景觀。例如在鄉村中,許多村落都保留有“風水樹”和當地居民膜拜的“神樹”。古樹名木具有生態景觀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是具有動態性、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在洪澇災害中,往往就是這群古老的樹木為生物提供了休憩、避難的場所。但因為古樹生長年限長,目標保護范圍大,洪澇災害對其傷害往往是巨大的,許多古樹在這一過程中生長衰弱甚至趨向死亡,所以利用技術對其采取系列保護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依據實地情況進行剛性支撐或彈性支撐等,并在設置圍欄保護,定期補打微量元素營養液。同時圍繞鄉村的古樹名木,重點設計一系列的休閑娛教場所,使其形成當地所特有的景觀文化。使村民在享用自然景觀的同時,也能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圖5、6)。
結語
鄉村是我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細胞,在綿延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村落形成了極其復雜的、統一與多樣、無序與有機相互交織的空間形態,其古樸的風貌和完美的肌理令人感動,但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人類不斷地開拓新的居住面積,侵占土地空間,鄉村規劃建設盲目地模仿城市建設,無度地開發涂灘、濕地,使鄉村的水文環境遭受嚴重破壞,鄉村面臨著資源破壞、文化缺失、特色沒落、洪澇災害頻發等一系列建設、文化和生態難題,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面臨困境。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鄉村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政府必須加以積極引導并進行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全社會協同保存和保護鄉村生態環境與特色文化。景觀設計是長期的投資和建設行為,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探索,不斷進行理念和實踐的創新,惟其如此,才能為鄉村居民營造出一個舒適、美麗、和諧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閆攀,車伍,趙楊,李俊奇,王思思. 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構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環[J].風景園林,2013(02).
[2]劉海龍.景觀水文:一個整合、創新的水設計方向[J].風景園林,2014(01).
[3]劉濱誼,戴嶺,王南.以環縣為例的黃土高原半干旱區景觀化集水造綠的水綠調配規劃與增長機制[J].中國城市林業,2014(05).
[4]劉濱誼,王南,戴嶺. 黃土高原半干旱區景觀化集水造綠空間網絡構建――以甘肅環縣為例[J].中國城市林業,2014(04).
[5]成玉寧.當代科學技術背景下的風景園林學[J].中國園林,2015(07).
[6]袁D洋, 成玉寧.參數化風景環境道路選線研究[J].中國園林,2015(07).
[7]宗凈.城市的蓄水囊――滯留池和儲水池在美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2005(03).[8]劉海龍,張丹明, 李金晨, 頡赫男.景觀水文與歷史場所的融合――清華大學勝因院景觀環境改造設計[J].中國園林,2014(01).
[9]車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10]閆攀,車伍,趙楊,李俊奇,王思思. 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構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環[J]. 風景園林, 2013(02).
關鍵詞:地域性 宋文化 度假式酒店
1 緒論
1.1研究背景
隨著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經濟以及旅游業的不斷開發,酒店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由于西北湖項目設計用地處開封“宋文化”中心,周邊建筑及旅游區有著極其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如何在現代建筑上傳承和發揚宋文化特色成了全社會關心的一個問題。在開封市這樣一個旅游城市,如何向游客展現自己的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也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許多酒店建筑已成為城市的標志建筑,成為所在城市的象征,它不但是酒店自身形象的標志,更是本土文化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在這種形勢下,酒店建筑本身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2 特色地域的酒店設計的研究
2.1國外對特色地域的酒店設計的研究
國外在溫泉度假酒店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上相比國內要早得多,己經走過了一段較長的路,同時經歷了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探索的不斷循環過程。經過長時間的理論與實踐的積累,在歐美國家現己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理論成果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如《Bali Living》,《Ultimate Tropical》等關于熱帶溫泉度假酒店的理論著作,同時在泰國、馬來西亞、巴厘島等區域存在部分相對比較成熟、完善的溫泉度假酒店的實踐探索。
2.2國內對特色地域的酒店設計的研究
在我國很多地區,傳統的古建筑保留的依然完好,粉墻黛瓦,淡雅簡約,古色古香,極具地方文化特色,很精粹,很有意境。但后來的現代建筑在建筑風格的傳承上總是那么不太令人滿意,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方面總感覺有些欠缺,特別是在作為城市印象的酒店類建筑上,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實在是令人心痛,地方文化特色幾乎喪失已盡,只有極個別的酒店建筑能保留并傳承了宋代建筑及景觀規劃特色。從這個方面也折射出一些的酒店類建筑在如何反映地方文化特色上的設計做得還不到位,在酒店的設計上依然沒有擺脫傳統的模式的束縛,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依然看到了個別酒店建筑的設計體現了宋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并且做出了一些不錯的成績。
3 “宋文化”為設計元素的度假式酒店設計
3.1“宋文化”內涵及利用
在文化鼎盛的北宋時期,開封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經濟繁榮,風光旖旎,物華天寶,是當時富麗天下的國際大都會。但因屢遭戰亂與水患,與北京、西安等文化名城相比,開封的文化資源形成了地下文物多而地上文物少、無形文化多而有形文化少的特點。旅游經濟最大的價值并不體現為文物和古建筑的文物價值,而是體現于古文化內涵的開發和利用。
開封確定了宋都景區、千年夢華、北方水城、菊香天下的旅游主題。在挖掘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開封市先后修繕或新建清明上河園、包公祠、天波楊府、開封府等景點都緊扣宋文化主題,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宋文化的魅力。開封不僅打造了有特色的旅游景點,而且營造出了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清明上河園以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基礎,挖掘宋代市井風情,展示北宋民俗文化,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3.2西北湖基地現狀分析
3.2.1基地現狀
項目位于開封市區古城墻內,西北角湖區,基地內大部分是一片碧波蕩漾的湖面,基地現以平坦的湖面、草地、小樹為主,地面相當平整,其西側和北側為開封清代城墻,城墻區域植被保留完好。東側為高檔住宅區九鼎雅園、南北十八院與其有規劃道路相隔,南側為開封著名民俗文化旅游景點——清明上河園,與其有城市道路(龍亭北路)相隔,東南角為翰園碑林。在此設計條件中,酒店建筑及景觀規劃設計方案必須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在西北湖基地區域中,西側和北側,有開封清代城墻。考古資料表明,發現的5座城池基本處在同一區域。歷經20年考古發掘,我國考古學家在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是唐代中原重鎮汴州城,其中城市規模最為龐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北宋國都東京城。
3.3酒店設計原則和設計要求
從“西北湖”這一特殊地域的酒店設計為研究出發點,要體現古城風貌,保持古城墻歷史空間延續性,體現開封古城的神韻和意境。具體設計原則及設計要求如下:
①規劃設計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及尋求保護與發展的共生為主線,兼具“宋”文化內涵和經濟效益的特色規劃酒店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②保護優先原則。
③強調規劃布局的整體性。
④最大限度考慮功能性的人車分流,避免功能流線交叉,消除人車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同時又保證土地的高利用率。合理配置酒店區內樹木、草地、硬地和休閑設施,創造符合“宋文化”為主題特色休閑度假酒店的氛圍。
3.4酒店設計目標和設計概念
西北湖度假式酒店設計的目標正是要用現代主義的手法,用當地普通而經濟的材料和技術創造一種屬于開封的現代休閑生活文化,它超越了單純的營造空間和制造外型。 規劃及建筑設計緊扣“濕地會館”這個概念,與自然緊密結合,創造一種高貴、悠閑、祥和、寧靜、舒適的氣氛,讓客人徹底忘掉城市的喧鬧,自由自在地在會館享受生活。為了達到舒適休閑的目標,豪華溫泉房的開間達到6.5m,陽臺上設置了溫泉泡池,浴室與陽臺貫通。度假客房全部設有溫泉泡池。陽光、水、綠樹和室外庭院,這些空間綜合作用構成了休閑度假會館的基礎。
3.5西北湖度假式酒店總體規劃設計
3.5.1酒店總體規劃布局
開封西北湖度假式酒店以理性抽象分散形態布局的方式表達,酒店主于湖面中央區域,酒店周邊具有湖面與隔離,基地西南側設置高爾夫練習場,會所位于酒店西南和高爾夫練習場之間,浮于水面之上。區域主入口位于基地的南側,通過水上棧橋連接到酒店區域。車輛通過基地內北側繞湖道路進入酒店大堂下客區。酒店各功能區圍繞中央庭院空間發散展開布局。客房位于酒店區域南側,大堂、健身、宴會、餐飲、商務會議、娛樂位于酒店區域北側。在基地的西側酒店入口外側附近設置地上停車場。
3.5.1西北湖度假式酒店設計方案
①設計構思
郭熙的《林泉高致》與其“山有三遠”理論,即“自山上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觀山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中對畫山時所追求的層次感,是對此設計最初的構思泉源。沿襲圍合與半圍合庭院空間,在不矢于私密感的同時追求空間的層次和趣味性,設計的庭院沒有中國庭院的對稱性,力爭帶來新鮮的空間感。屋頂相連成一體的設計,便于各種氣候、天氣下的穿行,同時也是中國大屋頂和連庭空間的變形。將西北湖做成生態島一般,沿龍亭北路和規劃路邊開放的景觀步行道和湖邊生態島都可以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很好的休閑游憩地。
②酒店功能平面圖
酒店平面各功能區分布于局部地下一層、首層及地上局部二層,總體院落空間及環線展開布局。客房位于南側院落圍合及半圍合區域,北側院落主要涵蓋宴會、餐飲、商務會議、娛樂和后勤服務等功能區。南側院落大量集中的客房布置,再利用最優景觀朝向的同時,創造安靜恬謐的休息空間;北側院落主要涵蓋宴會、餐飲、商務會議、娛樂等功能區,在相對幽靜的環境中,有利于創造更加融洽的氛圍。酒店配套服務西北側,并設置獨立出入口直接與外部相通,使用方便又不會和酒店空間沖突。
③酒店建筑立面造型
酒店建筑造型采用后現代建筑設計手法,充分展現出建筑的獨特性,以及建筑與環境相融的設計手法。通過對宋代建筑的分析,通過后現代建筑設計手法的變形,進行解構設計。
3.6西北湖度假式酒店綠化景觀環境
酒店主次入口的沿湖道路為城市開放綠地,北側和西側為古城墻,用綠化隔離帶分隔酒店區域,同時也是更好的保護古城墻的環境。對酒店整體環境形成一個優美的景觀環境屏障,中間層次景觀是由沿湖的道路景觀、道路西側的高爾夫練習場,和有著寬闊湖面的西北湖湖景組成,湖面上散落著生態小島,對凈化涵養水源有著保護作用。穿越第二道景觀屏障后即將進入酒店建筑區,由庭院圍合而成的酒店本身就是一種景觀,庭院由步行路、水面、植物或小島組成。酒店內景形成一個庭院型的水面景觀,酒店南北兩側北湖面環抱。
3.6.1綠地分布設置
整個基地綠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南方沿湖面向兩側的城市開放綠地和高爾夫練習場運動綠地和西北方向兩側的古城墻區域保護綠地。
3.6.2細部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充分結合綠地及人行車行系統。分三個層次來設計景觀,景觀主要以起到保護水源和古城墻為主,同時能滿足游憩功能。在酒店主入口處,需要加強酒店入口景觀引導設計,用片墻圍合一個內城的縮影印象,加入酒店建筑風格符號,暗示酒店環境氛圍。中間景觀層面主要延續這種景觀層面主要延續這種景觀引導,道路兩側的綠不宜過于遮擋視線。客人可以到達的每個區域都被水面環繞,酒店內水面建筑可滿足客人食、居、行。建筑外水面可滿足客人游憩。這種布局本身就是景觀的一部分,硬質材質選用和綠化植物的搭配需講究意境氛圍,做到少即是多。
4 結束語
通過對老城區、設計地域中包含“城摞城”古城墻遺址、濕地和旅游集散地等多項因素制約的特殊地域的調查研究,如何在多項制約因素之下,建立具有“宋文化”開封七朝古都特色的五星級酒店建筑和景觀設計,是擺在我們面前新的問題,這對建設國家級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提高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翟鴻模. 開封古城墻旅游開發的設想。現代城市研究,2003(5)
[2] 孫鳳岐. 發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古衛城風貌—結合永寧古衛城遺址公園設計。中國園林,2003
[3] 陳南江. 濱水度假區旅游規劃創新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5
現在都市人群的生活比較單一,三點一式外加一游玩,即工作、路上、家庭、假期游玩。快節奏的生活也使得城市景觀設計簡單流暢,大致分為3種:住區景觀環境規劃設計、帶狀空間場所規劃設計、面狀景觀規劃設計。這與傳統的園林景觀相比,傳統的園林設計就顯得過于復雜化、專業化。即使是居住環境的景觀,也很難做到如此復雜的園林設計,如果都市景觀嚴格按照傳統園林設計很明顯是行不通的。對于城市景觀的建設,我們只能取傳統景觀與城市景觀相融合的那一部分。在住區景觀環境規劃設計上,可以多用傳統的園林建設,小區建設主要是便利人們的生活,結合居住區人們對環境的要求,體現中國大家庭式的快樂氣氛,建立具有人情味的聚集空間,給人們的交流提供場所,例如亭子、石桌、庭院等等,營造一個祥和的、快樂的氣氛,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在人情逐漸淡薄的今天是很重要的;在帶狀空間場所規劃設計上,雖然有時人們花費在道路上的時間較多,但是人們一般都是不停歇的,這就要求城市景觀要在速度上沖擊人們的視覺,景觀不易做的太細。而針對較短的走廊,我們就可以多借鑒一些傳統園林藝術,傳統園林上的移步換景就可以應用到現在的走廊設計上,同時也要考慮人們的感知和經濟開銷;在面狀景觀規劃設計上,像公園、商業區、濱水帶和自然場所。這些景觀大部分是給人們提供休息娛樂場所,就可以更多的采用傳統園林的設計,為人們提供一個優美的、精致的環境未嘗不可。
二、傳統園林藝術在景觀設計中應用的展望
隨著現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單單采用一種景觀設計風格并不能滿足人們的欣賞水平,只有多種風格相融合,和諧有趣的結合在一起,才能表達出令人驚奇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案例來做一個實際分析:位于十字交叉口的小型廣場,中間采用西式的廣場風格,廁所是傳統的建筑,配有蘇州園林式的走廊,同時走廊內的座椅滿足前來休息的人們,鏤空的墻壁、簡單的格局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成為人們茶前飯后休息娛樂的好場所。
三、總結
關鍵詞:新農村景觀規劃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千百年來,各地在經受自然的選擇與洗禮后,形成了符合當地地形地貌的民俗特色,分別形成了山村、水鄉、漁村等各式的村莊風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國各大小城市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與此同時,小城鎮、農村建設也不趕落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紅紅紅火火,人居環境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但在新農村建設的同時,由于設計的不合理等諸多原因,不僅造成了生態格局的破壞,還使農村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與人文景觀流失。如何保護農村地方熱色,保護鄉土人情、自然資源不受破壞,能夠得以逐代傳承,是現階段新農村建設中必須考慮關注的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許多地方都認識到了鄉村文化保護和因地制宜建設的重要性,不同類型村莊在繼續保持原有景觀特色的基礎上,分別進行了村莊改造和景觀質量的提升。
1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問題
1)預留道路寬度較窄,且不成規范的體系。在現有的新農村建設設置中,由于建筑物相對比較集中,從而導致預留的道路寬度不足,造成道路狹窄的局面,難以形成通常的道路系統。
2)村落的建設不符合要求,違章搭建,且雜亂無章。由于小城鎮經濟的發展,不斷涌入了大量的外來企業和作坊,相應的增加了住宅以及生產和倉庫的用房需求,由此導致了村民不斷擴建和違章搭建(圖 4.2)。
3)缺乏對建筑的整體設計,整體布局凌亂。新建、擴建、改建房屋時未經過整體的規劃與設計,自行建造,導致在建筑風格上與原有住宅極不協調的局面。未經整體設計后自行建造的住宅不僅未考慮山莊的自然風貌,對土地造成了嚴重的浪費,而且與傳統的布局格格不入,顯得凌亂不堪。
4)千村一面的格局。在進行鄉村景觀規劃時未充分考慮各自村莊的地域特色,盲目的追求城鄉一體的結果,以統一標準來規劃各個村莊,到最后形成“千村一面”的局面。
2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具體整治發展方案
2.1建筑
對村莊內建筑進行調查分類,對景觀節點處破舊建筑進行拆除,對風格不統一的建筑進行改造整治,對新建建筑要合理規劃、選址,留出新建居民安置區,對未來新建建筑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定下整體風格基調。普通村民建筑風格力求素雅,體現農村特色,外型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盡量簡潔。將原有不透風的圍墻改建成半透式或通透式,讓農家庭院融入整個社區環境。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的建筑應盡量設計成各具主題,各有特色,如竹林農家、獵戶農家、漁民農家等。建筑風格上更具農家氣息,并通過紅燈籠、傳統農具、傳統設施等細節將農家氛圍強化。農家樂配套設施建筑宜采用當地材料加以設計建造,增添野趣。
2.2 道路系統保護與重塑
由于傳統農村社區不需要通車,所以村內道路一般只有 1-2 米,而且彎曲不暢。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人流、車流都明顯增多,道路系統已明顯不適應現代農村新社區發展需要。為了盡量不拆遷建筑,規劃了繞村快速道路和連接各浜(是河道支流末端,也是住宅組團中心)的進村路,各浜中心設置了集中停車場和回車場,解決了原生態村莊風貌、結構和現代化道路交通需要間的矛盾。在公園、庭院鋪設鋪裝時盡量選擇當地石材,也可選用一些廢舊石材。盡量減少混凝土的使用,增加鋪裝的透水、透氣性。在靠近山體一側的道路不需要設置花池綠帶,去掉道路內側人工設置的花池綠帶,增加道路路面寬度。在原有道路外側種植一排行道樹以起到交通安全作用。在道路外側增設側石以保護路基。
2.3住宅景觀保護、調整與綠色化整改
在規劃設計時,首先應考慮原來住宅的特點,強調對原生態的保留。調查發現,在原先的住宅中,絕大部分的住宅,這個數字可以達到90%,有比較好的建筑結構。剩下10%相對較為簡陋,其中屋頂的顏色以紅和黑為主,而墻體和立面的裝飾相對顏色就多種多樣顯得尤為雜亂。在此調查的基礎上,盡量保留原有的住宅結構,改變原有的色調使其工整一體,新建房屋屋頂統一采用黑色調,而墻體則用灰色進行噴涂,墻腳加以深灰處理,使全部住宅在整體外觀上更協調。當然,對于條件更好的農戶在其內部可以更進一步進行優化設計,包括衛生間、廚房、臥室、陽臺、住宅入口等。
針對山區丘陵型的村落,在進行景觀設計中,應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充分運用園林規劃設計理論,結合具體綠地營建方法。以現存的綠色山體作為背景,為突顯想吐特色,在村落中間的公共區域、道路旁等種植以鄉村植被為主的植物。運用生態學原理進行節約型景觀綠化建設,在主要的道路交叉路口建設公共綠地,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健身、聊天的好場所,同時在景觀上起到了很好的標識和引導作用(圖 1)。
圖1中心公共綠地景觀
在該村落的建設中,村委活動中心和商貿中心都在此中心綠地旁邊,因此還是舉行活動、旅游集散場所。種植設計主要是為了達到改善生態環境、提供生活空間、營造視覺景觀和構筑審美意境四項基本的功能。因此,在實際進行植物造景時,應因地制宜,科學配置植物材料,群落式復層種植,以喬木為主,喬灌草合理搭配, 堅持生態優先和適地適樹;植物配置時要考慮林中空間、林下空間、密林空間和疏林草地等多種空間形式,盡量增加林下空間的利用率。建設中要少用時令花卉,植物選擇耐寒、耐鹽堿植物,植物盡量不追求魔紋造型,減少養護管理的成本。
2.4新農村景觀規劃應該體現地域性與文化性
在進行村莊的規劃布局時要吸納當地村落布局方式,建筑的設計要體現當地的風格,同時還要尊重村莊中現有的池塘、山坡以及植被狀況,因地制宜的設計一些人工景觀,盡量保持原汁原味的鄉村景觀形態。
1)土地利用與自然機理的協調。地域性景觀設計正確的調節土地的改造方式,以適用領土景觀的自然機理,保證土地的利用、改造與自然的演變規律平衡發展。地域性景觀設計通過基礎條件、領土特征正確和深入的分析,把握自然機理,探尋出最適合場地、領土的景觀改造方式。
2)以人為本,因地制宜以滿足人的需求和城市居民活動為出發點,充分尊重人的行為方式和基本要求,科學、合理地進行規劃,使景區的空間結構與景觀小品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和行為要求。
3)根植于地域的創新理念。創新往往被認為是標新立異,引人注目。在地域性景觀設計中,創新來自于地域的特征,無論是創新的靈感還是創新的結果,都與地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就像創新從來都不會憑空出現一樣,地域性景觀設計的創新性根植于地域。對于創新的理念,地域并不是一種限制或束縛,而是源源不斷的靈感之流。
3結語
本論文主要針對農村新社區景觀設計思想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農村景觀設計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功能布局、建筑布局及整治、道路交通、綠化景觀、駁岸水系、基礎設施及其他方面提出了景觀整治設計對策。總之,我國的鄉村景觀規劃建設事業才剛剛起步,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和人們意識水平的提高,鄉村景觀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我們要將創造一個經濟發展、景觀多樣、生態平衡和人文薈萃的鄉村作為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莫妮娜.從環境行為學探討新農村人居環境與鄉土景觀的協調發展[J]. 軟科學,2009,23(8):101-103.
[2] 王仰麟,陳傳康.農業景觀生態規劃原則及其應用研究[J].地理學報,1998,53(增):21—27
[3] 齊增湘,龍岳林.鄉村景觀規劃研究進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28(4):192—196
【關鍵詞】濱水生態公園;規劃布局;規劃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0-254-01
一、濱水生態公園概念
濱水生態公園是指臨近水體區域而建,專為居民提供觀賞、休閑、游憩、文化交流的公共綠地。濱水生態公園的生態環境對城區布局、改善生態環境、創造怡人的生活、發展空間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規劃布局布局
“兩軸”、“五心”、“六片區”
兩軸:以公園西入口廣場至水上舞臺東西向軸線作為景觀主軸,主要景觀節點沿主軸布置,依次為主入口廣場、水上噴泉、麒麟閣、水上舞臺。北入口至公園中心的高臺建筑為景觀次軸。這一主一次兩條景觀軸共同構成整個公園的骨架。
五心:公園中心的高臺建筑為一心、公園西入口廣場為二心、游船碼頭為三心、南湖賓館為四心、水上舞臺為五心。五心即五個主要景觀節點,通過景觀主軸聯系起來,豐富了公園的景觀骨架。
六片區:整個公園分為六大功能區。分別是水景區,利用挖湖的土方堆起的山及山頂的高臺建筑以及水上舞臺,垂釣平臺。生態密林區,種植景觀林為主,起到美化環境,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入口景觀區,開放的廣場形成大氣的公園形象,雕塑廣場體現出整個公園的靈魂,水中音樂噴泉成為這個景觀序列的。休閑娛樂區,包括拉膜廣場、麒麟山莊、游船碼頭;南湖賓館,在公園的西北角布置集商務洽談,住宿接待,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四星級賓館。觀景區,在公園的東南角堆起假山,成為公園的至高點,山上的觀景亭也成為了欣賞景觀的最佳位置。
三、濱水生態公園景觀規劃方法
(一)道路交通規劃
1.三級道路網設計
全園道路系統采用自然式布局,把各景區、景點串聯起來,形成道路網絡。路網規劃由陸上游與水上游組成,全園分一級、二級、三級道路形式。
一級路形成環路,貫通全園,并聯系各主要景點,大都與水相臨,增加融合性。路寬4米,可通車,方便公園管理施工、消防。
二級路為連接各景點的紐帶,路寬3米以自然線形為主,根據景觀需要的不同選用不同的鋪裝材料和鋪裝形式,如紅石板、透水磚、沙石等,并根據功能需要采用變斷面的形式,如轉折處不同寬窄,坐凳、坐椅處外延邊界,園路和小廣場相結合等,寬窄不一,曲直相濟,園路多變,生動而有活力。
三級路1.2-2米寬,是各區內的游覽步行道,作為紐帶聯系一、二級道路及全園各主、次景點,路面采用接近自然樸實無華的天然材料,如卵石、天然塊石等。通過行走卵石路,按摩足底穴位,達到健身目的,又不失園林一景。
公園停車場共兩處,結合主出入口位置進行綜合設置。
(二)豎向規劃
公園現狀地勢平坦,為增強公園的吸引力,著力營造山水自然風光特色,在公園東南部設有主山體,高度10米,為植物景區造景創造條件,同時成為公園的制高點和主要觀賞面的綠色背景,其他區域適當設計1.0-1.5米不等的高低錯落、連綿起伏的山丘和緩坡,并點綴景石,用以分割空間,組織交通。這些地形的設計,豐富了園林空間層次和變化,使公園更加貼近自然,穿行期間,可領略同一景觀的變幻。
(三)駁岸規劃
整個湖面的駁岸規劃以自然式緩坡駁岸為主,整形式平臺駁岸為輔,自然式塊石駁岸和自然式卵石駁岸并存,追求一種自然原生的狀態。
(四)給水和排水規劃
1.人工湖用水通過超級支渠引入的黃河水和人工蓄水兩種方式。
2.生活用水連接市政管道,公園噴泉、跌水用水利用河水循環使用。
3.公園消防用水,需合理的引進供水管網布置和配套工程設計。
4.綠化灌溉用水,直接利用河中水,并根據植物的分布,制定不同的灌溉方式,如噴灌、滴灌等先進設備技術,避免綠地漫灌用水,杜絕浪費。
5.各類廣場及公園管理區采用組織排水和自然排水相結合的方式,其余區域以自然排水為主,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沿地面自然排放入人工湖中;生活污水和廢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五)植物景觀規劃
綠化規劃設計在整個環境規劃設計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是整個環境設計的核心內容之一。
植物規劃總體做到:“綠樹蔥翠、百花爭艷、四時有景、多方景勝”。植物的配置,以適地適樹為原則,以深根性或根系發達的鄉土樹種為主,考慮有經濟價值的樹種,并充分考慮季相變化,喬、灌、藤、草、花配合,復層群落式栽培,落葉樹與常綠樹并重,彩葉樹與芳香樹種配合,形成三季觀花、夏秋觀果、冬季有綠、季相豐富的特色景觀。
主要樹種有:銀杏、紫葉李、地被菊、紫薇、旱柳、泡桐、榆葉梅、荷花、香蒲、玉蘭、側柏、合歡、水蔥、垂絲海棠、國槐、等。
(六)夜景規劃
公園主要道路設置高桿燈,其余道路和景點設置庭院燈、草坪燈、照樹燈、地埋燈、線型燈等景觀燈具。采用多回路的照明系統,平日照明與節日照明分層次控制,達到實用、經濟、美觀的綜合照明效果。游船碼頭、麒麟閣、水上舞臺、麒麟山莊等主要景點在景觀照明上突出夜晚的燈光效果。公園夜色中的景觀照明,使公園更顯活力,人們在夜色公園中因美麗的夜景而心曠神怡,整個南湖公園處在流光溢彩之中。
(七)緊急避難場所的規劃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人口的過度集中,健全城市防災系統已成為一項不容忽視的艱巨任務。在城市各類防災系統中,公園綠地是一種既能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游憩空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同時又能發揮避難疏散重要作用的場所。公園大型綠化活動場地、綠化停車場、廣場設計為緊急避難場所,包括西側主入口廣場、北入口廣場、拉膜廣場、樹蔭停車場等,平時是休閑娛樂的場所,災時作為棚宿區。
參考文獻:
[1]魏強.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魅力中國,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