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

      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

      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范文第1篇

      財政部最近頒發《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較諸《企業會計準則》(1992)有巨大進步,但仍然有些原則問題需要探討。

      一、財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者

      財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者,是涉及財務會計目標的重大問題。《基本準則》第四條“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這樣明確,很有必要。它兼具決策有用觀和經管責任觀的優點。該條接著規定:“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筆者認為此項規定不夠全面。

      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在會計界流行著決策有用觀和經管責任觀。經管責任觀的提出者井尻雄士認為:1.決策有用觀以決策者,即會計信息使用者為中心,而把會計信息提供者的意愿置之度外。經管責任觀注重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即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會計人員服務于委托者的需要,但并非委托者的仆從,應注意協調兩者間的利害關系。2.根據決策有用觀,會計人員向決策者提供的信息是多多益善。根據經管責任觀,會計人員必須把注意力集中于客觀的信息上,既不損害委托者,也不損害受托者。3.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首要目標是提供對使用者決策有用的信息;經管責任觀認為會計的首要目標是計量受托業績。會計人員利用記錄與報告兩種工具來實現所追求的目標。報告是匯總的記錄,記錄是報告的基礎。委托者有權獲得報告,并在必要時對記錄進行核查。記錄使受托者對其行為負責,并實現了委托者的大部分利益。重要的是會計系統的整體有用性。井尻認為提供決策有用信息與明確經管責任實質上是雞與蛋的關系,但不能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決策有用觀和經管責任觀只是側重點不同,兩者共同的而且是誰也不能否定的地方是:財務會計報告服務的對象,不僅是有關各方的經濟管理,而且應有本企業的經濟決策和管理。明確經管責任的主要內容是業績評估,而業績評估旨在為決策提供依據。兩者是互相關聯的會計目標,確定經管責任構成決策作用的一部分。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1978年發表的《論財務會計概念》(SFAC)第一輯《企業編制財務報告的目標》第24段指出:“許多人根據他們對企業的關系,根據他們所了解的企業情況作出經濟決策,所以他們都是編制財務報告所提供信息的潛在用戶,其中有業主、貸款者、供應者、潛在的投資人和貸款者、職工、管理人員、董事、客戶、財務分析和咨詢人員、經紀人……”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A?C利特爾頓認為“會計的首要目的是向管理當局提供控制信息或報告受托責任的信息。”

      1988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跨國公司委員會國際會計和報告準則政府間專家工作組提出《編制財務報告的目標與概念》,認為編送公司報告的首要目標,是披露有關經營、資源和義務等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以幫助使用者控制公司,作出有關該公司的經濟和社會決策。這里,信息“使用者控制公司”,最直接的應當是報告主體的決策、管理層。這樣說,并不否定“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問題在于不應當否定直接“控制公司”的報告主體的決策、管理層,他們是最初的使用者。

      很明顯,我國的新《基本準則》主要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1989年正式公布的《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該《框架》第9段“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包括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雇員、貸款人、供應商和其他商業債權人、顧客、政府及其機關和公眾。”還必須注意該《框架》第11段“管理層關心財務報表中包括的信息,盡管它能夠取得有助于執行計劃、決策和控制職責的額外的管理和財務資料。……公開的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是,管理層使用的關于主體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變動的信息。”這里,充分說明《框架》明確提出管理層“關心”并“使用”財務報表中的信息。從我國的實際看,企業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有三分之二來自于會計,已是眾人皆知的常識。管理層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統一構成了會計的具體目標,怎能否定報告主體的決策管理層是財務會計報告信息的使用者呢!

      IASB的突破之處:一是目標的服務對象不只限于外部;二是明確指出企業管理當局使用財務報表信息,可惜未能將其明確列入使用者的范圍。

      從會計目標服務對象的重要性來看,把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列在前面,完全正確。但從會計工作的角度看,企業決策管理當局和會計部門首先要運用會計信息,加強經濟管理。這正是當前和今后深化會計改革、建立管理型會計的迫切需要。將財務會計報告主體的決策管理層(包括財會部門)列入使用者,有利于指導他們更好地強化會計核算與管理,盡快實現核算型會計向核算管理型轉化。

      原《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一條“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前兩者與新準則略同,主要差異在于財務會計報告是否應當“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或者說,提供財務會計報告主體的決策管理層應當屬于使用者,是相當重要的、首先使用報告的使用者。

      二、關于會計要素

      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特征確定會計要素。”會計指什么?一般認為會計指會計工作,如會計準則、會計報告、會計期間、會計理論等,這里的會計都是會計工作的簡稱。但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顯然不能構成會計工作的要素。

      國外文獻經常使用“財務報表要素”概念,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財務報表的要素”第47段指出,“財務報表揭示交易和其他事項的財務影響,是根據交易和其他事項的經濟特性,把它們分成大類。這些大類稱作財務報表的要素。與資產負債表內財務狀況的計量直接聯系的要素是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與收益表內經營業績的計量直接聯系的要素是收益和費用。”FASB認為“財務報表的各種要素是構筑財務報表的材料――財務報表所包含的各類項目。”IASB五要素和我國的六要素可以概括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要素。英國的七要素和美國的十要素由于增設業主投資和業主派得,還可以概括業主(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但是,這些都不能直接概括現金流量表的要素,因而“財務報表要素”有其不夠準確之處,也引起了是否設置現金流量表要素的爭議。

      我國前沒有“會計要素”的概念。財政部草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準則(草案)提綱(討論稿)》于1990年11月公開發表,首次正式采用會計要素概念。婁爾行教授較早提出“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所謂會計要素就是會計報表通常所含有的大類項目,是構建會計報表最根本的組件。會計要素就是會計報表的要素。”認為會計要素與會計報表要素是相同的。葛家澍、余緒纓教授也指出:“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基本分類。”我國對會計要素的研究源于建立會計準則框架,比國外“財務報表要素”概念在邏輯順序上提升了一個理論層次,并“解決了‘財務報表要素’不能涵蓋資金運動全部內容的問題。”

      根據系統科學理論和會計理論,筆者認為,使用“會計對象要素”概念更為科學。會計對象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是按照經濟內容對會計對象所作的基本分類,是財務會計報表的框架,是會計報表最基本的項目及其概括,會計報表的各個項目都是會計對象要素的具體化,會計報表項目具體化為會計科目或會計賬戶。四者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三、關于日常活動

      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三十條規定:“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把收入定義為“日常活動”,給人以內涵過寬之感。原收入準則《指南》基本要求(一):“日常活動是指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而從事的所有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其它活動。”其內涵之寬,溢于言表。對工商企業來說,投資活動、舊設備處置等等,都可以理解為日常活動,但都屬于利得范疇,不屬于收入要素。由于企業收入以營利為目的,核算企業經常的營業活動應將“日常活動”改為“營業活動”。這樣,將更為準確和明確。營業收入、營業利潤概念亦可作此佐證。查“日常活動”來目IASC《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的收益概念,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我國的收入只是它的一部分,不應簡單套用。而且1AS18收入準則新譯文的第7段定義為:“收入,指主體在正常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已將“日常活動”改正。對收入來說,“營業活動”或“經營活動”都比“日常活動”貼切。

      同理,第三十三條費用定義中的“日常活動”也應改為“營業活動”或“經營活動”。

      四、關于經營成果

      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三十七條:“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第四十六條“利潤表是指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的報表。”需要商榷。

      原《企業會計準則――現金流量表(修訂本)》第5條:“經營活動,是指企業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項。”《會計詞典(增訂本)》:經營成果“在一定時期內各個或全部經營過程中獲致的成果。”所以經營成果是經營過程或經營活動獲得的成果,營業利潤或稱經營利潤準確地概括這一關系,即:收入-費用=營業利潤(經營利潤)。《基本準則》第三十七條準確規定:“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即:利潤=經營利潤+利得-損失。“利潤”來自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還受非常活動的影響,而不能僅限于經營活動。

      利潤賬戶反映利潤要素。在賬戶分類上,會計界一直把利潤賬戶稱作財務成果計算賬戶。《現代漢語詞典》對財務的解釋為:“機關、企業、團體等單位中,有關財產的管理或經營以及現金的出納、保管等事務。”或曰:“經濟組織中,有關資金的籌集、調撥、使用、分配、償還等方面的經濟業務。”財務成果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經營過程在財務上獲致的成果。”這個定義的不確切處在于財務成果不僅由經營過程中獲得,還可以在非經營過程中獲得,即利得-損失。查《辭海》:“財務成果是企業工作成績的重要指標。它包括銷售(或營業)損益和銷售外(或營業外)損益。”財務成果即“利潤或虧損”。

      財務活動能夠包括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如果把“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后四字改為“財務成果”,顯然要好得多。但仍然不完全準確。

      從嚴格的字面意義看,財務成果似乎不能包括非常活動。法國把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稱作財務活動,營業損益+財務損益=正常損益,不包括非常損益。

      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范文第2篇

      從會計相關性理論出發構建會計報告理論與體系框架是促進會計學及相關學科發展的重要一環(張先治,劉媛媛,2010)。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人們只重視財務會計報告而忽略管理會計報告,導致管理會計報告研究不足:管理會計報告概念不清、內容不明確、管理會計報告框架構建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和推廣本文由收集本文通過對管理會計報告概念界定、管理報告內容和體系框架的研究文獻進行回顧和總結。

      一、管理會計報告概念界定

      查閱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國內內部使用報告體系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有的稱之為“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有的稱之為“內部成本報告體系”,也有的稱之為“內部管理報告體系”或“成本分析報告體系”或“內部報表體系”,張先治教授也有時稱作“管理會計報告”或“內部報告體系”(王環環,2011)。我認為“管理會計報告”與“內部報告體系”應該等同,只是人們習慣稱呼不同而已。

      財務會計報告側重反映企業事后的經營活動信息,主要供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等外部利益相關者使用,因此財務會計報告也被稱作外部報告;而管理會計報告是反映企業經營管理過程與經營成果狀況的書面文件(張先治,2008),主要目的在于滿足企業管理當局在企業內部進行計劃、決策、控制、評價、溝通、激勵過程中的信息需求(王月涵,2006),因此管理會計報告也被稱作內部報告。而成本會計報告覆蓋面過于狹窄,不適合這里使用。

      二、管理會計報告研究綜述

      (一)國外管理會計報告研究

      國外管理會計報告理論的發展一直伴隨著管理會計的發展,國外學者一直在結合時代的要求對管理會計進行不斷的創新。筆者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即管理會計報告的復興時期開始回顧國外學者對其所做的研究:

      在1987年,卡普蘭和約翰提出管理會計的地位應由從屬于財務會計報告向與規劃控制相關轉變。這個觀點引起了學術界對管理會計理論的反思和實踐的創新,彌補了當時管理會計體系中存在的不足,推動其適應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需要。

      thomas johnson(1951)認為企業管理的關鍵是做好事前、事中的控制,應提高經營管理的預測和控制能力,而管理會計信息應該成為財務信息的補充。 hawkins and david在2004年的著作中提出責任會計主要是產生財務和非財務的信息,且主要包括預算、績效評價、差異報告和轉移定價四個方面的內容。

      麥金西(h.wquaintnaec)認為責任會計制度通過業績報告的形式對各個部門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序時的追綜分析,糾正失誤,挖掘潛力,在整個公司中形成了一套涵蓋各個經營層的報告網絡,使各個部門能在公司的總體控制下有效地運作。

      綜上所述,國外文獻對管理會計報告的研究主要提出是把戰略規劃、預算、業績評價和激勵制度等內容應用到管理會計報告中,但很少采用案例研究或實證研究的方法,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設計系統和完善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在管理會計報告中體現價值創造思想的文獻更是非常少見。

      (二)國內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研究

      管理會計報告己經沖破了傳統意義上對報告信息的要求,它既涉及企業的財務信息,也涉及企業的非財務信息;既涉及反映企業經營管理結果的信息,也涉及反映企業運作全過程的信息;既涉及企業日常管理的信息,也涉及企業戰略管理的信息。

      由于管理會計的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構建靈活性和非強制性以及各個企業運用上的差別性,而導致了難以將其形式統一起來。

      祁鈞業(2002)提出,構建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是將會計報告重心進行轉移。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應以責任預算執行為出發點,將重心放在責任會計制度上,其相關指標與財務會計報告體系相關指標互相結合。滕曉梅(2003)則認為內部報告的概念應從內部報告在企業中的地位入手,會計系統所提供的會計報告應形成兩套報告體系即內部報告體系和外部報告體系,其中內部報告體系應包括預算報告、決策報告和責任報告。丁嵐(2003)提出內部報告的實質是管理控制中的反饋控制,內部報告系統是管理控制系統中反饋控制系統,在管理控制系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杜杰(2004)認為完整的內部管理報告體系包括企業決策報告、企業責任報告和企業價值報告,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這三者的報告基礎、報告運行和報告呈報。張先治(2005)認為在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經營決策可從資本經營決策、資產經營決策、商品經營決策和生產經營決策四個層次進行,并相應形成資本經營報告、資產經營報告、商品經營報告和生產經營報告四大報告系統。王月晗(2006)界定了基于內部報告的內部管理業績評價的內涵,并引入內部報告為內部管理業績評價體系服務。任晨煜(2007)提出基于內部管理報告和企業組織結構的內部管理報告的層次體系。王玉紅(2008)則提出站在決策和控制的角度構建基于決策和控制的兩大內部報告體系。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內部報告的研究在我國尚沒有統一的定論,大多數集中在對體系內容的探索上,將研究重點放在比較內部報告與外部報告的差異分析上,并不重視內部報告的理論基礎。這些研究確實為內部報告體系的構建做出了貢獻,但是缺乏理論基礎的指導,從而導致內部報告理論研究處于停滯狀態,不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三、現狀與展望

      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范文第3篇

           關于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審查驗證的主體

      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制作完畢后,應依法經審查驗證。但這里審查驗證的主體應該是誰?《公司法》并未對此作出明確規定。首先,根據現行《公司法》第38條和第103條的有關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會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大會有權審議批準公司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利潤分配方案和虧損彌補方案。不可否認,以上這些重要的公司財務方案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了部分公司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而且"審議批準"也必然包括有“審查驗證”的意思。其次,《會計法》第21條明確規定,財務會計報告應當由單位負責人和主管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簽名并蓋章。這一條對公司顯然也適用。此處的“簽名并蓋章”顯然也包括“審查驗證”之意思。再次,《公司法》第54條和第126條規定,監事會或者監事行使的若干職權中包括“檢查公司財務”。這也一定程度上包含監事會或者監事對公司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審查驗證之意。最后,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特定公司的財務會計報告在對外報送前必須經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審查驗證”應是“審計”一詞的應有之意。從以上四個方面的分析不難看出,股東大會或者股東會、單位負責人(包括董事長)、監事會或者監事、主管會計機構負責人或者會計主管人員或者總會計師、獨立的注冊會計師似乎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了對公司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審查驗證的主體之資格。那么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審查驗證的職責呢?《公司法》應對此加以明確規定,否則難以分清責任。

         關于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包括的內容和范圍

      《公司法》第175條規定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包括五個方面的財務會計報表及其附屬明細表,事實上該條所列第四項“財務情況說明書”既非會計報表,也非所屬明細表,而是對公司財務情況所做的文字性說明,并不采取數字報表的形式。從理論上講,公司財務會計報告應當包括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財務情況說明書。會計報表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相關附表。利潤分配表一般被認為是利潤表的附表。《公司法》第175條將財務會計報告與會計報表這兩個有包含關系的概念混為一談,顯然不夠確切,在客觀上也不利于強化有關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關于公積金制度

      《公司法》第177條涉及到四個與公積金有關的概念,即法定公積金、法定公益金、任意公積金和公益金。另外《公司法》第131條和第178條還涉及另一個關于公積金的概念即資本公積金。聯系《公司法》的相關條文,這“五金”有如下的關系:公積金包括法定公積金和任意公積金;法定公益金與公積金并列屬于同一層次概念,二者的共性在于都取自公司利潤。資本公積金與公積金是并列關系抑或從屬關系并不明確。不管是從字面意義上作文理解釋還是聯系會計學基本原理作理論解釋,《公司法》關于“五金”的名稱和關系的界定都談不上科學。一般認為,公積金是一個集合概念,包括盈余公積金和資本公積金,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出自公司盈余,而后者則源于公司盈余之外。盈余公積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積金、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積金,這三者都是從公司利潤中提取的。為了體現法定公益金的專用性,也可以把法定公益金單拿出來作為與盈余公積金并列的概念。《公司法》舍棄了公認的盈余公積金的概念,意圖用法定公積金取代之,這就造成法律條文規定與財務會計實踐的矛盾,而且條文之間也有撞車之嫌疑。因此,不妨將公認的財務會計有關公積金的概念引入《公司法》,避免法條空置。

                           關于虧損彌補

      根據我國現行財務會計制度以及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公司彌補虧損的渠道有三條:一是用以后年度所得稅前利潤彌補,但彌補虧損的期間僅限為五年; 二是用以后年度的所得稅后利潤彌補,即公司發生的虧損經過連續五年期間尚未彌補足額的,用所得稅后利潤彌補。且不設年限規定;三是當公司無利潤又需要派發股利時,可以先用盈余公積金彌補虧損后,再按照一定限額用盈余公積金發放股利。但依據《公司法》第177條第二款的規定公司彌補虧損當首選“法定公積金”(主要指盈余公積金),這就與現行財務會計制度不相一致。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公司不能先用當年所得稅前利潤去彌補虧損,而是先動用公積金去彌補虧損,這就等于主動放棄了本可節約那部分應交所得稅,這無疑對公司自身財務不利,對公司的股東而言也是個損失。顯然,將公積金放在彌補虧損的第一序列是不合適的。另外,如前所述,《公司法》對資本公積金可否用于彌補虧損并不明確。財政部在2001年出臺的《企業會計制度》和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中規定債務重組收益列做資本公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業通過債務重組操縱利潤的空間。如果《公司法》確定資本公積金不可補虧,則與國際慣例不符;如果《公司法》確定可以用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又會與現行會計制度發生沖突。再者,即使資本公積金與盈余公積金都可以用于彌補虧損,二者也存在一個優先序列的問題。《公司法》第177條在彌補虧損問題上還有一個小小的缺陷,那就是未將所得稅前會計利潤和所得稅后會計利潤彌補虧損區分開來,而這事實上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也不小。

                     關于公積金的提取基數

      依《公司法》第177條的規定,公積金的提取基數應該為利潤,那么這里的“利潤”是所得稅前利潤,還是所得稅后利潤?聯系我國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來看,法定盈余公積金應該按照所得稅后利潤扣除罰沒財產和彌補虧損后的余額提取,事實上既非所得稅前利潤,也非所得稅后利潤,更不宜簡言之為利潤。

                          關于利潤術語的使用

      利潤是會計法所確認的會計基本要素之一,在公司法中也多次出現。但是由于在會計實務中利潤只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使用中必須分解為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前會計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后會計利潤)、可供分配的利潤、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利潤、未分配利潤若干不同層次的“子”概念。因此《公司法》中必須謹慎使用“利潤”一詞,避免產生誤解。比如,《公司法》第137條規定,公司發行新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二)公司在最近三年內連續盈利,并可向股東支付股利;……公司以當年利潤分派新股,不受前款第(二)項限制。這里的連續盈利是根據什么利潤判斷的?同樣的問題在《公司法》中多次出現。

                  

                    關于會計數據的時間性要求

      會計指標數據往往可以劃分為時期數和時點數。比如,會計上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凈資產)是時點數,屬于靜態指標;收入、費用、利潤是時期數,屬于動態指標。在法律上涉及這些指標的數量要求時,應該明確規定其對應的時間性要求。比如《公司法》第179條第二款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經股東大會決議將公積金轉為資本時,按股東原有股份比例派送新股或者增加每股面值。但法定公積金轉為資本時,所留存的該項公積金不得少于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五。這里的注冊資本是用盈余公積金轉化為資本后的注冊資本,還是用盈余公積金轉化為資本前的注冊資本?看來就必須在注冊資本之前加上時間性定語。

                            關于法定公益金

       

      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范文第4篇

      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由于稅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稅務核算方法日趨復雜,使得財務會計已經不能夠滿足稅務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這時稅務核算就會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科為稅務會計。稅務會計源于稅務核算,它獨立出來后,是介于稅收學與會計學之間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是融國家稅收法令和會計處理為一體的一種特種專業會計,是企業會計的一個特殊領域。蓋地在稅務會計研究中認為,稅務會計是以國家現行稅收法規為準繩,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方法,連續、系統、全面地對稅款的形成、調整計算和繳納,即對企業涉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一門專業會計。稅務會計資料大多來源于財務會計,它對財務會計處理中與現行稅法不相符的會計事項,按稅務會計方法計算、調整,并調整會計分錄,再融于財務報告之中。稅務會計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將稅務會計獨立為與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并駕齊驅的第三個會計專門領域,還是在財務會計領域內一種被稱為稅務核算的特殊業務。

      稅收法規與會計準則存在不少的差別,其中最主要差別在于收益實現的時間和費用的可扣減性上。由于要考慮納稅人立即支付貨幣資金的能力、管理上的方便性和征收當期收入的必要性,稅收制度是將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相結合。這與財務會計的持續經營假設和權責發生制原則是相矛盾的。當財務和稅務兩者的處理和要求不一致并且影響到當期損益時,就會考慮財稅是要合一還是要分離。但是如今對通過財務會計來反映的稅務業務,是屬于財務會計核算的特殊領域,還是單獨成科的稅務會計,仍然沒有明確,而且稅務會計的理論尚未形成,就更談不上稅務會計模式了。因此本文認為稅務會計只是財務會計中的一種特殊業務,目前尚不具備獨立出來的條件。

      二、財稅合一與財稅分離

      財稅合一,意味著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收入確認是一致的,這樣稅務會計可以以財務會計的相關資料作為計算應納稅額的主要依據。如果財稅合一,其中一個很明顯的地方,就表現在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應為應納稅所得額。但是如果建立了獨立于財務會計的稅務會計專門領域,則財稅分離是必然的結果。

      在國際上,英國、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會計準則由民間組織會計準則理事會制定,實行財稅分離的模式;法國、意大利、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由國家立法制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采取財稅并軌的模式。雖然一般認為,目前我國采取的是財稅分離的核算模式,但在一些方面上仍在進行財稅合一的努力。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由國家立法確定,但是采取的是財稅分離的模式。我國從1994年開始進行財稅分離的改革探索。

      雖然目前大多數學者都主張將稅務會計界定為獨立于財務會計的會計專門領域,但由于與稅務會計相關的理論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對此大多數稅務會計教材中討論的主要問題仍是稅務核算業務,具體涉及到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的具體納稅核算事項。在實務操作過程中,現在能夠使得當期損益產生差異的稅種,只有所得稅。所得稅作為費用,會使財務和稅務在確定當期損益時出現差異,這時就會產生財稅分離的現象。因此財稅分離主要是針對所得稅核算而言,其他的小稅種不存在財稅分離之說。由于目前企業的稅務核算尚未與財務核算完全分離,對此在實務中一般采取以財務會計核算為基礎、并按照稅法的規定做出相應的調整,來計算并作為確認應納稅額的依據。

      可以認為,稅務會計起源于稅務核算的需要。稅務會計(或稅務核算)本屬于財務會計的一部分。當隨著稅制不斷改革與完善對稅務會計核算的提出更高的要求、稅務會計核算方法日趨復雜而使得財務會計無法滿足稅務核算需要時,稅務會計就有必要逐步與財務會計分離,成為相對獨立的會計專業領域。

      三、稅務會計體系

      參照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稅務會計體系主要有稅務會計目標、稅務會計對象、稅務會計主體、稅務會計基本假設、稅務會計基礎、稅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稅務會計要素、稅務會計報告。

      (一)稅務會計目標 參照財務會計目標,稅務會計目標是向稅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稅務決策的會計信息。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誰是稅務報告使用者;第二,稅務報告中信息的內容。稅務信息的使用者首先為稅務部門,其他利益相關者本身并不會對稅務信息特別關注。既然使用者為稅務部門,那么稅務會計報告應該反映的信息為涉稅業務和納稅義務。

      (二)稅務會計對象 對象一般反映為某行為的客體。稅務會計所要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包括納稅主體因納稅而引起稅款的形成、計算、申報、補退、罰款、減免等經濟活動,,以貨幣表現的稅收資金運動,但是稅務會計并不核算和監督納稅主體的全部資金運動,而只核算和監督納稅主體有關稅款的形成、計算、申報、繳納及其有關的財務活動。因此,稅務會計對象是稅務會計目標的具體化,其具體到稅務實務中的內容涉及到計稅基礎和計稅依據、稅款的計算與核算、稅款的繳納、退補和減免以及稅收滯納金與罰款、罰金。稅務會計的對象主要有如下七個內容:

      第一,應稅收入。納稅主體取得的應稅收入不僅是計算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等流轉稅款以及資源稅、房產稅等其它相關稅款的基礎,也是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等稅款的基礎。財稅分流模式下,稅法規定的應稅收入不同于企業會計準則確認的營業收入。

      第二,稅款減免。減免稅是對某些納稅人和課稅對象給予鼓勵或照顧的一種特殊規定,是解決一些特殊情況下的特殊需要,是我國稅收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三,扣除項目。納稅主體可依據相關稅法的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收入或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扣除的各項支出,一般類似于納稅主體在生產經營工程中為取得經營收入發生的各項經營成本與費用,包括產品與勞務成本和期間費用。財稅分流模式下稅法規定的扣除項目不同于企業會計準則確認的經營成本和費用。

      第四,應納稅收入(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收入(應納稅所得額)是納稅主體計算應納稅額的主要基礎。稅法規定的應納稅所得額不同于企業會計準則確認的企業稅前利潤。

      第五,其他計稅基礎。不同的稅種有不同的計稅基礎。如,車船稅的計稅基礎是納稅人所擁有或管理的車輛、船舶;所有權發生轉移變動的不動產,是契稅的計稅基礎等。

      第六,稅款的繳納。由于各稅種的計稅基礎和征收方法不同,不同行業、不同納稅人對同一種稅的會計處理也有所不同,因此,反映各種稅款的繳納方法也不盡一致。納稅主體納稅義務的確認、稅款的繳納、減免稅等稅務活動,都會引起納稅主體擁有的資金或者債券債務發生相應的增減變動,因而都是納稅主體稅務會計核算的內容。支付各項稅收的滯納金和罰款,也屬于稅務會計的內容,并需要按照會計核算的一般要求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

      第七,確認納稅義務的依據(計稅依據)。確認納稅義務需要有相應的依據。計稅依據包括納稅人開具的稅務發票和其他計稅依據。我國的稅務發票,包括增值稅專用發票、增值稅普通發票和普通發票。2010年12月20日國務院了修訂后的《發票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587號);2011年2月14日,國家稅務總局了《發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國家稅務總局令第25號),進一步完善了稅務發票管理體系。

      (三)稅務會計主體 2010年3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印發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報告主體》(征求意見稿)中對報告主體的概念進行了界定,IASB認為,報告主體是現有及潛在權益投資者、貸款人及其他資源提供者所關注的經濟活動的特定領域,而且這些資源提供者不能直接獲得是否需要向企業提供資源和這些資源是否被管理層有效利用的決策有用的信息。對于稅務會計主體而言,稅務會計主體更傾向于采用“納稅主體”的表述。

      納稅主體與財務會計中的會計主體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又不等同。會計主體是財務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典型的會計主體就是企業;而納稅主體必須是能夠獨立承擔納稅義務的納稅人。在一般情況下,會計主體是納稅主體,但在特殊或特定情況下,會計主體不一定就是納稅主體,納稅主體也不一定就是會計主體。例如在征收個人所得稅時,納稅主體是個人,而單位是作為代扣代繳的會計主體。這樣,將個人獨資企業這種比較特殊的主體類型也納入了稅務會計主體中。

      (四)稅務會計基本假設 參照I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2010》,財務會計基本假設只有持續經營一個。那么稅務會計是否也只有持續經營一個基本假設?《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明確四個基本假設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

      按照財務會計基本假設的界定,2008年蓋地在《稅務會計與稅務籌劃》(第四版)中把在2005年提出的稅務會計主體、持續經營、貨幣計量、納稅會計期間、年度會計核算、財務會計資料正確和貨幣時間價值等七項稅務會計的基本前提,調整為納稅主體、持續經營、貨幣時間價值、納稅會計期間和年度會計核算等五項。在此當中,中國現行的稅收并沒有表現出貨幣時間價值的特征,而且年度會計核算都是由稅法規定的,沒有必要做出假設。

      (五)稅務會計基礎 在財務會計中,會計基礎包括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企業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在我國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的大部分業務采用收付實現制。采用哪種會計基礎,直接關系到會計事項的確認。由于要考慮納稅人立即支付貨幣資金的能力、管理上的方便性和征收當期收入的必要性,稅收制度是將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相結合。這會與財務會計的權責發生制產生一定的差異。如果稅務會計應當依據稅法的規定核算應稅收入、扣除項目、應納稅收入等,則稅務會計基礎也許應當取決于稅法的規定。

      (六)稅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采取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新的表述來代替曾經使用“會計基本原則”的說法,但蓋地在2008年曾堅持采取“稅務會計原則”的表述,并將其概括為稅法導向、以財務會計核算為基礎、應計制和實現制、歷史(實際)成本計價、相關性、配比、確定性、合理性、劃分營業收益與資本收益、稅款支付能力和籌劃性等11個原則。

      這里的以稅法為導向存在一個問題,稅收和法律本身就具有導向作用。如果稅法規定的稅與損益無關,或者影響不到當期損益,那么就不存在財稅分離,稅務會計也無從談起。

      (七)稅務會計要素 稅務會計要素是對稅務會計對象的進一步分類,其分類既要服從于稅務會計目標,又受稅務會計環境的影響。稅務會計環境決定納稅會計主體的具體涉稅事項和特點。按涉稅事項的特點和稅務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進行的分類,既是稅務會計要素,同時也是稅務會計報告要素。稅務會計要素主要有計稅依據、應稅收入、扣除費用、應稅所得(或虧損)和應納稅額。

      不同稅種的計稅依據不同,納稅人的各種應繳稅款是根據各個稅種的計稅依據與其稅率相乘之積。

      第一,應稅收入。應稅收入與財務會計收入有關系,但是不等同。確認應稅收入的原則有兩項:一是,與應稅行為相聯系,即發生應稅行為才能產生應稅收入;二是與某一具體稅種相關。

      第二,扣除費用。這里的扣除費用即稅法所認可的允許在計稅時扣除項目的金額。屬于扣除項目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是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記錄的基礎上,根據稅法要求進行確認。

      第三,應稅所得(或虧損)。應稅所得(或虧損)中的所得,與財務會計的賬面利潤或者會計利潤不同,這里指的是應稅所得,它是應稅收入與法定扣除項目金額(扣除費用)的差額,也是所得稅的計稅依據。

      第四,應納稅額。應納稅額是計稅依據與其適用稅率或(和)單位稅額的乘積。稅務會計要素是稅制構成要素在稅務會計中的具體體現,它們之間也有兩個會計等式:

      應稅收入-扣除費用=應稅所得

      計稅依據×適用稅率(單位稅額)=應納稅額

      前者僅適用于所得稅,后者適用于所有稅種。

      此外,免退稅、退補稅、滯納金、罰款、罰金也可以作為稅務會計的一項會計要素,但不是主要會計要素。

      (八)稅務會計報告 稅務會計報告涉及到兩個問題:稅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范圍和稅務會計報告的構成內容。稅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范圍主要就是針對稅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范圍類別做出判斷,即稅務會計報告是一種對內報告還是對外報告。在現有的會計報告中,財務會計報告對外強調客觀,管理會計報告對內強調有用。稅務會計報告對內而言并不是特別關注,只有對外的稅務部門才會對稅務會計報告直接相關。因此,稅務會計報告屬于一種對外報告,主要強調信息的客觀性和合法性。

      稅務會計報告的構成內容需要由具體的稅務內容決定,并涉及到使用哪種方式編制稅務會計報告,采用分稅種編制稅務會計報告的形式還是將所有的稅種合并到一個稅務會計報告中。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稅務內容選擇編制稅務會計報告的方式,如某些企業只需要繳納個別幾個稅種,就可以采取將這幾個稅種合并到一個稅務會計報告的方式。

      四、我國現行體制下的稅務會計

      雖然財稅分離是一種大趨勢,稅務核算最終也會獨立出來成為第三個會計專門領域,即稅務會計。但是在現行體制下,稅務會計還不具備完全獨立的條件,理論上沒有理論體系,在實務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現行體制下,稅務會計還沒有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仍是財務會計核算中的特殊業務,即稅務核算。

      對于稅務會計而言,稅務會計報告既然作為對外報告,其客觀性必須需要相關稅務會計資料的支撐,最重要的就是對計稅依據的證明,其中計稅依據主要包括納稅人開具的稅務發票和其他計稅依據。

      財務會計有會計原始憑證、會計記賬憑證以及各種會計賬簿,但是最原始的數據來源和有效證明源于原始憑證。確認納稅義務需要相應的計稅依據,計稅依據包括納稅人開具的稅務發票和其他計稅依據。獨立成科的稅務會計最終生成的對外報告,就需要稅務會計原始憑證的支撐。稅務會計原始憑證是納稅人發生納稅業務時開具的,載明業務發生或者完成情況的證明是進行納稅核算的原始資料和重要依據。那么稅務會計的原始憑證是什么?需要兩套賬目的話,就意味著需要兩張原始憑證,分別作為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業務確認和核算的依據,但是這樣又違反了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說明在現行體制下,實行完全獨立的稅務會計是不符合實際的,只能在財務會計基礎上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般認為,目前我國采取的是財稅分離的核算模式,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在進行財稅合一的努力。在現行體制條件下,雖然不能夠建立兩套賬目,但是可以利用財務會計的有關稅務核算的原始憑證,編制稅務會計報告。如果企業相關的稅務業務比較繁雜,涉及到的稅種比較多,可以先根據原始憑證設立稅務會計賬簿,之后再生成稅務會計報告。在財務會計報告對外公布時,稅務會計報告附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作為對外報送的報告內容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范文第5篇

      論文摘 要: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按照會計的本質是管理活動論的觀點,本文認為管理會計應是基于管理的會計。目前,管理會計在我國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管理會計的信息也沒有充分為決策服務,作為信息載體的管理會計報告也就缺乏發展的基礎。本文通過對比分析財務會計報告和管理會計報告之間的差異來闡明構建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

      一、現代管理會計發展的現狀分析。

      管理會計的實質是利用會計信息系統及其他相關數據服務于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主要職能是預測企業經營前景,參與企業經營決策,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我同對管理會計的應用和研究,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的傳入而開始的,經過多年實踐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種種原因,會計界對管理會計領域的研究卻缺乏應有的重視。我國的管理會計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一)管理會計理論研究薄弱

      首先,表現在會計學界長期不重視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沒有將管理會計列入其研究的議題。目前對管理會計討論更多的是管理會計是否應獨立成科,至于對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包括它的對象、職能、目標、概念、原則和方法體系)的研究還談不上。一些管理會計的研究成果,以介紹管理會計的各種方法為主,只是一些數學模型的拼湊,而忽視了管理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作用。其次,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專門機構來研究和指導管理會計工作,也沒有單獨出版有關管理會計的期刊,關于管理會計方面的資料很少,只能在少數會計雜志上看到。第三,只重視財務會計所提供的企業內部數據,而忽視了企業的外部信息,從而削弱了管理會計存在的意義。而在西方國家,對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較為深入,已經從傳統管理會計研究轉向戰略管理會計研究,而我國管理會計的研究則剛剛起步,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管理會計實際應用極為有限

      我國大多數企業會計還處于事后的記賬,算賬及報賬的傳統核算型階段,還沒有進入管理型階段。管理會計目前在我國企業中,主要應用于以下幾個方面:(1)成本會計系統;(2)短期經營決策;(3)標準成本核算;(4)責任會計。大多數企業對全面預算、風險分析、差量分析、長期投資決策方法、企業員工業績評價等知之不多,許多企業的內部管理并不存在獨立的管理會計核算體系,更多的是采用現有的財務會計資料滿足于各種內部報告所需。而西方發達國家管理會計從其產生就在企業中得到了極大的推廣、運用和發展,不僅在廣大工業企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在銀行業和服務業也得到推廣。

      (三)管理會計專職機構缺乏

      在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受到了高度重視,發展迅速。為了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我國專門成立了注冊會計師協會,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迅速,截至2006年4月30口,會計師事務所達到5639家,共有執業的注冊會計師6.98萬人,行業非執業會員7萬多人,行業從業人員20多萬人。2005年,行業實現業務收入超過180億元,繼續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長幅度。盡管如此,我國目前還沒有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只是在1999年才在中國會計學會下沒有一個研究管理會計的專業小組。現代西方國家一般都設有管理會計師協會,這些專職組織的成立推動了西方國家管理會計的快速發展。我國管理會計專職機構的缺乏則極大地影響了管理會計師事業的發展。

      (四)管理會計人才沒有職業化

      目前我國還沒有開設管理會計師資格證書(cma)項目的考試,管理會計還沒有職業化。在企業中只設有財務會計科室,沒有成立管理會計科室,更不用說配備專職的管理會計人員。管理會計的作用和任務是由財務人員來替代,而財務人員因缺乏管理會計理念,在思維上受財務會計束縛,管理會計作用的發揮受到限制。在西方發達國家,管理會計人才早已職業化。美國為適應企業界的需要和應學術界的要求,其會計師協會在1972年就設立了“管理會計師資格證書”項目。申請者要想成為管理會計師,首先必須接受有關科目的考試,成績合格者,還必須在參加考試或考試后7年內具有連續兩年從事管理會計工作的經驗,且必須遵守管理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標準。經過這樣的選拔,美國已形成了一個高素質的管理會計師團體。

      二、構建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的管理會計發展的現狀,必然會導致企業忽視管理會計信息的重要性,而信息的載體管理會計報告也就自然缺乏發展和應用的條件。

      (一)構建完善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是中國會計發展的歷史必然

      在加入wto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改革和修訂是我國會計改革的中心,這是由我國的經濟狀況和特點所決定的,主要是為了明晰產權關系,保障投資者、債權人的權益,也是為加人wto及與國際會計接軌做準備。加入wto后,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隨著財務會計報告的日益完善,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提到了議事日程,這就迫使企業要加強自身管理,通過提供管理會計報告加強對企業經營活動的預測、決策、控制和評價,對管理會計報告的研究成為歷史的必然。

      (二)管理會計報告的特征決定了應構建完善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

      管理會計報告的目標就是向企業管理決策者提供有用的、系統的預測、決策、控制和考核的信息。管理會計報告與財務會計報告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相關性。管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就是指幫助信息使用者提高決策能力的那種發現“差別”、分析和解釋“差別”,從“差別”中做出選擇和判斷的特征。所以,管理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不要求必須從企業的整體出發,也不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須符合公認會計準則,只要是對生產經營決策有用的信息就是重要的。財務會計報告并不把信息的相關性排除在外,但相關性仍舊是財務會計報告的信息質量特征。當財務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發生沖突時,財務會計報告首先考慮的是可靠性這一質量特征。

      2.時效性。管理會計的及時性是指必須為管理當局的決策提供最為及時、迅速的信息。如要求會計人員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實際結果、預測和信息。只有及時的信息,才有助于管理當局做出正確的決策,而過時的信息則易導致決策的失誤。財務會計的及時性,則指會計信息的及時加工和按照固定的編報日期進行編報和傳遞。財務會計報告的及時性并沒有體現象管理會計報告一樣的迅速強烈的時效性。

      3.靈活性和多樣性。由于預測決策、控制和評價考核的需要,使得管理會計報告具有靈活性、多樣性等特點,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而財務會計報告一旦選中某一種編制程序,就應該保持一貫性,并且要遵循相應的公認會計準則,以便保持財務會計報告的可比性、信息的可靠性等。

      通過管理會計報告與財務會計報告特征的比較,不難發現,管理會計報告更加注重企業信息對管理者的相關性和及時性,能夠滿足人世后企業管理對信息的需要,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三、構建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相關建議

      現代管理會計報告承載的任務就是向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企業經營決策、戰略規劃等方面的信息,旨在提升企業管理的水平,促進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一)構建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內容建議

      企業內部管理會計報告應重點反映如下內容:(1)產品銷售信息。反映企業主要產品銷售數量、成本、收入和盈利情況及分部地區的銷售情況,有利于確定和調整企業的營銷策略和生產部署。(2)風險管理能力信息。風險管理能力信息屬于非計量性信息,這些信息無法用貨幣形式表示,也無法在財務報表中列示。但企業有必要對這類信息進行綜合管理。(3)人力資源信息。隨著以技術為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源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部分信息應當包括人事狀況,具體有領導班子水平、基礎管理水平以及一般員工的狀況等。(4)企業預測、決策、分析報告信息。為了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體現管理會計的職能,企業應當及時有效的披露預測、決策、分析等信息,因為發生的具體經濟業務都會涉及到這些方面。(5)其他信息。如某些專項工程的效益分析、新產品開發的效益分析、對外投資效益分析等等。

      (二)構建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報告模式建議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衣|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亚洲av日韩片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小说专区亚洲春色校园|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亚洲人成网77777亚洲色|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图片小说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 日韩色日韩视频亚洲网站| 亚洲?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自偷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fuli在线观看|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 深夜国产福利99亚洲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软件| 亚洲永久在线观看| 大胆亚洲人体视频|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