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寒露節氣詩

      寒露節氣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寒露節氣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寒露節氣詩范文第1篇

      寒露節氣吃一些傳統的吃食有好兆頭,而且還能強身健體,比如寒露吃藕,可以增強抵抗力。2021年寒露節氣是幾月幾號你知道嗎?共同閱讀2021年寒露節氣是幾月幾號,請您閱讀!

      2021年寒露是幾月幾號2021年寒露是公歷2021年10月8日9點25分,農歷辛丑年九月三號,星期五。

      寒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于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時間在公歷每年10月7日~9日。

      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寒露養蔭潤肺食物推薦銀耳——益氣清腸、滋蔭潤肺

      銀耳味甘、淡、新平、無毒,既有補脾開胃的功效,又有益氣清腸、滋蔭潤肺的作用。既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又可增強腫瘤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力。銀耳富有天然植物新膠質,外加其具有滋蔭的作用,是可以長期服用的良好潤膚食品。長期服用可以潤膚,并有祛除臉部黃褐斑、雀斑的功效。銀耳是種含膳食纖維的減肥食品,它的膳食纖維可助胃腸蠕動,減少脂肪吸收。

      百合——養心安神、潤肺止咳

      具有良好的營養滋補之功,而且還對秋季氣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種季節新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醫上講鮮百合具有養心安神,潤肺止咳的功效,對病后虛弱的人非常有益。對中老年人及病后身體虛弱而有心煩失眠、低熱易怒者尤為適宜。做成菜譜,味醇而不膩,脆甜清香,具有補益五臟、養蔭清熱的作用。

      梨子——清肺養肺、潤燥止渴

      梨果鮮美,肉脆,酸甜可口,風味芳香優美。富含糖、蛋白質、脂肪、袒?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對人體健康有重要作用。梨子具有清肺養肺的作用。多吃梨的人遠比不吃或少吃梨的人感冒機率要低。梨可改善呼吸系統和肺功能,有潤肺的功效,可以降低肺部受空氣中的灰塵和咸塵的影響。

      蜂蜜——潤肺養肺、清熱潤燥

      蜂蜜是傳統的補養佳品,具有清熱補中,解毒止痛,潤肺養肺的功效,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老年人在秋季可以蜜代糖,常常服用。從效果來看,蜂蜜已經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其可以清熱、調和、潤燥的效果,對于那些有著口干舌燥、容易上火的人來說,多吃蜂蜜的話,就有腸胃的功效。

      芝麻——滋補肝腎,益血潤腸

      黑芝麻要食兩用,具有“補肝腎,滋五臟,益經血,潤腸燥”等保健功效,被視為滋補圣品。一方面是因為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豐富的礦物質,另一方面是因為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和珍貴的芝麻素及黑色素。有滋補肝腎,益血潤腸,通便,通如的功能。

      寒露是第幾個節氣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七節氣,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屬于秋季。

      寒露節氣詩范文第2篇

      2.今日寒露,我把心跡表露:對你的真心,即使暴露也依舊溫暖;對你的熱情,即使天寒也依舊如火。愿我的雙手,可以溫暖你的心房。有我,你就沒有寒露。

      3.寒凝露染,霧上北國

      4.有花有露好風情,有風有雨顯真情,朋友久別思念真,日日盼望能相逢,寒露十分秋意寒,愿你添衣更保暖,祝你萬事如意,身強體健。

      5.瑟瑟秋風灑,隱隱寒露來;短信雖為虛,條條送祝福;天氣日漸冷,健康需照顧;多食瓜果蔬,美容又滋補;再次祝愿你,快樂過寒露!

      6.用音樂點綴我對你的思念,用節拍敲打幸福的樂章,用旋律律動你美好的明天,讓你在寒露的節日里感受絲絲的溫暖,讓你不再孤單,幸福快樂是首選。

      7.恭喜你中了6份獎:一等獎快樂;二等獎健康;三等獎吉祥;四等獎幸福;五等獎好運;六等獎祝福,祝你寒露好運幸福吉祥健康快樂全部搬回家!

      8.快樂掛在你的臉龐,卻牽在我的心上,幸福住在你的心里,卻占據我的整片天堂,寒露到,天氣涼,我便為你送上溫暖,多添衣,要快樂,幸福這就到。

      9.一日寒露二心相牽,送上一聲問候二字溫暖;一顆真心二語關懷,送上一份祝愿二字康健;一個擁抱二友情深,送上一份吉祥二字永遠!寒露快樂!

      10.天冷秋漸晚,風輕水潺潺。楓林又紅遍,霜葉盡飄散。山高云淡淡,寒露思漫漫。很久沒見面,依然心掛念。遙寄祝福意,愿君更康安,幸福伴身邊。

      11.嗨!知道嗎?不是韓寒來了,不是露露促銷,是“寒露”來了,帶著我溫暖的祝福,帶著我的噓寒問暖,帶著我的露水思念,身體冷心不冷,節日快樂。

      12.一季寒霜冷了秋水長天,一夜清露濕了西樓月圓,我輕拂衣袖又見寒露,飛花向晚云水依舊。回眸處,只見祝福迎著秋風把情意永留,愿幸福在你的指尖流轉,快樂在你的眉間蘊含,好運在你的視野翩躚,寒露快樂。

      13.我想問個問題,寒露它為啥叫寒露呢?不知道吧,我來告訴你吧:寒字告訴你天冷要有屋,祝你早買房,還不做房奴;露是告訴你注意添衣加被,注意保暖。白露到了,祝愉快!

      14.月上清寒凝露,秋染盛境風華

      15.寒露到了,天冷了,要多穿衣。送你一支蠟燭,冷了可以取暖,想我了可以思念我,我就像火苗一樣,希望陪在你身邊溫暖你。

      16.漫漫人生,聚散無常;颯颯秋風,送君吉祥。盈盈風霜,帶來健康。片片落葉,深情難忘。淡淡歲月,幸福久長。微微寒露,喜氣洋洋。祝寒露節快樂!

      17.露出你的笑臉,迎接寒露,露出你的才華,贊美晨露,露出你的胸懷,包容天露,露出你的感動,接收到我寒露的祝福,愿你寒露愉快。

      18.露出盛世甜蜜幸福的滋味,露出美麗漂亮瀟灑的風度,露出美滿怡情自得的笑臉,露出富裕吉祥快樂的心情,露出如意健康強壯的體魄。愿白露愜意快樂康健!

      寒露節氣詩范文第3篇

      2、寒露寒露,把風采展露,信心十足;讓微笑流露,快樂長駐;讓成功顯露,輝煌眷顧;跟好運上\"露\",成功不誤;伴祝福一\"露\",愿你幸福。

      3、寒露到,快樂為你披上開心衣,美好為你換上幸福襖,吉祥為你戴上幸運帽,平安為你穿上健康鞋,朋友則為你送上真摯愿:愿你安好,事事如意!

      4、小草躲進了地里,花朵跑進了土里,青蛙藏在了泥里,大雁飛進了云里,寒露天氣開始冷,溫暖問候送給你,快快鉆進被子里,帶著幸福快樂到夢里!

      5、更深露重霜降到,及時添衣暮和朝,時光流走不留痕,思念默默在纏繞,星語心愿你最懂,只愿一切都安好。霜降愉快,幸福常在。

      6、盤根老樹漸消瘦,鴻雁南飛頻回眸。露白葉落又逢秋,天高云淡碧水悠。輕風徐徐繞心頭,思念綿綿何曾休。寒露時節憶朋友,添衣保暖樂無憂。

      7、寒露的風,涼嗖嗖;寒露的雨,冷冰冰;寒露的霜,白茫茫;寒露的問候,暖洋洋;寒露到,天轉寒,記得添衣喲,愿身體安康,幸福圍繞,寒露快樂!

      8、太陽光芒照四方,露水瑩瑩花枝傍。寒露到來天氣涼,心中牽掛更綿長。問候聲聲情萬丈,祝福不停耳畔響。短信雖短情誼長,愿你身體永健康!

      9、炎逃熱離寒露到,風起葉落笑。天高云淡雁南飛,露珠晶瑩寒光耀。早餐莫忘要吃好,晨練無需出門早。中午享用皇帝餐,晚飯肉湯蔬菜糕。祝寒露腰腿好!

      10、露一露笑臉,讓煩惱無處藏身,露一露幸福,讓憂愁遠走他鄉,露一露快樂,讓郁悶自慚形穢,露一露真誠,讓祝福傳遍千里,寒露節,愿你展露笑顏,開心無限!

      11、深秋望斷南飛雁,引思故鄉老村莊。大槐樹下聚相鄰,親熱招呼噓寒暖。大雁把我情誼傳,問候家鄉農家漢。人老體弱不勝寒,加衣添帽保健康。愿寒露好身體!

      12、愿你的事業“露”亨通,愿你的生活“露”順暢,愿你的感情“露”通暢,愿你的心里“露”程快樂,寒露節,愿你“露露”通暢,幸福無限,寒露快樂!

      13、寒露到了,晶瑩的露珠,為你閃耀吉祥,鴻運當頭;為你悅動美好,幸福無限;為你滾動平安,福壽延綿;為你傾吐心聲,情真誼切:愿你開心,幸福永遠!

      14、寒露到,天冷了,就讓明媚的陽光照耀你,心窩暖暖;就讓厚厚的衣褲包裹你,溫暖無限;就讓真摯的情誼沁潤你,心情好好。愿你一切安好,事事如意哦!

      15、秋風習習冷颼颼,秋雨綿綿心兒涼;秋葉飄零百花殘,秋露晶瑩寒露到;朋友特來送問候,情濃誼厚暖你心;愿你寒露多保重,一切如意心情好!

      16、寒露到,點點露珠花草傍,送來好運和吉祥;寒露到,悠悠牽掛更綿長,記得早晚添衣裳;寒露到,聲聲祝福耳畔響,愿你幸福又健康。祝寒露快樂!

      17、寒露花露亮晶瑩,晨光照射銀光耀。天氣漸涼早晚冷,出門作業穿衣暖。秋涼運動要注意,適量鍛煉好身體。祝福朋友大豐年,幸福歌聲滿天揚。

      18、一夜秋風花葉黃,一滴露水寒心上。一條短信情意傳,天氣漸涼把衣添。天寒地冷友誼深,關心問候表我心。早晨上班口罩戴,防止感冒疾病傳。寒露到了,愿朋友身體健康更妖嬈!

      寒露節氣詩范文第4篇

      “人工智能”從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就已經有關于這方面爭論。而筆者通過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和其背后的現象學哲學基礎的研究,認為一些科學家之所以在對待人工智能和人類的關系上各執一端,主要是因為他們所秉承主客二元思維方式,即把人工智能看成一種具有獨立思維的客觀實體,進而取代人類的主體地位,將人類變成其發展的客體。而對于主客二元思維方式的批判一直麥克盧漢的媒介學和現象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1 現象學及其反主客二元思維方式

      主客二元思維方式是起源于笛卡爾的西方近代哲學觀念,這種觀點主張嚴格區分主體和客體進而來高揚人的主體意識和理性審視能力。應該說這種主客二元思維方式對于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學高歌猛進的背后掩蓋不了這種思維方式背后的根本性矛盾。

      從哲學根基上講,這種主客二元思維方式在本體論上表現為二元論,在真理觀上表現為符合論,這本身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即如何證明主體對于客體認知的合法性。正如胡塞爾所說,這種二元論和符合論的思維無論如何解決不了所謂的客觀感覺材料和主觀意識的溝通問題。那么這個問題又是如何產生的,胡塞爾的現象學認為,其實是它混淆了意識活動的對象。在胡塞爾看來,意識活動的對象并不是那個超越與意識之外的所謂“客觀實在對象”,而是內在于意識的,被實項和質料充盈著并且時刻被意向性意指的一種意向的對象,而兩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那個意向對象并非超越于意識的,而是一種意向性活動之中,由意向性描述所建構出的意向性本質結構的屬性的集合。在這個認知模型中,我們發現,雖然有意向主體和意向對象,但是他們共處于一個意向性活動的行為框架之中,這實際上是跳出了主客二元思維方式的第一步,即在認識過程中承認了一種“共在域”的存在。

      而對于這種“共在域”,海德格爾的論述就更加有說服力。首先,對于人和事物的打交道,海德格爾有一種“上手狀態”理論,即用具所具有的一種為人所操作的良性互動狀態,而這種“上手狀態”對于人和用具之間的關系協調有兩個重要的意義。

      1)它意味著用具一定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嚴格地說,從沒有一件用具這樣的東西‘存在’。屬于用具的存在意向總是一個用具的整體。[1]80

      2)用具在和人進入操作場域的時候用具本身是不被意識到的。“切近之‘物’特有的自明的‘自在’是在那種使用著它們卻不曾明確注意它們的操勞中來照面的。”[1]87

      而海德格爾用一種“煩”的理論為這種用具在行為場中的一種不被注意做出了解釋:即人要最大程度上減少對于自身行為在時間進程中的缺乏,窘迫和不適應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減少一種“操心”的狀態和生存的一種壓力感。

      綜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現象學的反主客二元思維主要體現在其對于人和外在世界的交互行為的考察上,其關注于具體的意識,目的,和操作行為在一個具體行為場域中的發生結構,在這個結構中所謂原有觀念中的主體意識和客觀實在的東西都參與了這個結構的發生和延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近代哲學主客二元思維方式的限制。

      2 麥克盧漢“媒介延伸論”背后的現象學思維

      麥克盧漢的媒介學和現象學不謀而合的地方則是它們對于傳統西方的線性的,邏輯的理性思維方式的批判。正如麥克盧漢所說“西方人頭腦接受的訓練是從A到Z,而不是從Z到A。這個頭腦正在逐漸退化,越來越迷糊,它完全靠視覺原理(即邏輯)工作;……到了電氣時代……視覺和理性統治的時代從此終結”[2]這句話其實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麥克盧漢的研究方法不是一種由原理來推出方法的西方應用科學思維,而是恰恰相反,要回過頭看來考察一切技術和藝術發生的本源性問題,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排除所有先入為主的意見,徹頭徹尾地對于眼前的現象進行考察。這實際上就和現象學的一種“先驗還原”的思維不謀而合,它要求我們要僅僅從當下的絕對被給予出發,來解決事物的依據和基礎問題。而另一方面麥克盧漢在此排除的是兩種媒介研究傾向:即追求精確的經驗主義和追求社會批判功能的歐陸哲學,比如法蘭克福學派等。而之所以要懸置他們的原因實際上就是這句話的第二層意思:對于媒介本質的把握不能像傳統的理性主義那樣或者通過精確的測量,或者通過嚴密的邏輯,而是通過直觀。這其實就和現象學的另一種方法“本質直觀”不謀而合,它要求在無前提性的意識里面確切地把握事物的本質。

      所以我們發現,麥克盧漢的媒介學有著深深的現象學烙印,而最能體現出麥克盧漢的反主客二元思維的便是他的“媒介延伸論”。麥克盧漢的“媒介延伸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媒介互動論。媒介作為人的器官的延伸,其本身和人處于一種統合的狀態。人們通過延伸自己的感官能力,來使得人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媒介的樣態反過來會對人自身的行為和人類的社會組織產生一定變化。麥克盧漢以電力技術的發展為例:“在機械化時代,我們實現了自身的空間延伸。如今,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電子技術的發展之后,我們已在全球范圍內使中樞神經系統得到延伸,在全球范圍內消除了時空差別。”[3]

      2)自我截除理論。自我截除在麥克盧漢眼里是人的任何延伸都必然造成的結果。“人體在無法探查或避免刺激的根源時,就訴諸于自我截除的力量或策略。”[4]58按照麥克盧漢的說法,自我截除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因適應外在系統所產生的強烈的身體壓力的手段。而人們對于截除的一部分是感到麻木的,無意識的,正如麥克盧漢所說:“正是刺激的壓力所造成的自我截除或延伸。作為一種抗自己的機制,他的形象產生泛化,難以覺察的麻木或震撼。自我截除不容許自我認識。”[4]59

      聯系我們上節講到的海德格爾的“上手狀態”我們發現,自我截除的目的就是為了進入“上手狀態”而使得人自身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自我截除后的整個社會就會變成一個由人和用具組成的大主體。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麥克盧漢的“媒介延伸論”深受現象學思維方式的影響,而他們的基本的觀點都是反主客二元的思維方式。

      3 “人工智能”主客二元思維傾向

      現階段,科學界會按照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問題,將人工智能劃分為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所謂弱人工智能,即是“發展研究人類和動物智能的理論,并能通過建立工作模型來測試這些理論,……他們并不認為機器本身能夠思考、具有感情和意識。因此,對于弱人工智能來說,模型只是幫助理解思維的工具。”[5]所以很多人并不認為弱人工智能會對人類造成多大的威脅。

      但是問題出在強人工智能身上,持強人工智能觀點的科學家認為強人工智能應該和人類一樣擁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并且具有創造力,自我意識和自我進化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在強人工智能發展到極致的時候,它會取代人類的主體地位,進而將人類變成其自我發展和進化的工具。一些科學家甚至還認為,人類根本無法遏制這種人工智能的發展,而且它將是現階段所有弱人工智能的發展目標和人工智能最終的不可避免的發展方向。

      但是,我們在看待這些觀點是應該意識到:無論是弱人工智能還是強人工智能根本的目標都是建立一種獨立于人的意識和行為的客觀實在體,都是實現“機器也可以像人一樣思考”,只是弱人工智能者認為機器能夠部分做到這一點,強人工智能則認為機器能夠完全做到這一點,甚至很多行為主義科學家還不滿足于機器僅僅是思考,而是和人一樣擁有社交,協作甚至是共生等更加廣泛意義上的

      獨立。

      所以,基于這種思維,所以很多科學家才會產生“人和人工智能”的關系問題的爭論,即所謂誰才是主體的問題,進而才會產生“人工智能”這樣的將人工智能和人極端對立的命題。

      4 對于人工智能概念理解與發展的新思路

      那么我們就必須要做一個論證,即這種像科學家所想的完全由人的技術打造,獨立于人而存在的人工智能存在的可能性問題,筆者基于麥克盧漢的媒介學及其現象學基礎的理論基礎認為:人類試圖通過純粹技術打造一種獨立于人的意識和行為而存在,并具有自身獨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的行為體在根本上是不可行的。

      1)現象學證明:基于海德格爾的“上手狀態”理論,人類之所以將技術和人自身打造成一種整體,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在于避免一種由于和完全獨立和陌生的“他者”而產生的“煩心”和“操勞”,即一種缺乏,窘迫和不適應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減少一種“操心”的狀態和生存的一種壓力感。而如果一種完全獨立于人的,具有自主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工智能行為體的出現,不但沒有減少這種壓力感,反而增加了人的這種打交道的壓力感,所以人和這種人工智能行為體的打交道必然會有不適感,所以這種技術的市場化一定會遭到抵制。

      2)麥克盧漢媒介學證明:根據自我截除理論,人和工具的最佳關系就是人不會意識到工具的存在,進而避免一種因強刺激所引起的壓力,但是一種獨立于人的人工智能的出現,雖然會導致人們在應對自然和機械問題的壓力會減少,但是同時,人和人工智能,任何人的社交信息的壓力會增加,所以此消彼長,人的根本壓力綜合并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其次,根據自我截除理論,人的進化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地方在于人的進化不是依靠對自己身體的加強,而是通過延伸身體,避免強制身體而使得身體受到壓力進而獲得一種大腦的輕松的環境,進而使得信息在腦中進行復合,產生創造。而根據這種推論,人工智能目前首要的任務,還是要替人類做很多機械的工作,比如大量重復和復雜的計算。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史不可能自己通過自我解除來減少壓力,激發自身內部的創造性的。

      所以,基于以上論證,那種試圖通過純粹技術打造一種獨立于人的意識和行為而存在,并具有自身獨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的行為體的做法,無論是在和人的關系的角度還是其自身的發展創造力的角度都是不可行的。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是一個整體,它的終極發展不是一種獨立于人的客觀實體,而是一種集合人腦智能,工具和技術智能,社會智能等多種交互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行為和操作狀態。它的本質是在于通過對于人身體的延伸,連接和雜糅,使得個人的能力能夠在龐大的延伸和連接交互網絡中能夠:

      1)最有效的進行任何的操作。

      2)最大化提升人的操作體驗感。

      3)最大化減輕人們通過外感官應對強刺激的壓力,讓人們更加專注于創造。

      寒露節氣詩范文第5篇

      驚蟄過,桃始華,萬物復蘇。這時,氣溫快速回升,雨水增多。農民們常把驚蟄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眼下,不少地方已進入春耕時節;但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人們發現,近些年桃花往往在驚蟄節氣到來之前就已然紅了。這不禁令人多少有些疑惑,古老的二十四節氣是不是變了?它們還有用處嗎?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16年底,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作為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不僅指導著中國的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是傳統歷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沿用2000多年。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形象地反映了四季交替的氣候特征,含有時令順序、物候變化、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方面的標志性意義,例如“大寒”“大暑”“驚蟄”“芒種”等;特別是與農業生產活動緊密相連,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農村,還有許多跟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農業諺語和歌謠。

      二十四節氣的概念起源于我國古代的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即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以后,經過不斷改進與完善,到西漢初期,二十四節氣在《淮南子》中的《天文訓》中被完整記載下來。公元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歷法――《太初歷》開始把二十四節氣訂為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作為一個天文學概念,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天文位置為區分。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處的日子被命名為一個節氣;太陽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換算下來,每月有兩個節氣。

      這種天文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地球公轉所產生的周期變化,所以每個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即:上半年的節氣日期多在公歷的6日、21日,下半年的節氣多在公歷的8日、23日,前后只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不準了?

      二十四節氣中的每個節氣對于人類活動有指導意義的內涵主要在于其相應的氣候特征。

      在過去的100多年(1880~2012)中,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0.85±0.2℃。近幾十年,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地區的“自然”春天提前來臨。四季的平均溫度升高,生長期延長,霜期縮短,四季的起始時間提前或推遲。

      人們發現,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二十四節氣的一些指示效應似乎不準了,許多與節氣相關的農諺和經驗變得不再適宜。有研究者認為,這些傳統的節氣已經不太適應現狀,因為它們未能將氣候變化的因素考慮在內。

      那么,今天的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征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錢誠等學者根據1960~2008年全國549個氣象站的近地面氣溫觀測資料,用統計方法定量分析了近50年來我國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情況,還單獨分析了驚蟄、清明、小滿和芒種這4個和物候現象密切相關的氣候節氣的地理分布變化特征,并由此有了一些新的發現。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1年《科學通報》期刊上。2016年,錢誠等科研人員在《理論和應用氣候學》期刊上,進一步量化了城鎮化對二十四節氣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面我們來看下相關研究結論。

      全國平均的日平均氣溫資料顯示,在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是大寒,平均氣溫達-3.51℃;最熱的節氣是大暑,平均氣溫達23.59℃。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這兩個季節性極端階段,在當前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并沒有發生本質改變。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顧名思義,代表春天即將開始。就近幾十年全國平均情況而言,立春的日平均氣溫還在0℃以下,平均氣溫為-2.4℃,離真正意義上的春天還很遠。當節氣到了驚蟄時,日平均氣溫為2.84℃,蟄伏在地下的蟲類感受春天的溫暖而出動。此時,氣溫逐漸升高,土壤化凍,作物返青,故而農諺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

      俗話說,春爭日。春分的到來給從事農業勞作的人們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春分時的平均氣溫已達6.14℃。目前,氣象學上普遍采用10℃作為春季開始的閾值。從全國平均情況來看,這個溫度一般出現在清明以后,此時的日平均氣溫達9.76℃。而春色到了清明,花柳已十分茂盛。因此,從物候角度看,5℃比10℃可能更適合作為春季開始,即冬/春轉換的閾值溫度。這一溫度出現的時間一般在驚蟄和春分之間。

      從天文學和氣象學來說,夏至是一個季節轉換的節氣,此時全國的日平均氣溫已達21.83℃,因此,目前以22℃作為夏季開始的閾值溫度是符合全國平均情況的。這樣一來,從夏至到處暑(日平均溫度為21.78℃)之間的兩個月左右正好就是夏季。

      處暑之后便進入秋季,歷經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氣溫逐漸降低。立冬(日平均溫度為6.66℃)過后,日平均氣溫下降到5℃以下。因此,以5℃作為秋/冬季節轉換的閾值也比較符合當前的全國平均情況。

      大雪節氣之后,日平均氣溫下降到0℃以下,接著就是冬至的到來。北半球的冬至日雖然白晝最短,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最少;但由于地面在夏秋時節Υ嫻娜攘康娜裙咝裕冬至日這一天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平均氣溫為-2.23℃。到了大寒節氣前后,地面儲存的熱量消耗殆盡,這段時間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這是現代二十四節氣的一些平均統計規律(如下圖所示)。

      氣候變暖的影響

      除了上述規律外,隨著氣候變暖,二十四節氣也在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比如,最冷的時段,即日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時段呈現整體逐步抬升的趨勢:具有小寒和大寒特征的天氣近些年幾乎很少出現,具有立春、冬至特征的天氣也在減少。1998~2007年這十年中,每年的平均大寒天數為14天,與20世紀60年代的年均32.4天相比,顯著減少,2007年甚至沒有一天的平均氣溫低于常年的大寒閾值溫度。而達到常年大暑閾值溫度的天數則顯著趨于增加:1998~2007年間,大暑的平均天數為每年36.1天,遠高于20世紀60年代的年均20天。

      錢誠等人的研究表明,氣溫上升階段的氣候節氣除了存在明顯的年際變率外,都趨向于顯著提前。其中,雨水、驚蟄和夏至是提前趨勢相對較大的,分別提前14.6天、11天和9.7天,尤以雨水節氣提前天數最多。與此同時,氣溫下降階段的氣候節氣如立秋、冬至等,除了也存在明顯的年際變率外,都有顯著推遲的趨勢,基本上要推遲五六天左右。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氣候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趨勢給人的直觀感覺是,全國平均氣溫的季節循環呈現整體抬升趨勢,數據統計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1961~2007年,24個節氣的增溫幅度為0.53~2.43℃,以大暑節氣的增溫幅度最小,雨水的增溫幅度最大,這與前面提到的雨水節氣提前的天數最多是一致的。立春、雨水、驚蟄這三個節氣的增溫幅度都在2℃以上,它們在1961~2007年間分別增暖了2.37℃、2.43℃和2.21℃,比大寒的增溫數值1.39℃要大很多。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變化,錢誠等人認為,可能是由于立春、雨水和驚蟄這三個節氣的氣溫都在0℃附近,正值冰雪消融期,全球變暖加速了歐亞大陸冷季的冰雪融化,使得地表反照率降低,由此造成地表吸收的熱量增加,導致地表進一步變暖。相比之下,大寒時節氣溫始終保持在0℃以下,冰雪仍然是冰雪,缺少冰雪融化-變暖的正反饋過程,因此增溫趨勢沒有立春、雨水和驚蟄這三個節氣大。同時,晚冬-早春時期的東亞冬季風減弱也可能對上述三個節氣的增溫趨勢偏大起到部分作用。

      另一個明顯的特征是,早春到初夏的節氣增溫普遍比夏末到初冬的節氣增溫大,這與早春到初夏的節氣提前日數普遍比夏末到初冬的推遲日數更多是一致的。

      此外,1961~1970這十年與1998~2007這十年的前后對比結果(如上圖所示)也支持了近50年來氣溫季節循環正在呈現整體增暖的趨勢。由圖中還可以推斷出立春、小暑、大暑趨于提前,立秋、冬至趨于推遲,小寒、大寒趨于消失。

      因此,總的來說,氣候二十四節氣的提前和推遲趨勢是氣溫整體增暖造成的。

      半干旱區氣候變化更顯著

      驚蟄、清明、小滿和芒種是四個反映物候的氣候節氣。研究顯示,它們在全國各地普遍趨于提前,尤其在北方半干旱區均顯著提前,分別達12~16天、4~8天、4~8天和8~12天。

      其中,驚蟄提前的趨勢最明顯。驚蟄節氣在農事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就被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具體來看,各地的氣候驚蟄都趨于提前,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及鄰近站點,以及云南西部的提前時間最多,達16~20天。在北緯33度以北的站點幾乎都是顯著提前的。值得注意的是,驚蟄節氣在東經105度以東地區提前的比西部更為顯著。錢誠等人認為,東、西部雖然都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但是東部直接受東亞冬季風減弱的影響,因而近50年來東部早春提前的趨勢比西部顯著。但在北緯33度以南的中南部地區,尤其是西南的四川盆地附近和云南東部,氣候驚蟄的提前趨勢幾乎都不顯著、提前的天數也幾乎是全國最少的。與之相對應,近50年中這個地區的春季平均溫度增暖不顯著,個別站點甚至呈現降溫趨勢。

      除四川盆地的閬中站點之外,氣候清明在全國各站點都趨于提前;除新疆西北部、四川、云南東部和東南沿海部分地區之外,幾乎都是顯著提前的。提前趨勢最大的是云南西部,達到12~20天;其次是華北平原、江淮流域的大片區域以及青藏高原東南部,提前時間達到8~12天。四川、云南等地的氣候清明變化特征則與氣候驚蟄基本一致。

      至于小滿節氣,除云南、四川、山東的個別站點外,全國的氣候小滿都趨于提前,最大提前趨勢出現在云南西南部,提前時間達12~16天;在北方半干旱帶、江淮流域、東南部沿海一帶,氣候小滿趨于顯著提前,提前時間達4~8 天。

      由于芒種節氣和小滿節氣只差半個月左右,因而氣候芒種的全國分布特征和氣候小滿非常接近,但普遍比氣候小滿提前的天數偏多,如在北方半干旱帶、江南多數站c都趨于顯著提前8~12天左右。

      仍為生產生活重要參考

      上述定量化結果是基于國家氣象站網數據,這些站網多數位于城鎮和城市邊緣。對于城里人來說,這些定量化的信息是完全適用的。但是對于農村地區而言則有一定偏差。過去幾十年中國快速的城鎮化發展使氣象站觀測的數據處于全球變暖和局地城鎮化的雙重影響下。與城鎮相比,農村的氣候變化并沒有上面說的那么大。2015年,錢誠與中國氣象局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高密度的一般氣象站網數據,通過城鄉對比研究發現,在二十四節氣起源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大致范圍包括現今的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和天津7個省市),就平均狀況而言,1961~2010年城市站年平均氣溫增溫趨勢為0.25℃/10年,而鄉村站的增溫趨勢只有0.14℃/10年,即城市站增溫趨勢有42%來自于城鎮化影響;不同節氣日的增溫趨勢中城鎮化的貢獻率達26%~64%不等;大寒天數減少趨勢中有18%來自城鎮化影響;氣候學意義的節氣中從雨水到立夏顯著提前了5~17天,從白露到寒露普遍推遲了5天左右,其中城鎮化的貢獻達22%~69%不等。

      專家認為,在目前這種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各地應當因地制宜,適應氣候變化,調整相應的農事活動和生活;但農業人口相比城鎮人口可適度減小調整幅度。此外,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征除了溫度以外,還應該考慮降水等其他要素,以便更完整地表述氣候節氣及其變化特征,具體相關研究還在進行中。

      專家表示,雖然二十四節氣的時間已經固定;但從歷史發展來看,二十四節氣的內涵是動態的、不斷豐富的。近現代以來,農民也會根據氣溫、降水、物候的變化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動態地修改和完善與節氣相關的農諺。從這一角度看,正是由于二十四節氣動態變化的內涵,它依然是當前人們生產、生活的參考。

      相關鏈接

      敦煌遺書中的《詠廿四節氣詩》

      相關期刊更多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省教育廳

      西南園藝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重慶市農業局

      湖南農業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南省農業廳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首页|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 亚洲女人18毛片水真多|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不卡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野外 |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 国产亚洲精aa成人网站|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亚洲五月午夜免费在线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AB无码播放|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久久| 亚洲丁香色婷婷综合欲色啪|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亚洲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