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數字教育課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見證,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5個方面,即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里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其中的大部分內容與藝術密不可分,可納入藝術研究的領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是高校藝術學科所關注的對象,同時也是高校藝術教育應該承擔的重要職責。在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急劇變遷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消亡和流失的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和民族記憶,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重大意義。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任何外部的“越俎代庖”式的保護,都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重塑民族的“文化自覺性”,讓人民真正了解、熱愛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是根本之道。“年輕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關心、關注和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系到這項工作的社會成效,也關系到保護工作的未來發展。十多年來我國的保護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一批批優秀的年輕的項目傳承人不斷涌現,他們精湛的技藝和創新的成果都令人驚嘆。更多的年輕人是從尊重、關心、關注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層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同樣是可喜的現象。年輕人的關注、參與,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希望所在”。高校是年輕人群最聚集的地方,大學生是最具有創造力、創新力、創意性的一個群體。如果能讓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都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之中,發揮他們的所學所長,使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覺關心、關注,并投身于文化遺產的挖掘、研究、整理、保護和傳承等一系列工作之中,勢必大大推動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同時,引導大學生關注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對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意識、開闊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等都有極大的幫助,有利于高校辦出特色,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正是高校藝術教育應該承擔的重要職責。比如地處浙西南麗水市的麗水學院,是當地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麗水民間藝術資源極為豐富,且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濃重的民族地域特色,有很多文化品牌已成為國寶。全市已有青田石雕技藝、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松陽高腔、畬族醫藥、景寧畬族“三月三”、畬族民歌、青田劉伯溫傳說、青田魚燈舞、慶元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遂昌昆曲十番等11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8月,麗水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全國首個綜合性的地(市)級“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麗水市在2003—2006年開展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中,發現并整理了民間藝術項目558件,其中造型藝術190件,表演藝術317件,民俗類項目51件;在2007—2008年的“非遺”普查中,又發現“非遺”線索達212068條,調查項目達18個門類16956個。
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代藝術教育的寶貴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是這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高校根植于地方,是地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應當發揮自身文化傳承的職能,主動服務于本土文化的發展和建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讓本土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不但可以拓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促進其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可以延伸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教育功能,實現其當代價值。當前國內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學科正在逐漸發展完善,以非遺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作為該學科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加強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可行路徑。
(一)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理念
“文化自覺”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條件。費孝通在反思一生學術研究時,提出“文化自覺論”。他主張每個民族都要通過文化自覺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他說“: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目前,國內高校在對公共藝術教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認識上還有待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往往偏重于正統化、專業化教育,而忽視了本土民間藝術教育。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缺乏價值認知,大部分高校還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教學資源納入高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導致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脫節,無法形成合力。因此,可將本區域內的非遺代表作名錄循序漸進地逐一介紹給學生,使學生對每一項非遺項目的表現形式、藝術語言、生存方式、文化關聯等有準確的認識,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對非遺項目進行認知、理解、研究、傳承,并逐步形成保護自覺。在公共藝術教育體系中,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倡導“文化自覺”,使得傳統文化承擔起應有的教育功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同時為高校藝術教育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藝術教育建設發展相互和諧統一。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落實,根據學校的有關精神,以"管有恒、求創新、促發展"為基本思路,以新課程實施有效管理為契機,緊緊圍繞教育這個中心,努力構建"自主、寬松、協作、競爭"的工作氛圍,夯實教育教學的過程管理。突出理念先進的管理思路,確保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再創輝煌。
二、主要工作
1、努力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打造“數字校園”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學校教育信息網絡化的領導,加速“數字校園”建設,加大對學校網站的開發力度,不斷豐富學校的網頁。完善電子閱覽教室建設,維護好處室、教研組電腦,為教育信息化服務于新課程改革做好后勤工作。做好后勤保障與教學服務工作,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得以順利進行。為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水平,做好輔助與輔導工作。幫助任課教師學會制作課件和個人主頁,為學校創辦“數字校園”做好各方面工作。
2、為各年級繼續開展“自成教育”的研究做好鋪墊
新課改的實施為“自成教育”的課題研究帶來了生機和契機,“自成教育”是新德育理念指導下開展的德育教育實踐研究課題,要創出特色,搞出成果,為學生的身心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1~9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
2.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學會認識整時。
3.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學習習慣。
一、凈化網絡信息環境,占領網絡德育制高點
網絡信息資源豐富,呈現“信息傳播的跨文化特性”等特點,并且網絡環境中顯現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滲透與并存,多元文化及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念都在網絡上集中交匯,從而導致了大學生弱化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的認同。眾所周知,民族文化的泯滅就是一個民族滅亡的信號,因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深厚的底蘊。因此,如何在網絡時代這樣一個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以不失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則是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課題。對此,我們只有“凈化網絡信息環境,占領網絡德育制高點”,才能有效地解決此課題。具體措施包括:
1.政府相關部門要在網上建設具有影響力的思想文化傳播及立體化的思想教育平臺,著力宣傳科學理論、先進文化具體要求如下:
(1)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按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積極利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要利用大眾傳媒的權威性,發揮其宣傳作用,使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抵制不當行為。
(2)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趨勢,滿足大學生對信息的渴望,要在網絡平臺上設計出獨具特色、有吸引力的專題德育網頁,對大學生進行專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3)要打擊網絡犯罪,凈化網絡環境。及時整頓學校周邊不良經營的網吧,取締干擾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娛樂場所,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營造良好的氛圍。
摘要:本文從加強設施建設、強化隊伍建設、狠抓設施應用、實施課題帶動、建立評價體系等方面介紹了**市數字化學校建設和應用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數字化信息化校園網校校通網上教研視頻會議
**市共有8處鎮、街道,695個行政村,總人口58萬。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17處,在校生73319人,教職工5385人。近幾年來,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推動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的開展,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建設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實實地開展了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認識,增強做好數字化學校建設工作的緊迫感
在新世紀,以網絡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社會許多領域中正在引發各種深層變革,從而加速了人類邁向信息社會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建設數字化教育,促進教育的科學、均衡發展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1.發展數字化教育具有現實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