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物燃料技術

      生物燃料技術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生物燃料技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生物燃料技術

      生物燃料對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對生物燃料對我國糧食生產的積極作用進行了分析,發展生物燃料可以更好的優化我國的糧食生產結構和效率,并且優化糧食安全在財政方面投入的成本,讓糧食生產效率更高。

      關鍵詞:生物燃料糧食生產中國

      自從步入了20世紀,國際石油的價格就不斷上升,全球范圍內都掀起了生物液體能源的浪潮。我國為了更好的應對能源安全方面的困境、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并且將陳化糧問題解決,開始進行生物燃料的研究并且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09年,我國已經生產了約170萬噸的燃料乙醇。但是隨之而來的難題是國內外的糧食例如玉米小麥等,都出現了大幅度漲價,我國政府只好緊急出臺政策對生物燃料的生產進行限制,以便保證糧食安全。

      1發展生物燃料對我國糧食生產的積極作用

      糧食生產關乎國計民生,其基本政策應是在數量上自給自足,進口糧食則是在總量平衡下實現糧食種類上的調劑方法,可以說,我國糧食供給的變化主要取決于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在改革開放30余年的發展下,我國的糧食生產增長速度放緩,糧食生產面臨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等問題的限制。目前形勢來看,實現耕地資源的增加幾乎不可能,那么在耕地面積不變的基礎上,要實現糧食增產就必須利用新技術,如:種子改良、復種指數上升等。從生物燃料與糧食生產的角度來看,生物燃料在發展的過程中提高了糧食供給機會成本,其將會對糧食生產率提高、糧食生產資源優化配置、農業結構優化調整等起到關鍵作用。首先,乙醇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促使農民增加對該類原材料的種植,但是農業資源有限,故而將會導致部分農產品產出的下降,進而影響到農業生產結構。而且,敏感糧食生產供給反應會使得農民投入增加,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農民增收起到積極作用。當農產品生產比較利益提高,水資源、耕地等資源流出農業的機會成本也會提高,進而提高我國的農業競爭力。例如: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09-2014年,我國農產品中種植玉米的面積提升,糧食播種比率上升,但是耕地資源卻明顯減少了。其次,生物燃料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因為在它的推動作用下廢棄的農作物得到了利用,并且邊際土地也可以發展農業生產了,科技的投入得到了激發,對現有的資源可以通過優化配置來讓農業生產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中國的耕地資源不是無限的,同時近年來耕地收到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影響,很多都被侵占或者遭遇了嚴重的破壞,生態環境已不復存在,這些都為糧食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造成了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但是全國目前后備土地資源仍然占國土總面積的9.33%,共有701.7萬公頃的土地可以用來開墾,其中一些土地所處的環境無法進行糧食作物的種植,但是可以種植甜高粱、蓖麻、木薯以及水黃皮等耐受性的生物燃料物,最大化的利用那些只具有很低經濟效益的土地。而有了利益的激勵作用,政府、企業會想辦法提高科技投入、進行品種改良,每一家農戶也都會想辦法提高生產率。中國玉米的產量在2002年只有328.3公斤/畝,而由于燃料乙醇的作用,2008年的時候已經提升至370.3公斤/畝,具體如圖1所示。單產同樣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還有木薯,我國廣西地區種植的木薯2000年的時候只有1003公斤/畝的產量,而2006年就達到了1373公斤/畝。這兩者的單產量和增長的速度比起全國平均水平都是高出了一大截的。而農業生產率是否能在生物燃料的推動下得到真正的提高,主要依賴的還是不斷進步推廣發展的技術,并且讓小農戶實現大生產,真正的進入市場中來。總體來說中國的糧食生產規模以及經濟效益一直是在增加的,所以想要提高生產的效率,可以適當的將糧食的生產經營規模擴大。想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就必須給予強有力的推動,完善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的能力,對土地流轉制度也需要進行優化和完善,建設更為合理的糧食流通體系,最后的目的是提高整個產業鏈整體的生產效率。所以說要做好公共投資方面的工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優化糧食安全財政成本,這對于提高生產效率意義重大。

      2糧食生產與生物燃料生產的建議

      點擊閱讀全文

      發展能源農業 拓展農業功能

      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開發生物質能源。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農業拓展出許多新的重要功能,能源農業便是其中一項。能源農業是緩解能源緊缺、保護生態環境與綜合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重要結合點,發展能源農業對于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實現能源、農業、生態的多贏

      發展能源農業,就是有目的地生產生物質能含量大、利用價值高的農作物,并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將凝結在農作物以及農業副產品、剩余物、廢棄物等中的生物質能開發出來,將其轉化為可供經濟社會發展直接利用的能源。發展能源農業,可以實現能源、農業、生態的多贏。

      緩解經濟發展中的能源矛盾。當前,我國能源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尋找替代性能源。農作物中的生物質能蘊藏量巨大,既是現有能源的重要補充,又可作為替代能源加以開發和利用。發展能源農業,可以有效緩解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能源問題,具有廣闊的前景。

      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能源農業是對農業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和利用,將農業副產品、剩余物、廢棄物變廢為寶的新型產業,也是一個包括生物質生產、加工與轉化,生物質能源產品生產與應用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和技術體系。發展能源農業,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夠使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得到延伸,既可以促進農業的發展,也可以拓寬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空間和農民增收渠道。

      保護生態環境。相對于傳統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生物質能是清潔的“綠色能源”和可再生的能源。開發和使用生物質能,符合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符合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點擊閱讀全文

      生物液體燃料發展

      為什么要發展生物質液體燃料?

      石油安全驅動了生物液體燃料產業

      世界不少國家已經開始發展生物燃油產業(包括生物燃油加工業以及其相關產業,如能源農業和能源林業),其中共同的目的在于保障石油安全。巴西生物燃油產業利用蔗糖發酵制取生物乙醇,2002年消費量達到了104億公升,替代率接近40%。

      2004年中國石油凈進口量為1.2億噸,消費量為3.1億噸,進口依存度達到了38.7%;國際能源署(IEA)預測中國到2010年、2020年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達到61.0%和76.9%。石油進口量和進口依存度的迅速攀升給中國石油安全帶來了日益嚴重的影響;中國的石油安全問題也引起了一些國家的顧慮。

      國產的石油和石油替代燃料能否“養活中國”呢?與資源有限的煤炭液化和國內油氣資源開發等手段相比,資源可再生而且潛力巨大的生物燃油技術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生物燃油產業將帶來顯著的環境效益

      點擊閱讀全文

      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通知

      各省糧食局及有關企業:

      根據國家有關規劃和有關部門的科技項目安排,結合糧食行業實際情況,我局現開始組織申報*6年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項目申報主要范圍

      (一)生物能源。開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質成型燃料、工業化沼氣等在內的生物能源產品的產業化項目。主要包括以木薯、甜高粱、秸稈等非糧食原料生產的燃料乙醇,以棉籽、油菜籽、廢棄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為原料生產的生物柴油,以秸稈、農林業廢棄物等為原料壓縮成型生產的生物質成型燃料,以及利用有機廢棄物開展大型工業化沼氣生產和利用。

      (二)生物材料。開展以生物質為原料生產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產品的基礎化工材料的產業化。主要包括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質塑料,淀粉與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混得到的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單體及聚合物,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新型炭吸附材料等。

      (三)生物質原料的高效生產。重點支持邊際性土地(如沙荒地、鹽堿地、山坡地等)高產作物、植物的育種及新品種產業化,基因工程高產淀粉質、纖維質、油料作物等的品種改造與新品種產業化等。

      點擊閱讀全文

      氣候變化反饋作用的影響路徑

      1引言

      當今世界,氣候變化問題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環境問題,而是成為國際關系中的焦點問題。氣候變化的政治化對地緣政治格局的分化和重組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為標志,氣候變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塑造未來地緣政治的新格局。而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由氣候變化引發的對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糧食生產和供應、國際經濟和貿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與此相對應,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驅動力機制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碳排放空間的爭奪、新能源技術和市場的競爭、碳關稅和低碳貿易壁壘等新因素正在顯著地影響著當今的地緣政治格局。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后,氣候變化對地緣政治的影響日趨顯著,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地緣政治呈相互交織之勢。尤其是圍繞后京都時代國際氣候談判的架構,國際碳排放空間的分配等問題,使得氣候變化問題逐漸演化成為國際政治中的焦點,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也隨著氣候變化進行著分化和重組。在國際政治的強力推動下,氣候變化問題的利益沖突正在演變為激烈的國際競爭,氣候變化的地緣政治影響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在地緣政治學發展過程中,很少涉及與氣候變化的相關研究。從19世紀末拉采爾首創國家有機體學說,到1901年瑞典學者哲倫(R.Kjellen)首次正式提出地緣政治學,再到20世紀初提出系統的地緣政治理論以來,地緣政治學就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學術理論基礎和主要學術流派:

      ①國家有機體和生存空間理論;②麥金德的陸權說;③馬漢的“海權論”;④杜黑和格雷厄姆的“空權論”;⑤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區論”等。冷戰后,隨著東西方對峙的結束,地緣政治和國際關系格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面對冷戰后的復雜世界,一系列新的理論和學說開始出現。例如,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和信息權利的概念;亨廷頓等人提出了“文明沖突論”;Luttwak提出了以地緣經濟學為標志的所謂“后地緣政治學”等。上述理論和學說主要都是圍繞對實體資源(空域和空間對航空、航天來說,也可以說是一種實體資源)的爭奪和對戰略要地的控制,少有涉及到氣候變化相關的問題。從地緣政治學的發展脈絡來看,雖然理論在發展,爭奪目標在更新,但爭奪的主體仍然脫離不了實體資源—從最早的國土(土地資源),到后來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空間資源、極地資源等等。但在近年來研究中,已經開始關注軟實力、信息技術對地緣政治格局影響,這些相對“虛擬”的要素已被納入地緣政治研究中,并日益受到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受到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學者的關注,正是這發展趨勢的體現。面對地緣政治格局演變中出現的新因素,需要對氣候變化與地緣政治的演變軌跡、氣候變化對地緣政治的影響路徑、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的互動機制等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為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和制定地緣政治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2氣候變化驅動下地緣政治演變的新特征

      在氣候變化的驅動下,地緣政治博弈的主體出現了分化和重組,地緣政治爭奪的目標發生了新的變化,地緣政治爭奪工具和手段也開始更新

      2.1地緣政治爭奪領域和地域的拓展

      點擊閱讀全文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动态图|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在线观看|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亚洲永久在线观看| 四虎必出精品亚洲高清| 四虎必出精品亚洲高清|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亚洲性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成影院|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高清日韩精品第一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地址|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手机| 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日批日出水久久亚洲精品tv|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自偷自拍另类视| 亚洲美女在线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