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氣候變化反饋作用的影響路徑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氣候變化反饋作用的影響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氣候變化反饋作用的影響路徑

      1引言

      當今世界,氣候變化問題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環境問題,而是成為國際關系中的焦點問題。氣候變化的政治化對地緣政治格局的分化和重組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為標志,氣候變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塑造未來地緣政治的新格局。而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由氣候變化引發的對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糧食生產和供應、國際經濟和貿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與此相對應,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驅動力機制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碳排放空間的爭奪、新能源技術和市場的競爭、碳關稅和低碳貿易壁壘等新因素正在顯著地影響著當今的地緣政治格局。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后,氣候變化對地緣政治的影響日趨顯著,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地緣政治呈相互交織之勢。尤其是圍繞后京都時代國際氣候談判的架構,國際碳排放空間的分配等問題,使得氣候變化問題逐漸演化成為國際政治中的焦點,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也隨著氣候變化進行著分化和重組。在國際政治的強力推動下,氣候變化問題的利益沖突正在演變為激烈的國際競爭,氣候變化的地緣政治影響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在地緣政治學發展過程中,很少涉及與氣候變化的相關研究。從19世紀末拉采爾首創國家有機體學說,到1901年瑞典學者哲倫(R.Kjellen)首次正式提出地緣政治學,再到20世紀初提出系統的地緣政治理論以來,地緣政治學就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學術理論基礎和主要學術流派:

      ①國家有機體和生存空間理論;②麥金德的陸權說;③馬漢的“海權論”;④杜黑和格雷厄姆的“空權論”;⑤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區論”等。冷戰后,隨著東西方對峙的結束,地緣政治和國際關系格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面對冷戰后的復雜世界,一系列新的理論和學說開始出現。例如,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和信息權利的概念;亨廷頓等人提出了“文明沖突論”;Luttwak提出了以地緣經濟學為標志的所謂“后地緣政治學”等。上述理論和學說主要都是圍繞對實體資源(空域和空間對航空、航天來說,也可以說是一種實體資源)的爭奪和對戰略要地的控制,少有涉及到氣候變化相關的問題。從地緣政治學的發展脈絡來看,雖然理論在發展,爭奪目標在更新,但爭奪的主體仍然脫離不了實體資源—從最早的國土(土地資源),到后來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空間資源、極地資源等等。但在近年來研究中,已經開始關注軟實力、信息技術對地緣政治格局影響,這些相對“虛擬”的要素已被納入地緣政治研究中,并日益受到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受到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學者的關注,正是這發展趨勢的體現。面對地緣政治格局演變中出現的新因素,需要對氣候變化與地緣政治的演變軌跡、氣候變化對地緣政治的影響路徑、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的互動機制等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為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和制定地緣政治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2氣候變化驅動下地緣政治演變的新特征

      在氣候變化的驅動下,地緣政治博弈的主體出現了分化和重組,地緣政治爭奪的目標發生了新的變化,地緣政治爭奪工具和手段也開始更新

      2.1地緣政治爭奪領域和地域的拓展

      在氣候變化驅動下,地緣爭奪領域和地域均有明顯擴展,呈現出新的趨勢:

      (1)傳統的地緣政治中往往以對土地、礦產資源、油氣資源和運輸通道等的實體資源占有和控制為主要內容,以軍事手段為后盾。而在氣候變化驅動下,對碳排放權的爭奪則首當其沖。

      (2)新能源技術和市場是在氣候變化驅動下新出現的爭奪領域。在全球減排的背景下,一國掌握新能源技術的數量和水平,將直接影響在其氣候變化中的地位和相應的話語權。歐盟之所以試圖扮演氣候變化談判的領導者,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擁有雄厚的新能源技術。

      (3)一些新的地區開始得以關注,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和油氣資源十分豐富的北極。氣候變暖致使北極冰層變薄和融化,使得北極航線成為未來重要的運輸通道之一,同時為開發北極大陸架和北極地區寶貴的礦產資源提供新的可能性。此外,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域,如熱帶雨林地區,太平洋島國等區域都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2.2地緣政治爭奪工具的更新

      地緣政治爭奪目標的拓展,必然會導致爭奪工具的更新。這一方面賦予了傳統爭奪工具,如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新的內涵,另一方面則衍生出新的爭奪工具和手段。

      (1)發達國家利用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的主導地位,透過國際減排協議壓縮別國碳排放空間。在最近幾次的氣候變化談判中,發達國家試圖改變“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企圖將雙軌制變為單軌制,其本質就是想把發展中國家納入強制減排行列,壓縮發展中國家為生存和發展而需要的碳排放空間。這是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地緣政治爭奪的顯著變化。

      (2)利用碳關稅等低碳貿易壁壘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近年來,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國均提出對進口到本國的高于本國同產品含碳量的國外產品征收碳關稅,其理由是對沒有強制減排的國家征收碳關稅,有助于公平競爭。而美、日、歐的真正意圖是讓發展中國家為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減排成本,增強本國產品的競爭優勢。

      (3)利用氣候外交手段分化和重組原有地緣政治格局。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作為地緣政治手段,擴大本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歐盟以推動《京都議定書》盡快落實和積極的碳減排政策和措施,擴大了在氣候變化上的發言權。而美國則想通過另起爐灶,重構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框架,由自己主導談判進程。同時發達國家還共同對發展中國家陣營進行分化,一方面對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等發展中的排放大國強力施壓,要求其承擔減排義務;另一方面,利用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適應性和敏感性的不同,試圖瓦解發展中國家聯盟。

      2.3地緣政治博弈主體的重組

      隨著地緣政治博弈目標和工具的變化,參與博弈的利益主體也悄然發生了變動。傳統的參與主體主要為歐盟、傘形集團、77國集團+中國等。隨著氣候變化談判形勢的發展和各國利益的調整,當前則呈現出了新的態勢:

      (1)非政府組織在應對氣候變化談判中的影響與日俱增。基于對全球環境問題的關注,諸如氣候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綠色和平組織等非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幫助貧窮人口適應氣候變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動了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非政府組織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進程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對氣候變化談判施加的影響也越發顯著,同時也已顯著地影響著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軌跡。

      (2)石油出口國地位下降,低碳能源技術強國影響力日趨上升。石油出口國在傳統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談判中,減少化石能源消費作為碳減排的重要手段,導致石油輸出國的影響力下降。與此同時,低碳能源技術強國則在氣候變化談判中影響力愈發顯著。歐盟擁有大量新能源技術,一直試圖主導氣候變化談判;巴西在生物液體燃料領域的技術優勢,也是巴西一直在氣候變化談判上發揮著獨特作用的重要基礎。

      (3)發展中國家因各自的利益訴求不同,內部出現分化和重組。在發展中國家談判陣營中,因各國的訴求不完全一致,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利益團體,如“OPEC國家”、“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聯盟”、“基礎四國”(巴西、南非、印度、中國,簡稱BASIC)和“熱帶雨林國家聯盟”等。雖然在對抗發達國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方面一致對外,但在涉及各自國家利益方面,發展中國家聯盟(77國集團+中國)也面臨分化和重組。

      3氣候變化對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影響路徑

      3.1氣候變化“反饋作用”的影響路徑

      氣候變化的“反饋作用”主要是通過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反饋到化石能源生產、消費和運輸等相關領域。其影響路徑是按照以下的鏈條傳導并發生作用: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減少碳排放,導致化石能源消費下降,主要能源消費國減少化石能源進口,使得石油輸出國的地位和影響力下降、能源運輸通道(重要海峽、運河)和運輸過境國的地位降低,石油輸出國的經濟實力受損,地緣政治影響力下降,進而影響不同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立場,也影響氣候變化談判進程和國家戰略的制定,進一步影響地緣政治格局分化、重組

      3.2氣候變化的“回溯作用”的影響

      路徑氣候變化的“回溯作用”主要是通過向前回溯到生產生物能源的原料,影響到農業、糧食、飼料和油料領域,并通過這個鏈條向外擴散,其影響路徑為: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大力發展替代化石的新能源,其中生物能源是重要方向,而大力發展生物液體燃料,不僅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和植物油料,這就減少了世界市場糧食、飼料和食用油的供應量,造成糧食、飼料和食用油價格上漲,使得發展中國家糧油和飼料供需矛盾突出,饑餓、貧困進一步加劇,國內局勢出現不穩定,內部安全形勢惡化,出現大量難民,有的難民在邊境集聚或跨境涌入鄰國,影響到周邊國家,加劇地區緊張局勢,進而影響地緣政治關系和國際關系格局

      3.3氣候變化的“波及作用”的影響路徑

      氣候變化的“波及作用”體現在新能源技術和低碳經濟方面:一方面為了降低碳排放,需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發展新能源一方面可以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另一方面,新能源技術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新能源技術和專利,發達國家可以占據產業的制高點。同時利用技術優勢,把新能源技術轉移、資金轉移作為要挾手段,迫使發展中國家為了獲得技術轉移和資金援助而參與減排。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滿足發達國家的要求,他們就將技術轉移、經濟援助與發展中國家參與減排相聯系,并與碳關稅、綠色壁壘等手段聯合起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出口,造成國家經濟惡化,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受挫,這就影響到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參與熱情和對談判的立場,影響氣候談判格局,進而影響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

      4不同影響路徑下的地緣政治效應

      4.1“反饋作用”的“抑制效應”對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

      “反饋作用”的地緣政治效應,主要是通過反饋作用對傳統石油消費的抑制作用,導致以石油為經濟支柱和地緣政治工具的國家的地緣政治實力和影響力下降;同時,碳含量相對較低的天然氣地位上升,天然氣主產國的影響力相對增強,過境國的地位上升,新一輪圍繞天然氣管道的地緣政治博弈趨于激烈,尤其是在俄羅斯、中亞和里海地區,這種影響非常顯著。

      (1)石油消費量的減少,使得石油輸出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下降,地緣政治影響力降低,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的立場趨于保守。石油輸出國大多數經濟結構單一,石油生產和出口是主要經濟支柱。石油出口收入在OPEC國家GDP中的比重在5%-43%。因此,石油產量、出口量的多少,價格的漲落,都會直接影響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進而對政局產生重大影響。以抑制氣候變化為主要目標的節能減排,主要措施就是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據估算,如果到2050年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450ppm,中東國家將減少35%的石油收入。石油出口國對外影響力,主要靠石油美元支撐,如果石油收入減少,肯定會減弱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因此,石油輸出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上態度消極,甚至成為氣候變化談判的反對者。

      (2)天然氣因其相對較少的碳排放而受到青睞,以天然氣管道為爭奪對象的地緣政治博弈呈上升態勢。天然氣部分替代煤炭和石油,是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在21世紀的能源消費中具有很大的潛力。俄羅斯作為最大的天然氣資源國和重要的天然氣輸出國,欲聯合伊朗、卡塔爾、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主要出口國,打造“天然氣歐佩克”。雖然“天然氣歐佩克”離真正的國際組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未來天然氣生產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肯定會越來越強,天然氣主要生產國,尤其是俄羅斯利用天然氣作為地緣政治工具的野心也越來越大。隨著天然氣地位的上升,天然氣過境運輸國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圍繞天然過境運輸和管道走向的地緣政治博弈日趨激烈,使得油氣過境運輸問題有時候成為了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這就導致天然氣進口國面臨很大的能源安全和地緣政治風險。歐盟天然氣供應過分依賴俄羅斯,導致其對外政策受到牽制,地緣政治影響力發揮受到限制。

      4.2“回溯作用”的“溯源效應”對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

      “回溯作用”的“溯源效應”主要通過生物燃料生產過程回溯到上游的農產品生產領域,而形成的對傳統的地緣政治領域實力消長的影響。生物燃料的發展,出現了除石油、天然氣之外,以燃料乙醇為載體的新的地緣政治工具,使得傳統上在能源地緣政治領域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的歐盟,利用自身在生物柴油領域的優勢,在新能源和氣候變化領域具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巴西利用在燃料乙醇領域的壟斷地位,擴大在南美地區的影響力,同時在國際氣候談判中也扮演了十分積極和重要的角色。而生物液體燃料的發展,也進一步前溯到世界糧食市場,擴大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盟等主要糧食生產和出口國的影響力。

      (1)生物燃料的發展和經濟競爭力的提高,對傳統的能源地緣政治格局形成沖擊,不同國家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出現了消長。作為一種替代能源,生物能源的發展將必然影響到以石油為主的化石能源的供求格局。2002年以后,不斷攀升的油價和日趨嚴峻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推動了全球生物液體燃料產業的蓬勃發展。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生物液體燃料的價格已經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巴西燃料乙醇的價格折成油價約為每桶25美元,美國和歐盟的價格較高,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價格大致相當于50美元/桶。美國和巴西由于在生物液體燃料領域的主導地位,使得美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巴西也因此增強了在南美事務中的發言權,而南美傳統能源輸出國委內瑞拉的影響力相對下降。

      (2)伴隨著生物液體燃料的發展,主要糧食生產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利用在糧食和生物液體燃料領域的雙重優勢,謀求在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領域的利益。隨著生物燃料的發展,近年來糧食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2008年糧食價格暴漲,造成了海地、埃及和科特迪瓦出現了政治騷亂。由于生物能源的最終來源是農業,因而世界糧食供求的格局與生物能源的發展存在直接的聯系,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的發展成為糧食安全和營養不良的主要挑戰。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糧農組織預測到2017年用于生產生物乙醇的谷物將達到1.72億t,相當于2007年的兩倍;用于生產生物柴油的植物油將達到0.21億t,超過2007年的兩倍,這兩個數據分別占世界玉米以及植物油總需求量的9%和15%,約相當于目前世界貿易量的80%和50%。生物能源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世界糧食供求矛盾,提升糧食的戰略地位,發達國家在發展替代能源的同時,利用糧食地位的提升為其國家利益服務。發展生物能源對解決能源問題的作用有限,但生物能源的發展可以借全球糧食供求矛盾持續加大之勢,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他們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主導地位,并利用糧食這一戰略產品,作為新的地緣政治工具。

      4.3“波及作用”的“擴散效應”對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

      “波及作用”所產生的“擴散效應”,主要通過氣候變化這個載體擴散到新能源技術、低碳經濟、碳關稅以及進一步延伸到產業領域。發達國家利用自身在國際組織中的主導地位,在國際經濟貿易規則制定、氣候變化談判框架構建等方面占據主動。他們還利用在新能源技術、低碳經濟技術領域的優勢,人為設置碳排放限額和實施碳關稅貿易壁壘,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增強自身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1)發達國家利用在國際組織中的有利地位和話語權,成為新規則的制定者和主導者,在國際政治博弈和氣候變化談判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氣候變化日益政治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已經上升為國際政治范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發達國家限制新興國家影響力的地緣政治工具。碳關稅是繼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之后的又一項重要國際談判,涉及未來全球經濟、貿易和碳排放空間的分配,對國家經濟競爭力具有巨大影響。西方國家目前正通過大力推進“低碳經濟”、設置“綠色壁壘”等手段,力圖成為新規則的制訂者和主導者,謀求在國際政治、氣候變化談判、國際貿易等領域的既得利益。

      (2)利用在新能源和低碳技術領域的優勢,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同時設置低碳貿易壁壘,達到提高自身產業競爭力的目的。歐盟國家能源消費中清潔能源比例較高,并擁有先進的環保技術,欲以氣候變化談判為契機,發揮地緣政治影響力,擴大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歐盟在利用氣候變化這個舞臺謀求政治利益的同時,也利用自身在生物柴油領域的技術優勢,謀求經濟利益。歐盟在2009年就公布了將在2012年1月1日起,對所有抵、離歐盟的商業航班實施碳排放權配額制度。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測算,全球航空公司2012年因此而新增的成本至少24億歐元,據中國民航局測算,中國民航業僅2012年一年將向歐盟支付約8億元人民幣,2020年超過30億元人民幣,9年累計支出約176億元人民幣。目前低碳航空燃料就是生物航空燃料,而這正是歐盟最具有優勢的領域。歐盟就是利用在生物燃料領域技術上的優勢,謀求在航空業競爭中的優勢,以環境保護、低碳發展的名義行貿易保護之實,同時為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技術的出口創造條件。

      (3)發達國家通過征收碳關稅,限制發展中國家高能耗產品進入,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競爭力下降,經濟發展受到影響,可能會導致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談判中立場更趨保守。在歐盟對航空業祭出綠色貿易壁壘的同時,美國也試圖對發展中國家的高碳產品征收碳關稅。一旦實施,會給發展中國家的進出口產生較大影響。如果美國按照30美元/tC的價格征收關稅,這將導致中國進口總額下降0.517%,出口總額下降0.715%。如果美國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征收碳關稅,會給發展中國家的相關產業造成較大的損害,而且可能還會引起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效仿,對中國外貿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產生更大的不利影響。

      5結論、討論與政策建議

      5.1結論、討論

      (1)氣候變化成為影響當今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新驅動因子。隨著氣候變化的政治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氣候變化逐漸成為影響當今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演變最活躍的驅動力因子。國際社會圍繞氣候變化問題,進行著國家利益的大調整,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必將隨著氣候變化問題向更廣泛的領域滲透,進而產生新的分化和重組。

      (2)氣候變化使地緣政治爭奪目標趨于多元化,并催生了新的地緣政治工具。與以往注重土地、能源、礦產資源等實體資源的爭奪相比,氣候變化使地緣政治爭奪目標趨于多元化。碳排放空間的爭奪、新能源技術和市場、低碳經濟等將成為新一輪世界政治、經濟競爭和爭奪的焦點。“減排責任”、“碳排放空間”和“低碳壁壘”等已成為當前地緣政治博弈的新工具。

      (3)發達國家通過氣候變化這個杠桿,撬動能源、糧食等戰略資源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手段更加隱蔽。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通過氣候變化這個杠桿,利用氣候變化的抑制效應和擴散效應,通過“擠壓”發展中碳排放空間、設置低碳貿易壁壘等方式達到政治目的;同時利用生物液體燃料發展的回溯效應,在新能源和糧食兩個方面謀求擴大自己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與以往赤裸裸的對資源產地的軍事占領,對重要運輸通道的控制相比,碳排放空間及其相關的“衍生品”被發達國家加以利用,這個手段和工具更加隱蔽,也更具欺騙性。

      (4)以新能源技術為核心的低碳技術成為地緣政治影響力和權力轉移的關鍵因素未來。大國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以新能源為核心的低碳技術領域,占領和壟斷低碳技術及其產品市場,是當前大國地緣政治戰略的新內涵,誰主導低碳技術,誰就能在氣候變化談判中占有制高點,誰就能在未來國際政治格局中占據主動地位。在未來國際體系主導權的爭奪中,低碳技術的主導者將是改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關鍵角色。

      5.2政策建議

      (1)探究在氣候變化驅動下,地緣政治格局分化、重組的趨向,明確中國合縱連橫的對象。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同類型國家地緣政治戰略趨向會產生變化,要正確把握在氣候變化驅動下,各“氣候板塊”的分化和重組,以進一步明確在變化中的氣候地緣政治格局中,中國需要合縱連橫的對象,以及地緣政治爭奪的關鍵地域及其在空間指向上變化。

      (2)針對氣候變化的幾種不同的作用路徑及其影響效應,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切斷不利影響路徑的關鍵鏈條,阻斷其對中國的不利影響。根據前面的影響路徑分析,需要抓住以下3個關鍵鏈條:①要力爭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所需要的排放空間。這就需要中國利用“77國集團+中國”和“基礎四國”這些平臺,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權利;②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和低碳經濟,限制發達國家在壟斷技術和市場的同時,利用新能源技術上的優勢,結合“低碳壁壘”和“碳關稅”,限制中國產品的出口;③要注意生物液體燃料發展對糧食、飼料和油料等農產品市場的影響,以及歐盟航空工業清潔燃料計劃對中國民航業的沖擊,防止發達國家利用碳排放這個隱形工具,在世界糧食市場和航空業競爭中漁利。

      (3)基于氣候變化新格局,制定中國突破氣候變化、能源安全雙重制約下的地緣政治新戰略。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隨之迅速上升,目前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排放大國,發達國家屢屢利用氣候變化問題對中國施壓。中國目前面臨著經濟發展、溫室氣體排放、能源安全等多重掣肘,迫切需要制定新時期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地緣政治戰略,突破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的雙重制約。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亚洲天堂男人影院|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jizzjizz在线播放久|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高潮αv|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野外| 全亚洲最新黄色特级网站|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无码高清在线观看|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午夜影视日本亚洲欧洲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jjzzjjzz在线播放|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亚洲性在线看高清h片|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三卡四卡| 亚洲免费电影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国产最大av|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久久91亚洲人成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