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設計藝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界面;符號;人機工程;環境
[摘要]設計中所面臨的各種因素,如人機操作、使用物的功能與結構、形態的人文特征等等,都反映了人―物、物―人交流的途徑與方式。而設計的核心是“人”。以前的人機界面是研究人一機矛盾,適用于物、理分析而缺乏創新分析,相對研究人―物―環境―信息關系的“設計藝術”則顯得較為片面。所以探討設計界面,即人―物、物―人界面是有意義的。
一、設計界面的涵義
界面的說法以往常見的是在人機工程學中。“人機界面”是指人機間相互施加影響的區域,凡參與人機信息交流的一切領域都屬于人機界面。“而設計藝術是研究人一物關系的學科,對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簡單的機器與設備,而是有廣度與深度的物;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單純地以人的生理特征進行分析。“人的尺度,既應有作為自然人的尺度,還應有作為社會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環境等對人的影響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審美、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要求和變化”。
設計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說,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領域都屬于設計界面,它的內涵要素是極為廣泛的。可將設計界面定義為設計中所面對、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總和,它反映著人一物之間的關系。
二、設計界面的存在
20世紀即將與我們離別。回顧這個不平凡的世紀歷史,人們不難發現,科學技術的空前進步,推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甚至改變了人類生存的空間和生活方式,許多發明創造和新生事物的出現更是引人注目。今天,科技已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能使民眾普遍感到生活顯著變化的便是商品的豐富,這種變化大多與設計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設計藝術已與現代科技、現代生活同步發展,并以鮮明的形象融人社會發展之中。在迅速發展的商品社會,雖說設計的品類在不斷涌現,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設計作品和優秀的設計師,但總體來看設計的創造性并不明顯。應該反思的是,近20年來在工業藝術設計領域模擬傾向相當嚴重:一些生活消費品的外觀造型設計缺乏原創性和個性語言;服裝設計更是跟著國外市場走。若大的一個國家,從世紀初的民族服飾衰退到世紀末的徹底消失,在現代服裝中沒有留下民族服飾的基本設計因素。一些與裝飾藝術、環境藝術相關的設計也失去了人文精神,丟掉了民族的風格和傳統的神韻,是令人深思的。這本身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間被改變之后,設計師的責任是重新營造一個適合現代人的人文與生活空間,而不是打破重來。從功能上來講,我們的設計與西方的設計并沒有根本的不同,但在文化上應該有所區別,這種差別應該體現在政府政策、民族形象、文化因素、生活習俗、設計師的素質和民眾的接受層次等諸多因素之中。所以說,盲目的移植、模擬、抄襲或繼續都是歷史的悲劇。正如發展現代工業生產而忽視環境污染的問題一樣,生活空間、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的設計若不從人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綜合因素考慮,就會顧此失彼。雖說當代社會有“地球村”的說法,但這個地球還有東半球與西半球之分,還有民族語言的差異,更有文化的差異,這些都是設計藝術中不容忽視的基本因素。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看來應從教育入手。學習從模擬入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培養出下世紀本民族在國際上有影響的藝術設計師,就應從藝術的基礎開始抓起,從國民的素質教育開始做起。從中小學的手工文化開始,培養他們接受幾千年形成的文化傳統,讓青少年對自己民族生存的空間、生活的環境有所了解和熟悉;普通文理科院校應開設相應的中國生活方式史的課程,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生存能力、生存方式和對生活的創造態度;藝術院校的學生更應從藝術學的角度了解申國的歷史和文化。因為教育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會對受教育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承傳文化優秀的基因。應該指出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國民教育問題,在經濟高度發展的背后;物質雖然豐富了,但地方文化潰散、傳統文化失根、民間技藝失傳已成為現實。難道在高科技發展的同時,現代藝術設計不需要這些東西了嗎?從專業教育來講,學校不是個商品大市場,不是培養學生選擇商品的地方,而是讓他們學習創造商品的場所。學校所傳授的主干課程仍是文化基礎、專業基礎和創造基礎,只有這些堅實的基礎才能使學生有資本去創造與選擇。所以說西方的設計觀念與我國工藝文化在現代設計中需要有機的整合,然后服務于教學。
設計藝術本來就是以藝術學為主干的交叉學科,非凡是現代意義的設計藝術專業,應是學科兼融或有針對性的汲取相關專業有益成份而發展的新興學科。長期以來,我們的工藝美術教育和設計藝術教育一直沿用繪畫專業的教育模式,四年本科,從上繪畫的基礎課到專業課都是以繪畫、繪圖為主的練習手法,教學單一,真正涉及設計藝術最本質的課題太少,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更是欠缺。我們要打破以往設計就是畫圖的老觀念:平面設計首先是設計創意、文案構想,然后才是設計方法與形式;工業設計首先要了解產品的功能特征和受眾習慣,然后再是造型的款式與美學特征;廣告設計要了解消費者的心理,然后才能設計出吸引消費者的作品。這樣的培養方式才能符合設計藝術專業的培養規律,有利于塑造有創造素質的設計藝術家。設計藝術家區別于畫家和雕塑家,從知識結構上他應該熟悉當代比較尖端的自然科學,深入了解人文科學,精通設計學原理,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規律和在特定經濟條件下的市場需求。所以從設計教育方面來看,我們從工藝美術向設計藝術轉化過程中做得還很不夠。其一,傳統的手工藝、特藝和工藝美術的精髓沒有從教育方面總結傳承,有的甚至已從國家本科教育目錄中刪除,的確令人深思。其二,現代的設計藝術教育體系,從宏觀的規劃上沒有形成,課程設置與授課內容脫節,教師專業面過窄,大部分院校、系、專業仍沿用純美術的授課形式和內容,或是增加一部分“畫設計”的內容,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設計藝術教育的觀念。如何從目前繪畫傾向、惟美頃向和單科傾向中脫離出來,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學術上的研討與論證。
同時應該指出,在發展新興專業的同時,不能丟掉傳統的手工藝和工藝美術,因為這類設計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它是一種文明的象征,對現代設計藝術各門類來講雖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對設計形象的形成、設計語言的個性化升華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手工藝的一些門類如陶藝、漆藝、金工等自身也是獨立的學科。
設計藝術不僅是一門邊緣學科,更是一門綜合學科,它需要以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為基礎,或者說是以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豐富設計家的修養,因為設計藝術不應是美術或繪畫的一種。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對學生進行設計藝術專業技能的培養之外,更要注重學生的理論修養、創造能力的培養,甚至組織領導能力的培養。這種綜合能力與知識水平的培養是多方面的,本科教育和學位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設計師和設計藝術研究人員,而不是技術工人。作為設計師他不僅要有熟練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應具備設計綜合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專業設計方面,要適當增加與設計藝術相關的工學、經濟學、治理學、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個視野開闊的知識空間。知識經濟在中國雖然才是萌芽階段,但對設計藝術界應該有所啟示,設計應該是超前的,是對未來的籌劃,它應該是知識經濟轉化的一種表現形態。設計藝術的發展還應該與工業生產、科技進步、城市建設、民眾生活等諸方面因素密切聯系。設計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科學如何與藝術結合是設計藝術家回報社會的答卷,也是設計家的使命,它要求必須提高設計藝術家的綜合能力和知識水平。李政道曾指出:“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這可謂一語中的。物理學家錢學森先生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熟悉藝術,曾經有過精辟的論述,他指出:到本世紀中葉,“丑惡的機器”已為人們所厭惡,技術和藝術在實現著結合的趨向。我們應該把技術與藝術結合起來,為人們的美好生活服務。而作為一個設計藝術家更應該熟悉到自己肩負的任務和責任,設計藝術家不僅要注重實踐的探索、設計創意的開發,更要注重設計理論的學習、設計觀念的變革。現在使用的設計藝術或藝術設計的概念已超越了工藝美術的范疇,是現代生活方式的一種實用的審美設計。當然,在設計現代生活用品時,還要考慮民族傳統的因素與現代生活空間的關系,工業產品、民眾用品也能夠體現出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
設計藝術與其他行業、市場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設計產品要直接投人市場,并適應市場的選擇,因而社會學、市場學、營銷學以及廣告學等不僅是設計藝術學的相關學科,更是設計藝術各專業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設計藝術教學中,除了對學生進行設計藝術理論和實踐的培養之外,也要將市場經營專業導人其中,使學生盡早了解社會、了解市場,以縮短學生對市場熟悉的過程,使學生能夠在走向社會以后盡早適應。因為設計藝術在藝術學諸學科中屬于應用學科,讓學生了解市場,接觸商家、廠家,直接參與設計實踐是必要的,但要當學問去做,從中熟悉設計實踐過程中的諸多社會因素,反過來驗證自己所從事的設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一種設計的基礎,但如何把握分寸尤為要害。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的場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場所。讓學生讀書期間走向社會也是教書育人之目的”。
設計藝術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在近20年迅猛地發展起來,諸如廣告業、裝修業,設計事務所等,社會需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又不免夾雜了些社會風氣帶來的不良因素。諸如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設計的價值僅為了轉化為商品的價值,以及文化傳播的多方面修養欠缺等問題。設計以人為本是設計的最終目的,同時也是設計藝術教育與實踐應該提倡的,這不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還要以做有品格的設計家來要求自己和青年學生,這才是教育之根本。在世紀之交的中國;人文教育融入各學科已勢在必行。當市場經濟大潮裹挾著急功近利的心態席卷而來的時候,人文精神不能失落。作為大學,非凡是設計藝術專業不僅要承擔保護傳統、喚起民族精神和理想的責任,同時還要將人文精神和心靈情感融入設計之中。
一
設計藝術作為學科名稱,曾有實用藝術、工藝美術、商業美術等多種稱謂。在我國,正式將設計藝術確立為高等教育學科名稱,也就是近十幾年的事。所以,稱作現代設計藝術是有現實意義的。不過,有人硬是把設計藝術與工藝美術拆開,還將后者套上傳統與保守的帽子,而把前者尊為現代與創新的象征,細思起來未免有些感情沖動,甚至有些數典忘祖。
觀賞藝術是對應于實用藝術而言的,它很明顯是為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創作的,因此被定性為純藝術;實用藝術則是以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為主兼具審美需求的藝術。如此看來,實用藝術這個稱謂本身就很實用,是否太“白”了一點?也可能就此而沒有得到學者們的青睞。
工藝美術是美術與工藝的結合物,純美術的作品可以直接滿足人的審美需求,工藝美術的設計圖只是設計意圖的展示或工藝制作的依據,工藝美術產品則是藝術構思經過物化后的產物。物化過程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機械的,但都包含在工藝制作范疇之中。就此看來,實用藝術與工藝美術作為名稱的差別,前者著眼于產品的功能,后者側重于產品成形的過程,共同的特點是都很名符其實。
商業美術不能與實用藝術或工藝美術劃等號,在商業經濟發達的前提下,為商業服務的美術也會隨之興旺,內容也十分豐富,設想與計劃方面的要求也十分高。中國歷來有輕商或卑商的傳統,因此,商業美術這個名稱在中國被冷落而無人領用,也不足為怪。
設計藝術,顧名思義是“設計領域里的藝術創作”。事實上,任何藝術創作必須有設想與計劃,藝術創作可以另稱為構思、意象等等以作區分。仔細琢磨,差別還是有的,藝術創作更強調感性因素,而設計則必須系統周密,更需要理性思維。設計藝術這個名稱之所以在當今旺起來,經濟發展及機械制作代替手工生產是物質基礎,和英文“Desgin”則有直接關系,尤其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改成Desgin似乎成了與國際接軌的切入口。不知什么原因,趕時髦的毛病在當今中國越演越烈,過生日不吃面條改吃西式蛋糕,還要唱洋文歌曲;說好變成OK;小集會要叫“派對”,如此,工藝美術當然要叫Desgin藝術。不過,作為高等教育的學科名稱,換一個標簽就能萬事大吉,未免幼稚與簡單。既然改了名,就得實實在在地做工作,以使設計藝術這個學科名稱能名符其實。我們應該按學科建設的標準和要求,把設計藝術學科從理論到實踐系統地建設好。
設計藝術發展態勢解析
摘要設計藝術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的衍變也無時不刻地影響著設計藝術的軌跡。設計藝術對科技、社會文化變革的適應及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形成了其進步的要素與架構。
關鍵詞設計藝術工業設計社會文化
中圖分類號FB47文獻標識碼A
“設計不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態度和觀念,一種規劃(計劃)的態度觀點。”——莫合力納吉(LaszloMoholy-Nagy)。“設計是包含規劃的行動,為了控制它的結果,它是很難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謹慎的關鍵的決策。它不重視把外形擺在最優先地位,而是把與之有關的各方面后果結合起來考慮,包括考慮經濟、社會、文化效果。”——利特(德國烏爾姆造型學院)。設計從根本意義上講是社會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設計藝術從某種角度上說,是一種對社會的理想。討論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先要看看人們對社會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責任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設計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21世紀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設計的觀念不斷地發展,探索未知,為后工業社會尋找新的造型語言和藝術理念,就是說設計已經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設計研究科學的雙重性的調和,即科技給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響及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污染和危急。設計的觀念決定了設計藝術發展方向,本文即從以下角度探討了設計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態勢。
摘要設計藝術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的衍變也無時不刻地影響著設計藝術的軌跡。設計藝術對科技、社會文化變革的適應及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形成了其進步的要素與架構。
關鍵詞設計藝術工業設計社會文化
中圖分類號FB47文獻標識碼A
“設計不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態度和觀念,一種規劃(計劃)的態度觀點。”——莫合力納吉(LaszloMoholy-Nagy)。“設計是包含規劃的行動,為了控制它的結果,它是很難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謹慎的關鍵的決策。它不重視把外形擺在最優先地位,而是把與之有關的各方面后果結合起來考慮,包括考慮經濟、社會、文化效果。”——利特(德國烏爾姆造型學院)。設計從根本意義上講是社會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設計藝術從某種角度上說,是一種對社會的理想。討論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先要看看人們對社會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責任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設計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21世紀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設計的觀念不斷地發展,探索未知,為后工業社會尋找新的造型語言和藝術理念,就是說設計已經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設計研究科學的雙重性的調和,即科技給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響及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污染和危急。設計的觀念決定了設計藝術發展方向,本文即從以下角度探討了設計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態勢。
1設計藝術的發展必須適應科技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