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未成年人思想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改后基礎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以新課改實施為載體,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途徑之一。本文在分析新課改和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原則,并結合實際教學體驗對其運用做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思想道德建設課改學科滲透德育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質教育推進逐步由外在的制度安排向教育、教學的內部改革過渡,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結果。這次課改提出了六大具體的目標,其中核心目標是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即改變以前課程中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木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逐步形成價值觀。這次課改,第一次明確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列入各學科的課程目標。由此可見強調把課堂教學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符合新課改理念的。
一、課改后基礎教育中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所謂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就是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傳授和討論的同時,充分挖掘學科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過與教學內容的自然交織引起學生內心的體驗,激發學生心理結構上的變化,引導學生實現人文知識的內化和道德情操的升華。新課改針對教學管理和課程教材等全方面的改革增強了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可行性。
(一)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一方面,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無論他以什么樣的內容和形式組織教學,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的治學態度、思想作風、言談舉止、形象儀表,以及個性特點對學生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真正意義上的“教書不育人”的現象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教師的任務不只是“教學”,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教學中和教學活動以外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教學活動本身而言,教師要巧妙地把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能、進行思想教育統一于教學活動之中,增強教學的教育性效果,這些都是教師工作的分內事。
(二)課堂教學面廣、量大、時間長
課程結構與教材的改革后,基礎教育學科涵蓋知識領域廣,延續時間長,短的一年兩年,長的貫通12年。教材設置上,各門學科都具備德育滲透的功能,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是全面的、持續而深刻的。
(三)課堂教學有切實保證
課程管理的改革強調學科教學有固定的課時、相對穩定的教材、有專職的教師和評價考核的體系,且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在學科的學習上。這些規定切實保證了各學科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在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二、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原則分析
對于未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設而言,學科教學是滲透德育的主渠道。堅持在學科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既是教學工作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每個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功。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所謂科學性原則指的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這一過程的科學性。第一目標要明確,每個教師課前要制定明確具體的德育目標,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內容要正確,在學科教學中所滲透的德育內容,符合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思想觀點準確無誤;第三方法要科學,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要符合教學工作和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堅持唯物辯證法,循循善誘,實事求是,不講假話空話;第四要體現學科特點,不同的學科,其滲透德育的具體內容、要求和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如,在具體實際中要根據學科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滲透。
(二)因地制宜原則
所謂因地制宜原則指的是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在不同的階段,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德育滲透。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其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存在著差異,要采用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方法進行滲透;同一階段的學生有著其個性的特點必須根據個體學生實際進行滲透。
(三)靈活性原則
所謂靈活性原則指的是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方法,善于抓住契機,巧妙地啟發學生理解教材的精神實質,領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內涵,自然而然地促進學生思想情感的升華、自我認識的完善。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時要提高教學的藝術性,而不是講空話、任意發揮。空講一番大道理。
(四)長期性原則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的配合,某一方面的脫節都會對未成年人造成很大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未成年人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多,受不良影響的機率增大。這就要求教師樹立長期滲透思想,做到長年累月,持之以恒,做到基本內容反復滲透,行為習慣反復訓。
三、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方法研究
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為此必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適時、適量地滲透。提高德育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
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必須全面了解教材內容全面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育點結合德育要點挖掘德育要素。
1、全面吃透教材。要求教師不僅要吃透每一篇、每一章、每一節的教育內容,而且要通讀整套教材,了解整套教材的教育要求,特別是掌握一個年級,一個學期所授教材的全部內容。教育內容要有機聯系,循序漸進,逐步深化。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得心應手。
2、準確把握教育點。要求教師根據學校德育大綱的要求和學科內容的特點來確定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要點。滲透德育的要點要服從教學內容,不能搞形式主義。
3、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深入挖掘,才能使學生深刻領悟其中的道理。中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內容,粗看起來似乎不需要進行道德教育,但如果教師深刻挖掘,善于聯系,很多道德因素可以發揮作用。具體而言要以課改實施為載體,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各學科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之處。為此,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科自身的特點。人文科學類具有廣泛的德育內容和很強的感染力,既有顯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隱性教育的特性。作者生平和文章寫作背景等是很好的德育素材;理科類課程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的重要載體;技藝類課程包括體育與保健、音樂與美術、職業導向等。強調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有利于培養未成年人的審美情趣;綜合實踐類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方面。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與發展是全方位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二)把握時機,適時、適量滲透
1、銜接自然。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決不能把各科都上成政治課,而是要求老師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決不能丟開課本另搞一套,而應緊緊地把握知識點,把德育寓于知識的講授和訓練考試中,使學科的科學性與思想性水乳交融。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讓學生在接受科學知識的同時,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研究學生思想,尋找最佳結合點。學科德育滲透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是否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能否尋找到德育要求與學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結合點,如此,才能增強德育的針對性,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的興奮點、情感點、變化點;要善于捕捉時機,適時進行思想教育;還要深入研究學生的思想狀況。教師要善于體察和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在德育滲透時對癥下藥。
3、適量引入。學科教學中引入教學相關的事件、人物進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通過史實、數據的補充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達到德育的目的,但是每節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在引入相關德育內容時要適度,否則學科教學會受到影響,德育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教學改革的深入要借助于教學手段的進步要提高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也必須借助于形象、生動的教具才易于滲透觀點,激發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具、掛圖、投影、幻燈片、電視錄像片、多媒體等,為學生提供生動的直觀教材。在數分鐘內,可以跨越時空,溝通情感,教育效果大大超出教材要求。通過史實的再現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相關風景圖片的展示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繆克成.德育工程[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4.
[2]周禮忠.簡論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原則[J].學科教育,1998,(01).
[3]曹艷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J].黑龍江教育,2002,(11).
[4]肖川.教師的課改意識[J].寧夏教育,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