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主體性啟發式教學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主體性原則的內涵;啟發式教學的主體內涵;主體性原則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的意義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啟發式教學需要教師的創新思維,教師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仍發揮主導作用、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啟發式教學通過主體性原則的引導,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啟發式教學通過主體性原則的引導,可以更好地創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主體性原則啟發式教學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探索啟發式教學改革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在現代啟發式教學改革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啟發式教學既是現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針對啟發式教學,目前學界的研究可謂“百花齊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學者往往從實證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視運用馬克思主義人學原理對啟發式教學進行研究,本文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人學原理——主體性原則作為方法論和基本原則對啟發式教學加以探索。
一、主體性原則的內涵
所謂主體性原則。一般來說就是承認、重視并堅持主體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則。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主要包括能動性、自主性、意識性、選擇性、實踐性和創造性。從哲學意義上講,它主要有三種規定:
其一,把人看作價值主體,既重視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視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認識和實踐過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視人的主體間性,突出強調人的社會性。從主體活動范圍上說,每個社會主體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個體性。強調主體間性其實質是強調“大家”的主體性;其三,應把實踐看作是主體性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實踐能動性角度去理解主體。通過實踐活動,使主體具有意識性和創造性。其中創造性實踐在實踐活動中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二、啟發式教學的主體內涵
“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啟發誘導下,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陶冶個性。形成完滿人格的過程。”啟發式教學就是要對學生的興趣動機、思維方法、情感體驗各方面的全面影響。
啟發式教學需要教師的創新思維,教師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仍發揮主導作用,但教師的教學方式必須不斷創新。教師要充分利用“兩個主體”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創新教學方法。而且還要傾注愛心。與學生一起共同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
啟發式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對學習的意義、學習的目的有明確的認識,并能使他們產生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在快樂中渴望學習,在學習中感到快樂,進而主動學習。啟式教學的目的就是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離開學生的積極主動,這一目的是很難實現的。
啟發式教學,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所謂雙向互動,即教學過程的主體間性,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啟發式的互動,不是機械的互動和膚淺的雙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師的作用。教師既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要對學生的學習加以適當的引導,并將這種引導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啟發式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啟發式教學理念不僅適用于課堂教學,也適用于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條條框框的理論,應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實踐結論,讓他們自覺地把這些實踐結論與所學有關知識理論加以對照,這樣一方面深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興趣,鍛煉學生勤于思考、勤于實踐的能力,在這種啟發式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還能獲得許多高于書本的知識,這樣既能“溫故”又能“知新”。啟發式教學需要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這是主體性原則主體觀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只有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學過程時時處處關注學生,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學生才容易接受教師的“啟”,學生的“發”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這樣啟發式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體性原則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的意義
2005年9月10日,總理在第2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強調: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體制和方法的改革外,還要做三件具體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貫徹啟發式教育方針。并指出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八個字的意思就是要實行啟發式教育,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使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保持著主動性,主動地提出問題,主動地思考問題,主動去發現,主動去探索。啟發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所謂教是為了不教,就是要使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創新的能力。
(一)理論意義
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突出啟發式教學實現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憤不啟”,怎樣讓學生“憤”,可以說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要使學生發生疑問,然后查出他們疑難的地方,接著再調動他們開動腦筋解決這個問題,誘導他們從許多方法中選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驗證,如果不對,就換個法子,如果對了,再去研究一下,簡單地說,這就是“憤”,“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學生大腦皮層中建立起興奮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積極主動地揭示被認知對象隱含的矛盾,讓學生在發現這些矛盾時就會覺得興奮,這樣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就容易調動起來。這樣也就容易達到啟發的目的。
主體的意識性和實踐性是啟發式教學的現實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和承擔者,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主體。”,乍為意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教師,是能夠自覺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識地實現啟發式教學的。啟發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思想,也是一項教學原則,作為一種教學思想或原則,是可以通過多種教學理念、多種教學實踐來實現的。它可能是被賦予了問題情境的問答與討論,也可能是在輕松教學實踐過程中,不留痕跡地創設了啟發的情境,滲透了啟發的理念。
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是啟發式教學的充要條件。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使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保持著自主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是“火把與火柴”的關系,教師教的方式通常是“點燃”、促進和幫助,學生的學是探究的、自主的、個性化的學習。但以學生為中心并不等于“學生就是上帝”。教師固然有視學生為上帝的態度,以學生為中心,當好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但教師不能消極地坐等學生主宰,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說,能否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是啟發式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
和諧的主體間性是啟發式教學的價值取向。人類的主體間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這種交往關系體現了人的社會屬性。啟發式教學要體現的和諧的主體間性就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和諧互動,它是一種良好的交往關系,它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諧的師生互動可以更好地激發教師和學生靈感的進發,能夠讓師生通過互動取長補短,更好地實現教學相長。在和諧的互動過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體及團隊合作氛圍,這是啟發式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也是啟發式教學的價值趨向。
(二)現實意義
1.啟發式教學通過主體性原則的引導,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啟發式教學不是盲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是通過揭示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學生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進而實現自主創新。從我國的教育教學目標看,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這種創新精神的形成與啟發式教學的運用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啟發式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2.啟發式教學通過主體性原則的引導,可以更好地創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擁有一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探新、提問、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實現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外部條件。在“專制型”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因恐懼而產生被動學習的態度,思維也相應處于被動狀態,這樣導致師生互動渠道阻斷,使得教師與學生思想的交流與溝通無平臺可依,從而失去啟發式教學展開的條件。與“專制型”的課堂氛圍相對的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則完全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既可以發揮教師的主體、主導作用,又充分重視激發、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是自信的、主動的,思想是開放的、自由的,師生交流是平等的、和諧的,這為啟發式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環境保障。
3.啟發式教學通過主體性原則的引導,有利于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啟發式教學能夠不斷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啟發式教學強調: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啟發,啟發式教學與學生個性發展、思維發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密不可分。啟發式教學通過主體性原則的引導,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更大的自由,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思維發展,進而使學生獲得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在談到人的發展時,一方面強調“盡可能多方面的發展”,哪另一方面又要求“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通過突出人的主體性,強調主體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本身就是教育教學追求的最高目標。
綜上所述,只有對啟發式教學進行主體性深層思考,運用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作為探索啟發式教學的方法論,才能讓主體性原則與啟發式教學對接,使人們深刻領會主體性原則在啟發式教學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