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發展的個體本質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易小明劉仁貴單位:吉首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吉首大學倫理學研究所講師
人既是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所以,社會發展最終要歸結于人的發展。任何社會發展都要從人的本質(屬性)力量的外化——即人性表現中獲取動力。人是同一性與差異性的統一,借助和強調人的同一性外化力量可以推進社會發展,借助和強調人的差異性外化力量也可以推進社會發展,借助和強調人的同一性與差異性相統一的和諧運動當然同樣可以推進社會發展。從人是類性、群體性、個體性三重屬性之統一的角度而言¹,求同發展主要是以人的同一性為出發點,它強調人的類屬性和群體屬性的客觀存在及其現實作用,強調人首先是一個“類的”人或“群體的”人,其價值取向總是主張消除或盡量減少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盡量實現人與人之間類的或群體的同一和平等;在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時,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充分凸顯人的整體性;在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時,特別強調公平的優先性,而效率則處于次要的地位??傊?它主要是通過釋放人的“類能量”和“群體能量”來推進社會發展º。求異發展則主要是以人的差異性為出發點,它強調人的個體屬性的客觀存在及其現實作用,強調人首先是一個“個體的”人,其價值取向主張重視個人能力和個性的充分發展,盡量彰顯人與人之間各種差異的合理外化,而人的群體同一性、類同一性則往往處于一種表現的次要狀態;在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關系時,充分承認個人利益的合理性,認為個人利益的積極發展是最終導致集體整體利益快速發展的源泉;在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時,往往強調效率的優先性,認為公平問題可以通過提高效率加以解決??傊?它主要是通過釋放人的“個體能量”來推動社會發展。和諧發展可理解為以人的差異性與同一性相協調統一為出發點,它強調人的三重本質屬性都是客觀存在的,都發揮著其現實作用,強調人是類性、群體性、個體性的有機統一,其價值取向是強調人之差異性與同一性的和諧統一,并要求二者在歷史的動態過程中達到平衡;在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時,強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并重、不可偏廢;在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時,強調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強調二者步調一致、同時并進??傊?它是通過同時合理釋放人的“類能量”、“群體能量”和“個體能量”這三種能量來共同推動社會的快速和諧發展,它是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高度統一。
一新中國成立之初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可稱之為時代,這是一個主要通過張揚人的同一性來推動社會發展的求同發展的時期。經過一百多年的革命斗爭,中國人民終于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中解放出來,人的現實生存樣態,從之前的群體差異和對立異常擴大的狀態,發展到了人民群眾當家做主、人與人之間的“人民”同一性不斷顯現的狀態,即從群體差異發展的極端異化狀態,轉換到人的群體同一性得到充分肯定和發展的狀態。與此相伴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也被人民群眾內部的人人平等所替代。獲得解放的勞苦大眾,表現出了空前的主體活動激情,他們懷抱著建設祖國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不斷釋放著人民群體的“群體性能量”,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發展。如何認識人的三重屬性,主要側重于強調人的群體屬性。他特別強調人的階級性和民族性,這與那個時代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凸顯有關,當然也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通過階級斗爭解放自己從而解放全人類的理論相聯系。19世紀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的時代。資本的對外擴張帶來了無數的民族矛盾,資本的對內壓迫產生了無數的階級沖突,人與人之間的群體性分離造成了無盡的人間苦難,正是針對這種情況,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才提出了改變和超越現實的共產主義的理想,為無產階級的自我解放指明了一條光明大道。作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他要針對現實改造時弊,對階級性和民族性的強調也就勢在必然。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法寶,他不僅要通過群眾運動砸爛一個舊世界,也要通過群眾運動建設一個新世界,所以,他由階級斗爭理論進而系統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認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其職能是對敵人專政和對人民民主的統一,目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穩步地由農業國發展到工業國,最后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強調人的群體性、通過階級斗爭和群眾運動的方式推進革命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可是,把這種思維方式用于國家建設就有些不適合了。因為國家建設時期,共同的強大的階級敵人已經消滅了,這時,人們往往更加注意自我利益的發展,它要求通過一些制度來開發人的日常生活的積極性,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從思維的傾向性來講,通過人民群眾運動和人民內部平等來推動社會發展,其本質是一種求同思維。這種求同思維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群體同一性,其目的是要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完全平等狀態,并通過人的同一性能量的釋放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解放。的求同思維表現在治國理念的各個方面:在政治上,主張人民群眾當家做主,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努力消除人與人之間在政治地位和政治權利方面形成的特權(差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政治平等;在經濟上,主張實行全民所有制和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通過建立以集體勞動和平均分配為特征的,消滅階級和貧富差異,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在意識形態上,強調階級斗爭理論,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壓制和消解個人私念,并強調文藝工作要為工農兵服務,要為階級斗爭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總之,求同思維本質上是要消除人們因自然差異、社會差異、個體努力程度差異等造成的階級對立,以及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形成的各種差別,力圖實現人與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同一和平等。基于求同思維的這些政策和措施,由于尊重了人的同一性實現的本質要求,使人的同一性有了充分表達的舞臺,它將人民群眾從以往的民族、階級壓迫中解放出來,使其政治經濟地位得以提高,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平等,人民群眾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以激活,其參與政治活動和生產勞動的熱情不斷高漲。這個時期,通過集中和調動人民群眾的集體力量,完成了一系列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快速的發展,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但是,革命的熱情和革命勝利的喜悅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求同思維看到的只是人的同一性表現的合理性,卻往往忽視了人的差異性表現的合理性,甚至認為差異的存在就是對同一的破壞,需要采取否定差異的方式來保證同一的“純潔”。可是,人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是有其存在價值的。因為人是同一性與差異性的統一體,人雖有實現其同一性的內在要求,但也有實現其差異性的內在要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規定,共同推進人的發展。求同思維對人的同一性的過分強調,必然會壓制人的差異性表達;對人的群體性的過分強調,也必然會壓抑人的個體性發展,由此個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必然受到遏制。一旦人們的群體活動激情消散,社會發展的動力需要從分散的個體身上進行積累之時,固執的求同思維及其群眾運動必然導致社會發展的動力不足,同時,也必然導致人們個體自由精神的消失。
二如果說對于人的認識偏重于強調人的群體同一性,那么鄧小平對于人的認識則偏重于強調人的個體差異性;如果說的治國理念主要基于一種求同思維,那么鄧小平的治國理念則主要基于一種求異思維,這種求異思維傾向表現在鄧小平治國策略的各個方面:在政治上,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打破政治整體主義加在人們身上的思想束縛,提倡尊重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在經濟上,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具體表現在:在農村實行分田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實行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并允許和鼓勵私營企業大力發展,此后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希望通過“以個體利益最大滿足為特征的”市場機制來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文化上,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并從提高個體素質的角度對廣大公民提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國民素質建設要求。顯然,鄧小平與的治國理念是有很大差異的,這種差異主要不是個體氣質性格的結果,而是不同時展主題的變化造成的,這種變化就是革命主題與建設主題、政治主題與經濟主題,戰爭主題與和平發展主題的時代轉換。在世界和平與發展主題背景下展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毫無疑問的。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則必須以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為前提。經濟活動是一種與個體勞動積極性密切相關的活動,經濟收入是人的個體能力外化的直接結果,而人的個體能力是有差異的,在勞動沒有成為人的第一需要的時候,人類個體日常的生產生活積極性總是同他們的個人利益相關,能夠帶來較大的個人利益,積極性就高,反之,積極性就低。從思維的角度來看人的三重屬性,鄧小平的思維主要是一種基于人的個體差異性合理存在的求異思維,這種思維充分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它是對過分強調人的群體同一性的求同思維的一種反撥,體現了人的差異性發展的本質要求,希望通過人的個體主體性的充分發揮來推進社會的快速發展。這種求異思維,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人們的個體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在這一時期,國民經濟總產值實現了上個世紀80年代翻一番和世紀末再翻一番的目標,人民群眾的整體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科技和教育不斷發展,綜合國力得到增強。矯枉總是容易過正。求異思維表現過頭時,往往只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表現的合理性,而常常對人的同一性表現的合理性重視不夠,有時甚至以犧牲人的同一性發展來求得人的差異性發展。這一時期,人的差異性的表現可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而人的同一性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表達,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而凸顯出來。如在政治上群眾參與熱情不高,集體主義精神削弱,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淡化;在經濟上,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以效率犧牲公平,致使公平缺失,社會失序,個人私欲膨脹,社會分化加劇,貧富差距拉大,城鄉差別、地區差別、階層差別不斷擴大,而這些因素又反過來制約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文化上,文化發展商業化、精神追求物質化、社會存在無序化現象嚴重,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社會道德信仰出現危機,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歷史的重擔落在了新一代中國領導人的肩上。
三從社會正義的角度來講,求同思維推進的社會發展與求異思維推進的社會發展都有其相應的正義基礎。求同思維推進的社會發展基于人的同一性的客觀合理存在,它符合以一視同仁為內核的同一性正義,具有其內在的正義基礎;求異思維推進的社會發展則基于人的差異性的客觀合理存在,它符合以得所當得為內核的差異性正義,也具有其內在的正義基礎。但是,從社會正義整體來看,一個正義的社會應當是同一性正義與差異性正義的和諧統一,既要看到人的差異性,又要看到人的同一性;既要通過差異性正義調動人的個體能動性、充分釋放個體能量來推動社會發展,又要通過同一性正義調動人的群體(甚至類的)能動性、充分釋放群體(甚至類的)能量來推動社會發展,任何偏執于雙重正義之一端的社會,都因會失去正義的完整性而出現各種社會問題¹。所以,在經歷了偏重于人的同一性發展的求同時代和偏重于人的差異性發展的求異時代之后,現在我們充分認識到:人的差異性與同一性的和諧發展才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規定和要求。但是,從差異到同一再到差異與同一的協同,這不僅是一個主體認識過程,它更是人的差異性表現與同一性表現都要求實現自身而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生成發展的一種客觀結果,后一階段是在對前一階段的社會發展進行科學總結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每一階段都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階梯。這一過程也表現為從同一到差異再到差異與同一協同發展的運動周期,這一運動周期,其實是整個人類社會從同一到差異再到差異與同一協同發展大周期的具體實現,它們其實都是人的多重屬性必須在歷史過程中得以全面實現的表現形式。任何社會只有把握到人類社會發展大周期與小周期的運動規律及其協同整合,才可能得到和諧的發展。以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通過科學發展觀來建構和諧社會,從某種角度來講,就是差異性與同一性的內在協同,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此,人與人的和諧更是如此。首先,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講,通過科學發展觀來建構和諧社會,就是既要看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差異性,又要看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同一性,改造與尊重的統一是其本質表現。過去建立在科學理性基礎上的工業文明,過于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差異,甚至認為人與自然是根本對立的,所以,人對自然采取的是一種征服改造的態度和行為,可自然并不完全按照人的理想目標而動,它有自身的內在活動原則,二者之間的沖突便帶來了能源危機、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一系列問題,人的生存基礎受到了嚴重挑戰,人的可持續發展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為了解決環境問題,西方的生態倫理學應運而生,這基本上是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主張。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自然有其自身存在的內在價值,人與自然是平等的。但是,由于非人類中心主義過于強調人與自然的同一,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差異與同一關系,因而產生了許多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如人與自然平等的提法,它不是把自然抬高到人的主體性存在的高度,就是把人降低到動植物的存在水平。
所以,通過科學發展觀來建構和諧社會,就是既承認人與自然之間的差異性,又承認人與自然之間的同一性;既不夸大其間的同一性,也不夸大其間的差異性;既尊重自然,又改造自然;既外向張揚人類自己的理想,又內向反省人類自己的追求,總之,是力求在二者之間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其次,從人與人的關系來講,通過科學發展觀來建構和諧社會,就是要既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又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同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是其本質表現。相對于效率而言的公平其實是平等,平等的基礎就是人的同一性,人們之所以要求平等,就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某種同一性,從這種同一性來看,他們應當被平等對待;而效率主要是基于人的差異性的,所以要有效率就必須保持和實現差異。但是,過于強調差異,就必然形成兩極分化,必然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而如果過于強調平等,則又會帶來低效率,平均主義大鍋飯所帶來的深刻教訓人們還記憶猶新。所以,我們既不能讓公平(平等)犧牲效率,也不能讓效率犧牲公平(平等),而應當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內在統一。
公平與效率統一的本質,就是人的差異與同一的統一,這種統一既是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為公平關注人們類的、群體的同一性,它有利于調動人們類的、群體的積極性,有利于類和群體能量的充分釋放;而效率則關注人的個體差異性,它有利于調動人們的個體積極性,有利于人的個體能量的充分釋放。既有利于人之類和群體能量的釋放,又有利于人之個體能量的釋放,這必然是一個有利于人的三重屬性全面和諧實現的社會。
將人的三重屬性的和諧實現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其實就是開發社會發展的人本動力,其本質就是以人為本的現實的社會實現。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觀,不只是將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落實到了人自身,從而克服了以往的將社會發展定位在政治發展或經濟發展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更為重要的是,它將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從而實現了手段和目的的統一。人本身是多重本質屬性的統一體,既有同一性層面的本質要求,也有差異性層面的本質要求,既有類性和群體性層面的本質要求,也有個體性層面的本質要求,只有滿足了人的多方面的本質屬性要求,人的各種能力才會得到全面發展,從而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同時,只有滿足了人的多方面的本質屬性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調動人們生產、生活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也就是說,人的多重本質屬性的充分實現,不僅使人獲得了愉快和幸福,同時也使社會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動力。所以,這種以人的解放和發展的方式來獲得社會發展動力的方法,就是以人為本的最佳方法——因為它導致人的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內在統一,而這種統一,就是和諧社會的精神所在。
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這里,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必須以人的差異與同一的內在統一為基礎,不將人的差異與同一的統一作為一個基本認識框架,和諧社會建構就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和諧就是人的差異與同一協調發展的和諧,就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差異與同一協調發展的和諧,就是人的個體性、群體性和類性三個層次協調發展的和諧,就是科學發展觀與以人為本相統一的和諧。
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和諧思維。和諧思維是對單純求同思維與單純求異思維的積極揚棄,它既尊重和利用人與自然之間的差異與同一,也尊重和利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與同一,它要在兩者的互動中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它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和諧思維既關注人的同一性也關注人的差異性,它通過把人當作目的而獲得社會發展的工具性力量,所以,它是以人為本的實現方式。和諧思維就是和諧社會的精神實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