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農機購置補貼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農機補貼項目基本情況
1.12006年度完成項目總投資127.98萬元,其中:河北省財政省投入40萬元,農民自籌87.98萬元。新增中型拖拉機28臺,配套旋耕機29臺,玉米免耕播種機6臺,牧草秸稈壓塊飼料成套設備2套。
1.22007年度完成項目總投資348.59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80萬元,本級財政投資45.5萬元,農民自籌223.09萬元。新增動力機械48臺,配套作業機具81臺,揉絲打捆包膜青貯成套設備17套51臺。
1.32008年度完成項目總投資672.69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80萬元,爭取本市財政配套投入120.32萬元,農民自籌372.37萬元。新增大、中、小型拖拉機120臺,旋耕機98臺,玉米播種機59臺,小麥播種機33臺,青貯打包成套設備2套,壓塊成套設備1套,機載噴霧機70臺,電動噴霧機839臺,微耕機34臺,卷簾機170臺。
1.42009年度完成項目總投資988.0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300萬元,省財政投入15萬元,爭取本市財政配套投入151.27萬元,農民自籌521.79萬元。新增大、中、小型拖拉機128臺,旋耕機96臺,玉米播種機38臺,小麥播種機15臺,花生地膜覆蓋機42臺,噴桿式噴霧機46臺,動力噴霧機18臺,機動噴霧噴粉機20臺,太陽能殺蟲燈37臺,電動噴霧機1541臺,飼料攪拌機2套,青貯切碎機2套,微耕機13臺,卷簾機172臺,挖坑機3臺,玉米節水精播機19臺,花生節水精播機25臺。
2農機補貼作用
2.1農機購機補貼增加農民收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直接補貼農民,國家補貼機具價格的30%左右,加上遷安市的配套補貼,農民僅用機具價格的50%多就可以購機了,減少了農民購機的一次性投入,在政策上就直接給了農民實惠,引導更多的農民愿意從事農機服務。同時,購機補貼培育了農業生產服務主體,推動了農機戶的發展,讓有機戶有錢賺,讓無機戶有機用。農機服務可以解決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業機械的使用,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實現了機械化耕地,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力,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農機作業在減輕勞動強度的同時,實現了節本增效。機械化生產也提升了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2農機購機補貼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的實施,極大的激發了廣大農民購買農機的積極性,農機總量持續增長。截至目前,全市農機總動力達190.54萬kW,農業機械化率達到78%。在補貼過程中,針對遷安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除了補貼拖拉機及配套作業機具,還注重先進適用的微耕機、卷簾機、青貯切碎機、飼料攪拌機、電動噴霧器、太陽能殺蟲燈等新機具、新技術的示范推廣,使農機實用技術得到了普及應用,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9%,加快了全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裝備支持。
2.3農機購機補貼加快了農業機械化進程。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的實施,有力推進了全市農業生產機械化進程,尤其是主要糧食作物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小麥、花生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遷安市小麥機耕、機播、機收率均超過98%;小麥、玉米全部實現免耕播種,為今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刺激下,農機作業水平顯著提高。6年來農民投資農機達1558.75萬元,共增各類農機具4036臺(套),從事農機服務的農民達5000人。
2.4農機購機補貼推動了農機大戶和專業合作服務組織的發展。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吸引了更多農民購買大型、新型農機具,造就了一批農機大戶。僅2009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項目時,新發展購機總額4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84個,購機總額達377.70萬元,新增拖拉機和配套作業機具290臺套。2008年,農業畜牧水產局因勢利導,把有條件的農機大戶組織起來,成立了遷安市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遷安市豐茂農機合作社)。機手通過農機合作社聯合作業,作業區域和服務范圍的擴大,比單機分散經營增加20%~30%的收入,純收入可增加30%~50%。同時,農機合作社一般作業價格比單機分散作業低5元左右,農民也減少了作業費用。2008年,豐茂農機合作社春秋耕地總面積達8000畝,包括花生覆膜播種、玉米大豆播種、小麥播種在內的播種總面積達5000畝,病蟲害防治面積達1200畝,服務范圍擴充到楊各莊、趙店子、沙河驛、遷安鎮等地區,農機作業服務總收入達到50萬元左右,實現純利潤37萬元。一年來,豐茂農機合作社整合農機資源,開展規模作業、合同訂單作業,實行耕、種、收“一條龍”服務,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而且他們所取得的巨大的經濟效益又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機手加入到農機合作社,促進農機合作社迅速發展壯大。2009年,農機補貼項目實施過程中,重點支持了購機總額在30萬元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個,購機總額達385.45萬元,新增拖拉機和配套作業機具952臺(套)。農機合作組織、農機大戶積極投入農業生產各領域,大力推進了農業生產進程,也為廣大農機手實現增收拓寬了渠道,必將成為現代農業的建設者、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
3主要做法
3.1領導重視,政府支持。為切實做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農業副市長任組長,農牧、財政、紀檢、監察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組織領導工作。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農牧局,組成了項目實施、綜合協調、機具供應、監督檢查等4個小組,實行分工負責、協調聯動。6年來,本市劃拔310.49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累加補貼,真正讓利于民。
3.2明確思路,突出重點。按照國家、省有關要求,結合本市實際,科學制定了《年度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項目實施方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堅持“公開、公平、公正;操作程序科學、簡便、高效;充分尊重農民購機自主選擇權”的原則,農機購機補貼項目向農機大戶、種糧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傾斜,保證了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健康有序開展。
3.3廣泛宣傳,充分發動。利用廣播、電視、《遷安時訊》、政務公開欄等媒體進行宣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深入全市19個鎮鄉及部分重點村進行調查摸底、宣講政策,進行層層發動;帶著政策明白紙、機具簡介,趕科技大集,把政策原原本本送到農民手中,達到家喻戶曉。多次召開項目領導小組會、購機戶代表座談會、生產企業對接會,確定補貼重點、摸清農民購機意向、了解補貼機具的配置及承諾。
3.4嚴密程序,陽光操作。根據年度實施方案,按照工作進度安排,扎實做好每一環節。堅持“公正、公開、農民直接受益”的原則,補貼對象為本市境內的農民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市鄉村政務公開欄等途徑,進行公示,對補貼機具的種類、型號、價格、供應廠商和補貼數量、補貼金額、優先補貼條件等公示7天,對確定的購機者名單公示5天,做到了公平、公正、公開。由市局統一規范填寫申請表、簽訂購機協議、生產企業(經銷商)收取購機差價款一條龍工作流程,真正做到手續齊全有效、工作標準規范。
3.5規范管理,優化服務。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堅持了“四統一”,即:堅持統一提貨,根據農時需求,分期分批組織購機戶進行提機,保證農業生產;堅持統一培訓,邀請廠家技術人員現場對購機戶進行技術培訓,使他們迅速掌握機具構造、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項;堅持統一掛牌噴號,對購買補貼的動力機械及時上牌辦證,對所有補貼機具進行噴號;堅持統一建檔,明確專人負責,建立文字、電子檔案,實行計算機管理。
3.6跟蹤檢查,全程監管。實行科技人員跟機服務,在作業期間隨機技術指導,及時督導廠家做好機具“三包”,確保機具高效運行。同時做好補貼機具的質量投訴、協調處理等工作。對補貼機具進行跟蹤檢查,確保補貼機具在2年內不得擅自轉讓和轉賣。組織引導購機戶建立以農機合作社為引領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組織,提高組織化程度,積極參與農業重點項目建設,實現資金、機具、技術相結合,項目、服務、效益的有機統一,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有力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4存在問題
4.1對農民的培訓少。機手技術水平的高低,決定其直接收益。有的機手由于技術掌握不好,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影響了收入。沒有培訓,不能幫助農民解決缺機械、缺技術的難題,影響了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進程。
4.2補貼的農機價格普遍高于同款非享受補貼的機具。根據調查發現,同款產品,享受補貼的價格就高,不享受補貼的價格就低。補貼的農機質量劣于非享受補貼的機具。
4.3在玉米、花生機械收獲方面還是空白,應該推廣先進適用的花生、玉米收獲機,讓遷安市真正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
4.4應適當延長“三包”服務期限,給農民對農機具“熟悉、熟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