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孔子人格塑造哲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何謂“智”
《論語》全書提及“知”一詞高達約一百一十六次。[7]其中約有九十一次的“知”(讀陰平),約有二十五次的“知”(讀去聲)。“知”(讀陰平)是指一般的認識能力和知識之意,屬于知識論的基本范疇。“知”(讀去聲)可與“智”相通,意為才智、智慧。由學到知,由知到智,再到仁智統一。這是由知識到智慧的上升過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論語·雍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論語·公治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也,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能也。”(《論語·憲問》)“由,知德者鮮矣。”(《論語·衛靈公》)“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以上讀陰平)這是由學而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以上讀去聲)這是由“知”到“智”。在孔子看來,人是靠學、問、思而得知的;從倫理道德價值定位而言,有了知識,才可以將知識上升為智慧,即“知識產生美德”逐步實現個體的理想人格。無知而愚昧的人是不能達到真正的仁的,孔子所謂“知者不惑”(《論語·子罕》),“智者利仁”,“知者樂水”(《論語·雍也》),“知者不失人”(《論語·衛靈公》)都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討論的。由學而知,由知而智,仁智結合,可謂圣矣。
在“樊遲問仁”一章中,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論語·顏淵》)。接著把“知”解釋為“知人”。指人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認識能力,即認識人之為人的道理,了解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這實際上就是對仁的理性自覺,他又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在孔子看來“仁”作為君子的品格,是認識的成果,“知”是為了行“仁”,知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有了這種認識就利于行仁,沒有正確的認識,就不可能有自覺的仁德。所以“知”是從屬于“仁”的。顯然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把智育放在第二位。但反過來說,沒有“智”,也沒有“仁”。
二、何謂“仁”
孔子貴“仁”。(《呂氏春秋·不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孔子的人道觀(倫理思想)的核心。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謂的“仁”畢竟是指什么?孔子對“仁”作了多種解釋。他的弟子常常去問他,據孔子的回答和解釋,“仁”有下述內容:“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這里,孔子將“仁”首先規定為“愛人”。仁的本質,即“愛人”。“仁的根本在于愛別人。”[1]P30“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仁者,人也,親親為大”[2]P31。“孝”是君子的仁德品性,“孝”是子女奉養父母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將愛人從愛自己家人擴展到愛別人、愛別人的家人。進而能夠達到如孟子所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3]P218,正所謂“泛愛眾而親仁”。“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問之,曰: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綜觀孔子對仁的種種表述,可以看出孔子以“仁”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仁是各種善的品德的概括,是人的合社會倫理而動的行為,是人的處世原則及方法、倫理信條和規范。他自己也說:仁者,人之德也。但所有的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愛人”。“仁是我思想的核心,而‘愛人’又是我所規定的仁的本質和基本內容,其它都是在此基礎之上的擴充、放大和引申。”[4]總之,“愛人”是為仁之本,“仁”是人的理想人格化,“仁者,人也”。[2]P31
孔子不僅用“愛人”來解釋“仁”,而且提出“忠”“恕”是實行仁的根本途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孔子曾對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告訴其他同學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P16。所謂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說的“仁之方”,就是用“推己及人”的方式實行仁。“忠恕之道”著重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利他、惠他精神。孔子認為要真正做到“忠恕之道”,一個必要的前提是必須有善良的本性,有“愛人”之心。因此,仁的要害是“愛人”,只有具備了“愛人”之心,才有可能在人際關系中貫徹“忠恕之道”,將心比心,在社會互動中體諒和理解對方,并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忠恕”是行為準則,“愛人”則是這個行為準則的道德基礎,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仁的核心,緊密統一于仁的范疇之中。
“愛人”是為仁之本,“忠恕之道”是為人之方,更進一步而言,“仁”是人的理想人格化,“仁者,人也”。“總之,孔子的‘仁’是‘情’(愛心,同情心)和‘理’(理性的要求)的統一,是人道原則與理性原則的統一。這是孔子以‘仁’為核心的人道觀的最本質的東西。把握了這點,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孔子常常把‘仁’‘知’并提了。”[6]P89
三、“仁智統一”的理想人格
儒家學派用“仁且智”來稱道孔子的人格。《論語》一書中,孔子有多處是將“仁”與“智”(知)并舉。“未知,焉得仁?”(《論語·公冶長》)“知者不惑,仁者無憂。”(《論語·子罕》)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對此儒家學派用“仁且智”來稱道孔子的人格。孟子說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亦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孫丑上》)荀子說:“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德與周公齊,名譽與三王并。”(《荀子·解蔽》)由此可以說明,孔子的仁智統一學說是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愛人”主要強調人們要用愛心對待別人,這可以說是“仁”的實質內容,也是其精髓所在。而“知人”主要強調要善于鑒別人,即人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認識能力,更確切地說就是對“仁”的理性自覺。孔子認為,一個仁人必然是具備了高度的理性自覺的人,只有這樣,他才能深刻把握人之為人的道理,才有可能將“仁”提到“愛人”的層面去自覺地尊重和關心人,“愛人”必須“知人”,“知人”才能做到“愛人”。因此,“愛人”與“知人”是統一的,即“仁智統一”,“仁且智”即為君子也,“仁智統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標準,所以“仁”、“智”的最終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即君子人格的形成。
孔子的目的是要以“知”(智)輔“仁”,以“知”(智)利“仁”。他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論語·衛靈公》)“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外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也就是說,他的目的不在“知”(智)本身,而在于促進與彰顯“仁”。換句話說,孔子是要讓“仁”與“知”并舉,以知(智)利仁,培養一種“仁智”雙修的理想人格。
正如馮契所說孔子提出“仁智統一”學說,就是要在社會倫理關系中來培養理想人格。仁智統一,意味著人道(仁愛)原則和理性原則的統一,倫理學和認識論的統一。孔子講認識論主要是講倫理學(“知人”),而講倫理學也是著重從認識論角度來考慮(“未知,焉得仁?”)。這里也包括著這樣的意思:人的道德規范是根據理性原則來的,真正的道德行為是自覺的,而這種自覺性來源于理性認識,正是根據這一點,人可以通過教導和修養而成為有道德的人。
四、怎樣培養“仁智統一”的理想人格
作為一個教導家,孔子把培養“仁智統一”的理想人格作為教導的目標,他自己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品德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學而不厭可謂智也,誨人不倦可謂仁也。培養“仁智統一”的理想人格一是靠教導靠別人的幫助,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孔子從未承認過古今人物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是生而知之者,而他自己也明確聲明:“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既然現實中沒有生而知之者,那就只有通過學習———受教導。因此,孔子注重師友的幫助,“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選擇居住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孔子誨人不倦很善于啟發學生動腦筋,并進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這確實有利于人的理想人格的培養。
“仁智統一”的理想人格的培養,除了靠集體的幫助外,還要靠個人的主觀努力。因此,孔子很強調立志:“茍志于仁矣,無惡也。”一個人只要有崇高的志向,發揮主觀能動性,堅定不移地努力,那就一定可以做一個仁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一個人始終不渝地志于仁,從事于仁,不斷提高認識和覺悟,就可以達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的思想境界,在必作出犧牲時可以殺身成仁。[6]P93這種保持原則,勇于為理想而斗爭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孔子文化大典[M].中國書店,2009.
[2]黃樸民.白話四書·中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3]黃樸民.白話四書·孟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4]郭志坤.孔子答客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2009.
孔子對先秦哲學論爭的中央問題———“天人”之辯,既主張傳統的天命論,又著重考察了人道,提出了仁智統一的新學說。在孔子看來,“仁”且“智”是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仁”是核心,“智”是實現仁的前提,仁是智的結果,二者相互依賴,在孔子理想人格———仁人或君子的塑造過程中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