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首先闡述了大學英語課“課程思政”的意義,然后分析了高職大學英語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現狀,最后從高職英語課做好價值引領、深挖思政元素、注重因村施教等方面探討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英語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思想政治教育
1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1.1增強學生辨析是非的能力
眾所周知,大學英語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類型多樣,承載著母語國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不同于我國主流價值觀的思想,甚至會包含消極的思想,會給高職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造成不利影響。不少英語文章承載著西方國家的社會生活生產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與文化思潮,學生從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體驗。然而這些東西也可能給他們造成困惑,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心理認知和三觀,可能會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為此要有意識地訓練和培養學生正確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辨析西方文化的糟粕與精髓,規避不良文化對廣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活動,可以正確指引高職學生,讓他們理性客觀地應對不良思想的沖擊,削弱乃至規避西方不良文化和思想的滲透。與此同時,訓練學生有效地處理中西優秀文化融合的關系,以借鑒和吸收全世界的優秀文化成果。
1.2實現育人目標和育才目標的有機結合
大學英語是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性必修課程,無論學生學習哪個專業,都必須學習英語,以提升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英語教材是教學方式、目標、理念的具體體現,高職英語教材中的不少英語文章富含西方的優秀文化內涵,可以挖掘、用作思政教育的相關素材。這樣以來,可以將英語教材當作思政教育與英語學習的有效載體,將育人和育才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正確引導和有效利用,以實現“寓教于學”。教師可以改進傳統的“講授”模式[5],引入微課、討論、探究等環節,讓同學們積極思考,轉變以往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的模式,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各種社會實踐、調查活動中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升英語運用的能力,強化政治辨別力與敏銳度,切實增強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意識。
1.3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適當滲透優秀中華文化的思政教育資源,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是值得傳承的,比如說古代先哲關于道德修養所講的“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對于塑造人的品格是有不容否認的積極作用的。結合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的相關內容,挖掘、開發和利用課程思政資源,以切實塑造優良的育人氛圍,提升育人效果作用[4]。提升他們明辨是非的水平和能力。增強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
2高職英語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現狀
首先,不少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出現了年輕化趨勢,他們當初學習專業英語課程的過程中,一定程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素養。他們重視傳授理論知識,不注重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認為它屬于“兩課”老師的職責,與自己關系不大,然而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所以,高職英語教師要充分地意識到這一點。其次,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英語基礎知識,英語應用能力更是參差不齊。不少高職院校在開展英語教學時,沒有結合高職人才善于動手,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特點,過多地講解基礎知識,沒有充分地關注高職英語教學的應用性,導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基礎知識出現了兩張皮。老師在講臺上累得口干舌燥,學生卻在下面無動于衷,完成基礎知識講授的任務已經是比較困難的任務,課程思政和英語課程的有機結合與合理滲透更是難上加難,影響了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3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思考
3.1英語課要做好價值引領
價值引領是在語言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中有機進行的。首先,英語教師的政治素養很關鍵,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熟識思政教育的相關理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培訓和教育活動,正確把握國內外的發展態勢。英語教師要不斷強化學習,深入領會精神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系列教學研究,不斷提升大學英語教師自身課程思政教育能力,努力做到大學英語課程開到哪里,思政教育就走到哪里。既要講授好英語,又要向同學們傳授準確無誤的思政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掌握了相關的語法、詞匯知識后,無法合理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記憶或者翻譯中的曲解問題,出現了崇洋媚外的想法。這時,英語教師要科學地引導同學們轉換語言情境,感受各個國家差異化的文化理念、社會風氣,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潛移默化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深化同學們對詞組詞匯的掌握與理解。以此類手段逐步增強同學們的愛國意識,規避他們生成極端的想法或者行為。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也介紹英語文化,必要時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寓思想教學于語言教學之中。在組織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譯和講解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口授、學生自主思考、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交流以及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和手段,將德育教育有機融入英語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獲得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從具體操作來說,英語教師可以從口語表達的話題設計,講解單詞和短語時所舉的例句,課文主題的挖掘,漢譯英和作文題目的設計等很多方面來傳遞正能量,實現價值引領。價值引領需強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技能之魂。
3.2深入挖掘現有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目前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創設課堂思政教育場景尤其重要。高職英語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利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型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慕課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切實創設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氛圍和情境呢?首先,要引領學生關注時政英語新聞,比如在每節課開始前,老師或學生進行前5分鐘的主題演講,針對國內外的各種重大時政新聞和重要事件,發表相應的觀點和看法。比如讓學生用英語講述中美貿易戰、各國外交關系的變化等,學生可以從這些案例中知道熱愛祖國、珍惜寶貴時間去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以便將來進入社會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其次,教師應該將高職英語教材和時政資料當作依據,將課堂教學當作主要抓手,將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與思政素養有機融合起來。補充語言教學素材有《談治國理政》(中英對照)、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版本、中國英文媒體的報道與評論(紙媒、視聽)、西方英文媒體的報道與評論(紙媒、視聽)等。大家熟悉的Twenty-firstCentury(二十一世紀報)、ChinaDaily(中國日報)等新聞媒體的不少文章文質兼美,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可以摘用教育意義較大的相關閱讀材料,滲透相應的思政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學習與感受相關典型事例中的思政內容,使他們正確把握國家與社會當前的發展狀況,豐富他們的愛國情感,強化他們的歷史責任感、民族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
3.3注重因材施教,強化隱性教育
不少高職學生缺乏深厚的英語基礎,缺乏強烈的英語學習積極性,部分學生存在著厭學心理。針對這種情況,努力尋找英語教學基本要求與思政教育語言素材之間的契合點,探討大學英語課程主干教材與思政教育語言素材之間的互補點,在完成大學英語課程既有教學目標的同時強化思政教育語言素材的課堂效用。結合學生英語知識現狀,做到因材施教,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方式,優化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挖掘相關課程資源中的思政教育內容和資源,逐步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教師在開展口語教學時,針對同學們非常關注的時事新聞設置開放性話題,讓他們各抒己見,比如HowwillUSbanonHuaweiaffectHuaweitechnology?(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對華為技術會有何影響?)WhowillwinthisTechWar?(誰會是這場技術戰的贏家?)鼓勵學生上臺闡述看法和觀點,教師及時總結學生的觀點,糾正學生的發音、知識點等;與此同時,教師能夠大致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素養,增強他們的英語知識和語言語言能力。[7]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我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引領學生刻苦學習、提升英語語言能力,掌握先進科技,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3.4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
對高職學生而言,既要注重他們英語學習的日常考試成績、四六級考試成績,這些體現了他們的英語知識學習效果,又要關注他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政修養與道德水平。所以,應該采取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評價他們的英語水平、政治修養與道德水平。如在批閱學生寫作的命題作文時,教師既要評價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又要給他們的思政素養、觀點和看法打分,以切實增強他們提高政治素養和思想道德的主動性。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構建合理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把定性評價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把思政教育的相關量化分數作為期末考評的重要項目之一。
作者:項伙珍 單位: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