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大學生心理問題所引發的校園問題和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干預已經成為高校工作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通過實際調查,文章闡述了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的看法,并對針對高校心理咨詢目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大學生;高校;心理健康
當前大學生群體主要是’95后,這一代大學生是自我、活躍、個性鮮明的一代,具有創造力、創新力,是可以改變和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代。但是,同時也是因為這一代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現狀導致他們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
一、心理健康調查
(一)心理健康調查結果
筆者對5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于人際交往、學業問題、就業壓力、情感問題和對大學環境的不適應。其中有8%的同學經常有心理問題,60%的同學偶爾有心理問題,剩下的部分同學并沒有想過此類問題。就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多久去一次心理咨詢中心,只有0.8%的同學每周去一次,8%的同學一個月去一次,9%的同學一個學期去一次,82.2%的同學從來不去。就目前大學生對生活滿意程度,只有1%的同學滿意,有58%的同學基本滿意,41%的同學不滿意。
(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很多大學已設立了心理咨詢室,但是卻流于形式。很多大學的心理咨詢機構除了開展一些基本的心理普測,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外并沒有實質性地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我國各高校的心理咨詢室并未設有專業心理咨詢師,大多數老師不具備專業知識且缺少實戰經驗,因此,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詢室對改善學生心理問題并無成效。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原生家庭的因素
一個人成長的原生家庭對其自身性格的形成和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從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談舉止開始的。很多人幼年時期的心理創傷,在成年后仍然很難抹去。因此,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父母關系對學生健康性格和心理的形成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學生性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溫暖、寬容的家庭環境和良好的家庭關系,對學生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相反,各方面要求嚴苛和父母子女關系界限明顯的家庭關系,會造成學生孤僻的性格,并對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造成阻礙作用。過分溺愛和保護孩子的家庭環境,則會影響學生獨立性的發展,形成依賴的性格。2.父母關系。學生的心理問題常常受到父母關系的影響,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的’95后中有超過10%的學生家庭父母離異,有2%的學生父母存在家庭暴力,3%的學生父親存在出軌現象,15%的學生父母有慢性爭吵,其中還有學生的父親犯罪入獄等。而這些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學生的性格和心理都產生著巨大影響。有的學生因父親或者母親出軌而不相信愛情,排斥異性甚至戀上同性;有的學生因為父母離異導致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有的學生因為家庭暴力導致自己也存在著暴力傾向。從筆者的調查來看,父母關系對學生的性格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
(二)人際關系和情感因素
1.人際關系。目前,多數大學生屬于異地就讀,需要入住集體宿舍,要學會適應每個舍友的生活習慣、性格脾性等。而大多’95后學生是獨生子女,因為父母的溺愛,從小養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難免將家庭中的自我優越感帶到集體生活當中,引發宿舍矛盾,導致自己被孤立、被排擠,之后部分學生出現孤僻、自閉、社交恐懼等問題,這都導致學生的人際交往出現了很大問題。2.情感因素。心理調查報告的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情感問題是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大學生而言,他們存在自身生理成熟,情感上渴望與異性接觸的特征,因此,大學是男女生戀愛的高峰期,但生理和心理的不協調發展導致他們在與異性接觸的過程中缺乏正確的處理方式。同時由于大學生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學生在感情受挫后,自尊心和自信心極易受到打擊,甚至表現出意志消沉、自暴自棄、糾纏不休的現象,最終導致情緒不穩、行為異常,往往對他人和自身造成傷害。
(三)就業壓力因素
就目前中國社會的現狀而言,就業形勢嚴峻。而對于大學生特別是大四學生來講,亟待解決的就是就業問題。部分學生選擇繼續深造讀書,積極投入到考研大軍當中;部分學生的父母直接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尤其是家庭條件差的學生,面對較大的就業壓力和嚴峻的就業形勢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產生。
三、改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法
(一)建立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首先,各個高校應當對每屆新生進行心理測試和排查,建立重點關注學生心理檔案,及時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并定期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記錄備案。其次,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危機應急系統,建立由校、院、專業、班級組成的危機管理模式。一級危機管理隊伍由校領導、學生處、保衛處、校心理咨詢中心組成,主要對心理危機事件及時做出決策;二級危機管理隊伍由各個學院的黨總支書記、團總支書記、輔導員組成,這是高校危機管理的主要機構,也是處理心理危機事件的關鍵;三級危機管理隊伍主要是由各班班干部、學生黨員、心理委員組成,是二級危機管理隊伍的組成部分,及時報告學生中間的心理問題。各級隊伍之間要保持信息暢通,當大學生發生心理危機事件時,能夠快速啟動應急系統,及時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危機事件,避免事件擴大。
(二)建立心理咨詢機構
建立心理咨詢中心,對于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其健康成長,營造輕松的校園環境具有重要意義。1.提高心理咨詢機構的專業化水平。心理咨詢是矯治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條有效途徑。它強調的是咨詢工作的專業性,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醫師擔任心理咨詢員,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情感、交友、擇業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目前,各高校都設立有心理咨詢室,但是心理咨詢室的教師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于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現和疏導全由輔導員擔任,這給學生的心理問題的解決帶來隱患,因此,當務之急是各高校應提高本校的心理咨詢機構的專業化水平,保證心理咨詢的高效開展。2.心理咨詢常態化。中國高校心理咨詢仍處于一種較為隱秘的狀態,雖然目前很多學校設立有心理咨詢機構,但是大多數處于閑置狀態,甚至有時候學生去了心理咨詢室也三緘其口。相反,國外高校的心理咨詢卻更加常態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咨詢專家專門在學生宿舍設點接待學生,打破心理咨詢的神秘感;哈佛大學在學生宿舍駐派心理健康教師,專門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紐約大學也在學生宿舍派駐了心理健康顧問,這些都使得心理咨詢更加常態化。筆者認為,我國各高校也可以借鑒外國經驗,在學生宿舍駐派專門的心理咨詢師,一方面讓學生深入了解心理咨詢,排除心理障礙;另一方面也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心理問題,避免延誤治療時間。
(三)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筆者認為,高校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詢外,應當經常性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作為輔助,如舉辦心理健康論壇、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健康講座等活動,同時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活動的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得那些存在一些小的心理問題又礙于顏面的同學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
四、結語
對于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和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要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同時,為了讓大學生能夠有效地調控、管理自己的情緒和意志,高校要為大學生提供進行心理疏導的平臺,避免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梅國英.歐美國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們的啟示[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報,2005(9):18-20.
[2]施福新.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J].常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7(4):64.
[3]曾慶娣.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2006(12):52-55.
[4]房東波.美國大學生的自殺現象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教育信息,2006(8):36.
[5]李俊生,多俊崗.大學生安全教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4.
[6]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李新月 單位: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